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電子教案11_第1頁
人文地理學電子教案11_第2頁
人文地理學電子教案11_第3頁
人文地理學電子教案11_第4頁
人文地理學電子教案1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文地理學

文化與人文地理學

人口分布與遷移人口與發展

農業的起源與發展工業的出現與發展

種族民族民俗語言地理

宗教與宗教地理聚落地理

旅游地理行為地理

政治地理第一章緒論第一節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第二節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第三節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第一節人文地理學的研究

對象和任務人文地理學的性質

概念研究主要內容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間分布及其空間差別,并預測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是以人地關系為基礎,著重研究地表人類活動或人與環境所形成的各種文化現象的分布與變化。

屬于社會學和地理學的交叉學科,具有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人地關系第二節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人文地理學的產生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現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人文地理學的產生

古希臘著名學者埃拉托色尼首創了“地理學”這一名詞,并力圖說明人類生活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我國古代的人文地理記述包括《禹貢》及各種地理志等。德國的洪堡和李特爾對古代地理學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義。

洪堡:使地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李特爾:認為要確立一門以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為基礎的新的科學地理學,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環境與人類的因果關系。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古代:對人文地理現象的描述。近代—19世紀中葉:對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釋。

德國流派:拉采爾、赫特納、施呂特爾,德國是近代地理學的發源地,注重學術思想的研究。

法國流派:白蘭士、白呂納,注重小區域研究和實地考察。

英國流派:麥金德的“大陸腹地學說”和羅士培的“適應”論思想。

美國流派:森普爾的《地理環境的影響》、亨丁頓的《氣候與文明》、蘇爾的文化景觀學思想、哈特向區域觀點的代表作《地理學的性質》。現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1.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地理學兩大流派2.現代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特征3.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第三節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傳統方法新技術和新手段的利用人文地理學的方法論1.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資料2.利用和編制地圖3.進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工作1.計量地理學的發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學的應用2.遙感技術在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3.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應用1.新三論的基本概念:耗散結構論、突變論、協同論2.研究的方法論:經驗主義方法論、實證主義方法論人本主義方法論、結構主義方法論第二章文化與人文地理學文化概念和文化結構文化的形成與特點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題其他學科對人地關系的探索第一節文化概念與文化結構文化概念文化結構

文化概念(1)泰勒:就文化的廣泛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2)克羅伯和克魯克洪:文化是通過符號而獲得,并通過符號而傳播的行為模型,這類模型有顯型的和隱型的;其符號也像人工制品一樣體現了人類的成就;在歷史上形成和選擇的傳統思想,特別是所代表的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統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進一步行動的制約因素。文化結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滿足人類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及其所表現的文化。具有物質性、基礎性和時代性等方面的特點。

精神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培育出來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類在改造和創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和精神活動,是文化整體的核心部分。

制度文化反映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往往是歷史發展的產物,獨立性強,非但不隨物質文化的變化而變化,反而制約著物質文化的發展。第二節文化的形成與特點人類的出現及其對環境的適應從生物適應與文化適應的比較看文化的特點

人類的出現及其對環境的適應

生物適應是指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為適應環境而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在體質方面發生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具有遺傳特性。文化適應是指人類在適應環境過程中,除了體質發生變化外,還出現的另一種變化,這就是對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術等。從生物適應與文化適應的比較看文化的特點

生物適應與文化適應的相同之處

生物適應與文化適應的不同之處(1)人的生物特性與文化傳統的傳遞與繼承方式不同。(2)生物特性的遺傳是縱向的,而文化的繼承是橫向的。(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舊的生物特性,常以新物種取代舊物種實現,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體接受新的文化。(4)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不同。生物適應與文化適應的相同之處(1)二者在其發展過程中,既隨著環境變化而發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穩定性。(2)兩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過新的性狀和新的文化的產生而實現其變化以增強其適應性。(3)在新的取代舊的過程中,都是通過競爭與選擇而實現的。(4)在競爭與選擇過程中,環境起著關鍵作用。生物適應與文化適應的不同之處第三節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題人文的空間現象——文化區文化的時間現象——文化擴散文化生態學——文化與環境的關系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質之間的協調文化景觀人文的空間現象——文化區形式文化區功能文化區鄉土文化區

形式文化區是指某種文化現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聯系的文化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區與模糊的邊界文化區。形式文化區的特征是具有一個文化特征表現典型的核心區、文化特征相對一致而又逐漸弱化的外圍區及邊界較為模糊的過渡帶。形式文化區

功能文化區是以該文化特征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其內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從而確定其分布區范圍的文化區。例如,一個國家、一個城市都是一個功能文化區。功能文化區都有中心,它是對該區內某種功能起著協調和指導作用的所在地。功能文化區

鄉土文化區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區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種共同的區域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還用一種符號作標志。鄉土文化區與功能文化區的差異性在于其既無功能中心,又無明確的邊界線,與形式文化區的區別在于其區內缺乏形式文化區那種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鄉土文化區文化的時間現象——文化擴散擴展擴散遷移擴散

接觸擴散又稱傳染擴散,指某種文化現象易于為接觸者所接受,幾乎接觸該文化現象的人,如同接觸到易于傳染的病菌一樣,就自然地接受了這種文化現象,從而實現了其擴散。等級擴散指該文化現象的傳播或接受該文化現象的人,在空間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種等級現象。刺激擴散指某種文化現象由于某種原因而無法在一地存在,人們不得不將其做某種程度的改變,使其得以存在并傳播。

遷移擴散是指某種文化現象與擁有這種文化現象的人或集團緊密聯系,當擁有這種文化的人、群體遷移到新的地方,遂將該文化傳播到該地。遷移擴散是由具有這種文化的人傳播出去的,比擴展擴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這種文化本身的特點。另外,由于是隨人遷移,特別是遷移到遠處,使這種文化區出現些孤立的點或小區,其與原文化區在空間上不連續。文化生態學——文化與環境的關系核心觀點文化的發展與生物一樣離不開其所在的環境。幾種主要的人地關系論點

環境決定論:強調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可能論:注重人對環境的適應與利用方面的選擇能力。還有生態論、環境感知、文化決定論及和諧論等觀點。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質之間的協調

