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的組織_第1頁
科學活動的組織_第2頁
科學活動的組織_第3頁
科學活動的組織_第4頁
科學活動的組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科學活動的組織第1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科學活動組織的分類◆根據組織的具體程度抽象:科學共同體具體:學會,學派,科研組織,無形學院◆根據組織內的交流程度內在:學派,無形學院外在:學會,科研組織第2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科學共同體(SC)1.科學共同體概念的提出1)背景波蘭尼(英)與科學左派之爭2)含義波蘭尼在《科學的自治》(1942)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科學共同體概念:今天的科學家不能孤立地實踐他的使命。他必須在各種體制的結構中占據一個確定的位置。……每一個人都屬于專門化了的科學家的一個特定集團。科學家的這些不同的集團共同形成了科學共同體。第3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科學家的天職是通過個人的研究做出發現;(2)科學人員都有各自的社會職業,但他們按照學科劃分為不同的專業集團,并且組成范圍更大的科學共同體;(3)每位科學家依舊獨立做自己的研究,但科學共同體作為一個整體所表達出來的意見對科學家個人發揮很大作用,這主要表現在對科學發現的承認;(4)專門的科學家雖然是社會中的少數人,但他們是科學的權威,任何其他人把科學以外的標準強加于科學和科學家的作法都是對科學的破壞。第4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科學共同體概念的發展1)背景1953、漢堡、“科學與自由”會議2)內容社會學家希爾斯在《論知識分子、權利及其他》(1972)一文中說:“一個科學共同體的圖景開始出現——有它自己的組織機構,自己的規則,自己的權威。這些權威通過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認與接受的標準而發生作用,并不需要強迫。”第5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科學共同體概念的普及1)1962、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使SC概念普及:科學共同體=范式。2)1974、《再論范式》、科學共同體的含義更全面。3)庫恩的科學共同體的含義(1)SC是由從事實踐工作的科學家組成(2)SC的組成是分層次的①整個自然科學家②各學科的科學家。如物理學、化學。③各專業的科學家。如:固體物理、高能物理;有機化學、蛋白質化學、分析化學。第6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④研究領域。如噬菌體小組、人體基因組計劃。注:不易為外人識別的、以研究領域劃分的SC是SC的最基本單位,人數約100人。(3)SC組成的最根本基礎是專業一致。如受相同的專業教育,對專業問題的看法相同,閱讀共同文件......。注:不同專業的SC成員的交流是困難的。(4)SC有共同的社會聯系①相同的師承關系②交流:閱讀和引證相同的文獻,參加同類的研究組織和學術會議。第7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4.科學共同體概論1)概念通過一定的紐帶而形成的科學家群體。這些紐帶可以是職業、地域、交流、專業、機構、研究、思想。其深刻內含在于通過內部的思想交流而實現其特殊的體制目標,即創造知識。第8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類型(1)科學職業共同體:由于都以科學為職業而組成的群體。如陜西省科學共同體。(2)科學交流共同體:由于特有的交流關系而組成的群體。如學會,無形學院等。(3)科學專業共同體:由于相同或相近的專業而組成的群體。如物理學共同體。(4)科學機構共同體:由于處于同一機構而組成的群體。如西安交大學科學共同體。(5)科學研究共同體:由于從事共同的研究而組成的群體。如人類基因組計劃。(6)科學思想共同體:由于具有共同的學術思想而組成的群體。如學派。第9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特征(1)由科學家構成;(2)體制目標是致力于擴展被證實了的知識;(3)從事科學研究的動力來自對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以及共同體內部對科學家成果的承認;(4)科學家在獲得社會承認的過程中存在“馬太效應”;(5)科學共同體內部存在層次結構;(6)科學共同體具有一定的自由性(科學不應該被計劃)。第10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5.科學交流1)科學交流科學信息的傳遞。2)分類(1)正式交流通過學術期刊、專著、正規的學術會議等形式的信息傳遞。(2)非正式交流①含義:通過面對面談話、電話交談、演講、通信、論文的預印稿的交換等形式所進行的信息傳遞。第11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②作用A.不適于發表的各項信息通過它傳播于科學共同體;B.和正式交流的渠道平行運轉,并在系統內加速信息的傳遞。③例子克蘭對美國數學的分支領域進行調查的結果:51%的數學成員,認為他們的非正式渠道的聯系對于他們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3)半正式的交流通過討論班、專題座談會等形式的信息傳遞。