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河南省洛陽市強基聯盟高三(上)摸底歷史試卷(附答案詳解)_第1頁
2022-2023學年河南省洛陽市強基聯盟高三(上)摸底歷史試卷(附答案詳解)_第2頁
2022-2023學年河南省洛陽市強基聯盟高三(上)摸底歷史試卷(附答案詳解)_第3頁
2022-2023學年河南省洛陽市強基聯盟高三(上)摸底歷史試卷(附答案詳解)_第4頁
2022-2023學年河南省洛陽市強基聯盟高三(上)摸底歷史試卷(附答案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2023學年河南省洛陽市強基聯盟高三(上)摸底歷

史試卷

1.有學者認為《衛鼎》中記載的矩伯用十塊田換取裘衛價值八十朋的瑾璋(一種玉器)

是宗族之間的土地交換行為,不是以土地私有為條件的商品買賣。該觀點認為當時

的土地制度()

A.很好地維護了當時的統治B.正在走向封建土地私有制

C.規定土地可以無條件轉讓D.還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2.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開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術也隨之出現……秦漢以來,創造

了犁壁,從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曲轅犁操作起來較為靈活方便,

因而特別適于土質黏重、田塊較小的江南水田。這說明()

A.南方農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B.生產工具的革新推動了農業發展

C.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已確立D.農業已經徹底擺脫了自然的束縛

3.如圖是《三輔黃圖》中記載的漢代長安東西兩市平面圖,其皆成方形,四面設肆,

供商賈列肆貨賣之用,四面各設一門,供交易出入。這反映了漢代()

A.官商勾結現象嚴重B.經濟重心還未南移

C.重商主義觀念盛行D.商業活動受到限制

4.公元221年三月,曹不下令復行五銖錢,但當年十月即因谷貴而“罷五銖錢,使百

姓以谷帛為市"。至明帝時(239年),““錢廢谷用既久,人間巧偽漸多。”這

客觀上()

A.有利于穩定市場物價和商品交流B.對社會經濟造成較大負面影響

C.導致曹魏經濟陷入通貨緊縮危機D.促使政府減輕金屬鑄幣的重量

5.史載,隋唐時期關中地區的許多農民被迫賤賣菽粟,然后去市場上以高價購買絹布

等紡織品,用以繳納官府的賦稅。這一現象主要說明當時關中地區()

A.集市貿易突破坊市界限B.農業經營模式發生根本改變

C.地方政府放松抑商政策D.部分農副產品日益的商品化

6.宋時,太平州當涂縣黃池鎮“商賈所聚,市井貿易,稍稍繁盛。州縣官凡有需索,

皆取辦于一鎮之內”。據此可知()

A.商稅成為政府收入主要來源B.城市商業活動打破時空限制

C.政府積極扶持市鎮經濟發展D.宋代市鎮經濟已經相當發達

7.明初,賦稅征收以米麥等實物為主。洪武九年,在全國實行“代輸”制,令百姓以

銀、錢、鈔、絹代納稅糧。英宗即位后,弛用銀之禁,折收“金花銀”。至萬歷九

年,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將丁役、土貢等各項均歸并于田賦之中,“計

畝征銀”。明朝賦稅制度的變化()

A.利于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B.確立了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

C.改變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D.促使財政危機進一步的惡化

8.明清時期,商業的繁榮催生了一批新興工商業市鎮。江蘇松江府地區種植棉花的占

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稱;浙江崇德石門鎮榨油業發達;江西景德

鎮瓷業也是“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據此可知,明清時期()

A.市鎮的規模在不斷擴大B.手工業的經濟主導地位日趨凸現

C.區域生產的專業化明顯D.商業的經營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

9.正如17世紀人們所說的,“西班牙像一張嘴,它進食,咬碎、嚼爛,立即送到其

他的器官,除了一瞬即逝的味覺或者偶然掛在牙齒上的碎屑之外,自己什么也沒留

下。”由此可知,這一時期西班牙()

