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詩歌鑒賞分類訓練:鑒賞詩歌思想情感和觀點態度(附答案解析)_第1頁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分類訓練:鑒賞詩歌思想情感和觀點態度(附答案解析)_第2頁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分類訓練:鑒賞詩歌思想情感和觀點態度(附答案解析)_第3頁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分類訓練:鑒賞詩歌思想情感和觀點態度(附答案解析)_第4頁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分類訓練:鑒賞詩歌思想情感和觀點態度(附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分類訓練:鑒賞詩歌思想情感和觀點態度(附答案解析)一、(2022?新高考1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小題。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

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

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舊俗以農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16.詞人在下闋發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口。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人應當執著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實踐和追求對于生活幸福至關重要,勉勵人們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長幼之序,懂得天理人倫等做人的道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詞的末三句“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發的感想,是此詞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感悟到人應當執著地追求幸福和美好。詞中的“南山”,大約指的是春光優美之處。這里可以象征為幸福、美好。“苦”字表達出了人們這種尋覓春色的執著。可以看做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其次,作者由人們在人日這一天的祈求豐收、追求幸福的實踐活動,提醒人們,“人”的實踐和追求對于生活幸福至關重要,勉勵人們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兩句,寫的是農村“人日”這一天的熱鬧景象,是作者“覓”春所見。“祈麥祈蠶”,就是祈求農事豐收,點出“村村簫鼓家家笛”這項活動的目的。他們要用這盡情的簫鼓和笛聲表達他們心中的祈求。“商行賈坐農耕織“,這一組活動,由商、賈、農三種行當的人物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織”三個詞,點明了三種行當人物的特征,語言簡練。在古代,商人們分為行商和坐商兩種。“耕織”則為“農”的本業。當然,這里不一定實寫“人日”所見,而是作者由人們的祈求而聯想到的各種自食其力的人所從事的爭取豐收、幸福的實踐活動。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孫扶掖”,告訴我們要懂得長幼之序。“翁前子后孫扶掖”正是“來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孫孫。從“翁”、“子”、“孫”的排列順序中我們可以看到魏了翁對長幼之序極為重視。二、(2022?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樓前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注】問津:指孔子讓子路向兩位隱士長沮、桀溺問路的典故。(3)“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表達了哪些情感?【答案】詩人躬耕田園、避世隱逸的寧靜淡泊之情。濟世與歸隱相矛盾的復雜情感。十五、(2017?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0?11題。秋興陸游白發蕭蕭欲滿頭,歸來三見故山秋。醉憑高閣乾坤逢①,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戰鐵衣空許國,五更畫角只生愁。

明朝煙雨桐江岸,且占丹楓系釣舟。【注】①連:狹窄。10.根據中間兩聯,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答案】壯志難酬,懷抱未展;中年多病,時光日迫;國土淪喪,戰事未寧。【解析】題干要求“根據中間兩聯,概括作者'愁’的原因二這是針對詩歌情感設題。詩歌的情感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情感,二是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本題已經把情感告訴考生——愁,要求概括其原因,且目標是中間兩聯。“醉憑高閣乾坤連,病人中年日月遒”,“乾坤連”,國土狹窄是因國土淪喪,這是一“愁”,“病人中年”“日月遒”,“遒”,迫近,中年多病時光迫近,這是二“愁”;"百戰鐵衣空許國,五更畫角只生愁”,“百戰”,戰事不斷,這是三愁,“空許國”,“空”,白白地,徒然而無措,空有報國之壯志,卻無法施展,這是四愁,“畫角”,一般在黎明和黃昏之時吹奏,相當于出操和休息的信號,發音哀厲高亢,古代軍中常用來警報昏曉、高亢動人振奮士氣。聽到五更的畫身之聲更添愁思。十六、(2017?山東卷)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8分)早上五盤嶺①岑參平旦驅駟馬,曠然出五盤②。江回兩崖斗,日隱群峰攢。蒼翠煙景曙,森沉云樹寒。松疏露孤驛,花密藏回灘。棧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為知己,不覺蜀道難。【注】①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春,岑參作為僚屬隨劍南西川節度使杜鴻漸入蜀平亂,途徑五盤嶺時作。五盤嶺:秦蜀交界處峻嶺、其山道曲折盤旋,故名。②出五盤:攀越五盤山道登上山巔。(2)蜀道歷來以艱險著稱,為什么詩人卻說“不覺蜀道難”?請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理解。(4分)【答案】①詩人入蜀是為報知己,為平蜀亂,雖然途中山巒重疊、險灘暗藏,但不覺艱險。②詩人登上山頂后,心曠神怡,因此所觀之景雖奇險但他感覺富有情趣。【解析】“此行為知己,不覺蜀道難”,前半句已經說明了一個原因,自己此行的目的是為看望知己好友,所以不覺得“蜀道難”,再看詩歌的前部分內容,首聯寫自己一大早驅車進入五盤嶺。然后寫自己看到景色:江水回旋在聳峙欲錯,猶如兩獸相斗的崖石間,太陽還沒有出來,峰巒密集好像聚贊在一起。煙靄中的山色一片蒼翠,高聳的樹木下,陰沉幽暗。在松樹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座孤單的驛站,江邊的回灘上長滿了密密的鮮花,,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詩人對所觀之景的喜愛之情,雖然看到的景奇險,但是是感到富有情趣。所以就不覺得道路艱難了。十七、(2017?天津卷)閱讀下面的宋詩,按要求作答。(8分)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檻臨溪上綠陰圍,

