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雷達操作規程_第1頁
地質雷達操作規程_第2頁
地質雷達操作規程_第3頁
地質雷達操作規程_第4頁
地質雷達操作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質雷達操作規程地質雷達法檢測操作規程1、地質雷達法適用范圍地質雷達法可用于地層劃分、巖溶和不均勻體的探測、工程質量的檢測,如檢測襯砌厚度、襯砌背后的回填密實度和襯砌內部鋼架、鋼筋等分布,地下管線探查及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等。2、地質雷達主機技術指標:(1)系統增益不低于150dB;(2)信噪比不低于60dB;(3)采樣間隔一般不大于、A/D模數轉換不低于16位;(4)計時誤差小于1ns;(5)具有點測與連續測量功能,連續測量時,掃描速率大于64次/(6)具有可選的信號疊加、實時濾波、時窗、增益、點測與連續測量、手動與自動位置標記功能;(7)具有現場數據處理功能,實時檢測與顯示功能,具有多種可選方式和現場數據處理能力。3、地質雷達應符合下列要求:(1)探測體的厚度大于天線有效波長的1/4,探測體的寬度或相鄰被探測體可以分辨的最小間距大于探測天線有效波第一聶菲兒帶半徑。(2)測線經過的表面相對平緩、無障礙、易于天線移動。(3)避開高電導屏蔽層或大范圍的金屬構件。4、地質雷達天線可采用不同頻率的天線組合,技術指標為:(1)具有屏蔽功能;(2)最大探測深度應大于2m;(3)垂直分辨率應高于2cm。5、現場檢測(1)測線布置1、隧道施工過程中質量檢測應以縱向布線為主,橫向布線為輔。縱向布線的位置應在隧道的拱頂、左右拱腰、左右邊墻和隧道底部各布置一條;橫向布線可按檢測內容和要求布設線距。一般情況線距8~12m;采用點測時每斷面不少于6點。檢測中發現不合格地段應加密測線或測2、隧道竣工驗收時質量檢測應縱向布線,必要時可橫向布線。縱向布線的位置應在隧道拱頂、左右拱腰和左右邊墻各布一條;橫向布線線距8~12m;采用點測時每斷面不少于5個點。需確定回填空洞規模和范圍時,應加密測線和測點。4、測線每5~10m應有一歷程標記。(2)介質參數的標定:檢測前應對襯砌混凝土的介電常數或電磁波速做現場標定,且每座隧道不少于一處,每處實測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為該隧道的介電常數或電磁波速。當隧道長度大于3km、襯砌材料或含水率變化較大時,應適標定點數。(3)標定方法:1、在已知厚度部位或材料與隧道相同的其他預制件上測量;2、在洞口或洞內避車處使用雙天線直達波法測量;(4)求取參數的條件:cm,且厚度已知;2、標定記錄中界面反射信號應清晰、準確。(5)標定結果的計算:1、介質的相對電導系數(ξ)和電磁波速度(ν)按下式計算:r式中t:電磁波雙程旅行時間(ns)d:標定目標體的厚度(m)ν:電磁波的傳播速度(m/ns)籃家巖隧道設計圖紙電磁波在各種圍巖的波速常見介質的物理參數介介電常數衰減系數速度(m/ns)介質1白云巖較軟巖—2白云巖較軟巖—代表段落K43+206-K43+260K43+260-K44+100K44+170-K45+020、K45+140-K47+200K44+100-K44+170、K45+020-K45+140、K47+100-K47+200K47+200-K48+5004極軟巖——5千枚巖較軟巖—3較堅硬巖—海水冰雪(濕)花崗巖(干)花崗巖(濕)玄武巖(濕)安山巖凝灰巖大理巖石灰巖灰巖(干)灰巖(濕)砂(干)砂(濕)粘土(濕)頁巖(濕)砂巖(濕)煤土壤(干)土壤(濕)土壤(含水20%)士壤(干)肥土混凝土聚氯乙烯瀝青銅或鐵010-4~3×10-2410-7~10-310-4~10-210-1~14×10-2~×10-21578266784~68~127(4)~1515~4010(4~4(3~5)33~510.09—()~3~5)r~~----0~1~1~1~1~1~3001~10020~30(6)測量時窗的確定:rS=2×Δt×f×k×10-3式中:α:調整系數,一般取f:天線中心頻率k:系數,一般取6-10(7)地質雷達不同天線的探測深度按下式計算:<30/σ、或<35/βmaxmax式中::所選天線的最大探測深度(m)maxσ:介質的電導率(s/m)(8)掃描點數的確定:S=2×Δt×f×k×10-3Δt:時窗長度(ns)f:天線中心頻率(MHz)K:系數,一般取6-10(9)縱向布線應采取連續測量方式,掃描速度不得小于64道 (線),特殊地段或條件不允許時可采用點測方式,測量點距不得大于20cm。(1)根據檢測任務及實際情況,選取天線型號;(2)安裝電池,接通數據線和電源線;(3)開機,使儀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4)標記檢測起始位置及樁號,必要時每10m做一標記,直至所要(5)設置檢測的各種參數,包括起始點樁號、時窗、采樣點數等;(6)開始檢測,檢測天線應移動平穩、速度均勻、移動速度宜為3-5km/h;(7)檢測時,應根據移動速度及測段上的標記、主機顯示的樁號或距離,隨時進行標記或對照,以消除檢測距離上的誤差;(8)記錄包括記錄測線號、方向、標記間隔以及天線類型等;(9)當需要分段測量時,相鄰測量段落接頭重復長度不應小于1m,地質超前預報,重復長度不小于5m。(10)應隨時記錄可能對測量產生電磁影響的物體(如滲水、電纜、鐵架等)及其位置;(11)應準確標記測量位置及樁號。:(1)處理要求原始數據處理前應回放檢驗,數據記錄完整、信號清晰、里程標記準確。不合格的原始記錄不得進行處理和解釋。數據處理和解釋軟件應使用正式認證的軟件或經鑒定合格的軟件。隔的2倍。間隔:波形中心線之間的像素數。抽點:跳過幾個點后,顯示一個波形。用于剖面較長的情況。填充大小:一般建議設置0.表示波形一起跳就填充。預覽:表示波形顯示效果。(2)數據處理與解釋的流程:(3)數據處理:確保位置標記準確、無誤。確保信號不失真,有利于提高信噪比。(4)檢測圖像解釋:解釋應在檢測區內物性參數和襯砌結構的基礎上,按由已知到未知和定性指導定量的原則進行。根據現場記錄,分析可能存在的干擾位置與雷達記錄中異常的關系,準確區分有效異常與干擾異常。準確讀取雙程旅行時的數據;(5)解釋結果和成果圖件應符合襯砌質量或地質預報檢測要求。襯砌界面和地質超前預報的異常界面應根據反射信號的強弱、頻率變化及延伸情況確定。(6)襯砌厚度或探測對象的埋深應由下式確定:r式中:d:襯砌厚度或埋深(m)rν:電磁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m/ns)T:雷達脈沖的往返旅行時間(ns)8、混凝土、鋼架(筋)質量判定(1)襯砌背后回填密實度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