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地球化學知識點_第1頁
環境地球化學知識點_第2頁
環境地球化學知識點_第3頁
環境地球化學知識點_第4頁
環境地球化學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word1/11概念題緒論〔1/6〕環境問題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活動作用于人們四周的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生產、生活和安康產生的影響。環境容量人類生存和自然環境在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環境可能容納污染物質的最大負荷量。環境要素構成人類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而又聽從整體演化規律的根本因素。環境背景值在未受人類活動干擾〔〕的物質組成或能量分布的正常值。環境質量在一具體環境,環境的某些要素或總體對人類或社會經濟進展的適宜程度。環境質量評價依據肯定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對肯定區域圍的環境質量進展說明評定和推測。第一章巖石圈環境地球化學〔0/0〕其次章土壤環境地球化學〔1/9〕土壤掩蓋在地球陸地外表和淺水水域底部,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物質表層。土壤圈掩蓋于地球陸地外表和淺水域底部土壤所構成的一種連續體或掩蓋層及其相關的生態環境系統。成土過程地殼外表的巖石風化體及其搬運的沉積體環境因素剖面形態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歷程。土壤酸度土壤酸性表現的強弱程度,以pH表示。植物養分植物體從外界環境中吸取其生長發育所需的養分,用以維持其生命活動。土壤污染進入土壤的污染物積存到肯定程度,引起土壤質量下降、性質惡化的現象。土壤凈化污染物在土壤中,通過揮發、集中、吸附、分解等作用,使土壤污染物濃度漸漸降低,毒性削減的過程。土壤質量評價單一環境要素的環境現狀評價,是依據肯定目的和原則,依據肯定的方法和標準,對及進展調查、評估的工作。土壤中微量元素動植物體含量很少、需要量很少的必需元素。第三章水圈環境地球化學〔2/11〕水圈地球外表或接近地球外表各類水體的總稱。水資源世界上一切水體,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氣中的水分,都是人類貴重的財寶〔廣義〕在肯定時期,能被人類直接或間接開發利用的那一局部動態水體〔狹義〕水礦化度自然水中各種元素的離子、分子與化合物〔不包括游離狀態的氣體〕的總量。水硬度水中鈣和鎂含量。化學需氧量〔COD〕水樣在肯定條件下,1L中復原性物質所消耗的氧化劑的量,以氧的mg/L表示。高錳酸鉀指數法〔COD〕在肯定條件下,以高錳酸鉀為氧化劑,氧化水樣中的復原性物質,Mn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來表示。重鉻酸鉀指數法〔COD〕在肯定條件下,以重鉻酸鉀為氧化劑,氧化水樣中的復原性物質,Cr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來表示。生化需氧量〔BOD〕在有溶解氧的條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機物的生物化學氧化過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水體污染進入水體中的污染物含量超過了水體的自凈力量水體的物理化學及生物特性的轉變和水質的惡化,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類安康的現象。水體自凈污染物質進入自然水體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降低的現象。水環境質量評價依據評價目標水質參數水質標準和評價方法水體的質量利用價值及水的處理要求作出評定。第四章大氣圈環境地球化學〔1/11〕大氣圈包圍在地球最外面的圈層,是由氣體和氣溶膠顆粒物組成的簡單的流體系統。同溫層從對流層頂25km以下氣溫不變或微有上升的圈層。逆溫層25km以上到50-55km,溫度隨高度上升而上升的圈層。臭氧層地球10-50km比較集中的大氣層,其最高濃度20-25km處。溫室效應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通過對長波輻射的吸取而阻擋地表熱能耗散地表溫度增高的現象。溫室氣體破壞大氣層與地面間紅外線輻射正常關系吸取地球釋放出來的紅外線輻射阻擋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上升的氣體。酸雨硫、氮等氧化物所引起的雨、雪和冰雹等大氣降水酸化以及pH5.6的大氣降水。氣溶膠由各種固體或液體微粒均勻地分散在空氣中形成的一個浩大的分散體系。總懸浮顆粒物〔TSP〕用標準大容量顆粒采樣器在濾膜上所收集到的顆粒物的總質量。可吸入顆粒物易于通過呼吸過程而進入呼吸道的粒子。大氣窗地球輻射的波長4-8μm13-20μm局部能量很簡潔被大氣中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取8-13μm的輻射被吸取很少的現象。