A.最先開辟了新航路B.即將喪失海上霸權

C.未抓住時代的機遇D.野蠻地掠奪殖民地

10.雅典公民索弗隆尼科已剝奪了其子(蘇格拉底)的繼承權利,然而雅典的法律還是

會承認蘇格拉底為合法繼承人,最終蘇格拉底繼承了一筆數目不小的遺產。材料意

在說明()

A.民主政治背離了人文精神B.蘇格拉底思想得到了認可

C.家長制與雅典法律相背離D.雅典城邦重視保護公民權

11.據統計,18世紀末,英國900家棉紡廠中,約300家是雇傭人數在50人以上,使

用動力機器的阿克萊特式工廠,而600家是雇傭人數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機或

騾機的工廠。到19世紀上半葉的棉紡織業中,水力機與蒸汽機的推廣促使大多數

工廠雇傭人數在100?500之間。這說明工業革命()

A.促進了勞動力的集中B.促使勞動分工進一步的細化

C.擴大了國際國內市場D.推動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革

12.如表反映了1851年歐美主要國家城市和農村人口統計情況。這反映了()

第2頁,共19頁

法國國家英國俄國美國

總人口(萬人)約1800約3600約5900約2300

農村人口(%)48%75%93%87%

城市人口(%)52%25%7%13%

A.工業文明改變了社會階級結構B.近代城鄉差距呈現不斷擴大趨勢

C.歐美各國都已完成工業化進程D.工業革命對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

13.在1800?1870年間,按當年的價格計算的國際貿易增長了6.7倍,如果扣除價格下

跌的因素,實際貿易額增長了9.6倍,而在1720?1820年國際貿易額僅增長了1.74

倍。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B.世界政治格局發生劇變

C.電氣時代世界經濟快速發展D.工業文明開創了世界市場

14.1872年開始,法國政府創立了一批徒工學校。1879年成立了技術教育委員會,1880

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學校和初等學校補習學校法》,把徒工學校納入學校系統。對

此解釋最合理的是()

A.人文主義對個人素質的強烈關注B.工業革命對技術工人的巨大需求

C.民主政治發展對國民的素質要求D.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激烈斗爭

15.1879年,因愛迪生制造了第一只實用的白熾電燈泡,而引起了輸電、配電、直流

電變交流電、高壓變低壓等系列技術與設備的發明和改進。1882年愛迪生在紐約

建造了第一座商業火力發電站。1889年,生產電燈、發電機和傳送電纜的分公司

合并成愛迪生通用電力公司。這表明當時()

A.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B.英國完全喪失世界工業優勢地位

C.能源革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D.科技進步推動近代自然科學產生

16.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不僅有著授民授疆士以及論功賞賜諸侯的職分,而且還利用

“互惠原則”對諸侯貴族在“儀式性場合中的表達性禮物饋贈”來換取諸侯們對

他的絕對忠誠,從而更好的完成諸侯對周天子的義務。這一做法試圖()

A.規范諸侯國土地的隸屬關系B.構建以血緣為主的政治結構

C.通過利益分配維系王室統治D.憑借互惠原則均衡政治利益

17.如表涉及軍機處的一些現象。表中變化()

清初“奏折直達皇帝,臣僚不得與聞”成為成例

乾隆

和珅“在軍機時,慮人舉發,凡有奏折,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

嘉慶閑雜人等“借回事畫稿為名”聚集軍機處周圍,雖經整肅好轉,但是不久“折

時稿未達于宮廷,新聞早傳于街市”

A.說明大臣專權現象嚴重B.反映了軍機處的性質發生變化

C.顯示出軍機處規模擴大D.表明軍機處的保密原則被破壞

18.據統計?,自辛亥革命爆發至1913年4月,僅在北京、上海、武漢、南京等七地就

有政黨社團數量386個,其中政黨與具有明顯政治色彩的社團271個,成為民眾議

論政治形勢、關心國家命運和進行政治溝通的平臺。這表明辛亥革命()

A.使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B.利于推動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C.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D.開啟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19.從政權的組織結構來說,“三三制”原則規定了共產黨員、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

人士在這個政權組織中的人數各占三分之一。這樣,在邊區各級參議會和政府的選

舉中,許多其他黨派人士、開明紳士、工商界人士、知識分子及社會名流均有機會

當選,參與政權管理。這一原則()

