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獅子林作者:瀟灑哥aiai來源:百度文庫2013-8-11
功能分區交通流線建筑特色
借景手法獅子林
獅子林介紹
獅子林獅子林位于蘇州城北園林路西,距拙政園較近,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元末至正年間(1341—1367)天如禪師建,初名獅林寺,后改菩提正宗寺;因寺北園內竹林下多怪石,形似獅子,所以也稱獅子林。清末為貝氏詞堂的花園。現園面積約12畝,主要建筑集中于東、北兩面,西、南兩面則綴以走廊。水面匯集于中央,著名的石假山則位于池東南。目前入口可達園內主廳燕譽堂,此堂和后面的小方廳,原是園主宴客之處,采用留園鴛鴦廳的形式。前院施“花街鋪地”;南端設湖石花臺,環境幽雅寧靜。自小方廳北上折西;至指柏軒,為園內另一主要建筑,高二層。形體較大。越廳南小地上石拱橋。即達石假山。石假山全由湖石砌成;面積不足2畝;奇峰林立。其中洞壑宛轉,石徑迂回;上下周旋,如入迷宮。池北以曲橋和湖心亭劃分水面,西北隅有石舫一艘,外觀非中國傳統式樣;與周圍景物頗不協調。池北岸依次排列荷花廳、真趣亭和暗香疏影樓,都是園中主要觀景之處,本身造型亦頗有特點。東南構復廊;通立雪堂和小院。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臺、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獅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氣勢雄渾,奇峰怪石,玲瓏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條路線,21個洞口。橫向極盡迂回曲折,豎向力求回環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盤旋,時而登峰巔,時而沉落谷底,仰觀滿目迭嶂,俯視四面坡差,或平緩,或險隘,給游人帶來一種恍惚迷離的神秘趣味。“對面石勢陰,回頭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繞勢嵌空。如逢八陣圖,變化形無窮。故路忘出入,新術迷西東。同游偶分散,音聞人不逢。變幻開地脈,神妙奪天工。”“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萬山中”,就是獅子林的真實寫照。
1.門廳2.祠堂3.燕譽堂4.小方廳5.指柏軒6.臥云室7.立雪堂8.修竹閣9.見山樓10.荷花廳11.真趣亭12.暗香疏影樓13.石舫14.飛瀑亭15.湖心亭16.問梅閣17.雙香仙館18.扇子亭19.文天祥碑亭20.御碑亭21.小赤壁獅子林的功能分區[Imageinformationinproduct]Image:Notetocustomers:ThisimagehasbeenlicensedtobeusedwithinthisPowerPointtemplateonly.Youmaynotextracttheimageforanyotheruse.門廳
原貝氏祠堂大門,今入口處。坐北朝南,面闊19.68米,進深7.56米;臺基高0.57米,中間設四階條石臺階,兩側筑八字照墻,墻裙高1.01米,須彌座石雕纏枝花卉圖案。硬山頂,龍吻脊,兩端置魚龍吻;檐口做斗拱。
燕譽堂位于大廳西,為園內主廳,坐北朝南,兩面朝向。面闊12.11米,進深11.55米;臺基高0.46米,北臺基高0.35米,硬山頂,西山墻山尖飾壽星張果老倒騎毛驢泥塑,紋頭脊。梁架南扁北圓,鴛鴦廳作法。堂內方磚鋪地。
獅子林燕譽堂內景
小方廳