文化除了可分為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們各又可分為一些文化特質。在一個文化系統內,各文化層次、各層次的文化特質在功能上形成協調,這就是該文化系統實現了文化整合。

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文化系統實現了整合,就可發揮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社會或國家的改革,實際是在文化系統中消除其不協調的部分,扭轉其負向功能,使之實現新的整合。第三章人口分布與遷移人口分布

人口移動

第一節人口分布人口分布與人口密度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規律中國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影響因素人口分布與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時間內人口在一定地區范圍的空間分布狀況,是人口過程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標,它反映一定地區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規律分布不平衡:

(1)人口分布有明顯的北半球指向、中低緯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2)邦奇的人類大陸圖顯示,世界上有四個人類大陸:東亞和東南亞;南亞;歐洲;北美洲東部。

中國人口分布

1.東南地區人口稠密,西北地區人口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學家胡煥庸在《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的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自黑龍江的璦琿(今黑河市)到云南騰沖為止。2.人口明顯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內地人口越稀疏

有研究表明,我國距海岸200km、500km、1000km范圍內的人口分別占35.9%、60.2%、90.6%。

3.我國人口具有明顯低地指向性特點,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我國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分布在較為低平的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黃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國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中國人口線:曖輝-騰沖(胡煥庸)人口分布的影響因素1.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體和礦產資源等)2.社會經濟因素(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活動方式和交通運輸條件)3.歷史因素和政治因素第二節人口移動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人口遷移的形式指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位置變動,包括為經濟、娛樂等目的而暫時離開居住地的人口位置變動和以尋求新居住地為目的的非暫時性人口移動,前者稱人口流動,后者稱人口遷移。1.人口遷移的空間形式國際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人口遷移的主要空間取向2.人口遷移的時間形式

居住歷史分析隨機方法人口遷移的機制1.因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的刺激因素2.個人動機變化產生的因素中國歷史上大的人口遷移1.西晉“永嘉喪亂”時期

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人民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2.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北宋“靖康之亂”時期

金滅遼后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發動了與南宋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后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后,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后,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并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新中國成立后的人口遷移建設兵團(支邊)上山下鄉三峽移民南水北調國際遷徙國際人口遷徙是指人口跨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近代國際遷移的主要方向為:①歐洲繼續向新大陸遷移;②非洲黑奴被迫販往美洲;③中國人、日本人、印度人開始遷往東南亞、美洲、大洋洲等地;④古希臘向海外的遷徙。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遷移的特點發生變化:持續了數百年向新大陸的遷移已近尾聲;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的外籍工人越來越多;因區域性政治沖突頻頻爆發而不斷產生國際難民。【特點】二戰前:由舊大陸遷往新大陸,集團性、大批量;二戰后: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短期流動。19世紀人口遷移狀況

第四章人口與發展人口增長過程人口轉變模式人口增長的動力機制人口與發展第一節人口增長過程農業革命之前的人口農業革命與人口增長工業革命對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人口增長趨勢農業革命之前的人口1.極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人口分布相對集中4.人口遷移農業革命與人口增長1.高人口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呈不斷波動狀態3.出現定居的村落4.出現勞動分工、手工制作業及社會階層分化工業革命對人口增長的影響1.工業革命與人口死亡率 死亡率下降2.工業革命與人口出生率 工業化早期出生率一度升高,19世紀后半期逐漸下降3.工業化過程中的人口增長 人工增長幅度明顯加大世界人口增長趨勢

世界人口每增長1個10億,所用時間逐漸縮短世界人口的第1個10億用了近100萬年時間。從19世紀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時間里,世界人口實現了第2個10億的增長過程。20世紀3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開始了加速增長,到1960年已發展到30億。從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億發展到40億,至1987年突破50個億,到1999年,僅用了12年時間就突破了60億。第70億位居民2011年10月31日,菲律賓馬尼拉,剛出生的女孩丹妮卡·卡馬喬。丹妮卡是目前世界上的第70億位居民,出生在當地的Dr.JoseFabella公立醫院。第二節人口轉變模式

人口轉變是指由傳統人口再生產類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向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過渡。

一、發達國家的人口轉變模式

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轉變模式

三、中國的人口轉變模式一、發達國家的人口轉變模式發達國家人口轉變模式簡述

1.蘭迪的“三個序列”理論與諾特斯坦的“人口轉變”理論2.布萊克的“五階段”模式3.寇爾的人口轉變模式及其數量界限蘭迪和諾特斯坦“三個序列”第一序列(原始階段):高出生及死亡率,極低自然增長率第二序列(中間階段):高出生及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第三序列高增長階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過渡增長階段:出生及死亡率降低,人口持續增長低增長階段:出生率及死亡率低,人口增長緩慢布萊克“五階段”高位靜止:出生死亡率均高早期擴張:死亡率先下降后期擴張:死亡率繼續下降到低水平,出生率也開始下降低位靜止:死亡率出生率均低減退:出生率低于死亡率寇爾人口轉變模式一、發達國家的人口轉變模式促使人口轉變的因素分析

1.經濟的發展及其引發的生活方式、生育觀念和婦女地位等的進步和提高2.政府對節育的態度和相關的人口政策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轉變模式

對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給人口轉變設置了障礙。根據發展中國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別,也可將其分為多種類型。除了極端類型之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使出生率持續下降,這種轉變類型代表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轉變模式。三、中國的人口轉變模式中國的人口轉變歷程及人口轉變模式1.加速增長階段1950-19592.負增長階段1959-19613.高速增長階段1961-19714.減速增長階段1971-19805.波動增長階段1980-19926.持續增長階段>1992三、中國的人口轉變模式中國人口轉變模式的成因探討1.死亡率維持極低水平而出生率卻居高不下的成因2.第四階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3.第五階段人口波動的成因第三節人口增長的動力機制自然環境與人口增長人口構成與人口增長人口政策與人口增長(1)土地資源與人口增長:土地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所必需的物質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在農業產生之初及其以后的發展過程中,由農業所導致的對土地的開發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但土地資源也日益遭到破壞,最終導致耕地面積銳減,為人口良性發展設置了障礙。(2)淡水資源與人口增長:淡水資源是人類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源泉,也是生態系統中最活躍的因素,在淡水充足之地,居住的人往往倍增,但人口的增長使淡水資源日益緊張。(3)森林資源與人口增長:森林為經濟建設提供原料和林副產品,同時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大氣、降低噪聲、保護野生動植物等生態功能,使其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隨著人口增長,開墾荒地,建筑屋舍,取得燃料及發展工農業,森林面積急劇減少,嚴重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4)礦產資源與人口增長: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工業革命后,能源的開發利用極大地促進了人口的增加,但人口增長過快造成了對能源的過度需求,從而與有限的能源總量產生矛盾,最終導致了人類的能源危機。

