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文獻知識】新生兒疾病-胎黃_第1頁
【兒科學文獻知識】新生兒疾病-胎黃_第2頁
【兒科學文獻知識】新生兒疾病-胎黃_第3頁
【兒科學文獻知識】新生兒疾病-胎黃_第4頁
【兒科學文獻知識】新生兒疾病-胎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新生兒疾病——胎黃胎黃以嬰兒出生后皮膚面目出現黃疸為特征,因與胎稟因素有關,故稱“胎黃”或“胎疸”。西醫學稱胎黃為新生兒黃疸,包括了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血清膽紅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黃疸、膽道畸形、膽汁淤阻、肝細胞性黃疸等。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兩大類。生理性黃疸大多在生后2~3天出現,4~6天達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欲不振外,一般無其他臨床癥狀。若生后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持續加深,或消退后復現,均為病理性黃疸。足月兒血清總膽紅素超過205.2μmol/L(12mg/dl),早產兒超過256.5μmol/L(15mg/dl)稱為高膽紅素血癥,為病理性黃疸。足月兒間接膽紅素超過307.8μmol/L(18mg/dl)可引起膽紅素腦病(核黃疸),損害中樞神經系統,遺留后遺癥。[病因病機]形成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原因很多,主要為胎稟濕蘊,如濕熱郁蒸、寒濕阻滯,久則氣滯血瘀。胎黃的病變臟腑在肝膽、脾胃。其發病機理主要為脾胃濕熱或寒濕內蘊,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致發黃,日久則氣滯血瘀。1.濕熱郁蒸由于孕母素體濕盛或內蘊濕熱之毒,遺于胎兒,此即《諸病源候論·胎疸候》所言:“小兒在胎,其母臟氣有熱,熏蒸于胎,致生下小兒體皆黃?!被蛞蛱ギa之時,出生之后,嬰兒感受濕熱邪毒所致。熱為陽邪,故黃色鮮明如橘皮。熱毒熾盛,黃疸可迅速加深。而濕熱化火,邪陷厥陰,則會出現神昏、抽搐之險象。若正氣不支,氣陽虛衰,可成虛脫危證。2.寒濕阻滯若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脾陽虛弱,濕濁內生;或生后為濕邪所侵,濕從寒化,可致寒濕阻滯。正如《臨證指南醫案·疸》所言“陰黃之作,濕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漬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膚,色如熏黃?!焙疄殛幮?,故黃色晦暗。3.氣滯血瘀部分小兒稟賦不足,脈絡阻滯,或濕熱蘊結肝經日久,氣血郁阻,可致氣滯血瘀而發黃。如《張氏醫通·黃疸》說:“諸黃雖多濕熱,然經脈久病,不無瘀血阻滯也。”此因氣機不暢,肝膽疏泄失常,絡脈瘀積而致,故黃色晦暗,伴肚腹脹滿,右脅下結成痞塊。此外,尚有因先天缺陷,膽道不通,膽液不能疏泄,橫溢肌膚而發黃。[臨床診斷]1.診斷要點(1)黃疸出現早(出生24小時內),發展快,黃色明顯,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現,或黃疸出現遲,持續不退,日漸加重。肝脾可見腫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2)血清膽紅素、黃疸指數顯著增高。(3)尿膽紅素陽性,尿膽原試驗陽性或陰性。(4)母子血型測定,可檢測因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黃疸。(5)肝功能可正常。(6)肝炎綜合征應作肝炎相關抗原抗體系統檢查。2.鑒別診斷胎黃要區別屬于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1)生理性黃疸:大部分新生兒在生后第2~3天出現黃疸,于4~6天最重。足月兒在生后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至第3周才消退。在此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癥狀。血清膽紅素低于205.2μmol/L(12mg/dl)。