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馮恩學講義 07繁昌窯、景德鎮窯、龍泉窯_第1頁
宋元考古-馮恩學講義 07繁昌窯、景德鎮窯、龍泉窯_第2頁
宋元考古-馮恩學講義 07繁昌窯、景德鎮窯、龍泉窯_第3頁
宋元考古-馮恩學講義 07繁昌窯、景德鎮窯、龍泉窯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繁昌窯(一)窯址位置與發現繁昌位于安徽省南部,長江南岸,隸屬于蕪湖市,繁昌人字洞已發現距今200萬年的古人類活動遺跡,至北宋時期,太祖時隸屬于宣州,太宗時隸屬于江南東路的太平州。境內水系發達,礦藏豐富,包括制瓷所需的高嶺土、瓷石等。繁昌窯是繁昌城關鎮及其附近地區分布的多處瓷窯的統稱,具體有柯家沖、駱沖、張塘、半邊街、柳街等數個地點,其中以柯家沖窯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是繁昌窯的中心窯址,2001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5年發現柯家沖窯址直至20世紀90年代,有很多學者和工作人員對柯家沖窯進行了調查、試掘,公布了很少的材料、提出了一些觀點,但是大多數試掘成果沒有正式公布,給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也是遺憾。2002年9-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繁昌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柯家沖窯進行了正式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共發現龍窯1座、作坊1座、澄泥池2個遺跡各類窯具、瓷片8萬余件。——簡報發表于《考古》2006年第4期。并已出版正式報告——《安徽繁昌窯遺址發掘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由于柯家沖村植被茂密,因此在總面積1平方公里的遺址區內散布大量的殘跡和殘片,有數十條龍窯分布在崗坡上。繁昌窯的瓷器從考古發現來看,安徽南部是主要分布區,除此之外還通過發達的水系行銷到長江中下游各地。龍窯Y1:依山而建,斜長56.4米,水平長52.15米,頭尾水平高差19.2米,根據山體走勢坡度10-24度。窯內都是窯壁和窯頂的坍塌物,具體可分為操作間、火膛、窯室、窯門等幾部分。窯門6個,南北各3個。作坊F1:位于山腳平地上,平面呈長方形,發掘了東南西三面墻基,東西8米,南北清理部分6.5米,鉆探后北部并無墻基,應已完全被毀,作坊南面有門道,周圍有一圈磚砌回廊,東面有一個圓形夯土面,直徑0.45米,可能是制坯的輪盤基礎。澄泥池C1、C2:位于F1西南7米,南北相連,有附屬的有進水口、出水口、排水溝等,是淘洗瓷土的場所。(二)器物特征1、青白瓷為絕大多數,部分醬釉瓷器不是本地所燒,青白瓷釉面光潔、玻化程度較好。2、器型有碗、溫碗、盞、碟、盤、執壺、水盂、盒、盒蓋、爐、罐、盞托等,絕大多數器物施釉不到底,在底部或圈足部位露胎。3、發現制瓷工具有擂缽、碾輪、蕩箍、陶拍等,裝燒工具有匣缽(漏斗形、桶形、M形和平底形)和匣缽蓋,有的匣缽和瓷器有刻字(“方”、“大”、“俞”、“十二”等),裝燒間隔工具有墊餅,另有試燒插片和窯柱(支撐匣缽平衡的輔助用品)。(三)分期第一期:五代。器物的青白釉釉面光亮、釉色純正、多數器物釉色偏白,接近白瓷,少數器物偏黃。胎體薄、胎色白,燒結度較高。碗、盞的疊唇多數較厚。匣缽裝燒,一器一缽,使用墊餅和墊圈。目前對于早期青白瓷的燒造一直不太明確,在景德鎮早期地層中絕大多數為青瓷和白瓷,品相不佳,而繁昌窯(以及湖北梁子湖地區的青白瓷窯場)在五代時期就開始燒制青白瓷,這一點目前基本可以得到確認,因此我國青白瓷的發源地可能是在武漢和繁昌,不能說最早,但目前來看可能比景德鎮要早。對比材料:南唐二陵(烈祖李昪bian、中主李璟)、安徽和江蘇地區五代墓葬出土的瓷器。第二期:北宋早期。青白釉除偏白和偏黃之外,出現了偏青,胎色也出現偏青的現象,碗、盞的疊唇減薄,碗的內底直徑大于圈足直徑。匣缽裝燒,一器一缽,但全部使用墊餅。對比材料:繁昌周邊地區北宋早期墓葬出土瓷器。