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五代至元:中華古文明的成熟時期_第1頁
第五講、五代至元:中華古文明的成熟時期_第2頁
第五講、五代至元:中華古文明的成熟時期_第3頁
第五講、五代至元:中華古文明的成熟時期_第4頁
第五講、五代至元:中華古文明的成熟時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一輪復習第五講五代至元中華古文明的成熟時期(907年—1368年)北宋(960)北宋南宋(979)(1127--1276)唐五代十國

西夏(1038--1227)遼(916--1125)

金(1115--1234)金(1125)元(907--960)(907--979)元(1271--1368)(1276)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

本講所涉及的內容有:

必修一第一單元第2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必修二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必修三第一單元第3課《宋明理學》、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選修一專題四《王安石變法》

一、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與加強

(一)北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形成重文輕武局面1、背景:

北宋建立后,為了防止唐后期以來的地方勢力過大(地方有較大的軍事、行政、財政權)導致地方分裂割據的問題2、措施:

中央機構變革:制約相權

中央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后來又增設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兩府三司制)

第二、將地方的軍權、行政權、財政權收歸中央(北宋地方分為路、州、縣三級體制)

(1)集地方軍權于中央,守內虛外

①將朝中大將與地方節度使的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編練中央禁軍,并收回禁軍的統率權

②實行更戌法,形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

③軍事部署上“守內虛外”,禁軍一半以上駐防京師及其附近的地方

(2)集地方行政權于中央實行一官多職;地方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

(3)集地方財政權于中央:地方設轉運使管理財政

3、評價

將地方軍權、行政權、財政權收歸中央,使地方失去了分裂割掉的基礎,保證了政權相對穩定,避免了地方割據現象的出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基本解決,中央集權加強)

但是,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成為北宋中期出現統治危機的生要原因之一

(特別注意:北宋始終沒有完成大統一,只是實現了局部的統一。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加強中央集權,導致國家積貧積弱;②采取重文輕武、強干弱枝、守內虛外等政策;③少數民族政權剛建立且快速完成封建化,因此處于上升階段,力量強大;④民族矛盾激化)

4、王安石變法

變法的背景:

(1)、北宋中期出現了嚴重的統治危機北宋初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財政困難北宋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導致土地高度集中,階級矛盾尖銳

遼、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嚴重威脅北宋自身的安全

(2)、慶歷新政的失敗為王安石變法提供了許多的經驗教訓北宋與西夏戰爭失敗后,以范仲淹為首一些大臣上書宋仁宗,以《答手詔條陳十事》為方案,以整頓吏治為中心掀起了一場改革運動:慶歷新政

新政因官僚貴族的反對和宋仁宗動搖很快失敗,但揭開了變法改革的序幕

(3)、宋神宗的改革意識及其對王安石的支持

(4)、王安石杰出的政治才能和“三不足”

(“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變法精神)的大無畏革新精神,推動了改革大規模的進行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與指導思想

(1)、目的:富國強兵,挽救封建統治危機,鞏固封建統治

(2)指導思想:積極開源非消極節流(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王安石變法的措施

富國之法(經濟上的措施)

富國之法的主要內容

(1)、均輸法

①內容:政府設發運使就近采購國家所需物資

②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滿足了政府的物資需求;減輕了納稅戶的負擔

③問題:均輸法是利用國家行政權力強制進行收購、運銷,以此手段來積累國家財富,違背了經濟規律

(2)、市易法

①內容:國家設“市易務”調控市場

②作用:限制了豪商大賈對市場的操控;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發揮了政府的對市場宏觀調控功能

(3)、青苗法

①內容:政府在青黃不接時以20%利息借款或糧給農戶

②作用: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③問題:在推行過程中出現了強制農民借貸問題;利息過高

(4)、募(免)役法

①內容:廢除差役法,改國家征收募役錢,由州縣出錢募人充役

②作用:打擊了特權貴族利益;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擴大了生產;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5)、農田水利法

①內容:興修水利,工料由居民分派,財力不足可貸款。超過州、縣的可聯合修建

②作用:灌溉、防洪抗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6)、方田均稅法

①內容:清丈土地,按土地面積、等級收稅

②作用:打擊了地主隱田漏稅,增加了政府收入,農民得到實惠

富國之法的特點

運用稅收、金融、貨幣等政策杠桿,重視商品貨幣關系的作用。這表明北宋商品經濟發達

富國之法的總體效果:取得一定成效

財政收入大為增加,興修了眾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北宋積貧的局面。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形象地稱王安石辦了“三項國營企業”:把均輸法叫做“國營貿易局”,把市易法叫做“國營零售管理局”,而青苗法則叫“國營農業銀行”。

強兵之法的主要內容

(1)、將兵法

①內容:整編禁軍;由有才能的固定將領訓練

②作用:改變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局面,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

(2)、保甲法

①內容:保丁平時生產、練兵、維持農村治安。戰時編入軍隊作戰

②作用:兵農合一,維護農村封建統治秩序;減少國家養兵負擔;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3)、保馬法強兵之法(軍事方面的改革)

①內容:廢除牧馬監,由民間代養官馬

②作用:節約開支;提高了馬的數量與質量

(4)、設軍器監,專門監管兵器制造。使兵器的數量質量都大為提高

強兵之法的總體效果:

使北宋軍事實力有所增強,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1072年王韶拓地千里)

育才之法(學??婆e方面的改革)

育才之法的主要內容

(1)、改革科舉制度

①內容:廢除明經科;進士科??冀浟x和時務策;設明法科

②、作用:選拔大量能夠從事實際事務的人才

(2)、改革學校制度:整頓太學

①目的:統一思想,推動改革

②內容

a、重編教材,重新撰注《詩義》《書義》《周禮義》(合稱《三經合義》作為必讀教材和考試依據b、成績優異直接為官C、設武、醫、律學等??茖W校

③作用

傳播了改革的思想;培養了改革所需要的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

王安石變法的結局

變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整個改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王安石變法的成就

(1)、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增長

(2)、社會經濟發展向前發展,北宋呈現出了百年來沒有過的繁榮景象

(3)、北宋的軍事力量有所增強。甚至出現了對外作戰的勝利(1072年王韶拓地千里)

所以: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變法的失敗

(1)、為什么說變法是失敗的?

變法沒能從根本上挽救北宋王朝的統治危機;王安石最后下臺,新法被全面廢除

(2)失敗的標志:司馬光任宰相新法相繼被廢除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①最根本原因是:變法本身沒有觸及當時社會的根本問題——土地高度集中的問題,也就不可能有效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②變法在經濟指導思想上過于偏重開辟財源,并利用國家行政權力通過多種手段來積累國家財富,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

③變法過程中出現用人不當,實行過于急進的問題,出現加重農民負擔,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引起民間不滿④主要原因是因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們的阻撓和破壞⑤宋神宗動搖及其去世以及改革派內部分裂,也中改革失敗的原因之一(二)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加強

1、行省制實施的背景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而且疆域非常遼闊.為了有效地加強對遼闊疆域的控制,元實行行省制度2、行省制度的主要內容

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關,御史臺為全國最高的監察機關,樞密院為全國是高的軍事機關

在地方設行中書?。ê喎Q行省)作為地方常設行政機構。全國設立十個行省,另設兩個中央直轄的地方行政區(中書省、宣政院)3、元代中央控制地方行省的方法

地方行使權力時受中央的節制(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呈報樞密院),中央以監察機構進行監察的同時還采取省官互遷等多種方式加以控制。此外,行省官員還要定期覲見皇帝

4、行省制度建立的意義

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對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有重要意義,影響深遠

(特別注意:元代地方行省的劃分的特點與目的:

特點:不以自然地理環境為界限,而是任意將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域,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格局

目的:便于中央軍事控制地方,使地方行省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一方的地理條件;削弱人們對地方經濟、文化的認同,從而加強對中央的認同

因此,從元開始的地方行政區劃的這一特點使中央更加容易控制地方)二、經濟上:封建經濟持續發展

1、農業的發展①、土地政策:北宋采用的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原因:從唐朝后期(兩稅法)開始,中央政府的收稅變成以土地和財產的多少為主要依據

影響:土地兼并嚴重,是北宋中期階級矛盾激化以及王安石變法中出現方田均稅法及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租佃關系日益普遍化②水利灌溉:

宋代出現了水轉翻車,利用水力將水提升到高田

王安石變法期間實行農田水利法,興修水利,工料由居民分派,財力不足可貸款。超過州、縣的可聯合修建,興修水利工程用于灌溉、防洪、抗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2、手工業的進步①手工業者的地位宋代,匠戶被官方強制役使;元代工匠被編入專門的戶籍,由專門機構管理,沒有人身自由且世代相襲②手工業發展概況

A、冶鐵業

北宋:有了用煤冶鐵的明確記載。(漢代冶鐵開始以煤作燃料)

B、紡織業

宋代,棉紡業出現在福建、廣東等地區

元代,黃道婆創造了新式紡車,發明了“捍、彈、紡、織”的工具。推動了棉紡業的發展C、制瓷業

唐宋五大名窯;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瓷路”;元代,中國青花瓷技術成熟D、商業的繁榮:第一、市的變化:

市突破了空間和時間限制:打破市和坊的界限;夜市、曉市晝夜相連;

城郊和鄉村不準設市的地方也出現了市;

市已經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督;

北宋《清明上河圖》形象在反映了當時東京商業的發達

第二、北宋時益州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第三、宋元時期,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

第四、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發展迅速

中國商品行銷東亞、南亞、西亞、東歐、北非等地。海外貿易稅收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財源之一

第五、市民文化的迅速興起(娛樂場所、世俗文化、戲曲藝術等)

三、封建文化持續發展:1、科技發展出現高峰①、印刷術的進步:

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元代王禎創制木活字并發明了轉輪排字盤

印刷術傳到西方,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準備了條件②、火藥的廣泛運用

宋代廣泛用在軍事:火箭等先進的火藥武器使用;1044年的《武經總要》介紹了多種火藥武器和三種火藥配方;元朝火藥和火器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火藥的出現使人類由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為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創造了條件③指南針運用技術成熟

(戰國時期出現司南);北宋《武經總要》中提到了指南魚,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指南針制作技術,《萍洲可談》中記載了指南針在應用于航海;南宋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指南針用于航海為鄭和下西洋以及西方的地理大發現提供了技術保證

(有關中國古代科技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第一:中國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