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陸地高緯度地帶的人類生產活動及其空間格局陸地高緯度地帶主要指北半球50°N以北的亞寒帶和北極圈內的陸地寒帶以及南半球的南極大陸地區。
(一)陸地寒帶(含南極大陸)的人類生產活動及其空間格局由于陸地寒帶自然條件嚴酷,絕大部分地區并不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生活在北極圈內的寒帶。具體地說,包括美國的阿拉斯加北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山地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格陵蘭島和加拿大北部等地。而南極大陸則是目前惟一沒有定居人口的陸地(科學考察營地除外)。因此,陸地寒帶是世界上人口最為稀疏的地區。
第三節人類生產活動的緯向空間差異第一頁,共七十二頁。陸地寒帶的當地人類活動主要以初始的漁獵、游牧為主,種植業在該地帶幾乎絕跡。北極冰原帶的當地居民主要是因紐特人(舊稱“愛斯基摩人”),據說是亞洲蒙古人向美洲遷移途中定居在極地地區的一部分。他們生活在加拿大北極群島沿岸和格陵蘭島。漁獵是其主要的經濟活動形式。家族或部族為其主要社會組織方式。隨著現代生產力和生活方式的嵌入,因紐特人的漁獵交通工具都已現代化,大部分因紐特人還從分散的定居方式轉向較大的村社集中。在亞歐大陸北部的苔原帶中,生活著拉普人、雅庫特人和楚科奇人,他們除了漁獵之外,還趕著大群的馴鹿游移在苔原上,夏天向北移動,采食苔蘚之類的食物,冬天則返回南方的森林,并住在森林里。他們還用鉤針捕魚,也用槍械等獵獲野鹿、狐、白鼬及野禽等。在西伯利亞幾條大河的下游和楚科奇半島,馴鹿游牧業相對發達。在其他冰原地帶和島嶼,人們也獵獲白鯨(Delphinapterusleucas)、海豹、馴鹿、北極熊和北極狐等。當地居民多年來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已同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相融合。但這里的礦業開發則對環境構成了威脅,如巴芬島的鐵礦開發(加拿大),格陵蘭島的鉛礦開發(丹麥),通古斯、勒拿、泰梅爾的煤田開發(俄羅斯),以及瑞典北部的鐵礦開發和挪威斯瓦巴德島的煤田開發等。第二頁,共七十二頁。(二)陸地亞寒帶的人類生產活動及其空間格局陸地亞寒帶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歐和俄羅斯的中北部。這里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主要自然資源為森林資源和礦產資源。從森林資源上看,陸地亞寒帶的針葉林是世界上兩大木材產區之一,1994年森林面積約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42%(見表5.3.1)。表5.3.1陸地亞寒帶所在國家或地區森林資源情況表單位:10hm
地區
項目
世界
俄羅斯(A)
加拿大(B)
北歐(C)
A+B+C
面積
28.59
9
2.64
0.45
12.09
比例(%)10031.59.21.642.03第三頁,共七十二頁。從礦產資源上看,陸地亞寒帶主要為加拿大地盾、北歐地臺、俄羅斯地臺和西伯利亞地臺分布區及地槽褶皺分布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加拿大地盾區,由于前寒武紀巖層廣泛出露,礦藏組成的基本特點以金屬礦產為主,較為重要的有鐵、金、鉑、鎳、銅、鉛、鋅、銀等,這里有北美的大鐵礦區拉布拉多一魁北克鐵礦區和蘇必利爾湖鐵礦區,還分布有具世界意義的薩德伯里鎳—銅礦床,以及北美最大的鈾礦。此外,在阿巴拉契亞古生代褶皺帶還分布有各種金屬礦和煤礦;北歐地臺區同加拿大地盾一樣,在芬諾斯堪地亞前寒武紀地區擁有眾多不同的礦產資源,在斯堪的納維亞的加東里褶皺山脈區也是如此,整個北歐地區主要礦產資源為鐵、銅、鉛、鋅、釷等。在俄羅斯地臺和西伯利亞地臺及地槽區內,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床,也蘊藏著巨大的能源礦藏。這里有世界最大的鐵礦區——庫爾斯克磁力異常區,以及烏拉爾、西伯利亞鐵礦區。煤炭主要分布在貝加爾湖與土爾蓋拗陷之間的伊爾庫茨克、坎斯克一阿欽斯克、庫茲巴斯及葉尼塞河以東、60°N以北的寒帶區域的通古斯、勒拿和太梅爾。石油和天然氣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亞(以秋明油田最大)及伏爾加一烏拉爾地區。第四頁,共七十二頁。
陸地亞寒帶地區主要為針葉林所占據,因此相對于針葉林帶的幅員面積而言,耕地面積不大,但由于俄羅斯和加拿大都是世界領土大國,且人口密度低,所以該帶人均擁有耕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農業用地總面積因人口稀少與此帶的陸域相比較仍屬有限開發,所以農業對原生環境的破壞作用不大。值得指出的是,隨著熱量條件的改善,從此帶向南,人口及農業的規模擴大,原生的自然環境大大萎縮,且受到嚴重干擾。俄羅斯的亞寒帶地區由于位于亞歐大陸的中東部,受海洋調節較小,因而氣候相對寒冷,該地帶的農作物主要是大麥、黑麥、亞麻、馬鈴薯等;加拿大的亞寒帶受海洋調節較大,氣候較為溫暖,以小麥種植為主,并且乳、肉產品豐富,成為世界上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北歐各國家除丹麥耕地占國土面積的60%左右外,其他國家的耕地占國土面積都不足10%,其主要農產品為大麥、蒸麥、小麥、裸麥和馬鈴薯等。第五頁,共七十二頁。由于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采伐業成為陸地亞寒帶國家的傳統產業部門之一。俄羅斯的森林采伐工業歷史悠久,20世紀50年代之前主要集中在中央區和北區,形成了以北部的卡累利阿、阿爾漢格爾斯克和克姆地區為中心的森林工中心。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向西伯利亞、烏拉爾和遠東地區發展,前采伐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盡管如此,其原木采伐量僅占世界的6左右(1993年),與其占世界約30%的森林面積相比采伐量并不大。加拿大史上是由英國殖民建立起來的移民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又在美國資本控下發展,加拿大一直是林礦產品的凈出口國之一。在20世紀60—70年代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林產品出口國。原木采伐量占世界的5.3%,低于其森林面占世界的9.2%的水平。北歐國家的森林采伐業也由來已久,“原始森林”(不包括天然次生林)目前僅限于北部的少數地區存在,森林大量采伐的原因是紙工業和其他木材加工業的發展。其原木采伐量占世界的3.3%,雖然高于其森林面積占世界的1.6%的水平,但與其人均森林面積占有量(約2.2hm’)相比不高。由上可見,陸地亞寒帶的森林資源一直是世界原木和木材加工產品的料基地。但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近期報告稱,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亞寒針葉林的面積非但沒有縮小,反而增加了2%;而闊葉林的面積卻下降了2%。這主要是因為針葉林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其比較注意采育平衡和人工造林發展。而人工撫育闊葉林的生長量要明顯小于因市場對硬闊材種的需求而產的采伐量。第六頁,共七十二頁。由于礦產資源豐富,因此采掘業是陸地亞寒帶又一傳統產業部門。俄羅斯的采掘業集中于能源礦產和金屬礦產的開發上。俄羅斯是世界上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是能源自給有余的國家。但能源礦藏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西部地區(主要指烏拉爾山以西的歐洲部分)擁有全國人口的4/5和工業產值的4/5及能源消耗量的4/5,但這里經過長期大規模開采,現有能源資源量不到全國的10%。經濟不發達的東部地區卻占全國能源資源的90%。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俄羅斯能源產量的絕大部分產自西部,到80年代,東部的能源產量全部超過西部。加拿大的采掘業也很發達,是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原料凈出口國之一,金屬礦和有色金屬出口值占世界首位,其能源資源也十分豐富,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氣生產國之一。加拿大采礦業基本由外國資本控制,20世紀60年代以來其3/5的采礦業來自外資,其中美國資本占80%;相對于俄羅斯和加拿大而言,北歐采掘業地位較低,主要以鐵礦開采為主。第七頁,共七十二頁。除森林采伐工業和采掘業外,陸地亞寒帶的主要國家還積極發展資源加工型工業。如在俄羅斯的亞寒帶地區就形成了以能源工業、冶金機械工業、石油化工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地帶。陸地亞寒帶雖然有比較大規模的人類資源開發活動,但由于熱量條件不足,季節性凍土和永久性凍土帶廣為分布,相對低溫使蒸發不旺,又使地表水積留形成大面積濕地,加之北冰洋水系在此帶形成廣闊的河口低地,與冰期遺留下的水面一起形成大面積的湖沼,從而大大限制了人類的農牧業開發。低溫雖然會使自然環境下的生態系統相當脆弱,但水分條件好和有限的人類開發則使這里可以維持較好的生態環境。發達國家足夠的經濟自給、強大的技術開發能力和較早形成的保護環境的傳統,也對亞寒帶的生態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從亞寒帶向南,我們會看到隨著熱量條件的變化,傳統農牧業開發的強度在增加,以傳統農牧業為主導產業的發展中國家的數量在增加,各個自然帶的生態環境問題隨之增加。第八頁,共七十二頁。二、陸地中緯度地帶的人類生產活動及其空間格局
