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A教學目標一、知識、能力目標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2.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3.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二、過程、方法目標探討、鑒賞、領悟、揣摩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語句的含義,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難點1.通感手法的運用。2.對本文語言技巧的鑒賞。
教學時數
2
課時。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投影片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可能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屬于我們的一塊寧靜的地方。高興的時候去那里走走,神清氣爽;不高興的時候去那里走走,所有的不快也將隨風而去。在朱自清先生的心里,荷塘可能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吧。今天,我們就和朱自清先生一起走進他的荷塘。二、文本解析1.關于作者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2.關于《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為讀者所喜愛,尤其選入中學語文教材后,更為人矚目。郁達夫在論及現代散文時說:“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寫下這篇散文的,我們一起來探討。三、名家評說那么美麗活潑的文字,在新文學創作上,實在是一種稀有的收獲。——王哲甫 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滿貯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郁達夫朱先生的語言,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話,毫無雕飾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揀練’的遣詞用字。……把量詞活用為形容詞的“一絲”“一帶”“一道”“一二點”等等,都生動的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金志華幾乎眾口一詞,對朱自清散文的文字之美倍加推崇。四、自讀感知1.掌握字音蓊(wěng)郁(yù)彌(mí)望裊(niǎo)娜(nuó)脈(mò)脈梵(fàn)婀(ē)玲2.文章結構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獨游荷塘的緣起。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徑漫步,勾勒荷塘輪廓,抒發月下獨處的感受。第三部分(第4~6段)描寫荷塘月色。為全篇重點。第四部分(第7~8段)回憶江南采蓮風俗,表現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五、內容分析1.鑒賞第4、5、6自然段。(1)第4、5、6段分別描寫什么?明確:第4段寫月下荷塘,第5段寫塘上月色,第6段寫荷塘四周的景色。(2)第4段寫了荷的哪些景物?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3)這些段中描寫景物都用了哪些手法,請簡要分析①運用疊詞。“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亭亭的舞女的裙,縷縷清香,脈脈的流水,薄薄的青霧,淡淡的云,彎彎的楊柳,隱隱約約的遠山……”“田田”、“層層”寫出荷葉的茂盛;“亭亭”寫出了荷花的輕盈;“粒粒”寫出荷花的晶瑩剔透。“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使誦讀時音韻和諧,瑯瑯上口。②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A.“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寫出了荷花的明亮、繁多、新美。B.“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寫風之快捷。這兩個比喻給人以清新之氣,淡雅之風,更具體更形象。C.“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寫出荷葉的渾圓舒展,形態優美。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酣眠痛快淋漓,比喻月光無遮攔的朗照;小睡迷迷糊糊,比喻朦朦朧朧的月光,這個比喻傳神、生動。E.“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景象很美,“籠著輕紗”,突出了月光下飄渺的朦朧之美。③通感的手法。“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把嗅覺轉化為聽覺,寫出了荷香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遠處高樓上的歌聲,時斷時續,隱隱約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把視覺轉化為聽覺。逼真的描摹出荷塘上的月色雖然濃淡不一卻很和諧的特點,就像小提琴名曲的樂音高低起伏卻旋律優美一樣。④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裊娜”寫出花的姿態之美,“羞澀”寫出花的神態之美。“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將水無聲而似含情的微妙神態寫出。2.閱讀第5段,思考本段是如何描寫月色的(注意動詞的使用)明確: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作者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作者為何想到了《采蓮賦》和《西洲曲》?目的是什么?答案:借《采蓮賦》和《西洲曲》來抒發感情;表達心志,懷念那熱鬧的場景、無拘無束的心境、自由舒展的理想之地。六、作業背誦第4、5自然段。提示:第4段月下荷塘:荷葉——荷花——荷香——流水第5段荷塘月色:月光——月影——月色第二課時一、導入晚清學者王國維談到文學作品中的情與景的關系時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們上節課已經分析鑒賞了這篇文章的寫景部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作者筆下的景與情到底有怎樣的聯系。二、內容探究1.品味情感瀏覽全文,找出文中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明確:第1段: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第2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第3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第6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第7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第8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2.背景說明《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3.從全文看“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起什么作用,作者的情感變化是怎樣的?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全文的一個基調,是全文的文眼。作者的感情發展變化:“心里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惦記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如果不寫心情,光寫月光與荷塘,文章就僅是就事論事,就失去了神韻,“為文而文”則失去了意義。4.情景交融之處(1)小路幽僻、寂靜,樹木陰森森,心中籠罩著淡淡的哀愁;(2)身外有無邊的荷香月色,面對美景,內心有淡淡的喜悅;蛙叫蟬鳴,而“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擺脫不了愁思;(3)寫采蓮盛況,思接千載,暫得解脫,但最終還是回到造成“不寧靜”的現實中來。5.第8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里的極不寧靜。心里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蕩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蕩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里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于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三、寫作特點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富有韻味。作者是如何使語言表達得如此美的?1.作者精心選用恰當的動詞,使語言準確、貼切,創造出生動的意境。2.作者善于運用疊詞,傳神地描寫事物特征,加強語氣,舒展文氣,增加音韻美,深化物態情貌。3.作者善于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形象生動,創造出引人入勝的意境。四、小結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五、布置作業自由命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方法,在選用動詞與疊詞上下點功夫。教案B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二、能力訓練目標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鑒賞能力。三、德育滲透目標1.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語句的含義,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文章結構技巧。
教學難點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教學時數2
課
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投影片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課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作家錚錚鐵骨,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中說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他就是寫出了《背影》、《綠》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今天我們學習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二、簡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傳統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學系學習。1920年畢業后在江、浙的中學任教,極受歡迎。1925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國倫敦學語言學及英國文學,回國后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長詩《毀滅》、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
