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心理治療_第1頁
第八章心理治療_第2頁
第八章心理治療_第3頁
第八章心理治療_第4頁
第八章心理治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心理治療目的要求1.掌握心理治療的概念;心理治療的原則;心理治療的基本方法。2.了解心理治療的工作要求。主要內容一、概述二、經典精神分析三、行為療法四、以人為中心療法五、認知療法六、心理治療的基本方法第一節心理治療的概述(一)概念

1、心理治療

是指以醫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各種理論體系為指導,以良好的醫患關系為橋梁,臨床心理學家應用各種心理學技術包括通過醫護人員的的言語、表情、行動或通過某些輔助手段如儀器,經過一定的程序,以改善病人的認知活動、情緒障礙和異常行為,增強抗病能力,達到消除心身癥狀,重新保持個體與環境的平衡。心理治療概念要點治療者治療手段治療程序治療對象治療的目的相關的概念心理治療與心理幫助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

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相同點在于:其理論與方法是相同的;咨詢與治療過程不能完全分開;都注重建立幫助者與求助者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即是有差異,也是非本質的。

心理咨詢心理治療

正常人咨詢特有治療特有病人發展性的的適應性問題二者共有的問題支持學習矯正重構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區別

(二)心理治療簡史心理治療僅有100年的歷史古代的祭祀、還愿或贖罪的方式、巫醫治病和莊重的宗教儀式等皇帝《內經》中的祝由治療、言語開導治療、情志相勝治療、激情刺激療法、氣功療法西方希波克拉底的精神治療法,羅馬名醫阿斯克萊茲亞德主張的藥物、飲食療法、陽光與和藹的態度、音樂與歌曲治病中世紀把精神神病人當作魔鬼附體—鎖綁、吊打、燒灼等(二)心理治療簡史1792年法國精神病學家比奈爾倡導用人道主義方法對待病人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西方的催眠術1895年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療法和相應的治療方法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行為療法迅速發展40-70年代來訪者中心療法形成和發展70年代認知療法快速發展森田療法、松弛療法及生物反饋等(三)心理治療的理論流派理論體系治療者人數%精神分析理論5713.73患者中心理論5212.53家庭理論112.65行為理論286.75認知行為理論5413.02折中主義理論17141.20其它4210.12合計450100.00我國心理治療的常用方法精神支持療法心理疏導療法心理宣泄療法催眠和暗示療法認知療法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森田療法繪畫和書法療法音樂療法鐘氏領悟療法綜合療法五、心理治療的基本過程和原則

基本過程(一)問題判斷1、心理行為問題的表現2、心理行為問題的原因3、心理行為問題的影響因素(二)測量與功能分析(三)選擇和使用相應的治療技術(四)治療過程中的評價(五)治療結果的評價(六)維持療效五、心理治療的基本過程和原則

基本原則1、信賴性原則2、整體性原則3、發展性原則4、個性化原則5、中立性原則6、保密性原則六、心理治療的基本技術

(一)傾聽技術:心理治療的第一步,了解情況的必要途徑,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和給與患者提供幫助的手段。

(二)提問技術:用提問的方式增進交流,獲取信息,封閉式提問與開放式提問。

(三)鼓勵技術:表達治療者對患者的接納,對所敘述的事情感興趣,希望按此內容繼續談下去。六、心理治療的基本技術

(四)內容反應技術:也稱釋義或說明,是指治療者把患者的主要言談、思想加以綜合整理后,再反饋給患者。

(五)情感反應技術:是治療者用語詞表達患者所談到、所體驗到的感受,即對患者的情緒反饋。

(六)面質技術:對患者身上存在的矛盾當面提出質疑,常見的有言行不一、理想與現實不一致、前后言語不一致以及治療者和患者意見不一致等。六、心理治療的基本技術

(七)解釋技術:即根據某一理論、某些方面的科學知識或個人經驗對患者的問題、困擾、疑慮作出說明,從而使患者從一個新的、更全面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和自己的問題并借助新的觀念和思想加深對自身的行為、思想和情感的了解,產生領悟,促進改變。