陸地中緯度地帶主要指陸地溫帶和亞熱帶地區,該地帶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帶。陸地的東、西沿岸地區是最適合于人類生存之地。在人類歷史上,這里不僅有著四大文明發祥地的古埃及尼羅河流域、阿拉伯半島上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南亞次大陸上的印度河一恒河流域和我國的黃河流域,而且也是世界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今天世界上主要的工業發達國家都集中于該地帶。應該說,陸地中緯度地帶是全球人地關系程度最深,也是最為復雜的地帶。由于陸地中緯度地帶的自然環境和地理區位客觀存在著地域差異,從而也影響到人類生產活動的地域差異。在農業社會,人類的生產活動集中于農業生產,農業自然條件是農業生產地域差異的基礎。在工業社會,人類的生產活動集中于工業生產,這時工業生產的集中性特點和工業資源的地域分異直接影響到工業生產的地域分布,人類的工業生產日益向資源地、消費地和區位條件優越的沿海地區集中。隨著科技革命的不斷發展,新的產業的產生、新的資源的利用等,又使人類生產活動的地域差異趨于復雜化。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豐富多彩的世界,主要是中緯度地帶人地關系不斷復雜化的表現。第九頁,共七十二頁。1.陸地溫帶農業生產活動及其地域差異陸地溫帶的農業生產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水熱土條件及其組合適宜的地區,原始植被基本被破壞殆盡,為人工栽培植被所代替,僅在局部地段或深遠山區,尚有原始植被保存。由于陸地溫帶的自然環境主要呈東西向變化,所以在陸地溫帶形成了主要依水分狀況變化的農業生產類型。當然,其他社會經濟因素也影響了農業生產類型的形成,在此不做敘述。陸地溫帶農業生產活動的地域差異主要與氣候類型有關。(一)陸地中緯度地帶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地域差異第十頁,共七十二頁。在東亞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包括中國華北、東北,朝鮮北部和日本北部廣大地區),人們根據各地農業自然條件的不同,種植玉米、高梁、小麥、大豆等作物。并利用季風這種自然的特殊恩惠,在高溫多雨的夏季,把高產的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推向較高緯度。形成了以谷物經營制和塊根作物栽培制為主的耕作業系統。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是,全球氣候變暖(無論其原因如何)在東亞溫帶大陸上的表現是氣候的變干。降水量的減少與氣溫的攀升使這里幾千年以來形成的深度農業開發面臨明顯的水分條件惡化的趨勢。我國中原地區的文明相對于水分條件更好的江南的衰落,和人口、城鎮、農田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使我們必須思考這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由于農業文明的歷史不長,且人口密度較小和氣候相對濕潤,北美和歐洲的陸地中緯度溫帶的人地關系狀況要好得多。
第十一頁,共七十二頁。在北美的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區(包括美國35°N以北、100°W以東的地區和加拿大東南部的五大湖沿岸省區),農業生產僅有400年左右的時間。18世紀中葉以前,發展比較緩慢,19世紀以后,這里先后建成了許多家庭農場和大型種植園。20世紀以后,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集中,城市的綿延,逐步形成了以乳酪、蔬菜為主的乳用畜牧業帶和玉米與肉用畜牧業帶,以就近供應消費市場。除了牧業農場、飼料農場、谷物農場、果蔬農場外,在加拿大的五大湖沿岸的魁北克省、安大略省還有煙草生產。形成了以商業性牛奶業、蔬菜業為主的混合農業系統。在歐洲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濕潤氣候區,由于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對飼草的生長有利,因而畜牧業較發達。而且這種草場畜牧業的生產方式與溫帶草原畜牧業相比較,對自然植被的消耗要小得多,盡管其生產力很發達,但濕潤條件下的植物群落沒有受到深度破壞。同時,這里秋季漫長的特點又適應于谷物的種植和糧草作物的栽培,種植的作物以甜草、馬鈴薯等塊根塊莖作物和谷類作物為主。從占優勢的農業經營類型看,本區屬于耕作業系統的谷物經營制、塊根作物栽培制和草田輪作制。
第十二頁,共七十二頁。廣泛分布于亞歐大陸中部、北美大陸中西部(100°W以西、35°N以北)及南美洲南部的溫帶大陸性干旱和半干旱氣候區,由于氣溫年較差較大,降水又偏少,干旱已成為農業分布的限制因素,而持續的農業開發則對地帶生態環境提出挑戰。在一些水源較有保證的地區,可以經營旱作農業或灌溉農業(包括綠洲農業),但大部分地區更適合于畜牧業經營。從目前本地帶占優勢的農業經營類型看,主要有草地系統的牧場放牧制(歐亞大陸中部和南美洲南部)、大農場經營制(北美洲中西部)、耕作業系統的谷物業經營制(北美洲中部地區)等。此外,在亞洲大陸中西部的中國西北地區只有綠洲農業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傳統的種植業在生態環境的約束下將走向衰落。
2.陸地亞熱帶農業生產活動及其地域差異同陸地溫帶一樣,陸地亞熱帶也是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集中地區。原始自然植被基本被人工栽培植被所代替。農業生產活動同樣存在著與水分條件的矛盾和依水分條件的地域分異而導致的地域性特點。第十三頁,共七十二頁。
在大陸西岸的亞熱帶夏干氣候(地中海式氣候)區,農業生產主要受到溫暖濕潤的冬季和炎熱干燥的夏季氣候的影響。其內部氣候狀況也有一定差異,愈接近干旱地區,氣候條件愈發極端或嚴酷。如在北非,只有在冬季(雨季)才可進行雨田耕作,而在夏季(干季),如果不采取灌溉措施,就不能進行任何耕作。由于生態環境條件的影響,該氣候區的土地利用的主要模式有:一是雨田耕作業,主要在秋、冬、春三季實行;二為灌溉農業,在有水源灌溉等條件下,各月都可實行;三為種植夏季耐干旱的作物,如葡萄、橄欖、扁桃等。從本區域占優勢的農業經營類型看,在地中海地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西部沿海和非洲西南端,屬于多年生作物栽培系統中的栽培園地類型;在澳大利亞西南部為耕作業系統中的草田輪作制;而在南美洲智利中部則屬草地系統的大農場經營制。在大陸東岸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由于降水量較多,且集中于夏季,加之夏季氣溫較高,因而可種植水稻、花生、大豆、棉花、甘薯和一些蔬菜類作物。因這里冬季也較溫和,可實行全年耕作,實行一年二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冬季通常種植油菜、冬谷或飼料等較耐寒的作物。在農業經營類型上,中國的華中地區、日本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及南美東南部部分地區屬耕作業系統的谷物業經營制,美國東南部屬多年生作物栽培系統的園地類型,南美洲東南部有相當大面積則屬草地系統的大農場經營制類型。第十四頁,共七十二頁。在大陸內部的亞熱帶干旱和半干旱氣候區,由于受到副熱帶高壓控制,氣候十分干旱,水分條件很差,植物貧乏。一般在干旱無植被地區不能農耕,在某些水分條件較好的地帶可以發展固定的放牧業。其余地區偶爾可進行游牧、狩獵和食物采集。從農業經營類型上看,主要為綠洲農業經營類型和畜牧業。但人類密集活動導致的草原過牧,使得原本很脆弱的區域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
(二)陸地中緯度地帶工業生產活動的空間格局1.陸地中緯度地帶工業生產活動集中的主要基礎條件陸地中緯度地帶的工業生產活動,并不像農業生產活動那樣具有較強的地帶性特征(緯度的或經度的)。這主要與工業生產活動的集中性有關。世界工業的發展表明,工業生產的集中性具體表現為向原料地集中、燃料與動力地集中、消費地集中、人力資本聚集地(勞動力數量多或素質高)集中、交通與區位優勢地集中等。由于陸地中緯度地帶具備了工業生產集中性的基礎條件,所以該地區也就成為世界上工業生產活動最聚集的地區。第十五頁,共七十二頁。首先,從原料地來看,這里礦產資源豐富,世界的主要鐵礦有大部分分布在該地帶的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美國和中國。世界的主要銅礦有大部分分布在該地帶的智利、美國和中國。世界的主要鋁礦集中分布在該地帶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和南非等。世界的主要鉛鋅礦也聚集在該地帶的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加拿大等。此外,這里農業發達,不僅四大文明古國誕生在這里的亞熱帶(中國黃河流域為暖溫帶,但當時的氣溫要高于現在2-3℃),而且這里的溫帶農業也相當發達,所以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在這里也較發達。產業革命初期英國以其羊毛資源為基礎發展的羊毛加工業、德國以麻資源為基礎發展的麻加工業、法國以絲和麻資源為基礎發展的絲麻加工業、東印度以棉花資源為基礎發展的棉花加工業等就說明這一點。第二,從燃料與動力來源地來看,全球煤炭地質儲量目前已知約為148110*10t,北半球擁有煤炭總地質儲量的92%以上,其中30°—70°N的中緯度地區是主要含煤帶,占有世界70%以上的煤炭地質儲量。世界上煤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如俄羅斯、美國、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南非、烏克蘭、波蘭和印度等均分布在這一地帶。從石油資源來看,24°—42°N之間,占世界石油資源的56.6%,中東一些國家更成為世界石油生產中心。另外,由于這一地帶的陸地為大西洋、太平洋所分割,加之長期的地殼運動,使該地帶的陸地隆起和海平面之間形成巨大的高度差,因此不僅使得水資源豐富,潮汐能、風能也十分豐富。所以,從總體上看,該地帶的燃料、動力資源已成為工業布局的優勢條件。第十六頁,共七十二頁。
