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亞太區并購與企業重組趨勢_第1頁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并購與企業重組趨勢_第2頁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并購與企業重組趨勢_第3頁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并購與企業重組趨勢_第4頁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并購與企業重組趨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06年亞太區并購與企業重組趨勢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亞太區并購與企業重組趨亞太區并購與企業重組趨勢亞太地區的兼并與收購活動在過去兩年持續活躍,成交量自2003年以來增長了25個百分點。六大發展勢頭將在2006年繼續推動著本地區并購與企業重組市場的蓬勃成長。為了創造更具優勢的全國性領先企業和提高行業標準,多個市場的政策機關均推出新措施歡迎外國投資并鼓勵國內企業進行整合。這個趨勢在韓國、中國大陸、臺灣和印尼等的銀行業領域尤為顯著(見表1)。表1:亞太區金融業十大并購案–2004-2005年收購者交交易金額(百萬美元)2005年1月10日韓國第一銀行渣打銀行3,2782005年8月18日中國銀行InvestorGroup3,1002005年8月31日中國銀行亞洲金融集團3,1002005年6月16日中國建設銀行美國銀行2,5002004年6月24日中國交通銀行匯豐銀行1,7492004年2月22日韓國KorAmBank花旗集團1,6372005年6月30日臺北國際商業銀行建華金融控股1,5482004年10月26日ANZ-項目融資業務渣打銀行1,5002005年6月28日中國建設銀行淡馬錫控股1,4002005年7月22日彰化商業銀行臺新金融控股1,156資料來源:ThomsonSDC2六大發展勢頭(續)六大發展勢頭(續)對于早在幾年前已開始大量投資亞太區的金融投資者而言,從2004年起已成功實現目標的投資例子大幅度增加。這情況在韓國尤為明顯,比如新橋(Newbridge)向渣打銀行出售韓國第一銀行、nro融保薦人在過去12個月已從本地和國際市場籌得大筆將投放于亞洲的新資金,預期私募投資活動在2006年及往后將扮演一個重要的買方角色。3.在多個市場,優秀地方企業的全球化與區域化東南亞、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領先企業已通過收購,發掘在本地市場以外的增長潛力。例如:新加坡能源(SingaporePower)收購澳大利亞TXU能源公司、中國聯想(Lenovo)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香港和記(ASWatson’s)收購歐洲的Marionnaud香水廠、以及馬來西亞電信收購印尼的Excelcomindo移動電話運營商等,充分反映了在這方面的發展勢頭。3六大發展勢頭(續)六大發展勢頭(續)中國大陸和印度國營公司正日益積極地在全球范圍內尋找重要天然資源,確保國家供應不虞有缺。案例包括中石油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Petrokaz)、中國銀團收購Encana公司位于厄瓜多爾的資產、中海油競投優尼科(Unocal)失利、以及印度公司ONGC和IOC的多次競標收購境外的上5.西方國家公司欲擴大其在快速增長的亞洲市場據點這可能是最廣為人知的一個趨勢,然而隨著區內監管環境的持續放松和政府降低對外資所有權的限制,這個勢頭也正不斷增強。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和印度(亞洲的兩大增長市場),它們是拉動市場的主要動力源頭。部分最引人注目的案例包括美國銀行和RBS戰略性參股中國大陸銀行、Philip戰略性買入印度最大移動電話公司Bharti的權益等。過去兩年,隨著區內資本市場的日趨成熟和穩健發展,公司通過集資進行收購已比前容易。從2004年1月至2005年下旬,多個亞洲股市實現有20%-45%的升幅,投資者和股東對前景更具信心,進一步促進公司的收購活動。4除了擁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及預期亞太區的并購和企業重組活動在2006年將更見活躍,此間也存在一些足以阻礙市場成長的風險。?政治動蕩、油價和利率攀升、及其它外部沖擊,將拖慢這地區的增長率并給融資市場帶來負面的影響。