(八)非言語性技巧:身體姿態、肢體運動、目光接觸、面部表情、皮膚接觸、言語表情等。七、心理治療的適用范圍1、綜合性醫院有關的病人:急性疾病的病人、慢性疾病的病人、心身疾病的病人2、精神科及相關的病人3、各類行為問題4、社會適應不良八、心理治療的基本要求(一)對治療者的要求

熱愛心理治療工作有醫學專業知識有堅實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知識有豐富的經驗有健康的心理八、心理治療的基本要求(二)對患者的要求一般無意識障礙并有較好的自知力能正確訴說自己的癥狀和體驗有改變心理和行為障礙的強烈動機病人所處的環境允許他們改變,并能允許他們的新行為能與治療者密切配合能夠克服學習的內部阻礙(防御、乖僻、固執)八、心理治療的基本要求(三)對治療環境的要求有特定的心理治療室室內整潔溫度適宜室內無干擾,能使患者有安全感每次治療時間控制在1.0-1.5小時之內

九、心理治療的分類

個別治療

按對象

集體治療

語言心理療法

按治療方法非語言心理療法

行為療法

門診治療

按治療場所家庭治療

社會治療

按理論深度一般性心理治療

和技巧的

復雜程度專業性心理治療精神分析療法行為療法人本主義療法認知療法森田療法暗示和催眠療法松弛療法生物反饋療法其他方法專業性心理治療

第二節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一.精神支持療法(Supportivepsychotherapy)(一)理論基礎(二)基本方法

1)傾聽2)解釋3)鼓勵4)保證5)指導6)環境改變傾聽、支持和保證——簡易心理治療三原則,適用于各種病人二、精神分析療法

Psychoanalyticpsychotherapy

基本原理

精神分析療法由弗洛伊德于19世紀末創立。他認為神經癥和心身疾病都與病人的潛意識中的矛盾沖突、情感有關。他把這些潛意識中的沖突帶到人的意識領域來,用現實主義原則來予以解決。啟發患者的自我意識,通過解釋,達到領悟,最終使患者轉變態度,矯正不成熟的情感體驗。消除神經癥式的防御模式。精神分析療法一、理論基礎

1.本能論2.潛意識論3.人格結構理論4.性心理發展理論

1、本能論

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力量是生來就有的本能,即為個體提供動力的內部壓力(內驅力)。對正常人格發展有特別的重要性的是性本能或力比多(LIBIDO),快感和滿足的基本沖動和攻擊性沖動是本我概念的基本內容。力比多不顧及他人的需要、道德和禁忌而追求滿足。最終這些不文明的欲望受到阻礙(壓抑),導致不可避免的挫折-沖突-焦慮。焦慮引發了自我的產生,用來制約沖動,免受來自挫折的焦慮。但它們并沒有消失,而是被壓抑在潛意識里。

一、理論基礎

2、潛意識論

意識conscious:我們所知覺到的部分如感覺、知覺、情緒、思維等以及可以清晰感知的外界各種刺激等。

前意識preconscious:介于兩者之間,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識之中但通過自己集中注意或經過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帶到意識區域的心理活動和過程。

潛意識unconscious:又稱無意識,是指無法被個體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動,主要是不能被客觀現實、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種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經被意識遺忘了的童年時期不愉快的經歷、心理創傷等。一、理論基礎

3、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心理可劃分為三個結構:

本我id:原始的本能,沖動和欲望。遵循“快樂原則”,要求即時滿足,是非理性的。原始過程(幻想,夢)——實現愿望,存在于潛意識的深處,因而不能被個人覺察。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

自我ego:大部分存在于意識之中,小部分是潛意識的。滿足本我沖動,但考慮情境的現實性。遵循“現實原則”,是理性的。把不為社會所接受的沖動控制在無意識中。自我功能嚴重受損,喪失感知現實的能力,無法控制原始過程的力量,導致行為失控。eg.psychosis

