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_第1頁
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_第2頁
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_第3頁
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_第4頁
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蘭德礦業權評估咨詢有限公司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書河北省唐山市衛國北路3號/郵編:063000/電傳真2017876網址http:///email:tsland2008@163.com.第5頁河北省唐山市衛國北路3號/郵編:063000/電傳真2017876網址http:///email:tsland2008@163.com第1頁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書摘要蘭德礦權評字[2018]07-004號重要提示:以下內容摘自評估報告書,欲了解本評估項目的詳細情況,應認真閱讀報告書全文。評估對象: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評估委托人: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一六大隊。評估機構:河北蘭德礦業權評估咨詢有限公司。評估目的:為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國家出資部分)出讓收益提供有償處置參考依據。評估基準日:2018年12月31日。評估日期:2018年11月23日至2019年1月16日。評估方法:收入權益法。主要參數:儲量核實基準日礦區共估算工業錫礦資源量礦石量135.00萬噸,金屬量4344.00噸,平均品位0.322%。其中: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礦石量37.50萬噸,錫金屬量1133.00噸,平均品位0.302%;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礦石量97.50萬噸,金屬量3211.00噸,平均品位0.329%。伴生鋅礦資源量(332+333):礦石量35.50萬噸,金屬量5434噸,平均品位1.53%。異體共生工業鋅礦資源量(333):礦石量13.80萬噸,金屬量2920.00噸,平均品位為2.12%。評估利用資源儲量礦石量148.80萬噸,錫金屬量4344.00噸,平均品位0.292%;鋅金屬量8354.00噸,平均品位0.561%;設計損失為0,采礦回采率85%,可采儲量礦石量126.48萬噸,錫金屬量3692.40噸,鋅金屬量7100.90噸(其中伴生鋅金屬量4618.90噸,共生鋅金屬量2482.00噸);生產規模9萬噸/年,礦石貧化率15%,未來礦山服務年限16.53年,產品方案為Sn53.51%錫精礦和Zn48.59%鋅精礦,產品銷售價格(不含稅):錫精礦(含錫)98659.97元/噸金屬、鋅精礦(含鋅)13494.83元/噸金屬;礦業權權益系數3.85%,折現率9%。評估結果:該探礦權于評估基準日的評估價值為人民幣558.61萬元,大寫伍佰伍拾捌萬陸仟壹佰元整。注:低品位礦因開采不經濟,暫不具備開發利用條件,未參與本次評估計算。按出讓收益市場基準價核算結果:根據《江西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印發江西省礦業權出讓收益市場基準價的通知》,詳查探礦權錫(地下開采)1087.40元/噸金屬(可采儲量);鋅(<4.5%)140.30元/噸金屬(可采儲量),可開發利用的共生礦產按同類礦產市場基準價的100%確定,伴生礦產按照同類礦產市場基準價的60%確定。則按照礦業權出讓收益市場基準價核算的評估價值為人民幣475.21萬元[(1087.40×3692.40+140.30×4618.50×60%+140.30×2482.00)÷10000],大寫肆佰柒拾伍萬貳仟壹佰元整。評估結論:經比較,評估結果大于按出讓收益市場基準價核算結果,故本項目按評估結果確定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在評估基準日出讓收益為人民幣558.61萬元,大寫伍佰伍拾捌萬陸仟壹佰元整。該探礦權有部分為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礦產地。本次評估對國家出資勘查形成成果的探礦權出讓收益進行了分割,估算國家出資勘查形成成果分攤探礦權出讓收益為人民幣244.62萬元,大寫貳佰肆拾肆萬陸仟貳佰元整。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出讓收益按單位可采儲量計算錫礦1241.59元/噸金屬,鋅礦141.07元/噸金屬,高于《江西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印發江西省礦業權出讓收益市場基準價的通知》(贛國土資字〔2018〕58號)的基準價,錫礦(地下開采)1087.40元/噸金屬,鋅礦(<4.5%)140.30元/噸金屬。有關問題的說明:按現行規定,評估結論使用有效期為一年,即自評估結果公開之日起一年內使用有效。如超過評估結論使用有效期使用本報告,本公司對使用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本項目評估結論僅供委托方辦理該探礦權公開轉讓提供有償處置依據這一評估目的以及報送礦業權評估主管部門使用。本評估報告書所有權歸委托方所有。除依據法律須公開的情形外,報告的全部或部分內容不會發表于任何公開的媒體上。本評估報告書的復制品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法定代表人:任子龍礦業權評估師:吝少君劉文華二〇一九年一月十六日

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書目錄TOC\o"1-1"\h\z\u1.評估機構 62.評估委托人、探礦權人、勘查單位 73.評估對象和范圍 84.評估目的 95.評估基準日 96.評估依據 97.評估原則 128.評估過程及盡職調查 129.評估對象概況 1310.評估區地質概況 1611.評估方法 4112.評估參數的選取與確定 4212.1評估參數選取說明 4212.2評估基準日評估用可采儲量 4312.3礦山生產能力 4612.4礦山服務年限 4612.5采、選、冶方法及產品方案 4712.6產品銷售收入 4812.7折現率 5012.8礦業權權益系數 5013.評估結論 5114.評估有關問題的說明 5215.評估報告日 5416.評估責任人員 5517.其他評估人員 55

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書正文蘭德礦權評字[2018]07-004號受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一六大隊委托,河北蘭德礦業權評估咨詢有限公司組成探礦權評估小組,按照必要的程序對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進行了實地調研、收集資料和評定估算,現將評估情況及評估結論報告如下:1.評估機構機構名稱:河北蘭德礦業權評估咨詢有限公司;通訊地址: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衛國北路3號;法定代表人:任子龍;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130203743445027U;探礦權采礦權評估資格證書編號:礦權評資〔2002〕031號;注冊資本:300萬元;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電話:(0315)2020985;傳真:(0315)2017876;網址:http:∥;e-mail:tsland2008@163.com或hebland@。