日落斷橋人獨立,

清游始覺心無累,溪岸高低入翠微。水涵幽樹鳥相依。靜處誰知世有機。檻臨溪上綠陰圍,

日落斷橋人獨立,

清游始覺心無累,溪岸高低入翠微。水涵幽樹鳥相依。靜處誰知世有機。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風斜月釣舟歸。【注】徙倚:徘徊,流連不去。(2)簡析第三聯所表現的詩人心境。(3分)【答案】正因為能“清游”“靜處”,享受清幽美景,詩人才能放下身邊的俗事,覺得心無掛礙。表現了詩人宅心事外,與世相忘的閑適之心。【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帶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分析作者“清游”“靜處”的情緒狀態即可。十八、(2017?課標III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一篇長恨有風情②,十首秦吟近正聲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英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紳,即詩中的“老元”“短李”。李紳身材矮小,時稱“短李”。②長恨:指作者的長詩《長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諷喻組詩《秦中吟》。正聲:雅正的詩篇。④伏:服氣。15.請從“戲贈”入手,結合全詩,分析作者表達的情感態度。(6分)【答案】①詩人戲謔友人,夸耀自己,通過詼諧的態度表現出對文學成就的自得;②詩歌并非全是戲言,也透露出一絲對自己現實境況的無奈與自嘲。【解析】此題考查分析詩人的思想情感,應當結合具體詩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慮詩歌的大意,進而考慮作者的情感,另外還要結合標題中的“戲贈”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經歷考慮。一二句首先舉出自己全部詩作中最有名氣、流傳最廣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間的戲辭;五六句說世上富貴人人所羨,但我卻命中無份,這里雖有對自己詩才的自許,但也蘊含著不平和辛酸;最后兩句詩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語氣,奪飾自己新編詩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這些作答即可。十九、(2016?新課標I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題目。金陵望漢江

李白

漢江回萬里,派作九龍盤①。

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

六帝淪亡后②,三吳不足觀③。我君混區宇,垂拱眾流安。

今日任公子,滄浪罷釣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長江在湖北、江西一帶,分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吳:古吳地后分為三,即吳興、吳郡、會稽。④這兩句的意思是,當今任公子已無須垂釣了,因為江海中已無巨魚,比喻已無危害國家的巨寇。任公子是《莊子》中的傳說人物,他用很大的釣鉤和極多的食餌釣起一條巨大的魚。(2)詩中運用任公子的典故,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①作者以水無巨魚代指世無巨寇,表達了對大唐一統天下、開創盛世偉績的歌頌;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覺得在太平盛世沒有機會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絲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回答本題,要在讀懂詩句大意的基礎上,根據題后關于“任公子”的注釋,結合全詩內容進行分析。二十、(2016?新課標III卷)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后面題目。內宴奉詔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學六韜②,英名常得預時髦③。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臂健尚嫌弓力軟,眼明猶識陣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風起,羞見盤花舊戰袍。【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將。②六韜:古代兵書。③時髦:指當代俊杰。④陣云:戰爭中的云氣,這里有戰陣之意。(2)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6分)【答案】①曹詩寫自己雖已年老,但報國之心猶存,重在表達“老驥伏楊,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詞通過追懷金戈鐵馬的往事,表達英雄白首,功業未成的悲慨。【解析】本題考查詩歌中的情感這一知識點。本題注解“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將”作者曹翰是宋朝初年一位功勛卓著的將軍,他的詩不以雕章琢句取勝,留給人深刻印象的是那種深沉濃烈的報國情懷。分析時抓住詩歌中“三十年前”“臂健”“眼明”“昨夜”“羞睹”“舊戰袍”帶有的感情色彩。二十一、(2015?新課標I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題目。發臨;兆將赴北庭留別①

