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城市建設史-4_第1頁
外國城市建設史-4_第2頁
外國城市建設史-4_第3頁
外國城市建設史-4_第4頁
外國城市建設史-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絕對君權時期近代一、社會發展背景

1.城市分布更加不平衡

2.中小城市衰落

3.大城市畸形發展

4.市中心建設

5.交通問題嚴峻第七章外國現代城市建設史二、城市發展基本概況50、60年代前50、60年代后1.城市人口規模增加,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1.城市人口增長速度緩慢2.大城市發展,人口與工業集中向大城市2.國家基礎設施發展,城市化轉向郊區化3.生態環境惡化,住宅緊張,交通困難,基礎設施嚴重不足3.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高4.衛星城理論發展4.城市與區域規劃得到發展5.大城市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以工業人口為主體5.城市內部布局改善6.城市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三、一次大戰~二次大戰前后城市規劃理論研究一戰前:怎樣有一種新的城市空間秩序來滿足當代城市的混亂和滿足工業化所帶來的問題,并在這一時期加強城市立法工作,尋求一種方法來滿足快速的城市化進程。

出現了霍華德--田園城市馬塔--帶形城市加涅——工業城市

一戰后:建筑界的建筑建設對城市規劃起了主導作用,主要是解決住房問題,城市化進程仍在進行,對城市建筑的數量和類型也有新的要求。

如:格羅皮烏斯對居住問題作了很多研究

一戰前的城市建設特征格里芬的堪培拉規劃霍華德蓋迪斯的區域規劃理論沙里寧的有機疏散理論未來城市一戰后的城市建設特征?城市建設的重點是恢復戰爭所帶來的破壞?沙里寧、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密斯、賴特?功能主義————城市集中思想“明日的城市”,“光明城”“居民聯合體”,也稱,“居住單位”?城市分散主義《正在消亡的城市》1932年“廣畝城市”1935(一)有機疏散(1)沙里寧(ElielSaarinen)1918,形成觀點(芬蘭,大赫爾辛基規劃)1934,《城市-它的成長、衰敗與未來》(TheCity—ItsGrowth,ItsDecay,ItsFuture)(2)觀點—城市是有機體,不能任其凝結為巨大塊體生老病死現象/進程,病理學觀察—有機秩序原則是大自然基本規律,也是建筑(規劃)的基本原則

從自然界尋找“靈感”/依據:與機械理性思想之異?—城市日常活動安排功能性集中集中點的有機疏散—城市應為自己今后的成長預留空間—交通網絡是城市的血管通過有機疏散,改變、調整城市結構、形態,使之避免大城市弊端。(3)意義、影響—提供了一個觀察、分析城市的獨特視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由集中到分散—對大城市空間疏導實踐的指導意義組團城市模式衛星城(新城)建設(4)評價—提供解決大城市矛盾和弊端的“適度分散”思路—與社會改善構想結合—忽視城市聚集效應規律對城市規模與空間形態的要求和影響

(二)衛星城規劃的理論和實踐

1.衛星城--源于19世紀末霍華德的花園城市理論

原因:主要是為了解決大城市問題,大城市工業和人口增長很快,使得城市膨脹

解釋:將城市的人口和產業向大城市以外地區疏散,從而降低大城市的人口,建筑密度,在大城市外圍所建的城市(1)理論1912,恩維(Unwin)、帕克(B.Parker,1867~1947)合著《擁擠無益》(NothingGainedbyOverCrowding)闡述、發揮田園城市思想1922,恩維《衛星城建設》(TheBuildingofSatelliteTowns)A.臥城(一次大戰前后)概念:除了居住建筑以外還沒有最起碼的生活福利設施,居民的工作、生活和文化活動需要去母城解決,一般稱為睡覺的城市,只疏散人口不疏散產業。B.半獨立的衛星城概念:除了居住建筑以外還設有一定數量的工業企業和服務設施,使一部分人能工作,另一部分人去母城解決。典型代表:瑞典斯德哥爾摩附近的威林比城C.完全獨立的衛星城(二次大戰以后)

a.概念:按比例疏散人口和產業,有成套的服務設施,居住條件、公用設施、文化生活的等級具備或不亞于大城市,使居民能夠就地工作和生活。

b.典型城市:英國的哈羅1924,國際城市會議(阿姆斯特丹)定義:

經濟、社會、文化上具有現代城市性質的獨立城市單位,但同時又從屬于某個大城市的派生產物。認為是防止大城市蔓延的重要手段—與“田園城市”的淵源與區別淵源:思路(城市發展新途徑,疏導…)與形態啟發區別不是城市發展全新模式,而是針對大城市問題的空間應對手段

主要目的:控制大城市膨脹/使之以“合理方式”膨脹?

霍華德的目的之一:避免出現大城市社會思考的深度(2)實踐赫爾辛基,莫斯科,倫敦,巴黎—英國《新城法》,1946年優惠的土地政策、貸款政策地方城鎮當局自主權新城:“一種規劃形式,其目的在于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設置住宅、醫院和產業,布置文化、休憩和商業中心,形成新的、相對獨立的社會”。—三個階段從某種城市功能的疏解地,到具有綜合性與相對獨立性的城市第一代衛星城

第二代衛星城

第三代衛星城

時間一戰前后二戰后1960年代位置

主城附近主城周邊距主城較遠人口數萬人10萬人以下(英國5~8萬人)25~40萬人功能居住(“臥城”);半獨立城鎮基本獨立城鎮完全獨立城市實例

1912~1920年,巴黎周邊計劃建28座臥城。同期,赫爾辛基附近建設半獨立城鎮“大倫敦規劃”建8個,英國共建40余個;哈羅新城瑞典斯德哥爾摩城郊巍林比新城莫斯科周邊100萬人/15座新城密爾頓凱恩斯(1969)多摩新城評價

規模小,吸引力差,無顯著效果。有一定效果;限于規模,吸引力仍然不足。設施齊全,就業崗位多樣,吸引力強2.三代衛星城之間區別和聯系

A.聯系:

目的一樣——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和工業方式一樣——都是對花園城市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B.區別臥城——只疏散人口不疏散產業,是不成功的第二代——疏散部分的人口和產業,是不徹底的第三代——按比例疏散人口和產業,滿足人的要求3.評價

它的建設對涌入大城市的人口進行了截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它對疏散大城市的人口不明顯,同時在它自己不斷完善和擴大的同時,吸引大量的人口本身逐漸擴大,與大城市連在一起。總體來說,衛星城理論是不夠成功的。(三)雅典憲章1.概念:

指1933年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IAM)在雅典開會,中心議題是城市規劃,并制定了一個城市規劃大綱,這個大綱集中反映了當時新建筑學派的論點,并指出城市規劃的目的是解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動的正常進行。2.八大論點

a.城市要與周圍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b.提出了城市的四大活動

c.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動

d.確定好居住與工作的關系

e.游憩場所和新建的居住區必須留有綠地,舊區舊建筑拆掉建綠地,市郊有良好的風景地帶

f.交通:街道要進行功能分類,道路的寬度要按調查的交通量來確定

g.對于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地區:要保留名勝古跡

h.總結:再一次強調要按功能分區,鄰里單位來組織,強調立法,強調城市規劃的三維空間,單棟建筑的表現3.關于城市4大功能的問題與建議(1)居住城市中為首的要素

—問題:環境條件與居住社會空間分異低收入區/高密度區選址惡劣,而高收入/低密度區反之(未揭示原因)受到污染(工業、汽車)

—建議:選址于城市最好地段,嚴禁布局于交通干道沿線規劃為安全、舒適、方便、寧靜的鄰里單位為游憩空間等需求預留空地控制密度,改善環境(人口高密度區建高層)(2)工作

