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西欽州市2018屆高三1月畢業班(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中華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實際上是以商周文化為主體的。從文獻和出土文物看,商周時期已經有了相當發達的農業,遠超同時期其他地區。基于農耕生產和生活所產生的文化,當然要比狩獵采集時代的文化發達,也更為精細,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再加上農業社會有超過日常需要的糧食和其他物品,社會分工也更為細密合理,因而在當時經常發生的部落或部族戰爭中容易獲勝。這樣,中原文化靠著文和武兩種手段慢慢地向外擴散,在擴散的過程中,并不是單向地輸出,而是隨時吸取當地部落部族的文化,邊擴散邊演變壯大。如果我們放眼歷史,中華文化的這一趨勢至今也未中止,以后也不會終結。商周活動的地域在今河南、陜西一帶,這里土地肥沃,適于耕種;但同時自然災害頻仍,接近北邊和西邊的游牧部落。中華文化的根基大致就是由這一自然和社會狀況的刺激而形成的。農業生產需要社會的穩定和氏族、家族與家庭的延續。農業的耕種和收獲是以年計算的,只有穩定,才能春種秋收,才能不斷提高耕作技術、提高產量,生活也才能逐漸富裕起來;只有延續,土地、工具的占有才能長久,技術的傳承和提高才有保障。要穩定,就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合作;要延續,就要重視血緣的純正,要分清正支與旁支,要保持以輩分為基礎的等級制。既然時時可能發生自然災害和外來兵災,就要與水旱風雹、蟲獸疾疫搏斗,要和入侵劫掠者拼殺,災后還要艱苦奮斗以恢復家園。在應對種種自然界和人的挑戰過程中,不但磨煉了人們自強自立的意志和能力,同時也使得對自然界的觀察越來越細密,天文、歷法、地理、動植物學、醫學等都有了發展的需要和可能,因而高度發達。這樣,中華文化就種下了吃苦耐勞、聰明睿智、自立自強、知難而進、崇和反戰、寬容豁達、重視倫理、忠孝仁義等基因。中華文化形成之后,表層、中層和底層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嚴密的體系。這是中華文化歷久不衰的內在原因。任何文化,表層是最易發生變化的。因為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的物質條件關系十分密切。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一經變革,人們的衣食住行就要跟著變化。中層變化的速度僅次于表層,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中華文化與異質文化交融的加深,禮儀、風俗、藝術、宗教、法律、制度等也必須相應地演變。表層與中層文化的每一次演變,也就向前推進了一步。惟有底層文化,經過了數以千年計的表層和中層的反作用而不斷地"修訂"、加強,已經深深根植于民族的血液中,極難改變。但是,既然表層和中層對于底層有著反作用,那么表層和中層變得久了,也就要動搖底層文化。(選自許嘉璐《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中原文化基于農耕生活產生,遠遠優越于其他文化,因而成為了中華文化的B.商周活動的地域特點磨煉了人們的意志和能力,形成了中華文化復雜的基因C.中原文化在擴散的過程中不對外輸出,同時還吸取各種不同文化,最終演變D.隨著時代變遷,中華文化與異質文化交融逐步加深,中華文化必將發生根本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認為中華文化根源于以商周文化為主體的中原文化,這是全文立論分析B.對商周文化產生所受的自然和社會狀況的影響,文章從穩定和延續兩方面進C.文章先分析了中華文化的淵源,接著從地域特點分析了其特征,最后表明其D.文章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對中華文化的過去和未來提出了獨到見解,很有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如果不是商周時期中原地區農業發展遠超同時期其他地區,中華文化未必起源于此。B.如果表層和中層不斷發生演變,底層文化也會動搖,可見表層和中層對底層C.中華文化重視倫理,提倡忠孝仁義,可見其強調血緣純正和以輩分為基礎的D.如果一個地區社會穩定,氏族、家族與家庭延續正常,那么文化就會得到飛【解析】1.試題分析:此題考核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題時要仔細對讀選項和原文,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的差別。題中A項,“優越”表述點睛:這是一道篩選并整合信息的題目,篩選整合信息的題目側重于對文中佐證觀點的現象、材料運用的準確性進行考核,主要的錯誤類型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無中生有、混淆范圍、偷換概念等等。2.試題分析: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題中C項,“表明其穩定性”分析不當,文章最后談到了中華文化不斷變化的特點和極強的3.試題分析:此題考核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側重根據文意進行推斷。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以及句子之間的關系的細微差別。