第三,從消費地來看,世界人口的大多數集中在占地球面積不到1/3的陸地上,其中亞洲大部、歐洲大部和非洲南部就占世界人口的75%以上。世界的發達國家也主要位于本地帶的溫帶地區,如北美、西歐、東亞的日本等。世界的主要城市也位于該地帶。人口的眾多、經濟的發達、城市的繁榮等使這里成為工業品的主要消費地。第四,從人力資本集中地來看,這里既有科技實力相當雄厚的發達國家,也有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該地帶不僅成為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發源地,使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持續領先于世界,同時,這里也是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主要地區。因此,世界工業的發展格局在這里體現得最為充分,既有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美國、德國等已開始進入信息化社會),也有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更有剛步人工業化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等。第五,從交通與區位條件來看,這里扼據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臨近海洋的國家先后在沿海地帶發展了現代工業和現代城市,使沿海地帶成為世界生產力布局的重心地帶。其主要原因是臨海地帶的交通與區位條件優越。第十七頁,共七十二頁。總之,陸地中緯度地帶具備了工業生產活動集中的基礎,雖這些基礎并不一定完全與陸地中緯度地帶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有關,但這里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確實起到了相當的作用。這也是國外學者所說的“自然的經濟力量”。關于自然資源對工業生產布局的影響前已述及,事實上,自然條件也會通過影響人們的勞動和生活條件而影響工業生產布局。因為在自然條件不同的地區,維持勞動者自身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是不同的。例如在氣候寒冷的地區,人們的飲食、住房、穿著、照明、取暖等方面比氣候溫暖的地區所耗費的勞動要多些,從而滿足社會生產的需要,特別是用于擴大再生產的剩余勞動部分就相應減小。假如其他條件相同,寒冷氣候地區的經濟效果就會差些。由此,人們一般更傾向于在較溫暖的中緯度地區從事工業生產活動,但也不能由此簡單的得出不宜在氣候寒冷地區發展工業生產的結論。如果在寒冷地區有大量的礦藏、森林、水力等資源可供開發,并且綜合起來成本仍然具有優勢,也往往可以彌補不利氣候條件帶來的損失。
第十八頁,共七十二頁。2.陸地中緯度地帶工業生產活動空間格局的演變自從工業革命在英國興起以來,世界工業生產活動的中心始終在陸地中緯度地帶,它大體經歷了以英國一極為主導的工業革命時期,再到西歐和北美的共同發展時期,西歐、北美與日本的三足鼎立以至后來的多極化發展時期。首先,是以英國一極為主導的世界工業發展時期(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以前),也就是產業革命時期,或稱第一次技術革命時期。這一時期發端于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后遍及整個歐洲。它是以牛頓建立的經典力學體系為背景,以紡織機械的變革為起點,以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為標志,以機器制造業的建立為基礎的。這次技術革命實現了自然力代替人力的變革,開創了人類的機械化時代。在這一階段中,英國的工業生產領先于世界,擁有當時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9%,生鐵產量的1/2以上,煤產量的1/3,其生產的棉紡織品80%用于出口,當時的英國(包括其殖民地)不僅向世界各國供應工業品,而且成為世界重要工業原料(如煤、鐵)的主要供應者,故有“世界工廠”之稱。因此,這一時期世界工業體系是一國支配下的“世界帝國型”的世界工業體系。產業革命也使英國建立起了自己的工業生產的地域體系,形成了一批工業城市和資本主義的工業區:如以曼徹斯特為中心的蘭開夏紡織工業區;以伯明翰為中心的中英格蘭綜合經濟區和以倫敦為中心的東南英格蘭綜合經濟區等。在創新的地理擴散規律——技術擴散、市場空間開拓和圈層式傳遞的作用下,繼英國產業革命之后,法國、德國、美國、日本、俄國等也相繼進入產業革命時期。隨著采煤工業、鋼鐵工業和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在煤、鐵產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發展了一批新的工礦城市,出現了生產由分散向城市集中的趨勢,并迅速形成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第十九頁,共七十二頁。其次,為西歐和北美的共同發展時期(從19世紀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時期由于自由資本主義競爭的加劇和技術對經濟作用的加強,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第二次技術革命。這次革命以電力技術為主導,以化工技術、鋼鐵技術、內燃機技術及其他技術的全面發展為基礎,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這次技術革命起源于德、美兩國,并迅速向歐洲和北美擴散,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才使世界工業技術體系得到全面變革,人類進入了“電氣化時代”和“化學化時代”。這次革命不僅使原有的重工業部門(鋼鐵、采煤、機械制造)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且形成和發展了一批新興工業部門。如電力、電器、有色冶金、石油、汽車、內燃機車和飛機制造工業等。這期間世界的工業生產活動的分布也表現出新的趨勢:一是隨著人類利用自然和開發資源能力的提高,工業生產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并進一步向城市集中,在原料地和交通、區位優越的地方形成一批工業中心和交通樞紐。二是形成了西歐和北美兩大資本主義工業地帶和資本主義發達的工業區,如美國的東北工業區、英國的中部區和東南部區、德國的魯爾區等;三是隨著西歐和北美帝國主義勢力的增強,其為了最大限度的掠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工業原料和農產品,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開礦設廠和開辟大的種植園等,使這些國家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地和工業產品的傾銷地。
第二十頁,共七十二頁。再次,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西歐、北美與日本三足鼎立及后來的多極化發展時期。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第三次技術革命。這次技術革命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40—60年代為第一階段,其間核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空間通訊技術逐漸走向成熟;70年代以后為第二階段,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新技術革命”階段,這一階段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新興技術群引起了當代技術領域的巨大變革,其中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等領域快速發展。伴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展開,世界經濟的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工業格局的多極化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戰后初期,美、歐在世界工業生產中占有絕對優勢。以1950年為例,該年美國的工業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7.3%,西歐國家占32.3%,二者加起來約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70%。當時日本工業產值僅占世界的1.9%。但60年代以后,日本在技術革命的引領下,工業迅速發展,年增長率遠遠高于歐美國家,北美和西歐在世界工業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世界工業遂形成了西歐、北美與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工業格局的多極化開始出現。第二十一頁,共七十二頁。7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著發達國家因技術革命所導致的產業結構升級,在世界性的產業梯度轉移中,世界又出現了一股新興工業經濟力量,即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出現,其中最突出的是亞洲“四小龍”和巴西、墨西哥等國。