A.表明邊區政府屬于工農民主政權B.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勝利

C.適應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D.實現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任務的轉型

20.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交活動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1954年完整提出了和

平共處五項原則,為當今世界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文件采納;1997年“東盟共識”

的發表啟動了中國一一東盟自貿區的建設進程;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明確提出倡

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成為凝聚起世界人民的廣泛共識。這些思想的提出反

映了我國()

A.借助于傳統的思想文化樹立大國意識

B.形成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機制

C.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D.為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奠定了基礎

21.有學者指出,羅馬物權法在所有權上甚少顧慮社會團體的相互性,而是主要體現個

人權利無限制的絕對性,支配權上達天空,下達地底。這反映出羅馬法()

A.保護個人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B.維護社會公平公正

C.有效地調節了貴族與平民的矛盾D.貫穿誠實守信原則

22.在西方代議制下,國家權力不再屬于個人,而是由公民選出的代表組成的權力機構

來掌握。國家的法律不再是個人的意志,而是由代表公眾意志的立法機構來制定。

這反映出西方代議制()

A.有利于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B.較好地協調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C.將政黨政治引進了政治生活D.強調公民在地位和權力上的平等

23.俄國歷史教材對十月革命描述如下:11月3日,莫斯科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在俄國

歐洲部分的工業城市,布爾什維克通過和平方式取得了政權,且速度相當快。1917

年10月到1918年2月,布爾什維克凱歌行進,其中84個省市中只有15個城市進

行了武裝抵抗。材料從側面反映了()

A.沙皇政府的殘余勢力已不堪一擊

B.俄國十月革命以和平手段取得了勝利

第4頁,共19頁

C.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統治不得民心

D.“一戰”導致俄國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

24.多極化趨勢使世界各種力量逐漸形成既相互依賴乂相互制衡的關系;有利于國際事

務中聽取不同的聲音,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關系新秩

序,實現世界和平穩定的發展。據此可知,世界多極化發展()

A.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B.推動了世界貿易規范化的實現

C.使發展中國家抓住發展機遇D.利于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西漢“開關梁,弛山澤之禁”,使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唐時期,政治上的統一和

大運河的開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經濟往來,商業貿易蓬勃發展起來。宋元時期古代

商業發展進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現,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明清

時期,社會上經商風氣濃厚,商品經濟發達,出現了許多商業新名詞,如商幫、票

號等。

材料二:晉商崛起于明,興盛于清初,從清中葉開始轉向衰落。晉商用會館的維系

和精神上崇奉關圣的方式,組成以地域鄉人為紐帶的商幫集團。“合伙”是晉商普

遍的經營方式,伙計不出資,但作為企業經營者,享受分紅權利(即身股制)。晉

商用鄉不用親,招收學徒必須有擔保人,擔保人對被保人的一切行為負責。晉商實

行票號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號法至精密,人尤敦樸,信用最著”。

晉商利用明政府施行開中法的機遇,憑借政府特許的貿易壟斷權獲利豐厚。晉商經

商致富后將大量資本投向土地,還家蓋房置地的現象較為普遍。晉商經營方式一般

采用東伙合作制(股東與掌柜、伙計),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經營者隨意改變經營

項目而不向出資者聲明的侵權行為,在身股制下,票號內部易產生論資排輩現象。

晉商票號實行無限責任的股份公司經營方式和總經理負責制,一旦票號被擠兌倒閉,

出資者也就隨之傾家蕩產.

——摘編自劉建生《明清晉商制度變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商業得以發展的條件。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晉商興盛和衰敗的原因。

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工受革命

(工業1.0)《工業2.0)(工業3.0)《工業4.0)

伴窿著蒸汽驅伴改著基于勞動分瞌著電子技術、工基于大數據和

動的機械制造工的電力驅動的大業機器人和IT技術物我網(傳感

設備的出現,規模生產的出現,的大規模使用,提器)融合的系

人類進入了人類進入了大批量升了生產效率使大統在生產中的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技術革命”確定一個論題,進行闡述。(要求:

主題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鴉片戰爭前,全國糧食、棉花、蠶絲、茶葉、食鹽等商品量呈現不斷上升