岑參

聞說輪臺路②,連年見雪飛。

春風不曾到,漢使亦應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

勤王敢道遲,私向夢中歸。【注】①臨洪:在今甘肅臨潭西。北庭:唐六都護府之一,治所為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②輪臺:庭州屬縣.在今新魯木齊。(2)詩的尾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對全詩的情感抒發布?怎樣的作用?(6分)【答案】第一問(3分):表現了詩人雖有羈旅思鄉之愁,卻能以國事為重的愛國熱忱。第二問(3分):使得詩中的思鄉之情不至于流于感傷,也提升了全詩的格調。【解析】本題考查詩歌的情感,解答時需要聯系作者的生平、理想追求,詩歌的寫作背景等進行分析。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寒,久佐戎幕,前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尾聯“勤王敢道遲,私向夢中歸”,盡力王事怎么敢在路途中耽誤,只能夢里面回到家鄉看看,很有創意,把忠君報國之志和思念故鄉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感情卻難以控制,但想到報效祖國當然不能因為距離遙遠、環境惡劣而有所報怨,表現出作者把國事放在首位的愛國無私精神。以議論作結,升華了全詩的情感。二十二、(2015?新課標II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題目。殘春旅舍

韓偃①

旅舍殘春宿雨睹,恍然心地憶咸京②。

樹頭蜂抱花須落,池面魚吹柳絮行。

禪伏詩魔歸凈域,酒沖愁陣出奇兵。

兩梁免被塵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注】①韓強(約842?923):字致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這首詩是作者流徙閩地時所作。②咸京:這里侑指都城長安。③梁:官帽上的橫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區分官階。④朝簪:朝廷官員的冠飾。(2)這首詩的后兩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表達了作者內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國之情。通過參禪才使自己平靜,通過飲酒化解“愁陣”,表明他內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塵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對大唐一片忠心。【解析】這是一道分析詩歌情感的題目,分析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題目,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關鍵詞語進行分析,此題注意詩中的重點詞語“凈”“愁”“憶咸京”和注釋中的“流徒”,通過這些可以看出是“孤寂”“苦悶”“思念”“清凈”等情感,結合詩歌內容在具體分析應為“表達了作者內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國之情”,然后結合詩句作具體分析。二十三、(2014?新課標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阮郎歸無名氏①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凍欲生漪,雨晴還日西。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②。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觀。②諱愁:隱瞞內心的痛苦。③劫:圍棋術語。(2)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人什么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闡述。(6分)【答案】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思緒紛亂、無法派遣的情緒。是通過人物的動作來表現的,回身整理殘棋并想續下,可又因心事重重,意志猶豫不決,落子遲緩。【解析】注意注釋中的“隱瞞在內心的痛苦”,和詞中的“無奈”,答題時注意是“詞的末尾兩句“所以不要答“借景抒情”之類的手法,最后兩句主要是新解描寫,通過動作表達情感,答題時寫出這些動作和情感之間的關系即可。二十四、(2014?新課標H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后面題目。含山店夢覺作【唐】韋莊①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宿漁家【宋】郭震②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注】①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人(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吳越等地。②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詳。(2)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6分)【答案】雖然兩首詩都寫到“燈前”,但是,這兩處“燈前”所表達的詩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韋詩的“燈前”表現了詩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悵惘之情。郭詩的“燈前笑說”表現了詩人在漁家所感到的溫暖、愉悅之情。【解析】解答此題,要注意到,雖然題目只是問的兩個“燈前”所表達的不同意思,但回答時務必聯系全詩所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韋詩所表達的是一種瀟灑掩蓋下的傷感,郭詩表達的是一種主客之間愉快交談的一種歡愉心情。答題時必須緊扣這個基調。二十五、(2013?新課標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鵲橋仙