超我superego:大部分屬于意識的。內化的社會價值系統。從父母和社會化過程獲得,關注道德理想和完美主義,遵循“道德原則”。良心conscience一、理論基礎

4、性心理發展理論

分為5個階段,兒童發展圍繞性方面,主要的發展驅力,每一階段,不同的發展任務,可固著于某一階段,標志不同的人格類型A.口唇期(0—1.5歲)B.肛門期(1.5—3歲)C.性器期(3—6歲)D.潛伏期(6—12歲)E.生殖期(12—18歲)一、理論基礎二、主要方法(一)基本技術1、自由聯想(freeassociation)

自由聯想是精神分析療法最主要步驟,弗洛伊德認為,浮現在腦海中的任何東西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關系的,借此可發掘出無意識之中的癥結所在。要求病人毫無保留地述說他想說的一切。甚至是一些荒謬或奇怪的想法。達到潛意識中的心理沖突被帶入意識,使病人對此有所領悟,以重建現實的、健康的心理。

2、釋夢(dreamanalysis)

Freud認為“夢乃是作夢者潛意識沖突欲望的象征”,作夢的人為了避免被人察覺,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慮的產生。夢的內容更接近病人的真正動機和欲求,但并不直接反映現實,因此需要對夢的內容進行解釋。(一)基本技術夢的機制:

直接滿足夢的表征反夢象征滿足(1)象征:用中性的物體代替忌諱的事物,減少痛苦和創傷。(2)移置:即移情。(3)凝縮:把幾個對象用一個形象表現出來。(4)投射:在夢中將不好的愿望與意念投射于他人。(5)變形:在夢中將潛意識的欲望或意念用其他或相反的形式表現出來。(6)二次加工:在夢醒過程中,無意識的對夢進行修改,使它比較有次序或合乎邏輯。(一)基本技術

3、移情(transference)

移情是指在分析會談過程中,病人可能將治療者看成是過去與其心理沖突有關的某一人物,將自己的感情活動轉移到治療者身上,從而有機會重新“經歷”往日的情感。可分為正移情和負移情。正移情病人可能將治療者作為自己喜歡的對象。負移情病人可能將治療者作為自己憎恨的對象。通過對移情的分析來揭示病人對醫生的愛憎和對關系人的愛憎之間的聯系,了解病人心理的本質問題。幫助病人認識自己并給予疏導。

4、抗拒(resistance)

抗拒是指在自由聯想過程中,病人在某些關鍵時刻所表現出來的自由聯想困難。可以表現為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潛意識中有阻止被壓抑的心理沖突重新進入意識的傾向。當自由聯想交談接近這種潛意識的事實時,潛意識的抗拒就發生作用。阻止這種事實被真實表示出來。抗拒的內容往往是病人問題之所在。醫生通過幫助病人克服阻抗,以使其在意識水平上認識自己。促使治療成功。(一)基本技術(一)基本技術

5、闡釋(interpretation)

通過解釋揭示癥狀背后的無意識動機,消除阻抗和移情的干擾,使病人對其癥狀的真正含義達到領悟。幫助病人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系,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二)精神分析治療過程簡介

1、精神分析治療的設置:場所、時間、療程、費用2、治療的開始3、治療的深入4、治療的結束(三)精神分析性短期焦點治療

局限于患者的一個沖突,即問題的焦點

1、治療時間與環境的安排:10-50小時,1小時/次,1-2次/周2、主要問題或焦點的確定3、焦點問題的處理4、適用范圍:與治療師的水平、治療目標有關。

各種神經癥、心境障礙、心身疾病以及某些人格障礙等。三、適應癥三、行為療法

Behaviortherapy

行為療法(behaviortherapy)又稱行為矯正(behaviormodification),是指以“行為學習理論”為基礎和依據的一系列心理治療方法。行為療法概念理論基礎1、經典的條件反射2、操作條件反射3、模仿學習理論每個人的正常或異常行為都是從小到大,在現實生活中長期學習不斷“強化”的結果。因此,假如一個人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病態行為,同樣可以用“重新學習”的方法,使其不正常行為得以改變和矯正。

