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考點整1_第1頁
傳播學考點整1_第2頁
傳播學考點整1_第3頁
傳播學考點整1_第4頁
傳播學考點整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播學考點整理第一章四大先驅:四個先驅的重要貢獻(觀點和所著的書籍)(1)政治學家拉斯韋爾1927年,出版博士論文《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1935年,與人合寫《世界革命的宣傳》和《宣傳與推行》。1946年,和史密斯合著《宣傳、傳播和輿論》。拉斯韋爾對傳播學的貢獻:開創了內容分析方法;他關于政治傳播和戰時宣傳的研究代表著一種重要的早期傳播學類型;5W傳播模式導致了傳播學對于確定效果的重視;5W模式對應的5種分析:控制分析、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和效果分析(2) .心理學家盧因庫爾特?盧因是守門理論創立者,代表作《解決社會矛盾》將心理學知識引入傳播學,用來研究“群體生活的途徑”。1947年,發表論文《群體生活的渠道》,認為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總是沿著包含有檢查點即“門區”或關卡的某些渠道流動,那些能夠允許信息通過或不許信息流通的人或機構,即守門人。場論、群體動力論。(3) .社會心理學家霍夫蘭卡爾?霍夫蘭,1921年6月12日出生在美國芝加哥,1936年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心理學系講師、助理教授、教授,是著名實驗心理學家,也是宣傳與傳播研究的杰出人物。編纂出版了一套《美國軍人》叢書,共4卷,其中第三部《大眾傳播實驗》(1949)代表了霍夫蘭等人最早的研究成果。霍夫蘭又主持撰寫出版了《耶魯大學關于態度和傳播研究叢書》,共5卷,其中以霍夫蘭和賈尼斯、凱利合著的《傳播與勸服》(1953)最具綜合性和學術性,是這套叢書中的一部力作。(4) 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保羅?拉扎斯菲爾德是奧裔美籍著名社會學家。生于奧地利維也納,1925年畢業于維也納大學,獲數學博士學位,后對社會心理學和傳播研究產生興趣,并作出突出貢獻。主要著作有:《人民的選擇》、《美國士兵 述評》、《社會科學中的數學思想》《社會研究的語言》等。拉扎斯菲爾德對傳播學的貢獻:A把社會學實地調查方法擴大到傳播學領域。B他是首先從受眾角度研究大眾傳播效果的社會學家之一。C他和他的同事們提出“兩級傳播論”、“有限效果論”等著名觀點。5.傳播學的集大成者:施拉姆2?集大成者韋爾伯?施拉姆(1907—1988),傳播學者,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傳播學家,人稱“傳播學之父”。他一生寫了30部傳播學著作,對傳播學這門學科創立與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被譽為傳播學的集大成者。1982年,其代表作《傳播學概論》在大陸翻譯并出版(新華出版社)。

施拉姆的主要貢獻:其一,他建立了最早一批專門致力于傳播學研究與教學的基地,從而使傳播學得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其二,主編了傳播學第一部教材其三,開辟了幾個新的研究領域其四,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早向中國介紹傳播學的學者3.兩大學派(1)兩大學派的由來與立場:以美國為代表的經驗學派,又稱傳統學派;以歐洲為典型的批判學派。馬克思主義三階段(馬克思恩格斯階段、列寧階段、西方馬克思主義階段)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2)兩大學派的差異與比較:(1)經驗學派經驗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則:研究程序應具有客觀性和可重復性社會科學家的首要目標,是收集和提供關于理論假設的無可爭議的科學數據和材料。通過公開的學術討論,建構關于社會現象的一般理論模式或“定理”。經驗性方法的缺陷:社會現象和人的行為無限復雜,有些情況不能單純用經驗材料觀察、測定、量化、說明;目前,經驗性研究所依賴的程序或技術主要是問卷調查或控制實驗。