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蘇教版《魯迅作品選讀》◎閱讀魯迅(四)-睜了眼看燈下漫筆(節選)_第1頁
高中語文蘇教版《魯迅作品選讀》◎閱讀魯迅(四)-睜了眼看燈下漫筆(節選)_第2頁
高中語文蘇教版《魯迅作品選讀》◎閱讀魯迅(四)-睜了眼看燈下漫筆(節選)_第3頁
高中語文蘇教版《魯迅作品選讀》◎閱讀魯迅(四)-睜了眼看燈下漫筆(節選)_第4頁
高中語文蘇教版《魯迅作品選讀》◎閱讀魯迅(四)-睜了眼看燈下漫筆(節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魯迅作品選讀》閱讀魯迅四睜了眼看之《燈下漫筆》教學設計

一.導入諦聽魯迅

大約是因為離百草園、三味書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緣故,每當深夜于臺燈下打開那一篇篇悲涼苦難的文字時,我的耳邊就回響起一個聲音:

“外面的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我存在著,我在生活,我將生活下去,我開始覺得自己更切實了,我有動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墜入了睡眠。”

先生故鄉的夜雖不似近處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囂,但也絕非孔乙己時代那樣的寂靜,然而這聲音卻突破世紀之交的洶洶嘈切和層層迷障,如黃鐘大百般從歷史隧道的另一端傳來。我不由得合上書,來到庭院里。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種淤血脹腫的青紫色,偶見幾顆晦黯而飄忽的星在閃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咬起來了。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懦,狐貍的狡猾。”

時間已經過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第一個現代“狂人”的這句夢囈驀然間在我的耳畔回響起來。這是一種怎樣的聲音呢?低沉?喑啞?激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嘆告蒼涼的吶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來的一位女教授參觀先生紀念館、故居和三味書屋,結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閉目凝神,一動不動,惹得旁邊的游人都看她。我也請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數日后離開紹興時,她才對我說,那天她聽見了魯迅先生的聲音。

我將她的話理解為一位熱愛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學者的心靈感應。

孰料過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來的一位作家參觀先生紀念館,他第一個問題就是,先生生前說話的語調是怎樣的?有沒有他的錄音?

先生生活的那個時代,照相技術已較普遍,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個側面的容貌,而錄音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才剛剛出現。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講,深刻的議論,談諧的談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無法倒轉的時光的錄音帶中。但我相信,任何一個真正走近魯迅并真正用人類良心去體會他的人,都會從先生的文字中聽到他的聲音。“還記得三四年前,有一個學生來買我的書,從衣兜里掏出錢來放在我手里,那錢上還帶著體溫。這體溫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寫文字時,還常使我怕毒害了這類的青年,遲疑不敢下筆。”讀著這樣的文字,不僅耳邊會響起先生那語重心長的聲音,手指還會感覺到書頁如脈搏般在律動,如心窩般在發熱,這分明是先生在面對面地跟你交談啊。

夜愈來愈靜,周圍樓房窗戶里的燈光都漸次熄滅了,遠處,會稽山在深藍的天幕下蜿蜒著黛色的剪影,隱隱聽得見由鑒湖而來的環城河上夜航船的低鳴聲。我知道先生對夜是有一種特殊的感受的,在他的全部雜文、散文和小說中,寫到夜的有上百處之多。“夜是造化所織的幽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們溫暖,安心,不知不覺的自已漸漸脫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條條地裹在這無邊際的黑絮似的大塊里。”我不知道那將先生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還為承襲了外國傳教士觀點的淺薄之輩,和認為先生沒有寫出一部大部頭小說因而就不夠偉大的無聊之徒這會兒在干什么,是不是正“脫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條條”地在打造新的貶損先生的冷箭,但在這先生故鄉的靜靜的夜晚,我感覺到的的確是一種可以使生命升華的詩意的“溫暖,安心”,這是因為,在這里能親耳諦聽到先生的聲音,觸摸到先生脈搏的跳動。

