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互聯網創業變或不變的三個關鍵詞_第1頁
盤點:互聯網創業變或不變的三個關鍵詞_第2頁
盤點:互聯網創業變或不變的三個關鍵詞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0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盤點:互聯網創業變或不變的三個關鍵詞

一、連接,連接,連接一切1、連接的方式在不斷改變,但連接永恒。在2012年知乎上討論互聯網的下一個十年的主題中,曾也討論了一下未來趨勢,其中我分享的一個核心觀點在2014年進行了迭代:過去十幾年,互聯網只是將固態的信息介質液態化,一切看得見、摸得著的信息介質如紙媒(信件、報紙、書籍、雜志、地圖、日記本)、影音(膠卷、錄像帶、VCD、卡帶)、通訊(座機、廣播)、傳統游戲(棋牌),辦公(文檔)以及所有商品交易信息進行全面數字化,連接到網絡后,信息的全面液態化使得現實世界一下子變平,極致提高了信息的流動性與傳播效率;而下一個十年,將是液態信息氣態化,由信息如水進化到信息如空氣,一切數據將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處無時不感知不交互不迭代。在這個觀點中,第一個,關系到連接的信息介質。是的,互聯網的發展,首先的前提應該是連接的信息介質。為了簡便,在這里我將信息介質廣義的定義為包括信息存儲、計算與傳感。追溯歷史,信息介質從記事結繩、山洞石壁、動物甲骨到了羊皮竹簡、絲帛紙張,到了20世紀實現全面大一統,都變成了硅晶體管。在硅時代,信息的存儲容量,存儲體積與存儲時間都有極大的成就,一個小小的U盤上已經出現可以容納1TB的容量,而存儲時間已研發出了能夠保存100萬年的介質。然而,信息科技的發展遠不止如此,IBM認為,硅片將在未來三到四次的技術迭代中消失,以此他們在未來五年,將把其總收入的大部分投放到非硅基電腦芯片、量子計算機和仿人腦計算中,幾可預見,納米科學的發展使得計算機一定是朝著更微型化、更不可思議的存儲與計算能力而去;另一方面,物聯網的發展使得信息介質又多了一個維度——傳感器,溫度、光、壓力、磁、氣體、濕度、聲音、味覺等各種傳感器的快速發展,使得各種智能硬件層出不窮的出現,萬物互聯的時代已提前到來。于是,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信息介質極致的越來越?。w積),越來越大(容量),越來越強(計算能力),越來越有feeling(感知能力),這會導致什么樣的變化發生?這就過渡到了我的第二個觀點,連接的信息終端。第二個,連接的信息終端一定會多元化,且無所不在。是不是所有能夠聯網的終端100%都會被智能化,這還不能確定,考慮到成本,會有很多微型的傳感器終端只用來量化物理世界的數據,但是,作為存儲、計算、傳感的當下最代表性的聯網終端——移動智能手機,開始步入技術的成熟期甚至衰落期,這是不爭的事實。在手機是功能機時代,由巨大笨重轉變為小巧便攜后,多數人只是在關注手機的外觀,是翻蓋還是直板,是音樂手機還是拍照手機,一夜之間喬布斯將手機變成了一臺觸摸屏交互的微型聯網終端,從而重新定義了手機,現在也是如此,智能手機到現在更多人已經只聚焦在從薄到更薄,是小巧還是大屏,是柔性還是透明,這是一個很明顯的成熟信號,也是一個變相衰落的信號。在2014年8月,我讀了RayKurzweil的《奇點臨近》,不少觀點對我啟發很大,其一觀點他認為,一項技術的生命周期可分為7個不同階段:前導階段,發明階段,發展階段,技術成熟階段(也是新技術虛假冒充者階段),新技術盲目樂觀階段,舊技術回光返照階段,新技術完全勝利階段。庫茲韋爾列舉了馬車,留聲機,電子書籍的例子,馬車不贅述,留聲機從愛迪生發明至1949年成熟,到如何被虛假冒充者——盒式磁帶沖擊,最終被CD徹底淘汰的例子完全符合這7個階段的推演,而kindle等幾年前就充當了虛假冒充者,但是很顯然,所有人都能預見紙質書籍被徹底取代只是時間問題?,F在,沒幾年就取代功能機的智能手機,也正在慢慢進入成熟期,相信很快,擾亂智能手機的虛假冒充者,即新技術介入者就會出現,是智能眼鏡,智能手表,虛擬現實頭盔,智能機器人,還是如雷·庫茲韋爾所預言的“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大部分計算將不會只是出現在這樣的矩形設備中,而是分布在整個環境里,計算將無處不在,在墻里,在我們的家具里,在我們的衣服里,以及我們的身體和大腦里”,我未從可知。