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1頁
上海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2頁
上海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3頁
上海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4頁
上海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知識累與語言運101.根據要求填寫詩句。(按題記分,一共6分)(1)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一詩中想象別后重逢時情景的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2)荀子的《勸學》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學不可以已”。(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運用比喻,由琴聲想到珠玉聲的詩句是:“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4)“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是李白在《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中的名句。2.根據要求選擇正確的答案。(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C)(2分)道家意境有兩種基本形態種是物我不分的意境子說萬物與我為一。”在道家那里,真正有一種澄心觀物的超越的態度,①物與我、人與自然也真正地融為一體了儒家凸顯主體(我)的地位在儒家那里與自然的關系是單向的;④道家則是淡化主體(我)的地位道家這里與自然的關系是雙向對話和交流的關系。另一種是無我意境。道家貴無,在他們看來,既無本體,也無主體;既無物,又無我。⑤在藝術中,⑥衍生出無我意境來了。陳來先生說,莊子、陶淵明體現了無我之境。蔡報文先生也說:“‘無我之境’就是‘莊學之意境’。”此類意境屬老生常談,故不舉例。總之,陶淵明、李白等人的詩境是道家意境的杰出代表,山水詩、玄言詩、山水畫中亦多有道家意境。(2)下列交際用語使用得體的一項是D)(2分)A.閣下親自蒞臨指導,我倍感尊貴。B.小明,要多向老師同學不恥下問,這樣學習才能提高。C.老李,家母古稀之慶,我特來恭賀D.張兄,奉上拙著一本,敬請斧正。二閱讀與鑒賞分(一)閱讀下文,完成第題。(17分)給“直升機父母”的七條忠告南橋①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近年社會關注不少些孩子父母遠游教育“營養不良”。城市中產家庭的兒童,則存在教育“營養過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教和保姆組成的龐大陣營著濃厚的焦慮和期待同大山一樣壓在孩子身上,童年就這樣壓碎了。這個問題有一定的世界性。泰迪·韋恩在《紐約時報國際生活稱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中原因之一是養育負擔

