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蘇教版第二專題此情可待成追憶(文本研習)項脊軒志 獲獎作品_第1頁
高中語文蘇教版第二專題此情可待成追憶(文本研習)項脊軒志 獲獎作品_第2頁
高中語文蘇教版第二專題此情可待成追憶(文本研習)項脊軒志 獲獎作品_第3頁
高中語文蘇教版第二專題此情可待成追憶(文本研習)項脊軒志 獲獎作品_第4頁
高中語文蘇教版第二專題此情可待成追憶(文本研習)項脊軒志 獲獎作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項脊軒志》教學案例【背景介紹】在寵愛中成長,課業負擔過重,與家長溝通少,諸多原因使得現在不少的中學生漠視生活中的真情,從而在閱讀中忽視對文章表情達意的關鍵處、精妙處、奇特處的鑒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但這種影響又只能通過熏陶感染才得以實現。這就迫使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更加重視學生的審美體驗,創設學生與文本、教師、同伴、自我對話的情意場,從而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并培養良好的鑒賞習慣與鑒賞品質。正是本著這一理念,我對高二年級《項脊軒志》一文的教學進行了如下設置,旨在使學生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感受親情之美、文言之味、課堂之趣。【教學設計】設計思想美麗的課文等待發現美的眼睛。“有為而為”的閱讀鑒賞,要求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對審美對象的品評能力,從而達到情感與理智、直覺與認識、自覺與非自覺的完美統一。我們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引領學生運用“有為而為”的審美藝術去挖掘去感受課文中的情感之美與藝術匠心。教材分析明代歸有光的《頂脊軒志》,是一篇借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列于蘇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憶”專題中“如泣如訴”一板塊。作者圍繞“百年老屋”的幾度興廢,追憶昔日的讀書生活和日常瑣事,寄托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切懷念,并抒發了人亡物在、抑郁蕭索的身世之感。文章由物及人,即事抒情,記物、敘事和抒情融于一爐,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筆墨紆徐平淡,悱惻動人。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和高一年段的學習中,已基本掌握翻譯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可以把疏通文意、探討課文思路等任務交給學生。而課文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則需要師生共同探討,因為對于缺乏生活體驗的高中生來說,歸有光的文章他們可能會覺得太平淡,難以真正把握其藝術價值。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欣賞文章寫人記事表情達意的特點。過程與方法1、在反復的誦讀中,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在對日常瑣事的記敘中所蘊藏的濃濃深情;有意識地喚醒學生心中的親情,培養其從細微的“舉動”中品味“人情美”的能力。教學重點與難點理解作者對家道衰落的傷感,對故居親人的眷戀;掌握通過細節描寫表達內心情感的寫作技巧。教學策略與手段這堂課以學生的體驗、探究活動為主。學生自讀課文,尋找感動點,找出文中精彩處并作鑒賞和分析,歸納這一類作品的鑒賞方法,并于課后仿寫一段文字。筆者認為這樣的訓練,堅持以時日,能夠讓學生學會怎樣真正走進作品,走進作者,走進生活,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不斷增加他們的人文積淀。課前準備學生:在第一課時了解作者,疏通文字,熟讀課文,大略理解文意。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案例描述】片斷描述1體驗文章的情感之美明人王錫爵評價本文說“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同學們能從文中找到概括這“歡愉慘惻之思”的一句話嗎?