的趨勢。清中期,就連張家口、包頭、伊犁等偏遠地區多都發展成有名的商業貿易

城鎮。清初,中國的布匹、茶葉等商品進入俄羅斯地區,當地商人又將茶葉轉販歐

洲市場。明中期以后到清中期,中國手工業、商業、金融業的組織形式走向企業化。

在此背景下,明清當鋪遍布全國城市集鎮以及農村,有的當鋪資本額高達數萬兩或

十幾萬兩。經營典當業的除商人外,還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資設當鋪,稱

為“官當”。當鋪的業務除放款外,還接受存款,兼營兌換等。明清時期還出現錢

莊、銀號、票號等新的金融機構,除了民間自辦的各種機構外,清政府也設立了官

方的金融機構“官銀錢號”,從事各項金融業務。清代金融機構還在一些城市設立

了同業行會,訂立共同規則,協調金融業內部及其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

一一摘編自孔祥毅《明清中國金融革命的背景與標志》

材料二:17?18世紀英國的金融領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革。具有吸收存款、借

貸和發行貨幣功能的英格蘭銀行的建立,對于刺激英國經濟發展和繁榮作出了重大

貢獻。同時國債制度的確立,以國家信用擔保,使得民間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向政府,

政府獲得了民間資本的有力支持,有效化解了政府因長期對外戰爭引發的巨大財政

危機。此外政府向民間借貸行為,造就了大量富裕階層,尤其是城市精英階層,推

動了社會結構的優化整合。南海泡沫危機之后,英國政府強化了對股份公司、證券

交易和銀行系統的監管和監督,推動英國金融制度不斷走向規范化和法制化。

一一摘編自曹瑞臣《論“金融革命”與18世紀英國社會轉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中國金融業發展的背景及其表現。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國17?18世紀金融革命的主要影響。

第6頁,共19頁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明清時期的金融革命與英國17?18世紀金

融革命給你帶來的啟示。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漢時期,民族關系的熱點和焦點在北方,特別是與匈奴的關系。秦漢之際,

匈奴的勢力逐漸強大,從高祖到漢武帝即位初,漢匈都一直有和親之約。但從漢武

帝開始,漢匈雙方發生了近五十年的戰爭,到漢光武帝時,匈奴分裂南北兩部,南

匈奴附于漢,走上了與漢民族融合的道路,北匈奴被迫西遷。匈奴勢力進入西域后,

通過烏孫間接地開始控制西域,而漢朝通過和親使政治勢力進入西域,使匈奴勢力

呈消減的趨勢,到漢昭帝時,匈奴勢力有抬頭之勢,宣帝繼位后出兵匈奴,加上匈

奴內部不和,逐漸結束了匈奴對西域的控制,西域都護成了西漢的一級地方政權。

秦始皇時開始對西南少數民族進行治理,到漢武帝時,為了斷匈奴臂,派張騫出使

西域,加深了漢武帝對西南少數民族的認識,最終設立益州等郡進行管理,促進了

西南少數民族與漢民族的關系。

一摘編自王文光《秦漢時期民族關系互動述論》材料二清朝入關后,隨著對邊疆

地區統治的擴大,理藩院職掌范圍也擴大到西北、西南邊疆地區,成為清朝管理少

數民族的中央機構。在東北地區實行軍府制,設立將軍,兼管軍政和民政;在西北

地區主要采取軍府制統治,設伊犁將軍,總統天山南北的軍務與民政,并設參贊大

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在北疆的蒙古族聚居的地區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地

區則根據當地的宗教信仰特點,通過西藏的上層,實現政教合--的統治體制;其他

如在西南地區仍襲明制,實行土司制度。清政府通過封爵、給傣、聯姻、朝覲制度

等措施,極盡拉攏、撫綏少數民族上層人物。清政府在東北、外蒙古和西北邊境,

設置了一系列軍事哨所,止匕外,清政府還在東北、西北、蒙古地區設置臺站,開辟

驛路。

——摘編自張艾力娜布琪《清代民族政策略論》材料三按照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

規定,各少數民族依法享有平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同時享有自主管理本地

方、本民族事務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和開拓進取,加上國家有力的扶

持和幫助,特別是從2000年以來,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使這些地區的基礎

設施得到改善,又新建許多工業項目,把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加快

了民族地方的發展。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強調各民族語言文字平等的原則,充分

保障各民族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權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極大地凝聚了民