太大特別害怕被拉入其他媽媽的團體場和日托中心的交際,以及那些沒完沒了的活動和課程——如今這些活動和課程是中上層階級養育子女的常規內容。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須陷入這種瘋狂呢其實過了頭的養育,才是今日教育焦慮的一大根源。②兒童發展研究者曾提出“直升機父母”一說。③前斯坦福大學新生管理處主任、哈佛大學法學博士朱莉·莉斯考特海姆斯博士,寫了《如何養育成人:打破過度養育陷阱,成功養大孩子》一書,力陳“過度養育”的弊病度養育是指孩子力所能及或是可以學著做的事母都去代勞。例如,小孩打鬧,大人幫助協調解決。去什么地方,家長都不放心,要親自接送我們就像對待珍稀花草一樣對待孩子照料上不厭精細見風吹草動,懷疑孩子可能受到打擊,便沖上去保護。”④過度養育會損害孩子的能力和自我意識說家長、家教是生產者的話,大學、用人單位、未來配偶,則是消費者。海姆斯多年接觸剛脫離父母的大學新生這些新生成長中“養育過度”行為會立竿見影地顯露出來姆斯自己接待新生的時候的新生話都不會說是父母在邊上代勞。⑤過度養育的后果,會往后延續多年。在日后就業上,被呵護過度的孩子,遇到用人單位,更會問題多多。2005年,一個名叫理查德的常青藤學校畢業生在華爾街某投資銀行就職,年25萬。他的工作時間很長,很辛苦,媽媽心痛,想方設法找到小伙子老板的電話他抱怨日小伙子上班時候電梯口就進不去了把他的東西裝在一個紙盒子上拿過來走人子上寫著:“問你媽媽去這個老板或許不應該用這種惡劣的方式處理問題小伙子媽媽的做法頗讓人厭煩子都工作了大事小事來插手怕哪個雇主都難以接受。⑥在婚姻家庭問題上圣經》上告誡男女成人之后,要離開父母,和配偶結合為一體敗婚姻則是一方甚至雙方無法割斷和原家庭的臍帶由父母控制。2016年初北大一位教授,和銀監會一位美女處長鬧出離婚大戰,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互向孩子配偶單位寫控告信名就的當事人,在婚姻家庭的糾紛中離不開父母的控制人看了納悶在我們這個“可憐天下父母心”聲音極高的國度,這種事實在尋常。⑦看完此書,我總結過度養育有七宗罪:(1)只給東西不練能力。(2)(3)

(4)只重視學習和升學。(5)(6)(7)不聽專家意見。⑧針對這七宗罪,不妨建議如下:⑨第一放權授能而不是微觀管理企事業單位家可能都知道經理人對于員工的管理種叫授能是給員工自主權他們自行決定工作方式擔相應風險,此間除了完成工作之外,員工能力、積極性得到提升。另外一種管理,是微觀管理,抓西瓜也抓芝麻,事必躬親,員工得不到合理訓練,能力不升反降,管理者本人也累。這種領導是無能的領導。家庭也是社會組織,運作上不無類似。大事小事事必躬親的家長,是無能的家長。⑩第二度“放養”會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說話不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題是孩子成年后會接觸一個又一個陌生人是所有陌生人都危險的險的陌生人其說話不一定就能解除危險教會孩子如何應對。三,學會延遲滿足,讓孩子吃苦吃虧。過分強調要給孩子瞬間滿足,不能刺激他們的心靈母都把孩子當成了紙糊的泥捏的不起一點打擊了鼓勵、夸獎他們,讓他們瞬間滿足則不惜代價。得讓孩子吃點苦,吃點虧,這樣他們會成長得更皮實些。四要參與恐怖的“升學軍備競賽”母為了孩子成功一步都跟著扶持:幫孩子選課,選容易的課程,幫孩子做作業、寫文章等。在中國不要說上大學了,就是找幼兒園、小升初的過程,都是家長在血戰。其實正規教育沒有這么重要,本書說的原生家庭中的家教對人的成長更為重要。五孩子根據不同年齡的能力著做家務于過度強調孩子的學習,強調培養孩子的自信,一些日常、瑣碎的事情,比如家務,都是家長代勞。孩子日后進入社會無準備會做這些都還事小鍵是孩子沒有父母陪伴的時候,要會安全、高效地做事。勞動給人帶來快樂,完成任務且能幫助他人,也會帶來榮譽、自豪和團隊歸屬感。有家教的人家,無論中外,都會蓄意在這方面訓練。六孩漸漸自己拿主意解決問題應該訓練小孩在做事、辦事上,逐漸獨立自主。家長讓小孩自己思考,不要過早給答案,學一點“蘇格拉底式詢問”和批判性思維方法。七聽專家的不是周圍婆婆媽媽的如和有類似想法的家長形成一個社區;和配偶達成共識。建議大家去關注一些相關專家,不要看微信上水