這些位于熱帶地區的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在空間結構上是中緯度工業化國家地理擴散的產物。它們的技術供給、資金供給和市場銷售均依賴中緯度工業化國家,如東南亞相對于日本,南美洲相對于美國。中國是中緯度溫帶地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發展中國家。70年代末期以來,不僅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成長,國民經濟整體也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主要工業品如鋼鐵、煤炭、電力、化肥、紡織品、家用電器、通訊器材等已跨人世界生產大國行列。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也使世界產業分工加深,生產的部門結構日趨復雜,地區專門化生產得到發展。工業生產的部門地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工業的比重在發展中國家正在上升。而在發達國家,工業比重一般趨于下降,服務業比重則趨于上升。工業內部結構也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第二十二頁,共七十二頁。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工業還出現了向“高技術工業”發展的趨勢。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工業生產分布呈現出不同層次的集中和相對分散的趨勢。目前世界工業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歐洲、日本及中國的東部等地。在世界工業日益向交通和區位優勢地區、人力資本富裕地區和環境優美地區集中的同時,南歐、東歐、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工業也都有了迅速發展。在發達國家內部,工業的均勻分布格局從19世紀末期已經開始形成。20世紀是其“落后地區”在居民生活質量和就業水平方面與全國水平接近的時期。
第二十三頁,共七十二頁。陸地低緯度地帶主要指赤道帶和熱帶,該地帶由于氣候過熱,并不十分有利人類的生活和健康。無論是濕熱的雨林環境,還是干燥的熱帶氣候環境,都會使、類必須付出高昂的開發成本才能獲得適宜的生產與生活條件。與中緯度地帶人類開發活動所獲得的回報相比較,這里的高昂成本構成開發的地理障礙。這種地理環境障礙即使對于近代以來的工業文明來說也是難以克服的。正因為如此,近代工業殖民把這里只是作為工業原料(如熱帶經濟作物)和資本積累(如黃金、白銀)的開采地,長期以來抑制其制造業的發展,從而也抑制了社會制度和民族經濟的發展。工業在這個地帶極為薄弱。落后的農牧業是其主導的經濟活動。
按人類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開發程度,大體可把陸地低緯度地帶劃分為原始的熱帶濕潤地區、開發中的熱帶濕潤地區、過度開發的熱帶干濕季地區和熱帶—廠旱與半干旱地區的綠洲,農業四種類型。
三、陸地低緯度地帶的人類生產活動及其空間格局第二十四頁,共七十二頁。(一)原始熱帶濕潤地區的人類生產活動
原始熱帶濕潤地區主要指環布于赤道及其附近低緯地區的熱帶雨林分布區。這個地區農業開發利用程度極低,仍然停留在原始的漁獵、采集、放牧、種植狀態。由于過分濕熱的環境不利于人們定居生活,造成與現代文明地區的隔離。所以一般只有文化極端原始的土著居民在這里生息。原始熱帶濕潤地區的人類生產活動有著共同的特征,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部族是社會的基礎結構。“頭人”具有絕對權威,管理著該部族集團的生產和生活,他們散居在、密林深處,幾乎完全依賴于大自然的賦予,過著完全或半完全圭閉的原始生活。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使他們的勞動成果完全或基本上是自給性的。他們擁有相對廣闊的活動范圍,與相鄰的部族集團分散而居。第二十五頁,共七十二頁。在拉丁美洲的原始熱帶濕潤地區散布著許多游耕族群,其中以亞馬孫河部部的博洛人(B。r。)為代表。博洛人從事狩獵和采集,又經營遷移農業,種植有玉米、豆類、南瓜、木薯等作物,但主要種植塊根作物,并以其為主食。土地經文2—3年利用,休閑幾年,再重新耕作。一般休閑年限與土地肥力恢復速度有關如林地休閑年限為20~25年,灌叢6~10年,草地1-2年。博洛人還從事狩獵和采集活動。非洲的原始熱帶濕潤地區也散布著許多游耕部落,其中以俾格米,(yygmy)為代表。他們以狩獵采集為主,尚不知農耕和畜牧。男人專司狩獵,女人則采集食物。他們一般以6—7戶為一小群,共同生活和遷移,一旦居住地食物不足,就異地他遷,他們還沒有私有制觀念,過著原始氏族制群居生活。亞洲的原始熱帶濕潤地區散布著依賴獰獵和游耕生活的人類群落。其中以采集狩獵為生的是分布于馬來半島東北部熱帶雨林中的西芒人(Semang)西芒人在“頭人”管理下進行采集和狩獵。此外,在東南亞大片的森林山地中如加里曼丹和馬來半島的部分內陸地區,則存在著以遷移農業為特征的部族農業,其同樣沒有土地所有觀念,經營方式極端簡陋,僅靠棍棒挖穴播種,有“棒穴農業”之稱,這是一種游耕類型。第二十六頁,共七十二頁。
總之,盡管原始部落的生產技術極端落后,但他們的生產方式和他們有限的農牧業活動與具有較強大的恢復能力的熱帶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這部分熱帶濕潤地區的自然環境仍然可以保持原始性的平衡,成為與高緯度地帶成因類型相近的又一個人地關系和諧地區。
(二)開發中的熱帶濕潤地區的人類生產活動
開發中的熱帶濕潤地區同原始熱帶濕潤地區的人類生產活動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前者的土地私有化促進的游耕農業、小農農業的發展和中世紀以后殖民主義的擴張所催化的種植園經濟的發展。游耕農業、小農農業和種植園經濟遍布于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的熱帶濕潤森林地區。游耕農業大都由部族來經營,不同的部族占用不同酌游耕土地,由于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觀念的差異,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土地開發類型。既有單純的游耕,也有游耕與固定農業兼營,游耕與畜牧業并舉,游耕者同時兼營采集狩獵等。顯然,這只是適應不同自然條件的粗放混合,缺乏科學經營上的意義。在熱帶季風條件下,由于降水多,強度大,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為此,一些地區發展了農林業(Agri—Forestry)土地經營制代替輪墾制度。東南亞的印尼、菲律賓、緬甸諸國及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現在都重視推廣農林業制度;勸導部族定居,放棄游耕習慣。小農農業是固定農耕業,小農人口屬熱帶濕潤地區人口的主體,他們以家庭為單位作為土地所有者,雇傭勞動力從事耕作,承租土地耕種是一種較普遍的形式(占1/3左右)。
第二十七頁,共七十二頁。但由于人多地少、生產技術落后,谷物產品主要供家庭消費需要,但經濟作物(如橡膠、罌粟等)商品率較高。種植園經濟是商品經濟成分最高的類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一部分原來的種植園被收歸國有,改由民族資本或官僚資本經營,一部分則屬于跨國公司的外國資本經營,由于種植園土地面積大、資金足、經營技術比較先進,所以一般都產量高、效益好,在地區經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由于發展的需求,現在熱帶濕潤地區的雨林被大面積砍伐而作為耕地。這樣不僅導致地球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也破壞了熱帶雨林地區生態系統的結構,造成養分循環中斷、土壤肥力喪失、土地遭受侵蝕退化及至引起區域性氣候的變化。有的學者做過推算,如果按現在熱帶雨林消失的速度(每年遞減約7%),將有上百萬個物種(即地球上所有物種的10%—20%)在很短時間內消失,這種損失的資源價值是無法估算的。所以,這一地區對全球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全球環境的一個最嚴重的隱患。第二十八頁,共七十二頁。(三)熱帶干濕季地區的人類生產活動由于熱帶干濕季地區的人類生存條件較熱帶濕潤地區要好一些,所以人類的生產活動也相對廣泛和深刻。該地區熱量資源豐富,但水分條件則隨著距赤道的遠近而發生變化;靠近赤道的地區年降水量可達1500mm,遠離赤道的地區降水量一般在300—600mm左右,最低可至100mm。因此,在熱帶干濕季地區便分異出熱帶稀樹草原、熱帶干旱稀樹草原和熱帶灌叢稀樹草原等三種景觀類型。熱帶稀樹草原區,雖然水、熱條件都較好,但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給人類的農業生產造成較大的局限,其經營方式因居民社會文化與科學技術水平不同而異。例如目前在非洲主要是草地系統的牧草放牧制和雨耕作業系統的遷移農業,而在南美洲和澳大利亞主要是草地系統的大農場經營制。隨著時間的演進和經濟的發展,土地利用比例不斷提高,人們正在逐步縮短休閑時間,實行養畜業與雨田耕作制或養畜業與灌溉農業制的二元結構農業,并過渡到完全不進行休閑的干濕季全年耕作。由于這個地帶通常有較豐富的地下水,某些河流有常年較大的流量,可建設水庫和蓄水池等水利工程,因此,其農業最終將向灌溉農業經營制度過渡。由此可見,熱帶稀樹草原的各種農業經營形式都有自然地帶的烙印,在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結合下的人類生產活動,形成了不同的農業經營形式。