第五章生物圈環境地球化學〔2/9〕生物圈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生態系統由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生命必需元素在有機體的生命活動中,為維持其正常生物功能所必不行少的那些元素。元素間的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有毒元素角度拮抗作用存在而使其毒性削減協同作用毒性增加養分元素角度拮抗作用,一種養分元素因另一種養分元素的存在而使其養分削減的作用;協同作用,一種養分元素因另一種養分元素的存在而使其養分增加的作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地球上各種化學元素四周的環境到生物體生物體回到四周環境的周期性循環。庫某一物質在生物或非生物環境中臨時滯留〔被固定或儲存〕的數量。流通率生態系統中單位時間、單位面積〔或體積〕物質流淌的量。周轉率物質出入一個庫的流通率與庫量之比,即:周轉率=流通率〔通量〕/庫中物質的量。生物泵海洋中由有機物生產、消費、傳遞、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過程的碳,從表層向深層轉移的現象。第六章地球化學環境與人體安康〔2/5〕地方病〔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由于自然的或人為的緣由,地球的地質化學條件存在著區域性差異影響和掌握著世界各地區人類動物和植物的進展生物生態的區域性差異超出了人類和其他生物所能適應的圍,就可能使當地的動物、植物及人群中發生特有的疾病。在肯定區域流行的疾病,由于環境中某種或某些化學元素的缺乏或過量所引起的生理失調。地方性甲狀腺腫一種主要由于地區性環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其主要病癥是甲狀腺腫大。地方性砷中毒由于長期自飲用水室煤煙食物等環境介質中攝入過量的砷而引起的一種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克山病一種以心肌變性壞死為主要病理轉變的地方病,亦稱地方性心肌病。大骨節病一種慢性的骨關節對稱畸形的地方病。簡答題和論述題緒論〔1/2〕環境地球化學的爭論方法?環境地球化學的爭論方法?環境地球化學的爭論方法通常有兩種現場調查爭論和試驗室分析測試與試驗模擬爭論。1.現場調查爭論科學地確定取樣地點采樣點必需有代表性和有足夠的數量。為查明化學物質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特點,通常承受共軛布點法。室爭論室爭論包括試驗室分析測試、試驗模擬爭論等。主要爭論方法和手段為:化學分析法;比照爭論法;元素追索法;環境檔案爭論法;低本底放射性測年法;環境地球化學制圖法;自然和人為的同位素示蹤方法;室試驗模擬各種環境地球化學現象和過程及建立數學模型。環境地球化學的爭論容?環境地球化學的爭論容?答:1.爭論人類生存環境的地球化學性質,包括巖石圈系統、大氣系統、水體系統、土壤-植物系統和人類技術系統的化學性質和變化進展趨勢。爭論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規律污染物的空間位置的變化和形態轉化的分布、降解和累積規律及其環境地球化學條件。爭論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對生態和人體安康的影響。word全球環境變化爭論。環境污染的修復與治理技術爭論。第一章巖石圈環境地球化學〔1/2〕巖石圈在人類生存進展中的作用?答:1.資源作用地球動力學作用地球化學作用地球物理作用風化殼類型及其元素遷移特點?答:碎屑風化殼以物理機械作用為主,化學變化與生物作用微弱。物質遷移緩慢、微弱。氯化物-硫酸鹽風化殼以物理、化學作用為主要的風化方式,Na、Ca、Mg的氯化物和硫酸鹽大量殘留。碳酸鹽硅鋁風化殼化學風化較強,氯、硫及一局部鈉從風化產物中淋走氯和硫被有機體吸取。鈣、鎂、鉀等元素大局部仍保存在風化殼中,Mn、Cu、Zn、B和碳酸鹽局部殘留。硅鋁風化殼化學風化、生物風化顯著增加,Ca2+、Mg2+、Na+、K+等快速受到淋溶,硅、鋁、鐵等組成的黏土礦物相對富集。富鋁風化殼化學與生物作用為主。堿和堿土金屬離子、碳酸鹽、硅等流失,難移動的鐵、鋁氧化物相對富集。其次章土壤環境地球化學〔2/5〕5/11wordword10/11土壤形成過程?土壤形成過程?答:成土母質在大氣、水、光、熱等的作用下,發生氣械、化學風化作用,使其分解,形成疏松多孔的物質,也就是早期的土壤,并釋放出養分,這就為陸地生物生長供給了根底,在經過植物根系微生物以及動植物殘體分解釋放出的有機酸原始土壤發生了進一步分解生物的選擇性吸取,造成分散養分的富集,并轉化為有機質,形成生物體,再經過礦化作用使有機體分解,有歸還于土壤,這就是所謂的元素生物累積過程元素的不斷累積導致土壤肥力不斷提高現代土壤。主要類型成土過程?主要類型成土過程?〔1〕過程;有機質的累積和消耗過程;鈣化過程;鹽化過程;堿化過程;粘化過程;富鋁化過程;潛育化過程;潴育化過程;灰化過程;白漿化成土過程。N、P、K答:土壤中的NN素的轉化主要包括N素的礦化-生物固定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銨的粘土礦物固定與釋放作用、銨的吸咐-解吸作用、銨-氨平衡及氨的揮發。多數容見筆記有機氮經微生物礦化成銨態氮;一局部銨態氮可以被土壤膠體吸附固定被微生物利用轉化為有機氮硝化作用氧化形成硝態氮硝態氮經反硝化作用轉變成N2、NO、N20,或經硝酸復原作用復原成氨或微生物利用形成有機氮。