平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文章。一些作者為了尋求更多關注,有強烈的媚俗傾向。多去看看真正的專家學者怎么說,可以改變我們的很多錯誤觀念。類總要經歷些風吹日曬則無法應對日后更大的風浪在“直升機父母”說法都過時了母中新的品種叫“無人機父母”們平時看不到通過短信地在遙控孩子有丁點問題立刻抵達現場難之處顯身手”。還有一個新說法,叫“割草機父母”,說這種父母,在前面給孩子清道,什么雜草和石子都不留下,讓孩子的路平平坦坦。小孩的路,都是家長給鋪好了,哪還需要他們去走出來?(選自2016年月10日《南方周末》,有刪改)3.第②段畫線的詞語“直升機父母”在文中是指那些過度養育未成年或已經成年的孩子的父母。(2分)4.對第①段內容,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2分)A.文中提到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為了引出城市中產家庭的兒童教育存在“營養過剩”。B.“童年就這樣壓碎了”一句中“這樣”指代的是家庭成員的陣營龐大長的焦慮和期待沉重。C.教育“營養過剩”問題不僅僅是在中國存在,而且有一定的世界性。D.根據泰迪·韋恩的說法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本原因是養育負擔太大。5.根據文章③—⑥段的內容,概括“過度養育”的危害。分)參考答案:這種過度養育會損害孩子的能力、韌性、快樂和自我意識,也影響他們往后的就業和婚姻。6.以下對文章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2分)A.第①②段提出文章討論的對象,總領全文。B.第③至⑦段著重闡述了過度養育的危害。C.第⑧至提出了針對上文的七條建議。D.第繼“直升機父母”又提出了“無人機父母”割草機父母”們名稱不一樣,性質也不一樣。7.根據文章提到的七條忠告,填寫表格(4分)參考答案:(大意相同即可)(2)圈養著不讓其經風雨。(3)過分強調瞬間滿足。(5)不組織孩子從事家務和勞動(6)代替孩子思考。

8.下面有一段小學生和媽媽的對話合文章的觀點媽媽的態度加以評析。(不超過80字)(4分)媽媽:今天上學怎么樣?孩子:還好,可是我把書包忘到學校了。我怎么辦媽媽:你覺得該怎么辦呢?孩子:媽媽,你能不能開車帶我回學校去拿媽媽:對不起,不行。我下午還有別的事。你覺得可以怎么解決呢孩子:我可以打電話問同學,問作業是什么媽媽:可以。孩子是我需要的東西可能在書包里許我可以發郵件給老師訴她我忘了,問她怎么說。媽媽:也可以。按你自己的想法,然后試著自己解決看。參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采薇老師按:這里命題老師偷懶了。或者評卷組放水了。按照高考的標準,回答這樣的題目,不可能“言之成理即可”。回答這樣的題目先需要對語段中媽媽的態度作出分析和總結樣可以得到1分;其次需要回到題目的文本中去些文本中提出的觀點作出評判,這樣可以再得到1分;最后,需要在上述兩點的基礎上,給出你的觀點,并拿出依據樣可以得到2分叫依據采分點給分察的是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南方周末》刊載的原文中,這段對話之后,原作者說:“我就這兩個問題在網上提問讀者會選哪一個多讀者都選第二種者鼓勵小孩想辦法解決問題外養成不依賴家長給自己收拾的好習慣際生活中多人做第一種,這樣更簡便。”如果在試卷中只作這樣的回答,大概只能拿到分。所以我們的同學一定要知道,考試有自己的規則,你也可以叫它“套路”。要按這個“套路”來。(二)閱讀下文,完成第題。(15分)九月初九木心①中國的“人”和中國的“自然”,從《詩經》起,歷楚漢辭賦唐宋詩詞,連綰表現著平等參透的關系其樂亦宣泄于自然其憂亦投訴于自然所謂“三百篇”中,幾乎都要先稱植物動物之名義,才能開誠詠言說是有內在的聯系,更多的是不相干地相干著。學士們只會用“比”、“興”來囫圇解釋,不