題中D件,并不一定促進文化飛速發展。(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4分)⑦在易折的苦楝樹下坐著,我頓生一種脆弱,一陣風來,也不由自主地跟著晃動一下,陷入了沉思之中……(選自《紙上思量》,有刪改)4.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對苦楝樹的描寫,“浮云”“紫氣氤氳”等詞語的使用充滿詩意,給人以美感,讓人對其“易折”產生同情心。B.威猛無比的藏獒在得到了“最好的待遇”后卻死于肺水腫,這與生活在缺氧高原上銳不可擋的同類們形成了鮮明對比。C.作者描寫米丘林等人嫁接和雜交植物的行為,意在表現人們在一廂情愿追求功利的同時,也同時存在著某些的弊端。D.全文在寫了藏獒、番石榴和各種寵物被改變本性之后,轉而寫到人類自身,表達了慶幸于自在生、自在長的冷靜思考。5.結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的含意。6.文章以“脆弱”為題,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答案】4.A5.人其實也像苦楝樹一樣,有著脆弱的一面,隨時面臨著被摧折的可能,面對這些摧折,也會像其他生物一樣,絲毫不比其他生物高明。6.(1)“脆弱”體現了文章的核心內容,突出了這篇文章的“神”。(2)“脆弱”體現了作者對于生命的敬畏,寄寓了人類應該遵循自然規律的良好愿望。(3)“脆弱”是文章的線索,使行文形散而神聚。【解析】4.試題分析:此題考核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綜合賞析能力。答題時要求明確具體的考核的要點,然后結合文章內容判斷正誤,題中A項考核情‘易折’的特點產生同情心”分析不當。“浮云一般的綠葉和紫氣氤氳的花朵”可以招來人們“攀爬的覬覦”,但由于苦楝“易折”,“人們卻不敢有攀爬的覬覦”。作者這樣寫,在于表現苦楝“易折”的特點,而不在于對其“易折”特點產生同情心。5.試題分析:此題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義的能力,分析語句的含義注意抓住語句中的重點詞語進行分析,然后還要考慮語句的位置,答題時注意句中的關鍵詞語“在易折的苦楝樹”“我頓生一種脆弱”意思是“人其實也像苦楝樹一樣,有著脆弱的一面,隨時面臨著被摧折的可能,面對這些摧折,也會像其他生物一樣,6.試題分析:此題考核分析文章的結構的能力,主要考核標題的作用,注意從結構和內容的角度分析,從內容看文章圍繞標題“脆弱”寫“苦楝樹”“藏獒”等,“脆弱”是文章的核心內容,文章通過對生物的“脆弱”的描寫體現了作者對于生命的敬畏,寄寓了人類應該遵循自然規律的良好愿望;從結構的角度看,“脆弱”是文章的線索,使行文形散而神聚。點睛:分析文章的標題一般先答出含義,然后從文章的和情節、結構、人物(或物象)、主旨的關系的角度進行。情節主要分析文章的情節以什么為主,結構看文章的標題是否能串聯文章的內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線索,人物(或物象)看標題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運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夠暗示或點明主旨,有時還從制造懸念和吸引讀者的角度進行分析,有時還要分析標題中藝術手法,如雙關、反語等。(三)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材料一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是有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的。20世紀60至70年代。由于大型水利工程和旅游業的興起,大量古跡遭到破壞。為保護人類文化與自然遺產,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該公約規定保護的時象是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到的“文化遺產”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遺址”三類,顯然不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直到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作了界定。這是人類歷史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重要里程碑。截至2017年,已有174個國家加入,中國早在2004年就加入了誼公約。與此同時,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加緊了步伐。特別是立法保護進程加快。2003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草案》形成;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于加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國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也有望于近期出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邁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護和實施的階段。