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課件 【知識建構+備課精研】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課件 【知識建構+備課精研】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課件 【知識建構+備課精研】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課件 【知識建構+備課精研】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課件 【知識建構+備課精研】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中國的一個長期分裂、終歸一統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源于其兩大部分的探索和創新:

一是傳統的中原漢族政權北宋和南宋,這一時期主要的經濟文化進步都產生在兩宋統治地區;但是,兩宋在政治方面由于過于追求穩定,制度設計過于強調相互牽制和當弱地方勢力和武將勢力,讓兩宋統治效率低下,軍事孱弱,難以承擔起統一的重任。

二是遼夏金元少數民族政權,尚武精神使它們擔負起統一重任;因俗而治的政策使它們促進了各民族的交融;從遼朝南北面官制到元朝行省制的不斷探索,使它們逐漸將邊疆管理與內地一體化,中國政治“大一統”的特色因此更加鮮明。

最終,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分裂時期兩大部分的成功探索隨著元朝的統一得以融合為一,使得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治更加擴展,政治、經濟、文化更加先進,中華各民族交融程度大大加深。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元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余秋雨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陳寅恪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到宋朝,已呈現巔峰狀態。

——李約瑟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

——錢穆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軟弱的一個朝代。——黃仁宇宋朝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朝代?第九課

兩宋的政治與軍事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第9課),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第11課、第12課)等方面的新變化。壹

防弊之政貳

新弊漸生叁

解弊之法肆

循弊偏安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第一子目,結合五代十國社會動蕩的背景,概括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并分析其影響。2.通過閱讀教材第二、三子目,了解北宋與遼、西夏的關系,梳理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理解王安石變法的必然性,概括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并對其辯證評價。3.通過閱讀教材第四子目,分析南宋偏安的原因及影響。“唐自肅、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鎮自相雄長,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財賦,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盡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強、正統數易之禍。”——《宋史》卷436《陳亮鄭樵林霆附李道傳》方鎮太強、君弱臣強武將勢大

閱讀材料思考:宋以前政治統治存在著哪些弊端?

一、防弊之政(一)前代之弊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舊五代史》“帥強則叛上”

一、防弊之政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宰相趙普“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爭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故?”“……此五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一、防弊之政方鎮太重君弱臣強武將權重集權中央集權君主崇文抑武

一、防弊之政問題1:宋太祖即位后擔心哪些問題?他是如何解決的?閱讀教材第一子目歸納其措施。(二)宋初中央集權加強(二)宋初中央集權加強1、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集權)宋太宗:“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記”。

——《續資治通鑒長編》措施集權具體內容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行政權財政權軍事權中央派文官擔任知州,節度使變為虛銜。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權,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賦稅上繳中央。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

一、防弊之政(二)宋初中央集權加強2、分化事權,互相牽制調兵權三衙統兵權

二府(分管文武大政)(1)中央實行二府三司制財政權:設三司掌管財政;軍政權:樞密院專掌軍政,樞密院掌握調兵權,“三衙”掌握統兵權;行政權:宰相只保留行政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臺諫官負責監察百官

一、防弊之政(二)宋初中央集權加強(2)在地方設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對州進行監控和節制;

州一級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

一、防弊之政(二)宋初中央集權加強3、崇文抑武,文人治國(2)罷免宿將兵權,任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

一、防弊之政《歷代科舉取士數量統計表》——鄧小南:《王安石與他的時代(二)》(1)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宰相蔡確勸諫神宗:“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北宋時,皇帝鼓勵官員議政。蘇軾稱:“自建隆以來,未嘗罪一言者。”

形成了士大夫以“安危治亂”為己任,積極議政,上書言事蔚為風氣。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積極:1、強化中央集權,有效的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消極:2、“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也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問題2:結合教材53頁史料閱讀、57頁問題探究,分析北宋初年這些制度設計有什么影響?

