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分宜中學分宜中學玉山一中臨川一中南城一中南康中學高安中學彭澤一中泰和中學樟樹中學2023年江西省高二聯合考試語文試卷命題人:分宜中學簡小華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涂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3.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園林命名之最高標準,張岱已明言“無有一字入俗”,這也是園林命名同現代的“主題園”的區別。后者僅僅指出命名是表達景致的某一主題思想,而園林命名的關鍵卻不只在于“主題”,更在于雅俗。有人認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紅樓夢》第十七回中以兩處題名指出了這一觀念的問題,在“曲徑通幽”,寶玉言之“編新不如述舊,刻古終勝雕今”,這自然是常說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橋”,寶玉又不喜歡別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觀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問題大抵有三:一曰陳舊,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所謂陳舊,就是用典太過俗濫,了無新意。如眾人到了瀟湘館時,論此處匾該題四字。有人說:“淇水遺風。”賈政道:“俗。”又一個道:“睢園遺跡。”賈政道:“也俗。”二者一處用《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處用睢園,即漢梁孝王“綠竹蔭諸”的菟園之典,都同瀟湘館最點景的物“竹”有關,也算應題,為何被政老稱“俗”呢?主要在于,這兩個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幾乎已經是陳詞濫調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處景致之獨特也自然不可見了。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這看似同雅俗無關,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間而得其遺世獨立之精神;若不能意會禁忌之“度”,便是同時俗產生了沖突,難得獨我之幽趣了。一犯在違制。如“蓼汀花淑”一景,有人擬出“秦人舊舍”,寶玉立即指出“背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講“為避秦亂”而隱居的一村人,他們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無疑暗藏著對政治的不滿。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題名“杏花村”獲得眾人贊賞,賈政卻向眾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請名方可。”三犯在“頹喪”。在蘅蕪苑一處擬聯,有人道:“麝蘭芳靄科陽院,杜若香飄明月洲。”眾人指出“斜陽”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詩“蘼蕪滿院泣斜陽”句,眾人皆云:“頹喪,頹喪!”所謂“不中”,就是本來顯然需要提及的點題景物,沒有說準或者說滿了,或者明明沒有的景致,卻在匾額和對聯中生造出來。前者如怡虹院之處,有人提出“蕉鶴”,有人提“崇光泛彩”,寶玉就說“此處蕉棠兩植,其意暗蓄‘紅’‘綠’二字在內。若只說蕉,則棠無著落,若只說棠,蕉亦無著落”。后者如在蘅蕪苑中清客們的“麝蘭芳靄斜陽院,杜若香飄明月洲”“三程香風飄玉蕙,一庭明月照金蘭”二聯。說“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針對文辭不美,還針對那些華美卻不切景的辭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據“此景”各種幽致深蘊而從生命經驗中流露出來,而非為了炫耀自己的文學才華而生搬硬造出來的。從根本上講,“不入俗”之難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觀照的世界中來,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擬中打轉。在這一回中,尤其彰顯寶玉才華的,或者說特別表露出“雅”的含義的,是連賈政也比較欣賞的“沁芳”橋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對聯。“沁芳”之名擬出后,賈政的態度是“拈須點頭不語”,脂評“六字是嚴父大露悅容也”。寶玉在評價前人時已提出,“雅”雖要切景,但卻不能太“實”,而是要“蘊藉含蓄”;而其“含蓄”處,卻是一種真正的“實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對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擬,而要將自我的生命經驗沉浸于作為整體的園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將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來。所謂“無有一字入俗”,其實就是將自我作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對真實的世界,面對真實的此刻的顯現。然而古今鮮有人可做到極致,又知這一“真實”是極難尋找的。這一回的敘事展現出,對真實的意義的尋找乃是基于對許多“不真”的表達的滌除與反省,在這種反省之后重新回歸到本真的存在中來,回歸到在此的自我中來,世界的“真”使從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見中顯露現身了。