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基礎中醫史常識王爾棟課件_第1頁
中醫藥基礎中醫史常識王爾棟課件_第2頁
中醫藥基礎中醫史常識王爾棟課件_第3頁
中醫藥基礎中醫史常識王爾棟課件_第4頁
中醫藥基礎中醫史常識王爾棟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藥理論概說E-mail: TEL:第一章導論一、何謂中醫學中醫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診斷和防治的一門(傳統)醫學。二、學習中醫藥基礎的意義三、學習中醫藥基礎的方法商代(公元前1700-1100年)

中國最早的祖先之一行醫方式:非常原始,往往將迷信、傳說及治療經驗結合應用酒及熱水作藥物,利用針及青銅刀作手術用具相傳以湯液治病始自此期『天人地』解釋自然定律五臟與五行相關

甲骨文蓋天說法

周朝(約公元前1100-221年)

共分為四個時期:西周、東周、春秋時代、戰國時代★儒學及道家思想

★宮廷醫師

1.《周禮》記載,東周時期已存在有系統的醫療組織醫術已開始分門別類2.中國首見法定的獸醫★扁鵲

–望聞問切★

《黃帝內經》是由《素問》及《靈樞》兩書合成《內經》是中國醫學理論的基礎,除了醫學,亦闡述道德、哲學及宗教。其主題滲透、貫穿道家思想、陰陽學說及五行學說各方面。扁鵲-醫學之祖

秦朝(公元前221~207年)

秦叔(秦始王)是首位統一中國的皇帝焚書坑儒-有關占卜、醫學及農業書籍得以保全秦漢交替時期,中醫藥體系,隨同大量醫療實踐的開展,內容開始充實及提高焚書坑儒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2★最早期藥學文獻●《神農本草經》后人托名“神農”之作,中國最早期的完整中藥學文獻。365種中藥,內容包括252種植物類,67種動物類和46種礦物類。根據藥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分為上、中、下三品。

人參當歸巴豆上中下上品藥120種多屬滋補養生類,沒有毒性或毒性小,可長期服用。中品藥120種多屬補養兼有預防作用,某些含毒性。下品藥125種,一般具有毒性,是專用于治療的藥物。★漢代名醫●倉公淳于意(公元前215~167年):首位保存病人記錄的醫師●張仲景又名張機(公元150~219年),后世稱為“醫圣”。◎首創『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六經辨証論治。◎編著《傷寒雜病論》,確立辨証論治原則,奠定中醫治療基礎。中國最早的理論結合臨床診療專書。

◎宋朝(公元960~1279年),此書再次被編寫,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兩冊。

●華佗(公元141~208)

◎精于外科手術,善用麻醉藥物◎提倡體育療法(中醫稱為導引筢病),創作"五禽之戲"

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3《傷寒雜病論》華佗"五禽之戲"的五種姿態

華佗三國、魏晉及南北朝(公元220~581年)---1

★醫學教育

●公元443年南朝宋文帝:首創指派醫師教育中醫《針灸甲乙經》★

針灸醫術

●《針灸甲乙經》:皇甫謐所撰,最早最完整的針灸療法參考文獻★

脈學:血液及循環系統的概念●《脈經》王叔和(公元265~317年)所著,集古代診脈法的大成★方劑學

●煉丹術:煉丹方士被認為是早期的藥劑師

●葛洪:巨著《肘后救卒方》或《肘后備急方》是臨床第一部急救手冊。

《肘后備急方》隋朝(公元581~618年)

★巢元方

太醫博士巢被隋政府指派編寫《諸病源候論》又稱《巢氏病源》。共50卷分67節,論述了1,700種病癥,是中國最早的病因証候學記錄。此書內容涉及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皮膚學、眼科及耳鼻喉科。許多后世中醫著作對有關的論述都是直接或間接引用本書的原文及論點。

巢元方(公元610年)唐朝(公元618~907年)---1★太醫署:公元624年設立,由行政、教學、醫療及藥工四部組成★皇室醫學院:包括醫科、針科、按摩科及咒禁科★藥園:培養藥學人材★考試制度:醫師們的升遷制度基于成功治愈率,中國是世界上最先設立考試制度的國家

★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朝首創由政府委任組織編撰藥典頒行全國第一部由國家政府頒行的藥典《新修本草》考試符咒:古時人們相信它有治療的能力《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國家頒行的藥典

★中外醫藥交流:中國派醫師到外面如高麗、日本、印度及越南等★藥王-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行醫手法及醫德尤甚