生:我認為是“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師:那么作者喜從何來,悲又自何出呢?活動設計:自由朗讀課文,到文中去尋找最能體現作者或喜或悲情感的句子,并以“喜(悲)在”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解讀。(學生閱讀,動筆,交流;教師相機評價、點撥、追問。)生:“余稍為修葺……室始洞然”一句表達出喜悅之情,喜在書齋修葺后的完好與明亮。師:“完好”指的是什么?生:“不上漏”,不再有“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的尷尬。生:“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一句表達的也是喜悅之情。喜在書齋環境的優美。師:想過作者為什么種蘭、桂、竹等花木么?生(略思考):可能是因為梅蘭竹菊是花中四君子,而桂樹和讀書人的愿望“蟾宮折桂”有關系。師:說得很好!看來這里的環境不僅優美,而且優雅。這也告訴我們學習文言文除了學習古代語言,還要了解相關的古代文化知識。生:我覺得第一段還寫出了環境的幽靜和作者在書房中讀書的自得。我是從“借書滿架……珊珊可愛”這幾句中讀出來的。師:哪些詞句最能體現環境的幽靜?生:“萬籟有聲”、“寂寂”等詞語。師:“萬籟有聲”是什么意思?生:指自然界發出的一切聲響都能聽到。師:是寫環境幽靜還是寫喧鬧?生:寫幽靜。師進一步問:與“萬籟俱寂”比較,哪一個更幽靜?生:“萬籟俱寂”是非常的安靜,一點兒聲音也沒有;“萬籟有聲”……應該……也比較安靜。(大家笑,然后靜默思索。)生:“萬籟有聲”是寫作者凝神專思時書齋里靜得連最細微的聲音也能聽到。以有聲寫無聲,這與“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效果一樣,以有聲反襯“靜”字。而這種靜是有靈氣的“幽靜”,而不是一片“死寂”!(學生自發鼓掌。師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師:剛才幾位同學精彩地詮釋了文章“多可喜”的內涵,那么這篇文章是重在表現喜悅還是抒寫悲情呢?生:重在寫悲。課文第二段開始到最后都是悲親人的早逝。師:都是悲親人的早逝,大家同意這種說法嗎?生:第二段開頭幾句好像是悲大家庭的不和睦、敗落,如“內外多置小門墻”“雞棲于廳”。師:讀得很仔細。接下來能具體說說哪些內容是悲親人的早逝嗎?生:嫗跟作者說起關于母親生前的事時,“語未畢,余泣,嫗亦泣”。師:為什么會這樣?文中的母親只不過說了六個字“兒寒乎?欲食乎?”我們同學平時聽到這樣的話是怎樣的一種反應?也泣嗎?(學生笑,繼而沉思。)生:在媽媽問“冷不冷”、“要不要多穿點”之類問題的時候,我總覺得很煩,因為我不太怕冷,也不喜歡穿得臃腫。生:是覺得比較煩,覺得父母老把我看作長不大的小孩。生:大概很多東西失去了才覺得它的可貴吧。文中的慈母再也不能“以指扣門扉”噓寒問暖了,追憶時確實令人傷懷。生:作者還悲自己辜負了祖母的期望,因此“瞻顧遺跡,長號不自禁”。生:課文第四、五兩段寫的也是悲情,悲在與他很恩愛的妻子也先他而去。師小結:是啊,家道日衰,親人一個個離他遠去,再加上自己雖才華橫溢卻科舉不利,有負重托,這怎么不叫歸有光無限傷心呢?片斷描述2賞析文章的藝術特色再次屏顯明人王錫爵的話:“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師:在剛才的閱讀中我們深切地體會到作者的“歡愉慘惻之思”——難言的傷痛,不老的親情。那么作者是怎樣讓這些“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的?活動設計:再次閱讀課文,讀后四人小組討論,探究本文表現情感的獨特手法(討論結束后各小組推薦一人代表發言)。(學生閱讀、討論,交流,評價;教師相機追問、點撥,指導朗讀并擇要板書。)生: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來寫,這些我們平常熟視卻不怎么在意的事,一經作者真切再現,便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便能以“小”、“瑣”事令讀者產生巨大的震撼。師:這些小事又是怎么在作者筆下變得感人的呢?生:運用細節描寫。如“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反映出門庭的敗落。師:“客逾庖而宴”什么意思?它又是怎么反映出門庭的敗落的?(生讀注解“客人越過廚房去赴宴”,對于第二問則一臉茫然。)師:古有“君子遠離庖廚”之說,而在這個大家庭里,連客人都越過廚房去赴宴,可見其間的混亂。生:“兒寒乎?欲食乎?”