此廳特點為建筑及構件呈正方形,三亭拱衛是一小巧玲瓏文會雅集之所。廳背窗下是“金磚”。此磚特別烘制后為清代皇宮鋪地專用。廳左右各有大型空窗,東窗外是素芯臘梅,在粉壁映襯下恰如一副臘梅圖。西窗外則是城市山林,一派生機
指柏軒
臥云室
位于燕譽堂西側,主假山中央,四周由湖石假山圍護。為兩層樓閣式建筑,平面凸字形,由長方形的主樓和北側長方形的抱廈組成,抱廈內設設木樓梯。主樓面闊4.85米,進深3.45米,抱廈寬4.66米,進深2.13米。
主樓屋頂為卷棚歇山頂,抱廈部分為僅有兩只戧角的攢尖頂,并與主樓的歇山頂相銜接,上、下兩層各六只戧角飛翹,造型奇特。樓下三面回廊,廊寬0.91米,上有掛落,下設欄桿,南墻開8扇長窗。
立雪堂
位于燕譽堂西南,坐東朝西,面闊7.76米,進深7.22米,卷棚歇山頂,山尖飾靈芝仙鶴泥塑。方磚鋪地。原為傳法之所,取“慧可立雪”的佛家故事為名。東墻開方形明窗一扇,窗外為燕譽堂南庭院。堂中置落地圓光罩,圖案制作工藝稱“一根藤”。圓光罩左右各有一隔斷,上為海棠形圖案。堂西有雨達欄桿和12扇半窗相隔。
立雪堂圓光罩
修竹閣
位于紫藤架東,跨澗而筑,凌于水上。東西朝向,面闊4.89米,進深4.98米,卷棚歇山頂。方磚鋪地。
閣南北兩側有掛落、坐檻,檻上設鵝項靠。東西相對開有長方形和八角形磚細洞門。閣東南植有竹林,以紀念獅子林舊景“竹谷”。
修竹閣
見山樓位于花籃廳東,東、南兩側緊貼湖石假山,西面臨水。兩層樓閣式建筑,卷棚歇山頂。長方形,面闊4.11米,進深4.67米,高7.52米。
樓下向北開門,有廊與花籃廳相通,西、南兩面各開4扇半窗。東由假山蹬道登樓。向東開門,門兩側各有半窗2扇,其余三面各開4扇半窗獅子林荷花廳及見山樓真趣亭位于古五松園南,倚廊而建,南面臨水,面闊6.95米,進深4.02米,卷棚歇山頂,山尖飾有瓶插牡丹圖案。三面設鵝項靠,有坐檻圍合,北面靠走廊處,以六扇屏門相隔。方磚鋪地。
六扇屏門的裙板上,從西到東依次刻有:萬象更新,歡天喜地,太師少師,威震山河,馬上封侯,三羊開泰圖案。芯仔上從西到東依次刻有:鴛鴦戲水,錦上添花,喜上眉梢,節節高升,鳳穿牡丹,和睦延年圖案;屏門背面鑲嵌書法六條。
亭子臨水的兩根柱子上,各有一只倒掛鎦金木雕小獅子,均口銜金如意,西側的口邊立有一幼獅,東側的口中叼有繡球。亭內頂飾有鎦金狀元帽牡丹花樣,插角為立體鎦金鳳凰。梁下垂花籃4只,柱頭為四方倒懸鎦金官帽花樣。掛落和飛罩為鎦金鳳穿牡丹圖案。三面木制鵝項靠上有6只木雕小獅子。亭名取自宋代王禹:“忘機得真趣,懷古生遠思。”詩句,意為悟得山林真正意趣之亭。
暗香疏影樓
位于花園西北,兩層樓房,由主樓和附樓組成,中間以樓梯間相連。主樓呈東西向狹長形,東西寬15.07米,進深3.43米,臺基高0.75米,總高9.09米。卷棚硬山頂。取自宋代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句意。
石舫
位于暗香疏影樓南,真趣亭西,筑于水中,為船頭向東的舫形建筑。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船頭為平臺,水泥地坪,有水泥跳板與岸通。中、后艙均為兩層,樓下彩色水磨石地面,前艙內檐裝飾兩槅扇、一飛罩。前、中艙間有一屏門,兩側飛罩、隔斷,屏門上鑲嵌透明玻璃。中艙內檐有兩槅扇、三飛罩。后艙有木樓梯。中艙頂上為水泥平臺,后艙兩層為水泥圓弧頂。石舫四周安有86面鑲嵌彩色玻璃的和合窗。
飛瀑亭
位于暗香疏影樓和人工瀑布間的土假山上。平面長方形,面闊3.68米,進深4.52米,卷棚歇山頂,水泥地坪。因亭西有瀑布而名,又稱聽濤亭。亭三面有掛落、坐檻,西面有4扇屏門,兩側各有飛罩相配。
材質屏門正面上方刻有貝仁元《飛瀑亭記》,下面從北到南依次刻有杏林春暖、荷凈納涼、東籬佳色、山家清供四幅圖案。
湖心廳
問梅閣位于西部假山上,暗香疏影樓南,坐西朝東,是西部假山上的主體建筑。面闊9.09米,進深7.56米,臺基高0.45米,總高8.13米。重檐歇山頂,紋頭脊。內鋪梅花形水泥地。取禪宗公案故事“馬祖問梅”為名。