1.人口構成及其分類

人口構成又稱人口結構,指的是人口系統內部不同屬性之間的比例關系。在一個人口系統中,各種人口構成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它們按照一定目標有秩序、有規律地緊密聯系在一起,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人口構成可分為自然構成和社會經濟構成兩大類,自然構成主要包括人口的性別構成和年齡構成,社會經濟構成主要包括職業構成、文化教育構成、婚姻家庭構成、階級構成、民族構成和種族構成等。2.人口構成與人口發展

(1)人口性別構成對婚姻和家庭狀況有很大的影響,并進一步影響到人口的增長、移動和其他人口構成。(2)人口的年齡構成對人口發展動態有很大的影響:年齡構成較輕,少年兒童比重大,則將來相繼進入婚齡、育齡的人數必然大,出生率高;反之亦然。(3)人口的文化教育構成對人口數量增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育觀念,“少生、優生”等現代生育觀逐漸深入人心,而且文化素質的提高就延長了勞動者的受教育時間,相對推遲了人口的結婚年齡;另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長,世界上婦女平均生孩子的數量與其文化程度呈反比。1.鼓勵人口增長的人口政策:發達的歐美國家和人口出現明顯老齡化趨勢的國家2.抑制人口增長的人口政策:發展中國家應對人口過快增長的措施人口政策與人口增長

第四節人口與發展人口因素的兩重性人口增長對發展的影響適度人口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的意義人口因素的兩重性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現出其兩重性特征:既作為生產者又作為社會物質財富的消費者而存在。人口增長對發展的影響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人口對發展確有影響作用,而且在特定條件下人口的作用會更突出,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財富、政治勢力、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組織不善、資源浪費以及軍事活動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發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長使以上因素產生的問題更加惡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

1.適度人口的概念適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基礎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組成部分。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載量,是指地球及其各個部分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所可能容納和撫養的最多人口數量。而適度人口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是一種理想人口數量。2.探求適度人口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

(1)適度人口是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但它的確定對于解剖某個區域的人口過剩狀況以及與之有關的人口現象有重要參考價值,所以區域適度人口的確定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制定、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的修編、區域未來人口預測以及各專項事業的評價等都有重要意義。(2)就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適度人口的確定是制定國家人口戰略的基礎和出發點,它有利于更好地執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認識人口政策的科學性、穩定性和連續性,避免對現行人口政策的誤解。(3)對于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轉變而言,適度人口的確定也有重要意義。發達國家的人口轉變基本上都是在經濟發達的條件下順其自然地實現的;而發展中國家則完全不同,它們不僅經濟落后,實際上大多數國家的人口已遠遠超過其適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確定科學、合理的適度人口,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進人口轉變,并使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相適應,以持續增長的經濟實力保障人口轉變的完成。

第五章農業的起源與發展農業的起源農業的發展與類型第一節農業的起源一、關于農業起源的理論二、關于農業起源的地點三、農業的形成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1.農業的形成2.農業發展給社會帶來的變化農業生產活動與人類原來長期進行的狩獵與采集活動有三點重大差異:第一是狩獵與采集活動要不斷地流動,而農業活動則需要定居;第二是農業活動的單位群體人數少;第三是農業活動群體大,并聚居于一處。3.人類文明的出現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墨西哥、瑪雅和印加。關于農業起源的理論大體分為兩類:一是人口壓力說;二是宴享說。人口壓力說是以博塞洛普(E.Boszerup)為代表的。宴享說是由海登(B.Hayden)提出的。C.O.索爾的推論考古學目前資料證據世界動植物的馴化世界早期的農業中心幾種主要農作物的起源與傳播第二節農業的發展與類型原始農業——遷移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傳統農業1.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傳統農業是傳統社會的農業,是一種生計農業。2.東、西方傳統農業的形成(1)中國傳統農業的形成。(2)歐洲中世紀的農業。(3)美國的殖民農業。3.傳統農業的類型

傳統農業有旱作農業、水稻農業、地中海農業和游牧業四種類型。(1)旱作農業:它包括中國的東北、北方和西北地區,中南半島的山地、丘陵,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區,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亞的一些地區,非洲的埃塞俄比亞高原,俄羅斯泰加林南緣一些地方。(2)水稻農業:它的分布地區主要集中于中國的南方、東南亞、南亞的河流兩岸平原與沿海地區。此外,還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亞,美洲的古巴、委內瑞拉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下游。

(3)地中海農業:地中海農業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圍地區。此外,還零星分布于美國的西海岸、智利中部、南亞與澳大利亞南部沿海。這里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大麥。

(4)游牧業:目前,在歐、亞、非三洲,條件比較好的草原多已開墾為農田種植谷物,條件不利的草原和進行耕作風險大的地方則用于放牧?,F代農業現代農業的概念與分布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現代農業的類型現代農業的概念與分布

現代農業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生計農業不同,它的產品不是以供給自己消費為主要目的,而是作為商品進入市場以獲得利潤為目的,所以,現代農業亦稱為商業農業。商業農業是工業社會中工業和科技迅速發展的產物,它主要分布于工業發達國家與地區,其中包括美國、加拿大、歐洲的一些國家和阿根廷、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以及南非、俄羅斯、巴西等國的一些地區。(1)現代農業的產品是提供給非農業人口消費的。(2)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口在該國或地區總人口中所占比例比傳統農業低得多。(3)現代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超過傳統農業。(4)現代農業的農場規模,比一家一戶為農業生產單位的規模大得多,且這種趨勢仍在增加。(5)現代農業的生產往往與其他農業企業形成聯合體,聯合經營,農業社會化程度高。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

