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五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及練習_第1頁
部編版五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及練習_第2頁
部編版五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及練習_第3頁
部編版五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及練習_第4頁
部編版五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及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第21課《古詩詞三首》教案及板書設計課題古詩詞三首課型講讀課文授課時間3課時教學目標1.會認“浣、聒”等6個生字,會寫“孫、泊”等6個生字,掌握“更”這個多音字。2.有感情地朗讀這三首詩,掌握這三首詩的意思,并背誦這三首詩,默寫《楓橋夜泊》。3.體會詩中的動態美和靜態美。4.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情感。教學重點1.會認“浣、聒”等6個生字,會寫“孫、泊”等6個生字,掌握“更”這個多音字。2.掌握這三首詩的意思。教學難點體會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人物情感的方法。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掌握這首詩的意思。2.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3.認識王維詩歌中流露出來的隱逸傾向。教具準備課件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入()分鐘一、激趣導入:(出示課件2)1.今天,我們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詩《山居秋暝》。板書:山居秋暝2.作者介紹(出示課件3)王維(約701-約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其詩似淺而實深,似淡而實腴,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他又精通繪畫,擅作平遠之景,擅繪人物、叢竹等。有《王右丞集》。【設計意圖:這個環節能讓學生們了解作者,并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新課教學()分鐘二、詩歌朗讀指導1.聽朗讀。2.結合注釋,讀懂全詩。3.誦讀全詩。誦讀指導(出示課件5)詩的首聯點題,交代時間、地點,可用敘述口吻讀。頷聯、頸聯是詩的主體部分,寫的是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托了詩人閑適的感情,當用輕快的調子誦讀。尾聯出句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慢讀出,表現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心情。三、詩中有畫(一)題解(出示課件6)標題:“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隱居的別墅,點明了地點;“秋”點明了季節;“暝”,傍晚,點明了具體時間。整首詩所寫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見的景物。(二)詩中有畫(出示課件7)詩人用淡淡的幾筆就勾畫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圖,清新寧靜而又洋溢著和平安樂的氣氛,這里猶如世外桃源一般。板書:詩中有畫(出示課件8)既然說“詩中有畫”,我們就把詩還原為一幅古典的卷軸畫。1.我們首先找出詩中的寫景部分。(出示課件9)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2.“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首聯寫出了什么樣的意境?(出示課件10)明確: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這給全詩創造了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板書:寂靜,清新,幽雅首聯與詩題有什么聯系?(出示課件11)明確:首聯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3.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和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都是寫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課件12)明確:頷聯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現出山村的自然美。頸聯用了竹、蓮、浣女、漁舟等意象,表現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頷聯側重寫物,頸聯側重寫人。板書:山村生活美頷聯與首聯有何聯系?(出示課件13)空氣清新方可見月光之皎潔;新雨之后才能顯清泉之聲響。4.頸聯寫得十分熱鬧,這與作者要創造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是否和諧?并說說原因。(出示課件14)明確:是。寫浣女、漁舟的熱鬧,正是為了烘托出山村環境的寂靜、清幽。如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人們從這些熱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勃勃生機。這里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以動襯靜。5.六句寫景的句子,哪幾句可以作為畫面的主體?學生概括。(出示課件15)明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6.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具體地描繪出來。【設計意圖:在朗讀中既能理解詩歌的意境,又能品味詩歌的節奏美和韻律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設計意圖:先從題目入手,緊接著抓住重點詩句來品味詩中的意境,給學生以美的感受,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分鐘四、拓展延伸網上搜集王維的其他詩,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背誦下來。五、布置作業。1.背誦這首詩。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3.預習。【設計意圖:設置拓展延伸這個環節,有利于擴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積累。】板書內容山居秋暝詩中有畫寂靜,清新,幽雅山村生活美課堂作業新設計背誦《山居秋暝》這首詩,并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參考答案: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空氣涼爽,仿佛已經到了秋天。