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歷史知識點整理大全_第1頁
2023年高中歷史知識點整理大全_第2頁
2023年高中歷史知識點整理大全_第3頁
2023年高中歷史知識點整理大全_第4頁
2023年高中歷史知識點整理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課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知道:1.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提出改組南京國民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立即召開救國會議等八項主張。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局為重,擬定了以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2、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挑起七七事變。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發動了軍事進攻,史稱“八·一三”事變。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進入南京后,制造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理解:1、西安事變的背景和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影響(1)背景:華北事變后,中日兩國間的民族矛盾上升為重要矛盾;中國共產黨號召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瓦窯堡會議,正式擬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決定停止進攻紅軍,逼蔣抗日;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威逼張、楊執行“剿共計劃”。(2)影響: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的轉折點,對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2、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七七事變后,中共中央向蔣介石送交《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據國共兩黨協議,西北主力紅軍和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9月,蔣介石發表認可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3、1938年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它是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第一次大規模會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夢想,為沿海工業的內遷贏得了時間,進一步推動了全國規模抗戰的開展。第2課

正面戰場與敵后抗日根據地知道:1、八路軍相繼開辟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等敵后抗日根據地,華中的新四軍也迅速開辟了蘇南、皖中檔敵后抗日根據地。2、1938年10月,日軍在占領武漢后,基本停止了對正面戰場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抗日戰爭開始轉入戰略相持階段。3、1940年8月,為粉碎日軍“囚籠”政策,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發動了百團大戰。理解:1.19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板垣師團,獲得了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2.1938年3月,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軍隊召開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是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取得的戰果最大的一次勝利。第3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知道: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和領導全國人民最后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大會提出黨的政治路線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大會強調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次大會為抗日戰爭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2、1945年8月15日本天皇裕仁向盟國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3、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重新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理解: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1)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1840年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取得的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2)抗日戰爭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3)抗日戰爭的勝利,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4)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戰略上策應和支持了盟國作戰,為最終戰勝世界法西斯反動勢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奉獻。第4課

民主和獨裁的較量知道:1.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等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國共雙方于1945年10月10日正式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國民黨當局表達,認可“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批準“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等。2.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悍然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國民黨軍從1947年3月起重點進攻山東、陜北兩個解放區。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知道:1.1947年6月底,劉伯承、鄧小平率部強渡黃河,拉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此外,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人民解放軍形成了戰略進攻的態勢。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國民黨統治結束。理解:三大戰役:中共中央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指揮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舉世聞名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全國解放指日可待。林彪、羅榮桓領導的東北野戰軍于1948年9月12日發起遼沈戰役,東北全境獲得解放。遼沈戰役剛結束,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人的領導下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發起規模空前的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一次規模最大的決戰,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在淮海戰役進行的同時,東北野戰軍揮師入關,與華北解放軍發動平津戰役。1949年1月,在共產黨的爭取下,北平國民黨守軍傅作義率部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第7課

雅爾塔體制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知道:1.1945年4月25日,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制定并通過了《聯合國憲章》。10月24日,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成立。聯合國的宗旨一般被概括為“和平、和諧、合作、協調”。2.1945年1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宣告成立。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形成了戰后世界經濟體系的三大支柱。理解:雅爾塔體制的形成: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擬定了聯合國的組織章程,決定由美、英、蘇、法四國分區占領德國。美英兩國為爭取蘇聯對日宣戰,規定波蘭領土西移,并滿足蘇聯在遠東地區勢力劃分的規定。雅爾塔會議的決定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人們通常把該時期大國圍繞戰后世界安排問題所達成的一系列協議稱為“雅爾塔體制”。雅爾塔體制主張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實行共處與合作,但是它沿用強權政治的慣例,認可并劃分大國的勢力范圍,為滿足大國的利益而損害了相關國家的權益。第8課