現代農業的類型有種植園、谷物農業、牲畜育肥農業、乳品業、市場園藝農業和大牧場六種?,F代農業的類型第六章工業的出現與發展工業的出現和初期發展工業生產的擴散和繼續發展產業類型和工業區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及其新變化工業發展的問題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第一節工業的出現和初期發展科學前提與基礎在英國出現工業革命的條件工業革命的產生與初期發展科學前提與基礎

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貿易的發展,要求建造更大、更快速的船只,海上航行要求有準確的定方向、定位置的儀器和適合航海需要的地圖。貿易的發展,產品的交流,就要求在各種產品的生產技術上有所改進,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這種社會上的需求都要求在生產技術上有所突破。正是這種前提和基礎條件,促使在英國出現了工業革命。在英國出現工業革命的條件

英國于18世紀的后半期出現工業革命。當時,英國在海外貿易方面,不但取代了老牌殖民主義國家西班牙、葡萄牙,而且壓倒了曾在17世紀壟斷當時歐洲海外航運業與商業的荷蘭,登上了歐洲對外貿易的霸主地位。經過“光榮革命”(1689),英國擺脫了專制王權,走上了君主立憲制,議會成為主權機構,逐步演變為由議會中多數黨執政,組織責任內閣。這對英國政局穩定、經濟發展、促進工業革命起著重要作用。工業革命的產生與初期發展1.紡織工業2.鋼鐵工業3.采煤工業4.運輸業5.機械工業6.化學工業7.食品工業第二節工業生產的擴散和繼續發展工業生產的擴散工業生產的繼續發展工業生產的擴散

在將近一個世紀的壟斷中,英國煤產量占世界的2/3,棉布占1/2以上,鐵產量占1/2。在此之后,工業技術與工廠化生產才向世界各地擴散,開始時,其主要擴散方向是歐洲與北美。(1)向歐洲的擴散:在歐洲大陸,首先接受英國工業生產的是比利時,其次是法國。(2)向北美的擴散:北美,主要是美國,其工業化稍晚于西歐,但是,其發展速度快。(3)向其他地區的擴散: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工業生產才擴散到東歐、日本、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二戰后,工業生產又開始向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擴散。工業生產的繼續發展

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期,工業生產出現了第二次革命,發生在德國和美國。這次革命是技術的重大變革。第一次革命的發明家多是經驗豐富的工人,而第二次工業生產革命的發明家多是專家學者,他們將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成果應用到工業生產中去,將工業生產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突出表現為工業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產量急劇提高,并以比第一次產業革命更快的速度向各國擴散。第三節產業類型和工業區第一產業中的工業第二產業及其分布其他產業及其與工業的關系1.伐木業2.捕撈業3.采礦業第二產業及其分布北美工業區歐洲工業帶俄羅斯與烏克蘭工業區日本工業區其他國家的工業區1.拉美工業區2.亞洲工業區3.非洲工業區4.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工業區其他產業及其與工業的關系

原來對產業的劃分,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外,只有第三產業,稱為服務業。由于服務業業務發展較快,行業太多,遂有進一步的劃分。在國外,有人從第三產業中分出第四產業和第五產業。(1)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業、電訊業、公用事業等。(2)第四產業:指為生產者服務的商業、保險業、法律服務、銀行、廣告、批發、零售、房地產等。(3)第五產業:指那些向消費者或家庭提供服務的服務業,如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娛樂、醫療衛生等。第四節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

及其新變化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工業分布的新變化1.自然條件2.資源條件3.能源條件4.市場條件5.勞動力條件6.工業發展的環境條件1.紡織業與成衣業的變化2.汽車制造業的變化3.微電子工業4.英、美產業的轉移與變化第五節工業發展的問題及其

對社會的影響當前的全球經濟形勢工業發展對社會的影響當前的全球經濟形勢需求不旺生產能力過剩發達國家遇到的問題發展中國家遇到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工業發展速度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消費水平高的發達國家需求不旺。這些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有的甚至零增長或負增長,從而影響需求的提高;另外,需求不旺,生產也就不會上升,從而影響工資總量的增長與消費的提高。此外,技術的提高也會導致對某些產品的需求下降。

工業化國家與地區越來越多,其生產能力也越來越大,而且生產者都希望自己的產品占據更大市場,獲得更多利潤,競爭的結果使生產能力過剩,產品難以銷售,最終必然會導致部分企業停產、破產。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先進,資金充足,管理經驗豐富,生產能力強大,可是市場有限,遇到市場激烈的競爭,為了推銷其產品,占領更大市場,一些國家往往組成一個經濟集團,彼此減少或取消貿易的障礙,增加彼此的供需,使商品、資金、勞動力在其范圍內自由流動,形成強大經濟集體,不僅促進自身繁榮,而且加強與對手的競爭。

發展中國家的優勢往往在于資源與勞動力,而短于機器、資金、技術、基礎設施與管理經驗。工業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工業的出現與發展給社會各方面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它超過了人類過去的發展歷史,所以人們稱我們的時代為工業時代,我們的社會為工業社會,我們的文化為工業文化。第七章種族民族民俗種族與地理人種民族民俗與文化黑人司機和白人母親的對話黑人司機載了一對白人母子,孩子問:為什么司機伯伯的膚色與我們的不同?母親答:上帝為了讓世界繽紛,創造了不同顏色的人。到目的地黑人司機堅持不收錢,他說:小時候曾問過母親同樣的問題,母親說我們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如果她換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定會有不同的成就。

第一節種族與地理人種種族的起源種族的劃分地理人種種族主義與種族沖突

種族主義者以人在自然形態方面的外在表現的差異來解釋世界種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并認為白種人是高等種類,有權統治其他種族。(一)種族的起源種族是指在自然體質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征(如膚色、眼色、發色、身長、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