《韓熙載夜宴圖》是中國畫史上的名作,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韓熙載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聲色為韜晦之略,每每夜宴宏開,與賓客縱情嬉游。此圖繪畫的就是一次韓府夜宴的全過程。這幅長卷線條準確流暢,工細靈動,充滿表現力。第三期:北宋中后期。絕大多數器物釉色偏青,有的接近青瓷,胎質較粗,也有部分器胎偏青,器型修整也不如前兩期規整,做工粗糙。偏晚階段用墊砂取代了墊餅,器底有很多燒結的砂粒。器物的疊唇減少,尖唇、圓唇類增多。很多材料顯示,繁昌窯在北宋中期以后走向衰落,可能是由于優質的瓷土資源使用后難以發現其他優質瓷土,因此質量越來越差,北宋中后期景德鎮青白瓷異軍突起后,逐漸取代了江南地區其他的青白瓷窯場,繁昌窯至北宋晚期已基本停燒。對比材料:繁昌地區北宋中晚期墓葬。景德鎮窯(一)窯址位置與發現窯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鎮市。礦產資源景德鎮的主要礦產有瓷石、高嶺土、煤、鎢、砂金、銅、螢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別是瓷石、高嶺土和煤炭蘊藏最具特色。景德鎮的高嶺土在國際陶瓷界都具有影響;煤炭資源也十分豐富,是江西省的三大產煤區之一。高嶺土高嶺土是陶瓷工業最重要的原材料,景德鎮產的高嶺土品質非常好,用它生產出來的景德鎮瓷器,曾經代表著中國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質,影響著中國甚至世界。現在國際上通用的高嶺土學名--Kaolin,就是來源于景德鎮北部山區鵝湖鎮高嶺村邊的高嶺山。煤炭景德鎮的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樂平市。考古調查找到五代窯址20余處,發掘了部分窯址。找到了五代時燒的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標本。在景德鎮還發現了很少的五代風格器形的青白瓷器。采用疊燒方法,瓷器變形率高。以日常碗盤壺為主,沒有陳設瓷器,在當時沒有名氣。以湖田窯為中心,考古發掘了湖田窯,現在還保留葫蘆窯現場。目前出土最早得有明確紀年的影青瓷器是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江西九江的阿周墓出土的瓷碟(《文物》90年第9期)。發掘簡報《景德鎮湖田窯考察紀要》,《文物》1980年11期《景德鎮湖田窯H區主干道發掘簡報》《文物》2001年2期(二)歷史簡介文獻記載景德鎮自唐代開始燒瓷器。1982年在五代地層下發現1件玉璧底青瓷器殘片,可能是唐代的。入宋停燒灰胎青瓷,而主要燒青白瓷,成為全國生產青白瓷器最好的窯場,在宋代已有“饒玉”之美稱(位于當時宋代的“饒州”)(南宋蔣祈《陶記》)。青白瓷是宋元時的稱呼(南宋蔣祈《陶記》),清代開始有影青瓷等稱呼。青白瓷從五代時開始在河南、安徽、湖北出現,以安徽繁昌窯青白瓷最多。白焜:《宋蔣祈<陶記>校注》,見于劉新園:《蔣祈<陶記>著作時代考辨(下)》,《文史》,第一九期,中華書局,1983年(三)宋影青瓷特點1、胎白,胎骨薄而輕。2、以青白釉為特色,青白釉屬于易于流淌的玻璃釉。釉層薄,光澤度強,透明度高。釉薄處發白,釉積處泛水綠色,所以青白瓷又稱影青瓷、映青、罩青、隱青。3、釉中氣泡大而疏。 4、素面或刻花,有少量點彩。種類有牡丹、卷草、云氣、蓮花、魚蟲、水波、嬰戲、蓖紋菊、回紋、飛鳳等。采用“半刀泥”刻法(鐵質的小刻刀在干燥的坯體上刻畫成一面深、一面淺的凹面與線組成的花紋,再施釉,經高溫一次燒成的陶瓷裝飾品種),一邊深一邊淺,溝處釉厚而發青綠色,使線條顏色富于變化。南宋后期,釉透明度不好,花紋也就不清晰。5、北宋早期到中期普遍使用匣缽和高墊餅墊燒(墊餅放入圈足內支撐器體,所以碗盤的圈足內留有醬褐色墊燒痕跡,是景德鎮瓷器特色之一)。北宋后期采用覆燒法,碗盤流行芒口。6、器類豐富。主要是日常用品:有碗、盞、盞托、盤、碟、壺、罐、梅瓶、盒、爐、枕、熏、缽、渣斗、文具等。盒子有香盒(盛香料)、粉盒(敷臉用的粉)、黛盒(盛畫眉用的黛)、朱盒(盛抹唇用的朱紅)、藥盒、鏡盒和梳妝用的奩盒等。