第12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作用(1)個別科學家做出的科學發現只有通過它才能為SC所了解、承認;(孟德爾)(2)SC在專業問題上的一致是通過它逐步實現;(3)符號系統、模型及范例,概念、理論、方法或儀器的使用,都是通過它逐步取得的;(4)它是一種無聲的力量,把分散的科學家的認識匯聚和統一起來,形成不同的研究領域、專業和學科,形成不同層次的SC。第13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若沒有科學交流,科學研究活動就好象一只剝去了大腦皮層的貓,雖然馬達活動繼續起作用,但缺少記憶與目的配合。”——齊曼科學交流應該是國際的第14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4)特殊的交流形式—科學合作(1)含義科學家為了創造知識而進行的協同互助。(2)分類①橫向,縱向②個人,組織,國家(3)必要性因為儀器、經費、跨學科等方面的問題所促成,形成科研資源的互補。例1:“阿爾法”磁譜儀。例2:默頓對各種期刊的調查:1960年,合作署名的論文占74%。第15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例3:朱克曼對1901—1972年間的28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調查:2/3(185人)是同別人合作研究而獲獎的。(4)特殊意義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5)典型案例①巴丁②DNA分子結構的發現◆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朗德小組,包括威爾金斯和弗蘭克林;◆美國的化學家鮑林;◆沃森和克里克。第16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思考:科學研究是應該獨立還是合作?第17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科學共同體的具體存在形式1.無形學院英、波義耳在1646前后提出。1)波義耳(英)一種基于自由交流而形成的不正規的科學家群體。2)默頓(美)地理上分散的科學家集簇,他們彼此在認識上的相互作用比和其他的科學家的相互作用更為頻繁。3)普賴斯(美)第18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科學發展的結晶化趨勢①1000篇論文,300名作者,180名(1篇)→30名(≥10篇)→10名(貢獻最大)②對倫敦科學圖書館雜志借閱登記的調查:9120種期刊中,1300種停刊,4800種無人借閱,2274種借1次;40種雜志被借次數=1/2的總借閱次數;不到館藏期刊總數的10%的雜志足以滿足80%的借閱需求量。③出現了頻繁進行交流的高產科學家——“科學通勤者”第19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無形學院某一研究領域中的非正式的學術交流群體。這些小群體的成員由于彼此保持不間斷的接觸,彼此傳閱手稿,相互到對方的機構中進行短期的合作研究,因此從正式的學術組織派生出來而演變成一個非正式學術群體。第20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4)黛安娜?克蘭(美)(1)通過研究少數優秀科學家和少數影響大的期刊的作用(《無形學院》)發現:1)一個學科內大多數論文很少被引證,少數論文被引證多次;2)這大量的引證又是那些少數的、高產的、優秀的科學家做出;3)經過他們肯定和采用的思想和著作也比其它未經他們采用和肯定的思想和著作影響大;4)學科際的無形學院是新學科、新研究領域的起點。(維納的控制論)第21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無形學院黛安娜·克蘭教授把某一領域中的非正式交流群體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合作者群體組成的團結一致的亞群體;另一類是由這些亞群體中的領袖人物們通過彼此之間的非正式途徑、橫跨學科所進行的信息交流傳播組成的交流網絡群體。克蘭把第二種即學術領袖之間形成的交流網絡稱為無形學院。第22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5)無形學院概論(1)含義少數科學家不滿足于學術期刊、專著、學術會議等科學共同體內的正式交流,而通過互閱尚未公開出版或發表的成果的稿件、電話交談、面談、合作、互訪、網絡郵件等非正式的交流渠道而自由形成的一個無形的科學家群體,他們之間的交流要比他們所處的更大的科學共同體內的其他科學家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2)實質:學術圈子第23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具體表現形式各種形式的民間及私人組織的非正式的交流網絡。如“學術沙龍”、“假日聚餐會”、“周末茶話會”、“業余閑聊”等。例1:愛因斯坦為“院長”的“奧林匹亞科學院”。例2:馬克斯·佩魯茨曾在劍橋自己的研究所內開了一個美食餐廳,吸引科學家到這里來見面閑聊。例3:莫里斯.戈德史密斯做科學政策研究的通常方式是:找一個研究題目,確定在該領域有潛在影響力的人選,然后邀請他們一起吃飯。