等。三、朗讀課文1.朗讀課文。(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師也可自己有感情地朗讀)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簡介創作背景
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的時候。當年4月12日,南方發生“四一二”政變。
面對“南方這一年的變動”,朱自清覺得是“人的意想所趕不上的”。他認為:“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一法……在這三條路里,我將選擇哪一條呢?……我既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那里去》)“這幾天心里似乎有些異常……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一封信》)
簡而言之,此時的朱自清正處在反感于國民黨的“反革命”,又對共產黨的革命心存疑慮,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五、整體把握
指導:《荷塘月色》的每個自然段有其獨立內容,但從作者的行蹤變化上看,無論是緊扣文題的主體文字,還是蕩開筆墨寫聯想的“閑筆”,這8個自然段還是可以劃分成幾個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們對內容的分析和對主旨的探索。
1.學生提煉每個自然段的內容(用語要簡明、準確)第1段
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
(心境:“頗不寧靜”)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
第4段
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5段
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8段
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2.綜合、歸納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應歸為一部分。前三段,寫夜賞的緣由。7、8兩段,由現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這樣分析,全文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月下遐思”(情)
六、寫作線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線索,很有特色,如同經、緯兩條線穿織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變化好似一條經線,作者的游蹤、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猶如一條緯線。
清代學者王國維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七、問題探究1.怎樣理解“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一般都認為,這句是“文眼”確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所謂“文眼”,是我國散文創作的經驗總結。古人說“揭全文之旨,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會有虛實,題旨才會有隱現。起首句“心里頗不寧靜”,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緊接著由此自然地破題,點出“荷塘”與“月色”。因為“心里頗不寧靜”,才想起荷塘,繼而夜游荷塘。這個“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調。關于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于對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憤懣,聯系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源于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根據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如此等等,還有其他的說法。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一個權威性的惟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也正因為如此,《荷塘月色》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等因素,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這就是創造性閱讀,這就是閱讀名作的樂趣!2.“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是獨處的妙處”。
這一段拋開了寫景,句句都寫內心活動。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
(1)抒發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正是對“心情頗不寧靜”的自我調節。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態—煩擾的思緒壓抑不住,一定要說出來。只有在清冷的環境里獨處才“覺得是個自由的人”,這其中不就蘊含著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嗎?
(2)從行文上,看這一段似乎是“游離”出來的抒情段,但從時空上看,這一段與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實際上,這“情”還是離不開“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獨行在那條極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發所謂“獨處”之情呢?
3.怎樣理解“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1)在行文上,這是一個過渡句,提挈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它與第2自然段有什么關系,則容易被忽略。這句是對“去荷塘”文字的一個接續,2、3段便渾成一體了(再次證明第3段并非“游離”出來的段落)。
(2)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尋美來自慰,反映了不滿現實而又幻想超脫現實的心態。
八、小結、布置作業通過對全文結構的分析,我們對《荷塘月色》的內容、寫作線索都比較清楚了;結合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我們對作者在文中抒發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這些都為我們進一步學習、欣賞《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礎。
下一課時,我們將認真研讀作品中寫景狀物的段落,欣賞其高超的語言藝術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我們還要進一步體味作者是怎樣把深沉、復雜的感情寄寓在“景語”之中的。
作業:背誦課文第4、5、6段。
第二課時一、復習提問1.集體背誦《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
2.請兩位同學各背誦一遍第4自然段。
二、解析第4自然段
討論重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
1.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順筆寫及縷縷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流水,層次井然,形象精確。
“荷葉——荷花——荷香——流水”這是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來寫的。
2.深層探究作者的匠心:
(1)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把荷塘寫“活”。
實際上,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物靜而情動。花、葉、流水的人格化表現了景與情的交融,潛在的韻致也就流動起來了。作者把葉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說是靜,卻有動,也許葉子靜靜地鋪展著,可喻體中的女郎是在旋著舞著的,否則,那裙裾怎能臨風傘開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澀”一詞來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尋味,不僅暗合古人對荷花“綽約若處子”的贊譽,更讓讀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澀”于顏,內心怕更怦怦吧!這“動”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2)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的神韻。
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
第4段的最后一句
,荷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卻斷定那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是由于葉子的“風致”引起的合理想象。這是很精彩的一筆。
從“視覺——嗅覺——聽覺”這一角度來欣賞作者怎樣描寫荷塘,進而解決一個問題:第4段是“人在景外”還是“人在景中”(實際上是“情景交融”的問題)。
三、關于“通感”問題
1.分析下列這一句的比喻特點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本體——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覺)
喻體——渺茫的歌聲
(作用于人的聽覺)。
“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
——錢鍾書
2.把作用于嗅覺上的花香“錯置”到聽覺上合理嗎?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形象生動。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風中的賞花人嗅那馨香,時有時無,這種體驗是真實的;聽那從遠處高樓飄來的歌聲,時斷時續,同樣是真實的體驗。這兩個“真實”便把不同類的感官功能溝通了。作者在感覺上的體驗是細膩而豐富的。這一句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
3.從第5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辭現象的句子,并進行欣賞。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著的名曲)
四、賞析第5、6段賞析重點:品味語句或句中所蘊之情。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精確在哪兒?