只要精神在,聲音就不會消失。

當然,只要夜晚在。趙家的狗,或者還有什么張家王家馮家李家的狗,也就還會咬起來。

二.文體簡介

《燈下漫筆》的“漫”,既是內容的“漫”無邊際,又是“心事浩茫連廣宇”的“漫漫”心緒,還是一種“漫延開來”的思維方式。“漫筆”,也就是“散”漫無拘、筆隨心意、興之所至的筆墨趣味。魯迅先生具有一種特殊的敏感,能夠從所接觸到的紛繁的事物中,發現(區別出)具有廣闊思想內涵、可供開發的人與事,以此作為他的雜文的材料,然后將其置于時代、社會、歷史的更大時空下進行剖析與開掘。

本文寫作于1925年。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社會,變亂紛呈,異常黑暗。對中國歷史有著深刻研究,對中國社會“吃人”本質看得十分清楚的魯迅先生,思考著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925年春末夏初的某一天,面對窗外沉沉黑夜,他就著昏暗的燈光寫了這篇文章。

魯迅喜歡在“燈下”寫作。女作家蕭紅有過這樣的回憶:“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也是一點聲音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在書桌邊,在那綠色的臺燈下開始寫文章了。”魯迅寫過《夜頌》,說自己是“愛夜的人”。據說愛夜的人“有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時刻,1925年4月29日這一夜,燈下坐著的魯迅,又“看”到了“暗”中掩蓋著的什么呢?

三.學習目標

1.理解本文在當時的現實意義,識記有關字詞,識記有關文學、文史知識。

2.理清文章總體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學習魯迅先生關心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4.依據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和作用,品味作者以情人理、情理交融的表達藝術。

四.初讀課文

1.辨清字音:

累墜

l

i

嗜好sh

兌現du

鈔票ch

o

折價zh

欽定q

n

編纂z

Bn

數shu

見不鮮xi

n

2.弄清詞義:

執迷:對某人或某事發生特殊愛好而沉醉。

厘定:整理制定。

發祥:最初產生、發生。

先儒:先前的文人。

降格以求:降低標準來尋求辦法。

皇恩浩蕩:皇帝的恩德廣大無邊。

一治一亂;一個時期太平,一個時期混亂。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出它的奧妙。

心悅誠服:誠心誠意地服從或佩服。

蒸蒸日上:

蒸蒸,上升和興盛的樣子。比喻事情蓬勃發展,日日都有進步。

朝三暮四:

原來比喻用詐術欺騙人。后來用以比喻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3.辨明近義

①執迷執著

同:它們的都有堅持的意思,都既可以做不及物動詞,又可做形容詞。

異:“執迷”指因對某人或某一事物發生特殊愛好而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例如:犯了錯誤如果還執迷不悟,那是很危險的。“執著”,原為佛教用語,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后來泛指固執或拘泥,屬褒義詞。例如:他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②嗜好愛好

同:它們都有喜好之意。

異;“嗜好”強調因特殊原因而喜歡的情緒,多用于指不良習慣。例如:他這人對抽煙有特別的嗜好。“愛護”強調對事物的愛意。例如:有人愛花,有人愛草,各自的愛好不同是允許的。

③羨慕艷慕

同:它們都是動詞。都有見到別人的長處、好處或有利條件自己也想具有的意思。

異:“羨慕”強調看到別人有某種長處、好處或有利條件而希望自己也有。含有喜愛的意味。口語。書面語中都用。例如: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艷慕”強調羨慕并比之更甚,含有希望自己也有的東西很美好的意味。是文言詞語,書面語色彩比較濃厚。例如:她一向就想望著得人歡心,被人艷慕,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