此外還有大小相套的子盒,即大盒之中套3個或不等的小盒,平時將粉、黛和朱分別放3個小盒內,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其次瓷俑:玄武瓷俑、胡人牽馬俑。佛道人物造像:觀音像、道長像等。有仿古陳設用瓷:鬲式爐。(宮廷定燒,禮器類。)7、銘文瓷盒底印戳作坊商標的有“吳家盒子記”、“段家盒子記”、“陳家盒子記”“張家盒子記”、“許家盒子記”、“蔡家盒子記”、“汪家記”等10余家名號。底部僅戳印姓氏的還有“陳”、“蔡”、“許”、“張”、“藍”、“朱”、“徐”、“程”、“潘”、“米”等,可見當時制盒業的發達社會上對瓷盒需求量之大,也從一側面看出當時商品競爭的激烈程度。江西都陽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熊本妻施氏墓出的青白釉印花盒,盒為花瓣形,蓋面印珍珠地花卉紋,盒豎印“汪家記正”楷書陽紋款識。(三)碗的分期圖(景德鎮影青—碗變化線圖)唇口碗、敞口碗、侈口碗、斗笠碗、折腰碗。五代:仰燒,使用重合疊燒,為了控制重心,所以碗底面積較大,而且碗內底有疊燒留下的痕跡。北宋早中期:仰燒,匣缽、高墊餅燒瓷,墊餅放在圈足內圈、超出圈足的高度,碗的重心壓于底部,所以形成厚底,且碗底比五代要縮小,形成了碗壁弧度較大的感覺,可能也有審美的關系。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開始使用覆燒,芒口碗占據了主要地位,此時的覆燒工具是匣缽內放置多級墊缽,因此就需要從下至上依次口徑擴大,形成大弧壁、上一個能套住下一個的現象,而且此時重量都集中于口部,因而碗的下部就變薄以減輕口部負重。南宋中后期:仍然使用覆燒,芒口碗居多,但是覆燒工具有多級墊缽發展為支圈,套接后能夠形成上下口徑一致的直筒,此時的大弧壁碗也發展為斜壁碗。(四)堆塑瓶的分期從北宋中期開始出現,具有濃厚的道教色彩,頸部裝飾龍虎堆塑,因此又叫龍虎堆塑瓶。北宋時期的堆塑瓶上裝飾較為簡單,在頸部安了三個柄。南宋時期開始堆塑瓶的頸部下部和肩部堆塑了十二個或是三個人物形象,可能是十二時神,肩以上占據了器物全高的一半以上。南宋晚期堆塑瓶延續了堆塑龍虎和人物的風格,但是全器中肩部以上所占比例有所增高,有的能達到2/3。龍泉窯(一)地點: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大窯村一帶為中心。龍泉窯經過大規模發掘。龍泉窯在北宋早期開始燒造自己風格。(關于龍泉窯的概念有不同,如果把浙江龍泉縣附近的古代窯場都視為龍泉窯,可以上推至晉代,但是南朝隋唐的產品與越窯產品沒有大的差別,屬于越窯系統。)南宋時有了較大發展,南宋中期以后,進入鼎盛時期。這與北宋滅亡之后,北方工匠南下有密切關系。(二)窯爐。1979年為配合緊水灘水電站的修建,有社科院考古所、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浙江省考古所聯合對山頭窯和大白岸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有龍窯、作坊等幾十個遺跡。使用龍窯(依山坡建造,窯體長而彎曲,形如長龍,故名龍窯)。宋代最長的龍窯長80多m,裝燒量大。龍東BY22,長54米。(三)產品特點龍泉窯瓷器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燒制薄胎厚釉青瓷為特色。具體講,有以下幾點。1、胎分白胎和黑胎兩類,白胎青瓷是龍泉窯特色占90%。黑胎青瓷是龍泉窯仿南宋官窯的產品,數量很少,僅見于極少數窯址(大窯溪口),胎壁較薄,質地堅硬。白胎厚釉青瓷在燒造工藝上,不但采用了南宋官窯燒造技術,而且有所創新。如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使胎色白中帶灰;圈足底部或佛道教人物造像的臉、手等露胎處,呈紅色。釉色光潔滋潤,多數不開片。這些都是南宋龍泉窯的特征。2、龍泉窯瓷器的釉經化驗屬于石灰堿釉,這種釉的特點是,粘性大,釉汁固著,極少流動。從瓷片斷面上可以看到是多次敷釉,形成厚釉。有些釉層比胎骨還厚。雖然釉層厚,但器內器外的釉層均勻,沒有垂流淚痕現象。色澤晶瑩青翠,不起浮光。給人一種純潔溫潤的美感。《中國陶瓷史》認為在釉色美和釉質美上,南宋龍泉青瓷達到青瓷歷史的頂峰。一般釉的厚度在0.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