河北蘭德礦業權評估咨詢有限公司原名唐山蘭德礦業權評估咨詢有限公司,于2002年10月18日在唐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成立,同年11月26日取得探礦權采礦權評估資格。為適應礦業權評估市場形勢,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公司將注冊資本增加至300萬元,并于2010年7月6日更名為現在名稱。我公司為礦業權評估行業示范單位。河北蘭德礦業權評估咨詢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礦業權評估、資產評估的專業性公司(2018年11月通過資產評估登記備案),具有雄厚的技術實力,評估人員多來自從事專業技術一線崗位,還有一批畢業高等學校、充滿朝氣的年輕人。經過多年的錘煉,河北蘭德礦業權評估咨詢有限公司整體形象、素質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評估人員專業分布廣泛,評估人員大都來自地勘單位和礦山企業,能勝任各類型礦業權評估工作。自2002年11月26日公司取得評估資格以來,承擔的評估項目涉及礦種涵蓋了金、銀、銅、鉛、鋅、鐵、鈷、鎳、錳、鎢、鉬、稀土、鋁土、鈮、鉭、煤、石墨、地熱、礦泉水等40余種,評估地域范圍遍及河北、山西、河南、天津、內蒙、遼寧、吉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江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等省、自治區、直轄市。評估項目包括了采礦權延續、招標出讓、掛牌出讓、拍賣出讓、融資抵押、司法鑒定、壓覆補償、咨詢等領域。2.評估委托人、探礦權人、勘查單位本項目評估委托人、探礦權人及勘查單位均為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一六大隊。統一社會信用代碼:123600004914913683;法定代表人:羅中華;經費來源:全額撥款;開辦資金:6910萬元;舉辦單位: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宗旨和業務范圍:區域、水文、礦產、工程、環境、地質勘查;有效期:自2016年5月27日至2021年5月27日。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一六大隊是以地質礦產勘查為主業的綜合性地勘單位,駐地在九江縣廬山南路157號。總占地面積278畝。全隊現有職工1300余人,其中在職職工近700人,擁有各類專業技術職稱人員260余人,其中有高中級職稱130余人,擁有各類資格人員200余人。九一六大隊具備固體礦產勘查、地質鉆探甲級資質;區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乙級資質;液體礦產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丙級資質;測繪乙級資質,工程勘察專業類巖土工程(勘察、咨詢、監理)甲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施工、危害性評估甲級資質單位;建筑業二級施工企業資格等資質。3.評估對象和范圍3.1評估對象本評估項目的評估對象為: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勘查許可證證號:T36120080502008733;探礦權人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一六大隊;勘查面積0.3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圖幅號:H50E016007;有效期限2018年9月9日至2020年9月9日。截至評估基準日,該探礦權合法有效。3.2評估范圍根據委托方出具的《探礦權評估委托書》,詳查探礦權區塊范圍由6個拐點圈定,拐點編號及坐標如下:點號80經緯度80直角坐標北緯東經XY129°26′30″115°41′28″3258944.44039373003.685229°26′30″115°41′49″3258938.10139373569.738329°26′12″115°41′49″3258383.79539373563.546429°26′12″115°41′42″3258385.90439373374.852529°26′08″115°41′42″3258262.72539373373.474629°26′08″115°41′28″3258266.95339372996.082點號2000經緯度2000直角坐標北緯東經XY129°26′30″115°41′32″3258940.887373121.1855229°26′30″115°41′53″3258934.549373687.2394329°26′12″115°41′53″3258380.242373681.0477429°26′12″115°41′46″3258382.351373492.3534529°26′08″115°41′46″3258259.171373490.9755629°26′08″115°41′32″3258263.399373113.5829面積0.36平方千米評估委托范圍與勘查許可證范圍一致。4.評估目的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一六大隊擬對其持有的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進行公開轉讓。該探礦權有部分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礦產地,按照國家現行相關法律法規規定,需要對該探礦權出讓收益進行評估,為國家出資部分有償處置提供參考依據。本次評估即是為了實現上述目的,而為委托方提供該探礦權在本評估報告中所述各種條件下和評估基準日時點上公平、合理的探礦權出讓收益參考意見。5.評估基準日根據《礦業權出讓收益評估委托合同書》,本項目探礦權評估基準日確定為2018年12月31日。評估基準日的選取,符合《確定評估基準日指導意見》規定,評估報告中計量和計價標準,均為該基準日客觀、有效標準。6.評估依據6.1法律法規依據6.1.1《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于1996年8月29日通過);6.1.2《中華人民共和國資產評估法》(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于2016年7月2日通過);6.1.3《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國務院1998年第240號令);6.1.4《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2014年修訂)(國務院令第241號);6.1.5《礦產資源儲量評審認定辦法》(國土資發[1999]205號文);6.1.6《礦產資源登記統計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令23號);6.1.7《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國土資[2000]309號文);6.1.8《礦業權評估管理辦法(試行)》(國土資發[2008]174號文);6.1.9《國土資源部關于實施礦業權評估準則的公告》(國土資源部公告2008年第6號);7.1.10《國土資源部關于做好礦業權價款評估備案核準取消后有關工作的通知》(國土資規[2017]5號);7.1.11《國務院關于印發礦產資源權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國務院[2017]29號文);7.1.12《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于印發<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財綜[2017]35號文);7.1.13《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西省礦業權出讓收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贛辦字[2018]1號文);7.1.14《江西省財政廳、江西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印發<江西省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管理實施辦法>的通知》(贛財建[2018]19號文);7.1.15《江西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印發江西省礦業權出讓收益市場基準價的通知》(贛國土資字[2018]58號文)。