(摘編自李溪《以意造園,復以園造意:從<紅樓夢>第十七回看文人園林》)材料二:中國古代園林是文人讀書治學的場地、修身養性的樂土、結社雅集的處所和文學創作的基地。中國古代園林的文學書寫種類多樣,異彩紛呈。園林中的建筑題名、匾額、對聯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詩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學史上眾多美文意境與文學家的高雅情致,皆成為中國古代園林的造景依據。拙政園來源于陶淵明《歸園田居》的“守拙歸園田”;滄浪亭的“滄浪”二字取自屈原《漁父》中的典故,園中臨水的“觀魚處”得名于《莊子》“觀魚于濠梁之上”;頤和園后山“看云起時”出自王維《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拙政園“留聽閣”用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留得枯荷聽雨聲”的詩意。園林中的對聯、刻石對仗工整,寓意深遠。留園五峰仙館題有“雨后靜觀山意思,風前閑看月精神”,這與李白《獨坐敬亭山》中“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有異曲同工之妙。園林散文、題園詩賦是古典文學與園林的另一種結合形式,如《阿房宮賦》《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都是流傳千古的名篇。湯顯祖筆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筆下“大觀園”更是將中國園林的文學書寫推向了高潮。(摘編自袁圓《從<紅樓夢>大觀園看中國古代園林的文學書寫》)材料三:說著,進入石洞來。只見佳木蘢蔥,奇花熌灼,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曲折瀉于石隙之下。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平坦寬豁,兩邊飛樓插空,雕甍繡檻,皆隱于山坳樹杪之間。俯而視之,則清溪瀉雪,石磴穿云,白石為欄,環抱池沿,石橋三港,獸面銜吐。橋上有亭。賈政與諸人上了亭子,倚欄坐了,因問:“諸公以何題此?”諸人都道:“當日歐陽公《醉翁亭記》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賈政笑道:“‘翼然’雖佳,但此亭壓水而成,還須偏于水題方稱。依我拙裁,歐陽公之‘瀉出于兩峰之間’,竟用他這一個‘瀉’字。”有一客道:“是極,是極。‘瀉玉’二字妙。”賈政拈髯尋思,因抬頭見寶玉侍側,便笑命他也擬一個來。寶玉聽說,連忙回道:“老爺方才所議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當日歐陽公題釀泉用一‘瀉’字,則妥,今日此泉若亦用‘瀉’字,則覺不妥。況此處雖云省親駐蹕別墅,亦當入于應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覺粗陋不雅。求再擬較此蘊籍含蓄者。”賈政笑道:“諸公聽此論若何?方才眾人編新,你又說不如述古,如今我們述古,你又說粗陋不妥。你且說你的來我聽。”寶玉道:“有用‘瀉玉’二字,則莫若‘沁芳’二字,豈不新雅?”賈政拈髯點頭不語。(節選自《紅樓夢》第十七回)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紅樓夢》第十七回中對大觀園各處命名的品評鑒賞,依據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雅俗之辨。B.“稻香村”擬題“杏花村”獲贊賞,賈政卻認為不宜用“杏花村”這類已有實指的名字。C.“淇水遺風”“睢園遺跡”被認定為“俗”,這兩個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D.因為認識到園林命名的關鍵因素,張岱提出了“無有一字入俗”的園林命名的最高標準。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蘅蕪苑處寶玉化用舊聯擬對“吟成豆蔻詩猶艷,睡足荼蘼夢亦香”是為了證明“編新不如述舊”的觀點。B.園林中匾額和對聯為了追求文辭華美,從而生造出此地沒有的景致,這不應該歸于“俗”的命名方式。C.《紅樓夢》第十七回中關于匾額和對聯命名的記述,展現了園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種細致的審思及體悟中誕生的過程。D.頤和園后山“看云起時”因為出自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詩句,會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屬于“中國園林的文學書寫”的一項是()(3分)A.古典園林中洞門有種“穿越”性,“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與古人造園反復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關。B.未來的園林設計建造者,要想提高園林藝術的理論水平,必須廣泛地閱讀中國古典園林文學,站在更高層次上來鳥瞰園林藝術自身。C.宋代司馬光定制過一套古代衣冠,“人獨樂園,則衣之”,表達對董仲舒、陶淵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賢的敬慕。D.“園林文學”是園林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掌握園林文學的基本知識對于培養園林類專業學生的文學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論證思路。(4分)5.《紅樓夢》第十七回中,橋上亭的擬名先是“翼然”,后改擬為“瀉玉”,最后改擬為“沁芳”。請結合材料觀點,談談你對此的理解。(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永別了,武器(節選)①美·海明威沒人說話。大家只希望快點過橋,心里就是這么個念頭。