●最出名的著作是《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共30卷記載5300首醫方《千金翼方》共30卷記錄了2571條藥方●譽為中國最早的痳瘋病專家●主張針藥并用,并探索出新的應用穴位,創制彩色經絡圖●對中國藥物學發展有突出貢獻,被后人尊稱為"藥王“●倡導積極養生—氣功唐朝(公元618~907年)---2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藥王

氣功★病因病機學發展:公元1174年陳言提出了新的病因學理論。他的著作《三因極--病証方論》將復雜的病因歸為三類:內因、外因及不內外因★法醫學的重大發展:《洗冤集錄》是宋慈于公元1247年完成的著作,成為中國死傷獄斷案法典及依據,沿用600多年。并被翻譯成至少5種國外國語言。★兒科及婦科的發展:●兒科及婦科發展成獨立專科

●錢乙著作--《小兒藥証直訣》★中外醫藥交流:宋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據記載由阿拉伯商人經海上,運往歐洲、亞洲及非洲等各地的中國藥材有60多種宋朝(公元960~1279年)

中毒表現金元時期(公元1115~1368年)

★著名醫家的創新●劉完素-火熱論:認為各種証候的出現與火熱有關,治療以清熱為主。后世亦稱之為"寒涼派"。

●張從正-攻邪論:提倡“六門三法”,風、寒、暑、濕、燥、火作為辨証用藥基礎。運用發汗、催吐及泄瀉"三法"。世稱他為"攻下派"●張元素-臟腑辨証論:發展臟腑辨証及藥物歸經的理論。●李杲-脾胃論:善于運用溫補脾胃的處方和藥物。因此被稱為"溫補派"。●朱震亨-相火論:節制飲食及性生活,保養身體陰氣。又稱為"養陰說"。★跌打創傷科:

●齊德之于1335年撰《外科精義》一書●危亦林撰于1337年的《世醫得效方》,應用脊椎骨折懸吊復位術的先驅者;(相對西醫學方面,要直到1927年,英國醫生達維斯才提出此法。)★中醫食療

:元代皇家廚師忽思慧,于1330年撰《飲膳正要》為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飲食衛生與食治療法的專書。

明代(公元1368-1644年)---1★明代之醫學流派●滋陰派、溫補派、溫病派●天花:漢代葛洪的《肘后方》已有記載,無有效的防治方法。直到明代發明人痘接種法,為免疫學的早期成就。★外傷科的新成就●陳實功的《外科正宗》1.論及外科常見疾病一百多種2.主張治療外科疾病應該內服和手術并重3.最早對頸部惡性腫瘤及乳癌的記錄★梅毒性病醫家陳可成撰《霉瘡秘錄》-梅毒不同病期癥狀,用丹砂、雄黃等含砷的藥物治療。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應用砷劑治療梅毒的記錄。此外還論及預防梅毒的方法

《外科正宗》清朝(公元1644-1911年)---1★溫病學的繼續發展葉桂與《溫熱論》、薜雪與《濕熱條辨》、吳瑭與《溫病條辨》★人體解剖學

王清任1830年之《醫林改錯》,糾正人體臟腑記載的某些錯誤。★痘接種術-天花預防

1727年俞茂鯤于《痘科金鏡賦集解》-有效的天花預防方法★《本草綱目》補充及草藥治療

《本草綱目拾遺》是一部重要的藥物學專著,共載藥物921種★1949年后在新中國出現的"赤腳醫生"清朝走江湖藥師

★最聞名的中藥堂是同仁堂,位于首都北京,專門為皇宮供應藥物。★大量醫學書籍的編著及整理

●《古今圖書集成》(1723)--蔣廷錫等受命編纂,520卷

●《醫宗金鑒》(1742),由吳謙編輯。全書共90卷分15門1749年起,清"太醫院"規定為醫學生教科書。清朝(公元1644-1911年)---2《醫宗金鑒》

★西方醫學的傳入

最早去西方學醫者為黃寬,1850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專攻醫科★中西方醫學結合最早驅者為朱沛文,1892年編撰了《中西臟腑圖像合纂》清代有關人參描述之譯注四、中醫四大經典著作簡介