問問何以中國人就這樣不涉卉木蟲鳥之類就啟不了口作不成詩辭是通體蒼翠馥郁,作者似乎是巢居穴處的,穿的也自然不是紡織品,漢賦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邊旁的字羅列殆盡,再加上禽獸鱗介的譜系,仿佛是在對“自然”說爾甚深唐代淚鳥驚心”和“自然”相看兩不厭,舉杯邀明月,非到蠟炬成灰不可,已豈是“擬人”、“移情”、“詠物”這些說法所能敷衍詞是唐詩的“興盡悲來”待“自然”的心態轉入頹廢剔精致,吐屬尖新,盡管吹氣若蘭,脈息終于微弱了,接下來大概有鑒于“人”與“自然”之間的絕妙好辭已被用竭惱之余將花木禽獸幻作妖化了仙魅粉靈接與人通款曲共枕席怨悉如世情——中國的“自然”寵幸中國的“人”,中國的“人”阿諛中國的“自然”?孰先孰后孰主孰賓?從來就分不清說不明。②中國的“自然”與中國的“人”成一套無處不在的精神密碼美的智者也認同其中確有源遠流長的奧秘;中國的“人”內充滿“自然”,這個觀點已經被理論化了事家打從“烹飪術”上作出不少印證識之士則著眼于醫道藥理武功星相堪輿……然而那套密碼始終半解不解,也許更有另一面國的“自然”內有“人”——誰蒔的花服誰人卜居的丘壑有那人的風神,猶如衣裳具備襲者的性情,舊的空鞋都有腳……古老的國族,街頭巷尾亭角橋堍不可見一閃一爍的人文劇情城宿跡是重重疊疊的往事塵夢積得憋不過來了虧總有春花秋月等閑度地在那里撫恤紓解一口氣,透一口氣,這已是歷史的喘息。稍多一些智能的人,隨時隨地從此種一閃一爍重重疊疊的意象中,看到古老國族的輝煌而襤褸的整體,而且頭尾分明。古老的國族因此多詩、多謠、多臟話、多軼事、多奇談、多機警的詛咒、多傷心的俏皮絕句量與日俱增……唯有那里的“自然”清明而殷勤,亙古如斯地眷顧著那里的“人”。③另外(難免有一些另外)國人既溫暾又酷烈不可思議的耐性與任何禍福作無盡之周旋。在心上,不在話下,十年如此,百年不過是十個十年,忽然已是千年了悶逼使“人”有所象征而與“自然”作無止境的親至熟昵而狡黠作狎了。至少可先例兩則諧趣:金魚、菊花。自然中只有鮒、鯽,不知花了多少代人的寶貴而不值錢的光陰育出婀娜多姿的水中仙侶畸形病態為固定遺傳的品種嘆為觀止而源源不止是很單調的嫁接、控制、盆栽而籠絡,作紛繁的形色幻變。菊花展覽會是菊的時裝表演,尤其是想入非非的題名妙得可恥——金魚和菊花人的意志取代了自然的意志人對自然行使了催眠術庸而趨極的中國人的耐性和猾癖一至于此待更新的事物卻千年不易勞費心的行當干了一件又一樁悶的象征從未制勝苦悶

之由來,叫人看不下去地看下,看下去。“自然”在金魚、菊花這類小節上任人擺布;在阡陌交錯的大節上,如果用“白發三千丈”的作詩方法來對待莊稼,就注定以顆粒無收告終,否則就不成其為“自然”了。④從長歷史的中國來到短歷史的美國自心中懷有一部離騷經文化鄉愁”版本不一,因人而異。老輩的是木版本,注釋條目多得幾乎超過正文,中年的是修訂本考書一覽表上洋文林林總總潮后生的是翻譯本是譯筆極差的節譯本有些單單為家鄉土產而相思成疾者是簡略的看圖識字的通俗本文化鄉愁華裔人手一冊的離騷經“人”和“自然”的駢儷文。然而日本人之對櫻花、俄羅斯人之對白樺、印度人之對菩提樹、墨西哥人之對仙人掌,也像中國人之對梅、蘭、竹、菊那樣的發呆發狂嗎——似乎并非如此愿亦復如此則彼此可以談談然各談各的自己前一直有人認為癡心者見悅于癡心者后會有人認知癡心者見悅于明哲者哲癡心已去的意思種失卻是被褫奪的被割絕的心與生俱來哲當然是后天的事。明哲僅僅是亮度較高的憂郁。⑤中國的瓜果、蔬菜、魚蝦……無不有品性,有韻味,有格調,無不非常之鮮,天賦的清鮮。鮮是味之神,營養之圣,似乎已入靈智范疇。而中國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之所以令人心醉神馳過了再重復一遍也不致聒耳是真在于自然的鐘靈毓秀俄而形上俄而形下的諦旨作一點即興漫喻說樹,砍伐者近來,它就害怕,天時佳美,它枝枝葉葉舒暢愉悅,氣候突然反常,它會感冒,也許正在發燒,而且咳嗽……凡是稱頌它的人用手撫摩枝干,它也微笑,它喜歡優雅的音樂,它所尤其敬愛的那個人歿了,它就枯槁折倒。池水、井水、盆花、圃花、犬、馬、魚、鳥都會戀人,與人共幸蹇,或盈或涸,或茂或凋,或憔悴絕食以殉然不是每一花每一犬都會愛你理正如不是每個人都會愛你那樣--如果說茲事體小,那么體大如崇岳、莽原、廣川、密林、大江、巨泊,正因為在汗漫歷史中與人曲折離奇地同褒貶共榮辱瑞征、興緒、衰象,無不似隱實顯,普遍感知。沒有離開中國時,未必不知道——離開了,一天天地久了,就更知道了。(選自《哥倫比亞的倒影》,有刪節9.概括第①段的主要內容。分)參考答案:中國古代文學史中的中國的“人”和中國的“自然”。10.下列關于本文的表述錯誤的一項B)(3分)A.在《九月初九》一文中,作者對中國人各種人情世故的方式描寫的淋漓盡致,分析了自然本位在中國文化中的根深蒂固。