的詢問,以傳神之筆勾勒出母親的音容笑貌,演繹親情,把讀者帶進一個可感可泣的境界。生:大母的“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一語和離去時輕輕關門的動作流露出對孫兒的疼愛,自言自語及“持一象笏至”的細節表達了對孫子的殷切期望。師:寫妻子的一段文字,所選細節可謂別具用心。作者為什么要寫問余古事、憑幾學書以及妻子轉述娘家小妹問閣子為何物的天真好奇?生:是為了表明夫妻生活的美滿,表達妻子離開自己后的孤獨與傷心。師:作者寫到妻子離開自己后的孤獨與傷心了嗎?生:“吾妻死,室壞不修”一細節和課文最后一段有這樣的意思。師:寫對妻子的懷念與前面寫對母親、祖母的懷念在手法上有何不同?生:前面寫得很悲。生:前面是直接寫的,像“余泣,嫗亦泣”、“令人長號不自禁”,后面的很含蓄,寄綿綿深情于庭中的枇杷樹。生:寫“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是托物抒情,讀來更感人。師:是啊,這里用了兩種手法,一種是——生齊:直接抒情。師:對,直抒胸臆,直接寫出心中所感。寫妻子時歸有光用的就是托物抒情了。這兩種手法各有其妙。下面看看老師改寫的結尾,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而今庭院寂寂,妻之言笑猶然在耳,恨人去不復,余自傷泣不已。”生:原句睹物思人,意味深長,老師你寫的缺了一種味,就是你常說的韻味。.生:“亭亭如蓋”,說明時間已過了很久了,都說時間可以沖淡一切,可作者這份情感卻歷久彌深.,更見他對妻子的懷念之深了。生:文章末段雖無一字言思念,但思念之情卻搖曳滿樹。老師改寫的卻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生:古人表達對長輩的情感一般比較直接大膽,“百德孝為先”嘛!而表達對妻子或戀人的情感往往比較含蓄。再說,十余年后的歸有光經歷了更多的人事,心智更為成熟,情感表達也更加深沉了。生:三十多歲的作者孤獨落魄、不得志,回望過去,有滿腹的心酸要傾訴但卻在“識盡愁滋味”后“欲說還休”了,這里還表達了他的無奈和悲涼。師:品得很細致,說得也很深刻。能不能用你的聲音演繹出這種“欲說還休”的無奈與感傷?(該生朗讀文章末段。)師:綜觀全文,正如林紓先生所說的,歸有光的散文寫的是家常瑣事,抒的是人之常情,但正是這瑣事常情卻有著如此恒久而巨大的魅力,因為它表現的是親情,因為它傳達著親情的是一個個我們熟悉的細節和那意味深長的“景語”。(教師領著全班齊讀第2、4、5段,再次領略文章寫人記事表情達意的特點。)師:通過這一節課的研讀探討,同學們能否歸納出閱讀鑒賞這一類文言散文的基本方法?生:應在反復誦讀中體驗文章的情感之美。生:可以用替換、對比、評點等方法感受文章的藝術魅力。生:還要做到知人論世。生:也不可以忽視對古代文化的學習和積累。師小結:說得沒錯。僅僅讀明白作者在文章中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是不夠的,因為如何抒發這種感情才是使其成為文學的關鍵。此外,聯系時代背景、作者身世,結合當時的語境來解讀也很重要。看來,這一課的學習讓同學們找到了解讀文言散文的鑰匙。愿這把鑰匙能在今后幫同學們開啟更多的藝術殿堂的大門。【教學反思】一節語文課該教給學生多少東西,能教給學生多少東西,這是從教以來一直困擾著我的一個問題。因為語文教學涉及的面太廣了,尤其是文言文,字詞的音、形、義,文章的時代背景、線索、結構、思路,內容、主題、表現手法……這一切常讓我在備課中耗時費力,授課時不停地趕進度,而學生則疲于奔命,所獲甚微。隨著教學時日的增長,我漸漸發現,語文教學其實是可以化繁為簡的,甚至可以簡到一句話,即教學生愛讀書會讀書。忽視這一核心問題的其它所有努力,都是舍本逐末之舉。因此,這堂課的教學,我盡量給足學生潛心讀書的時間和空間,著意于借助明人王錫爵對該文的評價,創設了學生頗感興趣的學習情意場——圍繞“作者喜從何來,悲又自何出”、“作者是怎樣讓‘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這兩個主問題,采用個性品讀與合作學習等形式展開閱讀欣賞,體驗交流。讓學生在這個情意場中入境、生情,并品評文章的表現手法,累積閱讀經驗。學生的情緒一經點燃,整堂課都很積極投入,思維活躍,放言無忌,妙語如珠。不僅體會到作者歸有光對已故親人的深情、因人生不得志的隱痛;欣賞了文章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通過生動的細節,用平實的語言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一藝術特色;還強化了反復誦讀體驗、知人論世、評點、積累古代文化知識等文言散文鑒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