6.2規范標準依據6.2.1《評估師執業道德基本準則》(CMV20000-2007);6.2.2《礦業權評估技術基本準則》(CMVS00001-2008);6.2.3《礦業權評估程序規范》(CMVS11000-2008);6.2.4《礦業權評估報告編制規范》(CMVS11400-2008);6.2.5《收益途徑評估方法規范》(CMVS12100-2008);6.2.6《礦業權價款評估應用指南》(CMVS12100-2008);6.2.7《確定評估基準日指導意見》(CMVS20100-2008);6.2.8《礦業權評估參數確定指導意見》(CMVS30800-2008);6.2.9《礦業權評估利用地質勘查文件指導意見》(CMVS30400-2010);7.2.10《礦業權出讓收益評估應用指南(試行)》(中國礦業權評估師協會[2017]年第3號);6.2.11《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GB/T13908-2002);6.2.12《鎢、錫、汞、銻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01-2002及《銅、鉛、鋅、銀、鎳、鉬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14-2002;6.2.13《固體礦產勘查/礦山閉坑地質報告編寫規范》(DZ/T0033-10002)。6.3行為依據、權屬依據及技術參數參考資料6.3.1《探礦權評估委托書》及《礦業權出讓收益評估委托合同書》;6.3.2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證號:T36120080502008733);6.3.3地勘單位地質勘查資質證書(證書編號:01201621100241);6.3.4事業單位法人證書(統一社會信用代碼:123600004914913683);6.3.5《關于〈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礦區錫礦詳查報告〉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證明》(贛國土資儲備字[2016]30號);6.3.6《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礦區錫礦詳查報告礦產資源儲量評審意見書》(贛金林儲審字[2016]036號);6.3.7《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礦區錫礦詳查報告》(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一六大隊,2016年4月);6.3.8評估人員收集的其他相關資料。7.評估原則7.1獨立性、客觀性和公正性原則;7.2探礦權與礦產資源相互依存原則;7.3尊重地質規律和資源經濟規律的原則;7.4遵守錫、鋅礦地質勘查規范的原則;7.5遵循預期收益原則、替代原則、效用原則和貢獻原則。8.評估過程及盡職調查8.1評估過程2016年11月30日,江西省礦產資源交易中心通過公開搖號方式,確定由我公司承擔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評估工作,并提供了評估資料。2017年1月15日,我公司提交了《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評估報告書》(蘭德礦權評字[2016]07-013號)。上述報告書已經江西省國土資源廳公示通過,公示號‘贛國土探評公示字[2017]5號’。由于探礦權人未能在有效期內轉讓該探礦權,致使評估報告書失效。2018年11月23日,江西省國土資源交易中心要求我公司對該探礦權重新進行評估,出具了《探礦權補繳探礦權出讓收益項目審查意見》,具體委托事項與探礦權人商議。按照規定的評估程序,我公司對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進行了評估:8.12018年12月12日,我公司收到委托方出具的《探礦權評估委托書》、《礦業權出讓收益評估委托合同書》及評估相關資料。8.22018年12月13日-16日,我公司組成評估小組,編制了評估計劃。并根據現有資料對評估項目進行初步測算。8.32018年12月17日,我公司評估人員吝少君、陳雙對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進行現場調查。8.42018年12月18日-31日,評估人員根據現場收集的評估資料以及現場調查情況,對評估對象進行了評定估算形成評估報告初稿。8.52019年1月1日-16日,整理出評估報告初稿,經過三級審核后,經必要的修改、印制,形成正式評估報告文本。8.2盡職調查2018年12月17日,我公司礦業權評估師吝少君、評估人員陳雙在江西省地礦局九一六隊礦權辦主任胡筆政、項目負責人胡建余的陪同下,對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項目進行現場調查了解。具體調查情況如下:該探礦權于2000年9月首次取得,經過七次延續,現在完成詳查階段。礦區已停止施工,人員已經撤離礦區。主要探礦工程為鉆探,少部分探槽,巖芯保存較為完整。礦區距德安縣城15千米,有水泥路直通礦區,交通方便;礦區周圍地形地勢較高,中間較低,四面環山,植被發育。礦區西側為尖峰坡采礦權,正在開采,再往西部有多個礦區已完成勘探,準備開采,錫礦產品市場銷售較好,礦業權市場交易活躍。礦區品位偏低,開發主要考慮工業礦體。礦區未作選礦試驗,選礦指標主要參考尖峰坡礦區。該礦以往未繳納探礦權價款或出讓金,每年繳納探礦權使用費。9.評估對象概況9.1位置和交通紅花尖礦區位于江西省德安縣城北西340°方向約15千米(直距)的堪上甘~垅里甘村一帶,行政區劃屬該縣彭山林場和林泉鄉管轄。礦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5°41′28″~115°41′49″,北緯29°26′08″~29°26′30″。礦區西緣有水泥公路可直通德安縣城,與京九鐵路及昌九高速公路相接,交通方便。9.2自然地理與經濟概況礦區地處彭山環狀山脈的東段,地勢中部高、東西兩側低。礦區內北部最高點標高482.38米,最低處位于礦區東側外溝谷,標高130米。相對高差達352米,屬構造剝蝕低山地貌。區內無大的地表水系。僅發育以間斷性為主的山間水流。分別向東或向西流入區外的林泉溪和吳山溪,最終匯入博陽河注入鄱陽湖。該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氣候溫濕、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3℃~17.4℃,7-9月氣溫較高,一般36.8℃~38.5℃,極溫高達41℃。12月至翌年2月氣候寒冷。一般氣溫4℃~5℃,極溫-11.2℃,可出現短期降雪和冰凍。年降雨量887.9~1613.7毫米,年蒸發量1381.4~1816.4毫米。降雨多集中于4月中旬至7月上旬。該區以林業為主,糧食基本能自給。區內礦產資源豐富。礦區西北部有曾家垅錫礦、尖峰坡錫礦已開采,南部的張十八鉛鋅礦正在勘查開發。此外周邊的洪溪畈、金家洞兩螢石礦、寶山銻礦及煤、石灰石等礦山也在開采。