(二)種族與環境

(1)各種族自然形態的形成與環境有密切的聯系,既受環境條件制約,又在環境的長期影響下表現出自己的適應性。(2)膚色是人類形態最一般的特征,它的變化和地理環境有關。(3)氣候對人體結構的影響,一般來說,生長于寒冷氣候區的人比生長于炎熱氣候區的人身體肥大,而后者的身體趨向于細長。(4)地理環境對人的鼻子、眼形和頭發組織等身體特征亦有影響。(5)環境對各種族的身體特征的影響是巨大的,而各種族具有的特殊身體特征(黑皮膚、長四肢等)亦是適應特殊環境的結果。另外,社會環境對某些種族特征發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劃分種族的標志

劃分種族的標志很多,包括膚色、眼色、發色、頭形、鼻型、面部輪廓、身高等人體表面的一些性狀,近年來又增加了血型、指紋弓等一些生理特征。

(二)世界種族劃分

最初的人種劃分是以膚色為主。從生物學觀點出發,根據膚色將人種分為三類:1.黃種2.白種3.黑種也有人主張將澳大利亞作為棕種分出,共分四類:1.白色種族群2.黃色種族群3.黑色種族群4.棕色種族群第二節民族民族的形成與特征世界民族的分布民族的遷移與集聚民族的文化與整合民族的形成與特征

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群共同體,是一種文化現象。(一)民族的形成一般認為民族的形成經歷了氏族、部落(族)和民族三個發展階段。民族是比氏族、部落(族)更高級的人群共同體。民族的出現是氏族部落制度瓦解的結果。(二)民族的特征1.共同語言2.共同地域3.共同經濟生活4.共同心理素質世界民族的分布(一)幾個重要概念(二)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三)中國的主要民族分布

漢族、印度斯坦人、美利堅人、孟加拉人、俄羅斯人、巴西人、日本人、德意志人、比哈爾人、旁遮普人、墨西哥人、爪哇人、意大利族、朝鮮族。

我國民族的分布呈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分布的主要特點。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但漢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東部地區;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地區甚廣,占全國國土面積的50%~60%,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區和東北地區。

民族的分布可分出形式分布區與機能分布區。對大多數民族來說,其民族形式分布區是一個集中的、相連成片的地域。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有些人離開本民族的集中地域,移居他處,有的以一定數量聚居在一起,形成新的分散“點”。分散居住在其他民族形式分布區的少數民族分布區面積有大有小,面積大的可以稱為民族省,小的則可稱為民族島。在城市里,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可以稱之為民族鄰里。民族機能分布區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區。民族的遷移與集聚印第安人由亞洲向美洲的遷移非洲黑人的被迫遷移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的遷移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北美洲的集聚美國城鄉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區19世紀民族遷移民族的變化與整合

任何一個民族很少能夠完全脫離外界而處于長期孤立的狀態,都要與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接觸,并受其影響,形成新的整合。(一)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變化

(二)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與印第安人的整合

(三)歐洲多個民族在美國的整合第三節民俗與文化民俗的形成與特點民俗與環境流行文化

(一)民俗的形成民俗是在長期社會歷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社會現象,是歷史的產物。因此,不同的民族由于所處的社會歷史階段不同,所形成的民俗亦保留著不同社會歷史的階段性特征。許多民俗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密切關系,有些民俗則是由宗教信仰而產生的??傊?,民俗的形成是十分復雜的,它從各個方面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特點,并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逐步形成為一個民族共同的心理感情,它對民族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二)民俗的特點民俗作為民族社會心理的表現形式,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直接反映并影響著一個時代的民族精神和社會生活面貌,是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的一些特征。內涵的特征包括民族性、地方性、集團性和約束性;外延的特征包括承傳性和變異性。物質民俗中的民居、飲食、服飾在文化景觀中最易于辨別,最能反映民俗與環境的關系。

(一)民居1.建筑材料2.建筑布局3.建筑外形與內部特征

(二)飲食民俗1.主食2.副食

(三)服飾文化流行文化作為一種新文化動向,盡管有時轉瞬即逝,但也有的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流變或成為新的文化而長久存在,甚至掩蓋了傳統文化。如歐洲和北美,流行文化幾乎是完全淹沒了民間文化;而在日本,則是傳統文化(藝會、相撲、茶道)和流行文化(洋服、搖滾樂、棒球)并存。就國際經濟文化而言,世界流行文化主要有足球、服裝、快餐、流行音樂。中國福建土樓土樓結構世界文化遺產的46座福建土樓土樓,俗稱“生土樓”。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筑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竹片、木條等,經過反復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經久不損。土樓高可達五六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它以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規模宏大、結構奇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著稱,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被譽為“東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筑模式”。中國安徽民居徽派建筑是中國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以及泛徽州地區(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筑界所重視和嘆服。黃土地窯第八章語言地理語言的起源與發展世界語言分類與分布語言的擴散與影響語言景觀第一節語言的起源與發展語言的產生語言的本質特征一般認為,勞動是語言產生的惟一源泉,沒有勞動就沒有語言。聲音和意義是語言的兩大組成部分,語言的產生必須有足夠的聲音材料和意義要素。聲音材料和意義要素都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1.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2.語言是人類的一種交際工具3.語言是人類的一種思維工具4.語言是符號系統第二節世界語言分類與分布世界語言譜系世界主要語言分布世界語言譜系

譜系分類法是指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將世界上的語言比擬為具有生物學上的親屬關系,認為同一語系中的語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親屬關系的遠近、親疏劃分為不同等級的類別,列出詳略不等的語言分類表。譜系分類的等級體系和基本意義如下:(1)語系:分類的最大單位,由一個共同的原始母語分化的若干具有親屬關系的語言組成。(2)語族:分類的二級單位。(3)語支:在語族單位劃分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的單位。(4)語種:分類中的最小單位。

世界主要語言分布(一)印歐語系 分布:印度、歐洲、美洲、澳洲 語族:印度語族—梵語,巴利語 伊朗語族—波斯語,阿富汗語 日耳曼語族—英語德語,荷蘭語 拉丁語族—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 斯拉夫語族—俄語,波蘭語,保加利亞語