前者不具備自然科學的精確和嚴謹,后者說明不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現實;②經驗性方法的缺陷:經驗性研究所依賴的主要是個人或小群體層面上的經驗材料,在考察社會歷史及宏觀社會結構方面缺乏有效手段.②經驗性方法的缺陷:盡管經驗性方法論者主張用“純客觀”的態度來研究社會現象,但這一點在現實中很難做到.(2)批判學派批判學派的特點:A他們都對現行資本主義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態度;B他們更多的將傳播理論和社會理論結合在一起,著重考察與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相關的宏觀問題;C批判學派在方法上以思辨為主,反對實證主義態度;加拿大批判學者斯邁司總結了兩大學派的差異:①研究問題不同②研究方法不同意識形態傾向性不同美國經驗學派代表羅杰斯列舉了批判學派特征批判的思辨的馬克思主義廣泛聯系的兩派一系列特征:經驗學派特征:經驗的定量的功能主義具體實證的批判學派特征批判的思辨的馬克思主義廣泛聯系的傳播學在中國的發展(本土化的東西有哪些)(1)傳播學研究的引進傳播學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四個時期:(1)20世紀50年代的:萌芽期(2)60--70年代“文革”:中斷期(3)70年代后期—80年代:引進和興起期(4)1985年以后:自主化和本土化研究時期(2)、傳播學中國化1982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在北京舉辦的第一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余也魯大力倡導開展i。中國傳統文化與傳播學研究i土,即i。華夏傳播研究i土。第二章1傳播的定義:P47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傳播的特點:P59(1) 社會傳播是一種信息共享活動。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著社會信息的傳播具有交流、交換和擴散的性質。(2) 社會傳播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社會關系是人類傳播的一個本質屬性,通過傳播,人們保持既有的社會關系并建立新的社會關系。(3) 從傳播的社會關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這就是說,信息的傳遞總是在傳播者和傳播對象之間進行的。(4) 傳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傳受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在廣義上,共通的意義空間還包括人們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5)傳播是一種行為,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系統。傳播的類型傳播的類型傳播非人類傳播傳播「非社會傳播:自我傳播人類傳播’ 「人際傳播社會傳播」 組織傳播I大眾傳播五種類型說:共享說、影響說、反應說、互動說、過程說。P561)內向傳播內向傳播也被稱為自我傳播、人內傳播、內在傳播,是個人內在的信息活動,個體對信息的加工過程。內向傳播的特點①隱蔽性②內動性③短途性①作為能動的意識和思維活動的人內傳播②作為社會心理過程的人內傳播人的自我并不是孤立和封閉的,相反,它是在與他人的社會聯系中形成的,自我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互動性。(2)人際傳播——個人之間的信息傳遞。定義:一般是指人們相互之間面對面的親身傳播,又稱面對面傳播,人對人傳播。人際傳播的特點A渠道多,方法靈活;B信息的意義更加豐富和復雜;C雙向性強,反饋及時,互動頻率高;D與組織傳播相比,人際傳播是一種非制度化的傳播。人際傳播的主要功能:A傳遞信息B協調傳播各方人際關系C促進人們之間相互交換知識、借鑒經驗D調節情緒,形成積極心理氛圍(3) 群體傳播群體傳播:指將共同目標和協作意愿加以連接和實現的過程。(4) 組織傳播組織傳播:指的是組織所從事的信息活動。包括:組織內傳播和組織外傳播。(5) 大眾傳播第三章(1)符號定義: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2區別:非語言符號:指除語言之外的其它所有傳播信息的符號非語言符號可分為三類:一體語。