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利用教材注釋以及課前預習所收集到的資料,通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的意思。2.通過反復地誦讀、比讀,清晰地感受詩的意象與情境;通過咀嚼和品評重點詞句,深刻地感悟詩人“愁”的意蘊與情懷,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與啟迪。3.在反復誦讀、比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的愁思與景物交融、契合的寫法,體會詩人復雜的情感,初步領悟做人的哲理。教具準備課件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入()分鐘一、揭示課題,解字讀題1.板書課題2.題解:(出示課件16)“泊”:停泊。板書:楓橋夜泊【設計意圖:通過題解引入課文,讓學生明白題目的意思,并進一步引導他們探究全詩,提高學生的興趣。】新課教學()分鐘二、初解詩意,讀出韻味。(出示課件17)1.看能不能讀出詩的節奏與新的感覺來。2.學生自學自讀。3.指名生讀。請大家認真聽,聽一聽他的朗讀停頓是否合理,節奏是否恰當。指導:“到——客——船”,這節奏一放慢,聲調一降低,就有一種余音裊裊的感覺。來,一起來讀后兩句。學生齊讀全詩。三、感“眠”悟“愁”,“對”出愁思1.抓一“眠”字,進入情景。(出示課件19)(1)請同學們默讀古詩,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詞語向我們透露出張繼沒有睡覺的消息?(2)學生默讀、圈畫。(3)停。誰來說說你從哪些字眼看出張繼的不眠?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板書:月落烏啼。他聽到了烏鴉的啼叫。耳聞烏啼,所以未眠。板書:烏啼(出示課件20)霜滿天。張繼還看到了霜滿天的景象。滿天的霜有誰看見過?哦,霜滿天其實寫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對,是詩人感覺到的。詩人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能睡得著呢?板書:霜滿天。詩人看到了楓樹和漁火。板書:江楓、漁火張繼因為未眠,所以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板書:半夜鐘。(4)在這深秋之夜,張繼目睹月落,耳聞烏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睡得著呢?帶著失眠者的心態讀《楓橋夜泊》。學生齊讀全詩。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課件21)(1)旅途本辛勞,本應該早點歇息,張繼卻久久不眠,為什么?學生回答。一個字,愁。學生說帶“愁”字的詞語。板書:愁(出示課件22)(2)是的。請你看看古詩,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張繼的愁思、愁緒和愁懷?是什么撥動了詩人的愁心與愁弦呢?是月落、是烏啼、是江楓……抓住這些詞語讀出感覺。(3)學生自由地讀、圈、想、讀。(4)交流:月落能帶給人一種失落感,一種孤獨感。帶著這種感覺,來讀讀第一句。板書:月落----失落感、孤獨感烏啼---凄涼霜滿天-----寒冷學生齊讀《楓橋夜泊》。3.抓一“對”字,感悟“愁”思(出示課件23)(1)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思考:這里的“對”字是什么意思?板書:對(出示課件24)“對”在這里的意思是“面對、對著、陪伴”的意思,那么請你們縱觀全詩,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著孤獨的詩人呢?哦,是冷月、悲鴉與寒霜在和詩人做伴,是江楓、漁火和鐘聲在與詩人作陪,這一對,對出了什么?學生回答。(2)張繼到底在愁什么?此時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生帶著“愁”來讀。(出示課件25)教師范讀。但是,這里什么都沒有,這里有的只是——學生齊讀《楓橋夜泊》。板書:愁四、鐘聲叩心,釋放愁懷1.鐘聲響起,述說情懷(出示課件26)請問,這午夜的寒山寺的鐘聲似乎在向張繼述說著什么呢?請拿起筆,寫下你的述說。2.交流評析,釋放情懷學生述說著鐘聲的述說。學生在鐘聲的伴奏下齊讀全詩。【設計意圖:用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把握詩歌的內容,初步理解詩歌的意思,能為下個環節打下基礎。】【設計意圖:抓住重點的詞語來理解詩句的意思,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指導學生在把握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進行帶感情的朗讀,從而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把握。】【設計意圖:練習寫話這個環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詩歌含義的理解,并梳理思緒進行寫作,提高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分鐘五、總結拓展,人文關照推薦《不朽的失眠》給大家閱讀。六、作業。1.背誦這首詩。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能夯實這節課所學知識。】板書內容楓橋夜泊月落----失落感、孤獨感烏啼---凄涼霜滿天-----寒冷江楓、漁火---半夜鐘對愁課堂作業新設計背誦《楓橋夜泊》這首詩,并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參考答案: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第三課時教學目標1.要求學生能字正腔圓、深情地朗讀,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2.通過想象、質疑、情境誦讀,體驗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時的相思之苦與情感之深。教具準備課件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入()分鐘一、導入課文,直切主題。(出示課件27)師:思鄉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們學過哪些這類的詩句?(生自由答)師: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詞,就是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板書:長相思【設計意圖:從題目入手,通過理解題目的意思來引入對詞的學習,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新課教學()分鐘二、讀準《長相思》(出示課件28)1.自由讀,讀準字音。畔(pàn)更(gēng)聒(guō)2.指名讀全文,讀后評價。3.朗讀時注意節奏:(出示課件29)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4.根據節奏,小組成員互讀,要讀得有韻味。三、把握詞意(出示課件30)1.