雙香仙館
位于問梅閣南,平面長方形,單檐卷棚歇山頂,大半個屋頂與西側走廊共享。三面圍木制半欄桿,上設掛落,水泥地面。意為梅蓮并香的館所。
林扇亭
位于花園西南角,長廊拐角處,東北朝向。亭為扇形,故名。卷棚歇山頂,筑筒瓦。方磚鋪地。獅子林旅游路線之平面圖
交通流線獅子林
古典園林
皇家園林
假山王國
佛教
建筑特色建筑特點1.以“假山王國”著稱于世。獅子林假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復雜的實例之一。元末明初建園時,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綱”的遺物,經過疊石名家的精妙構思,假山群氣勢磅礴,以“適、漏、瘦、皺”的太湖石推疊的假山,玲瓏俊秀,洞壑盤旋。象一座曲折迷離的大迷宮。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筍,石縫間長著古樹和松柏。石筍上懸葛垂蘿,富有野趣。假山分上、中、下三層,共有9條山路、21個洞口。沿著曲徑磴道上下于嶺、峰、谷、坳之間,時而穿洞,時而過橋,高高下下,左繞右拐,來回往復,奧妙無窮。兩人同時進山分左右路走,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少頃明明相向而來,卻又相背而去。有時隔洞相遇是可望而不可及。眼看“山窮水盡疑無路”,一轉身“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邊轉,一邊可欣賞千姿百態的湖石,多數像獅形,大小小有五百來頭,有怒吼的,有憨睡的,有嬉戲打鬧的,或躺或立,或大或小,或肥或瘦。也有像黿的,像魚的,像鳥的。還可找到十二生肖圖,真叫人看得眼花繚亂。在假山頂上,聳立著著名的五峰:居中為獅子峰,形如獅子;東側為含暉峰,如巨人站立,左腋下有穴,腹部亦有四穴,在峰后可見空穴含暉光:吐月在西,勢峭且銳,傍晚可見月升其上。兩側為立玉、昂霄峰及數十小峰相映成趣。清代文人朱炳靖鉆過假山后寫道:“對面石勢阻,回頭路忽通。如穿幾曲珠,旋繞勢嵌空,如逢八陣圖,變化形無窮。
2.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獅子林是禪宗寺廟園林,惟則法師為禪宗高僧。園因寺而聞名。在佛學中佛為人中獅子,獅子座為佛之坐處,泛批高僧坐席,林即禪寺。因此,獅子林本身即是一個宗教用語。禪僧以參禪,斗機鋒為得道法門,不念佛,不崇拜,甚至呵佛罵祖。所以獅子林不沒佛殿,唯樹法堂。而建筑題名全都寓以禪宗特色。如立雪堂,為講經說教之堂。其名取自慧可和尚少林立雪之事:達摩祖師在少林修禪時,慧可為拜師在門外站了一個晚上,積雪沒膝,后被達魔祖師收為第子,修成正果成為禪宗二祖。如臥云室,為僧人休居的禪房。還有指析軒、問梅閣等,都是以禪宗公案命名。即便獨生子林成為私家園林,這些建筑重建后,題名依然不改,可見獅子林是禪宗與中國園林相互影響的一個詳細例證
3..獅子林對皇家園林的影響。在獅子林的滄桑變遷中,有一位皇帝對獅子林倍加贊賞。曾五次游覽獅子林,并留下大量題字和“御制詩”。他就是清高宗弘歷,即乾隆皇帝。乾隆二十二年春(1757),弘歷二巡江南到蘇州,他取來倪云的獅子林圖展卷對照著觀賞獅子林。賜匾“鏡智圓照”于獅林寺,雙題五言詩《游獅子林》,此詩后被刻成御詩碑并新添一景名為“御碑亭”。1762年,乾隆二游獅子林,因愛其景,為獅林寺題額“畫禪寺”,在他臨摹的倪云林《獅子林全景圖》和倪氏原作上分別題字。將臨摹之作“命永藏吳中”。1765年,獅子林已歸黃祖興所有。乾隆游獅子林后(時稱涉園),題下“真趣”匾額,又作“游獅子林即景雜詠”七絕三首、七律一首。回京后在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各信建一座獅子林。