二是視覺性非語言符號。三是聽覺性非語言符號非語言符號功能(英國學者阿爾蓋)A傳播態度與情緒B輔助語言傳播C代替語言非語言符號的作用P192特點P190第四章傳播過程的構成要素:(1)傳播者(2)受傳者(3)訊息(4)媒介(5)反饋傳播的模式(結合課本)(1)線性傳播模式P77線性傳播模式的缺陷:A直線、單向的過程,沒有信息的反饋。B將傳播過程視為非環境互動的靜態過程。C假定任何訊息總有效果,過高估計了傳播力量。(2)施拉姆的循環模式和德費勒的互動模式P79編碼者:執行符號化和傳達功能釋碼者:執行解釋意義的功能譯碼者:執行接收和符號解讀功能施拉姆大眾傳播模式特點這個模式說明了從一般傳播模式向大眾傳播模式過渡的趨勢,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傳播過程相互連續性和交織性。初步具有了系統模式的特點。(3)互動傳播模式分羅杰斯和金凱德的輻合模式和陽光模式P81(4)整體互動模式P83第五章1大傳播的定義和特點:(1)定義:大眾傳播就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2)大眾傳播具有以下特點:A大眾傳播的傳播者是從事信息生產和傳播的專業化媒介組織;B大眾傳播是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大量連續、復制和傳播信息的活動;C大眾傳播的對象是社會上的一般大眾,即“受眾”;D大眾傳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屬性,又具有文化屬性;E從傳播過程的性質看,大眾傳播屬于單向性很強的傳播活動;F大眾傳播是一種制度化的社會傳播。10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各種功能的定義)1、拉斯韋爾的“三功能說”(1)環境監視:(2)社會協調:(3)社會遺產傳承2、賴特的“四功能說”(1)環境監視(2)解釋與規定(3)社會化功能(4)提供娛樂—3、施拉姆對大眾傳播功能的概括(1)政治功能(2)經濟功能(3)一般社會功能4、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的功能觀(1)社會地位賦予功能(2)社會規范強制功能(3)作為負面功能的“麻醉作用”概括1環境監視傳播信息2引導輿論協同社會3傳承遺產教育大眾4提供娛樂麻醉精神第六章媒介分析指傳播信息的載體,即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三大構成要素:物體、符號、信息傳播媒介的基本特點實體性、中介、負載、還原、擴張性P200四大媒介的長短及趨勢P2075,(一)麥克盧漢媒介觀P214媒介就是訊息麥克盧漢關于媒介與社會形態的觀點:2、媒介是人的延伸印刷文字成為眼睛的延伸廣播成為耳朵的延伸衣服成為皮膚的延伸車輪成為腿腳的延伸電力技術成為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電視是視覺、聽覺和觸覺能力的綜合延伸3、熱媒介與冷媒介(1)冷熱媒介的劃分:熱媒介即傳播信息明確清楚,或曰清晰度高,因而接受者的參與度相對降低的媒介,如照片、拼音文字、廣播、迪斯科舞蹈、通俗歌曲等。冷媒介則指訊息鮮明度低,受眾必須平衡使用多種感官以進行想象補充來完成接收活動的媒介。如電視、卡通畫、電話、口語等。(2)劃分冷熱媒介對文化與社會的影響使日常生活及媒介日益專業化與分化。從媒介的冷熱可探知社會的“冷、熱”。冷熱兩種媒介用于不同文化社會,有不同的效果。(二)麥克盧漢傳播理論特點:1、對媒介形式作了開拓性的研究2、嶄新的視角3、過于擴大媒介的內涵4、對冷熱媒介分類不是很科學,尚待進一步分析與研究5、極端性和片面性第七章1作為個人的傳播者,的贏效因素P112權威性、可信、接近、熟知、悅目性2.社會組織的傳播者P117特點:地位穩固、具有自身的組織目標和結構、他們是大眾傳播資源的控制和使用者3.大眾傳播受哪三種社會控制因素國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經濟控制受眾4.把關人理論(最好自己整理)P129: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傳播者在每一個傳播環節中,都從超過可能傳送的新聞信息中進行選擇,控制信息的流量與流向,直接影響受傳者對信息的接收與理解,傳播者也就成了“把關人”把關人又叫守門人,是美國傳播學者庫爾特?盧因提出的概念,用以說明傳播者在新聞傳播中的控制作用。