并建有50噸/日的選廠及有關的礦產品加工業(如水泥廠、銻冶煉廠、輕重質碳酸鈣廠等)。礦區南約10千米處的聶橋建有與九江電網相并的13萬伏變電站。并分別有兩條直通礦區附近德安縣螢石礦及彭山錫礦的3.5萬伏輸電線路。9.3地質工作情況1966~1968年,江西省地質礦產局贛西北大隊502分隊(以下簡稱502隊)及物探704隊在該區進行了1/5萬地質填圖,1/5萬次生暈掃面及1/5萬地磁測量。先后發現了礦區內的Sn、Cu、Pb、Zn綜合次生暈異常及礦區西部的磁異常。1978-1979年,916隊二分隊在開展尖峰坡錫礦普查找礦的同時,對礦區內磁異常地段施工了少量鉆孔。發現了蓮沱組上部砂礫巖中工業錫礦體。1980-1984年,礦區普查時,又發現了坳上甘一帶賦存在燈影組硅質巖中的脆硫銻鉛礦錫石硫化物錫礦體(稱Ⅸ礦帶)。1985-1988年轉入詳查,重點對北部西區的壟里甘礦段及南部坳上甘礦段進行100×100鉆探網控制。1989年隨著地質任務的變更,分隊部的遷移及礦床本身品位偏貧等因素,詳查工作中途停頓,許多工作未能繼續進行。1993年5月編制和提交了《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礦區錫礦詳查地質報告》。原報告經省局1994年3月組織審查認為“礦區詳查階段中作了很多工作,但由于礦體多,平面形態復雜,厚度品位變化大,很不穩定,已有工程網度尚難以控制,同時詳查工作還未結束,因此礦區現有工作達不到詳查程度,暫作普查報告”。估算的錫鋅資源量未上表。2008年重新編制的礦區普查報告在尊重江西地礦局1994年3月有關原報告的審查意見前提下,對原報告作了部分修改、補充。并考慮礦權分割這一事實,重新對現礦權范圍內的主要錫、鋅礦體進行了資源量估算,求得現礦權范圍內333類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Sn礦石量53.43萬噸,金屬量1748.68噸;334類預測資源量Sn礦石量139.88萬噸,金屬量5281.24噸。其主錫礦體中的伴生鋅金屬資源量18137.9噸。但該普查報告未經評審備案。經統計,以往(上世紀80—90年代)在現詳查探礦權范圍內共施工鉆孔14個,鉆探總進尺5659.30米。其中見到Ⅱ礦帶礦體的鉆孔11個,未見礦鉆孔3個。此外,詳查探礦權設置前施工的,在現探礦權之外所利用該詳查礦區連礦的鉆孔有5個。2010年5月-2015年12月,江西省地礦局九一六隊在以往多年普查的基礎上,通過進行地質測量,鉆探等技術手段,對礦區開展詳查工作,提交了《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礦區錫礦詳查報告》。截止2015年12月31日,礦區范圍內估算工業錫礦資源量332+333類礦石量1350千噸,金屬量4344噸,平均品位0.322%(其中:332類礦石量375千噸,金屬量1133噸,平均品位0.302%。333類礦石量975千噸,金屬量3211噸,平均品位0.329%)。低品位錫礦資源量:332+333類礦石量688千噸,金屬量1036噸,平均品位0.151%(其中:332類礦石量12千噸,金屬量17噸,平均品位0.143%。333類礦石量676千噸,金屬量1019噸,平均品位0.151%)。根據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一六大隊提供的《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礦區錫礦詳查報告補充情況說明》,自2016年備案之后,該礦區未開展野外地質勘查工作,地質成果沒有變化。9.4以往評估情況2016年12月,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一六地質大隊委托我單位對該探礦權進行了以轉讓為目的的評估工作,我公司提交了《江西省德安縣紅花尖錫礦詳查探礦權評估報告書》(蘭德礦權評字[2016]07-013號)。上述報告書已經原江西省國土資源廳公示通過,公示號‘贛國土探評公示字[2017]5號’,公示的評估結果為384.98萬元。評估范圍、評估目的及保有資源儲量與本次評估一致。除上述評估外,該礦未進行過其他目的的礦業權評估工作,未繳納探礦權價款。10.評估區地質概況10.1區域地質紅花尖礦區位于揚子準地臺揚子—錢塘臺坳九江臺陷瑞昌—九江褶斷束的南緣,其南與江南臺隆相鄰,處于長江中下游銅金多金屬成礦帶西端南側。10.1.1地層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晚元古界至下古生界。晚元古界下雙橋山群僅在彭山中部溝谷出露。為一套夾多層細碧角斑巖的濁積巖系。震旦紀早期的洪沖積相粗碎屑巖不整合沉積之上。之后陸續接受了各時代的沉積層。志留系下統以下地層環繞彭山穹窿構造自核部向四周自老至新依次出露。10.1.2構造區域的基本構造格架,系在北東—北東東向印支期褶斷帶中不協調地橫迭(穿刺)了一個燕山晚期形成的穹狀短軸背斜—彭山穹窿構造。一條長期活動北西西向的區域性基底深斷裂—寶山深斷裂控制著南北兩側的構造發展及成礦特征。后期派生的北北東向剪切斷裂通過礦區西部切穿彭山穹窿構造。溝聯了北西西帶的構造巖漿活動,導致紅花尖礦區成礦作用的復雜化與特殊性。ⅰ、北東—北東東向褶斷構造區域北部有丁家山—岷山背斜及甲石尖—西嶺向斜。均受后期迭加的彭山穹窿構造切斷。區域南部印支期褶斷構造發育。由寶山長軸背斜和梓坊復式向斜組成。寶山長軸背斜成北東東向延展。核部由震旦系下統組成,南翼為上統陡山沱組至寒武系下統觀音堂組地層。軸部開闊。北翼受近東西向斷裂切割發育不全,并與彭山穹窿構造相接。梓坊復式向斜由寒武系及奧陶系組成,槽部為志留系。褶皺軸向北東東向。北翼傾向南,傾角25°~45°。南翼倒轉,傾角較陡。次級褶皺發育。剖面形態呈—向北歪斜形似“W”形的復式向斜。因受斷裂破壞而形態復雜。南緣烏石門斷裂控制了梓坊向斜的南界及基底褶皺與蓋層褶皺的接觸關系。ⅱ、彭山穹窿構造由穹狀背斜,環弧狀層間重力滑動斷裂,放射狀褶斷構造及高揮發分花崗巖底辟內核四部分組成。①彭山穹窿背斜為彭山底辟穹窿構造的主體,面積約180平方千米。平面形態近橢園狀,長軸近南北向,北端軸向偏轉呈北東向,長寬比4:3。地貌上反映為環弧狀山系。核部由雙橋山群及震旦系地層組成,四周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地層。地層傾向四周,傾角緩—中緩,一般10°~35°。東側平緩,西側稍陡,總體由核部向四周由緩變陡。邊部常有多個軸向呈放射狀排列的次級小褶曲,它的形成與穹狀褶皺上隆的側向擴張有關。②環弧狀層間重力滑動斷裂主要發育在重要巖性差異地段或地層界面附近。以震旦系上下統間、震旦系與寒武系之間、寒武系中下統間及奧陶系與志留系間最為發育。該類斷裂自穹窿核心向外可分為內、中、外圈三個層間重力滑動斷裂系統。每個系統由規模不一,斷續順層分布的層間角礫巖或滑裂面組成。構造性質均屬層間正斷層,主滑裂面旁側常伴有一系列層間正牽引小褶皺,其軸面有規律地倒向穹狀背斜的外側。指示上覆巖層向外緣層層滑落的基本特征。層間角礫巖及滑裂帶內,蝕變礦化發育,是該區重要的控礦構造之一。③放射狀斷裂多為橫向正斷層或剪切平移斷層,規模小,以穹狀背斜周邊最發育。對礦體雖有一定的切割,但因斷距較小,對礦體連接無明顯影響。ⅲ、寶山深斷裂位于白果橋—聶橋—談村一線,為星子溫泉—瑞昌路口基底深斷裂的一部分。其主要構造表現:①為南北兩側各地層的巖相分界線。南側出露的互層狀凝灰粉砂質板巖及泥灰巖,厚達3500米以上,屬上元古界雙橋山群上亞群。北側則孤獨狀分布了下雙橋山群下部的細碧角斑巖系,未發現上雙橋山群存在。南側槽魚洞一帶震旦系硐門組下發育了厚約30米的又一層凝灰質含泥巖(可與湘鄂一帶的下冰積巖對比)及一套厚度大于800米的紫紅色砂礫巖(可與贛北的落可崠組對比)。北側硐門組則直接不整合蓋于下雙橋山群之上。震旦系上統及寒武系下統,北側富含鈣質及碳酸巖夾層,南側則以泥質巖石為主。奧陶系,南側缺失中上統及下統上部的寧國組。北側下、中、上統發育齊全,且南北巖相差異較大。震旦系及下古生界地層北厚南薄。②沿斷裂帶有多量深源煌斑巖,安山玄武巖及輝綠巖等基性巖貫入,并伴有深源的銻、汞、金等礦化。ⅳ、北北東向斷裂發育于丁家山—梁家山—垅里甘—爛泥坊一帶。總體傾向東,局部向西、傾角70°~83°。切斷了穹窿構造的東半部。沿斷裂帶有花崗斑巖墻及多種后期巖脈貫入,伴有銻、汞、金礦化。它的形成可能與寶山深斷裂的不均勻擴張有關。10.1.3巖漿巖區內巖漿活動明顯,中元古代,酸—基性巖漿噴溢作用強烈而頻繁。