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尚論篇》辨治喉癥特色探析_第1頁
喻昌《尚論篇》辨治喉癥特色探析_第2頁
喻昌《尚論篇》辨治喉癥特色探析_第3頁
喻昌《尚論篇》辨治喉癥特色探析_第4頁
喻昌《尚論篇》辨治喉癥特色探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喻昌《尚論篇》辨治喉癥特色探析劉春燕【摘要】喻昌在《尚論篇》中對咽痛、失音等喉癥的辨治進行了系統的闡述,認為喉癥的發生與少陰、厥陰、太陽、陽明等經脈的病變密切相關,臨證時要把握即時病機,辨清寒熱虛實,做到精準施治,這對指導耳鼻咽喉科臨床具有著重要意義。【期刊名稱】《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年(卷),期】2016(028)005【總頁數】3頁(P17-18,95)【關鍵詞】喻昌;《尚論篇》;喉癥;六經辨治【作者】劉春燕【作者單位】新建區中醫醫院,南昌330100【正文語種】中文【中圖分類】R276.1喻昌(1585—1664),字嘉言,江西新建人,明末清初著名醫家。喻氏之學宗張仲景,并著重提出:“《傷寒論》一書,條例森森,句句皆律。”撰有《尚論篇》從六經辨證的角度,對中醫喉癥進行辨治,認為咽痛、失音等喉癥,雖多以少陰經病變為主,但往往也可見于太陽、陽明等經脈,故而臨證當悉心辨識、精準施治。因喉病之少陰證可“從標從本”(《素問·至真要大論》),故其可從本而為熱化或從標而為寒化,且二者在一定的條件下皆可火化。加之“少陰為三陰之樞”,若少陰樞機不利,陽熱流通布散不暢,而灼傷津液,甚或灼津成痰,易發為虛熱或痰火之證,均可出現咽喉局部癥狀。故而喻氏認為咽痛、失音之喉癥,臨證辨治當以少陰為主,宜反復斟酌、合理辨治。客熱上擾咽痛 《傷寒論》有云:“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文中“少陰病,二三日”示少陰初病,因病屬初起,邪熱不甚病變較輕,故咽部僅有輕微紅腫疼痛,喻氏明確指出此時乃為“邪熱客于少陰,故咽痛,用甘草湯者,和緩其勢也。”即治取甘草湯緩急止痛、消腫利咽之效,該方雖僅用藥一味即生甘草,但可清解少陰之客熱。然咽痛仍服不得愈,是為客熱不去肺氣失宣,咽喉不利,病情較甘草湯為重,喻氏認為此時當“用桔梗湯者,開提其邪也”,在原方中加桔梗以開肺氣、利咽喉而止痛。此外,喻氏還明確提出了方用最佳時點,即“此在二三日,他證未具,故可用之。”否則時機不當,將無法湊效即“若五六日,則少陰之下利,嘔逆諸證蠡起,此法又未可用矣。”客寒挾痰咽痛 《傷寒論》有云:“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文中“咽中痛”,系指全咽俱痛,為較重之證,每多伴有外感證。喻氏認為,其因實為風寒之邪客及少陰,陽氣郁閉,不得伸展,遂致津液不行而生痰化飲,若經上犯,易致咽喉腫痛。概言之系為“風寒引動痰涎”,出現了外有風寒、內有涎之病理,故喻氏認為:“當用半夏滌飲,桂枝散邪。”方中,半夏辛散滌痰散結,桂枝甘溫通陽散寒止痛,且炙甘草緩痛,如此,客寒挾痰之咽痛,得藥即減。痰火閉郁失音 《傷寒論》有云:“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指的是咽喉有潰瘍、有潰爛,即論中所言“咽中傷,生瘡”;且又出現了不能發聲,故而“聲不出”,當屬咽喉同病。