B.中國文化講求“天人合一”,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為基礎。作者高度贊揚了中國人改造出了金魚花等的品種是“人”與“自然”作無止境的親的具體體現。C.文中作者含蓄地批評了中國文化在與任何禍福作無盡之周旋時,苦悶逼使“人”有所象征勞費心的行當干了一件又一樁對于“苦悶之由來”卻得不到解決。D.本文以“九月初九”為題,這一天是重陽節,中國的傳統是登高念舊。對中國文化的理性深入地思考和游子的“鄉愁”正是在“九月初九”這樣一種極具象征含義的語境下展開。11.鑒賞第④段劃線句的表達效果4分)參考答案:本句子采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分)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不同年齡,不同原因產生鄉愁的人(1分),他們的鄉愁的具體內涵不同(1分),程度也不同(1分)。12.分條概括本文的語言特點。分)參考答案:(1)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詞匯和生僻詞,是文言與白話的完美融合。(2)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注入到了白話散文寫作,既古典又現代。(3)使用多種藝術手法,如引用、排比、比喻、擬人、對比等。(4)或敘述、或抒情、或點評、張弛抑揚,曲直收放,皆見獨到之處。(5)語言深刻又不乏機智,有著情趣與理趣之美。(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題。(8分)孟冬寒氣至東漢·無名氏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13.孟冬,舊歷冬季的第一月,即農歷十月。分)14.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3分)A.首句一個“至”字“寒氣”擬人化來“至”主人公思婦的身邊,渲染了氣氛。

B.“三五”“四五”都是寫月圓之夜,從而展現主人公的內心活動。C.“一心抱區區”中“區區”即拳拳,描寫游子對思婦的忠誠的愛情。D.整首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是五律中的佳品。15.請結合全詩體分析本詩是如何表現思婦對游子的相思之情的(4分)參考答案:本詩開頭寫“寒氣”“北風”,通過寫季節變化,寫游子久別,思婦凄然獨處,對于季節的遷移和氣候的變化異常敏感。再寫眾星,明月,通過夜觀星辰,月圓月缺,表現思婦夜不成寐。然后寫主人公在追憶往事,游子曾經捎來的一封信,思婦珍藏懷中,至今保存完好,可見相思之深。結尾直抒胸臆,思婦全心全意地思念著游子,所擔心的是對方不能體會自己的心意。(四)閱讀下文,完成第題。(18分)竇默(節選)宋濂①竇默,字子聲,初名杰,字漢卿,廣平肥鄉人。幼知讀書,毅然有立志。族祖旺,為郡功曹,令習吏事,不肯就。會國兵伐金,默為所俘。同時被俘者三十人,皆見殺,惟默得脫,歸其鄉。家破,母獨存,驚怖之余,母子俱得疾,母竟亡,扶病藁葬。而大兵復至,遂南走渡河,依母黨吳氏。醫者王翁妻以女,使業醫。轉客蔡州,遇名醫李浩,授以銅人針法。金主遷蔡,默恐兵且至,又走德安。孝感令謝憲子以伊洛性理之書①授之,默自以為昔未嘗學,而學自此始。適中書楊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釋之士,默乃北歸,隱于大名,與姚樞、許衡朝暮講習,至忘寢食。繼還肥鄉,以經術教授,由是知名。②世祖在潛邸,遣召之,默變姓名以自晦。使者俾其友人往見,而微服踵其后,默不得已,乃拜命。既至,問以治道,默首以三綱五常為對。世祖曰:“人道之端,孰大于此。失此,則無以立于世矣。”默又言:“帝王之道,在誠意正心,心既正,則朝廷遠近莫敢不一于正。”