陸游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獨去作江邊漁父。輕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斷蘋洲煙雨②。鏡沏③元自屬閑人,又何必君恩賜與!【注】①這三句是追憶當年軍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種棋戲。②占斷:占盡。蘋洲煙雨:指長滿蘋草、煙雨空濠的風光。③鏡湖:即鑒湖,在今浙江紹興。唐天寶初,賀知章請求回家鄉會稽當道士,玄宗詔賜他鏡湖一角。(1)上闋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他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5分)【答案】那些整天酣飲的泗徒一個個都巧取封侯,而自己只能做個閑散的江邊漁翁,表達了對自己壯志未酬而只能隱居的無奈和牢騷。【解析】上闋最后兩句意思是無賴小人得之封侯,而詩人卻只能獨自隱居江邊。通過對比手法,表達了詩人憤懣之情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二十六、(2013?全國I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題目。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2)詩的最后一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表現了作者落寞惆悵、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將自己復雜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緒萬端卻又無從說起,以至在梅樹下沉吟許久,直到日暮才獨自離開。【解析】答出作者心情給3分,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給3分,意思對即可。詩歌以“惆悵”開篇,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以“獨自回”結尾,首尾呼應,而這些感情皆因梅而生,用“落日、寒鴉、柴荊”等意象表達心中的無奈與心情的復雜。答情感題一定要聯系全詩來分析,結合詩句來闡述。[中唐]王建天寶年前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過勤政樓[晚唐]杜牧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②。【注】①千秋節:唐開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請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為千秋節。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樓慶生,賞百匹飛龍舞馬。飛龍,馬廄名。土庶間互贈承露絲囊。②金鋪:釘在門上的獸面形的門環底座。.這兩首詩中都寫到的和,寄寓鑒戒之意。.分析兩首詩后兩句在情感、寫法上的不同。【答案】.勤政樓千秋節.情感不同:①王詩追憶飛龍舞馬,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而感慨玄宗的驕侈佚樂,言外自見;②杜詩借眼前金鋪上的紫苔,抒發昔盛今衰的悲嘆之情。寫法不同:①王詩運用細節描寫,寫出老馬“總舉頭”這一習慣性動作,生動傳神;②杜詩運用擬人手法寫紫苔“偏稱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營造荒涼氛圍。【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王建的《樓前》首句點明寫的是天寶年間唐玄宗的勤政樓;前兩句寫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樓慶生,而且要熱鬧三天;三四句寫曾經在勤政樓前表演過飛龍舞的老馬還記得曾經被教過的音樂節奏,聽見音樂聲總是會抬起頭。可見此詩主要寫了勤政樓和千秋節,寄寓鑒戒之意。杜牧的《過勤政樓》題目點明所寫內容——勤政樓;前兩句寫當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節而今只留空名,那賀壽的承露絲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兩句寫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長著,因雨水澆灌它長得很旺很盛,直長得上了那門扉上的銅座銅環。可見此詩也是通過寫勤政樓和千秋節寄寓鑒戒之意。.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情感和鑒賞寫作手法的能力。先看情感:王詩后兩句通過寫曾做過飛龍舞的老馬來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飛龍舞馬”是唐玄宗慶生時的節目,玄宗賞百匹飛龍舞馬在勤政殿前賀壽,可以想見當年慶生場面是多么熱鬧繁華,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驕侈佚樂。而今“飛龍老馬曾教舞“,老馬還記得當年唐玄宗做壽時的音樂,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擁有過的盛世江山早已繁華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當年的驕奢淫逸。王建追憶飛龍舞馬,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而感慨玄宗的驕侈佚樂,言外自見。杜詩后兩句借助紫苔表達情感,借眼前金鋪上的紫苔,抒發昔盛今衰的悲嘆之情。“惟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這兩句采用《詩經?王風?泰離》的筆法,用宮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長暗示王朝興衰之意。這兩句詩從表面看寫的是“勤政樓”的實景,但細細體味,就會感到這十四個字,字字都飽祗了詩人感昔傷今的真實情感。再看寫法:王詩后兩句借助老馬“總舉頭”的細節傳情達意。寫老馬“聞著音聲總舉頭”,聽到音樂的老馬還記得當年曾經受過的訓練,“舉頭”是老馬習慣性動作,這一細節刻畫生動傳神,暗含著對昔日繁華盛世的懷念。杜詩寓情于景,通過擬人手法寫紫苔“稱意”,暗示王朝繁華不再。“偏稱意”三字寫得傳神,“偏”,說明萬物凋零,獨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寵,使得紫苔竟那樣稱心愜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營造荒涼的氛圍,反襯唐朝的衰落,小中見大,詞淺意深,令人回味。三、(2021?全國甲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陳師道側徑籃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③。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

