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中國糧食生產發展與布局第一節糧食的概念第二節中國糧食生產發展概況第三節中國糧食生產格局變化第四節中國糧食生產布局發展戰略第一節糧食的概念一、我國傳統的糧食概念1.狹義:
指谷物類,即禾本科作物。它包括稻谷、小麥、玉米、高粱、谷子和其它谷物(大麥、青稞、燕麥、黍稷)等。2.廣義:
指谷物類、豆類和薯類的集合。3.糧食概念的演變“行道曰糧,謂糒也;至居曰食,謂米也。”
中國古代糧食的代稱:
(五)谷,指:“黍、稷、菽、麥、稻”。(明代中后期,玉米、甘薯、馬鈴薯先后從國外引進)
4.
中國通行的糧食的概念:小麥、稻谷、玉米、大豆和其他(雜糧、薯類)★
糧食經濟地理中糧食的概念,是指中國傳統的廣義的糧食概念,即谷物類、豆類和薯類的統稱。二、國際通用的糧食概念Grain譯成中文是谷物。既小麥、稻谷、粗糧(包括玉米、大麥、黑麥、燕麥、小米、高粱)三大類。Food譯為中文是食物,指可吃的干物質。它和供飲用的含營養成分的液體“飲料”相對。Food是維護肌體生長、代謝和生命過程以及供給能量所必需的物質,其基本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構成,此外,還含有一定肌體所必不可少的礦物質、維生素,它是固體形態的營養物質。其包括谷物、塊根塊莖、豆類、油籽油果、瓜蔬、糖料、水果、禽畜水產品等。解放前,人們把Food、Grain都譯成糧食,解放后約定成俗至今沿用這一譯法。如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譯成中文應為“聯合國食物及農業組織”,但是,人們長期譯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鄭州糧食學院譯為ZhengzhouGrainCollege由此可知,國際(FAO)通用的糧食概念與中國糧食的概念及中國糧食統計口徑有很大的差別。二、國際通用的糧食概念
FAO每年公布的“世界谷物總產量”,由于中國翻譯上的習慣,常譯成“世界糧食總產量”。其實,這個“世界糧食總產量”只是谷物類,不包括豆類和薯類。
“世界糧食總產量”只是谷物,不包括豆類和薯類。
“中國糧食總產量”除谷物外,還包括豆類和薯類。
如果將“中國糧食總產量”與“世界糧食總產量”進行對比,一定要將豆類和薯類的產量從中國糧食總產量中剔除出去,統計口徑一致,才有可比性。
由于中國糧食概念與世界通行的糧食(谷物)概念不一樣,使得糧農組織對中國谷物庫存量的估算偏高。因此,建議中國公布“世界糧食總產量”時改為“世界谷物總產量”,中國在同時公布“中國糧食總產量”和“中國谷物總產量”時,還要公布“中國谷物庫存量”,以便對世界和各國的谷物生產、庫存和消費進行同比分析研究。
二、國際通用的糧食概念《糧安天下》《FoodSecurityGlobalStability》
foodcrisis糧食危機;foodsecurity糧食安全;
foodconsumption糧食消費;
foodproduction,grainproduction糧食生產;weightofgrain
糧食重量;FoodsecurityandConstructionofMajorGrainProducingAreas國家糧食安全與糧食主產區建設專家觀點大豆是我國傳統的糧食作物。近年國產大豆產不足需,自給率嚴重偏低,大幅度拉低了我國糧食的自給水平,大豆長期掩蓋我國谷物類糧食自給率超過100%的現實,正在誤導國家領導和政府部門對我國糧食安全水平的正確判斷和不斷刺激糧食生產的決策。我國糧食進出口貿易統計已與國際口徑接軌,繼續沿用過時的糧食統計口徑,很難準確判斷我國糧食安全狀況,并難以做出科學的政策選擇,因此,應將大豆從中國糧食統計口徑中剔除出去。第二節中國糧食生產發展概況
一、糧食生產的特點(一)不穩定性.(二)季節性和周期性.(三)地域性.(四)綜合性.