—問題:與居住區相距過遠,二者間缺乏有組織的交通工業因地價原因遷往郊區等—建議:工業分類布置,考慮行業關系小型、無污染工業可布置于城區工業與居住區之間以綠帶隔離,并保持最小時間距離大型工業需考慮運輸條件(3)游憩—問題:城市普遍缺乏游憩空間蠶食、功能置換、位置偏遠等(地價因素)—建議:新區預留、舊區新辟游憩空間與文化娛樂設施結合布置城郊自然景觀空間的保護利用(4)交通—問題:現狀城市道路不適應汽車時代要求如寬度、間距、道路功能區分方面“學院派”大廣場、寬馬路弊端鐵路分隔城區—建議:依據交通調查,建立新的城市道路系統道路功能分類干道以綠帶同居住區隔離

如何評價這些措施?5.基本觀點城市與周圍地區是一個整體,具有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實行功能分區,明確功能區之間在構成、位置上的關系根據交通量規劃城市道路大眾利益優先于私人利益,應建立滿足大眾需要的土地制度6.評價(1)是具有里程碑意義和國際深遠影響的現代城市規劃思想文件。集中反映了“現代建筑”學派的觀點,在功能分區方法等方面對20世紀中后期城市規劃實踐影響深遠。(2)正視現實,對基本問題有明確認識。

現實效果:相對較好?(3)富有洞察力,看法、對策有針對性和實踐指導作用;片面性。(4)具有社會視野,并觸及深層次原因(土地制度,社會對立等);停留在認識層面。(5)《馬丘比丘憲章》對《雅典憲章》

的評價許多原理依然有效區域觀:肯定功能分區:批評原因?交通理念:批評原因?1929年美國社會學家科拉倫斯.佩里(ClarencePerry)提出(1)背景汽車交通與美國城市街道格局形態之間的矛盾。

美國早期城市街道格局的形成……(四)鄰里單位居住區規劃理論(2)內容以小學服務人口(約5000人)為確定住區人口規模的依據

住區內無交通干道穿越住區內布置服務于本區居民的公共設施具有明確的邊界和中心作為城市居住用地基本單元

基本居住形態:低層、中低密度住區

用地規模取決于人口密度(3)意義/影響20世紀城市住區規劃的重要理論基礎美國城市新區基本居住單元歐洲戰后新城建設的基本居住單元

人口規模:1942年芝加哥定為4000~12000人;

1944年大倫敦規劃定為6000~12000人;

1972年美國建筑師協會建議鄰里單位應以500~3000戶(1700~10000人)為宜。

“社會空間”規劃思維

內向型服務設施與地域歸屬感(4)

爭議封閉性思維(5)聯想:汽車不僅影響了當代美國城市的宏觀形態,也在微觀上重塑了它的基本細胞。雷德朋的鄰里①提出了人車分流的概念

②提出用超級綜合體來取代小規模的建筑綜合體③提出在鄰里單位內部做寬闊的綠帶,與城市的綠地聯系起來(五)勒?柯布西埃的集中主義和現代大城市1.勒?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理論①城市中心向高層發展②增加交通流暢③增加綠地和空地④改善居住形式,增加與綠地的之間聯系⑤提出直線與一定角度構成的幾何形體是形式美的最高標準

柯布西埃的理論核心——集中主義衛星城理論的核心——分散主義1.經歷、性格

1887~1965,現代建筑運動領軍人物瑞士,制表經歷布達佩斯、巴黎(1907)德國(貝倫斯事務所)

1917年定居巴黎才華,個性,性格

“只有驢子才會走出曲折的線條”2.主要觀點城市觀:理性的功能機器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經濟學依據

“大城市是精神工廠,那里可以創造天下最好的產品”市中心具有最大的聚合功能(需要技術支撐、完善之)以高容積率解決擁擠問題以用地分區調整城市內部密度和人、車流高密度城市需要立體化交通體系支撐(后期的轉變:注重功能到注重形式)—部分作品3.印度的昌迪加爾