世界主要語言分布(二)漢-藏語系 分布:中國大陸,港澳臺,南亞,東南亞 語族:漢語,藏語,緬甸語,壯語,苗語,瑤語(三)閃-含語系(Hamito-Semitic)(四)烏拉爾-阿爾泰語系(五)非洲語言(六)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七)其他語言20世紀90年代美洲的主要語言區漢藏語系400多種語言漢語、藏緬語族、苗瑤語族、壯侗語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等亞洲各地。按使用人數計算,是僅次于印歐語系的第二大語系現代漢語方言: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第三節語言的擴散與影響語言傳播特性語言的傳播與環境語言的擴散及其結果語言傳播特性

語言的傳播通常由遷移和擴展兩種方式來實現。遷移傳播一般由使用該種語言的人由甲地遷往乙地而形成;擴展傳播則是指文化通過人群的遷移,從一個地區傳播到另一個地區。語言在傳播過程中具有外延性、連續性、層序性、復合性、競爭性、演化性和階層性的特點。

語言的傳播與環境

影響語言傳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地理集團的影響2.行政區劃的影響3.人口遷移的影響4.經濟條件的影響語言的擴散及其結果1.新來語言取代當地的語言2.新來移民接受當地的語言3.新來移民所帶來語言先存在,后影響下降或消失4.新來移民仍維持自身語言成為特殊的語言島5.新來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終隨著環境條件變化形成新的語言6.多語言國家出現第四節語言景觀世界文字及其特點

地名景觀世界文字及其特點(一)文字的本質特征文字是記錄語音的書寫符號,是使語言取得書面形式的體現者,是人類最重要的輔助交際工具。語言的發展,使語言反映的文化得以保存、傳播和發展。這就是文字的本質特征。

(二)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點1.漢字2.阿拉伯文字????????????3.希臘文字Αα:阿爾法AlphaΒβ:貝塔BetaΓγ:伽瑪Gamma4.拉?。_馬)文字地名景觀(一)地名景觀的特點

特殊性、符號性和變異性(二)我國的地名景觀1.反映自然環境方面—臨汾,鞍山,漠河2.反映經濟活動方面—駐馬店(交通),鐵嶺(礦產)3.反映歷史方面—河津營4.反映少數民族文化方面—勐海(縣),勐大(鎮),錫林浩特,二連浩特5.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安康,長安(開封:大南門,西司門,大紙坊;龍亭西街,鐵塔三街,文廟街,觀前街)第九章宗教與宗教地理宗教的產生與世界主要宗教宗教的傳播與分布宗教儀禮、習俗與地理環境宗教景觀第一節宗教的產生與世界

主要宗教宗教的定義及其在文化中的作用宗教的起源與原始宗教民族宗教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2.基督教3.伊斯蘭教宗教的定義及其在文化中的作用

宗教屬于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其最大的特點是相信現實世界之外還存在一個超自然、超人間的神秘境界和力量,這個力量主宰著自然和社會。詹?喬?弗雷澤認為宗教是人們向一種高于人的權力的妥協。赫?斯賓塞認為宗教是人們對超人類力量的信仰。布雷德雷強調宗教是人生對善的追求。邁克塔格特宣稱宗教是人追求與宇宙和諧的一種感情。恩格斯認為一切宗教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虛幻的反映。宗教既是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宗教的起源與原始宗教

宗教是原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原始宗教:(1)原始宗教的存在并沒有特定的時段,具有這一類型特征的宗教可以出現在數千年以前,也可以存在于今天世界上的某些部落中。(2)原始宗教無需探討“搖籃”或源地問題,一般認為各地原始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大多是自生的,基本不存在一種信仰最初在一群人中產生,然后通過思想輸出傳播到其他人群中的現象。民族宗教(1)猶太教:摩西被認為是猶太教的創始人,信奉《圣經》(舊約),以部落神雅赫威(Yahven)為惟一的神。(2)印度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是民族宗教中人數最多的宗教。(3)道教:起源于中國本土的宗教,是以中國古代社會的鬼神崇拜為基礎,以神仙可求論誘使人們用方術修持追求長生不死、登仙享樂為主體內容,以道家、陰陽五行家、儒家學說為神學理論,帶有濃厚萬物有靈論和泛神論性質的宗教。(4)儒教:以孔子為崇拜對象。(5)神道教:是由日本民族原始宗教發展而來的,最初以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為主要內容,后吸收儒教的倫理道德觀念和佛教的某些教義,逐步形成完整的體系。第二節宗教的傳播與分布導致宗教傳播的因素與主要宗教的傳播宗教與國家政治、民族的關系宗教組織主要宗教的分布區《西游記》是個神馬故事捏?小說《西游記》86版《西游記》《大話西游》《西游.降魔篇》如果把西游記倒過來看西游記未解之謎……導致宗教傳播的因素與主要宗教的傳播(一)移民當某種宗教信仰者從一地遷向另一地,必然將他們的信仰帶到新的地方。(二)傳播分為交流和轉教、有組織的傳教兩種形式。(三)領土競爭當宗教勢力與政治勢力合為一體時,往往會以領土擴張的形式,將宗教信仰帶到新的領地。(四)宗教在空間的相互影響1.和平共處2.競爭3.排斥基督教傳播世界上主要宗教發源地及傳播路線圖宗教與國家政治、民族的關系

政治組織和政治勢力是影響文化現象空間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政治勢力的擴張與衰退往往決定著文化地理界限的進退,在各類文化現象之中,宗教對于政治的依附程度更高,受政治影響造成的空間變化特征也更明顯。1.神權政治2.政府與宗教3.民族與宗教宗教組織

宗教組織是宗教存在的必要前提,宗教組織不但執行對地方宗教事物的管理、教友之間感情上的聯系、宗教儀式的參與,而且往往成為傳教、布道的重要推動力,因此宗教組織本身雖然并不能造成宗教景觀,但是卻是宗教地理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媒介。在各類宗教中天主教的宗教組織可稱是最嚴密的。而同樣是世界性宗教的佛教卻基本上沒有明顯的教區。伊斯蘭教更沒有傳教的教士,信仰的傳播多數在征服區內實現,或通過商貿活動傳播。主要宗教的分布區

到目前為止,基督教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北部大部分、南非、大洋洲等地,是世界上信奉者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中羅馬天主教信奉者又最多。伊斯蘭教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歐洲以及美洲,其中信奉者以西南亞與東南亞最多。佛教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達芬奇&達芬奇密碼達芬奇?牛頓?雨果?第三節宗教儀禮、習俗與

