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_第1頁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_第2頁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_第3頁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_第4頁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魏孝文帝第5課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課標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北方南方魏蜀吳西晉東晉十六國北魏宋齊梁陳東漢隋朝南朝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北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變遷(220—589)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⒈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長期分裂割據的時期。⒉北方的割據勢力之間、民族之間,戰爭頻繁。⒊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依次向南遷徙,是民族大融合時期。⒋江南相對穩定,得到較好的開發,社會經濟發展較快。材料一該圖反映北魏政治生活的哪一特點?A.軍事征伐

它創造怎樣的輝煌?B.娛樂休閑C.社會風俗統一黃河流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統一北方(439年)——前提鮮卑族拓跋部起源于大興安嶺北段

漢魏以來,鮮卑拓拔部逐漸南遷,過著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鮮卑拓拔部建立代國,后為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領拓拔珪乘機復國,改國號魏,后來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歷史上稱為北魏。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多年來分裂混亂的政治局面。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統一北方(439年)材料二據文獻記載,拓跋貴族“每有騎戰,驅夏人(漢人)為肉籬”。在戰爭時,鮮卑拓跋貴族往往驅使漢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當步兵,在陣前沖鋒,鮮卑騎兵則在后督陣,并任意縱馬踐踏。

北魏統一北方后,與漢族的經濟與文化相比,鮮卑族的社會發展水平比較落后。2.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尖銳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材料三

“北境自染逆虜,窮苦備罹,征調賦斂,靡有止已。所求不獲,則致誅殞,身禍家破,闔門比屋。”——謝靈運材料四:西晉末年以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數民族,先后進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據政權。在100多年的時間里,民族間的混戰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慘景。諸胡同漢人一樣,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價。這些游牧部落長期在中原地區生活,逐漸拋棄舊有的傳統,轉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和生產、生活方式,逐漸演變成漢民族的新成員。與此同時,一部分漢人在與胡人接觸過程中,受到胡文化影響。他們不僅在穿著打扮、日常習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說胡語。到后來,他們的子孫干脆以胡人自居。

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趨勢?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3.民族融合趨勢的出現1.北魏統一北方(439年)——前提2.民族融合趨勢的出現3.馮太后與孝文帝的推動4.北魏社會矛盾尖銳,引發統治危機5.改革的目的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改變落后狀態,促進社會發展。必要性可能性歷史背景

小結

“千古第一后”——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周思源北魏馮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發揮了什么作用?聽政20年間,主持了前期改革,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礎。培養孝文帝,使他具有濃厚的漢文化,為他推行全面和徹底漢化奠定了基礎。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馮太后

為了緩和日益尖銳的矛盾,促進北魏社會的發展,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由祖母馮太后主持開始了改革。拓跋宏當時只有5歲,所以早期改革的決策者是馮太后。課外拓展孝文帝精通諸子百家、儒家經典,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促使他后來推行漢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有利于民族融合。思考:以上材料說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詣?有何影響?

