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粵教版第二單元議論文拿來主義 獲獎作品_第1頁
高中語文粵教版第二單元議論文拿來主義 獲獎作品_第2頁
高中語文粵教版第二單元議論文拿來主義 獲獎作品_第3頁
高中語文粵教版第二單元議論文拿來主義 獲獎作品_第4頁
高中語文粵教版第二單元議論文拿來主義 獲獎作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拿來主義》教學設計【教學設想】:

都說中學生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周樹人,三怕文言文。魯迅先生的這篇雜文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所以要難文簡上,突出中心。要找準文章的切入點,降低難度,才能做到提綱挈領,牽一發而動全身。【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1\*GB3①懂魯迅關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觀點。

②學習、運用比喻論證說理的方法。

2.

過程與方法:課前預習、課堂討論探究、研讀領會“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延伸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拿來主義”的含義,辨證地看待問題,批判繼承人類文化遺產。運用正確的觀點解釋一些實際問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

學習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

2.

領會“拿來主義”的精神實質。

教學難點:學習并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正確運用“拿來主義”精神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現象。【教學方法】:

采用研讀討論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圈點勾畫疑難句子并思考、品味、探討、鑒賞。【教學用具】多媒體【課時安排】

3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考考你:教師描述節日的來歷或節日的習俗,學生說出節日的名稱。有人記得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卻記不清楚端午節、重陽節;有人喜歡坐在肯德基、麥當勞里享受美國快餐,卻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歡看韓劇,成為哈韓一族,卻難得去看看京劇,欣賞一下唐裝。面對眾多的外來文化,我們應該怎樣做?早在70多年前,就有這樣一位思想的偉人為我們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讓我們就一起來拜讀一下魯迅先生所作的《拿來主義》,想一想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如何保護好傳統文化。二.字詞預習檢查自詡(xǔ)

磕(kē)頭

殘羹(ɡēnɡ)冷炙(zhì)

冠冕(miǎn)

犀(xī)利

吝嗇(lìn)(sè)

腦髓(sǔi)

孱(càn)頭

蹩(bié)進

國粹(cuì)

三.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創作,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徬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以及大量的雜文集,如:《墳》、《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四.文體知識:一、關于雜文

雜文是文藝性的論文。它有四個特征:

1.戰斗性與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2.論辯性與形象性的有機結合。

3.幽默、諷刺與文采的巧妙運用。

4.短小精悍。

二、魯迅的雜文特征

首先,魯迅的雜文是社會思想和社會生活的藝術的記錄。

其次,魯迅的雜文銘刻著對人民的關愛和對敵人的憎恨,描寫了人民的苦難和斗爭,愿望和理想。

再次,魯迅的雜文有豐富的理論含量。

魯迅曾經解釋自己雜文的特點是:“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雜文的形式多種多樣,總的說來,這種文體大都結合著評論和文藝兩種因素,在表達某一思想內容的時候,既要有綿密的邏輯又要有生動的形象。“不留面子”和“常取類型”正好適應了這樣的要求。從雜文的直抒己見而言,和論文較為接近,需要有論文的條理和層次。但雜文展開邏輯的方式又不完全和普通的論文相同,因為它是藝術品。魯迅說過:“通烈的攻擊,只宜用散文,如‘雜文’之類,而造語還須曲折。”(注:《兩地書》三二)“曲折”在這里并不意味隱晦,而是表現的一種特殊方式。魯迅不常在雜文里作出直接的結論式的答案,他往往采用對比、暗示、取譬、借喻等等手段,通過客觀的敘述揭發內在的矛盾,使人從事物的相互關系中得到啟發。雜文的作用和別的藝術形式一樣,重要的是運用生活現象來說明問題,正如演繹數學的時候需要列出正確的方程式,使讀者能夠根據方程式去尋求答案,水到而后渠成。這樣才能耐人咀嚼,令人信服。