二、中糧國食生產發展概況(一)中國糧食生產簡史
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生產最早的國家之一,不少糧食作物就起源于中國。從商周到西漢,糧食生產的重心在北方,魏晉南北朝(公元200~581年)逐漸南移,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南方水稻漸趨發達。而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南方的糧食生產超過了北方,長江中下游的水稻生產在中國糧食中占主要地位。到了有明代(公元1368~1644年)以后初步奠定了中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的糧食作物生產結構和分布的基礎。到了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中國的糧食種植業,已由內地推向邊疆地區。清朝之后,糧食生產十分落后。1949年,全國糧食產量僅11318萬噸。
來(來)lái—字形是小麥的莖葉穗象形。甲骨文的來字,像一株根葉桿穗俱全的麥苗形,它的本義是指小麥。《說文》:“周所受瑞麥來麰(大麥)。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說明大麥小麥盛產于周地,是上天所賜,又指到來的來。引申義有時間的經過,將要,產生,大約等。如自古以來,來日方長,將來,未來,智慧從勞動來,十來個。作副詞用于動作,如來一個,我來干,干起來,別胡來。此字后來多借用為來往之來,是由彼至此、由遠及近的意思,與“去”相對。而來的本義,則為后起的“麥”字所代替。來(來、麥、麥)、,一來二縫。象芒束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本義為小麥。“行來”之義,后以“來”為基礎,另加義符“夊”(朝下的腳),寫作“麥”表示。來,本義指①小麥:貽我~牟(,大麥),帝命率育。后在使用中皆用當小麥講的“來”表示“到來”,反而用本當“到來”講的“麥(麥)”字表示小麥了。這樣“來”便表示了②到來:今我~思,雨雪霏霏;有朋自遠方~。用作使動,又表示③招致: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之。又引申泛指④做進行某一動作:別胡~;他什么都能~;我~畫;你~段相聲;~一壺茶。又表示⑤從過去某時到現在或將來的一段時間:往者不可諫,~者猶可追;自古以~;別~無恙;~日方長;~年。虛化表示⑥趨向或意向:快進~;拿出~;還未醒過~。又用以表示⑦約數:十~個人;百~頭豬。如此,本當“到來”講的“麥(麥)”字就表示小麥了。來,如今既可單用,也可作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人部。凡從來取義的字皆與小麥等義有關。以來作義符的字有:麥(麥)、差、賚。以來作聲兼義符的字有:徠。以來作聲符的字有;萊、崍、淶、睞、錸。甲骨文金文小篆來(來、麥、麥)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生產最早的國家之一宋代農業二、中國糧食生產發展概況
(二)建國后中國糧食生產發展
1949-1977低起點快速發展、1978年至今高起點波動發展兩個階段即八個時期1.1949~1957年,生產規模、生產水平同時恢復和發展時期。
1949年糧食產量11318萬噸,1957年達19505萬噸。八年增產8187萬噸,年均增長1023萬噸,為新中國第一的糧食生產輝煌時期。焚燒地契分得土地恢復生產二、中國糧食生產發展概況
(二)建國后中國糧食生產發展
2.1958~1965年,出現曲折而又得到恢復時期。發展經濟失誤,加上自然災害,糧食連續大減產,1959、1960年連續減產15%以上,1961年也只有14750萬噸,比1958年減少26%,1965年恢復到19453萬噸,接近1957年的水平。大煉鋼鐵食堂如我家人民公社萬歲早稻畝產36900斤二、中國糧食生產發展概況
(二)建國后中國糧食生產發展
3.1966~1977年,克服嚴重干擾、緩慢發展時期。克服“文革”干擾、緩慢增產,1977年達28273萬噸。
(二)建國后中國糧食生產發展
毛主席在天安門廣場接見百萬紅衛兵和群眾十年動亂
(二)建國后中國糧食生產發展
二、中國糧食生產發展概況
(二)建國后中國糧食生產發展
4.1978~1984年,快速持續增長期。農村實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1978年糧食產量突破3億噸,1982年突破3.5億噸,1984年突破4億噸,創歷史最高水平,達到40731萬噸,首次躍居于世界首位,成為中國糧食生產的第二個輝煌時期。家庭承包制---全家齊生產土地承包制---交足了國家的,留下是自己的土地承包制的發源地---鳳陽小崗村今昔
(二)建國后中國糧食生產發展5.1985~1994年,徘徊狀態和低水平的增長時期
“賣難、儲難、運難”,種植結構調整、減少播種面積、減少投入、自然災害,連續減產,1985年減產2820萬噸,
1989年恢復到40755萬噸。1994年達44510萬噸,人均由
1984年393kg下降到368kg。6.1995~1999年,持續增長時期政策穩定,投入增加,風調雨順,1995年達44624萬噸,1998年達51230萬噸,1999年達50839萬噸。連續四年總產達5億噸左右,人均超過400kg。出現結構性、區域性過剩。
(二)建國后中國糧食生產發展7.2000~2003年,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糧食品種結構調整時期從2000年起糧食數年減產。2000年糧食產量46258萬噸。2003年糧食產量為43070萬噸,人均占有量僅有334公斤,回落到了20年前的人均糧食水平,出現產不足需。8.2004年至今,為糧食生產恢復和發展時期2004年起,惠農強農,中國糧食產量連續八年增產,連續五年超五億噸(50150、52850、53082、54647、57121萬噸)。中國糧食持續增長,加上品種和品質結構的調整,產需達到平衡狀態,基本滿足我國糧食消費需求。二、中國糧食生產發展概況(二)建國后中國糧食生產發展第三節中國糧食生產格局變化一、由長期短缺到供需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
上世紀末糧食產量達5億噸,2004年以來八年連續增產,目前達5.5億多噸,達到豐年有余、供需平衡。二、糧食增長中心逐漸由南方向北方轉移,糧食供求格局由“南糧北調”變成“北糧南運”東南沿海糧食大量減產由凈調出變成凈調入區;北方相反,不僅小麥,玉米,大米等糧食大量南運。
