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熱源課程設計_第1頁
冷熱源課程設計_第2頁
冷熱源課程設計_第3頁
冷熱源課程設計_第4頁
冷熱源課程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0目錄一.冷水機組與熱泵的選擇…2二.機房水系設計計算31、冷凍水系統的選型與計算……………32、冷卻水系統的選型與計算………………53、熱水系統的選型與計算……….………...7三.膨脹水箱的配置與計算91、膨脹水箱的容積計算………92、膨脹水箱的選型……………9四、分水器和集水器的選擇……10五、參考資料…………………11六、個人小結…………………11

一、冷水機組與熱泵的選擇1、 空調冷熱負荷:分別為:冷負荷196.32KW熱負荷114.52KW(空調總面積1636m2)2、當地可用的能源情況:電:價格:0.5元/度3、 冷凍機房外冷凍水管網總阻力為0.1MPa4、制冷機組總裝機容量196.32x1.1=216.0KW5、設計擬采用2臺開利30HK036半封閉式活塞式制冷機組型號開利30HK036名義制冷量(KW)116臺數2外形尺寸(m)2.58*0.91*1.2電機功率(KW)30冷凍水(DN60)水量(M3/h)20壓降(Kpa)44冷卻水(DN60)水量(M3/h)25壓降(Kpa)266、最大熱負荷計算114.52x1.1=126KW7、擬采用1臺EWHII-2-135電熱水鍋爐型號EWHII-2-135功率(kw)135外形尺寸(m)0.8x0.6x1.34 流量(m3/h) 52 進出口管徑DN808、冷熱源機房布置平面圖二、機房水系統設計計算1、冷凍水系統的選型和計算從機房平面圖上可以看出,冷凍水供回水管路都由兩段不同管徑的管路組成。L1=1270mm,L2=4400mm,L3=2840mm,L4=2580mm.L1管段直徑D1=60mm,管段流量V=20m3/h,v1==1.96m/s.取L2管段流速v2=1.5m/s,管段流量V=40m3/h,則D2==0.097m,取D2公稱直徑為DN100.L3管段直徑D3=100mm,管段流量V=40m3/h,v3==1.5m/s.取L4管段流速v4=1.96m/s,管段流量V=20m3/h,則D4==0.06m,取D4公稱直徑為DN60根據各段管徑、流速查水管路計算圖,計算各管段局部阻力如下:冷凍水管段局部阻力計算表管段名稱個數(KPa)L1截止閥124.690彎頭20.4L2四通2210.590彎頭71.4截止閥36L4截止閥126.190彎頭10.2三通11L390彎頭10.22.5截止閥12各管段的沿程阻力和總阻力計算如下:冷凍水管段阻力匯總表管段管長(mm)直徑(mm)流速(m/s)比摩阻(Pa/m)沿程阻力(KPa)局部阻力(KPa)總阻力(Kpa)L11270601.96562.520.714.65.31L244001001.5188.100.8310.511.33L328401001.5562.521.602.54.10L42580601.96188.100.496.16.59冷凍水壓降為44KPa,冷凍機房外冷凍水管網總阻力為0.1MPa,則最不利環路的總阻力△P=5.31+11.33+4.1+6.59+44+100=171.33KPa根據H=β2Hmax,取β2=1.1,則H=188.46KPa,即揚程H=19m.根據Q=β1Qmax,Qmax=20m3/h,兩臺水泵并聯工作時,β1=1.2,則Q=24m3/h.擬采用IS65-50-125離心式清水泵型號IS65-50-125流量(m3/h)25揚程(m)20轉數(r/min)2900效率(%)69汽蝕余量(m)2.0軸功率(kw)1.97電機功率(kw)32、冷卻水系統的選型和計算冷卻塔的選型根據所選制冷機組的性能參數選擇冷卻塔,進出口溫度為37℃→32℃,擬選用2臺冷卻塔,則單臺冷卻塔流量為25m3/h。通過查找中央空調設備選型手冊,選擇CLN-30冷卻塔型號及參數表冷卻塔型號CLN-30