④價格價錢

同:它們都是名詞,指出售商品時,賣方向買方所索要的錢數。

異:“價格”含有一定的高低水平或尺度的意味。適用于正式場合。是經濟學的術語而又另有專門的意義。例如:廠方有權決定產品的出廠價格。“價錢”強調某種數量的貨幣。多用于口語,可直接受形容詞“好”、“大”等修飾。例如:這批貨物可一定要賣個好價錢。

五.整體把握

1.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在主要內容(課文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內容結構)

第一部分(1-5節)敘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從鈔票兌換現銀這件事發現我們民族“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高興”。

第二部分(6-11節)回溯歷史,分析中國歷史只能概括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第三部分(12-14節)分析目前的社會狀況,對青年提出創造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時代的希望和要求。

理由:由對現實的抨擊,轉到對封建社會歷史的批判,再回到現實,提出使命。(不拘于此,自圓其說即可。)

2.概括作者的觀點(主題思想)

中國歷史只能概括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青年人應該看透歷史和現實,不應再學什么“固有文明”,而應改變民眾做奴隸的歷史和現狀,創造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時代。

六.研討學習

1.文章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發出的重大問題?

作者首先敘述了自己(以及普通老百性)所親歷的一件日常小事,如何相信國家銀行而將銀元換成鈔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穩要將鈔票轉換成銀元而不得(第二段),聽說暗中有了行情又如何趕去兌現,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第三段)。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成為魯迅思考的起點,成為他的思想探索的起點;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2.作者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心情起了哪些變化,由此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注意課文中的關鍵調,開始換鈔票時的“樂意”(第一段),停止兌現時的“不甘心”(第二段)與“恐慌”(第三段)。還有一個細節也頗發人深省:第一、三、四段都寫到“銀元裝在懷中”,感覺卻大不一樣,開始只覺得“沉重累墜”,幾乎失去,又終于得到(盡管打了折扣用就“沉墊墊地覺得安心,喜歡”。由此得出“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

3.魯迅先生把中國歷史概括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是怎么推導出來的?

第六段,指出中國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們安于奴隸的地位,把“牛馬”的命運當作“太平盛世”未“恭頌”;而封建階級的史學家也粉飾太平,說什么“咱們向來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嗎?在第七、八、九段里,作者列舉大量事實,尖銳地指出:“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人格,至多不過是奴隸……”所謂“皇恩浩蕩”、“天下太平”的時候也是有的,那不過是來了一個“較強”或“聰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聽族的人物”,制定了“奴隸規則”,把百姓引上了“奴隸的軌道”罷了。第十、十一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德”所說的歷史上“一治一亂”的時代,實際上是“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實質。

4.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

極容易“說明中國的亂”是長期的,“治”是短暫的,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隸而不得,他們把做奴隸當成一種奢望,甚至是一種享受,一旦有位統治者滿足了這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們自然就“萬分歡喜”了。

5.假如有一種暴力,“將人不當人”,不但不當人,還不及牛馬,不算什么東西;待到人們羨慕牛馬,發生“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嘆息的時候,然后給與他略等于牛馬的價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別人的奴隸,賠一頭牛,則人們便要心悅誠服,恭頌太平的盛世。為什么呢?因為他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

注釋:關于元朝的打死別人奴隸賠一頭牛的定律,《蒙古史》二卷第二章中引元太宗窩闊臺的話說:“成吉思汗法令,殺一回教徒者罰黃金四十巴里失,而殺一漢人者其償價僅與一驢相等。”(據馮承鈞譯文)當時漢人的地位與奴隸相等。

(l)這段話揭示了中國人當時怎樣的落后心態?——容易滿足的心態。

(2)這段話中可透視到造成這種落后心態的社會原因是什么?——專制暴力

(3)從這段話的精神出發,可以把中國歷史概括為怎樣兩個時代?——一是人民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人民還不及牛馬的時代):二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人民略等于牛馬的時代)。

總結概括:作者這段話是通過打比方,憤怒抨擊封建暴政,暴露國民的奴性人格,諷刺所謂的“太平盛世”,不過就是一個百姓“略等于牛馬”的時代,至多是一個“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關鍵詞語是“羨慕”、“嘆息”、“心悅誠服”和“恭頌”。