心,順應了民意,反映了民情,從制度上徹底粉碎了國內外分裂勢力破壞民族團結

和祖國統一的野心。

——摘編自陳國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由來及意義》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清朝處理民族關系的主要措施。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新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綜合

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民族關系的認識。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中“土地交換行為”“不是以土地私有為條件的商品買賣“等信息可

知,當時的土地制度依然是土地國有制,故D項正確;

當時的土地制度依然是土地國有制,且材料無法體現土地制度正在走向封建土地私有制,

故B項錯誤;

根據材料中“用十塊田換取裘衛價值八十朋的瑾璋“可知交換是有條件的,故C項錯誤;

A項在材料中沒有反映,故不選。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

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

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

解能力和解題能力。

2.【答案】B

【解析】材料體現了我國古代鐵犁牛耕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我國古代農業的進步,B正確;

A是在南宋,排除;

C是在春秋戰國,排除;

D說法錯誤,排除。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要求學生結合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改善的歷

程和影響來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

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代以前,城市中有嚴格的坊市界限,題干“其皆成方形,

四面設肆,供商賈列肆貨賣之用,四面各設一門,供交易出入”正是體現了漢代商業活

動有嚴格限制,故D項正確;

題干中未涉及“官”“商”之間的關系以及經濟重心的南移,故排除AB兩項;

秦漢時期,厲行“重農抑商”政策,故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

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古代

第8頁,共19頁

的村落、集鎮和城市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

本題主要考查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

料主旨的能力,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屬于考試重點內容,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

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

4.【答案】B

【解析】A.物物交易不僅無法穩定市場,也不利于商品交流。

B.市場上用谷帛作為一般等價物,而廢除五銖錢,這一現象不利于穩定市場物價和商

品流通,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對社會經濟也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C.題干中曹魏時期,物物交換取代貨幣的現象,正是在通貨膨脹之下,老百姓對政府

偷工減料的金屬貨幣信任度下降的產物。

D.選項之中政府減輕金屬鑄幣的重量是錯誤的。主要是質量下降。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要求學生結合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政策的變化特點和

社會經濟發展的特征來分析。

解答問題要搞清楚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學生要有一定的,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

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根據“隋唐時期關中地區的許多農民被迫賤賣菽票,然后去市場上以高價購買

絹布等紡織品,用以繳納官府的賦稅。”可得出農民交稅只能通過市場把布買回來上交,

這有利于部分農副產品日益的商品化,D項正確;

A項在宋代,排除A項;

B項太絕對,排除B項:

材料不能體現政府態度,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古代賦稅制度,解答本題需要結合隋唐時期經濟發展的相關知識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古代賦稅制度,考查學生根據所學分析解讀信息能力,考查了歷史解

釋和史料實證素養。

6.【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州縣官凡有需索,皆取辦于一鎮之內”可知,宋代黃池鎮商業經濟

繁榮,商品交換便利,市鎮經濟發達,故D項正確。

A項,題干未體現政府收入來源形成,排除。

B項,題干未體現坊市分界被打破的現象,排除。

C項,題干未體現政府對商業發展的態度,且歷代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

故選:D。

本題考查宋代商業發展,關犍信息''州縣官凡有需索,皆取辦于一鎮之內”。

本題考查宋代商業發展,本題根據材料進行分析即可。

7.【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計畝征銀”及所學知識,一條鞭法把賦役合并后征收銀兩,這有利

于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

一條鞭法使白銀正式成為中國主體貨幣,開啟了白銀中國時代,但當時沒有被確立為法

定貨幣,B項錯誤;

一條鞭法的實行,使長期以來因徭役制對農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關系有所削弱,農民獲

得較多的自由,但沒有完全改變,C項錯誤;