1、《黃帝內經》

成書年代:春秋戰國時代(非一時所作)作者:假托黃帝作(實際上非一人之手筆)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和《黃帝內經·靈樞》兩部分,共18卷,162篇。其可謂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百科全書。它從整體觀念出發,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診斷、治療、預防等方法作了較系統全面的論述,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兩千年來一直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2、《難經》成書年代:秦漢時期作者:扁鵲(秦越人)內容:醫學理論專著,《內經》之輔翼,涉及生理、病理、經絡、針灸、診斷、治療等,不少方面充實了《內經》的內容。4、《神農本草經》成書年代:兩漢時期(實際非一時所作)作者:假托神農作(實際非一人之手筆)內容:簡要而完備地記述了藥學的基礎理論,如四氣五味、藥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藥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所記載的藥物療效大多樸實有效,習用至今。如黃連治痢、麻黃定喘、大黃通便等。并記載了丸、散、膏、丹、酒等劑型及服用方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學專著。概況《神農本草經》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成書時間:東漢作者:不明(并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總結、搜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原創真實性(版本流傳)?藥王孫思邈孫思邈生于北周大統三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一歲。葬于故里孫原村孫氏祖塋。孫思邈幼年體弱多病,湯藥之資而罄盡家產。他自幼聰明過人,日誦千言,西魏大將獨孤信贊其為“圣童”。他通曉諸子百家,博涉經史學術,兼通佛典。孫思邈生于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陜西省耀縣孫家塬村的一個極為普通的農民家庭里。地處黃土高原,周圍山巒層層,溝壑交錯。這里沒有自然水源,村民們挖地成窖,儲雨水以食用。孫思邈所處的時代,有良好的習醫環境。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之前,戰爭頻頻,災荒連連,土地荒蕪。人民生活困苦、健康受損、疾病橫生。統一以后,社會安定,人心穩定,生產發展,文化進步。在醫藥方面,為了消除和抵御疾病,國家設立了太醫署、尚藥局、醫博士和助教,進行教學和研究,管理醫藥。故那時的醫藥專著也很多,名醫名著都能得到很好的傳播。《新修本草》(公元657-659年)

世稱《唐本草》高宗下令組織了長孫無忌、許孝崇、李淳風、孔志約等22人與蘇敬同編新本草,"普頒天下,營求藥物",從唐顯慶二年開始編寫到唐顯慶四年正月使其成書共歷時兩年。全書共54卷,分為三部分:正文、藥圖和圖經。本書有本草20卷,目錄1卷,又有藥圖25卷,圖經7卷,計53卷。載藥844種,比《本草經集注》增加114種。所增加的藥物中,有一部分外來藥品,如安息香、龍腦香、胡椒、訶黎勒等。分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菜、米谷、有名未用回互類。其中還記載了用白錫、銀箔、水銀調配成的補牙用的填充劑,這也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補牙的文獻記載。《新修本草》(公元657-659年,唐顯慶2-4年)是蘇敬等所編著。世稱《唐本草》。本書有本草20卷,目錄1卷,又有藥圖25卷,圖經7卷,計53卷。載藥844種,比《本草經集注》增加114種。所增加的藥物中,有一部分外來藥品,如安息香、龍腦香、胡椒、訶黎勒等。分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菜、米谷、有名未用回互類。其中還記載了用白錫、銀箔、水銀調配成的補牙用的填充劑,這也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補牙的文獻記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金元四大家簡介1、劉完素(火熱說):發展了《內經》病機和運氣學說,提出“火熱論”,治療主張以寒涼為主,被后世稱為“寒涼派”。2、張從正(攻邪說):提出凡病皆因“邪”而生,“邪去則正安”,主張以祛邪為主,反對濫用補藥,被后世稱為“攻下派”。3、李東垣(脾胃說):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治療主張補脾胃為主,被后世稱為“補土派”或“脾胃派”。4、朱丹溪(養陰說):結合江南地土特點,倡導“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治療主張滋陰為主,被后世稱為“滋陰派”。劉完素一﹑生平及著作簡介

劉完素(約1110年~1200年),字守真,別號守真子,自號通玄處士,金代河間(今河北河間)人,故人稱“河間先生”或“劉河間”,是中醫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涼派”的創始人。在理法上,強調“火熱”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后世稱其學說為“火熱論”;治療上,主張用清涼解毒的方劑,故后世也稱他為“寒涼派”。

劉完素一生著述較多,后人多把他的主要著作統編成“河間六書”、“河間十書”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醫家的著作。2、主要著作《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黃帝素問宣明論方》3、時代背景(1)戰爭因素公元1127年—1279年北宋被金人所滅,宋高祖趙構南渡建立南宋,形成北金南宋局面,直至蒙古人統一中國建立元朝。一、生平和著作:1.生平張從正,字子和,自號戴人。約生活于公元1156~1228年(金貞元四年~正大五年),睢州考城(即今河南省蘭考縣)人,因居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東南)較久,故有稱其為宛丘者。春秋戰國時,睢州屬于戴國,因此張氏自號戴人。在臨床上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