我們快過去了。木橋的那一頭,兩邊站有一些軍官和憲兵,打著手電筒。我看見他們被地平線襯托出的身影。我們走近他們時,我看見有個軍官用手指指隊伍中的一個人。一名憲兵走進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憲兵強迫他離開大路。我們快走到軍官們的正對面了。他們正仔細察看著行列中的每一個人,有時交談一聲,跨前幾步,打手電筒照照一個人的臉。我們剛要走到正對面時,他們又抓去了一個人。我看見那人。是個中校。人家用手電筒照他時,我看見他袖管上有兩顆星。他頭發灰白,長得又矮又胖。憲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檢查行人的軍官后面。當我走到那一排軍官跟前時,我看到有一兩個軍官正盯著我。其中有一位指著我,對憲兵說了一聲。我看見那憲兵跑過來,擠過隊伍的邊沿來找我,接著我感到被他抓住了我的衣領。“你要干什么?”我說。一拳打到他臉上去。我看見那帽子底下的臉,上翹的小胡子,血從他面頻上淌下來。又有一個憲兵朝我們倆沖過來。“你要干什么?”我說。他不回答。他正在尋找機會揪住我。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槍。“你難道不懂不能碰軍官的規矩嗎?”另一個從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幾乎脫了臼。我跟他一起轉過身,第一個憲兵狠狠抓住了我的脖子。我踢他的脛骨,用我的左膝撞他的胯部。“他再抵抗就開槍,”我聽見有人在說。“你們是什么人?”“戰場憲兵,”另外一位軍官說。“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兒去,”第一個軍官說。他們押著我繞到這排軍官的后邊,走往公路下邊臨河的田野,那兒有一堆人。我們朝那堆人走去時,有人開了幾槍。我看見步槍射擊的閃光,然后是啪啪的槍聲。我們走到那堆人旁邊。那邊站有四名軍官,他們面前站著一個人,一邊一個憲兵守著。有一小組人由憲兵看守著。審問者的旁邊站著四名憲兵,人人掛著卡賓槍。這些憲兵都是那種戴寬邊帽的家伙。押我去的那兩個把我推進這等待審問的人群中。我看看那個正在受審問的人。他就是方才從撤退行列中給拖出來的那個灰頭發的中校,胖胖的小個子。審問者冷靜能干,威風凜凜,操人家生死大權的意大利人大致是這個模樣,因為他們光槍斃人家,沒有人家槍斃他們的危險。“你屬于哪一旅的?”他告訴了他們。“哪一團?”他又說了。“為什么不跟你那一團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說了出來。“你不知道軍官必須和他的部隊在一起的規矩嗎?”他知道的。問話到此為止。另外一個軍官開口了。“就是你們這種人,放野蠻人進來糟蹋祖國神圣的國土。”“對不起,我不懂你的話,”中校說。“就是因為有像你這樣的叛逆行為,我們才喪失了勝利的果實。”“你們經歷過撤退沒有?”中校問。“意大利永遠不撤退。”我們站在雨中,聽著這番話。我們正面對著那些軍官,犯人站在他們跟前,稍為靠近我們這邊一點。“要槍斃我的話,”中校說,“就請便吧,不必多問。這種問法是愚蠢的。”他劃了一個十字。那些軍官會商了一下。其中一個在一本拍紙簿上寫了些什么。“擅離部隊,明令槍決,”他宣讀。兩個憲兵押著中校到河岸邊去。中校在雨中走著,是個沒戴軍帽的老頭兒,一邊一個憲兵。我沒看他們槍斃他,但是我聽見了槍聲。現在他們在審問另外一個人了。也是一個與他原來的部隊失散了的軍官。他們不讓他分辯。他們從拍紙簿上宣讀判決詞時,他哭了,他們把他帶到河邊去時,他一路大哭大喊,而當人家槍決他時,另外一個人又在受審問了。我不知道要怎樣做,是等待人家來審問呢,還是趁早拔腳逃走。我顯然是個披著意軍軍裝的德國人。我看得出他們腦子里是怎樣想的:不過還要先假定他們是有腦子,并且這腦子是管用的。他們都是些年輕小伙子,正在拯救祖國。第二軍正在塔利亞門托河后邊整編補充。他們在處決凡是跟原來部隊離散了的少校和校以上的軍官。此外,他們對于披著意軍的德國煽動者,也是從速就地槍決了事。他到這時,凡是他們問過話的都被槍決了。審問者們本身全沒危險,所以處理起生死問題來利索超脫,堅持嚴峻的軍法。他們現在在審問一個在前線帶一團兵的上校。他們又從撤退行列中抓來了三個軍官。我瞧瞧憲兵們。他們正在打量那些新抓來的。其余的憲兵則在看著那個上校。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時劈開左右兩人,低著頭往河邊直跑。我在河沿上絆了一下,嘩的一聲掉進河里。河水很冷,我可竭力躲在水下不上來。雖然感覺到河里的急流在卷著我,我還是躲在下面,自以為再也不會上來了。我一冒出水面,便吸一口氣,連忙又躲下去。潛伏在水里并不難,因為我有一身衣服和靴子。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時,看見前頭有一根木頭,就游過去,一手抓住它。我把頭縮在木頭后邊,連看都不敢往上邊看。我不想看岸上。我逃跑時和第一次冒出水面時,他們都開槍。我快冒出水面時就聽見槍聲。現在卻沒人打槍。那根木頭順著水流轉,我用一只手握著它。我看看岸上。河岸好像在很快地溜過去。河中木頭很多。河水很冷。我隨波逐流,從一個小島垂在水面上的枝條下淌過去。我雙手抱住那根木頭,由它把我順流漂去。現在已看不見河岸了。(本節選有刪減)文本二“隱秀”是我國南北朝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里提出的一條重要的貫穿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創作規律,反映了文學作品的一種美學追求。“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從創作構思和表現手法上看,盡可能做到“辭約而旨豐”。在文學作品中,“隱”與“秀”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求諸文外(大量的潛臺詞),一個求諸文內(講究遣詞造句的功力),它們共同塑造了作品的美學效果,產生耐人尋味的藝術意境。