(2)病理性黃疸:黃疸出現早(出生后24小時以內)、發展快(血清總膽紅素每天增加超過85.5μmol/L)、程度重(總膽紅素超過205.2μmol/L)、消退遲(超過2~3周)或黃疸退而復現。黃疸伴貧血,網織紅細胞增高,為溶血性黃疸。黃疸伴有中毒癥狀,如神萎、不哭、體溫不升或有波動,多為敗血癥。黃疸伴有消化道癥狀,血清膽紅素有波動,多考慮新生兒肝炎。黃疸伴肝臟進行性腫大,大便灰白,黃疸逐漸加深,多為先天性膽道閉鎖。[辨證論治]1.辨證要點對于胎黃,臨床上首先要辨別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然后再對病理性胎黃辨其陰陽。若病程短,膚黃色澤鮮明,舌苔黃膩者,為陽黃。若黃疸日久不退,色澤晦暗,便溏色白,舌淡苔膩者,為陰黃。若肝脾明顯腫大,腹壁青筋顯露,為瘀積發黃,也屬陰黃一類。若黃疸急劇加深,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為胎黃虛脫證。若黃疸顯著,伴有尖叫抽搐,角弓反張,為胎黃動風證。此皆屬胎黃變證。2.治療原則生理性黃疸能自行消退,不需治療。病理性黃疸的治療,以利濕退黃為基本法則。根據陽黃與陰黃的不同,分別治以清熱利濕退黃和溫中化濕退黃,氣滯瘀積證以化瘀消積為主。由于初生兒脾胃薄弱,故治療過程中尚須顧護后天脾胃之氣,不可過用苦寒之劑,以防苦寒敗胃,克伐正氣。3.證治分類(1)常證①濕熱郁蒸證候面目皮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哭聲響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發熱,大便秘結,小便深黃,舌質紅,苔黃膩。辨證此為陽黃證,因濕熱蘊阻脾胃,肝膽疏泄失常而為病。起病急,全身癥狀及舌象均表現為濕熱壅盛之象是其特征。新生兒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多表現為此證型。本證重癥易發生黃疸動風證和黃疸虛脫證之變證。治法清熱利濕。方藥茵陳蒿湯加味。常用茵陳、梔子、大黃清熱利濕退黃;佐以澤瀉、車前子利水化濕;黃芩、金錢草清熱解毒。熱重加虎杖、龍膽草清熱瀉火;濕重加豬苓、茯苓、滑石滲濕利水;嘔吐加半夏、竹茹和中止嘔;腹脹加厚樸、枳實行氣消痞。②寒濕阻滯證候面目皮膚發黃,色澤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溫,納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辨證本證多由孕母體弱多病,氣血素虧,胎兒稟賦不足而致;或因濕熱熏蒸日久不愈轉化而成。往往起病緩,病程長,預后較差。臨床表現為陰黃,虛寒之象明顯。與濕熱郁蒸證的鑒別可以從黃疸的色澤及全身寒熱證象來區分。治法溫中化濕。方藥茵陳理中湯加減。常用茵陳蒿利濕退黃;干姜、白術、甘草溫中燥濕;黨參益氣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滲濕。寒盛加附片溫陽;肝脾腫大,絡脈瘀阻加三棱、莪術活血化瘀;食少納呆加神曲、砂仁行氣醒脾。③氣滯血瘀證候面目皮膚發黃,顏色逐漸加深,晦暗無華,右脅下痞塊質硬,肚腹膨脹,青筋顯露,或見瘀斑、衄血,唇色暗紅,舌見瘀點,苔黃。辨證此證病程較長,逐漸加重,屬于陰黃證。除皮膚黃疸色澤晦暗無華外,還具有有形瘀積的臨床表現。治法化瘀消積。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常用柴胡、郁金、枳殼疏肝理氣;桃仁、當歸、赤芍、丹參行氣活血化瘀。大便干結加大黃通腑;皮膚瘀斑、便血加牡丹皮、仙鶴草活血止血;腹脹加木香、香櫞皮理氣;脅下痞塊質硬加穿山甲、水蛭活血化瘀。(2)變證①胎黃動風證候黃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質紅,苔黃膩。辨證此證往往在陽黃基礎上發生。病情危重,來勢急驟,極低出生體重兒容易發生此證。臨床表現主要為面目深黃,伴神昏、抽搐。治法平肝熄風,利濕退黃。方藥羚角鉤藤湯加減。常用羚羊角粉、鉤藤、天麻平肝熄風;茵陳、生大黃、車前子利濕退黃;石決明、川牛膝、僵蠶、梔子、黃芩清熱鎮驚。②胎黃虛脫證候黃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蒼黃、浮腫、氣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溫。舌淡苔白。辨證本證為黃疸危證,關鍵在于陽氣虛衰,而不是邪氣亢盛。臨床表現為陽氣虛衰欲脫的危候。治法大補元氣,溫陽固脫。方藥參附湯合生脈散加減。常用人參大補元氣;附子、干姜溫補脾腎;五味子、麥冬斂陰;茵陳、金錢草利膽退黃。[其他療法]1.