根據注釋默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詞的大意,把握不準的,可以向同學請教。2.請學生說說詞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學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釋。3.評價。(出示課件31)四、深入理解。1.根據問題再讀課文。A作者身在何方?B作者在“相思”誰?是從哪句中體現出來的?師小結:同學們說得真好,他經過了崇山峻嶺,經過了懸崖絕壁,經過了荒山野嶺,經過了險灘急流,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書:身在征途(出示課件32)2.指導朗讀:“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師小結:同學們,作者在行軍途中歷經了千辛萬苦,嘗盡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鄉,不想自己的親人呢?他怎樣想呢?怎樣相思呢?(出示課件33)3.思考:作者怎樣相思?想到怎樣?題目中哪個字體現了?板書:心眷故園4.想象詞的意境:(出示課件34)師引導:同學們認真聽同學朗讀,想象一下當時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體會作者的情感。師小結:是啊,此時只能聆聽寒風呼嘯的聲音,看到大雪紛飛的情景,一種難以入眠的心境裝著一顆思鄉的心。五、交流納蘭性德的資料。(出示課件35)(出示課件)清代詩人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州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后循遷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納蘭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區上莊皂甲屯。清初著名大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并稱“清詞三大家”。(出示課件36)六、再讀《長相思》【設計意圖:朗讀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課文,有助于因聲明義,領略課文的精妙之處,有助于增強語感,以聲傳情。因此要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讀出語感,讀出獨特體驗。】【設計意圖:把握文本主要思路,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融進文本,我用一個“身”來將學生帶進文本,讓學生的思緒一下集中起來,從而更好地感悟作者行軍的艱辛。】【設計意圖:以觀看書上的畫面加上配樂朗讀,讓學生走進納蘭性德的內心,使學生的情感較好體現出來。】【設計意圖:小練筆只為呈現畫面而設計,讓學生想象故園家暖人歡的情景,兩者相比,突出邊塞的凄冷,作者的無奈。設計這個小練筆能讓學生梳理思路,提高表達能力。】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分鐘七、拓展《長相思》(出示課件37)1.問納蘭性德:既然你這么想家,你為什么不回家呢?誰來替納蘭性德回答。2.學生回答,老師點評。板書:心系祖國八、交流交流納蘭性德的《菩薩蠻》。(出示課件39)菩薩蠻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春歸歸不得,兩槳松花隔。舊事逐寒潮,啼鵑恨未消。【設計意圖:以詞講詞,以情悟情,會讓學生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板書內容身在征途長相思心眷故園心系祖國課堂作業新設計背誦這首詞,并說說這首詞的意思。參考答案:將士們不辭辛苦地跋山涉水,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外面正刮著風、下著雪,驚醒了睡夢中的將士們,勾起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故鄉是多么的溫暖寧靜啊,哪有這般狂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教學反思1.這三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體現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向往之情;《楓橋夜泊》體現出詩人寂寞、孤獨的愁苦;《長相思》體現出詩人對故園的思念之情。在這三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導學生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歌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并通過小練筆的形式梳理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2.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語的意思,引導學生在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的基礎上,把握整句詩的意思,并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這樣處理,提高了學生對這三首詩的理解。美中不足的是對《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背景介紹得不夠詳細,有些學生對這首詩體現的“愁”理解得不夠透徹。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進。備課素材【教材分析】《古詩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課,是以讀寫為主的課。這三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體現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向往之情;《楓橋夜泊》體現出詩人寂寞、孤獨的愁苦;《長相思》體現出詩人對故園的思念之情。這三首詩在寫法上有相同點,那就是通過具體的景物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作者介紹】王維(701-761,一說699—761),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生平事跡不詳,約公元753年前后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753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納蘭性德(1655.1.19—1685.7.1),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課后作業基礎積累大鞏固一、讀拼音,寫詞語。sūnbóbo()把船tíngbó()在hépàn(),自己上岸,走進sìmiào()。二、寫出下列加點字的意思。1.竹喧歸浣女。()2.隨意春芳歇。()3.身向榆關那畔行。()4.聒碎鄉心夢不成。()三、用自己的話說說下列詩句的意思。1.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閱讀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