一條鞭法降低了課稅成本,增加了朝廷賦稅收入,D項錯誤。

故選:Ao

本題考查明朝賦稅改革,結合材料和所學一條鞭法的影響分析作答。

本題考查明朝賦稅改革,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

能力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

8.【答案】C

【解析】材料中,松江府普遍種植棉花、生產棉布,石門鎮榨油業發達,景德鎮是制瓷

業中心,說明明清時期的江南市鎮在生產上專業性、區域性突出,具有鮮明的區域化、

專業化特征,C項正確。

材料主旨不是強調“市鎮規模”,排除A項;

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部門一直是農業,排除B項;

“根本性轉變”不符合明清社會經濟的史實,排除D項。

故選:Co

本題考查明清商業的發展。結合所學明清商業發展的表現、特點辨析材料主旨作答。

本題考查明清商業的發展,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海外貿易迅速發展,人民收入顯著提高,

但是,西班牙人沒有將貿易的收益用以擴大經營規模,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卻用以應付

奢靡的生活,使大量資金流入英法,推動了別國的發展,本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反而落后。

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最早進行新航路開辟的是葡萄牙,排除A。

1588年,英國大敗西班牙,使其喪失海上霸權,排除B。

材料沒涉及西班牙掠奪殖民地,排除D。

故選:Co

第10頁,共19頁

本題主要是考查新航路的開辟,注意把握與西班牙相關的史實。

本題主要考查西班牙新航路開辟的史實,考查學生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雅典的法律還是會承認蘇格拉底為合法繼承人,最終蘇格拉底繼承

了一筆數目不小的遺產。”可知,雅典城邦重視保護公民權,D項正確;

A項說法錯誤,排除A項;

B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

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古希臘民主政治,解答本題需要緊扣關鍵信息“雅典的法律還是會承

認蘇格拉底為合法繼承人,最終蘇格拉底繼承了一筆數目不小的遺產”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古希臘民主政治,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

難度中等。

11.【答案】A

【解析】材料中“18世紀末,英國900家棉紡廠中,約300家是雇傭人數在50人以上,

使用動力機器的阿克萊特式工廠,而600家是雇傭人數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機或騾

機的工廠。到19世紀上半葉的棉紡織業中,水力機與蒸汽機的推廣促使大多數工廠雇

傭人數在100?500之間”體現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大多數工廠雇傭人數由50人

左右上升到100?500之間,說明工業革命促進了勞動力的集中,A項正確;

材料未提及勞動分工,排除B項;

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

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

故選:Ao

本題主要考查了工業革命,要求學生結合工業革命的特征及影響來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工業革命,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時間和表格數據可知,英國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這是因為此時英

國完成工業革命,人口大量流動到城市,加快城市化的進程,表明工業文明改變了社會

階級結構,A項正確;

表格強調的是城鄉人口的變化,無法得出近代城鄉差距呈現不斷擴大趨勢,排除B項;

1851年只有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排除C項;

“工業革命對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表述正確,但是與表格強調人口變化的主旨不符合,

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需要考生掌握第一次工業革命加快城市化進程的表現。

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

決問題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依據題干1800?1870年和1720?1820年數據比較可知,國際貿易額增長了近

7倍,結合所學可知,國際貿易額增長說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故A項正確。

題干材料涉及的經濟問題,與政治格局無關,故B項錯誤。

題干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狀況,電氣時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故C

項錯誤。

題干材料涉及的是貿易增長,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應排除。

故選:Ao

本題考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需要掌握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影響。解題

的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與分析。

本題考查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影響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

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1872年開始,法國政府創立了一批徒工學校。1879年成立了技術

教育委員會,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學校和初等學校補習學校法》,把徒工學校納

入學校系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的時間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三四十年

代,這一階段法國開展職業技術學校的主要原因是工業革命對技術工人的巨大需求,B

正確;

材料與人文主義發展無關,A排除;

C不屬于主要原因,排除;

材料與兩大階級對立無關,D排除。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考生可根據材料“1872年開始,法國政府創

立了一批徒工學校。1879年成立了技術教育委員會,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學校和

初等學校補習學校法》,把徒工學校納入學校系統”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

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由材料“1879年,因愛迪生制造了第一只實用的白熾電燈泡,而引起了輸電、