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左》《老》,尤精釋義。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課外拓展以遷都洛陽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前期:馮太后主持,重點是創建新制度1.均田制北魏政府掌握了大量無主土地和荒地。3)前提:2)目的:保證國家賦稅收入,緩和社會矛盾,鞏固政權后期:孝文帝主持,遷都洛陽、實行漢制、移風易俗主要措施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概念:什么是均田制?它是中國古代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從北魏孝文帝485年頒行,經過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朝,到唐德宗780年被廢止,前后約300年。西晉末年以來,北方在長期戰亂之后,戶口遷徙,土地荒蕪,國家賦稅收入受到嚴重影響。1)背景:1.均田制4)內容:國家農民租稅、徭役和兵役土地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土地有兩種類型究竟如何分田?有授有還型:露田(種植大田作物的土地)①授田者只有土地使用權,年老身死不能耕種時應還給北魏政權,不能買賣。②授田者在這種土地上只能種植國家規定的作物,完不成任務或者違令者政府剝奪其使用權。①規定15歲以上的男子和婦女都可以領種。②授田以后,百姓不得隨意遷徙。③農民要承擔一定的徭役和雜稅。(露天交粟:租;桑田交布、帛:調)④北魏政權利用國家權力侵入了農民的土地產權,對農戶的土地使用、收益以及轉讓給予限制、管制和干預。有授無還型:桑田(種植桑麻的土地,又稱世業田)①農民有土地所有權,終身不必交還,可以傳給子孫,可以買賣。②同時規定了買賣的范圍和收益,否則違法就收田。根據均田制的內容,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歸農民所有,能否進行買賣?性質:封建土地國有制必修2:戰國以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類型土地所有制類別特點備注所有權屬于國家;北魏隋唐均田制不是主要類型,但一直存在;土地私有制主要供君主私人開支土地兼并成為擴大地產的主途徑從東漢起出現田莊;兼并引起動蕩擁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農土地私有制國有土地所有制(官田)考點回顧5)影響:①對北魏政權:統治階級利益得到保障,限制土地兼并。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和勞役需要,鞏固了政權,促進北魏政權的封建化。②對農民:調動生產積極性,吸引農民定居農耕。③對經濟發展:促進經濟恢復和發展,尤其是北方農業生產的發展。④對后世:為隋唐提供制度借鑒。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比較:1.背景:商〞是戰國時,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顯著提高,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孝〞由于中原地區長期戰亂,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時內遷的少數民族也逐漸學會漢族的農耕生活。2.內容:商〞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買賣;孝〞推行均田制,規定按一定的標準,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3.實質:商〞實質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實質是推行土地國有制。農民宗主北魏政府農民鄰長里長黨長北魏政府州郡2.三長制設鄰、里、黨三長,直屬州郡負責清理戶口和田畝,征發徭役和兵役1)前提:許多農戶成為國家直接掌握的編戶,地方政權掌握在國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3)影響:"如身之使手,干之總條"2)內容:宗主督護制的弊端3.整頓吏治2)內容:3)影響:吏治混亂、貪污現象嚴重,影響了財政收入,也激化了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矛盾;孝文帝認識到吏治問題的重要性。任期考核制:以勸課農桑、克己奉公、推薦賢才、懲治盜賊為主要內容。俸祿制:官吏俸祿由國家籌集發放,嚴懲貪污.吏治得到改善,為其他改革提供條件;農民賦役負擔減輕,北方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原因:4)評價:

①積極:孝文帝對貪贓枉法嚴懲不貸,相對緩和了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祿制的實行,減輕了官吏對百姓的掠奪,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北魏政權。②局限:雖頒行了俸祿制度,但沒能有效地防止官吏貪污腐敗。因為沒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監督機制與之配合,使制度、執行與監督三者相互結合。(高薪養廉·監督機制)俸祿制能否達到防止貪污的目的?對于今天如何防止腐敗的問題,有人提出了“高薪養廉”的主張。你認為這一主張怎么樣?

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防止貪污的目的,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還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監督機制配合,使制度、執行與監督三者相互結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吏的貪污受賄。合作探究4.遷都洛陽----推動改革的深化1)原因:平城洛陽地理位置偏居塞上,控制中原困難;北方有柔然的威脅。地處中原和黃河流域的中心,可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自然環境交通不便,經常發生水旱疾疫之災。交通便利,氣候適宜。經濟條件附近產糧有限,不足滿足生活供應。農業發達;可以解決糧食供應問題。歷史政治作為北魏都城有近100年,保守勢力強大。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眾多漢族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改革阻力較小。2)材料反映了孝文帝遷都的理由是?減小改革阻力,接受漢族先進文化,改變落后狀態。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4.遷都洛陽----推動改革的深化