(4)“這一個小玩藝”是指“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已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也指后文所說的強盜官兵反復爭奪天下,歷史總陷入“一治一亂”的循環怪圈之中,老百姓總是在“奴隸”和“下于奴隸”兩種命運之間反復掙扎。

(5)“‘人’的價格”的內涵是指老西姓不受強盜官兵的愚弄,不再淪為牛馬,甚至不再是奴隸,而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充分享受做人的資格,獲得做人的尊嚴,實現當家作主的夢想。

6.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時連自己也不知道屬于哪一面,但又屬于無論哪一面。強盜來了,就屬于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這時候,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干,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

老百姓受官兵蹂躪的悲慘命運,諷刺國民的麻木不仁,批判國民缺少反抗精神。關鍵詞語是“中立”、“屬于”、“殺掠”、“希望”和“決定”。

(1)有關黃巢的記載:

879年5月,黃巢暴怒之下攻占并洗劫了廣州,使這一大港口變成了廢墟。有的材料估計死者高達12萬人,其中大多數是來自東南亞、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地區的外國商人,而當時廣州全部人口才20萬。

黃巢政權是非常暴虐的。882年春天,有人在尚節省大門上題了一首詩,嘲笑這個政權。尚讓(黃巢手下大臣——編者注)大發雷霆,殺死了該省任職的官員們,并挖出眼睛,倒掛尸體;他還將把守大門的衛兵處死,殺死京師每一個能做詩的人;將其他識字的人罰做仆役,這一事件的結果是三千余人被殺。

(摘自《劍橋中國隋唐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2)有關張獻忠的記載。

壬子,獻忠復陷六安,將州民盡斷一臂,男左女右。

十六年(癸未,1643年)正月辛酉,張獻忠以二百人夜襲,陷新州。明日,令薦紳、孝廉、文學各冠帶自東門入,西門出,盡斬之,遂屠薊州。留婦女毀城,稍不力,即被殺。

(張獻忠攻武昌)……屠戮士民數萬,投尸于江。尚余數萬人,縱之出城,以鐵騎圍而蹙之江中。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魚兒不可食。其遺民數萬,多刖斷手足,鑿毀目鼻,無一全形者。

(張獻忠攻陷岳州后)盡殺所掠婦女,投尸江中。焚其舟,火延四十里,江水夜明如晝。

八月,張獻忠盡陷成都,蜀王闔官被難,巡撫龍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獻忠大索全蜀紳士至成都,皆殺之。既面懸榜試士,諸生遠近爭赴。獻忠以兵圍之,擊殺數千人,咸挾筆握策以死,蜀中士類俱盡。復大殺蜀民,全蜀數千里蕭條無人跡。

(3)奴隸規則

“奴隸規則”是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總之,是“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一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納糧以外”,不受“意外的災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戰爭,稍富的遷進租界,婦孺則進入教堂里去了,因為那些地方都比較的“穩”,暫不至于想做奴隸而不得。

揭露當時的現實,仍是強盜官兵交互為禍的時代,老百姓仍處于“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悲慘境地。關鍵詞語是“莫名其妙”、“遷”、“避”和比較的“‘穩”’。

8.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鋪張,修史時候設些什么“漢族發祥時代”、“漢族發達時代”、“漢族中興時代”的好題目,好意誠然是可感的,但措辭太繞灣子了。有更直截了當的說法在這里——一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這一種循環,也就是“先德”之所謂“一治一亂”;那些做亂人物,從后日的“臣民”來看,是給“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說:“為圣天子驅除云爾。”

(1)學者們所說的“發祥”“發達”“中興”時代,在魯迅看來,實質是什么時代?——是人民“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2)“先儒”之所謂“一治一亂”,在魯迅看來不過是怎樣兩個時代?——所謂“治”世,實質上就是人民“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所謂“治”世實質上就是人民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3)從這里可以看出魯迅希望中國出現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即不是人民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也不是人民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他希望創造一個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第三樣時代”。

