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解析-寧波博物館PPT通用課件_第1頁
王澍作品解析-寧波博物館PPT通用課件_第2頁
王澍作品解析-寧波博物館PPT通用課件_第3頁
王澍作品解析-寧波博物館PPT通用課件_第4頁
王澍作品解析-寧波博物館PPT通用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筑解析——寧波博物館設計師:王澍目錄博物館概述一設計思想解析二設計構成解析三設計技術解析四博物館概況基地分析王澍生平簡歷王澍思想總結平面解析立面解析剖面解析造型特點空間與流線歷史與現實的拼接——材料使用細部構成生態環保工程施工亮點1.1寧波博物館概況

作為人類歷史和文化記憶的載體,寧波博物館帶有手工印記和時間信息的舊磚瓦作為博物館外墻出體材料,很好地表達了建筑性質。磚墻的砌筑和窗口的布置在無序和有序間找到平衡,在不同距離觀看,墻面都有清晰地形式和豐富的表情。從純形式角度看,博物館形體構成有強烈的現代氣息,從形式的歷史意義和類型學角度考察,能在此聽到江南水鄉的高墻、深院、小窗、坡頂、水街的回響。寧波博物館和鄞州文化藝術中心相呼應,建于中心軸線的西側。而臨湖而建(景區)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仔細觀察河道明顯可見四面環水,一面臨湖,想一想紫禁城不正是。1巧若天成,河道是建筑的整體規劃之一。而湖水又顯得自然,而博物館和藝術中心,正是兩塊區域的緩沖。讓動靜和自然人文(聯辦)得到了有機結合。而博物館使用了不到40%的基地,為將來的博物館擴建以及發展留下了良好的空間。寧波博物館是展示寧波人文、歷史、藝術的綜合性博物館,是寧波文化建設重要的一環。作為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又充滿現代活力的文化名城,寧波在發展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文化的建設。寧波博物館的結構充滿了隨意性,從外觀上來看像個盒子,但其側面卻是傾斜的,缺失了大塊面積。建筑各部分使用了多種不恰當的材料。表面外墻由大小不一、形狀迥異、不同材質的多個片段構成……把寧波地域文化特征、傳統建筑元素與現代建筑功能融為一體,采用“新鄉土主義”建筑風格,外觀簡約而富有創意。

1.2基地分析

寧波歷史博物館坐落于鄞州區一片空曠的廣場上,這個區域雖然是擁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寧波的一部分,看上去卻像去年才落成的,這里是位于城市與田野的交接地帶。場地處于一片由遠山圍繞的平原,不久前還是稻田,城市剛剛擴張到這里。近年新建的高層辦公樓未被開發的稻田及拆遷的村落南側不遠,是一個公園,隔著公園是一大片麥田河水環繞中是區政府大樓和廣場東側為商住樓和高層小區歷史博物館文化中心政府辦公樓——城市的斷層(外部環境、項目背景)

1.2基地分析

寧波博物館處在區政府大樓以南,市民廣場以西,與廣場東側的文化藝術中心遙相呼應。地段為南北約260m、東西約110m的長方形,北面地界沿道路呈弧形。主體建筑長144米,寬65米,高24米,主體三層、局部五層,采用主體二層以下集中布局、三層分散布局的獨特方式。1主入口2行政人員入口3次入口4辦公區入口5貨運入口6餐廳7池塘——總平面、場地分析2.1王澍簡介主要作品:■南京華僑大廈(1985-1987,已建成);

■海寧市青少年宮(1988-1989,已建成);

■中國美術學院杭州湖濱校園改造規劃(1993,方案);■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館(1993,方案);

■中國杭州虎跑禪心茶道園(1994,方案);

■一個退休建筑教師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內(1997,已建成);

■浙江海寧陳默藝術工作室(1998,已建成);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1998-2000,已建成);■杭州垂直院宅(錢江時代)(2001年);■寧波當代美術館(2002-2003年);■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視覺藝術學院(2002-2003年);■東莞理工學院藝術系館(2002-2003年);■廣州、北京拆筑間(2003年);■杭州HZ093—728(2003年);■南京三合宅(2004-2005);■杭州三合宅(2004-2005);■浙江寧波慈城古建保護、古建修復及協調區(2003-2004,方案);■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一期工程(2002-2005);■寧波五散房(2004-2005);■寧波博物館(2005年,在建)。2.2王澍設計思想這是王澍喜歡說起的兩句話,也是王澍的建筑觀的體現。表現出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與認同。而無論是蘇州的園子還是從白居易到李漁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著他、召喚著他。王澍學貫東西方,所以他更能從比較中去感知那以遠去中國的美。古人造園的足跡也影響著他的建筑,去鼓勵他去承襲與發展我們的華夏建筑。后一句,則道出他對當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會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著平常心,真心誠懇的對待建筑。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制造問題。把樂趣帶進建筑里,開開心心的設計。對于文化,建筑其實不大,尤其在文學已經殺死建筑的今天。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為了建筑,去套文化,謂之概念。普利茲克的獲獎評審辭說明了王澍的獲獎原因:“討論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適當關系是一個當今關鍵的問題,因為中國當今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引發一場關于建筑應當基于傳統還是只應面向未來的討論。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筑一樣,王澍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并演化成扎根于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業余的建筑。業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專業建筑學的問題之一就是把建筑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緊扣當下的生活,它是樸素的,通常是瑣碎的。在做一個建筑師之前,我首先是一個文人,建筑只是我的業余活動。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個場所的人文氣息,比技術更重要的是樸素建構手藝中光輝燦爛的語言規范和思想。業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種態度,一種批判性的實驗建筑態度,但它可能比任何專業建筑學的實驗更徹底,更基本。在我看來,沒有徹底性,任何建筑實驗活動都將是毫無意義的?!薄敖ㄖ?,首先得是個文人。不談建筑,只談房子,所以就是業余的,業余建筑?!标P鍵詞:追尋傳統文化,業余的建筑,質樸天然,基于傳統,面向未來

