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歷史選修1第3課-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課件_第1頁
岳麓版歷史選修1第3課-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課件_第2頁
岳麓版歷史選修1第3課-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課件_第3頁
岳麓版歷史選修1第3課-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課件_第4頁
岳麓版歷史選修1第3課-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周幽王西周滅亡烽火戲諸侯

前770年周平王東遷西周和東周變化的對照表名稱土地兵力財力物力人口天子與諸侯關系西周周王室直接管轄方約千里的土地周王室直接管轄軍隊達14萬人以上人口眾多,物質豐富天子在政治上有很高地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東周東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轄土地約600里,后約百里東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轄約3萬,后只幾千財力物力人口減少天子在政治上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戰國齊桓公

越王勾踐

吳王闔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春秋霸主軍事:爭霸和兼并戰爭頻繁春秋時期爭霸戰爭和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異同:相同點:1.都有擴大地盤、掠奪人口的目的;2.都是大吞小,強凌弱,減少諸侯國數量,加速奴隸制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3.給人民生活生產造成巨大破壞。不同點:1.爭霸〞僅是奴隸主大國爭霸的戰爭;兼并〞已具有封建兼并戰爭性質;2.爭霸〞促進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成長;兼并〞在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后導致一個封建大帝國的產生。導言春秋戰國時期是大國爭霸的時期,先后形成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同時這一時期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爭霸各國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先后進行了變法改革。它們變革的是什么?變法又給它們帶來了什么樣新的變化?一、變法運動的背景——社會轉型閱讀教材,思考問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的表現是什么?一、變法運動的背景——社會轉型(一)政治上:1、周王室的衰微與諸侯勢力的壯大。

材料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材料一: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因隨葬品不足,新繼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向魯國求助喪葬費。桓王死后,財政枯竭,七年后才得以埋葬。

材料二鄭莊公(前757—前701),名寤生,春秋時期鄭國第三代國君,在位32年,曾平定其弟共叔段叛亂。繼武公為周平王卿士,聯合齊、魯戰敗宋、衛,并滅許國,在中原形成霸主地位。后因周桓王免其職而與周作戰,擊敗周師,射傷周王。

材料四:(楚莊王)八年,伐陸渾戎(在洛陽西南),遂至洛,觀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折掉戟的鉤尖),足以為九鼎。”王孫滿曰:“……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王乃歸。——《史記·楚世家》

材料五: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請根據以上材料提煉出到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1、周王室勢力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壞。3、諸侯勢力逐漸強大,爭霸戰爭不斷。鄭莊公雕像

西周滅亡后,周天子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少,在諸侯國中的威信逐漸降低。鄭國國君鄭莊公(前757—前701年)對周王傲慢無理,周王親率軍隊討伐鄭國,結果周王被打得潰不成軍,自己的肩膀也中了一箭。諸侯的勢力越來越大,周王慢慢僅存有天子的虛名。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按照《周禮》,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禮樂,可是,到了春秋時期連魯國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禮崩樂壞”生動地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則已經遭到破壞,周王的權威地位已經不復存在。一、變法運動的背景——社會轉型(一)政治上:1、周王室的衰微與諸侯勢力的壯大。2、宗法分封制遭到極大破壞。大宗、小宗示意圖一、變法運動的背景——社會轉型(一)政治上:(二)經濟上:

以井田制為標志的土地國有制度逐漸被破壞;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提高私田開墾增多“公田不治”現象增多土地逐漸私有化一、變法運動的背景——社會轉型(一)政治上:(二)經濟上:

(三)思想上:

百家爭鳴,各家學派紛紛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改革成為社會的主要呼聲。

法家學說更是為各國的變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論指導。一、變法運動的背景——社會轉型(一)政治上:(二)經濟上:

(三)思想上:

(四)爭霸和兼并戰爭頻繁。軍事:爭霸和兼并戰爭頻繁面對這種社會的巨變,各諸侯國是如何應對的?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春秋時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管仲簡介管仲相齊桓公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后,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齊國的國力更加強盛。二、春秋時期的改革——管仲改革(一)改革內容:

“相地而衰征”: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壞和產量征收實物稅。

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井田制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點?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性質:井田制特點:貴族占有,農夫耕作,收獲全部歸貴族分授勞動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公田——私田——二、春秋時期的改革——管仲改革(一)改革內容:

(二)作用:1、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使齊國迅速強大起來,在爭霸中率先成為中原霸主。2、客觀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對其他諸侯國起了榜樣作用。管仲相恒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論語·憲問》“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史記》公元前651年,齊桓公以霸主身份在葵丘會盟臺,與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相會結盟,周王派人送去物品表示慰問。葵丘會盟臺齊桓公的用人之鑒齊桓公不殺仇人,已屬大度;

重用仇人,更非一般。其重用管仲,是惟才是舉的千古師表。然而可悲的是,到了晚年他卻因重用奴才而誤國。

齊桓公因重用人才而稱霸,因重用奴才而敗國,可謂千古之鑒。想一想問題思考:春秋時期改革有什么特點?原因是什么?二、春秋時期的改革——管仲改革(一)改革內容:

(二)作用:(三)春秋時期改革的特點:

不徹底性,主要集中在經濟基礎方面,沒能觸及上層建筑,舊的世卿世祿仍然發揮作用。名稱內容含義本質成效齊國管仲改革大力發展農工商業,整頓和發展軍備,改革賦稅制度“相地而衰征”:實際上承認土地私有①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加速了齊國井田制瓦解②使齊國率先成為中原霸主魯國初稅畝按畝收稅公開承認土地私有認識順乎了時代需要;局限:重在經濟改革(改革稅制,增加收入),沒有改革舊的世卿世祿政治制度春秋時期的改革思考: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改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問題探究各國統治者都希望通過變法改革,實現富國強兵,對內鞏固統治、對外爭取兼并戰爭勝利;1)經濟基礎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新興地主勢力增強,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2)階級基礎3)內在動力這些改革家們是哪一思想派別的代表?體現了什么思想主張?順應時代進行變革;以法治國法家問題探究思想派別:思想主張:魏文侯,名斯,戰國時期魏國的創立者,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治魏42年。他拜子夏為師,任用了李悝、段干木、吳起等一大批政治軍事人才,順時應變,變法革新,富國強兵,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運動之先河,使魏國成為戰國時期最早稱雄的強國。三、戰國時期的改革——魏文侯變法(一)變法的背景:1、階級基礎: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2、內在動力:富國強兵李悝:(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90)戰國時期魏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傳世有《法經》一書。他輔佐魏文侯推行變法,魏國由此強大,并為各國的變法圖強開辟了道路。

魏文侯問李克曰:“為國如何?”對曰:“臣聞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文侯曰:“吾嘗罰皆當,而民不與,何也?”對曰:“國其有淫民乎?臣聞之曰: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祿,其子無功而食之,出則乘車馬、衣美裘,以為榮華,入則修竽琴鐘石之聲,而安其子女之樂,以亂鄉曲之教,如此者,奪其祿以來四方之士,此之謂奪淫民也。”——《說苑·政理》

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方百里,提封九萬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不勤則損亦...若依此說,則魏之廢溝洫,必廢阡陌,其事尚早于商鞅矣。——《漢書·食貨志》

李悝總結了春秋末期以來各諸侯國立法司法的經驗,結合魏國的具體情況,制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部系統的法典——《法經》。《法經》是一部諸法合體而以刑為主的法典。吳起(?—公元前381年),善用兵,初在魏國為官,后遭陷害,逃奔楚國,幫助楚悼王實行變法,“明法審令,要在強兵”,并打擊舊貴族,裁減冗員,整頓統治機構。他的變法促進了楚國的富強,北勝魏國,南收揚越。楚悼王死后,他被舊貴族殺害,變法失敗。吳起其人,才極高而人品極差,可謂“異種”。他原本師承于儒學的曾子,卻因為在母親過世后不回家守孝,被逐出師門;之后,更有甚者,吳起為了取得魯國國君的信任,竟親手殺了自己的妻子(因為他的妻子是齊國人,而當時齊國正進攻魯國)。對于這個的一個人,其心機之狠辣、道德之淪喪,可謂令人發指。——然而這只是吳起的一面,他道德的一面。再來看另一面:吳起是與孫武齊名并稱的杰出軍事家,他統領軍隊,廉正而公平,與最下等的士兵同吃同睡,而那個著名的“吸膿瘡”的故事的主角也是這位吳將軍;而同時,他也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楚國進行的改革也頗有成效。——這是吳起的另外一面,法家人物中著實不缺少才能十分出眾、令人嘆服,但道德人格上卻又頗有瑕疵、可圈可點的人物——當然,惡劣到吳起這份上的,倒是也不多見了。變法的內容:(1)均爵平祿。楚國爵祿是世襲的,即先輩如有功受爵祿,后代子孫雖無功,亦可承襲享有爵祿;而后來一些在戰爭中立大功者卻無爵祿,極大地傷害了將士的積極性。吳起乃“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余,而繼其不足,厲甲兵以時爭於天下。”(2)裁減冗員,節余養兵和獎勵軍功。(3)強令舊貴族遷居,責令楚國一些與王室關系疏遠的貴族到僻遠的地方去開發。這是一種新的拓土殖民形式。公元前408年,吳起一舉攻下秦國落水以東五座城池,設立了西河郡,令秦軍望而卻步。吳起對經濟領域里的變革很薄弱,沒有擴大新興地主階級的經濟實力,一旦變革者楚悼王死去,變革即告失敗。楚悼王死后,貴族叛亂而攻擊吳起,吳起跑到楚悼王的尸體旁伏在尸體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亂者有所顧忌,若作亂者無所顧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們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殺吳起的楚貴族還是射殺了吳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吳起被射殺后,又遭肢解,而肢解時則用車裂法。改革派的人物皆屬法家,他們對個人的道德修養似乎并不多么看重,因此在個人行為上的確有許多瑕疵之處——尤其是喜好強權,有些時候過于鐵腕,令人難以接受。而這些個人性格的局限性也成為他們命運悲劇的導火索之一。另一方面,法家人物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謀國不謀身”。過于強權鐵腕是改革家悲劇的緣由之一,但是不注意個人品德的修養往往也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正是因為改革的客觀需要要求改革家要有鐵腕手段,而個人性格的主觀思想又將這認為是一種缺陷,這種不可調和、不可避免的必然沖突,但該才是導致悲劇的真正原因吧。三、戰國時期的改革——魏文侯變法(一)變法的背景:(二)改革的內容及影響:李悝和吳起的從那些方面對魏國的社會制度進行了改革?每一項改革的具體作用是什么?