美蘇冷戰的開始知道:1.1946年2月,美國駐蘇使館臨時代辦凱南向國務院建議對蘇聯實行遏制政策。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演說,呼吁西方國家聯合起來,遏制蘇聯與共產主義的挑戰。冷戰的序幕由此拉開。2.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以應對希土危機為借口,在向國會宣讀的咨文中正式表達了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成為“自由世界的領袖”的目的。“杜魯門主義”標志這美蘇冷戰的正式開始。3.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旨在幫助西歐各國迅速恢復經濟,使之納入到美國爭霸世界的戰略軌道中。4.1949年,美、英、法等12國外長簽署《北大西洋公約》,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此后,北約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軍事集團,成為美國同蘇聯在全球爭霸的重要工具。5.1947年,蘇聯為阻止東歐國家接受“馬歇爾計劃”,提出了“莫洛托夫計劃”,由蘇聯同東歐各國締結雙邊經濟協定,向東歐國家提供經濟援助。6.1955年,為了對抗北約,蘇聯、波蘭、民主德國等國簽訂《華沙條約》,成立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理解:冷戰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依仗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確立了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蘇聯通過戰爭的洗禮,軍事力量與國際影響力大幅提高。雙方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截然對立,在共同的敵人消除后,國家利益和戰略目的的沖突取代了戰時的和諧與合作。第10課

大國關系的重組知道:1.1968年,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20數年中,美國一直主導著資本主義世界,但隨著西歐各國和日本經濟的復蘇和發展,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發生了結構性調整:由美國一家獨大逐步朝美、歐、日三足鼎立的態勢發展。而中蘇關系的破裂導致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兩大陣營的結構性變動既削弱了美、蘇兩國的對內控制力,也直接影響到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霸進程,并促使國際政治格局從兩極向多級的轉型。3.美蘇爭霸: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美國憑借優勢力量推行對蘇遏制政策,打壓蘇聯,第二次柏林危機與古巴導彈危機均以蘇聯的退讓而告終。70年代軍事實力上升的蘇聯將勢力范圍擴張到西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美國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沼中,不得已采用戰略收縮。80年代美國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戰計劃”進一步強化軍備競賽。蘇聯因經濟發展停滯,軍費開支沉重,轉而全面收縮。第11課

冷戰的結束知道:1.1990年10月3日,德國最終實現統一。德國的分裂是雅爾塔體制的結果,德國的統一則標志著雅爾塔體制的崩潰。2.冷戰結束的標志: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宮上空印有鐮刀錘子的蘇聯國旗漸漸降落,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聯邦白紅藍三色國旗。至此,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歷史告終。蘇聯的解體宣告了冷戰的結束。第13課

西歐的一體化進程知道:1、歐共體: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2、歐盟正式成立的時間:1993年3、歐洲統一貨幣歐元正式啟用的時間:2023年1月1日理解:1、歐洲一體化的背景及關鍵:(1)背景:①通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廝殺,戰后歐洲列強國力衰落,地位下降;②在美蘇主導的兩極格局中,西歐渴望通過加強經濟合作,以期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中發揮作用,于是啟動一體化進程。(2)關鍵:法德和解2、歐洲一體化的影響:(1)對歐洲:①促進整個歐洲政治與經濟的穩定發展;②增強了歐洲人的“歐洲公民”意識;③整體上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2)對世界:①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其他區域的經濟合作提供成功范例;②推動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第15課

經濟全球化與全球性問題知道:世界貿易組織(WTO)開始運作的時間:1995年1月1日第16課

新中國的誕生知道: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朱德下達閱兵令,舉行盛大閱兵式。2、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1951年5月3、

西藏民主改革:1959年西藏實行了民主改革,實現了從封建農奴制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性跨越。4、抗美援朝:(1)

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的時間:1950年10月(2)

抗美援朝的結束:1953年7月,美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理解: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召開:1949年9月,北平(2)任務:制定共同大綱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3)內容:①通過《共同大綱》;②決定新中國的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③定都北平,改名北京;④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4)意義:①政協全體會議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代行全國人大職權;②政協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正式確立。2、《共同大綱》:(1)內容:①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國家;②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④規定了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政策。(2)意義:①《共同大綱》是新中國的建國大綱;②是中國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的政治基礎;③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治中國的歷史,結束了軍閥割據、內戰頻仍、四分五裂的歷史,開始了新紀元;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20世紀世界歷史進程中最重大事件之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4、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①抗美援朝的勝利,打破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②提高中國國際地位和威望;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④為新中國的社會改革和經濟建設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第17課