行為治療的基本假設1、如同適應性行為一樣,非適應性行為也是習得的。2、個體可以通過學習消除那些習得的不良或不適應行為,也可以通過學習獲得所缺少的適應性行為。行為治療中的常用技術

(一)放松訓練

放松訓練程序1、準備工作:姿勢和環境2、放松的順序:手臂部—頭部—軀干部—腿部3、放松的方法:集中注意—肌肉緊張—保持緊張—解除緊張—肌肉松弛

其它放松法1、想象性放松:常見情景是大海邊2、深呼吸放松法:腹式呼吸(二)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是由南非著名精神病學家Wolpe創立的。也稱交互抑制法或暴露法,是指應用刺激的交互作用或增強、消弱的作用來消除不良反應建立正常反應的方法。

具體操作手段

遵守一定的治療計劃,讓病人暴露其導致焦慮、恐懼或引起其他強烈情緒反應的情境,并將該情境根據病人的恐懼與焦慮強度列出不同的等級,在醫生的具體指導下,由低級到高級進行肌肉松馳訓練,以對抗患者面對此級情境下出現的不良情緒,從而達到降低并最終消除這種不良情緒與行為的目的。系統脫敏療法的基本原理

Wolpe認為人和動物的肌肉放松狀態與恐懼焦慮情緒狀態是相互對抗的作用,一種狀態的出現必然對另一狀態起抑制作用。根據以上原理,實施心理治療時,應從引起個體最低程度的焦慮或恐懼的刺激物開始進行治療,并給予漸進肌肉松弛訓練,使個體輕度的焦慮或恐懼反應消失,然后,治療者可向處于松弛狀態的個體呈現另一個比前一刺激略強一點的刺激。這樣循序漸進,最終接觸對個體而言最強的刺激。如果一個刺激所引起的焦慮或恐懼狀態在個體所能忍受的范圍之內,經過反復呈現,個體的焦慮或恐懼反應就會消失,治療的目標也就達到了。這就是系統脫敏療法的原理。系統脫敏的步驟:1、放松訓練2、制定脫敏等級:尺度為0—100,一般為6—10個等級,最多不超過20個。3、脫敏治療(1)放松(2)想象脫敏訓練:由治療者口頭描述,想象30秒,出現緊張后忍耐1小時左右,1—2個等級為宜,一次不超過4個等級(3)實地適應訓練系統脫敏的注意事項

1、等級適度,過小會拖延治療,過大會導致失敗2、等級排列要由患者完成或認可3、脫敏過程一般8-10次,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30-40分

尤其適用于焦慮癥和恐怖癥(三)滿灌療法

又稱沖擊療法或快速脫敏療法,與脫敏療法正好相反,是一種較為猛烈的治療方法,即讓病人直接接觸或通過想象間接體驗引起恐怖的情境,從而達到脫敏的目的。其具體實施方法是:在治療者陪同下讓患者直接接觸引起患者恐怖或焦慮的情境,堅持到恐怖和焦慮狀態消失的一種快速行為治療方法。不需要經過任何放松訓練。注意:

1、治療前要給患者介紹治療的原理與過程,講解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痛苦2、進行體檢排除重大軀體疾病3、并在實施治療前,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后,在治療協議書上簽字,以防發生意外。(四)厭惡療法

用負性刺激懲罰來消除不良的行為的方法。常用于酒精依賴或藥癮、性欲倒錯等不良行為。1、化學性厭惡療法2、電擊厭惡療法3、橡圈厭惡法4、羞恥厭惡法

(四)厭惡療法注意事項:1、懲罰有一定危險性,使用前要向求治者解釋清楚并征得同意;2、懲罰涉及倫理問題3、使用厭惡療法的同時,應努力幫助求治者建立辨別性條件反應。