寫月光照在荷葉荷花上,“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新鮮欲滴的實感。
2.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這里的比喻與擬人,準確形象,但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為什么不割愛此句,以使通篇流溢著美呢?
(引導學生從借景抒情的角度來思考,體會作者心中難以排除的哀愁、煩怨)
五、課堂作業
《荷塘月色》的語言藝術是很高超的,美的語言、有豐富表現力的語言并不是靠詞藻堆砌,靠粉飾來寫就的,散文的語言美就要表現在語言的“生活化與藝術化的統一”上。例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除“亭亭”一詞外,都是口語,“葉子出水很高”是“寫實”的一筆,不需修飾已經達到“準確”了,但作者不滿足“摹形”,他要傳荷葉之“神”,于是抓荷葉的狀態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點睛之筆,一位臨風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現了,那展開旋動的裙與碩大舒展的荷葉融合為一體,荷葉的動態美便躍然紙上,心形兼備。
請同學們也找這樣的例句進行欣賞,并寫一段文字表述你的理解(100余字即可)。六、問題探究1.“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是不是有點矛盾?這里作者實際上強調的是“冷靜”和“獨處”,因為“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重點還是在后面的“冷靜”和“獨處”。用平時的熱鬧來反襯現在的冷靜,用平時的群居來反襯現在的獨處。因為接下來后面有一句“這是獨處的妙處”。小結:揣摩語言要聯系上下文。
2.“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鍾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宋代詞人秦觀有詞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夢與花互比,愁與雨互喻。還有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3.為什么會突然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是指什么?“這”指流水。前面寫“只不見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蓮子清如水”而來。這是一首情歌。“蓮子清如水”就是“憐子情如水”的諧音。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對情感的表現是極富藝術性,含蓄而美。比如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在文章中,這句話起著行文轉折過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江南是作者的故鄉。1920年,他從北京大學畢業后,在杭州、臺州、溫州、寧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間,參加了文學研究會,與葉圣陶、俞平伯、豐子愷、朱光潛等人志同道合,寫了不少具有進步傾向的詩歌和謳歌江南秀麗山水的散文。他到清華大學任教不久,寫了《我的江南》一詩,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就在寫《荷塘月色》的同時,在《一封信》中寫道:“今天吃過午飯,偶然抽出一本舊雜志來消遣,卻翻著三年前S君的一封信。信里說著臺州,在上海、杭州、寧波之間的臺州。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這卻指引我一條路,雖然只是‘一條路’而已。”
4.課文第4段說“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既然只有“一絲”,為什么會“像閃電一般”呢?
這里的“一絲”既指程度很輕,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閃過去了。所以,“像閃電一般”。5.“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的動感,很美。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這是以虛寫實,以動寫靜。
(繼續揣摩:描寫荷花的“裊娜”、“羞澀”、“明珠”、“星星”等詞語,還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疊字運用的妙處)揣摩小結:如果大家繼續品味、繼續推敲和繼續研究,還會有更多感受、更多的發現和更多的問題。這就是揣摩。七、總結借景抒情,是閱讀本文時應抓住的一個關鍵。具體說,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之情。如許多論者分析的那樣,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這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這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屢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標后合同樣本6
- 倉庫補充合同標準文本
- 公司人員責任合同標準文本
- 供貨合同樣本txt
- 借水合同樣本
- 供應建筑材料合同樣本
- 設計案例分析課件
- 口咽通氣道的應用及護理
- 現代漢字學綱要課程
- 2024抖音電商品牌服飾秋冬趨勢報告-抖音商城-202405
- 京劇頭飾美術課件
- 數據庫應用技術-第三次形考作業(第10章~第11章)-國開-參考資料
- 垃圾分類我宣講(課件)三年級下冊勞動人民版
- 重慶市2025屆高三3月適應性月考語文試卷及參考答案
- T-CECS 10390-2024 建筑幕墻用背栓
- 國旗下講話第三周校長講話稿:以習慣鑄舟楫 以品格揚云帆-讓成長在堅守中綻放華章
- 三門峽水庫實習報告
- 文化產業項目風險管理及應對措施
- 民用無人機操控員執照(CAAC)考試復習重點題庫500題(含答案)
- 2023年小學科學實驗知識競賽試題庫含答案
- 價值共創理論形成路徑探析與未來研究展望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