形成了一套以玄武巖、細碧巖、石英角斑巖為主的鈉質火山巖建造。侏羅紀以后,淺—中深相酸性巖漿侵入活動增強。形成了以富含揮發分的曾家壟隱伏二云母堿長花崗巖及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及眾多小規模伴生的花崗偉晶巖和細粒白崗巖等未分脈巖。該期的巖漿活動對該區穹窿構造的發展及錫鋅多金屬成礦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新生代,伴隨著某些斷裂構造的進一步活動,常在斷陷盆地及邊緣深斷裂帶發育小規模的深源基性巖漿噴溢或超淺成侵入活動,形成了玄武巖、輝綠巖、煌斑巖及花崗斑巖。10.1.4區域物化探特征從區域重力布格異常分布特征來看,彭山地區位于瑞昌~宜豐NNE重力正負異常交替的梯級帶上,為該帶上一個局部重力低,走向NW之重力負異常,恰與彭山隱伏花崗巖體軸向相一致。區域磁異常也表明:彭山地區為區域正磁場背景上迭加的一小型正磁異常,經多年鉆探工程驗證,磁異常可能是地表埋深不大的磁鐵礦化、磁黃鐵礦化或透輝石、矽卡巖等引起的,為礦化所致。據1/5萬《夏家鋪》幅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資料,彭山地區共劃分出Ⅰ級異常2處,Ⅱ級異常1處,Ⅲ級異常13處。其中彭山錫多金屬Ⅰ級異常(Sn-Pb-Zn-Ag),位于曾家垅、尖峰坡、紅花尖一帶,異常總體走向SN,面積16平方千米,以Sn為主,其次為Pb、Zn、Mo、Ag等。此外,水系沉積物測量在彭山范圍內均有異常反映,異常與彭山穹窿構造范圍相吻合,推測與深部隱伏巖體及內外接觸帶內礦(化)體等有關。10.1.5區域礦產區內變質作用主要是與燕山晚期酸性巖漿侵入有關的接觸變質作用及汽化—熱液蝕變。南北兩區存在較大差異性。北區的蝕變礦化類型繁多。常見有云英巖化、夕卡巖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及硅化等,具有垂向層型分帶和水平暈圈式的順向分帶特征。相伴的礦化以錫石礦化為主,次有毒砂、磁鐵礦、磁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方鉛礦、銻金及螢石等多種礦化。空間上總體以曾家壟隱伏花崗巖為中心向四周依次出現砷—錫—錫鋅—鉛鋅—螢石等五個礦帶。南部,蝕變類型較簡單,以線型分布的硅化為主,次有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及重晶石化,相關的礦化有輝銻礦化,毒砂、金、雌黃和辰砂。其中爛泥坊—紅花尖一線呈一北北東向窄分支迭加“穿插”到穹窿區的蝕變礦化暈圈之上。根據輝銻礦石及含輝銻礦石英脈中發現有鉻鐵礦、尖晶石等重砂礦物,推斷其成因可能與深源成礦作用有關。區內礦產豐富。其中內生礦產北部以錫、多金屬礦及螢石為主;南部則以銻金為主。具一定意義的礦床礦點達二十余處。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7處。彭山地區及其外圍成礦地質條件明顯與彭山底辟穹窿構造有關,底辟穹窿構造及其有關的酸性巖漿活動控制著區域錫-多金屬成礦總體格局及其展布特點,穹窿構造派生的層間重力滑動斷裂帶以及北北東和北東向次級構造則是重要的儲礦和控礦構造,中深相的隱伏花崗巖體是成礦母巖,與之相關的礦產有錫、砷、銅、鉛、鋅、螢石等,礦產的水平和垂直分帶性明顯與距離巖體的遠近有關,同時成礦明顯受有利地層巖性組合控制,不同礦種產在同一地層當中,如紅花尖錫礦和張十八鉛鋅礦體都產于蓮沱組中上部砂礫巖中。10.2礦區地質10.2.1地層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寒武系下統觀音堂組和荷塘組,溝谷坡麓有零星第四系,深部有震旦系、南華系及下雙橋山群。其中震旦系上統燈影組、下統陡山沱組底部及南華系下統蓮沱組為礦區內主要的含礦地層。其層序及巖石特征自老而新簡述如下:上元古界雙橋山群:見于部分深孔中,為一套淺變質的砂質板巖、板巖夾細碧角斑巖。南華系下統蓮沱組:厚75~>170米,巖性為淺灰-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砂巖、含礫石英砂巖,底部為石英礫巖。頂部少見厚0.5-1.0米大理巖化灰巖,不整合覆蓋于下伏地層之上。上部巖層含鈣量較高,為該區主要含礦層位,錫鋅主礦體賦存于該地層中。南華系上統南沱組:厚0.5~4.5米。巖性以淺灰-紫灰色凝灰質粉砂巖為主,夾淺黃綠色粉砂巖、泥巖。局部含少量硅質小礫石。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關系。震旦系下統陡山沱組:下段:厚10.5-14.5米。巖性為雜色粉砂巖、含炭硅質頁巖、粉砂質頁巖、碳質頁巖及灰巖相互夾雜而成。底部為一層2-5米厚的大理巖化灰巖,平行不整合覆蓋于下伏地層之上。局部地段沿底部灰巖與下伏南沱組地層接觸部位見細脈浸染狀閃鋅礦。上段:厚35-40米。上部為淺灰-灰色硅質灰巖夾含白云質灰巖、微-薄層互層狀灰巖,局部夾有同生角礫巖。下部以中厚層狀微-細晶灰巖為主間夾含碳灰巖,整合覆蓋于下伏陡山沱組下段地層之上。震旦系上統燈影組:厚35~60米。礦權范圍內地表未出露,僅在深部鉆探工程中見及,為一套以硅質巖為主的沉積巖層,其上部巖性為灰巖夾硅質巖及含炭硅質巖,局部夾薄層含鈣硅質巖。中下部為灰-灰黑色條紋條帶狀硅質巖少夾硅質灰巖。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關系。礦區南部局部裂隙發育地段見有不規則細脈狀脆硫銻鉛礦及閃鋅礦。寒武系下統荷塘組:主要出露于礦區西部溝谷中,厚度165~282米。為一套以黑色碳質頁巖為主的沉積巖層,與下伏燈影組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根據巖性特征可分為三部分:上部巖性以黑色碳質頁巖為主,其間夾含碳硅質巖及含鈣碳質頁巖。中部為一段以微-細晶灰巖為主的碳酸鹽巖沉積,巖層呈中-厚層狀,間夾多層含鈣碳質頁巖或含碳灰巖。下部為含磷結核及黃鐵礦結核灰黑色含碳粉砂質頁巖,間夾含碳硅質頁巖。寒武系下統觀音堂組:厚>150米,出露于礦區東半部山脊上。巖性以灰~灰綠色粉砂質頁巖為主。底部微含碳質使巖石呈深灰色~灰黑色。底部常有一層厚0~2m含細砂巖微細透鏡體的粉砂質頁巖。第四系:以坡積型堆積為主,分布于區內的緩坡谷地,由棕黃色砂質亞粘土及網紋狀碎石亞粘土組成。10.2.2構造礦區基本構造形態總體受彭山穹狀背斜及其翼部構造的控制,形態較為簡單。區域性的F9斷裂呈北北東向縱貫礦區西部,并在旁側形成一系列派生裂隙。與穹窿構造中的破裂構造一起構成了本區的斷裂構造系統。ⅰ、穹狀背斜構造礦區處于彭山穹窿構造的東側,總體向東呈—緩傾的“單斜”構造。地層自西向東由老至新依次產出。巖層產狀總體平緩穩定,傾向85°~115°,傾角8°~25°。西部平緩,東側稍大,局部地段微有波狀起伏。層間破裂構造亦是彭山穹窿構造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該類構造常發育在巖性差異地段的界面、重要地層分界面或某些有利巖性層內。其中較為重要的層間破裂構造帶主要發育在蓮沱組頂部礫巖與南沱組間、南沱組與陡山沱組間、陡山沱組上段互層狀灰巖、燈影組厚層硅質巖、燈影組與寒武系間及荷塘組下段下部灰巖夾層中等部位。破裂帶總體順層發育,局部微切層理。由寬窄不一斷續順層分布的角礫巖及一系列層間裂隙帶組成,一般厚1~10米,厚者可達20余米。薄處瀕于尖滅,但順層延伸常常再度出現。單個角礫巖帶延長,延深均達數十至數百米。角礫巖由大小懸殊,排列雜亂的圍巖角礫組成,角礫尖棱角狀及棱角狀,少數半棱角狀,角礫間隙較大,多數被后期的硅質(玉髓、石英)充填交代,形成強烈硅化的角礫狀微石英巖。常伴有一定強度的金屬硫化物礦化及錫石礦化。順層間破裂帶常有花崗斑巖貫入。順層角礫巖帶有時過渡為碎裂巖帶或一系列層滑面。并常常在上盤巖層中形成一系列牽引小褶皺。此類小褶皺軸面均倒向滑移方向一側,指示上盤下滑,層層跌落的基本構造特點。其中在陡山沱組與南沱組間的層滑帶中常發育不同程度的矽卡巖化及錫石多金屬礦化。ⅱ、北北東向斷裂構造F9斷裂:分布于礦區西北部紅花尖—壟里甘一帶,為區域F9斷裂的中段部分。地貌上表現為溝谷負地形,呈北北東5°~10°展布,由寬約10~25米的充填在斷裂帶中的多種巖脈及斷層角礫巖組成。延伸與地層走向大致平行。沿傾向切穿寒武系以下各套地層,延深較大。