也稱代幣法,該療法以操作條件反射為依據,主要通過正強化(使用獎勵)過程來塑造新的或治療者所期望出現的行為,從而矯正其原有的不良社會行為。常應用于智殘兒童,行為或品行障礙兒童,呈現嚴重行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等。使用時應注意:目標明確;獎勵標記;堅持兌現。(五)標記獎勵法進行獎勵法的具體操作方法1、找出其他主要不良行為2、選擇強化物3、強化訓練在獎勵訓練過程中遵循的獎勵原則(1)開始時兒童稍有進步就及時獎勵,隨著進步的加大可逐漸加大獎勵程度,但注意適可而止,漸漸減少物質獎勵;(2)逐漸由物質獎勵轉化為精神獎勵,如表揚、肯定等;(3)逐漸由外部獎勵轉化為兒童內部的自我獎勵(4)適當利用獎勵法強化其正確行為(如講話)的泛化在非治療環境下也能與人講話,或主動與陌生人問候等。

又稱模仿法,是指通過模仿學習正常的良好行為,糾正不良行為。模仿行為主要有三類:作出單獨的或聯合的身體運動;物體的使用;言語反應。(六)示范法(七)生物反饋訓練

生物反饋療法(biofeedbacktherapy)是利用現代電子儀器,將通常人們不能覺察到的內臟、皮膚、肌肉活動的生物信息,經過處理轉換成個體可以察覺得到的電子信號,如聲、光等,治療者幫助患者經過訓練,學會自主控制和調節這些電子信號,從而反饋性地達到治療的目的。反饋是指一個系統的輸出信號,重新返回到本系統,對本系統功能起增減作用的現象。對人類而言這種輸出信號屬生物信號,故命名為生物反饋。(七)生物反饋訓練

肌電反饋儀皮溫反饋儀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儀

根據一套特定的程序,以機體的一種反應改善機體的另一種反應,以改變軀體的生理功能與心理狀態。如松弛療法、氣功、瑜伽等。(八)自我調整療法行為療法的適應癥1、神經癥:如恐怖癥、強迫癥、焦慮癥、嚴重神經衰弱等。2、飲食障礙:神經性厭食癥、貪食癥、神經性嘔吐等。3、物質濫用或依賴4、性功能障礙5、各種性心理障礙6、沖動控制障礙7、兒童多動癥、品行障礙8、兒童抽動癥、圖雷式綜合癥等9、兒童遺尿癥、異食癥10、兒童學習障礙11、心身疾病四、以人為中心療法

person-centeredtherapy

以人為中心療法(person-centeredtherapy)

又稱咨客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Therapy)、患者中心療法、詢者中心療法。指以接受治療的當事人為中心的一種治療方法是以人本主義理論為理論基礎的心理療法的主要代表。由Rogers開創。基本原理

以人為中心療法認為,任何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有積極的、奮發向上的、自我肯定的無限的成長潛力。如果一個人的自身體驗受到閉塞,或者自身體驗的一致性喪失,被壓抑、發生沖突,使人的成長潛力受到削弱或阻礙,就會表現為心理病態和適應困難。治療師所能做的,也是最需要做的,就是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他能夠和別人正常交往、溝通,便可以發揮他的潛力,改變其適應不良行為。

自我概念論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知覺和認識。自我概念與真實的自我并不總是相同。理想的實現傾向即自我實現,是指真實自我與自我概念完全一致的情況。(一)理論基礎(二)治療方法

醫生的任務在于堅持和表達三種互相關聯的態度,提供一種人際關系,而不是代替病人解決問題。這3種態度是:1、無條件的積極尊重和關心2、通情3、真誠一致

無條件積極關注

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

提供無條件積極關注,就是心理醫生不加任何附帶條件接受或贊許當事人。這樣,求助者就會根據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因為有條件或某些價值觀念而自由表達和行動。心理醫生不強加任何價值條件,幫助求助者展開恢復自己與真情實感的聯絡,從而進一步恢復與現實化傾向的聯絡。共情(empathy)