地理環境宗教風俗、禁忌與地理環境

宗教與文化宗教儀式、節日與地理環境宗教風俗、禁忌與地理環境

地域性的環境差異對宗教信仰以及宗教風俗有很大的影響,地理環境對宗教信仰的影響在原始宗教與民間崇拜中尤其突出,通常在處于部族階段的人們中,宗教幾乎完全表現為一種生態儀式,成為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媒介。如在低緯濕熱地區,絕大多數定居或半定居從事農業的民族,在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中有細致的儀式,通過各種象征性的儀式表達人們對農業的需求,對豐收的祈望。宗教與文化

由宗教而產生的文化是多方面的,除在視覺、聽覺上可以感受到的文化類型外,觀念與特定崇拜物也會造成一種文化現象。宗教勝地是宗教文化的重要代表。宗教儀式、節日與地理環境宗教儀式是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包括宗教禮儀、宗教節日等。在一些宗教中,各類禮儀、特別是節日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有重要的關系。

第四節宗教景觀

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形成與文化內涵與地理環境有著直接關系,反過來宗教一旦形成,又會營造出獨特的人文景觀,這些景觀與宗教信仰以及宗教氛圍具有同一性,成為大地上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具影響的文化表征。主要的宗教景觀有基督教堂、伊斯蘭清真寺、佛教寺廟等。羅馬梵蒂岡教堂法國圣米歇爾修道院與教堂伊斯蘭宗教建筑中國古廟中國佛寺建筑屋脊走獸泰國曼谷的小乘佛寺第十章聚落地理聚落城市集鎮與鄉村第一節聚落

聚落是指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在地圖上常被稱為居民點。聚落不僅是房屋的集合體,還包括與居住地直接相關的其他生活設施和生產設施。

(一)起源與發展

(二)城鎮標準

起源與發展西方城市的發展中國城市的發展村落的發展

西方城市的發展始于希臘。羅馬時代,城市獲得更大發展。在羅馬時代,城市發展方面的重要進展是通過羅馬控制區的擴大,把城市帶到歐洲的廣大地區。1.原始的居住地2.古代村落3.城市興起后農村聚落的發展4.現代村落的發展中國城市的發展

1.古代城市發展

秦統一后的首都咸陽、漢長安城、唐長安城、宋開封城、杭州城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城市內部功能已相當齊全。元、明、清三朝,全國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它代表了我國封建禮制的典型,城為內外城。

2.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的發展

第一階段是初期發展階段。1949年后,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從1952年到1960年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與經濟大發展,城市和建制鎮分別從1951年的157個和1896個增加到1960年的197個(城市數)和1961年的4429個(建制鎮數)。第二階段是1961年至1977年。這段時期由于經濟困難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經濟處于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對城市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第三階段是從1978年到1998年,這是我國改革開放時期,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城市的發展速度也是空前的。

城鎮標準世界各國關于城鎮標準的規定我國城鎮建制的設置聚落體系世界各國關于城鎮標準的規定

由于各國生產力水平、人口數量和密度不同,劃分標準也很不一致。1.按居民點達到一定的人口數作為城鎮的標準2.規定各級行政中心為城鎮3.規定首都或幾個居民點為城鎮,其余為鄉村4.按居民點的人口數量以及非農業人口比例規定城鎮標準5.按居民點人口數量及職業構成規定城鎮標準

1.城市

根據我國規定,凡具備以下兩條標準之一時,均可設市:(1)聚居人口10萬以上的城鎮;(2)聚居人口不足10萬,但是省級國家機關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礦基地,或是規模較大的物質集散地,或是邊疆區的重要城鎮,并且確實有必要由省、自治區領導的,可設市的建制。

2.鎮

1984年11月,國家民政部對原建制鎮標準做了調整,新的建制標準規定:(1)凡縣級地方國家機關所在地,均應設置鎮的建制;(2)總人口在2萬以上的鄉,鄉政府所在地非農業人口和自理口糧到集鎮落戶、務工、經商、辦服務行業的人口合計超過2000人的,可以建鎮;(3)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稀少的邊遠地區和山區,可以比照第二條適當放寬;(4)小型礦區、物資集散地、風景旅游區、邊境商埠口岸等地,非農業人口和自理口糧人口兩項總數雖不足2000人,如確有必要,也可設置鎮的建制。聚落體系1.城市體系2.城市體系的等級規律

(1)等級規模法則(2)首位城市法則(3)農村聚落法則

第二節城市城市區位與環境的關系城市與自然環境城市地域結構發展動力及其模式城市景觀與感知城市區位與環境的關系(一)從防衛出發而選擇的區位(二)城市區位與交通的關系1.在利用河流方面2.在利用海洋方面作為防衛的有利條件有半島、島與內港3.制高點和隘口1.城市與水運的關系2.城市與陸運的關系3.海上交通與城市的關系

城市與自然環境地質環境與城市地形與城市氣候與城市水資源與城市城市的生物環境地質條件特別突出的是地震,這是對城市造成巨大災害的一種力量。它的特點一是力量大,二是突發性。城市的建設與所在地的地形條件關系十分密切,一般來說,平坦而地勢稍高的地形是比較理想的。氣候與城市關系很大,如多雨地區要考慮防洪與排水,寒冷地區要注意取暖、防凍。特別突出的要注意城市本身所帶來的嚴重氣候影響問題:熱島效應與排水。城市一方面需要大量供水,另一方面又要大量排水,特別是排除污水,污水如不加處理也會給下游城市及周圍地區帶來嚴重問題。創造優美的文化景觀與田園風光城市既是反映人對回歸自然的潛在愿望,也是現今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重要課題。城市地域結構發展動力及其模式形成地域結構的動力城市內部的地域結構模型