斷裂角礫巖發育,角礫呈棱角狀及尖棱角狀,排列無序大小不一,礫徑0.5~5厘米,少數達10厘米。角礫成分以硅質巖及炭質頁巖為多,為微粒石英膠結。其中常可見多量大小不一的石英晶洞或空洞,顯示其張扭性斷裂的特征。斷層兩側巖層無明顯錯動,局部有微小錯斷,斷距較小,斷層產狀總體傾向東,傾角70°~83°。該斷裂為該礦區主要導礦成礦構造,沿斷裂帶有花崗斑巖、輝綠巖等巖墻巖脈貫入。巖脈內見有錫石、閃鋅礦及其它硫化物金屬礦化。近該斷層兩側的層狀礦體也相對富厚。10.2.3巖漿巖礦區出露的巖漿巖主要有花崗斑巖、輝綠巖,分布于礦區西部,深部見有層狀順層產于上元古界雙橋山群古火山細碧巖夾層。ⅰ、細碧巖鉆孔深部見及呈層狀夾雜于雙橋山群淺變質巖中。灰綠—暗綠色,變余輝綠結構,塊狀構造及杏仁狀構造。主要礦物為鈉長石、更鈉長石、輝石及纖閃石等。其中鈉長石呈寬板狀自形晶,少數組成斑晶。晶粒約2×5毫米,更鈉長石具鈉長石雙晶律,雙晶帶狹窄,單體少見。輝石半自形~自形晶,極大部分被纖閃石、綠泥石等礦物交代而呈假象產出。ⅱ、花崗斑巖出露于礦區西北角,礦區內出露走向長150米,向南北兩端延至區外。出露寬度10~15米。沿北北東向F9斷裂帶呈巖墻侵入。與圍巖(震旦系和寒武系)呈侵入接觸關系,地表形態微有彎曲,傾向東,傾角70°~83°,深部巖墻兩側順層支脈十分發育。尤以寒武系與震旦系地層界面附近最為發育。花崗斑巖脈受層間重力活動斷裂控制。與區內的錫鋅礦化及硫鹽類(脆硫銻鉛礦)礦化關系密切,屬含礦汽熱液載體,巖脈及其旁側有利成礦圍巖是礦化主要賦存部位。礦區西南外圍以往施工的ZK5022,ZK4626孔及北部外圍TC1、TC14中花崗斑巖單樣含Sn品位0.12—1.98%。巖石呈灰白—淺灰色,風化后呈白—土黃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約5~50%,2~10毫米,最大30毫米。由石英、長石組成,石英斑晶多屬復三方雙錐,普遍受熔燭交代成蠶蝕狀、港灣狀或渾園狀。周圍常有纖維狀長英質雛晶或石英再生邊。鉀長石斑晶寬板狀或不規則狀。基質由長英質微晶,球粒及少量云母組成。。基質具微晶結構、霏細結構及球粒結構。球粒單體大小不一,通常大于斑晶。巖石蝕變總體較弱,局部地段有硅化、絹云母化及綠泥石化。巖石中微量元素含量統計結果見下表。花崗斑巖中微量元素含量(ppm)統計表BoAsSbPbSnWGoNbTaBi64213868.81035525255.2TiMoVCuAgZnCoNiCyLi10771.142710.41058101450*據8個鉆孔的統計資料ⅲ、輝綠巖分布于北北東向F9斷裂帶內或旁側圍巖之中,呈巖脈產出。規模較小。延長幾米至數十米。脈幅幾十厘米至數米。空間上與花崗斑巖相伴,并穿切花崗斑巖。巖石呈深灰綠色—灰黑色,風化后呈棕褐色,輝綠結構,主要成分為斜長石、輝石,斑晶主要為斜長石,自形程度高,一般呈自形板柱狀,粒徑0.2-0.5毫米,含量10—15%。基質中斜長石微晶自形程度也很高,但顆粒很細,輝石自形程度低,且多有蝕變。根據火成巖脈穿插關系及受F9構造控制特征推測花崗斑巖形成于燕山末期-喜山早期,輝綠巖脈則應屬更晚期基性巖漿活動的產物。10.2.4圍巖蝕變及礦化特征礦區的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矽卡巖化,次有綠泥石化。主要礦化為錫石礦化、閃鋅礦化,次有毒砂礦化、黃鐵礦化、磁黃鐵礦化、黃銅礦化、脆硫銻鉛礦化等。ⅰ、圍巖蝕變礦區的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次有矽卡巖化、綠泥石化。硅化:為礦區內最發育且分布最廣的一種蝕變。可分為層狀面型硅化與脈狀線型硅化兩類,發育于各層滑斷裂及北北東向F9斷裂帶內及其兩側次級斷裂。以順層分布的硅化石英砂巖、硅化灰巖及硅化破碎帶形式表現。與錫多金屬礦化關系密切。另在花崗斑巖脈邊緣硅化亦較發育。矽卡巖化:主要發育于蓮沱組頂部灰巖夾層或鈣質砂巖(包括部分砂屑灰巖)及陡山沱組底部的硅化白云質灰巖中。其中蓮沱組頂部的矽卡巖化主要為透閃石矽卡巖,礦物成分較簡單,礦化也較微弱;陡山沱組與南沱組界面附近的矽卡巖化較發育,呈層狀或透鏡狀順層產出。在蝕變層內成串珠狀斷續延伸。巖石成分較雜,以透輝石、透閃石、綠泥石為主。其中的礦化有錫石、閃鋅礦、磁鐵礦、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等。是區內錫多金屬礦化的主要層位。綠泥石化:較普遍見到的一種蝕變,有迭加在層狀矽卡巖及硅化巖中的分散狀綠泥石化和受動力作用沿構造裂隙呈薄膜狀覆于節理面上的綠泥石化。前一類綠泥石化與錫鋅礦化存在著一定的關系。ⅱ、礦化特征主要礦化為錫石礦化,次有閃鋅礦化、黃鐵礦化、磁黃鐵礦化,局部見有黃銅礦化、脆硫銻鉛礦化、毒砂礦化等。錫石礦化:以錫石閃鋅礦、錫石石英等呈顆粒浸染狀及細脈狀分布在蓮沱組中上部含礫石英砂巖及局部矽卡巖化巖石中。閃鋅礦化:礦區內以與主錫礦種呈同體共伴生及異體共生形式產出,呈顆粒浸染狀,細脈狀沿裂隙分布。主要見于陡山陀組底部蝕變灰巖及蓮沱組中上部含鈣質含礫石英砂巖、石英砂巖。黃鐵礦化:為區內最常見的礦化現象,各地層層位中均可見及。其中以荷塘組中下部及陡山陀組及以下地層中廣泛發育,多呈細顆粒星點浸染狀、細脈狀、團塊狀分布局部呈稠密浸染狀富集。黃銅礦化:零星見于礦區南部蝕變礦化較強部位,局部銅含量0.21—0.75%(如ZK4134孔)。10.3礦體地質 10.3.1礦體的空間分布及劃分該礦區屬彭山礦田一部分,主礦體與相鄰尖峰坡礦區錫主礦體產出層位及含礦巖性基本一致,剖面上看為尖峰坡礦區Ⅱ礦帶礦體向東傾向上自然延伸部分。與區域控礦因素及礦體順一定巖性層位產出的基本特征相似。根據礦體的形成規模,產出深淺及礦體較自然對應連接排列等特點,本次詳查工作將礦區產出于30至42勘探線間按礦體產出巖層層位相同的特征的2個錫鋅主礦體,編號為Ⅱ-1、Ⅱ-2,次要礦體為Ⅸ-1。其它還見有少數單孔、單線或只有兩個工程控制的貧薄小礦體,其在走向及傾向上連續性較差,暫無單獨開采經濟價值。10.3.2礦體特征(1)Ⅱ-1礦體:主要為一個以錫為主的錫鋅混合礦體,混合礦體邊緣及礦區中西部的同一含礦層位表現為獨立鋅礦體。主要分布于礦區北部。礦權內礦體沿走向延伸約620米,傾向延深40米~550米,礦體邊界水平縱投影面積127077.92平方米。礦體埋藏最淺處位于ZK3530一帶,埋深195.59米。最深處位于ZK3044孔一帶,埋深468.45米。礦體底板最大海拔標高145.36米,最低點海拔標高-47.40米。總體表現出西高東低的特點。礦體剖面形態呈層狀或似層狀。平面形態呈不規則多邊形,南側邊界呈鋸齒狀,其邊界模數0.54,表明礦體平面形態較復雜。其上一般緊貼南沱組凝灰質粉砂巖,局部礦體微斜切層理插入頂界面以下5~10米的蓮沱組石英砂巖中,礦體產狀總體較平緩,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傾向80°~100°,西部傾角10°~15°,向東略變陡,傾角約20°~25°。由于礦化作用受層及層間滑動構造控制明顯,所以剖面圖上各工程中礦體的對應連接較自然平整,28線至33線之間礦體沿傾斜方向向東延深較大。礦體內未發現無礦“天窗”。但局部可出現為數不多的低品位礦段。如ZK9/30東西兩側的ZK6/30和ZK5/30均為工業錫鋅礦體,而界于其間的ZK9/30僅見1米的低品位錫礦段。從而使30線工業礦塊的連續性受到一定的影響。礦體中僅見一處夾石體,分布于30線ZK5/30附近。夾石體厚2.35米。延長延深規模有限。夾石巖性為含礫石英砂巖。巖石中具有一定強度的錫鋅礦化。Ⅱ-1礦體共有控制質量點21個(均為鉆孔)。礦體最小厚度1.00米,最大厚度7.44米,平均厚度2.90米。厚度變化系數64.63%。表明礦體厚度變化程度屬于較穩定的類型。礦體內單樣錫品位變化較大。最低品位僅0.03%(無法剔除的夾石中),最高品位13.68%,一般品位變化在0.15~0.5%。工業礦體的平均品位0.309%。據現有鉆探工程單樣分析結果統計Sn品位變化系數82.29%(66個樣),其品位變化程度屬于較均勻類型。礦體縱橫方向品位厚度變化性質總體以無方向性無規律的隨機性變化為主。但局部(橫向上)出現小范圍穩定區(如ZK3028、ZK5/30一帶)。品位、厚度兩者間無明顯的相關關系。(2)Ⅱ-2礦體主要分布于礦區34至44勘探線之間。呈似層狀或大透鏡體狀順層產于蓮沱組中上部石英砂巖或含礫石英砂巖中。局部具有分枝現象。礦體距南沱組底界面以下21.05米~26.57米。