(摘編自中新網)材料二我國一些地方現在已經制訂了“非遺”保護的法規,最早的是云南。但是,國家立法由于牽涉的面比較廣。有一些波折。這里面存在學界和文化主管部門溝通不夠的原因,還有認識上的原因,比如該立什么樣的法,是行政法規還是基本法,認識上一直存在分歧。此外,社會各界對于傳統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見,比如有人認為傳統文化有優秀、糟粕之分,不能立法統統保護起來。其實,這是認識上的誤區。從文化學的角度講,很少會粗暴地將文化分成優秀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客觀上說,傳統文化中確實有些東西需要揚棄,但不能因為一個文化中有這樣或那樣的與當代倫理價值觀不相契合的部分,就認為這一文化存在諸多問題。我國是一個文化傳統深厚、文化遺產豐富的國家,文化具有多元的特點,各民族呈現的文化面貌豐富多彩。因此.進行適當的保護是必不可少的,出臺有關法律的迫切性也就更加強烈了。(摘自《人民日報》)材料三湖北宜昌市長陽縣80多歲的農婦孫家香,一輩子生活在山村里,從小喜歡從父母鄉鄰那里聽故事,然后按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消化吸收,用樸實生動的口語轉述出來。老人家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得,卻能講述600多個故事。老人被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稱號。當地政府請她出山,住進縣“光榮院”,每月補貼200元。華中師大從事民間文化研究的林繼富博士從1997年開始一直“跟蹤”研究孫家香,收集了她前后講過的幾百個故事。他通過比較發現,出山后,離開鄉土情境和鄰里社會的孫家香,口中那些散發著泥土芳香的故事漸漸少了,過去激情講述故事的場面不再出現。她開始迎合山外人的口味,講些比較時尚現代的故事。不止一個孫家香。傳承人維系著口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衰”,保護傳承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這一思路,各地紛紛提高傳承人的生活待遇。有的甚至將其安排在條件更好的居所。但是,在研討會上,專家認為,當前國內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保護策略,有待調整。“只有活水才能養活魚”,透過“孫家香們”的轉變,林繼富認為,對傳承人的保護要特別注意維持“民間文化生態”,讓傳承者、風俗活動、傳承時象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小系統內,使他們在一個適宜的環境里傳承創新。林繼富舉例,同樣在宜昌市,民間故事傳承人劉德培1984年后沒離開過家,按月享有政府提供的生活照顧費。他活躍于鄉鄰之間,故事一直保持原有特色。(摘編自搜狐網《非遺保護二十年憂思:文化成生活表面油珠》)7.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B.中國政府一向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自2003年起,多項相關法律相繼出臺,使非遺保護工作逐步走向有法可依。C.傳統文化中確實有些東西不符合當代倫理價值觀,但是我們不能據此否定這一文化,而應當保護它們,使之存在并傳承下去。D.各地提高傳承人生活待遇的做法出發點沒錯,但更應該讓傳承者、風俗活動、傳承對象繼續生活在相對穩定的文化小系統內。8.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兩項是()A.材料一、二側重從立法角度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材料三側重從保護實踐角度來對具體措施進行反思。B.從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先后頒發一系列法律法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顯著效果。C.從材料二看出,“非遺”保護工作立法出現波折,其原因是學界和主管部門溝通不夠,對傳統文化存在不同意見。D.材料三將同為非遺傳承人的孫家香和劉德培進行了對比,清楚地顯示出適宜的環境對于非遺傳承工作的重要性。E.材料一主要說明了相關法律的制定;材料二主要從理論角度進行分析;材料三用鮮活事例說明問題,作用更大。9.根據上述材料,概括說明怎樣才能有效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答案】7.C8.AD9.(1)加強立法工作,使“非遺”保護有法可依。(2)調整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保護策略,維持傳承人“民間文化生態”。【解析】7.試題分析:此題考核信息篩選和整合能力,答題時要求明確具體的考核的要點,找準文章的對應位置,然后結合文章內容逐個判斷正誤,題中C項,“保護它們,使之存在并傳承下去”理解不當,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當然不能傳承。8.試題分析:此題考核信息篩選和整合能力,答題時要求明確具體的考核的要點,找準文章的對應位置,然后結合文章內容逐個判斷正誤,題中B項,“取得了顯著效果”無中生有。