第二十九頁,共七十二頁。熱帶干旱稀樹摹原和熱帶灌叢稀樹草原區的水分條件不如熱帶稀樹草原區。前者全年濕潤月一般在6個月以下,干季較長,年降水量300-600mm,自然植被為草地,有些矮喬木分布;后者水分狀況更差,氣候更加干旱,雖然也有干、濕季之分,,但雨季短暫,只有1—4個月為濕潤月份。它們分布于熱帶稀樹草原與荒漠、半荒漠的過渡地帶,包括非洲薩赫勒地區南北兩側、馬達加斯加島西部、西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等大部分地區、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的南部、印度和澳大利亞的西北部及北部廣大地區以及墨西哥部分地區等。這些地區的氣候干旱,不僅在于降水稀少,也在于變率較大。因此水分缺乏和大氣降水的不穩定是農業經營的主要限制條件。為此,農業經營形式應優先服從于上述的限制條件:①選擇需水量較少的農業部門或耐旱耐貧瘠的作物。②選擇生長期短的作物,以適應雨期短暫和氣候的年際變化,并充分利用有限的供水。③在農牧經營方面,采取一定的機動靈活方式。很顯然,如果能采取適當的人為措施,彌補水源不足,如實行灌溉農業等,那就可以更好地發揮土地生產的潛力。總之,在這一自然帶內,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展,農業經營制度在形式上發生以下的演變:①粗放的牧場經營制。生產力水平低,人口稀少,人們經過狩獵野獸、游牧牲畜,最后發展到定位養育多種家畜。②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原來生產的食物不夠消費,于是進入第二階段即游耕階段,農作物的生產具有流動性,以避免病蟲害的蔓延和肥力下降。一般種植2—4年后,即要轉移到另一塊牧場上耕作。第三十頁,共七十二頁。③除粗放的牧場經營外,還有谷物—休閑經營制。人口增長促使耕地面積增加,大部分地區成為耕地,休閑可使耕地積蓄水分和養分,耕地得以持續利用。④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促使人們種植商品性作物,繼續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此將農作物生產和畜牧業生產結合起來。大田栽培飼料代替了休閑,既有效地改善了土壤性質,同時也進行飼料生產,牧業則為農作物種植提供肥料。這種農牧業一體化的經營制度,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⑤中等集約的牧場經營向旱地農業推進。生產力發展到高級階段要求提高農業工業化程度,增加勞動所得和人均收入,這時旱地農業被集約化的牧場經營擠到次要地位,因為即使用現代化手段生產作物,其收益也不如集約的牧場經營。由此可見,每個發展階段都在自然條件的制約下,不管進入何種經營階段,都反映出自然條件的作用。其中,熱帶多刺灌叢稀樹草原,由于自然環境更加嚴峻,基本上以粗放的牧場經營為主,在本自然帶中,它的農業經營的條件最差。第三十一頁,共七十二頁。(四)熱帶干旱與半干旱地區的綠洲農業熱帶干旱與半干旱地區主要分布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亞的阿拉伯半島、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亞的中部和西部、南非及南美部分地區等。一般來講,由于該地區已不適合于種植業的發展,但在水分條件較好的地區則發展起了“綠洲農業”。這種現象以撒哈拉沙漠最為明顯。分布于16°—34°N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其面積約800X10‘km’,同時這里也是自然條件最嚴峻的沙漠,大約有近500X10‘km‘面積平均年降雨量不到20mm。炎熱干旱的水熱條件使得年蒸發量高出年降水量的數十倍至一百多倍。在砂礫質荒漠上只能生長稀疏的植物,在石質荒漠上更差,只有在間歇河兩岸才可見到一些旱生的灌叢和草類,有些則呈斑塊狀分布。水井的稀缺,有時需隔幾十公里才能見到一眼水井,圖阿雷格族以及阿拉伯各族牧民就在這片土地上放牧畜群,以耐熱、耐渴、善走的單峰駱駝以及比較耐粗飼的羊為主要的牲畜組合。但有些以駱駝為主,有些以小牲畜為主。在沙漠的南部和北部邊緣,乃至撒哈拉以外的高原,還有季節性的半游牧。在沙漠腹地,由于距邊緣太遠,只能終年周而復始地游牧,而且游牧路線往往并無規律。
第三十二頁,共七十二頁。綠洲農業主要利用局部出露或埋藏較淺的地下水,是撒哈拉沙漠典型的農業生產類型,散見于撒哈拉全境,呈點狀鑲嵌于廣闊沙漠之中,以沙漠的北半部較多。它多見于河流沿岸、古河床凹地和寬谷中,總數達幾百個,面積自一至數十平方公里不等。棗椰樹是最主要的作物,也有無花果、柑橘、檸檬、桃、杏、石榴等,還種植其他作物,如小麥、大麥、谷子、高梁、棉花、煙草等。綠洲雖然每年實行冬夏兩熟制,但食物并不能全部自給,還得依靠外地輸入。綠洲農業與游牧、半游牧的經濟聯系基本上是:游牧民是牧畜業者,而在綠洲定居的是農民、商人或工匠;游牧民需要綠洲的椰棗和谷物,而綠洲居民也需要消費畜產品,這就引起了彼此之間的產品交換。此外,游牧民與綠洲農業往往有彼此結合的關系,很多部族常常在每年的5—9月的農事季節居住在綠洲,女人管理椰棗林和作物,男人則外出放牧。應該看到,這種類型正改變之中,發展的趨勢是逐步向定居放牧轉化,并開發水源,建設牧場。但像沙特阿拉伯那樣不惜巨額投資,從荒漠中營造230X10‘hm’農田,由缺糧國轉而向國外大量出口糧食的情況,則比較少見。第三十三頁,共七十二頁。一、世界經濟發展與分布的地域格局經濟分布與人口的地理分布是相關聯的。經濟分布不僅代表著有較多的勞動力供給,而且也代表著眾多的人口消費,即市場需求。但是從以上對人口增長類型的分析來看,人口的高速增長和密集分布并不一定代表著發達的經濟,因此不能用人口分布取代對經濟分布的認識。第四節人類經濟發展的地域格局第三十四頁,共七十二頁。(一)世界經濟發展與分布的歷史世界經濟發展與分布的過程可以歸納出幾個方面:1.世界經濟結構的復雜化和結構的“倒金字塔”過程復雜化指的是世界經濟的部門結構愈來愈復雜,從最早的人類按性別產生的自然的家庭勞動分工(男耕女織),到農業與狩獵業、漁業的分工,再到工業的出現和眾多工業部門的專門化,以及到目前的三次產業、四次產業(在美國甚至有第五次產業的提法)之間及其內部極其復雜的部門分化就是復雜性的表現。結構的復雜化意味著經濟功能的強化。我們今天的世界經濟能夠生產如此多的財富總量和如此豐富的產品種類,與結構的復雜化密切相關。“倒金字塔”過程是指世界經濟結構中用于基本物質資料生產的資源(產業部門)已經越來越少,用于產生附加值的產業部門越來越多。第一次和第二次產業所占有的資源、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信息等,正不斷地向第三次產業轉移。我們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水平的標準已經不再是其工業產值和工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而是第三次產業的比重。發達國家都是工業發達國家,但發達國家更重要的是工業創新發達的國家和為保證工業創新而具有的龐大服務業體系的國家。第三十五頁,共七十二頁。2.世界經濟的空間范圍在不斷擴大由此帶來的是人類經濟活動所占用的地域在不斷擴展。這是因為,世界經濟結構和功能的發展必然要求在更廣大的空間上獲取土地和自然資源,必然要求更多的人口形成更大的市場容量。從人類早期的文明發源地僅僅局限在幾個點(除了四大文明發源地以外,還應該有其他的一些地區,如我國的長江流域),到農業文明時期的東亞、東南亞、南亞、非洲的北部、歐洲平原和美洲西部的山間平原,再到工業文明時期世界性的工業、農業區域和城市地帶,以及這個時代里形成的世界性的交通網絡,世界經濟已經涉及全球上幾乎所有人類能夠長期生活的地區。3.世界經濟的空間距離在不斷縮小克服地理(空間)距離是經濟發展和分布所要解決的永久性課題。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運輸工具和它們的線路的發展使得世界經濟可以在沒有相關自然資源的地區大量地加工工農業產品,可以使沒有這類工農業產品生產能力的地區在很短的時間里獲得所需要的產品。依靠本地資源和本地市場發展經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世界經濟依靠現代交通工具形成了巨大的國際分工體系,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可以使用和占有遠離自己的資源和市場。第三十六頁,共七十二頁。
4.地球表面的水體在世界經濟的發展與分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文明的發源地無一不是臨近河流。最早形成的城市(如兩河流域的馬爾都城)和后來幾乎所有的近現代城市都是依托河流而發展起來的。河流沖積平原、河谷、多湖泊的低地等無疑都是農業發達地區。印度東北部的重工業區、美國五大湖地區的重工業和大城市集聚區、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平原城市—工業帶等都有河流提供水資源或者提供經濟用地。近代工業文明在海上的傳播和現代海洋運輸對國際經濟貿易的重要作用,使得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沿海地區成為歷史上最先接受工業文明的地區和今天的經濟發達地區。沿海地區作為陸地與海洋的界面,作為陸地延展的前沿和水運、陸運兩種運輸方式的轉換地帶,必然成為自然界和經濟活動中物質交換最為頻繁的地區,港口、城市和工業地區因此在這里大面積的形成。第三十七頁,共七十二頁。