增長率和融資渠道是兼并與收購活動的重要催化劑。?在若干市場不斷升溫的保護主義和國家主義情緒,將減低企業對進行跨境活動的熱衷程度;同時,在涉及一家外資公司進入一個新市場、或試圖通過收購掌控一家被認為是主要“國家”資產或象征物的情況下,有關方必須小心籌劃和處理。?若干亞洲市場缺乏透明度及/或低水平的披露標準,有可能導致問題在盡職調查過程中未被發現,從而在未來給市場造成震撼。?法規變革的步伐和(在若干行業和市場)政策可能出現逆轉的風險,必需盡可能預早作5投資銀行的角投資銀行的角色為了能好好的管理這些風險,很多公司和政府機關都向專業顧問咨詢意見,比如投資銀行、法律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等,以協助他們能最有效地拓展業務或圓滿完成一筆交易。表2:投資銀行如何為企業并購及重組項目增值業務戰略?審議可實現的協同效益、進行量化分析(成本和收入)及效益實現的時間進度?結合戰略,包括交易的戰略性理由?協助尋找,并與金融投資者及其它各方一起評估潛在伙伴1促使銀團的組成,包括確認和解決合作問題估值與談判1相對估值(根據可類比公司市值、有關先例交易及股息折扣模型估算市值;按公布和經調整數字進行貢獻分析)?就兌換率進行計算和談判包括綜合資本結構1合并后情況分析,包括對財務和資本結構的潛在影響企業重組1探索創新結構可行模式,提供最具效益和最合適的解決方案1協調其它顧問,共商解決在法律、稅務和會計方面可能遇到的問題6投資銀行的角色(續投資銀行的角色(續)表2:投資銀行如何為企業并購及重組項目增值(續)財務融資?為收購制定一個最理想的融資組合?就利用招股、發債或其它證券化形式集資提供專業意見?物色潛在的臨時貸款人與監管機關談判?協助開發所需技巧和執行一套全面的與政府談判策略,包括交易結構的可選方案、價格、合約安排等執行交易1首日的對外溝通計劃(投資者會議、新聞發布會、與政府官員會面等)1內部溝通計劃(向員工及/或工會作出的介紹說明)1后勤支援(印刷商、會議室設施、“戰情室”(warroom))其它1向本地及境外監管機構登記/存檔(如有需要)?合并時間表,包括取得監管機關的審批資料來源:摩根士丹利,2005年。7亞太區的主要趨亞太區的主要趨勢那么,在2006年及往后,市場上最活躍的將是哪類型的交易?本文作者認為亞太區將出現以下的1.所有市場的并購交易量將有所增加,包括向來較沉靜的市場比較2003年和2004年,亞太區所有市場的并購成交量在2005年均有所提升。作者預期各地市場的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的并購市場規模之大,在過去幾年為亞太區之最,這情形在2006年應不會改變。2005年成交量增加主要是在于該國年內進行了多起跨行業整合,包括消費與零售、基本原材料、交通運輸與公用事業行業、以及麥格理(Macquarie)在世界各地收購基礎設施資產。預料這個趨勢將在2006年持續下去,而跨境并購活動也將更趨活躍。8亞亞太區的主要趨勢(續)中國大陸:隨著活躍的本地企業整合、外資跨境并購及越來越多的境外收購,中國已成為亞太區的第二大并購市場,規模僅次于澳大利亞。鑒于中國公司在國際市場的日益重要性和積極收購海外資產,預期境外并購在2006年將有大幅度的增長。印度:印度的并購市場在2005年迅速增長,成交量是2004年的四倍多。預期跨境并購活動將持續活躍,特別是在科技、天然資源和制藥業領域。韓國:并購成交量將繼續主要由債權人銀行或融資保薦人出售其所有的公司所帶動。展望2006年,市場活動將集中在金融服務業和一般工業行業。新加坡及東南亞一帶:受到新加坡活躍買家淡馬錫公司(Temasek)的跨境收購活動所帶動,新加坡將是東南亞地區內最為活躍的一個并購市場。至于其它市場,國內企業整合可能出現,特別是在業領域。臺灣:預期臺灣的銀行業將出現大量的并購交易,這個早在幾年前已開展的勢頭已于2005年再度顯起來。9亞亞太區的主要趨勢(續)2.境外并購交易顯著增加由于亞洲公司不單只希望成為區域性贏家,還積極收購區外資產和公司,欲成為同業中的全球領先公司。因此,除了整體并購交易和成交量有所增長外,境外并購所占的比例也迅速上升。其中,進境執行的并購項目(即由非亞太區買方購入位于亞太區的目標資產)所占百分比十分穩定,而境外并購項目(即由亞太區公司購入位于區外的目標資產)占全區總數的比例則從2003年的11.9%上升至2005年的21.2%,首次超越進境交易的數量(2005年時為20.6%)。表3:按區域劃分的收購目標與買家成交量(百萬美元)亞亞太區的主要趨勢(續)過去三年,規模在10億美元以上的并購交易筆數穩步上升,由2003年的25筆增加至2005年的50筆。在作者看來,隨著區內一般行業的監管環境持續放松,這個趨勢將繼續下去。金金額(百萬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