C項,“其原因是學界和主管部門溝通不夠”,分析不當,原文說,“這里面存在學界和文化主管部門溝通不夠的原因,還有認識上的原因”;“學界和主管部門對傳統文化存在不同意見”分析不當,原文說,“此外,社會各界對于傳統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見”。E項,“作用更大”分析錯誤,三則材料各有側重,無作用大小之分。點睛:新聞調查提建議、談看法的題目一般是對文章的內容的概括,不是針對此現象信馬由韁,海闊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內容不相關或相悖的觀點,而是對文中相關的專家的觀點的概括和總結。同時注意介紹的一些成功的案例會存在的問題,成功的地方堅持,存在的問題要避免。二、古代詩文閱讀1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崔或,字文卿,弘州人。負才氣,剛直敢言,世祖甚囂重之。至元十六年,奉詔至江南訪求藝術①之人。明年,自江南回,首言忽都帶兒根索亡宋財貨,煩擾百姓。世祖雖聽其言,然虛實競不辨決也。十九年,除集賢侍讀學士。或言于世祖:“阿合馬當國時同列皆知其悉無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誅乃各自以為潔誠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馬所用之人皆革去”從之。二十年,上疏言時政十八事,開廣言路,多選正人諸事。疏奏,即日命中書行其敷事。二十一年,或劾奏盧世榮不可居相職,忤旨,罷。二十三年,拜中書右丞。三十年,或言:“大都民食唯仰客糴,頃緣官括商船載遞諸物,致販鬻者少,米價翔踴。臣等議:勿令有司括船為便。”從之。寶泉提舉張簡及子告或嘗受鄒道源、許宗師銀萬五千兩,又訟或不法十余事。有旨就辯中書。或已書簡等所告與己宜時者為牘袖之,視而后對。簡父子所告皆無驗,并系獄,簡疫死,子坐杖罪除名。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彧以久任憲臺,乞遷他職,不許。成宗諭之曰:“卿若辭避,其誰抗言哉!”大德元年,彧又條陳臺憲諸事,皆見于施行。于是或居御史臺久,又守正不阿,以故人痰之。或進以病辭,成宗諭之曰:“卿之辭退,誠是已,然勉為朕少留之。”二年,加榮祿大夫、平幸政事,尋與御史大夫禿赤奏:“世祖圣訓,凡在籍儒人,皆復其家。今歲月滋久,老者已矣。少者不學,宜遵先制,俾廉訪司常加勉勵。”成宗深然之。或以是歲九月卒。至大元年七月,贈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鄭國公,謚忠肅。(節選自《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有刪改)【注】①藝術:陰陽占卜技術。②根索:全部追討。1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阿合馬當國時/同列皆知其惡/無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誅/乃各自以為潔/誠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馬所用之人皆革去/B.阿合馬當國時/同列皆知其惡/無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誅/乃各自以為沽/誠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馬所用之人皆革去/C.阿合馬當國時/同列皆知其惡/無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誅/乃各自以為沽誠/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馬所用之人皆革去/D.阿合馬當國時/同列皆知其惡無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誅/乃各自以為沽誠/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馬所用之人皆革去/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上疏”在朝官員專門上奏皇帝的一種文書形式,常用來糾正帝王為政的過失。B.“忤旨”指違反了圣旨,圣旨是指中國封建社會中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育C.“杖罪”判杖刑的罪行。杖刑是用荊條或大竹板拷打去衣犯人臀部的一種刑D.“追封”又稱“追謚“追尊”,指大臣逝世后朝廷授予他的后代官職或爵位。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崔或自負有才,剛直敢育。他奉詔到江南訪求陰陽占卜之人,回來后上奏忽都帶兒追索原宋朝財貨、煩擾百姓的情形,深受元世祖的器重。B.崔或屢次進諫,多被采納。他提議廣開言路.選用正直之人;他對官府征發民船的事提出否定意見;他劾奏盧世榮不可為相,因此而罷官。C.崔或守正不屈,受人誣告。他在御史臺居官守正不屈,不逢迎任何人,因此許多人恨他,張簡與其子指控崔或受賄違法,但最后查無實據。D.崔或居官兩朝,備受信任。他在世祖和成宗兩朝擔任育官,深受器重;成宗在他想調任和辭職時多次挽留,去世后被贈官、封公、獲美謚。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或已書簡等所告與己宜對者為牘袖之。視而后對。(2)今歲月滋久,老者已矣。少者不學,宜遵先制,俾廉訪司常加勉勵。【答案】10.B11.D12.A13.(1)崔或把張簡等人告發自己的內容和自己應該回答的內容都寫在木片上藏在袖子里,看了以后才回答。(2)現在時間已經久遠,老者已經去世,年輕一輩不認真學習。