1932年,海明威在短篇小說《死在午后》中,第一次把文學創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冰山運動之所以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解釋道:如果一個散文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里很有數,那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而讀者呢,只要作家寫得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寫出來了似的。海明威所謂的“省略”,其實就是一種“隱”的手法,主張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應該留給讀者去想像。對海明威而言,“隱”就是潛伏在水里的“秘響傍通”的八分之七,“秀”則是露出水面的精警別透的“八分之一”。注:①《永別了,武器》講述美國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志愿參加紅十字會駕駛救護車,在意大利北部戰線搶救傷員。在一次執行任務時,亨利被炮彈擊中受傷,在米蘭醫院養傷期間得到了英國籍護士凱瑟琳的悉心護理,兩人陷入了熱戀。亨利傷愈后重返前線,隨意大利部隊撤退時目睹戰爭的種種殘酷景象,毅然脫離部隊,和凱瑟琳會合后逃往瑞士。結果凱瑟琳在難產中死去。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主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就請便吧,不必多問。這種問法是愚蠢的。”表明士兵們早已厭倦了戰爭。B.亨利本人目睹了戰爭的恐怖、混亂和殘酷無情,被戰爭擊垮,所以跳河逃跑了。在戰爭面前,他是膽小懦弱的,不想為戰爭事業和榮譽做出犧牲,是對這個充滿血腥的荒誕世界的無聲反抗:他也是勇敢的,在受到死亡威脅的時刻,他掙脫出來了,從此告別戰爭。C.本文整體基調為憂傷低沉,其中多描寫了雨,且多為陰雨,不斷重復出現的“雨天”是災難、不幸的象征,成為一種不祥的陰云籠罩全篇。D.主人公亨利呈現出一種迷惘的精神境遇與彷徨無助的心理狀態。作者通過描述人物的悲慘經歷、痛苦與孤獨,表達了對戰爭的譴責與反思。7.下列對小說相關藝術手法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永別了,武器》原名為AFarewelltoArms,“ams”一詞一語雙關:它既有“武器”的意思,意指“戰爭”;又有懷抱的意思,意指“愛情”。漢語中找不到一個對應的雙關語,現在人們傾向于譯成《永別了,武器》,雖意猶未盡,卻突出了反戰的主題。B.本文運用第一人稱敘述方式,屬于“當事人”類型。文中的“我”既是作品的聚焦者,又是作品的主人公、故事的中心人物,所描寫的主要對象是“我”,所著意刻畫的人物形象也是“我”。C.作者創作風格獨特。摒棄繁詞麗句,表現人物情緒只用簡練含蓄的“電文式”對話描寫和簡短而真切的內心獨白,托諷于有意無意之間。D.本文運用了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亨利的成功逃脫離不開河流的掩護,正是因為河流的滌蕩作用,使得跳入水中的亨利徹底清醒,“河流”暗示著罪孽的結束,象征洗去一身征塵的重生。8.請簡述本文使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的作用。(4分)9.從美學效果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則與劉勰的“隱秀”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請結合文本舉例分析《永別了,武器》的“隱秀”之表現及其美學效果。(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刪改)注釋:①漢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國祭祀后,皆以祭馀之肉歸致皇帝,以示受福,叫受厘。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B.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C.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D.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11.下列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3分)A.于是天子后亦疏之:疏遠。B.孝文帝說之:勸說。C.為賦以吊屈原:憑吊。D.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禍患。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賈誼答復詢問,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很滿意,于是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B.賈誼熱心政事,遭到權要忌恨。他認為漢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應當全盤改變秦朝法令,因此觸及權貴利益,受到詆毀,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C.賈誼初入仕途,展現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薦而入仕,當時年僅二十余歲,卻讓諸生自覺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級提拔,一年之間就當上太中大夫。D.賈誼勸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納。文帝封淮南厲王四個兒子為侯,賈誼認為禍患將自此興起;數年之后,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覺得未能盡責,悲泣而死。