(二)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1.經濟總雖不斷發展從1950年到1998年,世界人口從24.5億增加到58億多,世界各國的GNP在1997年已經達到30萬億美元,GDP達到28萬億美元。表5.4.1列出廠部分國家工農業產品產量增長的情況。表5.4.1世界部分國家經濟總量的增長(見課本)第三十八頁,共七十二頁。2.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有所放慢這是因為:①一方面從全世界的范圍上看,經過二戰后50多年的發展,經濟總規模已比較大,在這個日益膨脹的規模上,速度肯定要趨于下降。②主要發達國家除了規模原因外,產業結構的轉型——資源經濟向知識經濟、信息經濟和生態經濟的方向的轉移,也對發展速度產生影響。③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還沒有走上順暢的途徑,南美的一些國家主要是受發達國家速度放慢的影響,非洲許多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又一次進入政治動蕩狀態。3.“新經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就是知識和創新成為最重要的經濟資源(這種稱之為“智能”產業的,如管理、決策、咨詢、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營銷等產業在美國被有些人列入第五次產業)。與知識經濟相關的知識(以信息的形式出現)的傳播、處理和應用的信息產業當然成為又一個新經濟方向。生態經濟是指人類在認識到傳統的工業經濟已經產生了過多的自然界所無法吸收物質,地球表層的物質循環系統因此已經受到明顯的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因此將變得日益嚴峻之后,形成的一種新的經濟理念——以生態友好和環境友好為準則的經濟發展,具體的經濟方式包括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生態工業園區、生態城市和以中國為代表的一些“生態省”的建設。第三十九頁,共七十二頁。4.傳統經濟與“新經濟”的二元發展新經濟,其核心即創新,永遠屬于有能力、有條件和有需求的國家與地區。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傳統的工業化仍然是擺在面前的首要任務。人們要實現溫飽,但又支付不起恢復和保護環境所需的巨額資本;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對原料的巨大需求和它們對國內環境與資源的保護,使得它們把對自然環境的剝奪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也只有在這種交換中才能夠得到它們所需的資本和產品。這種世界經濟的二元結構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將繼續存在并有所發展。第四十頁,共七十二頁。(三)世界經濟發展的地域形態
地域形態首先是世界經濟發展在地域上表現出來的格局,是一種態勢;其次是經濟發展的空間形式,其表現方式如中心地、條帶、軸、邊緣區等。“南北關系”是世界經濟發展地域格局的最重要的內容。由于工業化國家中除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外都分布在北半球,而非洲、亞洲和南美洲的發展中國家要么屬于南半球,要么在北半球的“南方”,所以南北關系實際上是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地理概括。另外的一種地理概括是,北半球40°—60°N之間,幾乎是等距離地分布著世界經濟的三大中心,即西歐、日本和美國。這種分布強化了南北關系格局中的北方的主導地位。但是必須說明的是,地理學的概括并不等于地理學的解釋,并不說明地理學認為國家所處的自然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環境可以決定它的發展歷程、發展水平。惟一可以用地理學解釋的事實是:北半球是陸半球而南半球是水牛球,陸半球為人類的經濟活動提供了更多的土地和人類可以大規模利用的陸地礦物、生物資源。第四十一頁,共七十二頁。世界經濟發展在空間上是有規律的,這就是地理不平衡、地理集聚、地理擴散和它們的空間表現形式。
南北關系和三大中心的形成都是地理不平衡。發達國家擁有著世界經濟活動中的大部分資源,其中不僅有它們國土上所賦存著的鐵礦、煤炭、石油、天然氣、農業用地、水力等,還集中著世界上最多的資本、技術、信息和人才。在地區內部,資源的集中分布使一些地區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表現為巨大的城市地帶、工業區。如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自波土頓向南,到巴爾的摩、紐約、新澤西州、華盛頓(即“波士華”帶),美國五大湖沿岸的以芝加哥、底特律為核心的城市群,美國西部太平洋沿岸自西雅圖南下到舊金山、洛杉磯的城市帶,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工業地帶,東亞(除日本外)包括韓國的京(漢城)釜(釜山)地帶和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達地帶,歐洲大陸上從俄羅斯的西部一直延伸到西歐的巨大的工業—城市地帶等。第四十二頁,共七十二頁。經濟核心地的一個基本的功能是經濟發展的對外擴散。擴散總是沿著交通運輸的通道進行的,這樣在走廊附近就形成了經濟比較發達的軸帶。世界上比較典型的經濟軸帶包括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中國的長江干流沿岸和東北地區的哈爾濱一大連鐵路沿線、韓國的京釜鐵路沿線、俄羅斯的伏爾加.河兩岸、歐洲的萊茵河沿岸和多瑙河沿岸等,它們都是由若干中心城市和工業區組成,且地區農業也較發達。由于存在著經濟在地理上的擴散過程,因此對于一些幅員遼闊的國家來說,國內地理條件的差異必然會使地理擴散產生具有梯度性質的地帶。最典型的就是中國、俄羅斯。中國的梯度方向是自東向西,俄羅斯的梯度方向是自西向東,方向的不同是由于經濟核心地在國土格局中位置的差異所致。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和美國都不同程度上形成了相應的地帶性。第四十三頁,共七十二頁。擴散總有盡頭,總會遇到吸收條件(自然條件、人口的素質條件和交通通訊條件等)的障礙,這兩個原因都會使有些地區成為邊緣地區。對于擴散的“盡頭”來說,邊緣地區是地理位置過于偏遠所造成的,因為地理距離畢竟會增加經濟活動成本。但是有些地區卻是因為存在著吸收障礙而成為邊緣地區的,如嚴酷的自然條件使經濟發展必須承擔很高的成本,人口文化素質很低無法理解先進的事物,沒有交通通訊手段得不到物流和信息等。一般意義上的邊緣地區是貧困地區,在國家內部,相對落后的地區也稱之為邊緣地區:相對于北半球的發達國家,非洲大陸就是世界經濟的邊緣地區。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是美洲的邊緣地區。
在中國的西部存在著較大面積的邊緣地區。巴西的西部和北部、亞洲中南半島的北部、菲律賓群島的南部、俄羅斯亞洲地區的北部等都屬于邊緣地區。
第四十四頁,共七十二頁。二、世界經濟的中心地系統區域性的中心地(區別于城市中心地)的本質是形成了高級的經濟結構(部門結構和地域結構)和從而具有強大的對外作用功能。世界范圍內的區域性中心地最早起源于16世紀之前的地中海地區,當時的南部歐洲國家意大利是世界著名的經濟中心。到了16世紀和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相繼成為世界區域性中心,尤其是17世紀的荷蘭對外貿易業十分發達,其強大的商船隊有“世界的海上馬車夫”之稱。18世紀中葉以后,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展開和擴散,英國、法國、德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大國,其所在的中、西歐地區也成為世界性的區域中心地,并一直延續到現在;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美地區是繼歐洲之后的第二個世界性區域中心地。美國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它獨立后效仿英國,工業化、自由貿易、霸占和掠奪世界市場及兩次世界大戰為其提供“世界軍需廠”的機遇等支持了它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戰后其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和深化市場及推動高消費等手段更加鞏固了它的政治經濟地位。
第四十五頁,共七十二頁。目前,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美地區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中心地;以日本為中心的東亞地區是后起的第三個世界性的區域中心地。日本在1868年的明治維新之后,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之后的對外擴張和工業化政策,尤其是二戰后的經濟快速復蘇,使其一躍成為世界的經濟強國。目前,日本與后起的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韓國和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共同支撐著東亞這個世界性的區域中心地。(一)歐洲經濟中心地
從工業革命以來這里就是世界經濟的中心地,其功能十分強大。自18世紀中葉開始,這個中心地先后發明了紡織機、蒸汽機、火車與鐵路、內燃機、輪船、汽車與高速公路等等,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機器大工業,開創了工廠式的工業化生產,創建了銀行、股票交易、保險、期貨、報紙等,誕生了大學、近現代科學(包括地理科學在內的自然科學和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內的人文科學)、公民教育制度,實行了社會保障體制,作為工會運動的源地形成了勞資關系的協調體制,……,工業社會幾乎所有的產業部門以及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城市景觀、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管理與規劃等)都是由這個經濟中心地所創造出來的。
20世紀初期以前,這個中心地是世界上惟一的世界性的中心地,世界上所有的創新都發源在這里,之后才向外面擴散。英國是這個中心地的核心。其中倫敦、曼徹斯特、利物浦、設菲爾德等城市以及它們周圍的英格蘭是核中之核。現以鐵路的擴散為例,可以看到創新散的模式(見圖5.4.1)。