主產區包括: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個省(區);產銷平衡區包括:山西、廣西、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1個省(區、市);主銷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7個省(市)。第三節中國糧食生產格局變化三、主要糧食品種生產格局發生變化,糧食生產布局逐漸向區位優勢地區集中
華北地區產量占全國比重逐漸增加,東北地區比重不斷上升,華中地區略有增加,華東地區不斷下降,華南地區、西南地區下降趨勢。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份額很小,變化不大。黑龍江、吉林、河南、江蘇、安徽、江西、內蒙古、河北、山東等9個主產省區凈調出原糧占全國凈調出原糧總量的96%,中國糧食生產布局逐漸向具有區位優勢的長江中下游、黃淮海和東北地區集中,一些各具特色、各顯優勢的糧食產業帶逐步形成。第三節中國糧食生產格局變化四、糧食品種、品質結構發生變化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糧食的供求壓力主要不再是總量問題,更強烈地顯現出糧食品種和品質等結構性問題。
1.糧食品種變化稻谷、小麥和玉米是中國的三大主糧,其播種面積和產量始終占優勢,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78.0%、89.3%)水稻面積產量比重下降,小麥面積比重下降,產量比變化不大,玉米面積產量比提高很快;高粱、谷子和其它雜糧等低產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所占的比重總的趨勢在不斷下降。
2.品質結構變化
優質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增加,品質改善。項目年份稻谷小麥玉米合計(%)播種面積所占的比重(%)198028.924.917.471.2199029.127.118.975.1200027.624.621.373.5200927.222.228.678.0產量所占的比重(%)198043.617.219.580.3199042.422.021.786.1200040.721.622.985.2200936.721.730.989.3中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構成變化情況
第四節中國糧食生產布局的發展戰略
一、區域布局戰略(一)沿海和經濟發達區:重點發展外向型農業,并保持一定的糧食生產能力,穩定糧食自給率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西九龍江流域,環渤海地區糧食生產已失去優勢,成為全國最大的糧食調入區
一、區域布局戰略(二)糧食主產區:調整農業結構,進行區域化布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核心產區,為全國提供主要商品糧源
長江中下游平原及四川盆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土地面積不到全國2/5,而耕地和糧食播種面積占全國60%以上,糧食產量占全國75%以上。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最大的水稻主產區和第二小麥主產區,擴大優質稻、適當發展優質小麥。黃淮海平原是中國第一小麥主產區和第二玉米主產區,大力發展優質小麥。擴大玉米種植面積。調整大豆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高蛋白大豆生產。東北平原是中國玉米、大豆及水稻主產區,是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戰略后備基地。搞好糧食的加工轉化,把糧食生產資源優勢變為綜合經濟優勢。在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一定要穩定和加快糧食主產區發展,防止主產區滑向產銷平衡區。一、區域布局戰略(二)糧食主產區:調整農業結構,進行區域化布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核心產區,為全國提供主要商品糧源
一、區域布局戰略(三)生態脆弱區:加強生態建設,因地制宜退耕還林還草,開發糧食增產潛力,確保本地區糧食產需基本平衡
云貴高原、川西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西北高原的綠洲農業及沙漠戈壁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關中平原、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灌區、河湟谷地、新疆綠洲農業區和西藏“一江兩河”流域是本區的糧食生產基地,有一定的增產潛力,有條件的地方應逐步恢復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生態脆弱區生態脆弱區(黃土高原地貌)生態脆弱區(綠洲)新疆坎兒井草原牧場
南山草原內蒙牧場西海固,位于中國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什么的淚水中考語文作文
- 電氣機械維修手冊與指南考核試卷
- 水電工程施工現場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考核試卷
- 6-5 PLA和PAL電子課件教學版
- 玻璃纖維的制備工藝考核試卷
- 旅行初二語文作文
- 新材料在D打印領域的應用考核試卷
- 球類生產過程中的實時監控技術考核試卷
- 景區旅游市場開發與拓展策略考核試卷
- 生態保護工程生態保護與生態工程長期效益評估考核試卷
- 景區食堂經營外包合同
- 2024年骨科病區VTE測試試題
- 第14課推進綠色發展的課件
- 汽車租賃合同協議電子版
-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中國蠶絲綢文化 知到智慧樹網課答案
- T-CCAA 39-2022碳管理體系 要求
- 幼兒園大班健康《我會保護眼睛》說課課件
- 武漢大唐不夜城規劃方案
- 110(66)kV~220kV智能變電站設計規范
- MOOC 房地產管理-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