配電、直流電變交流電、高壓變低壓等系列技術與設備的發明和改進。1882年愛迪生

在紐約建造了第一座商業火力發電站。1889年,生產電燈、發電機和傳送電纜的分公

第12頁,共19頁

司合并成愛迪生通用電力公司”可知,電力成為補充、取代蒸汽的新動力,人類進入電

氣時代,故C項正確;

19世紀中后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故排除A

項;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才喪失了世界工業壟斷地位,德國一躍成為世界工業強國,

1880年英國仍沒有完全喪失世界工業優勢地位,故排除B項;

17世紀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的誕生是近代自然科學形成的標志,故排除D項。

故選:Co

本題主要考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考生可根據材料“1879年,因愛迪生制造了第一只

實用的白熾電燈泡,而引起了輸電、配電、直流電變交流電、高壓變低壓等系列技術與

設備的發明和改進。1882年愛迪生在紐約建造了第一座商業火力發電站。1889年,生

產電燈、發電機和傳送電纜的分公司合并成愛迪生通用電力公司”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

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據題目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對諸侯有授民授疆土和論功賞賜的職分,

這一職分所體現的就是分封過程中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題目還指出,周

天子還利用“互惠原則“對諸侯貴族進行形式上的表達性禮物饋贈,這也從另一個角度

反映了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利益分配的問題。題目還指出,周天子的這些做法,是希望

得到諸侯對他的絕對忠誠,從而完成諸侯對周天子的義務,因此本題選擇C項;

題目所提及的授疆土的問題,對規范諸侯國土地隸屬關系有一定的作用,但本題的關鍵

在于鞏固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而關于土地隸屬關系的表述僅是強化周王室控制力的體

現之一,表述片面,因此A項錯誤;

分封制構建了以血緣為主的政治結構,但本題并沒有突出血緣關系的問題,因此B項錯

誤;

“均衡政治利益”的表述不符合史實,因此D項錯誤。

故選:Co

本題主要考查了西周分封制,考生可結合材料“儀式性場合中的表達性禮物饋贈”進行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西周分封制,側重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

考生的歷史素養。

17.【答案】D

【解析】軍機處由之前的“臣僚不得與聞”到乾隆時的“令具副本”再到嘉慶時的“折

稿未達于宮廷,新聞早傳于街市”可知軍機處的保密原則被破壞,故D正確;

A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

軍機處的性質沒有發生變化,故排除B;

材料沒有體現軍機處規模擴大,故排除C。

故選:D。

本題考查清朝軍機處,依據材料“奏折直達皇帝,臣僚不得與聞”“折稿未達于宮廷,

新聞早傳于街市”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清朝君主專制演進情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決問

題,難度適中。

18.【答案】B

【解析】依據材料“據統計,自辛亥革命爆發至1913年4月,僅在北京、上海、武漢、

南京等七地就有政黨社團數量386個,其中政黨與具有明顯政治色彩的社團271個,成

為民眾議論政治形勢、關心國家命運和進行政治溝通的平臺”,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之后,

政黨社團的成立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B項正確;

此時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項;

材料涉及的是對民主政治的影響,排除C項;

“開啟”表述錯誤,排除D項。

故選:Bo

本題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學生結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及影響來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C

【解析】從材料中的“共產黨員、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人士”、“其他黨派人士、開

明紳士、工商界人士、知識分子及社會名流”等信息可以看出,三三制原則中規定的人

員來源廣泛,不止工農階層,故A選項錯誤;

三三制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的制度,不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制

度,故B選項錯誤;

材料中的三三制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建立民主政權時,實行的一

種人員分配制度。即在政權機構中,中國共產黨、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占三分之

一。這樣做有利于團結各界人士進行抗日斗爭,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故C選項正確;

實現中國近代民主革命任務轉型的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不

符合題意,故D選項錯誤。

故選:Co

本題考查解放區的民主政治建設,解題的關鍵信息是“規定了共產黨員、左派進步分子

和中間派人士在這個政權組織中的人數各占三分之一。這樣,在邊區各級參議會和政府

的選舉中,許多其他黨派人士、開明紳士、工商界人士、知識分子及社會名流均有機會

當選,參與政權管理”。

本題為中檔題,考查解放區的民主政治建設,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

第14頁,共19頁

決問題的能力。

20.【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為當今世界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文件采納”“成為凝聚起世界人民