但是,如果我們相信技術的指數增長序列(越來越陡峭),那么真正的變革者會在蟄伏一段時間后一夜之間發生。第三個,連接的速度也在不斷快速進化。Google在美國田納西州與堪薩斯州的一些城市已經為用戶提供了每秒1千兆的寬帶服務,而當人們還在討論每秒千兆的意義在何處的時候,Google已經在研發每秒10千兆的光纖傳輸技術了,而在實驗室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制造的光纖其速度接近了光速,即大約10TB/S。除了傳統光纖,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科學家卻正在研制以空氣為材質的新型光纖,即空氣光纖,擺脫了固體材料性能的局限,可實現在太空中的任意地方進行超遠距離通信。當我們還在質疑用戶需不需要這么快的聯網速度時,我們并不知道其實互聯網已經早就超越了連接過去十幾年主要局限于人與信息(狹義),人與人,人與商品的連接了?;ヂ摼W的根本只是在于一個連接,但是當萬事萬物全部進行連接,連接的范疇越來廣泛,連接的終端越來越強大,連接的速度越來越快,連接的交互方式越來越自然,使得看上去這個分布式網絡是極速熵增的,但背后的實質卻是負熵的,也即自組織的有規律的,這是非??膳碌牧α?。而真正最可怕的,互聯網只有一個,再這么切割防御,互聯網永遠只有一個!所謂“后互聯網時代”,其實就是集全世界的力量在共同打造一個云端神經大腦,人類以各種看似無序的方式有序的以上帝視角在創造另一個現實映射世界,精神世界,客觀世界。2、實體世界、精神世界、客觀世界的連接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R·Popper)將人類社會分組成三部分:實體世界(physicalworld)、精神或心理世界(mental/psychologicalworld)以及人類思維產物的世界(worldofproductsofthehumanmind)。所以,在波普爾的三世界理論中,我的理解是:第一世界是由物理世界構成,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全部宇宙自然界客體和事件組成的現實世界,我們稱之為實體世界;第二世界是特指人類智慧生命在心理活動、心理狀態等精神事件組成的熵增世界,我們稱之為精神/心理世界;第三世界是由人類從精神世界中所有創造出來的思維產物再自組織的負熵世界,比如書籍創造的世界,繪畫創造的世界,計算機創造的虛擬現實世界……互聯網從1995年正式商業化而面向大眾的這二十年,這三個世界都在相繼被連接,最早脫穎而出的是連接實體世界的互聯網產品。如雅虎的崛起(1994),中國各大門戶,社會型動物在實體世界第一映射反應的就是社會事件,于是發生第一優先級的連接是比較正常的;電商的崛起也非常之早,如Amazone(1995),Alibaba(1999),人類社會第二大活動即為經濟事件,商業被最快速度連接也是合理的,只是各自的連接切入點,方式各不相同罷了;再如Priceline(1998),攜程(1999),連接人們旅行服務的需求也很順理成章。與實體世界的連接差不多階段,人類精神世界的連接也開始了。1995年,MSN網絡正式開張,ICQ于1996年誕生,OICQ1998年上線。為什么將MSN類都歸為第二世界的連接?在我看來,網絡即時通訊工具從來旨不在通“訊”那么簡單,核心通的還是人背后的精神狀態,心理活動的連接,通的是各種欲望的連接。第二世界的連接一直在不斷衍變,從PC客戶端到網頁端Facebook(2004),Twitter(2006),再到移動端WhatsApp(2009),微信(2011),Instagram(2012)。第三世界的連接最為特別,因為我們仔細研究會發現,前兩個世界的連接都必須與人相關,或者說與人無關的連接是沒有意義的,但在客觀世界的連接,除了人與再組織的客觀知識之間相連接之外,客觀知識之間本身也會發生各種連接,也就是說客觀世界是可以自成體系,是有自主連接能力,思考能力的,無數的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也可以通過人類思維制定的規則智能連接。應該說,互聯網的誕生,最早的需求就是從人與客觀世界的連接才發展起來的,只是雅虎最早的索引工具是手工輸入的,最終集大成者是Google(1998),百度(2000)。在第三世界,自搜索引擎的連接后,后繼比較典型的就是問答類網站的出現,用問答的方式連接人類的思維產物,Quora(2009),知乎(2011)。但是,三個世界的連接都在變化。(1)實體世界的連接還在無限擴展,同時被全面虛擬化。