喻氏認為其為少水虧,虛火上炎,痰火閉郁而作,故而治時既不可用“桂枝之熱”,又指出“寒不宜”,以避免辛熱劫陰,苦寒折陽。如此治當如何?喻氏提出:“用半夏、雞滌飲潤咽,更藉于苦酒之消腫斂瘡,以勝陰熱也。”方中,半夏辛燥滌痰散結,以甘寒之蛋清潤燥養陰,更以苦酒消腫斂瘡止痛,三藥相合,以達散結祛痰、清熱消腫、斂瘡止痛之效。陰虛燥熱咽痛 《傷寒論》有云:“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此為喻氏所提的“少陰熱邪充斥上下中間,無所不到”之少陰虛熱故生燥熱,陰虛之燥熱循經上擾而見咽痛。就其病因病機,喻氏指出:“寒下之藥故給予汁液豐厚之豬膚湯,以滋腎潤肺而清虛熱。方中,豬膚甘咸潤納,引少陰之虛火下達,適宜于陰虛燥熱咽痛。同時,喻氏對豬膚在制作上提出具體要求:“若以為燖豬皮外毛根薄膚,則簽劣無力。”提示后人如果用表皮層,就力量太弱了,理當“但用外皮,去其內層之肥白為是。”如此,以增滋腎潤肺之力,再伍以白蜜之涼潤,白米粉之沖和,熬之如粥,服后能留戀于腸胃,不致隨下利瀉出,自能徐徐敷布其氣化,以清三焦彌漫之熱,陰虛燥熱即逝,咽痛自止。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者,其喉不痹。”喻氏認為:“設熱邪不能盡解,傳入厥陰,則熱深者其厥亦深,而咽痛者轉為喉痹。”其在《寓意草》中也曾指出:“見厥復利,利止反汗出咽痛者,其喉為痹。”認為此是因熱深而發厥,為熱邪有余之征象,陽熱之邪上炎而不下行,挾濕痰而上攻咽喉,則見咽痛,而發為喉痹;利不止而便膿血者,是邪熱在里、在下,而未向上至咽喉,故不見喉“若不用苦寒,反用辛甘發汗,寧不引熱勢上攻乎?”故理當采用下法,但又不可妄下、過下,若妄下、過下則耗傷本已劫傷之陰津,導致克伐正氣,故又指出:“以其熱深厥深,當用苦寒之藥,清解其在里之熱,即名為下,如下利讝語,但用小承氣湯止耳。”從病變發展趨勢來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太陽少陰從標從本”之論,因故喻氏認為太陽經病變所致咽痛以寒邪循經侵襲咽喉為主,臨證多發為太陽寒襲咽痛之證。《傷寒論》云:“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有后學者提出:“謂緊為下焦,屬在少陰”,即認為此處之咽痛為邪入少陰,陰傷化熱,循經上熏咽喉所致。喻氏極不認可此類觀點,指出若如此理解則“惑之甚文之“浮”字,系省略了一“浮”字,理當為“浮而緊必咽痛”,且下文也當為以祛表寒。陽明經主燥為三陽經中陽氣最盛的一經。因此除了主氣不及或中見濕氣偏過的情況下,不會產生滯留于體內的病理產物,故陽明經火化的機理與太陽、太陰經不同,形成樞機不暢條件在于陽明腑氣的通暢與否。腑氣不通、濁氣不降才是陽明經燥熱化火的必要條件。故喻氏認為陽明經病變所致咽痛以熱邪上攻侵襲咽喉所致,臨證多發為陽明協熱咽痛之證。《傷寒論》云:“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欬者,咽不痛。”喻氏認為,這是“此胃熱協風邪,而上攻之證也。”探其機理,系因陽明熱盛,熱氣外達故不惡寒,胃中有熱故能消谷善饑,胃熱上沖導致肺氣不降而見咳嗽,熱引風動則見頭眩,胃熱循經上蒸結灼咽喉故咽痛[1]。故而陽明經咽痛,不同于寒邪抑遏,不宜妄用辛溫從治,而當以清胃湯等方加減以清胃熱。綜上所述,喻昌辨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