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2)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14.劉向認為賈誼“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班固認為賈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兩人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請你根據材料說說他們看法的合理之處。(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送柴侍御王昌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送高三之桂林王昌齡留君夜飲對瀟湘,從此歸舟客夢長。嶺上梅花侵雪暗,歸時還拂桂花香。15.下面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王昌齡的這兩首詩有一些共同特點,比如從體裁看都是七絕,從題材看都是送別詩。B.唐詩善用意象來寓含情感,如前詩“明月”和后詩“歸舟”均為寫離別的常用意象。C.后詩中,詩人因內心傷感,所以面對眼前亮麗的“梅花”和“雪”,也覺得黯淡無光。D.前詩“沅水通波”和“青山一道”之語,寫離別時的環境,給人以山長水遠的感受。16.這兩首詩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人為鑒,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論語·里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在《將進酒》中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分別表達了對榮華富貴的蔑視和對懷才不遇的感傷。(3)賈誼《過秦論》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兩句,概括了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獲勝后,匈奴長時間不敢南下進擊中原之事。三、語言文字運用(一)語言文字運用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微型小說大都篇幅短小,但要求結構完整,有一氣呵成之感。一部作品開頭和中段精彩,如果結尾貧弱,就成了①,令人扼腕。莫伯桑的《項鏈》的結尾,就有著②的藝術效果。當那個為圖一時虛榮,弄丟了項鏈而付出10年勞苦的瑪蒂爾德,聽到項鏈的主人說:“哎喲,我可憐的瑪蒂爾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頂多也就值上500法郎……”讀者無須沿著故事再往下聯想,只要掉過頭來回味整個故事,去體會可憐的瑪蒂爾德種種償還債務的艱辛,而對每一個細節的回味都會加深對故事結尾的深入感受。這樣,小說在最后一刻把讀者放到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讀者才能感到意蘊無窮,余味不已。雖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說都必定有一個精彩的結尾,但長著一個令人③的尾巴的小說,必定是一篇好小說。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20.三段論是人類最基本的邏輯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個部分的推理。(4分)例如:大前提:凡綠色植物都含有葉綠素。小前提:菠菜是綠色植物。結論:菠菜含有葉綠素。請參照以上示例,根據語段內容,補寫下面三段論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論:所以《項鏈》是篇好小說。(二)語言文字運用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檳榔是我國四大南藥之一,傳統醫學認為,檳榔具有“殺蟲,破積,降氣行滯,行水化濕”的功效。漢武帝曾指定南越將檳榔作為貢品進貢。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也寫下了“何時黃金盤,一斛薦檳榔”的詩句。但檳榔在作為藥用和零食被一些人喜愛的同時,①__________。具體內容如下:一是損害牙齒:檳榔比較堅硬,質地較韌,咀嚼檳榔一般會磨耗牙齒,嚴重時可能會導致牙齒提前掉落。二是②__________:檳榔中含有一定的檳榔素,這種物質具有潛在的致癌性,嚴重時可能會導致口腔癌。三是③__________。檳榔中含有檳榔堿,可能會對人體的味覺神經造成損傷,并且咀嚼檳榔容易導致唾液分泌減少,影響消化功能,檳榔渣容易刺激胃壁,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胃穿孔。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6分)22.下列選項中,加點的詞語和文中“黃金盤”所用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B.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C.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D.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四、寫作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材料一: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說,“70后、80后、90后、00后,它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也不像我們當年那么‘土’了”,這一席話,引起了廣泛的共鳴,為什么國人會一下子被“平視世界”四個字打動呢?