第24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4)特點(1)交流性:是在交流過程中出現的;(2)非正式:以非正式交流為主;(3)自由性:①加入或退出自由;②交流自由;(4)無形性:沒有固定成員,固定地盤,更沒有組織制度;(5)精英性:其成員往往是高產科學家,承擔著創造知識的使命;(6)其成員可以是一個學科的,也可以是多學科的。第25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5)無形學院和科學共同體的關系◆無形學院:復雜、易變的前沿交流。◆科學共同體:正式的、變化不大的交流。在科學的前沿,無形學院中的少數人創造新知識,大范圍的正式交流系統來評價、承認、傳播這種新知識。第26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學派1)含義擁有共同的學術思想,由核心人物及其追隨者所組成的享有崇高集體威望的科學共同體。2)形成條件(1)有一個清晰的“核”(2)有少數學術大師(3)有相當數量的能見度高的成員(4)崇高的集體威望(5)往往是成對或多個同時出現第27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特點(1)自主性:其形成過程是自然的(2)專業性:往往出現在某一狹窄的研究領域(3)傳統性:學術思想的歷史繼承性(4)排它性:學術思想上的黨同伐異(5)整體性:形成有競爭力的集體(6)高效性:具有很強的創造知識功能第28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學會受國家法律保護的職業科學家團體,主要任務是學術交流。是目前最為廣泛的科學共同體的具體存在形式。在現代,各種學會是政府領導科學技術的智囊團和思想庫,是促進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的有組織的力量。學會≠協會第29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4.科研組織國家和社會直接領導下的科學共同體。一般來說,國家級科研機構側重于基礎研究、綜合應用研究,地方、企業側重于應用和開發研究,大學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第30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科學家行為的社會規范1.科學家的行為規范1)認識規范(技術規范)(美、朱可曼)(1)一般的方法論規范,如邏輯、實證等;(2)各學科所特有的東西,類似于專業基體。2)社會規范(美、默頓)是有感情情調的一套價值觀念。包括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合理的懷疑等。3)倫理規范

第31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科學家行為的社會規范1)普遍主義A.對科學成果的評價與提出者的國家、種族、階級、宗教、年齡等無關。“能稱真理的主張,不管其來源如何,都必須服從于先定的非個人性的標準:即要與觀察和已被證實了的知識相符合。”B.科學事業向所有天才開放,人們追求真理、學習與科學研究的機會是平等的。根源:科學知識的客觀性。反映了科學的民主、自由的本性以及科學事業的國際主義本質。第32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公有主義A.任何新知識都必須公之于眾;B.科學家的知識“產權”僅是承認;C.科學家的發現要得到承認,還必須盡快公開發現(卡文迪許),此時的謙虛不是美德。因此科學家對其發現只享有優先權,而不享有占有權。根源:科學發現的合作性和繼承性。注:發現≠發明第33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無私利性A.從事科學活動的唯一目的是發展科學知識,而不是謀取私利;B.從事科學活動的動力是內在的科學興趣。根源:科學活動的探索性和科學知識的公有性、非功利性。第34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4)合理的懷疑主義A.對所有的新知識都要經過仔細的檢驗,并對發現的錯誤應公開宣布。(琳達·巴克)B.無絕對權威,也無永恒的真理,只有持之不斷的批判態度。科學家應堅信,在神圣的、不能批判的東西和不神圣的、可以進行客觀研究的東西之間不存在絕對固定的界限。C.科學上的懷疑必須借助經驗和邏輯的標準。根源:科學知識的實證性、理性以及科學活動的創新本質。該原則是實現科學體制目標的主要途徑。第35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思考:科學家之間為了很好的合作,因此對彼此的工作不應該持批判的態度,而應該唱贊歌。第36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默頓的四條規范的實質是“實事求是”,是科學精神的精華版。

第37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社會規范的意義1)解釋了從“個人性的知識生產活動”如何形成了“社會性的知識生產制度”,回答了這個過程應該有什么樣的機制和條件;2)揭示了科學知識生產制度中的一種質量控制機制。第38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四、科學家行為的倫理規范1.倫理原則1)責任(1)含義:人們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行為應該是可以答復的、可以解釋說明的。(2)承擔責任的條件◆因果力,即我們的行為都會對世界造成影響;◆這些行為都受行為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他能預見后果。