應遵循先朝制度,使廉訪司時常加以勉勵。【解析】10.試題分析:此題考核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句中“無一人”作后句的主語,前面斷開;“及既誅”意思是“等到……”,表時間的推移,前面斷開;“誠”意思是“是在”,不能放到句尾,前面斷開。點睛:文言斷句的題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見的標志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其次注意斷句題大多集中在對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的考核,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后結合文意進行分析。11.試題分析: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題中D項,“追封”指大臣逝世后,朝廷對其追加封號,而不是授予他的后代官職或爵位。12.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核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題中A項,“深受元世祖的器重”并非由于他上奏忽都帶兒追索原宋朝財貨、煩擾百姓。原文的意思是,他上奏之后,世祖雖然聽了他的話,但不能判斷他說的是否真實,故未處理。13.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題目,答題時注意直譯,重點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此題注意,宜:應該;對:回答;牘:木片;袖:動詞,藏在袖子里;已:已經;先制:先朝制度;俾:使。參考譯文:崔或,字文卿,是弘州人。為人自負有才,剛直敢言,深受元世祖的器重。至元十六年,奉詔到江南訪求陰陽占卜之人。第二年從江南回京,第一次上奏說使臣忽都帶兒全部追討原宋朝的財物、煩擾百姓等情形。世祖雖然聽了他的話,但不能判斷他說的是否真實,故未處理。至元十九年,任集賢侍讀學士。崔彧對世祖說:“阿合馬掌權時,同朝官員都知他奸惡,但無一人提出要怎么辦;等到阿合馬被處死后,這些人又各自表示自己的清白,這是最大的欺騙。前面已有圣旨,凡是阿合馬任用的人統統革職。”世祖同意他的建議。至元二十年,上書提出有關政事的十八條意見,說到盡量給下面創造發表意見的條件,多選用正直之人等事情。奏章剛交上去,元世祖當天就命中書省先選擇其中可行的事情立即施行。至元二十一年,崔或劾奏盧世榮,指出他不能擔任宰相職務,違反了皇帝旨意,被罷官。至元二十三年,被任命為中書右丞。至元三十年,崔彧上書說:“大都百姓的食糧全賴商人供給,近來因為官府將商船征去運載朝廷的各種物資,致使糧商稀少,米價暴漲。臣等認為,不要讓官府為了一己之便征發民船。”朝廷允準。寶泉提舉張簡和他的兒子指控崔或曾受鄒道源、許宗師的賄賂銀五千兩,又指控崔或十多件違法的事。朝廷傳旨,讓他在中書省進行辯論。崔彧把張簡等人告自己的內容和自己應該回答的內容都寫在木片上藏在袖子里,看了以后才回答。經查實,張簡父子的指控都沒有證據,一并將他們以誣告罪下獄。張簡在獄中死亡,兒子被判杖刑,削去官職。至元三十一年,元成宗即位。崔或認為自己已久任御史臺官員,請求調任別的職務,不被允許成宗對他說:“卿若辭去此職,還有誰來秉忠直言呢!”大德元年,崔或又分條陳奏若干意見,均被皇上采納施行。在這時,崔或在御史臺居官日久,處理事情公平正直,不逢迎任何人,因此許多人疾恨他。崔或便稱病辭職。成宗對他說:“卿要辭退是可以的,但要勉力為朕再留任幾年。”大德二年,崔或被加任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不久與御史大夫禿赤上奏:“世祖曾經圣明地訓示,凡是登記在冊的讀書人,他的全家都不服勞役。現在時間已經久遠,老者已經去世,年輕一輩不認真學習。應遵循先朝制度,使廉訪司時常加以勉勵。”成宗深深地感到他說的很對。崔彧在這年九月去世。至大元年七月,被追贈為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鄭國公,謚號“忠肅”。(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11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白居易臥聽冬冬衙鼓聲,起遲睡足長心情。華簪①脫后頭雖白,堆案拋來眼校明。閑上籃輿“秉興出,醉回花舫信風行。明朝更濯3塵纓去,聞道松江水最清。【注】①華簪:華貴的冠簪。簪,古人用來綰定發鬟或冠的長針。②籃輿: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類似后世的轎子。③濯:洗。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A.“晚起”是本詩的描寫中心,作品自始至終,都是圍繞“晚起”這一中心進B.首聯緊扣詩題,描寫聽到“冬冬衙鼓聲”后方才起床,由于遲起睡足而心情C.頷聯寫詩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致力政事,堆放案頭的文卷一絲不茍審核D.頸聯寫詩人喜歡喝酒,案卷一審完,就坐著小轎外出喝酒,酒醉后乘著小船E.尾聯描寫了詩人的一段心跡:聽說松江的水最清澈,改日到那里去洗濯一下15.這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樣一個藝術形象?請加以分析。【答案】14.AD15.①官吏身份。他宿在衙內,早晨能聽到“冬冬衙鼓聲”。②人至遲暮。他頭發已白,早上遲起。