實體世界的連接,隨著移動互聯網在連接方式上的巨大變化,其觸角變得更廣,從社會活動,商業活動,出行方式,涉及到了周邊生活服務的連接,O2O在信息、物流、服務、支付四大體系的連接實則是對過去互聯網實體世界連接十幾年發展積淀的一次綜合檢驗;其二,各種廉價傳感器的蓬勃發展,物聯網也被納入了本來純以人為中心的互聯網范疇,無數智能硬件必定不可逆的繼續朝實體世界的全面數字化與萬物聯動而發展;其三,實體世界最后一塊難啃沒被連接的價值單元——貨幣,也將被虛擬金融打破區域集中化而真正網絡化連接。當衣食住行全部數字化,然后被連接,人們在網絡上就完成了現實世界的全面映射,完全生活在虛擬空間不是不可能了。(2)精神世界的連接趨于多元化,垂直細分化,四維化。這取決于經濟基礎上升后,人類的自我訴求會更加凸顯,價值觀更趨于豐富,在過去多奇葩多極品的人在全球幾十億分布節點下,不同細分的人群都可以在精神層面上得到連接;同時,在拋卻物理空間的局限下,又能在時間維度上得到連接,完全不同價值觀的人群,可以因為同一個情緒同一個事件,在不同的碎片時間得到共鳴。比如,我就很看好真正意義上以純精神為主的虛擬戀愛服務,無數男女(不管老少)在精神上希望有戀愛的享受體驗,但這種體驗在虛擬空間因為超越肉體器官參數的束縛反而更容易實現,戀愛體驗不應該只保鮮停留在青春時期,而可以做到隨著不同時間階段繼續存續的體驗,這在沒有互聯網尤其沒有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是做不到的。(3)客觀世界的連接趨于人工智能化,所有人類思維的價值信息在類神經元的唯一一個互聯網連接后,一定會自主學習,自主連接從而自主進化。為什么全球兩大搜索引擎巨頭都全力以赴、不遺余力地投身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因為唯有搜索引擎的連接背后純粹是人機交互的,人類主動意識輸入指令,機器通過數據挖掘與學習輸出反饋,而人類的輸入方式唯有幾種,文字、語音、圖像,所以機器只能圍繞人類這幾種輸入方式來分別掌握語義、語音、圖像識別技術,還不得不加成一個深度學習算法這樣的吸血光環,所以,作為第三世界的典型應用搜索引擎,其連接朝人工智能衍變是必然也是不可逆的,而問答類網站的第三世界連接為人工智能積累了學習人類思維非常重要的一個數據庫,也極具價值。(4)多重世界交叉連接,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其一,所謂AR(增強現實)實際上就是第一與第二世界的交叉連接,用戶為何需要在現實世界中疊加虛擬場景?絕大多數真正有價值的應用場景是通過對第一世界的增強現實,輔助或加強用戶在第二世界的感知。AR應用價值的大規模實現需要兩個前提,一個是實體世界的連接已經完全虛擬化,萬物萬事萬人互聯的基礎已經完備,還有就是需要一個實現第一第二世界連接的非常好用的交互終端出現,目前來看GoogleGlass面臨很大問題,微軟Hololens也不好說。其二,以CloudBrain為超級承載的智能機器人出現(如JIBO這樣的智能家庭機器人),就代表了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的連接開始work,正是這一點又揭示了Google為何在一年之內連續收購8家機器人公司,還有DeepMind此類人工智能非常關鍵的深度學習算法公司。其三,所謂VR(虛擬現實)就是第二與第三世界的連接,以Facebook收購的Oculus為代表,但是現在看來用戶真正能夠長時間融入VR世界而不對第一世界的人體本身造成任何影響還有很多問題亟需解決。我對三個世界相互交叉連接的當下看法:三個世界的交叉連接代表AR,智能機器人,VR中,AR的價值應用場景還比較有限,基礎連接還沒完全到位,VR除了游戲之外也很難快速切入,特別是對人體的健康傷害不徹底解決,瓶頸很大,兩者都還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唯一最具可行性的當下反而可能是家用智能機器人的嘗試。另外,暢想下未來的話,個人一直偏執的認為,人類未來必然會將三個世界融合,也就是第一第二第三世界融為一體,我是贊同雷庫茲韋爾的人機(腦機)結合觀點的,未來的生命必將是混合生命。人類本身也將被徹底數字化,固態生命虛無化,現實與虛擬皆是假象,這已涉及到哲學范疇,在此不作深度討論,感興趣者可觀看一部電影《TheThirteenthFloor》。