第39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責任僅僅是知識和力量的函數”(3)特點A.實踐性責任倫理不只是專注于‘良知’,而更強調行動及后果。B.豐富性從空間角度來說,責任首先是人對人的責任,其次是對自然的責任;從時間角度來說,還要對未來人類承擔責任。C.整體性人類應團結一致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第40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誠實誠實的含義是“動機在于傳達真信息的行為,是自己以為真的也讓別人信其為真,自己以為假也讓別人信其為假的行為”。由于科學的基本目標是獲得關于自然界規律的客觀知識,因此誠實是科學求“真”的必然需要。1949年9月,國際學會聯合會第五次大會通過的《科學家憲章》規定,科學家應盡的義務包括要保持誠實、高尚、協作。第41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公平(1)不能把從事科技活動視為名譽、地位、聲望的敲門磚,或用不正當的手段在競爭中抬高自己。(2)在科技工作者之間、學科之間、社會的不同需要之間要公平分配科研資源。(3)研究中要保障每個人的生存權、發展權、財產權、隱私權等個人權益。(4)應最大化的考慮社會公平問題,如優先研究有利于弱勢地區和人群的科技項目等。(5)審慎發布成果,盡可能避免不公正的后果。第42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1)以人為本2)促進自然的可持續發展3)把握科技發展方向4)抵制偽科學第43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認識規范和社會規范有利于科學求真,倫理規范有利于科學求善。因此,規范和指導科學家進行研究的應該是科學共同體的行為規范而不是外在的約束。第44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五、越軌行為

“每一起被揭露出來的大作弊,代表了大約10萬起大大小小的作弊”。第45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案例11912年一個業余地質學家從Piltdown挖掘出一個特別的顱骨,該發現被認為是填補了類人猿和人類之間的一條直接進化線——所謂缺失的環——的證據。引起轟動。但1953年該顱骨被發現是偽造的。并在最近被確認為是當時的英國歷史博物館館長MartinA.C.Hinton所為。第46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案例21923年NobelPhysicsPrize獲得者RobertAMillikan(1868-1953),在1913-1917年間進行的“油滴實驗”中對實驗數據采取了主觀取舍行為,直到60年后才被發現。第47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案例3

巴爾的摩(1938~)曾是洛克菲勒大學的校長,197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1981年,與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特麗薩·今西加里合作,從事基因表達方面的研究。后者在實驗日期方面造假,前者則極力掩飾造假行為。第48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案例4

2002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舍恩JanHendrikSchon有關分子級別的納米晶體管等一系列論文數據作假的“舍恩事件”。第49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案例52005年韓國生物學家黃禹錫有關人體胚胎干細胞克隆數據造假事件。第50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越軌行為的含義狹義:違背科學家行為的社會規范。廣義:違背科學家的行為規范。目前人們對“越軌行為”的理解往往是界于這兩者之間。2.越軌行為的分類1)根據越軌的道德屬性(1)非道德類,包括思想方法類和過失類。(2)道德類,包括偽造類、剽竊類和僭譽類。第51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根據科研活動的時序(1)申請立項中的越軌。如虛報實際業績或竊取同行的申請方案。(2)實施研究中的越軌。主要是偽造數據。(3)論文寫作中的越軌。主要指不正確列出或者根本不列出引文目錄或參考文獻,不對別人提供的有益幫助進行答謝。(4)論文發表中的越軌。包括:將尚不成熟的成果提前發表;將同一次實驗改頭換面多次發表;剽竊別人的論文發表;借助權威的名聲;不經過審稿專家而是通過與編輯的關系直接發表。第52頁,共59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5)成果評議中的越軌。在成果通過同行的鑒定或者資助部門的驗收時,只聘請關系親近的、同自己觀點一致的評議人;評議人不加思考和批評地倉促評議,做出不切實際的評議結果。(6)成果宣傳中的越軌。主要是指未經同行評議,立即通過新聞媒介對科研成果加以夸張地宣傳,或借助同行評議之外的手段對成果做出過高的評價,以便快速地獲取榮譽。(7)榮譽獲取與分配中的越軌。如利用職權和地位之便謀取論文的署名,老師

第53頁,共59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