第四十六頁,共七十二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該中心地的地位相對下降,但是依然強大,表現在:倫敦仍然是世界性的金融(包括黃金、外匯、股票、保險)中心,德國的法蘭克福、科隆,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和瑞士的蘇黎世等也都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金融業或專業的銀行中心。1999年統計的全世界500家最大跨國公司中有157家的總部均設在歐洲,著名的如西門子、戴姆勒—克萊斯勒、拜爾、家樂福、大眾、雷諾、標志、飛利浦、伊萊克斯、愛立信、寶馬、雀巢、殼牌、諾基亞、雷諾、雪鐵龍、空中客車、阿的達斯等。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卜的經營一方面把世界變成了它的工廠廠區,另一方面又通過公司總部將分散世界各地的工廠或子公司聯系在—一起。眾多的國際組織,如歐洲銀行、北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同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人權組織、國際體育聯合會等的總部均設在歐洲,日內瓦、巴黎、洛桑、維也納、布魯塞爾等城市還是國際會議的舉辦地點。這個中心地還形成了世界上最為發達的交通網絡,由國際通航河流、運河、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線以及密如蛛網的管道系統等把它們的各個城市同世界各地聯結在一起。
第四十七頁,共七十二頁。(二)北美經濟中心地
主要是指美國,而同美國毗鄰的加拿大的東南部地區部分雖具有中心地的作用,但是不夠明顯。美國的經濟實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已經超過了英國和其他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則超過了整個西歐。美國的鋼鐵、石油、化工、汽車、飛機、谷物等工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居世界首位。一直到現在,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貿易和運輸中心。美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國內市場,它的漲落影響著國際市場的走勢。美元曾經作為世界貨幣成為反映世界經濟的晴雨表,起著穩定各國貨幣的作用。到現在,美元己仍然是其他國家最重要的儲備貨幣和測度各國GDP、CNP的指標標準。美國雖然在殖民主義時期沒有形成如西歐那樣廣大的殖民體系,但是獨立以后的迅速擴張也使它的勢力范圍擴展到了亞洲的菲律賓、太平洋上的各個群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以及南美洲。整個南美洲都成為了美國的“后院”,到現在這個地區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是受美國影響最直接的地區。第四十八頁,共七十二頁。美國作為世界經濟中心地的最主要特征是它對現代技術創新的貢獻。在傳統技術方面,飛機、電報、電話、洗衣機、電冰箱、電視等產品,工廠的流水線、單一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福特主義生產方式都誕生在美國。美國匹茲堡的鋼鐵業和芝加哥谷物交易所的價格曾經是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晴雨表。幾乎在歐洲發生的所有創新都被美國接受并且超過了它們原來的發祥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軍事技術和軍事工業對世界的技術創新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如雷達、電子計算機、軍艦的制造技術、用于軍事部署和科學技術研究管理的系統工程的理念和技術等等。這些技術在戰后應用于民用產業使世界經濟,特別是西方國家的經濟進入了一個長期繁榮的階段。20世紀的70—8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使美國經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基礎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研究與應用和企業的脫節等終使美國強大而深厚的科學研究基礎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美國在咄咄逼人的日本的迅速崛起面前一度陷入窘境,在汽車、計算機芯片、工業機器人、各種家用電器、船舶、鋼鐵等許多生產領域被日本趕超,日元相對于美元的堅挺地位曾使日本的資本大舉進入美國的工業、金融和不動產領域,人們甚至一度驚呼“日本要買下美國”。第四十九頁,共七十二頁。然而美國很早就在民間孕育著的大學—車間式工廠的“創新苗床”體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成了美國技術創新的成熟模式。美國政府對基礎科學的巨大投入,對具有前沿意義的應用技術的遠見卓識,使美國的科技優勢開始顯現出來。二戰時期美國國內形成的,由政府部門(作為定貨單位和研制的投入者)、大學和企業共同組成的,以軍事技術及其產品開發為主的科技工業園區,在東北部、南方和西部日益成熟和壯大起來,使美國的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命科學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美國在信息的傳輸(光纖通訊、衛星、網絡),存儲(半導體材料、集成電路和芯片),處理(計算機的軟件和硬件)和應用(包括電視、廣播、報紙、電影、通訊在內的各種媒體)等幾個領域,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新經濟主體,標志著美國經濟,乃至引領世界經濟進入了信息經濟的時代。信息經濟是知識急劇積累和發展的經濟。美國的材料產業、生命技術產業和航空航天產業等在強大的科技創新支撐下迅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這些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更多地依靠不斷的科技創新,依靠知識的發現。科學的管理、決策,新的理念,新的知識,新的生產方式的創立,使得“知識經濟”首先在美國成為與傳統經濟不同的經濟類型,知識取代了資本、勞動力和自然資源,成為最重要的資源。正是美國為世界經濟的結構性轉變做出了貢獻。與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相對應,美國的新經濟使:正業技術和工業生產的地位重新上升,人們對服務業的認識也不再僅局限于它的消費作用,人們看到的是它對技術創新所提供的服務和保障。
第五十頁,共七十二頁。美國在信息技術和信息服務的支持下,其工業的生產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這就是從單一產品的大規模的福特主義生產方式變為無庫存的、依據訂單投人生產的靈活生產方式。工廠的生產計劃依據不同顧客的個性化消費要求可以隨時調整生產線上的產品特征,工廠的位置也因此更趨向于市場,其規模不再追求大,而以適度為準則。靈活生產方式正在從美國不斷向其他工業發達國家擴散。美國當然也具備歐洲中心地的所有條件。如紐約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貿易、信息中心,華爾街則是它的縮影和象征。紐約作為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而成為國際政治的中心舞臺。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跨國公司,在1999年統計的世界500強中占有179家,如通用汽車、福特—克萊斯勒、波音—麥道、洛克希德—馬丁、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杜邦、埃克森—美孚、微軟、英特爾、康柏、IBM、惠普—戴爾、通用電氣、貝爾、摩托羅拉、朗訊、恩科、柯達、施樂、耐克、沃爾瑪、麥當勞,等等。波士頓、華盛頓、芝加哥、底特律、休斯敦、亞特蘭大、佛羅里達、洛杉磯、舊金山和西雅圖等都因為擁有巨大的跨國公司本部或國際著名的大學、科研機構,或在國際文化上的顯著地位等而成為等級很高的國際性城市。第五十一頁,共七十二頁。美國雖然沒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但是它的鐵路網、公路網是最大的,它的國際機場是國際航空客、貨流的樞紐。美國作為世界上信息業最發達的國家,實際上已經成為全球信息的核心。它的“信息高速公路”容量大、速度快,眾多的國際性的網絡公司和網站使它成為全球互聯網最重要的信息源。美國強大的航天技術使它擁有世界上最密集和功能最全面的衛星系統。美國現在可以向全世界提供高分辨率(1—0.5m)的衛片,美國因此成為世界遙感信息的中心之一。第五十二頁,共七十二頁。(三)亞洲經濟中心地亞洲經濟中心地是后起的,包括兩個層次,即日本和稱為“四小龍”的韓國、中國臺灣省、中國香港、新加坡。
日本的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日本在僅僅3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積累了如此多的財富和取得如此重要的經濟地位,與它在歷史上不斷的經濟擴張有關。當然,日本的擴張是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它對東亞、東南亞各國的侵略就是佐證。雖然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比歐洲晚了近一個世紀,但是它們的發展模式是一樣的——靠海外殖民獲取工業原料、靠海外市場積累財富。二戰以前及戰爭期間,日本的擴張主要在東亞和東南亞,主要方式是軍事征服。二戰以后的擴張范圍應該說大大超過了戰前,發展到西亞、非洲大陸、南美洲,還有歐洲和美國。擴張方式包括貿易、投資、技術控制和國內市場吸引。