材料二:無獨有偶,作家楊絳也曾對“平視”二字有過一段趣談,她說:“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閱讀以上兩段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與思考呢?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你應如何審視自己、看待世界呢?請結合材料,展開思考,聯系現實,寫一篇800字作文。要求:開篇規范,觀點鮮明,論證支點清晰。語文參考答案1.D2.C3.A4.首先通過引用張岱名言以及與現代“主題園”的對比,表明園林命名的關鍵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徑通幽”和“沁芳橋”兩處命名為例駁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認識,指出《紅樓夢》第十七回所涉園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個角度。5.(1)“翼然”有“不中”的缺點,不如“瀉玉”更切合實際;(2)“瀉玉”粗陋不雅,犯在違制;(3)“沁芳”既切景又沒有太“實”,做到了“蘊藉含蓄”,體現出了“雅”的真意。【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D.“因為認識到園林命名的關鍵因素,張岱提出了……”說法錯誤,強加因果。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說“園林命名之最高標準,張岱已明言‘無有一字入俗’,……后者僅僅指出命名是表達景致的某一主題思想,而園林命名的關鍵卻不只在于‘主題’”,可見張岱提出這一標準與是否認識到園林命名關鍵并無因果關系。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A.“為了證明‘編新不如述舊’的觀點”說法錯誤,根據材料一“從根本上講,‘不入俗’之難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觀照的世界中來,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擬中打轉。……‘雅’雖要切景,但卻不能太‘實’,而是要‘蘊藉含蓄’;而其“含蓄”處,卻是一種真正的‘實在’”和材料三“此處雖云省親駐蹕別墅,亦當入于應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覺粗陋不雅。求再擬較此蘊籍含蓄者”可知,此處證明的是“雅”不僅要切景,還要含蓄蘊藉。B.“這不應該歸于‘俗’的命名方式”說法錯誤,由材料一第四段“‘俗’并不只針對文辭不美,還針對那些華美卻不切景的辭藻”可知,這種為了追求文辭華美生造出此地沒有的景致也應該歸于“俗”。D.“……因為……會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說法錯誤,根據材料二“文學史上眾多美文意境與文學家的高雅情致,皆成為中國古代園林的造景依據……頤和園后山‘看云起時’出自王維《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可知,應該是給人“中”的感受。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二中提到中國園林的文學書寫,如“中國古代園林的文學書寫種類多樣,異彩紛呈。園林中的建筑題名、匾額、對聯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詩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學史上眾多美文意境與文學家的高雅情致,皆成為中國古代園林的造景依據”。A.洞門“穿越性”是與“桃花源”意境有關,屬于中國園林的文學書寫。B.是對園林設計建造者的要求,與園林造景和詩文關系無關。C.是司馬光對先賢的敬慕,與園林造景無關。D.是“園林文學”的概念知識,與園林造景和詩文關系無關。故選A。6.B7.C8.①第一人稱“我”可以使讀者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之中,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目睹戰場上的腥風血雨,突出強烈的反戰主題。②第一人稱“我”可以直接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更容易體會其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和活動;也使故事情節敘述雜而不亂。③小說中的“我”是主人公亨利和作者海明威的統一體。讀者宛若在聽敘事者談自己的親身經歷,這就使得敘事生動感人,故事更有真實性。④文本使用“我”或者“我們”不同的第一人稱代詞敘述戰事,表達出“我”對戰爭的態度和變化。用“我們”時,代表主人公是集體的一員,可以從中看出亨利的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精神;變化成“我”時,可以窺見主人公對戰爭的思考,最后絕望的跟戰爭說再見,突出強烈的反戰主題。9.此文語言簡練、含蓄,充分體現了“隱”與“秀”。①“隱”方面,作者隱去了大部分該寫的內容,極力淡化殘酷的事實,然而我們能有足夠的暗示體會到輕描淡寫的背后是冷酷的悲劇事件(即求諸文外,大量的潛臺詞)。比如中校同憲兵的對話中,只有客觀的語言陳述,即只寫說了什么話,描寫憲兵們如何處理這些未歸隊的“逃犯”時,也是只有客觀描述的一系列動詞。而人物的表情和情感就“隱”在他們的行為或對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校此時的冷漠與絕望,可以感受到憲兵作為審問者高高在上的姿態,以此感受到戰爭的殘酷。②至于“秀”出的部分,深深體現了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底(即求諸文內)。比如文中的“雨”,作者只寫天下著雨,但至于雨勢怎樣,并未直接指出。