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態?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態?答:1.水溶態交換態碳酸鹽結合態有機結合態弱有機結合態,強有機結合態氧化態殘渣態活性態土壤質量的評價方法?土壤質量的評價方法?答:首先要確定有效、牢靠、敏感、可重復及可承受的指標,建立全面評價土壤質量的框架體系。可依據不同的評價目標和技術水平選擇或設計適宜的評價方法。采樣,針對目標承受什么指標,參考水環境質量評價方法第三章水圈環境地球化學〔2/4〕水體組成?水體組成?答:1主要陰陽離子微量元素溶解性氣體養分物質有機化合物懸浮物質底泥水生生物水體分類?水體分類?答:按優勢離子比例劃分按類、類S、類〔C〕組Ca組M組〔N〕每一組按離子摩爾比例關系分為四個水型:Ⅰ型:[HCO-]>[Ca2++Mg2+]3Ⅱ型:[HCO-]<[Ca2++Mg2+]<[HCO-+SO2-]3 3 4Ⅲ型:[HCO-+SO2-]<[Ca2++Mg2+]或[Cl-]>[Na+]3 4Ⅳ型:[HCO-]=0pH<4.53依據這個分類系統,共劃出個27個自然水類型CⅡ為重Ca碳酸鹽類、鈣組、Ⅱ型水。淡水、咸水陰陽離子組成特點?淡水、咸水陰陽離子組成特點?答:1.淡水河水Ca2+>Mg2+>Na+HCO3->SO42->Cl-湖水Ca2+>Mg2+>Na+HCO3->SO42->Cl-地下水Ca2+>Mg2+>Na+HCO3->SO42->Cl-2.咸水海水Cl、Na、Mg、S、Ca、K、Br、C、Sr、B、Si、F咸水湖水環境評價方法?水環境評價方法?答:水質評價用價值及水的處理要求作出評定。采樣,分析,依據什么標準承受什么方法對水進展分級。采水樣,寫上湖水評價指標,找評價標準,用肯定的指標進展評價,一般是單污染指標法,綜合指標法。第四章大氣圈環境地球化學〔1/4〕大氣圈的構造及成分變化?大氣圈的構造及成分變化?答:1.對流層大氣的最底層,底界是地面。氣溫隨高度上升而降低。成分:N、O、CO、HO、Ar等。2 2 2 2平流層從對流層頂以上到50-55km高度。25km以下氣溫不變或微有上升〔同溫層〕25km以上氣度隨高度上升而上升〔逆溫層〕成分:N、O、CO、O等。2 2 2 3中間層自平流層頂到80-85km左右。氣溫隨高度上升而快速降低。成分:N、O、O+、NO+。2 2 2暖層〔熱層〕自中間層頂到800km高空。氣溫隨高度上升而快速上升。成分:N、O+、O+、O、O、NO+等。2 2 2散逸層〔外層〕暖層以上即800km以上的最高層大氣。氣溫隨高度上升而上升。成分:H、He等。臭氧層形成與消退機理?臭氧層形成與消退機理?答:見筆記溫室效應形成機理?〔地球能量平衡角度〕答:4-8μm和13-20μm局部能量很簡潔被大氣中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取8-13μmCO2和H2O平衡的。近地面大氣中增加的水汽和CO2,會吸取地面長波輻射,在近地面與大氣層間形成絕熱層,使近地面熱量得以保持,并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形成“溫室效應”。酸雨形成機理?酸雨形成機理?答:見筆記第五章生物圈環境地球化學〔2/4〕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類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類型?答:從參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物質形態劃分:水循環、氣體型循環和沉積型循環從參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化學物質類型劃分:養分元素有毒元素有機污染物的循環、次生循環和亞循環循環特點?循環特點?答:答: 碳循環?碳循環?答:碳的全球循環分為兩局部:陸地生態系統中碳的循環:從大氣到植物、動物,再通向分解者,最終又回到大氣。綠色植物從大氣中獵取CO光合作用CO轉化為糖。其中一局部糖作為自身的能量,2 2一局部通過食物鏈被動物吸取利用。動植物的有氧呼吸作用又從體釋放出CO,進入大氣。2動植物死亡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COHO大氣或水體中,2 2一局部動植物殘體被埋藏在沉積物地質作用變成化石燃料燃燒時,其中的有機碳變成CO等無機碳進入大氣中。2海洋CO在水中的溶解度較高,所以大氣中的CO可溶解2 2在海水中。當海水溫度增加時,有較多的溶解態CO會從海水中釋放到大氣中。一些海洋生2物從海洋中吸取溶解態CO氣體和HCO-、CO2-離子,這些離子與水中的Ca2+作用形成貝殼、2 3 3骨骼等。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也能放出CO。未分解的海洋生物的殼、骨頭等在海底沉淀下2海相沉積物海底火山作用會將局部碳酸鹽沉積物回到大氣地質作用將這些海底沉淀物抬升到地表風化作用將沉積物中的碳重釋放出來。大氣和海洋之間CO的交換作用,將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中碳的循環相互聯系2起來。氮循環?氮循環?大氣N固氮作用轉化為NH3或NH4+,在經過消化細菌的硝化作用轉變為硝態氮,氨氮或硝態氮被植物吸取利用后,轉換成植物蛋白、核酸環境N生態系統。動物以植物為食料,利用植物中的蛋白質合成動物的蛋白。在動物的代謝過程中,局部蛋白質分解成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