1950年開始修建,是印度旁遮普州的首府,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面積約3600公頃,規劃人口500,000人。由勒·柯布西埃修訂。以城市形態象征生物形體的構思,構成了城市總圖的特征。主腦為行政中心;文化區與工業區為左右手;水電系統似神經系統;道路系統為骨架;室內建筑像肌肉;綠化的間隙空地為肺部呼吸。

50年代因布置規整、秩序良好而得到稱譽。建成后問題不少,當地人提出批評,業界人士亦感生硬刻板。昌迪加爾的規劃圖昌迪加爾布局構思:象征人體各部分功能評價:功能分區加劇社會分化,無視當地文化,“形象工程”,脫離實際生活需求公共服務設施內容、分級,與居住區關系綠化景觀交通組織昌迪加爾的玫瑰園昌迪加爾的街景昌迪加爾"垃圾公園"內,用廢棄的插頭制作的拱門昌迪加爾"垃圾公園"內,用廢棄瓷磚片和酒瓶蓋推出的人物塑像群5.巴西的巴西利亞

1956年采用了巴西建筑師科斯塔的競賽獲選方案。構思是現代化的,但不割斷傳統。建成后,各方人士反映,與昌迪加爾相似,是按規劃師刻畫的模子生搬硬套塑造成的人工紀念碑。它過分追求形式,對經濟、文化和傳統較少考慮,而城市應該是一個富有生命的有機體,由社會組成,因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人類生活而異。

巴西利亞(1957~1960,科斯塔,尼邁耶)50萬人,150平方公里構思:象征手法,構圖美學評價:雕塑化城市形式追求、象征意義至上國會大廈由兩座樓并立,中間過道相連,成“H”形。“H”是葡萄牙文“人類”的第一個字母,因此這個造型寓意“以人為本”和“人類主宰世界”。國會大廈前的平地上有兩個巨大的“碗”,一只碗口朝上,是聯邦眾議院的會議廳,因為眾議院開會是向公眾開放的;一只碗口朝下,是參議院的會議廳,因為參議院會議的議題常常涉及國家機密。國會大廈巴西利亞大教堂

這座教堂與傳統的歐洲教堂迥然不同。它沒有通常的高尖屋頂,16根拋物線狀的支柱支撐起教堂的穹頂,支柱間用大塊的彩色玻璃相接,遠遠望去如同皇冠。

巴西利亞的外交部辦公樓巴西利亞的外交部辦公樓,它的主體建筑座落在一片“水塘”中,其中生活著水生植物以及各種魚類

位于巴西利亞的巴西聯邦最高法院,大樓前的人像雕塑手握利劍蒙目端坐,

象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巴西聯邦最高法院四、20世紀60年代以后特大城市空間疏散與新城運動城市生態環境科學的興起歷史環境保護運動1964年制定了保護文物建筑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威尼斯憲章》(《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1976年《內羅華建議》1982年《佛羅倫薩憲章》1987年《華盛頓憲章》1977年12月制定的《馬丘比丘憲章》Team10的“人際結合”規劃思想(一)新城運動1.概念:1946年英國頒布《新城法》,并根據《新城法》建設城市,它不僅僅是大城市周圍的衛星城,而且包括幾乎遺棄的中小城市的建設,有統一的規劃,能夠就地工作和生活,城市的環境條件比較好。2.新城與衛星城的不同點①新城是通過國家的力量來規劃建設的②性質不同:不僅僅是大城市周圍的衛星城,還包括一切新型的中小城鎮③規劃與建設不同:新城有統一規劃,城市規模小,綠化面積大,環境衛生居住條件好,交通方便3.第一代新城

指1946~1950年興起的小城市

特點:規模很小,功能分區嚴格,按鄰里單位建設,強調獨立自主和平衡

典型城市:哈羅以距倫敦37公里的哈羅城為代表,人口規模8萬,用地面積2500公頃,它是新城與衛星城交接時代的產物,由倫敦遷出一部分工業及人口于此。生活居住區由13個鄰里單位組成,每一個鄰里單位3500~6000人,內有小學及商業中心。幾個鄰里單位組成一個小區。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從區與區之間的綠地穿過,聯系市區中心、車站及工業區。經長期經營,因人口增長不多,缺乏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并且就業困難,因而出現年輕人回流大城市的現象。4.第二代新城