孝文帝說:“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洛陽)王里,因茲大舉(遷都),光宅中原。”——《魏書·任城王傳》“初謀南遷,恐眾心戀舊,乃示為大舉,因此協定群情。外謀南伐,其實遷也。舊人懷土,多所不愿,內憚南征,無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陽。”——魏書·孝文帝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遷都的方法?借南征之名,行遷都之實3)遷都意義①遷都擺脫了舊貴族的束縛,為進一步改革提供了地理環境和文化氛圍,有利于革除舊俗推行漢化政策。4.遷都洛陽----推動改革的深化②加強了洛陽的城市建設,使洛陽“宮闕壯麗,列樹成行”。洛陽成為當時全國的政治,最大的商業中心,國際性商業城市。③有利于鞏固對中原的統治,促進民族融合。5.革除舊俗,移風易俗①仿效漢族的典章和禮樂制度,重新修訂官制,增加漢族官員的比重,尊崇孔子,以孝治國。②穿漢服③說漢話④改漢姓⑤與漢族通婚⑥改籍貫1)內容:2)影響:①積極:促進了鮮卑族和漢族的民族融合,加速了鮮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為結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礎,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②局限:全盤漢化,沒有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使得鮮卑拓跋部逐漸融入其他民族而消亡了。小結主要問題基本原因1缺乏統治中原地區的經驗北魏社會制度落后2都城經濟困難、面臨威脅偏遠荒涼柔然強大3階級矛盾尖銳、吏治腐敗官無俸祿強取豪奪4民族矛盾尖銳民族歧視政策5地方割據勢力大宗主督護制6經濟破敗、土地荒蕪十六國戰亂動蕩解決方案采用漢制遷都洛陽整頓吏治漢化民族融合實行三長制均田制一舉兩得主要措施改革的實質政權的封建化經濟的農業化思想儒學化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耕牛圖(魏晉墓葬壁畫)

揚場圖(魏晉墓葬壁畫)

從魏晉墓葬的壁畫中可以反映出當時鮮卑族的生產狀況發生了怎樣的改變?考古斷定牧馬(魏晉墓壁磚畫)牽羊的少數民族(魏晉墓壁磚畫)感悟歷史——改革影響生產方式農耕化知識梳理鮮卑人樂俑

中國古代禮樂源自周禮,孔子的“仁”是對禮樂的高度濃縮,歷代封建統治者沿用該制度維護自身統治。藝術鑒定鮮卑人樂俑

從材料和圖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認識?社會制度封建化

請你分析這兩尊佛像在服飾上有什么不同?以上圖片這說明了什么?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生活方式漢族化孝文帝出行圖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帶,寬衣大袖。從材料和圖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認識?

促進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北魏商業、手工業和文化發展的再現南朝將領陳慶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后發出感嘆:“自晉宋已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洛陽伽藍記》上述材料和圖片說明了什么?

促進北魏社會的發展1、經濟:促進了北魏社會的發展,北方出現空前的繁榮。2、政治:加速了北魏等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

3、民族融合:促進民族的融合進程,為中國多民族發展的歷史做出了貢獻。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統一,封建社會繁榮奠定了基礎。歷史意義——生產方式農耕化——社會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漢族化小結有人認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中國之不國也”,“國史之羞也”。還有人認為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統治中原會造成社會的落后。請結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談談你對這些觀點有何看法?材料一在歷史上,一度因改革而強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離析,走向滅亡了,這事實本身就很自然會引起歷史學者對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漢化措施)的作用與意義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并形成不同的看法。材料二“國勢之衰,實始于此。一傳而宣武,再傳而孝明,而鼎祚移矣”。——清·趙翼材料三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內容是恢復禮樂,是“迂腐的儒化”。學來的主要是漢文化的糟粕,丟掉的卻是鮮卑人的長處──勇武質樸,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揚棄的全盤漢化使得鮮卑拓跋貴族迅速腐化,這嚴重消蝕了北魏統治者的銳氣與活力,激化了社會矛盾與沖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歸于滅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