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注釋】①南豐先生:即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暮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籃舁:竹轎。③骨毛清:謂超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答案】①在曾鞏那里,仕與隱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鞏向往離世高蹈、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蒼生,原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處世態度的能力。頸聯和尾聯轉到曾鞏對“出”與“隱”的看法。頸聯說: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隱居山中的僧人,這一生就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可以看出,曾鞏對隱居生活是充滿了向往的。尾聯“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可見,他與紅塵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斷,為了替天下蒼生發聲鳴不平,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隱居生活,決然出山。在“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之間,他選擇了后者,把個人之樂暫且放下,將蒼生之憂掛在心頭。在這一點上,他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可謂異代同心。四、(2021?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寄江州白司馬①楊巨源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

渝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莫謾拘牽雨花社③,青云依舊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答案】①第二句"惠遠東林住得無”用“惠遠”“東林”兩個意象,表現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態度,“住得無?”以問句的形式,委婉地表達了對白居易出入佛寺的關切以及勸告,含蓄地勸誡友人不要輕易產生逃避、厭棄官場的情緒。②尾聯中“莫謾”“青云依舊”等詞語,直接勸告友人不要過度沉浸在佛法當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達前途無量的勉勵之意。【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思想內容的能力。題干中的“含委婉勸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題的關鍵,詩人采用哪些手法勸告了什么,既要對詩句的表現手法作出判斷,又要體會出詩句中隱含的意思。詩中體現勸告之意的是“惠遠東林住得無?”和“莫謾拘牽雨花社,青云依舊是前途”兩句。前者借典故用問句,后者直接表達勸慰之意。只要結合這兩句詩,把詩人蘊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五、(2020?新課標I)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奉和襲美①抱疾杜門見寄次韻陸龜蒙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詩。因吟郢岸百畝蔥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

但醫沈約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滿枝。【注】①襲美,即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裁詩:作詩。③《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腕兮,又樹蕙之百畝。”比喻培養人才。④商崖:這里泛指山崖。⑤沈約,南朝詩人,史載其眼中有兩個瞳孔。這里以沈約代指皮日休。.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答案】①表達了不能與友人相聚,一起賦詩飲酒、飽覽春色的遺憾:②寬慰友人,表達對友人能夠戰勝病患的信心;③對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詩歌的情感,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從詩歌本身抓住詩歌標題、意象意境、情感關鍵詞、表達技巧等進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詩人經歷、創作心境及創作背景等因素來理解。①“雖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說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經相“期”春日聚會,飲酒一醉,但是一個“失”字,讓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詩”一句是說未能作詩之憾,所以這兩句表達了作者不能與友人相聚,一起賦詩飲酒、飽覽春色的遺憾。②本詩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詩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閉門謝客,然而他卻給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當然要送上安慰,“但醫沈約重瞳健”一句則是寬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復健康,表達對友人能夠戰勝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滿枝”一句則用美好的景物對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六、(2020?新課標H)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讀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耀^①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②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注】①ISIW:蒙昧,糊涂。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己夫。”15.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答案】①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②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解析】本題考核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頷聯”當時題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承接首聯,從史實失真的角度敘寫了高賢的悲摧。在當時,高賢們已承污納穢,受到誤解;而后來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亂真,以訛傳訛,從而使高賢們的行藏失去了原來的真相。由此可見本詩闡發的道理是: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其實之間存在差異。這首詩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發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對書本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卻無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義。書本是前人經臉、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因此,為了繼承前人寶貴的精神遺產,為了充實自己的知識,就必須廣博地讀書。但是,書本又并不都是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偽之別,因此,在讀書時必須善于區別,批判地繼承。前人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們在讀書時應該始終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無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為真,以訛傳訛,以至為書而誤;我們只有以懷疑的理性目光去擇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為自己的血肉,充實自己,發展自己,這就是本詩所給予我們的哲理性的啟幣O七、(2020?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蘭陵跡已陳①,為傳謠俗記州民。溝藤半廢田疇薄,廚傳②相仍市井貧。