第五十三頁,共七十二頁。
日本作為經濟中心地對世界經濟的作用最初只是表現在對外的商品貿易上:日本從國外大量進口石油、煤炭、天然氣、鐵礦石、木材和其他自然資源,向海外大量出口其工業制成品;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把它的汽車打人美國市場和后來幾乎一度壟斷歐洲的中低檔小汽車市場,標志著它的工業競爭力進入了經濟中心地的行列。20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在應用(主要是節能)技術上的領先和它的一貫奉行的集約式發展的精神,使得它比較快地擺脫了石油危機的影響,工業制成品的大量出口為日本帶來豐厚的外貿順差,日元因此變得十分堅挺,且市值日漸高漲,資本剩余使它走向國際投資的道路。在亞洲,日本的國際投資主要投向制造業,并作為直接投資,但是其前提是以保證日本的技術壟斷為原則,上游開發和部分必需高技術的關鍵產品的供給均控制在日本的本土。在美國和歐洲,日本的投資也有相當一部分用于制造業投資,如購買或吞并當地的工廠(汽車、家用電器廠等),但是更主要的是對證券、地產、房產和藝術品等的投資。日元的升值和其他國家對日本開放市場的壓力,使得日本在20世紀90年開始注重它的國內市場,即轉向內需主導型,日本從此具有拉動國際市場的作用。日本市場上對紡織品、服裝、鋼鐵、化工產品、信息產品、農產品、食品等的需求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開始顯.現。但是,過剩資本對內需的開發又使其證券、房地產等“熱投資”迅速加溫,美國資本也一度大舉進入日本,90年代中期形成泡沫,遂導致日本近年來的金融危機和經濟的不景氣。無論怎樣,日本還是世界經濟的金融、貿易和一部分應用技術的中心。東京是世界上與倫敦、紐約并列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日本的進出口商品貿易仍居世界領先地位,日本的汽車、家用電器、造船、部分電子產品和機械產品在市場的占有率和技術方面仍然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第五十四頁,共七十二頁。以東京、橫濱、千葉、大阪、神戶、京都和北九州為代表的日本中心城市構成了世界上最為密集的中心城市群,它的太平洋沿岸經濟地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地帶之一,其港口、集裝箱和散貨的運輸、國際機場的客貨流等都對世界的經濟流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1999年,日本的跨國公司在世界500強中占有107家,其中在銀行業占有9家,在(互保)保險業中有10家(共18家);在汽車工業中有9家(共25家),如豐田、本田、日產、三菱、馬自達等;在電子和電氣設備業中有8家(共22家),如日立、松下、索尼、東芝、夏普、三洋等;在計算機和辦公設備業中有3家(共9家),如富土通、佳能、理光。韓國、中國臺灣省、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已經相當重要,其主要表現是: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省的高雄和韓國的釜山構成了世界最大的集裝箱樞紐港群,其中香港和新加坡互為全球第一名;香港和新加坡已經進入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的行列,香港的股市和新加坡的外匯交易居世界前列;我國臺灣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子集成電路板的產地;新加坡在航空航天的設備制造和海上鉆井平臺制造,韓國在汽車、船舶、鋼鐵等的制造業上已進人世界前列;“四小龍”已經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時裝加工產地。在它們的帶動下,東南亞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正在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富有活力的地區。中國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地也都初步具備了亞洲經濟中心地的職能。
世界經濟中心地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如表5.4.2所示。第五十五頁,共七十二頁。三、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與區域化(一)必然性的分析自從資本主義的大工業生產形成以來,世界經濟區域化和一體化的進程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只要生產是社會化的,就會要求不斷地減少社會化生產過程中的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障礙,即要求實現生產要素可以充分流動的市場。但是,國家、國家主權、國家所代表的民族利益(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是歷史的必然,并且是不可侵犯的。只要有國界存在,這個國家就必然在邊界上行使它的主權,以對過往人員和貨物采取邊防、海關、衛生、動植物檢查、檢疫等措施來保障自己的民族利益不受到他國的侵犯,以保障自己國內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失。第五十六頁,共七十二頁。關稅以及對進出口貨物的配額(或者是許可證制度)、國內的稅收、國家的經濟政策和國家的經濟體制等都可以形成對生產要素充分流動的障礙。
當然,這種障礙有時是無可厚非的。舊中國的海關一度把握在外國人的手里,中國的主權喪失殆盡。外國的產品可以毫無顧忌地流人中國市場,壓制我們的民族工業;我國的資源可以廉價地流出國外;在這種凌辱條件下的要素交換中,中國征收關稅的政策和外國人所必須支付的關稅都掌握在外國人的手中,這對一個主權國家來說是奇恥大辱。而這實際上就是殖民主義時期帝國主義國家用政治和軍事強權所推行的世界經濟一體化。被分割成或大或小的區域,或者是在一定的地域上實現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就是世界經濟的區域化。
殖民主義時期,各個宗主國與它的殖民地之間所形成的工業制成品同工業原料之間的無障礙交換關系,是世界經濟區域化的雛形。但是這種以垂直分工關系聯系起來的區域化,在戰后受到殖民地國家民族獨立運動的沖擊,而逐漸轉向了發達國家之間以水平分工為紐帶的區域化,這就是最早在歐洲發生的區域化。
因此可以說經濟區域化是一體化的地理形式,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第五十七頁,共七十二頁。(二)世界經濟一體化今天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有其新的特點。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和世界陸上、海洋和空中運輸的發展,以及世界通訊業的巨大進步使得資源在全球的充分流動,已不再有技術上的障礙。這種遍布世界各地的交通和通訊網絡使得全球每一個角落都進入國際分工的體系中,從而使得各個國家和地區都能利用自己的優勢發展對自己最有利的產業,并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其他資源,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烘手機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溶劑型醫藥油墨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汽車漆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松香酸三甘醇(CAS:8050-25-7)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手術前大燈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微通道換熱器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循環功率計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工程機械租賃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巖棉板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定位系統(GPS)天線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鍛造(鍛件)行業投資策略及規劃建議研究研究報告
- 2025年上半年四川廣元旺蒼縣引進高層次人才23人重點基礎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骨科快速康復護理理念
- GB 5009.268-2025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多元素的測定
- 設備部門級安全培訓
- 智研咨詢發布:2025年中國家庭智能機器人行業市場現狀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 華為經營管理叢書華為的研發管理
- 2025年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單招職業技能考試題庫及答案1套
- 2024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一(下)期中英語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心理b證筆試試題及答案
- 《冠心病病人的護理》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