展開理論邏輯的時候,形象在魯迅的雜文里起著很大的作用。

這種風格的形成也和作家作用的語言有關。魯迅是語言藝術的大師,造語精密,詞匯豐富。他經常向口頭語言學習,經過加工而寫入文章。還主張適當地采用外來語法。魯迅雜文包含著多方面知識:社會、歷史、科學、文化,古今中外,無不網羅。因而在文章里也出現了和這種知識相適應的博采眾長的語言。不過就大體而論,作為骨干的仍然是加了工的口頭語:簡潔,凝煉,有力。這種精密活潑的語言不但有助于理論邏輯的準確展開,而且使抽象的概念血肉豐滿,給人以難以磨滅的印象。再加上作家幽默的才能,諷刺的手腕,貌似冷峭而內實熱烈的氣質,這就使他的雜文具有非常突出的個人風格。

三、魯迅的雜文集

魯迅的雜文集,自行編稿并擬集名的,計十四本。

《熱風》1925年11月編定

《熱風》收1918年至1924年雜文,編集時,魯迅對現狀一如往日,感到“寒冽”,以“熱風”作喻,正反映了魯迅主張深刻批判社會,促醒人們去改革社會的熱烈愿望。

《華蓋集》1925年12月編定

《華蓋集續編》1926年10月編定

分別收1925、1926年雜文。魯迅寓居北京時期,受到北洋軍閥政府的迫害與文化幫兇的攻擊,可謂運命多舛,釘子常碰:“被沙礫打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摸自己的凝血”,然而,“偏不遵命,偏不磕頭”。以“華蓋”作集名,幽默風趣之中,“無非借此釋憤抒情’。另:三二年作《自嘲》詩中“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之句,可與集名印證。

《墳》1926年10月編定

收1907年至1925年雜文。魯迅初期雜文多收其中。1927年始出版。魯迅說“過去已經過去,神魂是無法追躡的,但總不能那么決絕,還想將糟粕收斂起來,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墳;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戀”。《墳》收作者十余生間的雜文,喻其為“糟粕”,當然是自謙之詞。對那些舊制度的維護者,“放一點可惡的東西在他眼前,使他有時不舒服”、“得到一點嘔吐”,這些話,道出了《墳》的命名意圖。

《而已集》1928年10月編定

該集收1927年雜文。后來,魯迅說過:“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嚇得目瞪口呆,離開廣東的,那些吞吞吐吐、沒有膽子直說的話,都載在《而已集》里。(《三閑集·序言》)作者將兩年前的詩移來“作為一九二七年雜感集的題辭”,寓意極深。“而已”,這個燃燒著諷刺烈火的書名,正表示著對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屠殺人民的罪行的強烈揭露與深沉悲憤。

《三閑集》1932年4月編定

收1927年至1929年雜文。1928年,魯迅與創造社展開了革命文學論爭。創造社成仿吾1927年在《完成我們的文學革命》一文中,指責“魯迅先生坐在華蓋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說舊聞”,是“以趣味為中心”,“它所暗示著的是一種在小天地中自己騙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著的是閑暇,閑暇,第三個閑暇。”針對這種指責,魯迅反駁道:“成仿吾以無產階級之名,指為

‘有閑’,而且‘有閑’還至于有三個”,是一種“鍛煉周納法”。“編成而名之日《三閑集》,尚以射仿吾也。”另一方面,魯迅也確認,創造社“救正”了自己“只信進化論的偏頗。可見,《三閑集》的命名脫胎于革命文學陣營內部的文學論爭。

《二心集》1932年4月編定

魯迅公開宣告:“以為唯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以“二心”作集名,以示對反動統冶者懷著“攜貳”的心思,與他們勢不兩立,而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本集收1930年至1931年雜文。

《偽自由書》1933年7月編定

收1933年1月至5月雜文。本集中的雜文均發表于《申報》副刊《自由談》。魯迅尖銳指出;“《自由談》并非同人雜志,‘自由’更當然是一句反話。”即以魯迅的文章而論,涉及時事,或遭刪節,或不能發表。名集為《偽自由書》,意思是并無言論的自由,這正是對國民黨反動派文化圍剿的有力揭露。

《南腔北調集》1934年2月編定

上海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中寫道:“魯迅很喜歡演說,只是有些口吃,并且是‘南腔北調’。”對此,魯迅諷刺道:“我不會說綿軟的京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調,不入調,不入流,實在是南腔北調”。魯迅的話表明了他不愿隨波逐流,鄙薄那些迎合、討好反動派的無聊文人的品質。信手拈來的這個集名,詼諧幽默之中,寄托著對敵人的鄙視,表示了不妥協的態度。該集收1932至1933年間雜文。