魏文侯變法李悝政治經濟“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強調法治,制定《法經》吳起軍事“盡地力”的農業政策三、戰國時期的改革——魏文侯變法1.內容

創建軍隊“武卒”1)對魏國:2、影響:2)對其他諸侯國:有效打擊了舊制度,增強了國力,使魏國迅速崛起開啟了戰國大變法運動的序幕魏文侯變法內容概括:

人物內容作用魏文侯變法李悝政治提出“選賢任能,賞罰分明”,改革舊的世卿世祿制度改善了吏治,削弱了舊貴族特權經濟“盡地力”的農業政策,充分開發利用土地破壞了井田制法律強調法治作用,制定《法經》保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維護秩序,穩定政局吳起軍事創建強大軍隊“武卒”,使“秦兵不敢東向”影響有效打擊了舊制度,增強了國力,魏國迅速崛起;開啟了戰國大變法運動的序幕。國家主持者時間內容作用趙國趙列侯前408至前387年選拔賢能者做官,并“節財儉用”封建政權得以鞏固韓國申不害前335年“循功勞,視次第”的因功行賞制度諸侯不來侵伐齊國鄒忌前347年整頓吏治、謹修法律而督奸吏東方諸侯霸主燕國樂毅前311至前279年“與百姓同甘苦”使燕國強盛起來戰國七位君主變法示意表魏文侯〈李悝﹑吳起變法〉前445-387年楚悼王〈吳起變法〉前401-381年秦孝公〈商鞅變法〉前364-338年齊威王〈鄒忌變法〉前356-320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

前325-299年燕昭王〈樂毅變法〉前312-279年韓昭侯〈申不害變法〉前362-333年戰國的變法潮流特點:改革由經濟基礎逐漸轉移到上層建筑,維護地主階級統治。1)對魏國:2、影響:3)對歷史進程:2)對其他諸侯國:有效打擊了舊制度,增強了國力,使魏國迅速崛起開啟了戰國大變法運動的序幕促進了社會的轉型——

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三、戰國時期的改革——魏文侯變法(一)變法的背景:(二)改革的內容及影響:(三)戰國時期變法的特點:

問題思考:與春秋時期齊國管仲的改革相比,戰國時期的改革有什么新的特點?三、戰國時期的改革——魏文侯變法(一)變法的背景:(二)改革的內容及影響:(三)戰國時期變法的特點:

在春秋改革的基礎上進行,更全面、更加徹底。三、戰國時期的改革——魏文侯變法(一)變法的背景:(二)改革的內容及影響:(三)戰國時期變法的特點:

(四)戰國時期變法的影響:課堂設問試從發生時間、變法內容、變法成效等方面,比較管仲改革和李悝變法的異同。

名稱分類

管仲改革

李悝變法

時間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內容

經濟上涉及對井田制的變革“相地而衰征”改變世卿世祿制;“盡地力”;“肺溝洫”;強調法治。

成效增強了國力,使國家迅速崛起,成為當時比較強大的國家。未改變社會性質,仍然是奴隸制國家使魏國走進封建社會參考答案①時間:管仲改革:春秋時期;李悝變法:戰國時期,都屬于社會轉型時期進行的社會變革。②內容: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爭奪霸主地位;管仲改革主要針對井田制下的賦稅制度,而李悝變法則從政治、經濟、法制諸方面進行。③成效:都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但李悝變法比管仲改革更加全面、徹底;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都進一步打破了宗法貴族的統治秩序,使新興地主階級的地位得以強化。問題思考: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有什么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春秋時期的社會轉型主要體現為舊制度的衰落,而戰國時期則更多的表現為舊制度的徹底瓦解和新制度的確立。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魏秦趙齊楚燕韓匈奴戰國時期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圖練習題:1.春秋與戰國改革的不同之處主要是A.內容不同B.方式不同C.發動者不同D.性質不同2、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魯國“初稅畝”,實質都是要()A、建立地主階級專政B、發展封建經濟C、逐步承認土地私有D、消滅奴隸制殘余3、管仲改革期間,某貴族擁有封地300畝,另辟新荒地200畝,按當時的規定,他應該向國家交納賦稅的田畝數是()

A、300畝B、200畝C、500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