一、防弊之政祖宗之法的確立政治:加強地方控制,分化中央事權軍事:強干弱枝,統調分離,文官掌軍理念:崇文抑武,提高文官與士人地位“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對任何需要考慮的方面都事先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對于需要預防的隱患都有了妥善的準備和安排。(二)宋初中央集權加強《北宋、遼、西夏形勢圖(111年)》觀察燕云十六州的位置,結合中國地勢圖,分析北宋邊防的劣勢。燕云十六州的丟失使得北宋無險可依,位于第三級階梯的天然劣勢進一步加劇了邊防壓力。

二、新弊漸生(一)邊防壓力北宋、遼、西夏對峙圖(1111年)交戰雙方戰爭結果合議內容影響遼與北宋西夏與北宋北宋失敗北宋失敗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給遼“歲幣”西夏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北宋北部邊防相對安定,加重北宋財政負擔北宋西北邊防相對安定,加重北宋財政負擔澶淵之盟慶歷和議(一)邊防壓力

二、新弊漸生為何屢戰屢敗?積弱文官管理軍事統調分離,兵不識將,將不專兵募兵制下兵制參差不齊(一)邊防壓力問題3:“以錢財換和平”的方式是否可取?為什么?材料:澶淵之盟簽訂后,遼宋維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雙方關系惡化,宋朝封閉了榷場,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與布匹等物資無法獲得,要求停戰求和,與宋重開互市的愿望日益強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貴族官員皆以學習漢文化為榮……為元代雜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觀點一:受損有限;和平主流;互市繁榮;民族交融;生產發展---有可取之處。觀點二:屈辱求和,財政受損,面臨危機---不可取

二、新弊漸生冗官冗兵冗費

二、新弊漸生(二)財政危機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官僚隊伍不斷膨脹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占到國家財政開支大半養兵、養官,開支巨大積貧(一)慶歷新政范仲淹宋仁宗時期由范仲淹主導并推行宗旨:整頓官僚隊伍明黜陟:嚴格官員考核與升降標準抑僥幸:限制恩蔭制度使官僚濫進結果:新政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很快歸于失敗一曰明黜陟二曰抑僥幸三曰精貢舉四曰擇官長五曰均公田六曰厚農桑七曰修武備八曰減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三、解弊之法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二)王安石變法三、解弊之法

1069年(熙寧二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1.背景:北宋政治腐敗,財政困難;慶歷新政失敗。2.基本原則:加強國家對農業、商業、軍事等領域的管理和控制,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富國: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強兵: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民不加賦而國用饒3.內容:目的措施內容作用富國青苗法青黃不接之時,政府貸款、貸糧給農民,收獲后還本付息限制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財政收入募役法取消差役法,百姓納錢代役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政府收入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保證灌溉,防洪賑災均輸法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節省開支,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場,穩定物價方田均稅法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也不例外打擊豪強隱漏田稅現象,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減輕農民負擔市易法設市易司,平價收購市上滯銷的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并允許商賈貸款或賒貨,按規定收取息金。打擊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財政收入強兵實行“省兵”措施,精簡軍隊,縮減編制節省軍費開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軍的戰斗力推行強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取士改革科舉制度,主要改變科舉考試的內容有利于選拔和培養人才;有利于推動改革;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批判“恩蔭”制度,選拔人才貫徹擇優錄取的原則編制鄉村民戶,農閑時軍訓,平時夜間輪差巡邏,維持治安三、解弊之法(二)王安石變法4.評價問題4:閱讀教材,結合55頁“學思之窗”如何評價王安石變法?1.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強兵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2.存在用人不當、執行不力的情況,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新法存在操之過急,涉及面太廣的缺陷。3.圍繞新法與祖宗之法,黨爭不斷,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為業,……今桑麻失利,只得蓄豬養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據《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1085年,神宗病死,宋哲宗即位。哲宗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保守派司馬光為相,企圖盡廢新法。保守派官員把持朝政,變法派官員被貶,史稱“元祐更化”。1093年,高太后病死,哲宗親政,任用變法派,恢復新法,打擊元祐臣僚,史稱“哲宗紹述”。1100年,哲宗病死,端王趙佶即位,即宋徽宗。次年,表示兼用變法派和保守派。很快,宣布繼承神宗遺志,繼續變法。三、解弊之法(二)王安石變法4.評價問題4:閱讀教材,結合55頁“學思之窗”如何評價王安石變法?有何啟示?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改革必然會因損害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對,在勇于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斗爭精神。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講究策略;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

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要積極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進我國的改革開放。

(一)靖康之變,南宋重建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和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國,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同年5月,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康王趙構在應天府(河南商丘)即位,改年號為建炎,是為宋高宗。后來高宗又定都臨安(浙江杭州)。史稱此后的宋朝為南宋。宋高宗趙構四、循弊偏安(二)武將風云岳飛紹興十一年(1142年),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在杭州風波亭韓世忠紹興十一年(1141年),剝奪其兵權。晚年杜門謝客,口不談兵,悠游西湖以自樂張俊首請納兵權,被罷樞密使,參與促成岳飛冤獄劉光世紹興七年(1137年),引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