(4)這里所說的“主子”清道辟路的“做亂人物”指的是哪類人物?——指造反、起義的農民。

9.魯迅先生為什么又提出“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第三樣時代”是指一個走出了“一治一亂”的歷史循環怪圈,從而邁向民主與自由的時代;是一個老百姓告別“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了奴隸”而成為社會主人的時代。總之,“第三樣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魯迅先生認為當時的社會現實,正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而巨人們絲毫沒有徹底“走出奴隸時代”的要求與愿望。現實生活中盡管人們都“不滿”于現狀,但無論是知識分子(國學家、文學家、道學家),還是普通百姓,所走的路卻或是“復古”,或是“避難”,其實質都是在“神往”于“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面對這樣的現實,面對這樣的國民,魯迅先生無法掩飾內心的絕望與悲涼。最后終于發出震天一吼——“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10.文中的談論對象主要涉及哪幾個方面?滲透著哪幾種情感?

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即中國人(百姓),統治者(一種暴力),中國社會(時代)。文中至少滲透四種情感:①對封建專制和封建暴君的憤想抨擊之情;②對中國苦難百姓的深切同情;③對“神往于三百年太平盛世”思想的諷刺批評之情;④對“創造謀三樣時代’”鼓舞、希望之情。

11.作者把中國百姓在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中的處境概括為哪兩個時代?作出這種論斷的依據是什么?

一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一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論斷依據:①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在“亂”世,連奴隸(牛馬)也做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隸(牛馬)。②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隸的規則,過“治世”正常的奴隸生活,一旦有人出來定規則,便“萬姓臚歡”了。③中國歷史總陷入“一治”(暫時做穩了奴隸)“一亂”(想做奴隸而不可得)的循環怪圈之中。

本文由日常生活小事引出談論的話題——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然后由己推入(“中國人”),由個人經歷推及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深刻剖析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不過是廣大人民“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了奴隸”兩種時代的循環更替,是人壓迫人,人剝削人,人吃人的歷史,從而給“中國固有的文明”論者以強烈的反擊,起到了及時擦亮人民眼睛的戰斗作用。文章末尾,作者熱烈召喚“現在的青年”立即行動起來。

總之,全文將憤怒、同情、批判、諷刺熔于一爐,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七.總結

魯迅在以后又寫成了《燈下漫筆》,沉痛地描繪出中國封建社會暗無天日的情景。魯迅指出“中國的百姓”在歷史上的地位,“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子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這樣的一種奴隸生活簡直“還不及牛馬”,因此“人們羨慕牛馬”。魯迅又進一步揭露了在這個黑暗的社會里,封建等級制度是一種多么可怕的精神枷鎖。魯迅指出在這一個“吃人”的社會里,“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的各種等級,“一級級的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這是對封建等級制度的控訴和鞭撻。在這種封建等級制度底下,人民群眾從肉體到精神,都受盡了折磨和踩響,一點兒也“動彈”不得,人們的生命就這樣枯萎和干涸下去,直到通向各自的墳墓,“有敢非議者,其罪名曰不安分”,就會受到最嚴厲的制裁。魯迅深刻而生動地揭示了中國封建制度下的階級關系,控訴了這種“吃人”的封建等級制度。。

魯迅先生的雜文具有深刻的歷史洞察力,具有極強的個性色彩,對待文化遺產問題,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提出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主張,但從本文來看,魯迅先生無疑是主張全盤拋棄歷史的,這個看似偏激的觀點,其實反映了魯迅先生對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清醒而深刻的認識,以及改革中國社會的強烈愿望和急迫心情

今天我們正在追求中華民族復興,這不是因襲,而是一種超越。有一首歌叫《走進新時代》,它表達了中國人的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