感情投入性理解,即心理醫生出神入化地深入到求助者的內心。是指醫生使當事人明白醫生已非常理解求助者所表達的感受與體驗。

真誠一致

genauinenessandcongruence

真誠就是治療者不再扮演心理醫生的角色,對求助者坦白、真誠,與求助者自然而然地、開放地交流自己此時此刻內心最真實的情感、態度和感受,而毫不帶有欺騙或討好對方的性質,無論這種情感和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但絕對是真實的。

(三)適應癥

正常人群的普通心理咨詢五、認知治療

cognitivetherapy(一)概念

認知療法是根據個體的認知態度直接影響其情緒和行為這一理論,通過一定的技術和手段來改變當事人的不良或不正確認知,以達到消除其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目的。認知療法由美國心理學家Beck于20世紀50年代所創立的。(二)基本原理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們對某種情境的解釋和思考的方式,即一個人的認知結構,并非現實生活發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發生后,當事人如何認知與看待此一事件,從而決定了他們對此事件的情感與行為反應。不同的認知方式可以導致個體哪怕是同一事件形成不同的認知反應,即,怎么看待此一事件,才出現不同的情感與行為反應結果。(三)認知療法的3種理論假設

行為和情緒是通過認知過程發展起來的;

在學習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治療程序能有效的影響認知過程;

心理醫生應作為一個“診斷家和教育家”發現不良的認知過程,并組織安排學習來改變它們。(四)認知治療種類Ellis的合理情緒療法(RET)Beck的認知療法Meichenbaum的自我指導訓練1、Ellis的合理情緒療法—ABCDE理論

A-activatingeventsB-beliefsystemC-consequencesD-disputinginterventionE-effect

AlbertEllis1、Ellis的合理情緒療法—ABCDE理論

ABCDE模式1)導致情緒障礙產生的三類不合理信念

即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對周圍環境及事物的不合理的、絕對化的信念和要求。我必須怎樣?否則,我將怎樣?人們必須怎樣對我?否則,他們該被怎樣?我的環境和條件必須是怎樣的?2)治療目標盡可能減少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情緒及行為的后果;幫助病人盡可能地減少其產生情緒及行為障礙地傾向性。

3)治療程序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程序(1)心理診斷

(psychodiagnosis)(2)領悟

(insight)

(3)修通(workingthrough)

(4)再教育(reeducation)

①建立良好醫患關系,幫助建立自信心;②找出ABC;③一起協商,制定目標(情緒和行為);④介紹ABC理論,使其接受理論和認識之間的關系,并對自己當前的問題予以初步分析。①是信念引起了情緒和行為后果;②他們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問題負有責任,應自我審查和反省;③只有改變不合理的信念,才能減輕或消除他們目前存在的癥狀。采用各種方法與技術,使其修正和放棄非理性觀念并代之合理信念,使癥狀減輕或消除。鞏固治療效果,強化新的反應模式。4)理性情緒療法的技術

技術(1)與不合理信念辯論(2)合理情緒想像技術(3)認知家庭作業對其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戰和質疑。分質疑式和夸張式。①讓其在想像中進入他困擾的情境,體驗強烈情緒反應;②幫助其改變不適當的情緒反應并體會適度的情緒反應;③停止想像,讓其講述怎么想就使自己的情緒發生了變化,要強化其新的信念和體驗,鞏固。讓受治療者自己與自己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它是正式會談后的繼續。4)理性情緒療法的技術認知矯正情緒反思行為改變達成2、Beck的認知療法Beck的認知療法

貝克(Beck)認知治療的基本假設是:有心理障礙的患者由于錯誤的信息整合或由于“邏輯性”的錯誤思維從而導致現實經驗與其認知不符,盡管這樣,他們仍然堅信自己的基本觀點和信念。Beck

1)認知過程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人的情緒與認知有關;

2)情緒障礙和負性認知相互影響,相互加強,這一惡性循環是情緒障礙得以延續的原因。打破惡性循環是治療的關鍵;