常恐勞人輕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輪。

殷勤話此還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注】①蘭陵:古地名,詩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詔沈康知常州。②廚傳:古代供應過客食宿、車馬的處所。10.詩歌后兩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答案】對常州百姓得到一個優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對常州治理未能盡如人意的惆悵之情;對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許之情;對常州秀美山水的喜愛之情。【解析】詩歌后兩聯提到的“話此”,要聯系上文來看。“勞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輪”是古代王侯顯貴所乘的車子,這里指代沈康的到來;“忽逢佳士得朱輪”大意是“忽然聽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達了常州百姓對沈康這個優秀的父母官到來的期待和歡迎;其實這是作者委婉地表達對沈康的勉勵,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負百姓的盼望,這是對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話此還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惆悵”寫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時的心情,表達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對常州治理未能盡如人意的惆悵之情;后句“最憶荊溪兩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達了對常州的難舍和懷念之情。八、(2019?新課標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題許道寧畫[注]陳與義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注]許道宇:北宋畫家15.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6分)【答案】第一問:畫中蕊含著詩意,但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第二問:這幅畫意境深遠,韻味悠長,令人玩味不已。(意思是畫作里蘊含著美好的詩句,但是怎么吟誦也難以與畫意相合,也吟不盡畫作包含的豐富意蘊。從中可以看到詩人對這幅畫高度贊美,稱贊畫之精妙。)【解析】此題考查把握詩歌句子含意、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詩歌翻譯:畫作望去,滿眼都是長江水,山體蒼翠。萬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犢之間。白云飄蕩在傍晚的樹木上空。畫作里蘊含著美好的詩句,但是怎么吟誦也難以與畫意相合,也吟不盡畫作包含的豐富意蘊。結合蘇軾說過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即這幅畫包含著豐富的詩意,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從而表達對畫家畫的高度贊美之

情。許道寧,北宋畫家。生卒年不詳,活躍于北宋中期(約公元970年7052年)。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多寫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漁浦等,并點綴行旅、野渡、捕魚等人物,行筆簡快,峰巒峭拔,林木勁硬。有《秋江漁艇圖》、《關山密雪圖》、《秋山蕭寺圖》傳世。九、(2019?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9?10題。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韓愈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懶名。10.詩歌后六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度?(5分)【答案】獨抒己見,不隨大流;但求盡力,不計結果;貴在實干,無意顯名。【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詩中“人皆”與“我獨”形成對比,表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見的鮮明態度;“豈計”“惟應”體現出作者對精衛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的肯定,側面表現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協的人生追求;尾聯作者以“精衛”與刺客相類比,再次表達了對積極進取、鍥而不舍的精神品質的褒揚與欣賞。十、(2019?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溪行衣自濕,冬溫蚊螭在,登頓生曾陰,驛樓衰柳側,一川何綺麗,亭午氣始散。人遠鳧鴨亂。欹傾出高岸。縣郭輕煙畔。盡目窮壯觀。溪行衣自濕,冬溫蚊螭在,登頓生曾陰,驛樓衰柳側,一川何綺麗,亭午氣始散。人遠鳧鴨亂。欹傾出高岸。縣郭輕煙畔。盡目窮壯觀。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傷時愧孔父②,去國同王粲③。

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注]①此詩作于公元762年。通泉縣在今四川境內。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東漢末年詩人,曾為躲避戰亂離開長安,往荊州依附劉表。(3)請指出全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4分)【答案】觀覽通泉山水的愉悅,生不逢時的苦悶,飄零他鄉的哀痛,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主旨的鑒賞能力。由“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描寫通泉山水的壯麗美好,表達了詩人觀覽通泉山水的愉悅:“傷時愧孔父”詩人借孔子嘆鳳、泣麟的典故,表達自己“傷時”之痛,即生不逢時的苦悶;“我生苦飄零”則表達了飄零他鄉的哀痛;“所歷有嗟嘆”直抒身世之慨,“去國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國家動亂之時無奈依附劉表的典故,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十一、(2019?北京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3?15題。(共12分)

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1】陳與義其一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