再比如文中“我”被憲兵抓住時,一連串的“打”“揪”“沖”“抓”“扭”“轉”“踢”等動詞,沒有形容詞,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思考、聯想,可以感受到雨的大小,可以感受“我”同憲兵廝打時激烈的狀態。【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理解小說的內容和主題的能力。B.“他是膽小懦弱的”錯誤,亨利是意識到戰爭的殘酷與無意義,對此感到絕望,不想為戰爭事業和所謂的榮譽犧牲掉生命,并非膽小懦弱怕死。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小說藝術手法的能力。C.“表現人物情緒只用簡練含蓄的‘電文式’對話描寫和簡短而真切的內心獨白”錯誤,作者創作風格獨特,語言簡練含蓄,摒棄繁詞麗句,但表現人物情緒并非只用簡練含蓄的“電文式”對話和內心獨白,還有動作描寫、環境描寫等。故選C。10.D11.B12.A13.(1)便在皇帝面前詆毀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年輕沒有經驗,專想攬權,把許多事情都搞亂了。”(2)賈誼又多次上疏皇帝,說有的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達幾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應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14.劉向的合理之處是,賈誼受到了絳侯、灌嬰等權臣的排擠,這是他不得志的重要原因之一。班固的合理之處是①賈誼年紀輕輕由吳廷尉舉薦進入朝廷,得到了漢文帝的破格提拔。②漢文帝將自己最寵愛的兒子梁王托付給賈誼,也是一種非常的信任。【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賈生的名叫誼,是洛陽人。十八歲的時候,便以能賦詩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氣。吳廷尉當時是河南郡郡守,聽說賈誼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羅致到自己門下,對他很賞識。“聞于郡中”是狀語后置句,“于郡中”是“聞”的后置狀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C。“吳廷尉為河南守”,“吳廷尉”主語,“為”謂語,“河南守”賓語,本句主謂賓齊全,結構完整,前后斷開,排除A。“門下”是“召置”的補語,前面省略“于”,應為“召置于門下”,不能斷開,排除B。故選D。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B.說:通“悅”,高興、喜歡。句意:漢文帝很高興。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重新得到重用”錯誤,原文沒有提及,只是“征見”;“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順序不當,應該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然后才“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故選A。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短”,詆毀;“擅權”,攬權;“紛亂”,使(2)賈誼又多次上疏皇帝,說有的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達幾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應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變得混亂;“乃短賈生曰”是省略句,主語應是“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2)“數”,多次,屢次;“或”,有的;“稍”,逐漸;“削”,削減。參考譯文:賈生名叫賈誼,是洛陽人。十八歲時就因能夠誦讀詩書,會寫文章而聞名于當地。吳廷尉擔任河南郡守時,聽說賈誼才學優異,就把他召到手下任職,非常器重他。漢孝文帝剛即位,聽說河南郡守吳公政績卓著,為全國第一,以前和李斯同鄉,又曾經向李斯學習,就征召他擔任廷尉。廷尉就提到賈誼年輕有才,精通諸子百家的學問。漢文帝就征召他,讓他擔任博士之職。當時賈誼二十多歲,在博士中最為年輕。每次皇帝下令讓博士們討論一些問題,那些年長的老先生們都無話可說,但賈誼卻能一一應對,人人都覺得他說出了自己的意思。博士們從此就認為自己比不上他。漢文帝很高興,對他破格提拔,他一年之內就升到太中大夫。賈誼認為從漢朝興起直到漢文帝,已有二十多年,天下太平,正是應該改正歷法、變易服色、訂立制度、決定官名、振興禮樂的時候,于是他草擬各種儀法,崇尚黃色,遵用五行之說,創設官名,完全改變了秦朝的舊法。漢文帝剛剛即位,謙虛退讓而來不及實行。但此后各項法令的更改,以及諸侯必須到封地去上任等事,這都是賈誼的主張。于是漢文帝就和大臣們商議,想提拔賈誼擔任公卿之職。但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說賈誼壞話道:“洛陽之人,年輕學淺,一味想獨攬權力,使事情變得復雜混亂。”因此,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不再采納他的意見,就任命賈誼為長沙王太傅。賈誼向文帝告辭之后,前往長沙赴任,等到渡湘水的時候,寫下一篇賦來憑吊屈原。賈誼擔任長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后,賈誼被召回京城拜見皇帝。當時漢文帝正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里。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原。賈誼就乘機詳細地講述了所以會有鬼神之事的種種情形。到了半夜,文帝不知不覺地在座席上往前移動。聽完之后,文帝說:“我好長時間沒見賈誼了,自認為能超過他,現在看來還是不如他。”