3)識別和改變認知的曲解,將引起情緒的改善Beck的認知療法基本理論

認知曲解或邏輯錯誤Beck認為人們的認知建立在以往經驗的態度和假設基礎之上。心理障礙的產生并不是激發事件或有害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過了認知加工,在歪曲或錯誤的思維影響下促成的。

常見認知歪曲形勢:全或無的思維主觀臆斷選擇性地概括過度引申夸大縮小

負性自動想法

特點:自動性不經邏輯推理突現于腦中;

負性和情緒不良有關;

貌似合理

存在于意識邊緣,稍縱即逝;

內容為觀念、想象、內心對話;

例、抑郁癥患者的抑郁認知三聯癥:

對自我的消極認知;

對自己經驗的消極解釋;

以消極的態度認識未來。情緒障礙的認知模型的關鍵成分潛在的功能失調假設

如:抑郁癥患者的認知結構使他們傾向于過多的采用消極的評價和解釋事件的方式,而這一方式又構成抑郁的易患傾向。治療過程程序(1)治療早期(2)治療中期(3)治療后期建立良好醫患關系;識別并指明治療目標;集中一個主要問題;指導其認知模式;活化其行為;關于其障礙的宣教;指導對其自動思維的識別、評估及應答方式;受治療者社會化;指導其應對策略。應用“理智的”和“情感的”技術去促進信念的修正。建立新的認知方式,在實踐中強化、鞏固新的認知。治療技術(1)識別負性自動思維(2)識別改變潛在功能失調性假設(3)協同檢驗法(collaborativeempiricism)技術采用A—B—C序列的方法幫助患者探查負性自動想法。通過認知概念化、盤問追根法、行為試驗等識別和改變失調性假設。把其負性自動想法和功能失調性假設視為一種假設加以檢驗。三欄作業法:自動想法-認知曲解類型-合理想法。治療技術識別和檢驗負性自動想法認知治療日記:日期

情境:引起不愉快情緒的事件、思想、回憶。

情緒:說明悲傷、焦慮等;評定情緒程度。

自動想法:記下情緒之前的自動想法,相信程度。

合理回答:對自動想法的合理回答,相信程度。治療技術識別功能失調假設特點:病人的信念和行為規則不合理;

僵硬、過分普遍化和極端的信念;

阻礙目標實現;

個體根據它們行動分類(Beck):成就接受

控制盤問追根法治療技術盤詰功能失調假設

盤問時常用下列問題:

1)假設在什么方面不合理?

2)假設在什么方面是無用的?

3)假設想從何而來?

4)什么是比較合適的替代?

認知治療的三個基本原則幫助患者認識思維活動與情感行為之間的聯系識別認知性錯誤思維改變錯誤的思維方式和內容3、Meichenbaum的自我指導訓練

Meichenbaum認為消極的內部語言是產生和影響行為失調的重要因素,通過矯正消極的內部語言,用正面的、積極的自我對話可達到矯正異常行為或心理障礙的目的。認知療法的適應癥1、各種類型的神經癥2、各類反應性精神障礙3、行為障礙4、心身疾病5、人格障礙6、性心理障礙7、各種重癥精神障礙恢復期8、學校心理咨詢9、婚姻及家庭治療10、健康人群的成長咨詢或小組集體治療六、暗示和催眠療法(一)暗示療法

暗示療法是指運用暗示對心理施加影響以達到治療目的的過程。所謂暗示是指人或環境以不明顯的方式向個體發出某種信息,個體無意中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并作出相應行動的心理現象。暗示療法的二個主要前提醫生的權威性及病人對醫生的信賴程度;病人自身的性格特點,情緒狀態及接受暗示的程度。暗示性測試的方法

(1)嗅覺法(2)平衡法(3)手臂法暗示療法的種類1、言語暗示(VerbalSuggestion)2、操作暗示(OperantSuggestion)3、藥物暗示(drugsuggestion)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