其北部(40線以北)位于主礦體Ⅱ-1以下約20-30米,并在垂向上與Ⅱ-1礦體相重迭。40線以南其上約110米有Ⅸ-1含復雜硫鹽類礦物的硅質巖錫礦體。Ⅱ-2礦體平面形態呈一不規則多邊形。其邊界模數0.53。表明礦體平面形態較復雜。據現有工程控制礦體走向長達500米,傾向延深約40—500米。其礦權內水平縱投影面積149160.28平方米。礦體底板最大標高海拔111.53米,位于ZK3530孔一帶。最低點海拔標高-3.66米,位于ZK3546孔一帶。其產狀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傾向80°~100°,傾角20°~25°,局部30°。Ⅱ-2錫礦體共有控制質量點20個(均為鉆孔)。礦體最大厚度23.62米,最小僅0.90米,平均厚度5.96米。礦體厚度變化系數99.18%。厚度變化程度屬較穩定類型。在縱橫方向上的變化情況,表現出一定的趨向性,一般礦體靠西部較厚,向東趨向變薄。礦體中單樣錫品位總體較貧,一般變化在0.15~0.5%之間。單樣最高2.99%。礦體內工業錫礦體平均品位0.336%。該礦體品位變化系數128.92%(127個樣)。品位變化程度屬不均勻類型。礦體內部因錫礦化的不均一性,致使錫礦塊連續性較差,出現無礦“天窗”,并形成互不相連的數塊錫礦塊。花崗斑巖脈僅在礦體西緣通過,對礦體無明顯破壞作用。(3)Ⅸ-1次要礦體為一個以錫為主含硫鹽類礦物的錫鉛鋅銻混合礦體。空間上分布于礦區南部坳上甘一帶橫40~46線及30縱~50縱之間(多在礦權外)。礦體埋藏深度比其它礦體要淺,最淺處位于礦區西緣ZK1/42孔一帶,埋深132.70米。最大埋深305.86米,位于ZK4/42孔一帶。礦體底板最大標高海拔201.75米,最低標高為117.83米。該礦體受燈影組硅質巖及與其相關的層間重力滑動構造控制。礦體產狀基本與地層一致,局部微斜切層理。傾向100°,傾角20°~25°。礦體厚1.07~2.58米。平均厚度1.66米。單工程礦體含Sn品位0.156%—0.811%。礦權內該礦體規模較小,走向及傾向延深僅幾十米,礦體內部因錫鋅等金屬礦化表現為不均一的局部性,致使礦體走向及傾向延深上連續性較差,并形成互不相連的小透鏡狀礦體。由于該礦體工程控制程度較低,故本次工作未對其進行估算評價。10.4礦石特征10.4.1礦石的礦物成分礦區內已知常見的主要金屬礦物有錫石、閃鋅礦,次有黃鐵礦、磁黃鐵礦、毒砂、磁鐵礦、脆硫銻鉛礦、黃銅礦、方鉛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次有透輝石、透閃石、方解石、白云石、綠泥石、長石、螢石等。錫石:在礦石中的賦存狀態以錫石為主,顆粒極細。據礦區內兩個主礦體中代表性礦石的物相分析結果表明,錫的賦存狀態以氧化物錫狀態的錫(簡稱氧錫)為主(占總錫量的90%以上)。而其它形式出現的可溶性錫含量均較低。其中硫化物態的錫(簡稱硫錫)及膠體狀態的錫(以后簡稱膠錫)分別占有0~3.7%及0.6~4.6%。根據不同特征錫石的產出狀態和共(伴)生礦物組合情況,大致可將區內的錫石分成三種類型,各類錫石均有它自己的標型特征。以往紅花尖礦區內Ⅸ、Ⅱ礦帶錫石物相分析成果礦帶號樣號物相分析結果(%)占有率(%)*全錫氧化物中的錫硫化物中的錫膠態錫氧化物中的錫硫化物中的錫膠態錫ⅡXW130.760.700.0220.0389235XW140.520.480.020.029244XW150.1620.140.0130.0098686ⅨXW160.280.270.000.019604XW170.810.800.000.019901XW183.543.530.000.0199.7%0.30*為三態錫的總和。補充詳查工作中紅花尖礦區內錫物相分析成果送檢編號檢測編號全錫酸不溶錫相中錫酸不溶錫相中錫占有率(%)酸溶錫相中錫酸溶錫相中錫占有率(%)備注WX155600.290.20690.1034Ⅱ—1礦體WX255610.450.38840.08920WX355620.850.73860.1113WX455630.320.21660.1031WX555640.540.49910.07714Ⅱ—2礦體WX655650.740.57770.1723WX755665.515.34970.112WX855670.470.41870.07716WX955681.361.23900.0987WX1055690.330.31940.04413WX1155700.390.34870.08121WX1255710.630.51810.1321Ⅱ—1礦體WX1355720.800.67840.1316WX1455730.280.26930.0269第一種錫石,主要是產于Ⅱ礦帶的錫石—石英脈、純錫石細脈中的錫石,一般呈深褐色,鏡下具多色性。晶體以短柱狀或粒狀的半自形~自形晶為主。常為四方柱及四方錐的聚形。柱面不太發育,柱體短、錐面平緩,與柱面交角較小。具中等強度的電磁性、鏡下具環帶結構及環狀肘狀雙晶。屬早期晶出的第一世代的錫石。第二種錫石,由浸染狀單體、團粒狀或球粒狀(放射狀團粒)集合體散布于粗粒碎屑巖的碎屑礦物粒間。色調較淺,以褐黃色、淺褐色、櫻紅色為主。晶體多為長柱狀或針狀。亦具環帶結構。晚于第一種錫石,為第二世代錫石。第三種錫石,主要呈浸染狀,稠密浸染狀或條帶狀集聚交代震旦系上統燈影組硅質巖或花崗斑巖。部分有針柱狀晶粒與脆硫銻鉛礦等復雜硫鹽礦物伴生嵌布于石英~碳酸鹽細脈粒間,有時浮生在石英或方解石等晶簇面上。這類錫石的主要特點是細長且色淺,常呈極淺的米黃色、淺綠色,部分甚至無色透明。晶粒常較小,鏡下偶見纖狀集合體,顯示出低溫錫石的標型特征。宏觀上看此類錫石~硫鹽類礦化細脈穿切早期形成的錫石~低硫化物砂礫巖型礦石。屬后期晶出的錫石。閃鋅礦:為該區礦石中主要的共(伴)生有益組分,目前已知的鋅均以閃鋅礦形式存在。是否還存在其它形式的含鋅礦物尚待今后進一步研究。礦石中的閃鋅礦主要為深褐色~鐵黑色的鐵閃鋅礦。其化學成分見表4-3所示。計算其分子式為ZnS90.5FeS6.8CdS0.3,表明混入了一定量的FeS。礦物多呈他形~半自形單晶或集合體產出或浸染狀嵌布于含錫砂礫巖及長石石英巖的粒間,局部可呈稠密浸染狀、脈狀及塊狀產出。礦物中常見乳滴狀黃銅礦等固溶體混入物或與黃鐵礦、黃銅礦等礦物連生。礦區東緣(如ZK10/30一帶)及Ⅸ礦帶中的閃鋅礦呈棕紅色或淺棕褐色半透明的晶粒散布于砂礫巖或碳酸鹽脈中。紅花尖礦區Ⅱ礦帶中閃鋅礦化學成分含量表化學成分計算分子百分含量(%)SZnFeCuCdZnSFeSCdS33.0061.003.8900.4石英:是礦石中主要脈石礦物,成分SiO2,主要有以下幾種嵌布形式:⑴以單獨的石英顆粒形式作為金屬硫化物礦物的主要載體石英砂巖的主要碎屑顆粒;⑵作為石英砂巖中巖屑的主要礦物成分,其顆粒較細;⑶以矽卡巖化脈的形式與閃鋅礦等金屬硫化物礦物共生。10.4.2礦石的化學成分主要有用組分有Sn。有益共伴生元素為Zn,個別地段Cu達到伴生利用的含量標準。此外還有局部地段As含量也較高,雖屬有害元素,但因其賦存狀態均以獨立礦物毒砂形式產出,且礦物粒度一般較粗,解離較早,便于階段選別,在選礦過程中,可以單獨分離而很少進入主產品中。因此可變有害元素為有利元素回收利用。其它有害元素Pb、Bi、Sb等元素在Ⅱ礦帶的礦石中含量較低。但在Ⅸ礦帶的部分硅質巖含錫脆硫銻鉛礦礦石中Pb、Sb含量有時較高(如ZK4232孔),今后地質評價中應予以注意。10.4.3礦石結構構造礦石結構:區內礦石主要結構類型為晶粒結構及交代結構,次有包含結構等。晶粒結構:常見有他形晶粒結構及半自形~自形晶粒結構。其中磁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和部分黃鐵礦,還有大部分的脆硫銻鉛礦,部分透輝石等礦物呈他形粒狀散布于礦石中,或以他形集合體產出。晶粒之間呈現不規則彎曲的界線。錫石、毒砂、黃鐵礦、部分脆硫銻鉛礦、螢石、透閃石~大部分透輝石則多以自形~半自形晶粒出現。交代結構及交代殘余結構:錫石石英脈中的錫石被石英、螢石、黃鐵礦等礦物溶蝕交代。錫石被矽卡巖礦物和金屬硫化物交代。黃鐵礦、毒砂被磁黃鐵礦、閃鋅礦和黃銅礦溶蝕交代。脆硫銻鉛礦細脈穿切黃鐵礦和閃鋅礦。包含結構:錫石包含于毒砂、螢石、石英、白云母等礦物中。黃鐵礦被毒砂、閃鋅礦包含。礦石構造:區內礦石主要的構造類型為浸染狀構造及細脈狀構造,次有條帶狀構造、斑雜狀構造、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普遍發育于各種礦石中,多金屬礦物(如錫石、黃鐵礦、閃鋅礦、毒砂等)呈星點狀或細小斷線散布于脈石中。金屬礦物含量一般3~5%。