國民經濟的恢復理解:土地改革運動(1)開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2)內容:①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派給無地、少地的農民,②變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3)基本完畢:到1952年9月,除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外,全國普遍實行了土地改革。(4)意義:①土地改革是消滅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場偉大斗爭,是中國幾千年來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建設發明了條件。③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政權,為以后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發明了條件。第18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知道: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民主制度的一個重要特色2、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理解:1、過渡時期總路線:(1)制定:1953年黨中央制定,逐步實現向社會主義的轉變。(2)內容:①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畢,這是一個過渡時期。②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就是要在一個相稱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簡稱“一化三改造”。2、三大改造:(1)概念:“三大改造”是把資產階級、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改導致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2)時間:從1953年開始,到1956年基本完畢。(3)實質: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質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4)評價:進步意義:①三大改造的完畢,為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奠定了經濟基礎;②整體來說,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局限性:①改造中存在缺陷和偏差,表現在規定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于簡樸劃一,以致在長期內遺留了一些問題。②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畢以后,對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解決不很適當。3、一屆人大:(1)召開時間、地點:1954年9月,北京(2)內容及其意義:①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以國家主線大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②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和以《共同大綱》暫代國家憲法的過渡狀態,③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基本形成。第19課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知道:1、中國共產黨開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標志是:1956年,毛澤東做的《論十大關系》的報告2、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3、八字方針: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通過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由此,國民經濟進入調整階段。4、中共第一次向全國人民提出實現現代化的任務:1965年,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宣布: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畢,全國人民要努力奮斗,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理解:1、中共八大的重要內容:①對的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畢后中國社會的重要矛盾和重要任務。②明確指出:國內的重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重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③在經濟發展上,堅持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2、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結識:優點:反映了中國人民迫切規定改變經濟落后狀況和求強求富的強烈愿望。缺陷:①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②過度夸大個人主觀意志的作用,③忽視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④導致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嚴重失誤。第21課

文化大革命知道:文化大革命開始和結束的時間與標志:(1)開始: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告知》,即《五一六告知》。(2)結束: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幫”的勝利第22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知道:1、中共十二大:初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中共十三大:明確指出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解: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廣大干部群眾期盼撥亂反正,但“兩個凡是”指導方針的提出,使黨和國家的工作出現徘徊局面。②鄧小平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凡是”,認為要全面撥亂反正必須解決思想路線問題,提出必須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2)開展: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查真理的唯一標準》,闡明檢查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原則,從主線理論上否認了“兩個凡是”,隨即全國展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3)意義: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對于打破個人崇敬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對于黨的指導思想和實際工作的撥亂反正,產生了巨大影響。運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召開:1978年12月(2)內容:①高度評價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否認“兩個凡是”,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③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3)意義:①這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它從主線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③全會的改革開放決策,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起點。第23課

改革開放知道:1、

“經濟特區”:(1)

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積極推動對外開放,把對外開放擬定為基本國策。(2)

設立:198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經濟特區”,積極吸取僑資、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3)

意義: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中的一項創舉。2、對外開放格局的基本形成:通過10數年建設,基本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沿邊開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3、浦東開發開放的時間:1990年4月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一方面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2)開始:1978年終、1979年初,安徽、四川的部分農民自發試行以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為重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鄧小平等領導支持下迅速推廣到全國農村。(3)擬定: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寫入憲法,作為農村的基本經營管理體制擬定下來。(4)意義: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②它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第24課

一國兩制知道:1、中英關于香港問題《聯合聲明》:1984年12月簽署,宣布中國政府將于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2、中葡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1987年4月簽署,宣布中國政府將于1999年12月20日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3、香港、澳門回歸及首任行政長官: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董建華和何厚鏵任第一任行政長官。4、“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解決兩岸關系;5、1993年“汪辜會談”標志兩岸關系發展的歷史性突破;6、《反分裂國家法》:2023年3月,十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以國家大法維護臺灣地區的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主線利益。理解:一國兩制的提出及其內涵(1)提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國家和民族的主線利益出發,發明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2)一國兩制的內涵:①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②香港、澳門、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作為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③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25課

初登國際舞臺知道:1、日內瓦會議:1954年,周恩來率團參與日內瓦會議。2、萬隆會議及其特點:(1)召開:1955年4月,亞非29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匯聚印度尼西亞萬隆(2)特點: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與的亞非會議(3)中國在會議上發揮的作用:中國提倡的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萬隆精神”,推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推動了亞非國家團結合作,使會議取得了成功。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背景:新中國成立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