1780年,游獅子林后作《獅子林再疊舊作韻》。1784年,乾隆再次南巡,見到了徐賁畫的《獅子林十二景點圖》,十分感慨。游獅子林后,在《游獅子林三疊舊作韻》中寫到:“真山古樹有如此,勝曰芳春可弗尋。”這位75歲的老人自覺年事已高。只能“他日夢寐游”了。乾隆五次游覽獅子林,題寫三塊匾額,留詩十首、臨摹倪云林《獅子林全景圖》三幅。在皇家園林掀起了摹擬江南山水,效法江南園林的高潮。1771年,乾隆在頤和園長春園東北角仿建獅子林,由蘇州織造署奉旨將獅子林實景按五分一尺燙樣制圖送就御覽,建成后名景點匾額均由蘇州織造制作,送京懸掛。1774年,承德避暑山莊建成,東部是以假山為主的獅子林,西部是以水池為主的文園,合稱“文園獅子林”4.近代建筑與古典園林結合的產物。獅子林自無代以來,幾經荒廢,幾經興旺。歷次的重修都打上了深深的歷史烙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文化、經濟特征。頗具爭議的是最后一代園主貝潤生對獅子林的重建。清咸豐年間,獅子林年久失修,疊石亭臺坍塌;由貝潤生購下重修。植花木、浚水池,增建燕譽堂、小方廳、九獅峰、牛吃蟹等景點。園周環以長廊,上置“聽雨樓藏帖”、“乾隆御碑”、“文天祥詩碑”等碑刻71塊。建湖心亭、九曲橋、石舫、荷花廳、見山樓、人工瀑布等景點,峰石依舊。又購園東住宅,建族校、家祠,在修建過和中采用了部分現代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鋼筋、彩色玻璃等,修建了部分西洋風格的建筑,留下了造園上的敗筆和有爭議之處。但也很好地保護了原存的建筑和假山,搜集了大量文物,使一代名園得觀光輝借景手法蘇州是我國古典園林的萌發地之一,聚集了江南私家園林的精粹,具有悠久的歷史,造園技藝精湛,“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的成就是與它獨特的造園手法和造園思想分不開的。在蘇州古典園林中,為了滿足人們對于景物的觀賞要求,除了良好的觀賞路線和視覺觀賞條件外,處處有景,步移景異,具有百看不厭的魅力,使人們感覺其園林空間雖小但又不覺其小。造園手法體現在對各造景要素進行構景設計的環節里,采用對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夾景、借景等處理方式將景物與視線巧妙地組合起來。蘇州園林的造園手法極大的體現出視覺傳播藝術的環境認知和符號傳達的優勢,是最能體現視覺傳播藝術的典范之一對景:蘇州古典園林通常在重要的觀賞點有意識地組織景物,形成各種對景,但不同于西方庭院的軸線對景方式,而是隨著曲折的平面,步移景異,依次展開。這種對景以道路、廊的前進方向和進門、轉折等變換空間處以及門窗框內所看到的前景最為引人注意。所以沿著這些方向構成對景最為常見。
障景,其構景藝術意識來源于“欲揚先抑,欲露先藏”的匠意,起著抑制視線且又使陰道轉折的屏障景物的作用,多設于景區入口或空間序列的轉折引導處。處理宜有動勢,宜高于人的視線,形象生動,構圖自由,景前應有足夠的場地空間接納匯聚人流,并應有指示和引導人流方向的誘導景觀。漏景是由框景進一步發展而來。蘇州古典園林中,在圍墻及廊的側墻上,常開有許多造型各異的漏窗,來透視園內的景物,使景物時隱時現,造成“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意境。漏景的構成可以通過窗景、花墻、通透隔斷、石峰疏林等造景要素的處理來實現。疏透處的景物構設,既要考慮視點的靜態觀賞,又要考慮移動視點的漏景效果,以豐富景色的閃爍變幻情趣。夾景是一種帶有控制性的構景方式,主要運用透視消失與對景的構圖處理方法,在人的活動路線兩側構設抑制視線和引導行進方向的景物,將人的視線和注意力引向計劃的景物方向,展示其優美的對象。多運用于河流及道路構圖設計中。