③明辨曲直。面對成堆的案卷,他一一審查明辨。④及時行樂。他閑時坐著籃輿乘興而出,酒酣時乘著裝飾華美的游船順風而行。⑤情操高潔。他向往去清澈的松江去洗濯塵纓。【解析】14.試題分析: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題中五個選項均考核詩歌的內容,其中A項,本詩后兩聯沒有圍繞“晚起”進行描寫。D項,頸聯描寫詩人及時放松身心,“喜歡喝酒”曲解詩意。15.試題分析:此題考核欣賞詩歌形象的能力,注意從詩中的細節入手分析詩人的形象特征,如從“臥聽冬冬衙鼓聲”可知其官吏身份;“頭雖白”可知其人至遲暮;通過“眼校明”可知其明辨曲直;通過“乘興出”和“醉回”可知其及時行樂;通過“濯塵纓”可知其情操高潔。點睛:分析詩歌的形象特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明確形象的屬性,是“閨中女子”還是“戍邊戰士”是“落魄書生”還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緒是“壯志難酬”還是“寂寞無聊”等,還要分析人物的具體的行動、生活的環境等,一般為“在什么環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內心充滿什么情緒(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5分)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韓愈在《師說》中用“, ”三個名句,闡明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原(2)辛棄疾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上闕中4”兩個名句描寫了“沙場秋點【答案】(1).聞道有先后(2).術業有專攻(3).如是而已(4).八百里分麾下炙(5).五十弦翻塞外聲【解析】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核識記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題目,此類題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寫和根據上下文填空兩種類型。答題時注意不要出現錯別字,理解性默寫還要注意給出的提示,填準句子。此題屬于理解性默寫,注意根據提示選準句三、語言文字運用17.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①經過五年的學徒生活,他已經薄技在身,多次萌生出山闖蕩一番的念頭,只是想到師傅恩重如山,不忍開口說出此事。②在全面從嚴治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有松口氣、歇歇腳、打好一仗就一勞永逸的想法,更不能存有見好就收的想法。③張少威和平金俠一邊向落水老人施救,一邊大喊救人,一位擺面攤的男子聞訊跑來,三人成虎,終于把老人救上岸來。④對于此次“紅黃藍事件”中的涉軍謠言,一些公眾人物竟然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推波助瀾,嚴重抹黑了人民軍隊的形象。⑤在這幅劇照上,功夫宗師洪金寶飾演的俞大猷將軍,身著戰甲,手握軍刀,目光如炬,不平倭患誓不休的雄心呼之欲出。⑥在南寧去柳州的高鐵餐廳里,我不期而遇了十年未見面的江華同學,沒想到當年其貌不揚的他如今已是滿腹經綸的學者。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核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答題時注意明確詞語的含義,然后比對給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語境,題中①“薄技在身”指自己掌握了微小的技能。此處表示他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本領之意,是說別人,不合語境。②“一勞永逸”指辛苦一次,把事情辦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費力了。使用正確。③“三人成虎”指三個人謊報城市里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事實。望文生義。④“推波助瀾”比喻從旁鼓動、助長事物的聲勢和發展,擴大影響,貶義。使用正確。⑤“目光如炬”指目光發亮像火炬,形容憤怒地注視著,也形容見識遠大。使用正確。⑥“不期而遇”指沒有約定而遇見。該成語是不及物動詞,此處語法失當。18.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A.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深化體制改革的工作基調,結合“雙一流”建設實際,特制訂我單位下段工作的基本規劃。B.紅茶味甘性溫,善蓄陽氣,其適合身體虛弱、畏寒怕冷、腸胃不適以及經常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在冬季飲用效果更佳。C.11月下旬,阿里巴巴、寶馬、摩拜單車等國內八家知名企業簽約,成為大會的合作伙伴,烏鎮峰會品牌價值持續提升。D.發現苗頭性問題就及時提醒,這既是對本人的監督,也給其他人敲響警鐘,體現嚴管就是厚愛,增強政治生活的有效性。