環境濕球溫度

29℃

循環水量

30m3/h

大氣壓力

750mmHg

進塔溫度

37℃

出塔溫度

32℃

風機形式

軸流式

風葉直徑

900mm

電源

380V/3φ/50Hz

電機功率

1.1KW-8P

外形尺寸

塔徑

1850mm

塔高

2259mm進水管徑

DN80mm

出水管徑

DN80mm排污管徑

DN25mm

溢水管徑

DN25mm

凈重

191Kg運行重

433Kg

冷卻水泵的選型計算冷卻水最不利環路,由N1N2N3N4組成從機房平面圖上可以看出,冷卻水供回水管路都由兩段不同管徑的管路組成。N1=2750mmN2=10700mmN3=11200mmN4=3200mmN1管段直徑D1=60mm,管段流量V=25m3/h,v1==2.5m/s.取N2管段流速v2=1.8m/s,管段流量V=50m3/h,則D2==0.99m,取D2公稱直徑為DN100mmN3管段直徑D3=100mm,管段流量V=50m3/h,v3==1.8m/s.取N4管段流速v4=2.5m/s,管段流量V=25m3/h,則D4==0.06m,取D4公稱直徑為DN60mm根據各段管徑、流速查水管路計算圖,計算各管段局部阻力如下:冷卻水管段局部阻力計算表管段名稱個數(KPa)N1截止閥1210.090彎頭10.2三通11N2四通2214.890彎頭61.2截止閥36N4截止閥127.590彎頭20.4N390彎頭10.25.2三通11截止閥12各管段的沿程阻力和總阻力計算如下:冷卻水管段阻力匯總表管段管長(mm)直徑(mm)流速(m/s)比摩阻(Pa/m)沿程阻力(KPa)局部阻力(KPa)總阻力(Kpa)N12750602.5753.282.0710.012.07N2107001001.8226.422.4214.817.22N3112001001.8226.422.547.510.04N43200602.5753.282.415.27.61冷卻水壓降為26KPa,冷卻塔高度分別為10.2m,則最不利環路的總阻力△P=12.07+17.22+10.04+7.61+26+99.96=172.9KPa根據H=β2Hmax,取β2=1.1,則H=190.19KPa,即揚程H=19.1m.根據Q=β1Qmax,Qmax=25m3/h,兩臺水泵并聯工作時,β1=1.2,則Q=30m3/h.根據流量和揚程查暖通空調常用數據手冊,得水泵型號如下:冷卻水泵性能參數型號ISW50-170(1)A流量Qm3/h30.4L/s8.44總揚程H(m)24轉速n(r/min)2950功率P(kw)4泵重量W(kg)843、熱水系統的選型和計算最不利環路W1=3400mmW2=7800mmW1段管徑D1=80mm流量=52m3/h流速 V1==2.87m/s.W2段管徑D1=80mm流量=52m3/h流速V1==2.87m/s.根據各段管徑、流速查水管路計算圖,計算各管段局部阻力如下:熱水管段局部阻力計算表管段名稱個數(KPa)W1截止閥2428.3590彎頭51四通22W2截止閥2417.8290彎頭20.4各管段的沿程阻力和總阻力計算如下:熱水管段阻力匯總表管段管長(mm)直徑(mm)流速(m/s)比摩阻(Pa/m)沿程阻力(KPa)局部阻力(KPa)總阻力(KPa)W13400802.871319.333.4928.3531.84W27800802.871319.3310.2917.8228.11最不利環路的總阻力P=31.84+28.11+100=160KPa根據H=β2Hmax,取β2=1.1,則H=175.95KPa,即揚程H=17.6m.根據Q=β1Qmax,Qmax=52m3/h,兩臺水泵并聯工作時,β1=1.2,則Q=62.5m3/h.根據流量和揚程查暖通空調常用數據手冊,得IRG型熱水循環水泵型號如下:熱水泵性能參數型號IRG100-65J-250數量(個)2流量m3/s30揚程m2轉速r/min1480軸功率KW3.6效率%50葉輪名義直徑mm250必須汽蝕余量m2.5進口直徑mm100泵重kg138.9三、膨脹水箱配置與計算1、膨脹水箱的容積計算根據V=,其中=30V=1.31636/1000=2.13m則V=0.0006302.13=0.0383m2、膨脹水箱的選型對應采暖通風標準,查得膨脹水箱的尺寸如下:膨脹水箱性能參數水箱形式圓形型號2公稱容積0.3m有效容積0.33m外形尺寸(mm)內徑(d)800高H800水箱配管的公稱直徑DN溢流管40排水管32膨脹管25信號管20循環管20四、分水器和集水器的選擇分水器的選型計算根據Q=CM,制冷量Q=1162=232KW,水的比熱C=4.2,溫差=5,則M==11.0kg/s換算成體積流量V==0.011m/s,水的密度=1000m/Kg.取流速v為0.8m/s,則D==0.132m,取公稱直徑為DN150將分水器分3路供水,分管流速取1.2m/s,則3個供水管的尺寸計算如下:D1=D2=D3==0.062m,取公稱直徑為DN65L1=D1+60=125mm,L2=D1+D2+120=250mm,L3=D2+D3+120=250mm,L4=D3+60=125mm.集水器的選型計算集水器的直徑、長度、和管間距與分水器的相同,只是接管順序相反。五、參考資料1、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20032、實用供暖空調手冊·陸耀慶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3、05K232《分集水器分氣缸》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4、暖通空調常用數據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02年第二版)5、冷熱源工程(第二版)重慶大學出版社 6、流體輸配管網(第三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六、個人小結通過這次設計,我充分了解到自己所學的不足,同時也讓我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在設計開始,大腦完全空白,不知道何處下手,通過翻閱各種規范和圖集到計算分析,翻閱設計指導,也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開始了第一次的設計之旅,期間真的很累,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原來做設計這么不容易。這無疑是一次重要實踐訓練,通過這一實踐性教學環節,我掌握了《冷熱源工程》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設計程序和步驟,加深了對制冷系統的理解,同時也學會了查閱和使用設計資料的方法,培養和提高了運用所學課程知識分析并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本科生學位論文論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姓名:指導教師:專業:教育管理專業年級:完成時間:

論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摘要]多媒體不再是傳統的輔助教學工具,而是為構造一種新的網絡教學環境創造了條件,特別是對于教育社會化來說,多媒體網絡是一種更理想的傳播工具。多媒體本身具有:融合性、非線性化,無結構性、相互交涉性、可編輯性、實時性等特點;同時運用在教育教學上又有其特長:利于信息的存儲利用、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工具、促使學習個別化的實現。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有著多種的形式,它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它還能促進學生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對教學信息進行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建構理想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等多方面的效果。立足未來發展,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開展教學試驗。[關鍵詞]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資源共享多媒體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加工、控制、編輯、變換,還可以查詢、檢索。人們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可以自然貼切地表達、傳播、處理各種視聽信息,并具有更多的參與性和創造性。當今多媒體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名詞,但人們對于它的認識,特別是對于它在教育教學方面如何更好應用,未知的因素還很多。

一、多媒體的教育特長任何一種媒體不管其怎樣先進,它只能是作為一種工具被應用到教育領域,能不能促進教育的改革,。。。。。。應當吸取教訓,加強理論研究,充分認識多媒體的特性及其教育特長,以便更好地在教育領域開發應用多媒體。

1、多媒體的特性

(1)融合性多種符號系統的融合是多媒體的特性之一,多媒體的這一特性區別于過去媒體符號系統的單一性或復合性。也就是說多媒體技術不是將符號系統疊加,而是具有整體性的融合。

(2)非線性化,無結構性因為多媒體是在超文本、,其組合結構是固定的、不變的。

(5)實時性多媒體信息中的聲音、活動視瀕、動畫于時間有密切聯系,對它們進行呈現、交互等集成處理是實時的。在顯示某一主體內容時,其視聽信息具有同步性。

2、多媒體的教育特長

(1)信息的存儲利用便利多媒體特別是多媒體WWW網絡信息的存儲、提取、雙向傳輸非常便利,它應用于教育,更利于教學信息傳播機制的建立。

(2)發散性思維的工具在培養學習者發散性思維方面…………或創造性思維的基礎。

(3)促使學習個別化的實現多媒體WWW網絡有利于個別化的實現。因為學習者各人需求、學習經驗、認知程度等不同,學習方法也有差異,由于多媒體教學信息的多角度多層次性,不具有固定的學習目標和既定學習路徑,學習者可以自定學習路徑選擇自己需要的學習內容。

四、迎接信息時代,運用多媒體技術,實現網絡教學傳播

21世紀是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首先必須認清以下問題:

(一)多媒體不等于光盤化

。。。。。。由于人們認為這就是多媒體,因而也就將多媒體作為一種更完美的形象化教具。

(二)多媒體不是CAI的延伸

日本視聽教育協會編著的《日本教育中的多媒體小史》超媒體的開發一節中指出:在超媒體的開發方面,有兩種考慮方法:一種是把重點放在超媒體發展的原始起點和特長上,編制"無結構"的教材的思考方法;另一種是把映像和聲音加入迄今為止的CAI的思考方法。然而,如果考慮到超媒體的特長的教育意義,便不用說,是考慮前者的好。我認為它與CAI有兩個差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