指1950-1964年規劃興建的那些小城。特點:規模比以前大,功能分區沒以前嚴格,注重城市的景觀和交通規劃,考慮地區的經濟開發目的:這些城市是為了解決倫敦、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大城市人口過多問題而建立的。其他幾座城市則有其具體目標。如建設愛克利夫的目的是為了把一個戰時工業區轉而生產和平時期的產品,需要為勞動者在附近建一個城市。在威爾士,人們到門毛斯谷去上班要走很遠的路程,就建造了考布蘭城,使人們住得離工廠更近些,還可吸引更多人去蓋新工廠;1961年設計的斯蓋爾墨斯臺爾城是為了解決利物浦人口過多問題的。

典型城市:里文斯頓5.第三代新城

指1964年以后規劃興建的、具有中等規模的城市

典型城市:米爾頓·凱恩斯城特點:

(1)規劃領導小組:來自不同領域,不同等次的專家20、30人組成

(2)提出了六大目標

a.強調自由,提供多種工作機會

b.要有便利的交通

c.建立平衡的機會,吸引人的城市

d.城市景觀從廣場轉移到街道

e.讓群眾參與,要有靈動性,生長性

f.要有經濟性(3)規劃方案a.土地利用與交通緊密結合

b.活動中心布置在街區邊緣

c.注重經濟性,特別是注重道路交通的經濟性

d.重視景觀

e.發展的規劃(二)城市和區域規劃1952年,由艾勃克龍比主持編制?大倫敦的規劃采用單中心的結構模式?由內至外,在距離中心約48km的范圍內劃分了四層地域圖:內圈、近郊圈、綠帶圈、外圈?不足之處1.反吸引理論a.1946年大倫敦規劃——和郊區結合b.1964年的東南部研究c.1967年的《東南部戰略》d.1970年的《東南部戰略規劃》大倫敦規劃方案大倫敦規劃交通組織2.廣域城市理論

(如日本東京)(1).1968年將首都地區稱為首都圈,劃分三個圈層中心區:離市中心15公里的范圍內,為重點疏散區近郊區:限制市區無秩序蔓延,保全綠地具有10公里的幅度遠郊區:離市中心25公里以上,準備工廠選址條件及綜合的城市設施(2).由于城市自發發展,鼓勵建設一個離市中心30公里以外的新郊區(3).1975年建立廣域多核多圈的復合體帝國飯店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在日本東京設計的帝國飯店,整體建筑融合了西方和東方的特色

3.法國的平衡發展理論A.對全國的人口、資源、地理條件等都進行了調查,把全國分為8大都市區B.重點對馬賽都市區的建設(三)城市內部布局結構的變化多中心結構1.背景由于城市的范圍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單一的中心結構不能滿足需求,帶來交通環境等矛盾,因此單個中心受到沖擊,開始演變成多中心結構,每個中心就地平衡。2.對象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3.概念

以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為對象,結合城市現狀自然經濟的條件,把城市劃分為幾個綜合規劃片,在統一的規劃下,每片就地平衡,他們既是完整城市不可缺少的部分,又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市單元,從而形成多中心結構。4.意義

在空間上把一個大城市分成幾個中等城市,從環境上,享受了中等城市的環境,在市政設施上,又享受了大城市的基礎設施5.發展歷程a.日本東京多中心結構b.法國巴黎的多中心結構c.莫斯科的多中心結構(最徹底的多中心結構)不僅分化市中心的功能還分化了城市的空間,把全市劃分為8個綜合片,又稱為次結構,每一個綜合片有100萬人,每個綜合片下面再分,8個區圍繞一個中心區形成多中心結構,每個區之間用寬闊的綠帶分隔開來,綠帶又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四)城市局部結構的變化