《準風月談》1934年10月編定

為1933年6月至11月發表于《申報》副刊《自由談》上的雜文。1933年5月始,反動派對《自由談》壓迫日緊,于是,編者“吁請海內文豪,從茲多談風月,少發牢騷。”這以后,魯迅仍用各種筆名,在《自由談》上發表雜文。結集時,魯迅總結道:“想以一個題目限制了作家,其實是不可能的”,“談風云的人,風月也談得。”魯迅的雜文,正是一篇篇“不能正如尊意”的風月談,也就是說,是借談“風月”之名,而行談“風云”之實,從春風秋月中談出政治風云來。所謂“準風月”者,其實是一句反語。

《且介事雜文》(二集、末編)1935年12月編定

三本雜文集分別收1934年、1935年、1936年雜文。前二集之《序言》文末皆書:“記于上海之且介亭。”魯迅當時住上海北四川路,這是帝國主義越出“租界”范圍以外修筑馬路的區域,當時被稱為“半租界”。“且”者,“租”之右半;“介”者,“界”之下半。“且介亭”即“半租界里的亭子間”的意思。《且介亭雜文》是“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軟軟硬硬的圍剿‘雜文’的筆和刀下的結集。”

《花邊文學》1936年1月編定

收1934年雜文。報紙的短評,刊出時往往圈以花邊,以示重要;“花邊”也是銀元的別名。魯迅當時發表文章多用筆名,文學青年廖沫沙未知其詳,化名“林默”發表《論“花邊文學”》一文,對“花邊”不無微詞。魯迅說:“這一個名稱,是和我在同一營壘里的青年戰友,換掉姓名掛在暗箭上射給我的”,即指此事。當然,這里有些誤會的成分,魯迅以“花邊文學”為集名,亦不無諷刺之意。五、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1934年6月4日,最初發表在6月7日《中華時報》副刊《動向》上,署名霍沖,后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本文寫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我國東北三省之后,妄圖進一步占領華北地區,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而國民黨反動政府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反共政策,對外出賣國家領土,對內實行反革命的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

為了維護反動統治,蔣介石提倡以“四維”(禮、義、廉、恥)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內容的所謂“新生活運動”。于是文化界的反動文人隨之叫嚷“發揚國光”,掀起一股復古主義的逆流,以此來對抗革命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由此可見,“媚外”與“復古”二者緊密配合是國民黨反動政權和一些反動文人的基本特點。

而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極力鼓吹“全盤西化”完全否定我國的文化傳統,以此對抗革命文化。