中藥成藥(1)茵陳五苓丸:每次3g,煎水喂服,1日1~2次。用于濕熱郁蒸證。(2)茵梔黃注射液:每次10~20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1日1次。用于濕熱郁蒸證。2.藥物外治(1)黃柏30g。煎水去渣,水溫適宜時,讓患兒浸浴,反復擦洗10分鐘,1日1~2次。(2)茵陳20g,梔子10g,大黃2g,生甘草3g。煎湯20ml,保留灌腸。每日或隔日1次。3.推拿療法膽紅素腦病后遺癥見肢體癱瘓,肌肉萎縮者,可用推拿療法,每日或隔日1次。方法:在癱瘓肢體上以滾法來回滾5~10分鐘,按揉松弛關節3~5分鐘,局部可用搓法搓熱,并在相應的脊柱部位搓滾5~10分鐘。4.針灸療法膽紅素腦病后遺癥患兒可配合針刺療法,1日1次,補法為主,捻轉提插后不留針。3個月為1個療程。取穴如下:①百會、風池、四神聰、通里。用于智力低下。②啞門、廉泉、涌泉、神門。用于語言障礙。③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用于上肢癱瘓。④環跳、足三里、解溪、昆侖。用于下肢癱瘓。⑤手三里、支正。用于肘關節拘急。⑥合谷透后溪。用于指關節屈伸不利。⑦大椎、間使、手三里、陽陵泉。用于手足抽動。5.西醫療法(1)病因治療:生理性黃疸一般不需治療,若黃疸較重,可靜脈補充適量葡萄糖,藍光照射,或給予肝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尼可剎米。病理性黃疸,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①感染性黃疸,選用有效抗菌素,如羥氨芐青霉素、頭孢氨噻肟、頭孢三嗪等。②肝細胞性黃疸,選用保肝利膽藥,如肝泰樂、消膽胺。③溶血性黃疸:光照療法,肝酶誘導劑,輸血漿或白蛋白。嚴重時給予換血療法。④膽道閉鎖:手術治療。(2)其他治療:①糾正酸中毒和補充葡萄糖,有利于膽紅素運送和肝內結合。②直接膽紅素增高,黃疸持續時間長者,給予補充脂溶性維生素A、D、E、K。[預防與調護]1.預防(1)妊娠期注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熱之品。不可濫用藥物。如孕母有肝炎病史,或曾產育病理性黃疸嬰兒者,產前宜測定血中抗體及其動態變化,并采取相應預防性服藥措施。(2)注意保護新生兒臍部、臀部和皮膚,避免損傷,防止感染。2.調護(1)嬰兒出生后密切觀察皮膚顏色的變化,及時了解黃疸的出現時間及消退時間。(2)新生兒注意保暖,早期開奶。(3)注意觀察胎黃患兒的全身證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難、驚惕不安、兩目直視、四肢強直或抽搐,以便對重癥患兒及早發現和治療。[醫案選讀]案一林某某,男,2個月。1973年7月6日初診。初生胎黃,目睛深黃,膚黃如金,大便色白而不暢,溺如柏汁而短少,舌苔黃膩。胃納不佳,腹滿,按之尚軟。西醫診斷為阻塞性黃疸。來勢屬重,詢之孕時酒肉炙煿不節,濕熱瘀蘊內伏,亟須茵陳蒿湯加味主之。處方:茵陳蒿12g,梔子9g,大黃3g,赤苓6g,豬苓4.5g,澤瀉6g,生甘草1.8g,川柏4.5g,條芩4.5g。3劑。7月9日二診:藥后便下通暢,糞色稍黃,小便通赤,黃疸減退,舌苔薄膩,能進乳食,續進滲利濕熱。原方去大黃,加滑石(包)9g,青皮3g,陳皮3g。4劑。7月13日三診:濕熱下滲,病情迅速好轉,黃疸基本消退,小溲淡黃,大便時有白色,日三、二次,腹軟納和,茲擬健脾以運余濕。處方:陳皮3g,焦白術9g,赤苓9g,茵陳9g,煨木香3g,炮姜1.5g,清甘草2.4g,楂肉炭9g,炒米仁9g,澤瀉9g。5劑。7月18日四診:黃疸已退,面色轉潤,乳食正常,小溲清長,便下色黃,日有3次。是病后脾虛,治宜調扶,以善其后。處方:上方去茵、楂、澤,加黨參6g,淮山藥9g。7劑。藥后病即告痊。[董廷瑤.幼科芻言.第1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2:169.]案二鄭某某,男,2個月。1979年4月1日診。病史:患兒足月順產,第一胎。生后6天雙目見黃,漸及全身,以生理性黃疸調護。至22日齡黃疸未減反重,尿黃加深,大便色淡灰白。某院內科疑為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外科認為先天性膽管阻塞的可能性大,建議手術治療?;純杭议L抱來我處診治。查體:全身黃染色晦,精神不振,舌質淡,舌苔薄。心肺未見異常。腹滿,肝肋下3cm質硬,脾未觸及。脈沉數無力,指紋淡。理化檢查:血、尿常規未見異常。肝功能正常。B超提示肝臟增厚并見密集微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