1.市中心和郊區之間的反向運動

A.郊區化運動,使得市中心功能退化

B.有識之士提出城市中心的復興問題

a.各國城市中心的新建以及改建如: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心多倫多市政廳伊頓購物中心b.城市廣場

如加拿大溫哥華羅勃遜廣場c.步行商業街區的建設d.城市園林綠化2.城市功能分區結構的反向運動

多用途的綜合區——行政商業居住綜合區

多用途的綜合體——大型的多功能的建筑群(城中城),多空間結合在一起3.城市小區的發展發展歷程:街坊——鄰里單位——小區——擴大小區——居住區——居住就業綜合體(五)總結:現代城市規劃的形成古代對城市規劃沒有系統理論,只是對于某個方向的要求而進行的理論闡述,真正形成是在近代,由于產業革命的發生,所導致的城市化進程加強,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功能多元等,這些問題使人們對城市問題作研究,也就是城市規劃形成的背景。

1.城市規劃理論

始于資產階級革命之后,源于對城市問題的探索,把改良社會生產關系作為城市問題的解決辦法,如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

區域規劃原則對城市經濟有很大幫助,從區域到城市整體、城市環境等很多方面做系統理論研究,出現了很多國際公約。

2.

城市規劃實踐

最早始于巴黎的改建,它雖然對人民有所壓制,但對城市土地、交通等都作了考慮,也有很多國家效仿,同時,英國也開始圍繞工業區域展開了城市建設工作,也就是兩種城市工作:改建工作及新城市建設工作。

3.城市建設立法

目的是為了建設整治,安全的環境,是從居民的身體健康入手的,1848年的英國《公共衛生法》是最早的城市立法,1906年英國發表了《住宅與城市規劃法》,之后,歐洲各國也制定了許多法規,1989年月日2月26號中國頒布了《中國城市規劃法》,中國的城市規劃才開始步入正軌。(六)國外城市規劃編制1.我國的城市規劃編制區域規劃城市規劃綱要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設計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建筑設計工程設計2.英國城市規劃編制

1968年城鄉規劃法頒布以前分為:

a.發展規劃:5年

b.遠景規劃:20年后分為:a.規劃戰略報告

b.城市結構規劃

c.局部地區規劃:區段規劃、行動地區規劃、專項規劃3.美國

a.綜合規劃

b.土地利用規劃4.香港

a.全港性規劃綱要

b.次區域規劃

c.法定分區規劃

d.發展大綱圖

e.詳細藍圖(七)馬丘比丘憲章(是對城市規劃設計原理的總結)

1977年12月國際建筑協會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了國際建協的會議,以雅典憲章為出發點,提出了城市規劃的新憲章,這個憲章是繼1933年雅典憲章以后對世界城市規劃與設計有深遠影響的又一個文件。全文分為11個部分:

1.強調地區與地區間的聯系

2.城市增長

3.功能分區

4.住宅強調人的交往

5.城市運輸

6.城市土地使用

7.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

8.傳統和歷史引入

9.適當的高密度

10.設計與實踐

11.在規劃中強調城市的連續空間1.理念后現代主義規劃思想“代表了理性主義未包括的、單憑邏輯所不能分類的種種一切”。2.內容(1)對雅典憲章的基本評價許多原理依然有效應提高改進之,但不是放棄

學術上的“文脈主義”?(2)區域肯定了雅典憲章關于“城市與周圍區域之間存在基本統一性”的觀點(3)城市規劃:系統整合思維城市規劃是個動態過程包括從國家到鄰里的各個層面包括規劃制定和規劃實施主體和基礎:專業人員、居民與公眾、政府三者間的協作配合政府職責:在現有資源限制內制訂城市發展的指導方針建筑、城市與園林綠化的再統一(4)城市增長中的問題發達國家郊區化與舊城衰落發展中國家無序的城鎮化城市邊緣區狀況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