為了促進革命文化的健康發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藝隊伍中進行了對文藝大眾化和文藝新舊形式等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有些同志受“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影響,認為“采用舊形式”就是“機會主義”,“類似投降”。根據文章內容來看,當時一些青年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侵略,出于愛國主義熱情和對國家民族前途的關心,對一切外國的東西部有一種恐懼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著種種錯誤思潮和糊涂觀念。為了揭露和打擊敵人,為了澄清認識,魯迅先生寫了這篇《拿來主義》(板書標題),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正確主張。文章中著重談的是如何對待外國文化的問題,但魯迅先生提出的主張也足以批駁那些對本國文化的錯誤觀點。因此,“拿來主義”完全適用于對待一切文化遺產。六.整體感知課文:(快速朗讀課文)1.思考:“拿來”的觀點是在哪一段提出來地,是從哪一段開始闡述的?(聽完錄音后回答)明確:第2段點到“拿來”后,第5、6段再次點到,直到第7段,才開始正面闡述“拿來主義”這一主張。2.思考:課文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么?和“拿來主義”有什么關系?明確: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義”,為正面提出“拿來主義”作鋪墊。七.初步體會文章主旨1.文章總的論題是什么?提示:這實際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內涵。明確:籠統地說,本文談的是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義”,為什么要從“閉關主義”談起?提示:我們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閉關主義”。當時清政府以“國情特別”等為借口,盲目排外,與世隔絕,“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結果使古老的中國處于腐敗落后的境地,最終在別人的槍炮面前,不堪一擊,“碰了一串釘子”。明確:國民黨的“送去主義”與清王朝的“閉關主義”有著內在的歷史的聯系,而且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閉關自守”的“大門”沒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會由“閉關主義”走向極端“送去主義”。作者從歷史上的“閉關主義”起筆,意在說明:(1)二者是衣缽相傳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動的本質的反映。3.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來主義的內涵?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對“拿來主義”的確立和論證的。明確:這是文章第7段提出來的。關于拿來主義,說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腦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鑒別,用自己的雙手去拿來。4.作者為什么要提倡拿來主義?提示:第7段劈頭一個關聯詞語“所以”,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屬于“我們自己來拿”的原因。明確:(1)第1、2段所論,是“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送去主義”乃是一種“有往而無來”的行徑,它與“禮尚往來”的交往原則不符。(2)第3、4段所論,是“送去主義”必然造成嚴重后果,“我們的子孫……討一點殘羹冷炙”,按照歷史的發展,長此下去,必然讓我們的子孫淪為乞丐,讓我們的民族亡國滅種,讓我們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用《友邦驚詫論》中的話說,就是“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因此,我們要正視歷史發展的邏輯,采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拿來主義”。(3)第6段是揭示“送來”的危害性。一味地聽憑“送來”,必然招致帝國主義的進一步侵略,“鴉片”、“香粉”等已經充斥我們的市場,使中國更加殖民地化。這樣的現實教訓,我們應該吸取,銘記在心。5.文章第8、9段的內容是什么?提示:聯系上下文,對第8、9兩個自然段歸納總結。明確:文章第8段批判對待外國文化的錯誤態度,第9段闡明正確對待外國文化的態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總結全文,闡述實行“拿來主義”的要求和重大意義。八.小結沒有拿來的,就沒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家、社會的發展是如此,個人的發展亦如是。在今后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同學們應學會運用好“拿來主義”,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但要注意防止不良習氣、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浸染。九.作業運用“拿來主義”觀點,就“上網對中學生的成長是否有益”,談談自己的想法,做好辯論的準備。第二課時一.導入本課。回顧上節課的內容,使學生思路連貫。本文前半部分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得出結論性觀點,回答了“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那么,怎樣實行拿來主義呢?二.研討第九段的比喻論證背景中已介紹本文主要談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問題,可8、9兩段只字未提“文化遺產”,卻談什么“大宅子”之類的問題。先研討第九段的比喻論證,學生易于接受。1.同學閱讀討論第9段,想想“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分別指什么?本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分組討論,全班交流。明確:本段運用比喻論證。“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鴉片”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與糟互見部分;“煙槍和煙燈”指文化遺產的舊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的東西,是純粹的糟粕。2.明確了“大宅子”、“魚翅”等所指內容后,再進一步明確拿來主義者對待這些事物的態度。學生齊答:“魚翅”——“只要有營養,也和朋友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吸收“鴉片”——“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為止’的玄虛”——批判地吸收“煙槍和煙燈”——“除了送一些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留一點作歷史的反面教材,其余清除“姨太太”——“大以清她們各自走散為是”——堅決拋棄第八段內容,學生可能不易理解,需教師多啟發。3.用一句話概括“拿來主義”的做法:明確:“他占有、挑選。”或“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4.研討第八自然段“得了一所大宅子”自比喻面對文化遺產,其余內容如何理解?(同學討論、交流)教師歸納:第十段是全文總結,學生討論、歸納會起到反饋全篇的作用。“孱頭”:“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進門”,指害怕繼承,拒絕借鑒的逃避主義者。