一日凡三召與語,奏對皆稱旨,自是敬待加禮,不令暫去左右。世祖問今之明治道者,默薦姚樞,即召用之。俄命皇子真金從默學,賜以玉帶鉤,諭之曰:“此金內府故物,汝老人,佩服為宜,且使我子見之如見我也。”久之,請南還,命大名、順德各給田宅,有司歲具衣物以為常。③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往賀,帝聞之,拱手曰:“此輩賢者,安得請于上帝,減去數年,留朕左右,共治天下,惜今老矣!”悵然者久之。默既老,不視事,帝數遣中使以珍玩及諸器物往存問焉。十七年,加昭文館大學士,卒,年八十五。訃聞,帝深為嗟悼,厚加赗賜,皇太子亦賻以鈔二千貫,命有司護送歸葬肥鄉。

④默為人樂易,平居未嘗評品人物,與人居,溫然儒者也。至論國家大計,面折廷諍,人謂汲黯②無以過之。帝嘗謂侍臣曰:“朕求賢三十年,惟得竇漢卿及李俊民二人。”又曰:“如竇漢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為一,斯可謂全人矣。”后累贈太師,封魏國公,謚文正。子履,集賢大學士。(選自《元史》)注釋:①伊洛性理,指宋程顥、程頤的理學。程氏兄弟洛陽人。講學伊洛之間,故稱。②汲黯,西漢名臣。為人耿直,好直諫廷諍,漢武帝劉徹稱其為“社稷之臣”。16.寫出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分)(1)又走德安(逃跑)(2)奏對皆稱旨(符合)17.為下列加點詞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分)(1)母子俱得疾,母竟亡(A)A.最后,終究B.竟然C.終了,完了D.從頭到尾(2)帝數遣中使以珍玩及諸器物往存問焉(C)A.思念B.撫養,保存C.問候,慰問D.存在18.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B)(3分)A.默為所俘有司歲具衣物以為常B.醫者王翁妻以女默首以三綱五常為對C.默恐兵且至且使我子見之如見我也。D.久之,請南還如竇漢卿之心19.把第④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分)默為人樂易,平居未嘗評品人物,與人居,溫然儒者也。至論國家大計,面折廷諍,人謂汲黯無以過之。

參考答案:竇默為人和樂平易,平時不曾評論他高低)。與人相處,是溫和的讀書人。至于議論國家大事時,卻在朝廷上犯顏直諫,據理力爭,人們說西漢汲黯也超不過他。20.閱讀第②段,概括元世祖賜給竇默玉帶鉤的原因。用自己的話回答)(2分)參考答案:這是金朝內府的東西,竇默是前朝老人,正適于佩戴。讓王子見此物如見皇帝一般,能聽老師的話。21.依據第②段相關內容,概括元世祖忽必烈與竇默的幾次交往。分)參考答案:(寫出任意3點給滿分)(1)元世祖問他治世之道,默首先講三綱五常。(2)元世祖一天要召問他三次,他的回答都符合皇帝的心意。(3)竇默薦舉姚樞,元世祖便立即召來任用。(4)元世祖命皇子真金從竇默學習,并賜他玉帶鉤。(六)閱讀下文,完成第題。(12分)錢塘勤上人①詩集敘②蘇軾①昔翟公罷廷尉無一人至者復用欲往大書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世以為口實余嘗薄其為人,以為客則陋矣,而公之所以待客者獨不為小哉②故太子少師歐陽公好士下第一一言中于道千里而求之,甚于士之求公故盡致天下豪俊庸眾人以顯于世者固多矣士之負于公者,亦時有。蓋嘗慨然太息,以人之難知,為好士者之戒。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而其退老于潁水之上,余往見之,則猶論士之賢者,唯恐其不聞于世也至于負己者,則曰“是罪在我,非其過。”③翟公之客,負之于死生貴賤之間,而公之士,叛公于瞬息俄頃之際。翟公罪客,而公罪己,與士益厚,賢于古人遠矣。公不喜佛老,其徒有治詩書學仁義之說者,必引而進之。佛者惠勤,從公游三十余年,公常稱之為聰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