大眾傳媒的“把關”標準:時間跨度;強度或閾限價值;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預期性;出乎預料性;連續性;組合性;社會文化價值。P1636、IPP指數:即“既有政治傾向指數,是一個從社會經濟地位、居住區域和宗教信仰三個方面來顯示受眾在接觸媒介宣傳前已有的政治立場和態度的綜合指數。IPP指數結果是“選擇性接觸假說”,受眾在接觸大眾傳播的信息時并不是不加選擇的,而是更愿意選擇那些與自己的既有立場和態度一致或接近的內容加以接觸,而對與此對立或沖突的內容有一種回避的傾向。P129第八章受眾A受眾定義受眾指的是一對多的傳播活動的對象或受傳者。會場的聽眾,戲劇的表演、體育比賽的觀眾,都屬于受眾范疇。B受眾的類型1、 按人口要素分類:主要指按性別、民族、國籍、文化程度、政治態度、宗教信仰等要素分2、 按受眾在媒介和內容面前的表現分:高級受眾和普通受眾3、 按受眾和媒介之間的交換性質分:宣傳型受眾和市場型受眾4、 按信息的特征及其與受眾關系分:“廣”受眾和“窄”受眾C受眾分析理論(第三個理論重要)(一) 中彈即倒的受眾1、大眾社會和烏合之眾2、魔彈與靶子(二) 聯合地御敵的受眾受眾與媒介之間的緩沖體分三方面:1、個人差異2、社會類型3、社會關系以媒介為攻,以受眾為守,以媒介施加影響,受眾接受影響為基調的受眾理論,大體都屬于傳統型受眾理論。反之,把受眾視為主動者,把媒介視為被動者,屬于現代型受眾理論。(三)固執的受眾——使用與滿足理論1、固執的受眾1964年,鮑爾發表《固執的受眾》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含義把受眾成員看做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使用與滿足”(1)對廣播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研究赫卓格:三種基本心理需求競爭心理需求獲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評價的需求(2)對印刷媒介“使用與滿足”研究貝雷爾森,1940年《讀書為我們帶來了什么》獲得外界消息日常生活工具休憩手段獲得社會威信社交讀報本身的目的化(3)對電視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研究心緒轉換效用人際關系效用自我確定效用環境監測效用3.矯枉未免過正——使用滿足論局限(1)行為主義和功能主義色彩較濃。(2)不能全面揭示受眾與傳媒的社會關系。(3)“使用與滿足”研究指出了受眾某種能動性,但這種能動性是有限的,不能反映受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有著傳播需求和傳播權利主體所具有能動性。意見領袖:是指活躍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其特點是:A、與被影響者處于平等關系而非上下級等級關系;B、廣泛分布在社會各個階層;C、影響領域分為“單一型”和“綜合型”;D、社交范圍廣,信息渠道多,大眾傳播信息接觸量大。意見領袖在傳播效果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和過濾作用。第九章傳播效果分析(幾個層面,歷史狀況,形成過程的制約因素)(一) 傳播效果的含義傳播效果指傳播活動對受傳者和社會所產生的一切影響和結果的總體。(二) 傳播效果的三個層面(1) 認知層面(2) 心理和態度層面(3) 行為層面(三) 傳播效果研究的歷史與發展A早期的“子彈論”核心觀點:傳媒擁有不可抵抗的強大力量,他們所傳信息在受傳者身上就象子彈擊中軀體,藥劑注入皮膚一樣,可以直接引起速效的反應;它們能夠左右人們的態度和意見,甚至直接支配他們的行動。B“傳播流”研究與“有限效果”理論(1)《人民的選擇》(2)《個人影響》、《創新與普及》(3)《大眾傳播效果》與“有限效果”(4)“說服性傳播”的效果研究C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宏觀效果理論(1)“議程設置”(2)“沉默的螺旋”(3)“知溝”(4)“培養分析”(四)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和制約因素(一)傳播主體與傳播效果1、信源的可信性研究2、“休眠效果”二)傳播技巧與傳播效果1、“一面提示”與“兩面提示”7、“兩面提示”的“免疫效果”8、“明示結論”與“寓觀點于材料之中”4、“訴諸理性”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