“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燒光”,指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廢物”:“欣欣然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指崇洋媚外,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5.小結:以上兩段闡述了對待拿來主義的兩種不同態度,批判了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并闡明拿來主義的具體內容。三.研討第十段學生討論第十段,這一段的五句話分別能回答什么問題?設計出五個相應的問題。1.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呢?總之,我們要拿來。2.拿來之后我們應當怎樣區別對待呢?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3.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么積極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會成為新宅子。4.怎樣才能做到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5.實行“拿來主義”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小結:本段是全文小結,顯示了魯迅在改造民族素質和創造民族新文化上的真知灼見。四.討論活動:有報刊載文《洋節入侵,圣誕節將成“第二春節”?》,那么,我們應如何面對洋節入侵與傳統節日的不斷淡化?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洋節盛行、傳統節日淡化現象出現的深層原因以及我們如何運用“拿來主義”思想對待洋節,傳承并發展傳統節日。對待洋節:不拒絕,不崇尚,了解洋節背后的文化內涵,探究洋節受青睞的原因以及對于振興傳統節日的可資借鑒之處,接納而不代替傳統節日。對待傳統節日:認識并理解傳統節日的精神與文化內涵以及它對弘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義,意識到傳統節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們對于自己的節日缺乏真正的“熱愛之情”,認識到與傳統節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蹺、耍龍燈、舞獅子、蕩秋千、劃龍舟、放風箏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時也有與當代社會生活不相適應之處。對于傳統節日,我們首先應“拿來”,然后“挑選”“區別”,在繼承的前提下有所創新。五.體會本文語言特色(一)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思考回答:這一節中區別了哪兩個詞?為何這樣區別?對“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應怎樣理解?明確:特地區別“拋來”與“拋給”,諷刺國民黨反動派不過像叭兒狗得到主人“拋給”的骨頭一樣。“拋給”,隱含著用鄙視的目光看待的意味。洋大人不會發慈悲心,他們以主子自居,把中國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奪去的財富,吃剩下來,拋一點兒給走狗,以作為進一步榨取的誘餌。“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是因為“拋給”、“送來”的實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是因為國民黨政府對這一點諱莫如深。這樣寫既對賣國政策進行含蓄銳利的批判,又抒發了作者的憤慨之情。這種用極少的詞語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質的語言,反映了魯迅先生語言的犀利的特點。(二)課堂練一練:請同學們說說下面句子有什么表達效果。1.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明確:使用老百姓口語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動,把“閉關主義”必然演化為“送去主義”的深刻道理一語道破,暗含對“閉關主義”者的揶揄。2.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明確:使用民間俗語,“拿來”態度之鮮明躍然紙上。3.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后事如何”。明確:引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話本或舊小說中的套話,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為止”化用商店廣告,都含有強烈的諷刺性。4.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明確:誠惶誠恐地“捧”,畫只有幾張卻一路地“掛”,通過形象的動作活畫出“送去主義”的可憐相、寒酸相。5.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明確:都是反語,具有很強的諷刺性。6.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明確:明明要批判,卻先作肯定,這種欲擒故縱之法常用于駁論。六.小結魯迅先生犀利的語言,深邃的思想讓我們為之折服。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位思想的現行者。七.作業讀一篇魯迅的作品,做好讀書筆記。第三課時一、總結課文的寫作特色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作者先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指出過去我們一直奉行“閉關主義”,現在我們一味奉行“送去主義”,并指出其危害與結果,提示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都缺乏“拿來”的勇氣和精神,從而很有說服力地闡明了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2、綜合運用舉例、類比、對比、比喻等論證手法,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作者在揭示“送去主義”時,舉了“學藝”方面的三個例子,說明我們“拿來”精神的缺失。論述“送去主義”的危害時,用尼采自詡為太陽作類比。從全文看,“送去”、“送來”和“拿來”形成鮮明對比。作者在論述怎樣“拿來”時,通過“孱頭”、“昏蛋”、“廢物”與“拿來主義者”的不同態度的對比,闡明了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度和方法。3、擅長運用比喻展開論證,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文章運用大量的比喻,不僅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而且達到了幽默的藝術效果。4、語言幽默犀利,詼諧辛辣,增強了論證的力度。作者的幽默才能和諷刺藝術,使本文妙趣橫生,如“活人替代了古董”一句,作者將“活人”與“古董”并舉,說明其形式異而實質同,與此同時又譽之為“進步”,便成為含有諷刺意味的反語。文章故意使用迷信的字眼,也是為了增強文章的諷刺色彩。二、讀材料,談感想學完了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讓我們在對待外來文化的問題上,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就讓每位同學盡情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出你思想的魅力。下面,我們再一起來讀幾則材料,看看又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發。材料一:當一個中國人和韓國人談論起歷史時,韓國人馬上會滔滔不絕地講起韓民族發明了銅活字,發明了最偉大的文字韓文,發明了抗擊倭寇的龜船,講起他們偉大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安重根,講起他們的東方孔孟李退溪、李栗谷。幾乎每個韓國人都認為韓國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