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國際分工_第1頁
第二章國際分工_第2頁
第二章國際分工_第3頁
第二章國際分工_第4頁
第二章國際分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形成與發展影響因素西方國際分工學說介評第二章國際分工第一節國際分工的形成與發展§1.國際分工的含義國際分工(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社會分工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但由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還沒有從社會分工發展到國際分工。直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后,國際分工才發展了起來。第二章國際分工§2.國際分工的形成與發展☆萌芽階段(16-18世紀中葉)“地理大發現”殖民地開拓☆形成階段(18世紀60年代-19世紀60年代)

18世紀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由于機器的發明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生產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國進行,它們發展為工業國,而其他廣大國家則處于農業國、原料國的地位。特點:大機器工業的建立為國際分工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以英國為中心世界市場上交換的商品日益為大宗商品所代替第二章國際分工☆發展階段(19世紀中葉到二次大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特別是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的發明及其廣泛應用,生產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細。表現:亞、非、拉國家的經濟變為單一型經濟,依賴于一兩種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分工的重心由英國變為一組國家加強了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第二章國際分工☆深化發展(二次大戰后)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導致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使國際加工的形式從過去的部門間專業分工向部門內專業化分工方向迅速發展。

在國際分工的格局中,工業國與工業國間的分工居于主導地位。各國間工業部門內部分工有逐步增強的趨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工業分工在發展,而工業國與農業國、礦業國的分工在削弱。第二章國際分工第二節影響國際分工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社會生產力是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生產力的增長是一切分工發展的前提條件。§1.社會生產力

1.國際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2.各國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歷史上,英國最先完成產業革命,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成為“世界工廠”而在國際分工中居于中心地位。繼英國之后,歐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完成了產業革命,生產力迅速發展,因而與英國一起成為國際分工的中心和支配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原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政治上取得獨立,努力發展民族經濟,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它們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得到逐步改善。3.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國際分工的形式、廣義和深度4.生產力的發展決定國際分工的產品內容第二章國際分工§2.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是國際分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自然條件為國際分工提供了可能性,也使國際分工隨著它的變化而變化。但是,自然條件只提供進行生產和國際分工的可能性,并不提供現實性,要把可能變為現實性還需要一定的條件。

§3.資本流動、特別是戰后跨國公司的興起和發展成為國際分工向廣度、深度、多層次發展的重要力量

§4.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可推進或延緩國際分工的形成和發展第二章國際分工第三節西方國際分工學說介評亞當·斯密絕對成本理論大衛·李嘉圖比較成本理論赫克歇爾—俄林要素稟賦理論里昂惕夫反論第二章國際分工§1.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論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分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某項作業,可以節省與其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時間;分工有利于發明創造和改進工具。亞當·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二章國際分工§2.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主要內容:比較成本說是由大衛·李嘉圖提出的一種國際分工學說,是在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力量生產那些優勢最大或劣勢最小的商品,然后通過國際貿易,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由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均有利.“兩優取最優,兩劣取次劣”對比較成本說的評價:<1>它是自由貿易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它在19世紀加速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2>比較成本說未能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3>這個理論把世界看做是永恒的、不變的,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和經濟發展規律的。<4>這個理論的分析方法屬于靜態分析,提出的假定,只考慮兩個國家、兩種商品,堅持勞動價值論等因素。作為論述的前提條件,把多變的經濟狀況抽象為靜態的,是不客觀的。第二章國際分工§3.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說

一、要素稟賦論的三個主要結論1、每個區域或國家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體系中應該生產和輸出豐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輸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2、區域貿易或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價格差別,即各個地區間或國家間商品價格不同。3、商品貿易趨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資、地租、利潤等生產要素收入的國際差異導致國際間商品價格和要素價格趨于均等化。二、要素稟賦論的主要內容1、生產要素供給比例說(1)

介格的國際絕對差。(2)

成本的國際絕對差(3)

不同的成本比例(4)

相同成本比例(5)

生產諸要素的不同價格比例(6)

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供求比例(7)

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礎和利益第二章國際分工三、要素價格均等化說——即所謂要素價格均等化說(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y)鑒于他對赫-俄原理的發展,因此這個理論又稱為赫俄-薩原理(H-O-STheory)。按照這個理論,雖然生產要素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但在國際間商品的自由流動將會導致這兩個國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實際工資、資本獲取同樣的利息、土地獲得同等的地租。但是,俄林認為,要素價格完全相同幾乎是不可能的,要素價格均等只是一種趨勢。第二章國際分工1、在各國參加國際發工、專業化生產的依據上,比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集結”從體系上更為完整、全面。2、正確的指出了生產要素擁有狀況在各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在各國對外貿易競爭中,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結合所起的重要作用。3、赫一俄學說完全違背了勞動價值論。4、忽視科學技術的作用。5、赫一俄理論只能用來龍去脈解釋要素稟不同國家間的分工與貿易行為。6、抹煞了國際生產關系,抽象地談論國際貿易可以使各國收入均等化,把富國與窮國間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性,歸結為國際貿易問題,歸結為世界市場的機制問題。四、對赫一俄學說的評價第二章國際分工§4.里昂惕夫反論與要素稟賦論的擴展一、里昂惕夫反論/昂惕夫之謎(TheLeontiefParadox)

1、勞動訓練說(Skilled

Labor

Theory)2、人力資本說(Human

Capital

Theory)3、技術差距說(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4、產品生命周期說(Theoryof

Produet

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