據金屬礦物的多少又可分為稠密浸染構造或稀疏浸染狀構造兩種。Ⅱ礦帶的礦石以此類構造為主。細網脈構造:為Ⅱ礦帶及Ⅸ礦帶礦石的主要構造類型。金屬礦物與脈石呈細脈或不規則網狀脈沿原巖裂隙充填交代。Ⅱ礦帶礦石中發育的細脈主要有錫石~石英脈、錫石脈及多種金屬硫化物細脈。當細脈發育并且互相穿插交代時則構成了網脈構造。Ⅸ礦帶礦石中發育的細脈則主要為錫石~石英脈,錫石~黃鐵礦~石英或碳酸巖及脆硫銻鉛礦細脈等。條帶狀構造:多見于Ⅸ礦帶中。錫石、原巖(硅質巖)硫鹽類礦物及硅化條帶大致平行層理相互夾雜。條帶約寬0.2~0.5cm不等。Ⅱ礦帶部分礦石中則有金屬硫化物與矽卡巖礦物條帶相間排列。10.5礦石類型10.5.1礦石的自然類型根據礦石中礦物組合,原巖性質及礦石結構構造特征,可將本區礦石的自然類型劃分為錫石石英砂(礫)巖礦石、錫石閃鋅礦石英砂(礫)巖礦石、錫石硫化物矽卡巖礦石、閃鋅礦砂礫巖礦石、錫石硫鹽類硅質巖礦石及錫石花崗斑巖礦石等六種。錫石石英砂(礫)巖礦石分布在Ⅱ礦帶中上部。為Ⅱ-1、Ⅱ-2兩個主礦體的基本礦石類型。礦石組分一般較為簡單。錫石及金屬硫化物呈浸染狀嵌布于原巖碎屑礦物粒間,局部見有不規則狀含錫石英細脈。錫品位變化較大。錫石閃鋅礦石英砂(礫)巖礦石亦分布在Ⅱ礦帶中上部。亦為Ⅱ-1、Ⅱ-2兩個主礦體的基本礦石類型。礦石組分一般較為簡單。錫石及金屬硫化物呈浸染狀嵌布于原巖碎屑礦物粒間,常伴有少量含錫細脈。該類礦石含錫品位多為0.2~0.5%,少數地段達1%以上,但總體較貧。礦石中硫化礦物含量亦較低,一般含量3~6%,少數地段達8%以上。其中閃鋅礦是硫化物中最主要組分,局部錫石礦化微弱時可過渡為含錫低微的閃鋅礦砂礫巖礦石。錫石硫化物矽卡巖礦石又可分為錫石黃鐵礦矽卡巖礦石及錫石閃鋅礦矽卡巖礦石。表現為塊狀或細脈狀礦石。此類礦石分布于Ⅱ—1礦體頂部。其有用礦物組分相似于錫石閃鋅礦石英砂(礫)巖型礦石,空間上兩者相互過渡,采礦過程中無法單獨開采,混入采礦產品中不影響礦石總體特征。與尖峰坡礦區同類礦石有所不同的是礦石中磁鐵礦的含量較少。但其數量有限,且分布零星。錫石硫鹽類硅質巖礦石主要發育在Ⅺ礦帶硅質巖中。錫石、黃鐵礦及脆硫銻鉛礦等少數幾種硫化物和硫鹽礦物成細小網脈或條帶沿原巖裂隙或層面充填交代。礦物成分較簡單,除上述金屬礦物外,脈石以原巖中的石英為主,伴有少量后期充填交代的方解石。礦石中錫品位變化較大,總體看偏富,但礦體連續性差,呈薄小透鏡體狀,暫無利用價值。錫石花崗斑巖礦石分布于礦區南部及礦區外的花崗斑巖支脈中。礦石中錫石及少量黃鐵礦以浸染狀散布于花崗斑巖中,局部可見少量錫石硫化物碳酸鹽細脈及錫石石英細脈,并見有脆硫銻鉛礦,但錫石晶粒極細。10.5.2礦石的工業類型根據礦石自然類型特征及當前錫礦石加工工藝,結合鄰區曾家壟錫礦和尖峰坡錫礦的礦石工業類型的劃分,將本礦區礦石的工業類型主要劃分為石英砂(礫)巖型錫礦石及石英砂(礫)巖型閃鋅礦石。其中石英砂(礫)巖型錫礦石是本礦區最重要的工業礦石類型。分布在Ⅱ~1、Ⅱ~2等Ⅱ礦帶礦體中。一般礦物組分較簡單,金屬礦物除錫石外,可供綜合回收的有伴生閃鋅礦。根據尖峰坡同類礦石的可選性試驗,屬易選型礦石,品位中、貧。石英砂(礫)巖型閃鋅礦石分布不連續,但與Ⅱ~1錫主礦體產出層位一致,屬礦區異體共生有益礦物元素,采礦過程中可做為主礦體含礦層位連續開采。10.6礦體頂底板圍巖特征Ⅱ~1礦體的頂板圍巖為白云質灰巖、灰紫色含礫(或不含礫)凝灰質粉砂巖。巖性致密堅硬,前者為微晶-隱晶質結構、后者為變余粉砂狀結構或細粒變晶結構。礦物成分前者以方解石、白云質為主,后者以粉砂級石英及微細粒火山巖碎屑為主,硅泥質膠結。巖層下部常含數量不等大小約2~20mm的石英巖及灰巖礫石及晶粒約0.5~2mm的石英晶屑。一般蝕變礦化較弱,僅有稀疏的硫化物細脈、錫石~石英細脈及綠泥石細脈。與下伏礦體界線清晰易分。局部地段(如30線東部)頂板圍巖為灰巖。頂板圍巖一般含錫品位0.02~0.07%,平均為0.032%。底板圍巖主要為含礫石英砂巖或含長石石英砂巖。其巖性與礦體相近。圍巖與礦體界線不清。一般可根據巖石中是否可見錫鋅礦化及其中所含硫化物的高低大致加以區分。局部強礦化地段以閃鋅礦化石英砂巖出現時,則錫鋅礦體肉眼難以分辨。圍巖中一般含少量閃鋅礦、毒砂及黃鐵礦。底板圍巖含錫品位一般0.01~0.05%,平均為0.028%。Ⅱ~2礦體的頂底板圍巖均為含礫石英砂巖或含長石石英砂巖,其特征與Ⅱ~1礦體底板圍巖特征相似。頂底板圍巖含錫品位一般0.01~0.07%,平均小于0.04%。IX~1礦體的頂底板圍巖均為灰黑色的硅質巖,與礦體巖性相似,界線不清。肉眼可根據錫石和脆硫銻鉛礦的礦化強度大致可以區分。礦化蝕變一般均較微弱,錫含量也較低,局部有少量含脆硫銻鉛礦碳酸鹽脈穿插。常含3×10-6~40×10-6的銀(賦存狀態不明)。含錫品位一般0.001~0.007%,平均小于0.003%。10.7共(伴)生礦產綜合評價礦區內共伴生礦產主要為鋅,根據鋅與錫主礦體的空間關系,主要有二種產出形式。ⅰ、閃鋅礦與錫礦體總體表現為伴生,局部為共生,礦區內部分錫礦體塊段鋅含量達到伴生有益元素評價指標以上,形成了錫鋅共伴生礦體。ⅱ、與錫礦體異體共生,局部地段呈獨立形式的礦種元素產出。但空間上與錫主礦體相連,鋅含量達到一般工業指標以上,采礦過程中可做為主礦體含礦層位連續開采。10.8礦石加工技術性能紅花尖錫礦床與相鄰尖峰坡礦區礦石類型基本一致,錫石石英砂(礫)巖型礦石及錫石閃鋅礦石英砂(礫)巖型礦石總量占90%以上,錫石硫化物矽卡巖礦石占比小于10%。其特征與鄰區尖峰錫礦床中已進行詳細可選性試驗的同類礦石基本一致。選礦工藝及技術指標可參照尖峰坡礦區選礦的有關資料,詳查階段其進行的初步可選性試驗。試樣由錫石石英砂(礫)巖型礦石、錫石閃鋅礦石英砂(礫)巖型礦石及錫石硫化物矽卡巖礦石和貧化圍巖組成。試樣原礦含錫品位0.44%,伴生組分鋅含量0.43%。采用重—浮—重的聯合選礦流程,分別獲得品位為51.32%、回收率54.28%的錫精礦及品位為4.16%,回收率為16.83%的錫次精礦,總回收率為71.11%。后在尖峰坡礦區勘探工作中為了進一步評價本區礦石加工技術性能,提供較確切的選礦資料,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對以Ⅱ礦帶主礦體為代表的礦石再次進行了詳細可選性能的研究。其試驗結果:(1)礦石中主產元素以錫石形式產出為主,其他形式極為次要。錫石分布粒度較細,要使錫石單體基本解離,須細磨到0.074毫米以下。(2)選礦采用“重—浮—重”的聯合流程,分粗選、精選兩個階段進行。粗選階段采用重選法(跳汰、搖床流程)。根據早解離早回收的原則實行段磨礦階段選別的粗選作業,粗粒中礦再磨再選及細粒中礦細磨再選三級工藝流程,目的在于丟棄脈石,以獲得含硫化物的錫粗精礦。A、粗選階段粗選作業將全部礦樣破碎到-2毫米,分成2~1、1~0.5、0.5~0.2、0.2~0.074、0.074~0.02及-0.2(毫米)六級分別進行跳汰(前兩級)、搖床(后三級)及離心機(末級)三組粗選作業。獲得產率(對原礦,以后類同)6.03%,品位為4.02%的錫粗精礦。并從-0.2毫米以下各粒級開始丟尾,其中-0.2~0.02毫米兩級搖床尾礦(產率10.18%、品位0.05%)進入浮選石英物料。中礦的掃選尾礦(產率0.59%、品位0.09%)直接丟棄。粗粒中礦再磨再選作業,將-2~0.2毫米三級粗選作業選出精礦之后的剩余產品全部閉路磨礦到-0.2毫米,分三級進入搖床或離心機再選。獲得產率2.63%,品位為3.348%的錫次精礦。-0.2~0.02毫米兩級尾礦(產率56.84%、品位0.047%)入浮選石英物料。-0.02毫米離心機再選尾礦(產率5.25%、品位0.102%)直接丟棄。細粒中礦細磨再選作業,將前兩階段作業所產出的0.2~0.02毫米中礦磨至-0.05毫米,送入礦泥搖查再選。獲得產率0.25%品位4.183%的錫粗精礦。產率6.4%、品位為0.09%的尾礦入浮選螢石的物料。上述三級重選流程各主要選別指標綜合列表所示。B、精選階段采用分離浮選~重選法。將初選作業產出的錫粗精礦,磨碎至-0.2毫米以下。浮選脫硫,獲得產率為3.189%品位10.12%的粗錫精礦及產率為0.423%,品位為1.67%的次錫精礦。其余則為混合硫精礦,產率5.298%,含錫0.20%,含硫40.52%。后分別進行粗錫精礦的三級搖床精選、離心機精礦精選機混合硫精礦的浮游分離。并分別獲得如下選別指標。粗選階段-0.2~0.02毫米兩級重選尾礦及中礦再選尾礦,經磨礦到-0.05毫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