如在環秀山莊山谷中的山路上,兩邊的假山石造型優美,本身可以作為景觀供人觀賞,但同時也抑制了行人的視線,將人們的視覺中心引導到環秀山莊的主景西望邊樓上,展示出美好的視覺感受框景——框景是用有限的空間框架去采收無限空間的局部畫面的構景手法。在中國古代園林中,多采用建筑物的門框、窗框或亭、樓閣外廊的柱與檐、欄構成的方框構景。總結:借景多是立面景觀的構景方法。就是將園外甚至遠方的景觀組合到園內某一方向的立面景觀中,使之景深增加,層次豐富,造成在有限空間看到無限景致的效果。中國古典園林也是以圍墻環繞,與外界隔絕的封閉空間。然而不管多大規模的園林也只是地表環境中的一個局部,都是處于外界環境的包圍之中。這種自我的封閉如果不在構景中給以掩飾和突破,就會使人產生狹小的感覺,而降低景觀的美感強度;外圍的景觀若與園內景觀在立面上不協調,也會因其結構的混亂而造成美感強度的降低。因此如何將園內外的景觀組合好,影響著全園景致的整體效果,“巧于因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借得恰到好處就是對生境、畫境、意境的最好統一。
蘇州園林的造園藝術,滿足了人對自然美的認識、理解和感情。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下,形成了寫意山水的風格
滄浪亭詩人蘇舜欽購得,傍水建亭,以“滄浪濯纓”之典故取名,后歸章、龔兩氏。南宋韓世忠曾居此,時稱韓園。元時改為妙隱庵、大云庵。明嘉靖廿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復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江蘇巡撫宋犖移亭土阜之上;道光、同治年間又經修葺、重建,遂成現狀。1954年向公眾開放。2000年11月,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地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園占地1公頃余,布局開暢自然,巧于因借,將園外縈回之葑溪納入園景;臨水處建復廊,以漏窗通透內外景物,使內外山水融為一體;有未入園先得景、引人入勝之妙;其手法在蘇州眾多園林中獨樹一幟。入園有橫亙東西之土丘,土石相間,箬竹叢生,古木森郁,極富山林野趣。滄浪亭是一座風格獨特的園林。它未入園門先見景,一灣清流將園緊緊環繞,園內參天古木,亭臺樓閣,一條復廊,將園內之山和園外之水連為一體。踱橋入園,只見山石橫臥,將滿園景色深深遮掩,循廊西行,有藕花小榭、鋤月軒等;南折,曲廊中置御碑,上刻康熙帝南巡時題寫的詩聯。南有清香館、五百名賢祠。祠南為翠玲瓏。祠之東為明道堂。西南樓閣下疊石為洞,名印心石屋;石屋上有高閣兩層,名看山樓。明道堂后假山上,滄浪古亭坐落山巔,此處四周老樹參天,怪石嶙峋。古亭石枋上“滄浪亭”三字為俞樾所書,亭柱有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過亭向北,沿長廊而行,透過廊壁上的漏窗,可略窺園外風光。這些漏窗無一雷同,被稱作滄浪亭一絕。廊東北盡頭有臨水而筑的觀魚處,屏風板上有現代學者蔣吟秋所書蘇舜欽《滄浪亭記》。堂館軒榭環山而筑,多集于山南,有“明道堂”、“瑤華境界”、“清香館”、“翠玲瓏”等。東西有康熙、乾隆二帝之“御碑亭”。臨水有“面水軒”、“藕花水榭”、“鋤月軒”等,廊軒相連,與水輝映,自成院落,別具一格。園內有五百名賢祠,壁上嵌有自周至清二千余年間與蘇州歷史有關的名人石刻像594尊,彌足珍貴。另有花窗108式,圖紋各異,形式活潑,別具特色。綜觀全園,該園保持了建園時“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之特色,景色自然,建筑樸實簡雅,園林專家譽為典型之“城市山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滄浪亭、留園、拙政園、獅子林個別代表了宋、元、明、清的園林設計。滄浪勝跡坊—>大門—>面水軒—>觀魚處—>滄浪亭—>明道堂—>瑤華境界—>看山樓—>翠玲瓏—>仰止亭—>五百名賢祠—>清香館—>御碑亭