動力分兩方面,即集聚力和離散力。集聚力就是向心力,驅使居民和某些部門向市中心集聚;離散力則是向相反方向,驅使其轉向郊區。(1)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兩方面原因引起。第一,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務和設施;第二,它具有社會條件方面的優勢。(2)離散力:由兩方面原因引起。首先是經濟條件方面,其次是社會條件方面。形成地域結構的動力(1)同心圓模型:是1929年由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家伯吉斯(ErnestW.Burgess)提出的。(2)扇形模型:是美國的土地經濟學家霍伊特(H.Hoyt)于1939年提出的。(3)多核模型:是美國地理學家哈里斯(C.D.Harris)和烏爾曼(E.L.Ullman)于1945年提出的。城市內部的地域結構模型1.中心商業區;2.過渡帶;3.低收入居住帶;4.高收入居住帶;5.通勤帶同心圓模式圖1.中心商業區;2.批發和輕工業區;3.低收入居住帶;4.中收入居住區;5.高收入居住區扇形模式圖1.中心商業區;2.批發和輕工業區;3.低收入居住帶;4.中收入居住區;5.高收入居住區;6.重工業中心區;7.市郊商業中心區;8.市郊居住中心區;9.市郊工業中心區多核模式圖城市景觀與感知城市景觀城市感知

在城市景觀中,最明顯的是城市建筑高度;其次,城市景觀往往與著名的建筑物相聯系,該建筑也就成為該城市的標志與象征;第三是城市的格局;第四是城市與環境的協調所形成的風格。城市景觀

城市的景觀給人帶來的印象并不相同,這是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從城市景觀來說,對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節點、區和路標。城市感知第三節集鎮與鄉村集鎮鄉村集鎮是介于鄉村與城市之間的過渡性聚落。

1.具有工業生產活動的鄉村2.集市在農村聚落研究中,集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一般類型的鄉村

按形態對鄉村聚落進行分類,可分為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農村聚落。

2.活動型村落

3.特殊類型

美國單戶型、集體農場型和經營性農場。第十一章旅游地理旅游業的興起旅游的區域特征旅游者動機與決策旅游資源與旅游地旅游開發的區域影響第一節旅游業的興起旅游業的興起與發展大眾旅游的發展旅游業的興起與發展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和其后的羅馬帝國的興起,對個城邦國之間的公務、貿易、考察等活動頻繁,促進了人們的旅行活動。在當時,宗教旅游盛行,提洛島、特爾裴和奧林匹斯山都是著名的宗教旅游勝地。公元七八世紀,阿拉伯帝國盛行到圣地——麥加的活動,也對旅游活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13世紀以來,由于貿易的發展,旅游活動更加頻繁起來。到了十五六世紀,在歐洲,由于資本主義的萌芽,開始了對外擴張和尋找香料、黃金的“大航?!被顒?,科學考察和探險旅游極為盛行?!暗乩泶蟀l現”極大地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增加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對旅游活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大眾旅游的發展

1841年,英國人托馬斯?庫克于7月5日組織了一個540人的旅游團從萊斯特到拉夫馬勒參加禁酒大會,每人收取票費1先令,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團隊包價旅游。1908年,斯塔特勒在美國紐約的布法羅建造了第一座商業飯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飛機和汽車的普及,使人們出游更加方便快捷,縮短了旅行的時間距離,旅游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旅游成了一種大眾性的消費活動,甚至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二節旅游的區域特征客源地與目的地客源地與目的地的關系客源地與目的地

旅游表現為客流和信息流在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間的流動,反映了一種特殊的區域關系。

(1)客源地:是產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來源地。

(2)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比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務設施,具備旅游功能的區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區域。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包括地中海、加勒比海、東南亞、肯尼亞、阿爾卑斯山等地。

(3)交通連接:交通是聯系客源地和旅游區的橋梁??驮吹嘏c目的地的關系

1.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這是指以美國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同時旅游業也相應發達的國家。

2.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對應地中海、加勒比海、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地理位置優越,旅游資源豐富獨特,又與主要客源國相毗鄰,形成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對應的關系,如西歐對地中海,北美對加勒比海,東北亞對東南亞等。

3.客源地與目的地的分散與集中第三節旅游者動機與決策旅游動機的概念、分類及影響因素影響決策的主要因素旅游動機的概念、分類及影響因素

1.概念

旅游者的行為決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旅游動機是直接推動一個人進行旅游活動的內部動因或動力,是旅游行為形成的基礎。2.旅游動機的類型

田中喜一分類法和麥金托什分類法。3.影響因素

包括性別、年齡及身體狀況,經濟能力及余暇時間,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影響決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環境人們把進行旅游決策時收集到的各種信息攝入腦中,形成對環境的整體印象,就是感知環境。2.最大效益原則最小的旅游時間比,最大的信息收集量。3.旅游偏好可以從年齡、職業、學歷三方面研究。第四節旅游資源與旅游地旅游資源旅游地旅游資源旅游資源是指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遺存和歷史文化遺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創造物。旅游資源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對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滿足;二是具有一定的經濟、社會、文化價值,能給旅游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常用的旅游資源評價方法有體驗性評價、技術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旅游地

從目前我國旅游地的開發類型看,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六類:

1.風景名勝區2.自然保護區3.歷史文化名城與古跡4.國家森林公園5.國家旅游度假區6.主題公園第五節旅游開發的區域影響旅游對區域的經濟影響旅游對區域的環境影響旅游對區域的社會影響旅游對區域的文化影響旅游對區域的經濟影響

(一)旅游業的經濟特性(二)旅游與經濟發展(三)旅游與收支平衡(四)旅游與就業(五)旅游與稅收(六)旅游與經濟結構(七)旅游對區域經濟的消極影響旅游對區域的環境影響(一)旅游與環境的關系旅游與環境之間有獨立關系、沖突關系和共生關系三種。(二)旅游對自然環境的影響1.旅游與植物2.旅游與水質量3.旅游與大氣質量4.旅游與野生動物5.旅游與地質(三)旅游對人文環境的影響1.旅游對風景區的影響2.城市基礎設施的變化

旅游對區域的社會影響(一)旅游地居民態度從歡迎到憎畏(二)示范效應(三)旅游和社會道德(四)旅游與宗教(五)旅游與語言(六)旅游與健康旅游對區域的文化影響(一)旅游與文化的變更和交流1.游客2.時間、空間和交流3.文化經紀人(二)旅游對文化的影響——以工藝美術品為例1.傳統藝術形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