2.3平面圖1主大廳2展廳3辦公室4入口5后院6多功能廳7自助餐廳8餐廳

一層平面圖

2.3平面圖2展廳3辦公室5后院6多功能廳7自助餐廳8餐廳

三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2.3立面分析刻意簡化處理的立面、為滿足功能要求而略顯龐大的建筑體量,都與自然和土地有一種親近的交接,普遍種植的燕麥增進了環境的“中國”品質。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自然環境之間的微小差異,較之文化之間的差別,更能賦予環境鄉土的特質。黑瓦、石墻、長草、斑駁的泥土、水漬和青苔、有意營造的粗獷,這一切都在灰綠色的天空下塑造著淡遠的荒疏。這是有節制的荒涼,有別于日本式無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國風味。與自然風物之間的對話,并不是觀光客般的欣賞、或風水先生般的推算。場所感的營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觸。

2.4剖面圖

3.1造型特點寧波博物館主體建筑長144米,寬65米,高24米,主體三層、局部五層,采用主體二層以下集中布局、三層分散布局的獨特方式。從遠處看,寧波(鄞州)博物館就像一艘揚帆起航的船,穿越歷史時空,即將成為寧波的精神坐標。從近處看,你會發現它有微型的山川地理,很銳利,像是寧波的四明山,山水依然是主角,人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再看下去。你會發現,平凡是一種智慧,好像自然中的山水一樣。垂直山的造型

3.1造型特點

“當我著手設計這座建筑時,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無法為這座城市設計什么,因為這里還不存在城市。因此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東西。最后我決定設計一座山。”——王澍采用簡潔的長方形集中式平面布置,尺度很大。從建筑整體分裂出五單體,營造出寧波歷史文化街區的氛圍和園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但卻運用了現代的設計手法。四個特點:利用江南水鄉的細部元素,高墻、深院、坡頂、小窗它的北段浸在人工開掘的水池中蘊涵寧波歷史從渡口到江口再到港口的發展軌跡

3.2空間與流線“空的中心與邊界,內與外,高與低,打開與關閉,無目的的漫游,行動與完全靜止,輕與重,通過與突然中斷,一瞥,從暗到明或從明到暗,偶遇,實體的實感,空間的空虛,純粹物料的物感。如果說她的外表已給人一種強烈期待,真正的震撼應該在內部等著他?!?/p>

——王澍人們從中部一個扁平的、跨度接近30米的穿洞進入博物館。三道有大階梯的山谷,兩道在室內,一道在室外。四個山洞,分布在入口、門廳和室外山谷的峭壁邊側。四個坑狀院落,兩個在中心,兩個在幽深之處。

3.2空間與流線第二層線路圖第三層線路圖一層博物館室內的中庭是展廳空間組織的核心,極簡的體塊處理和用竹模板澆成的素混凝土表面豐富的肌理成為變化空間的特色。二層頂層

3.3歷史與現實的拼接——材料的運用“提升傳統技術,這也是我們在使用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體系的同時,為什么還要大量使用手工技藝的原因。技藝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傳統。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傳統,傳統必死;而如果傳統一旦死亡,我相信,我們就沒有未來?!蹁?/p>

瓦爿墻處理方法:舊磚瓦來自寧波周邊地區,大多是寧波舊城改造時存留下來的,相當于把寧波歷史砌進了博物館。主要有青磚、骨磚、瓦,甚至還有打碎的缸片。年代多為明清至民國期間,甚至有部分是漢晉時期的古磚。這與博物館本身“收集歷史”這一理念是吻合的。清水混凝土墻處理:

采用的特殊模板是毛竹做成的,竹條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現竹的紋理,體現環保理念,利用毛竹板隨意開裂后的肌理效果。“竹條模板混凝土”是一種全新創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發生了藝術質變,使其質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

3.3歷史與現實的拼接——材料的運用

吊頂的構造頗有新意,金屬件固定的混凝土條,隨意交錯排列,有一種竹條編制的吊頂的錯覺。“使用

‘瓦爿墻’,大量使用回收材料,節約了資源,體現了循環使用這一中國傳統美德,一方面除了能體現寧波地域的傳統建造體系,使其質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方面在于對時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