滄浪勝跡坊“滄浪勝跡”石碑坊原立于滄浪亭門前,三門四柱,檐角飛翹,顯得古樸、莊嚴。是蘇州唯一樹有石牌坊的古典園林,現移至人民路口。
面水軒面水軒的得名取自于唐朝杜甫的詩句“層軒皆面水,老樹飽經霜”而來的。軒四面均設落地長窗,視野開闊,園內園外均在視野之內,是品茶賞景之佳處。
石梁橋石梁橋位于滄浪亭大門前,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見一泓綠水繞于園外,漫步過橋,始得入內。橋下這片水面,它一方面構成了滄浪亭的園外景觀,同時,它也讓園主人蘇舜欽等一批在官場失意的古代文人心醉于“滄浪之水”的意境,淡泊名利,寧靜而致遠!
觀魚處
沿復廊向東走就可以可到達“觀魚處”,它的原名叫“濠上觀”,俗稱“釣魚臺”。取意于莊、惠濠梁問答和莊子濮水釣魚的典故,旨在表現園主歸隱江湖,超然于世的清高墻界。
滄浪亭假山上的這座結構古雅的方形石亭,這就是真正的滄浪亭。據園主蘇舜欽《滄浪亭記》中記載:“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隅又竹,無窮極。”從他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滄浪亭最初是建在水邊的。康熙年間,當時的江蘇巡撫宋犖因為仰慕蘇舜欽,特地來這里想尋訪蘇氏的滄浪亭遺跡,但沒有找到。于是,他懷著景仰先賢的動機,在這假山上重建了這座滄浪亭。明道堂
明道堂同時也是滄浪亭園內的主廳,原名寒光堂,是清末同治年間重建后取蘇舜欽所寫《滄浪亭記》中“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出鬼沒無邪則道以明”之意而改名為“明道堂”的,明道堂面闊三間,屋宇宏敞,莊嚴肅穆,明、清兩代為文人講學之處。明道堂位于滄浪亭中部,是滄浪亭園內最大的建筑物,原為文人講學之處。室內有清代紅木家具,典雅華貴。
復廊
滄浪亭園內沿水布置復廊,使一灣清流與假山遠峰透過廊牖而映照交融,特具蒼古自然之美。
聞妙香室聞妙香室是三面通透的,形狀為曲尺形的建筑,以前是園主讀書的地方。“妙香”本意是指佛寺里那種超凡脫俗的檀香味,這里是指“書香”,就是說,人通過讀書能怡情養性,就好像聞到妙香一般神清氣爽。
瑤華境界“瑤華境界”座落在“明道堂”南,庭院相隔,軒三間,素雅質樸,“瑤華”,傳說中的仙花,色白似玉,香味濃郁,見之則長壽。軒南窗外叢竹掩映,軒北院內植玉蘭、柏樹,原為園主會客之所。
看山樓看山樓”,飛檐翹角,結構精巧,外形美觀。登樓可俯視南院、農田林舍,遠則可眺望城外,西南方七子、靈巖、天平諸山峰。
翠玲瓏翠竹叢中的“翠玲瓏”,由三間貫通相連的建筑組成。取蘇舜欽:“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詩意而名。前后遍植翠竹,有20余種。室內家具雕有竹節圖案,與景相符。此處以竹造景,歷來為文人墨客雅游、詠詩作畫之地。
仰之亭
在滄浪亭內五百名賢祠院前西側,為六角半亭,前后皆有廊與翠玲瓏和五百名賢祠相連。亭始建于清同治年間,名取《詩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亭中間嵌有文徽明畫像石刻,簡古有神,乾隆帝為之
五百名賢祠
“五百名賢詞”是滄浪亭主建筑與主要人文景觀之一,位于園西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