3、連接一切的價值所在我對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全球TOP25市值的IT企業進行了統計,其中涉及連接方式的企業(包括連接終端與連接介質)13家,涉及三個世界連接的企業(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世界)10家,前者總市值23812億美金,后者總市值14530億美金,前者是后者的1.64倍。因為樣本數只放到了25個,不一定很客觀。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隨著連接方式與三個世界的連接都將在未來幾年發生重大變化時,這個榜單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二、糾纏,糾纏,不斷糾纏1、無糾纏不連接。注意,這里的“糾纏”指的是量子力學“量子糾纏”的一個非學術性的通俗語義。所謂量子糾纏,是在量子力學中發現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系:即,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知道了。量子糾纏的這種超距作用已經被世界上許多試驗室證實,量子糾纏超越了人類對第一世界四維時空的理解,因其不受四維時空約束,從而是非局域的,它的一個潛在推理就是:*萬事萬物在冥冥之中皆存在深層次的內在聯系。*量子糾纏是物理學概念,借用這個概念是因為我發現互聯網的三世界連接跟量子糾纏的“糾纏態”有類似之處,極具相關性聯想。人類因為對財富的糾纏態,才會產生商品貿易的B2B連接以及各種證券交易的人性連接,一盆郁金香、一束蘭花、一行字符串(比特幣)都曾讓我們瘋狂,因為對性愉悅的糾纏態,才會產生各種陌生人社交應用,只要出現一個美女頭像,無數雄性荷爾蒙本能驅動著去連接,因為對美的追求、自我存在感的糾纏態,才會需要無數美化皮囊的P圖應用,自欺欺人的連接到虛擬世界以自我陶醉,對喜好之物價格的糾纏態才需要淘寶的連接讓“屌絲們”得到些許安慰。再比如拿我們天使灣自己投資的一些項目來看,人類對愛情的癡怨糾纏態連接出了小恩愛,女人對每月來一次的悲喜交加糾纏態連接出了大姨嗎,所有吃貨對美食的糾纏態連接出了下廚房…………太多太多,無以復舉,大家可自行推演。人類與種植在DNA里的各種欲望交織成萬千糾纏態,這些糾纏態是超距的,是完全可以脫離空間,甚至時間的,只要有糾纏態,他們遲早會連接,即使沒有互聯網。所以,只要人類還沒有擺脫肉身的各種欲望基因操控(很多是DNA代碼里直接寫入的參數),糾纏態就一直會存在。而只要人類的糾纏態還存在,那么圍繞這些糾纏態的連接就不會停止,無論過去是通過喇叭,絲帛,壁畫,紙張,還是現代的計算機與互聯網,只是后者以指數型的增長全方位的加速與放大了連接。有些糾纏態隨著經濟基礎與社會結構的變化會發生變化,比如文化喜好的糾纏態,但是多數糾纏態是不會變的,比如性、美食、健康、愛情。2、交互成就一切糾纏態的連接互聯網過去的階段性分法一直以終端的移動性來區分是有誤區的,互聯網的發展差異區分應該在于人機交互方式上。1981年,第一臺PC問世,驅動人機交互的方式是DOS磁盤操作系統,這種人機交互方式下是根本不可能普及到大眾用戶的,1983年喬布斯推出Lisa,是第一臺采用圖形用戶界面(GUI)的個人電腦,但是可惜的是要價過高,GUI的重大成就才使得計算機的普及,從而使得分布式互聯網連接的可能,2007年,iPhone推出,iPhone的劃時代完全不是因為它的智能,比如Symbian操作系統與MeeGo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都要更早,而在于iPhone用電容屏改變了一切,在GUI通過PC時代日趨完善的基礎上,蘋果再次在人機交互方式上進行了重大革命性突破,觸摸屏讓人機交互更自然,使得所謂智能手機的“智能”才有所體現,然后以此為切入口,iPhone徹底利用了手機的便攜性而大大加強其他交互特性,如拍照,語音這些在PC機上天然受束縛的人機交互方式,最終大大釋放了人類糾纏態的輸入輸出。我們可以這么說,是人機交互的成敗決定了互聯網連接的成敗。人類的糾纏態在表現形式上當前無非文字、聲音、圖像、腦電波,于是從純鍵盤,到GUI的鍵盤+鼠標,到GUI的觸摸屏+麥克風+攝像頭,再到去掉一切,通過語音語義識別、圖像識別、手勢識別、腦電波識別,人機交互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接近于人類自然的交互方式,這種變革進化是真正成就一切糾纏態被連接的核心基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