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刮細菌性角斑病_第1頁
黃刮細菌性角斑病_第2頁
黃刮細菌性角斑病_第3頁
黃刮細菌性角斑病_第4頁
黃刮細菌性角斑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黃刮細菌性角斑病第1頁,共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又稱角斑病.在我國東北,華北及華東普遍發生,尤其是東北,內蒙古等保護地黃瓜和華北春大棚發病嚴重.危害嚴重時,病葉率可高達70℅左右,是保護地黃瓜重要病害之一。在黃瓜生長季節,該病常與黃瓜霜霉病混合發生,從而加重為害。黃瓜受害,不僅影響產量,而且降低商品質量。第2頁,共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病癥:幼苗和成株期葉片受害為主。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卷順和果實,有時也侵染莖蔓。子葉發病,初呈水澤狀近圓形凹陷斑,后微帶黃褐色干枯。成株期葉片發病,初為鮮綠色水澤狀斑,漸變淡褐色,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黃褐色,濕度大時葉背溢出乳白色,渾濁水珠狀菌膿,干燥后具白痕,后期干燥時病斑中央干枯脫落穿孔。莖,葉柄,卷順發病,侵染點水澤狀,沿莖溝縱向擴展,成短條狀,濕度大時也見菌膿,嚴重的縱向開裂呈水澤狀腐爛,變褐干枯,表層殘留白痕。瓜條偶爾受害,出現水澤狀小斑點,擴展后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膿。第3頁,共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田間角斑病易與霜霉病混亂,診斷時應予注意:角斑病初期呈油澤狀斑點,邊緣有油澤狀暈環;而霜霉病初期呈水澤狀斑點;兩者病斑均為多角形,但后期角斑病病斑為枯白色,而霜霉病為黃褐色至褐色;角斑病葉易破裂穿孔,霜霉病葉則易卷皺干枯;潮濕時角斑病病斑溢出乳白色菌膿,而霜霉病也背病斑處產生灰色或黑灰色霉層。

(下列是霜霉病正背面圖片)第4頁,共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第5頁,共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病原:病原為丁香假單胞菌流淚致病變種,屬薄壁菌門假單胞菌屬細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發病規律:病菌附在種子內部和隨病殘體落土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種子帶菌率2﹪~3﹪。病菌由葉片或瓜條傷口,氣口,水口侵入,進入胚乳組織或胚根的外皮層,造成種子內部帶菌。初侵染大多從近地面的葉片和瓜條開始,然后逐漸擴大蔓延。此外,采種時病瓜條接觸污染的種子可致種子表面帶菌。病菌在種子內可存活1年,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可存活3~4個月。除病菌數量以外,溫度和濕度是角斑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溫暖,多雨或潮濕條件發病較重。第6頁,共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病害控制:角斑病的防治應采取用抗病品種和加強栽培管理為主,結合化學防治的綜合措施。1.選用抗,耐病品種2.選用無病種子:從無病植株或瓜條上留種。3.加強田間管理:培育無病種苗,用無病土苗床育苗;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生長期及收獲后清除病葉,及時深埋;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施農藥硫酸鏈霉素或新植霉素等。田間與霜霉病同時發生時,可噴施甲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