的廣泛共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人類命

運共同體”等一系列具有國際合作的新理念,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C

項正確:

材料沒有提及傳統文化,排除A項;

1971年,中國恢復了聯大席位,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

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

故選:Co

本題主要考查了新時期外交,要求學生結合新時期外交的特征及影響來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新時期外交,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

力。

21.【答案】A

【解析】根據“主要體現個人權利無限制的絕對性”可知羅馬法主要是強調個人所有權,

即保護個人私有財產權神圣不可侵犯,A項正確;

材料主要反映羅馬法對個人私有權的保護,無法體現維護社會公平、調節貴族和平民矛

盾,更不能體現誠實守信原則,排除BCD項。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羅馬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羅馬法相關知識的把握。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羅馬法,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

22.【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西方代議制下,國家權力不再屬于個人,而是由公民選出的

代表組成的權力機構來掌握。國家的法律不再是個人的意志,而是由代表公眾意志的立

法機構來制定。這有利于防止個人獨裁專制,進而有利于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A項正

確;

材料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B項;

材料未體現政黨政治,排除C項;

“強調公民在地位和權力上的平等”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故選:Ao

本題主要考查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要求學生結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影響來分

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

旨的能力。

23.【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得,十月革命后,部分城市通過和平方式取得了政權,

向全國推進中,很多城市放棄抵抗,這說明蘇維埃政權得到人民擁護,C項正確;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俄國十月革命的對象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排除A項;

材料說的是在歐洲部分城市布爾什維克通過和平方式取得了政權,以偏概全,且與史實

不符,排除B項;

材料沒有強調俄國社會矛盾激化的問題,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故選:Co

本題考查的是十月革命,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十月革命的相關知識的把握。

本題考查的是十月革命,考查學生根據所學分析解讀信息能力,考查了歷史解釋和史料

實證素養。

24.【答案】D

【解析】多極化趨勢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關系新秩序,利于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

政治,D項正確;

結合所學我們可知多極化趨勢不能避免大戰爆發,排除A項;

與世界貿易無關,排除B項;

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多極化趨勢,要求學生結合多極化趨勢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多極化趨勢,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5.【答案】【小題1】條件: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是商業發展的基礎;國家政局穩定

有利于商業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便利商品流通;貨幣的統一和紙幣的出現促進了商業

的發展;中央政府相對開明的經濟政策保障了商業的運行環境。(任答三點即可)

【小題2】興盛原因:通過建立股份制的資本運營方式,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擴大企業

資本和實力;通過尊崇傳統義利觀和道德觀,建立管理制度;通過建立嚴密的近代金融

體制,擁有了很好的信譽度;通過建立以地緣為紐帶的商幫組織,弘揚家族式的忠誠意

識和鄉人觀念,激發群體力量和競爭實力;通過利用政府特許的貿易制度,實行壟斷經

營致富.(任答兩點即可)衰敗原因:官商結合下的壟斷貿易,因失去封建統治者的政

治依托而衰敗;無限責任等經營方式風險較大;合伙制下產權、經營權不明;封建家族

制打壓人才成長和企業發展;傳統重農抑商意識制約企業發展等。(任答兩點即可)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明清商業,第一問要求學生結合中國古代商業得以發展的條件

來分析;第二問結合明清時期晉商興盛和衰敗的原因分析。

第16頁,共19頁

本題主要考查了明清商業,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6.【答案】論題:科技創新驅動制造業發展不斷升級。

闡述: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隨著哈格里夫斯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引發了紡織

生產領域一系列的發明創造,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大大推動了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機器生

產取代手工勞動,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工業生產出現革命性的變化,蒸汽時代推動近

代制造業進入了1.0時代。19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初,隨著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相繼問

世,電力逐步取代蒸汽,成為工廠機器的主要動力,電燈、電話等一系列電器的發明應

用、新機器的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