過了不久,文帝任命賈誼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是文帝的小兒子,受文帝寵愛,又喜歡讀書,因此讓賈誼當他老師。文帝又封淮南厲王的四個兒子都為列侯。賈誼勸諫,認為國家禍患的興起就要從這里開始了。賈生屢次上奏,說諸侯封地有的接連數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漸削減其封地。文帝不肯聽從。幾年之后,梁懷王騎馬,不慎從馬上掉下來摔死,沒有留下后代。賈誼非常傷心,認為自己作為太傅沒有盡到責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了。15.C16.前詩重在表達對友人的寬慰。雖然山水相隔,但能沐浴同樣的云雨,共享同一輪明月,所以不必過分傷感。后詩重在表達對友人歸來的期盼。詩人想象友人待在桂林時“梅花侵雪暗”,而不久的將來歸來時會帶著桂花香。【解析】15.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C項,“面對眼前亮麗的‘梅花’和‘雪’”分析錯誤,“嶺上梅花侵雪暗,歸時還拂桂花香”是回憶,描寫的不是眼前的景物。故選C。1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鐘鼓饌玉不足貴古來圣賢皆寂寞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寫的時候要注意如下詞語:“賢”“省”“饌”“報”“怨”。18.①狗尾續貂②發人深省③拍案叫絕19.去體會可憐的瑪蒂爾德償還債務的種種艱辛,而對每一個細節的回味都會加深對故事結尾的感受。20.大前提:一部有精彩結尾的小說一定是好小說。小前提:《項鏈》有一個發人深省的結尾。【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空,依據上文“一部作品開頭和中段精彩,如果結尾貧弱”可知,本空是說把不好的結尾安到開頭和中段精彩的文章上去,故可填“狗尾續貂”。狗尾續貂:比喻用次品續在珍品之后,多用于形容續寫的文學作品不如原來的好。第二空,依據下文可知,語境是說項鏈》的結尾讓“讀者能感到意蘊無窮,余味不已”,故可填“發人深省”。發人深省:啟發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第三空,依據上文“雖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說都必定有一個精彩的結尾”以及下文“必定是一篇好小說。”可知,本空是形容小說結尾特別精彩,且和“令人”搭配,故可填“拍案叫絕”。拍案叫絕:形容非常贊賞。19.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波浪線句子的語病有:①語序不當,“種種”是形容詞性定語,“償還債務的”是動詞性定語,故“種種”應放在“償還債務的”之后;②成分贅余,“加深”和“深入”語意重復,去掉“深入”。21.(1)危害也十分明顯;(2)損害口腔;(3)影響消化系統。22.D【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①處根據上文“但檳榔在作為藥用和零食被一些人喜愛的同時”,下文寫“一是損害牙齒……二是……三是……”,可看出補寫表示檳榔有許多危害的句子,故填“危害也十分明顯”。②處根據下文“檳榔中含有一定的檳榔素,這種物質具有潛在的致癌性,嚴重時可能會導致口腔癌”,可分析出檳榔對口腔有害,據此可填充“損害口腔”。③處根據下文“并且咀嚼檳榔容易導致唾液分泌減少,影響消化功能,檳榔渣容易刺激胃壁,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胃穿孔”,能夠看出影響消化功能,對胃有損害,應該填寫“影響消化系統”。22.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例句:文中“黃金盤”是借代,代指富貴生活。A.比喻,用“梨花”比喻雪花。B.比喻,用“征蓬”比喻四處漂泊的詩人自己。C.比喻,用“玉盤”比喻月亮。D.借代,用“吳鉤”代兵器。故選D。23.例文:不俯不仰,平視世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就提出了“俯仰”兩種人生角度。孰不知,仰觀世界的人,其實就站在谷底,他所看見的都是天空高不可攀的虛無;俯視世界的人,其實就站在山頂,他所看見的都是大地深不可測的渾厚。平視世界,不俯不仰,才是成功之道。平視是一種從容的勇氣。唯有不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中國工商銀行云南紅河支行春季校招筆試題帶答案
- 2024年中國工商銀行陜西寶雞支行春季校招筆試題帶答案
- 2024年中國工商銀行湖北宜昌支行春季校招筆試題帶答案
- 2024年中國工商銀行福建莆田支行春季校招筆試題帶答案
- 回族文學的民族融合與身份構建-全面剖析
- 2025型材購銷合同
- 2025租房合同協議書的樣本
- 人防工程設計與施工合同
- 安全用電基礎知識及隱患排查重點
- 集成電子技術基礎教程-第二篇第5章
- 醫保飛行檢查培訓
- 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 期中測試題(含答案)
- 2025年中考英語押題預測卷(蘇州專用)(原卷版)
- 初級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真題答案解析2024
- 遼寧省部分示范性高中2025屆高三下學期4月模擬聯合調研數學試題(無答案)
- 二零二五協警聘用合同范文
- 2025年高級工程測量員(三級)技能認定理論考試題庫(含答案)
- 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情況調查問卷(含教師卷和學生卷)及調查結論
- 叢枝菌根真菌的功能多樣性分析
- 年產6萬噸飼料廠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甲乙丙資信
- 環境致病菌監控程序文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