點睛:結構混亂是常見的病句類型,有句式雜糅、暗換主語和中途易轍等幾種,句式雜糅表現為把表示同一個意思的兩種說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轍主要表現在前面的句子沒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現的新的陳述對象,暗換主語表現為句子前面沒有主語,而前句的主語不能作該句的主語。此題選項B“尤其適合身體虛弱、畏寒怕冷、腸胃不適以及經常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在冬季飲用效果更佳”句式雜糅造成結構混亂。19.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句是()A.等到他酒醒后,耷拉著腦袋來到我這里解釋此事并賠禮道歉時,我早已見諒多時了。B.自從我們在母校分手之后,十多年來,我一直對你十分垂念,經常夢中與你C.我們情同手足,你們如果發現我在為人處事方面有不恰當的地方,就趕快向我進言。D.有媒體認為,中國工業到2030年將主宰世界,美國將屈居第二,俄羅斯位居第三。【解析】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核語言得體的題目,語言得體主要有文體得體和語體得體,文體得體注意一般應用的格式的規定,語體得體注意說話者的身份,對象的身份,重點注意謙敬詞語的運用。A項,“見諒”是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多用于書信,不能用于“我”。B項,“垂念”是敬辭,指別人想念自己,不能用于自己想念別人。C項,“進言”指用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向人提意見,不能用于別人向自已提意見。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6個字。立春作為我固的傳統節日,①。早在周代,朝野就有慶賀這一節日的習俗。這一天,天子要素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不但官方重視這一節日,②。這一天,農人要檢視農具,籌劃農事。祭祀谷神,祈求獲得好的收成。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慶祝立春的方式雖然不同,③。【答案】(1).①已經有著悠久的歷史(2).②民間也很重視(3).③但目的都是祈求新歲的美好【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核學生運用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能力,以情境補寫的方式出現,答題時注意語意和結構上前后文的照應,以及語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據后文“早在周代”,可知應該填寫“歷史悠久”之類的句子;第②空根據前后文的“不但官方重”和“農人”,可知應該填寫“民間也很重視”;第③空根據前文“方式”“雖然”和“祈求獲得好的收成”可知填寫“但是”“內容”和“祈福”之類的句子。21.小明是高三(1)班的應屆畢業生,最近一段時間經常玩手機游戲。不但飯前飯后玩,有時晚睡之后還在宿舍里玩到深夜,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請你以小明好友身份給小明同學發一條手機短信的正文,對他進行勸說。要求行文有針對性,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勸說委婉中肯。表達準確,不超過80字。【答案】示例:小明,高三了,還有閑情逸致玩手機游戲,太有才了吧!當心你的手機里鉆出一條美女蛇,把你的靈魂全部吸去,讓你變成一副骷髏,獨自在大學門外哭泣。請三思。【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核簡明、連貫、得體的能力,要求擬寫勸說詞,擬寫的方式“短信”這就要求“簡明”,注意抓住重點“勸說不要過分的沉迷手機”,勸說注意身份是“朋友”,要“委婉、中肯”,同時注意修辭和字數的要22.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天津市83歲的老人齊洪珍已經連續參加了12年司法考試,他也是今年年齡最大的一位考生。這位僅上過3年半小學的普通農民,64歲時通過自學先后取得了漢語言文學專科和法律本科學歷,72歲起開始參加司法考試。盡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怎么寫大學生個人自我鑒定總結(4篇)
- 2025大學生干部培訓心得體會(5篇)
- 2025年小班工作計劃范文(16篇)
- 建筑心得體會(9篇)
- 教師2025年度總結(4篇)
- 允許轉讓的協議
- 2025年工程部工作總結(15篇)
- 煤炭資源開發項目造價咨詢合同
- 和中介簽服務合同協議
- 咨詢公司臨時工合同協議
- FSSC22000V6.0體系文件清單
- 賈玲春晚搞笑公司年會小品《真假老師》臺詞劇本完整版
- 全國工會財務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
- 23S519 小型排水構筑物(帶書簽)
- 第三章掃描電子顯微鏡【完整版】PPT
- SL631-637-2012-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標準
- 胸腔穿刺術課件
- 門診辦運用PDCA提高門診預約掛號率品管圈成果匯報
- 市場開拓委托合同書
- 跟骨牽引 跟骨牽引圖片
- 簡易呼吸器操作流程及考核評分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