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_第1頁
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_第2頁
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_第3頁
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_第4頁
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TOC\o"1-5"\h\z第一部分前言 (1)一、課程性質 (2)二、課程理念 (4)三、課程設計思路 (6)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9)第三部分課程內容 (13 )一、經典 (13)二、常識 (17)三、技藝 (24)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31)一、教學建議 (31)二、評價建議 (35)三、教材編寫建議 (37)四、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 (38)第一部分前言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應對自然、社會環境的挑戰時,其獨特性、創造性智慧的體現,表現的是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它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和魂,是民族得以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綿延了五千多年的中華傳統文化,不僅凝聚著中華兒女的共識,維系著中華民族的團結,而且在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過程中,不斷激活自身的潛能,豐富自身的內涵,擴大自身的影響,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華傳統文化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活面貌,體現了中國人的思想智慧,凝聚了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親近、理解、認同中華傳統文化,弘揚、踐行中華文化精神,培育、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是現代中國人在追求中國夢和實現自我發展過程中應該具有的重要品格和關鍵能力。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只有系統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浸潤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濃烈氛圍之中,習與智長,化與心成,才能掌握并靈活運用優雅、精致的祖國語言,成為一個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代中國人;才能走進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親近、認同這個家園,增進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并有意愿、有能力參與到這個家園的建設過程之中;才能將自己生命的根系,扎植于傳統文化的豐沃土壤,把自己從一個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變成一個自覺的、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學校教育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尤其是在中小學階段,構建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是當下非常緊迫的任務。制定《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旨在為已經或將要開設中華傳統文化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地區和學校,厘清中華傳統文化的課程屬性,明確目標,規范內容,指導實踐。一、課程性質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本內容,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為宗旨,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為目標,主要具有以下性質。(一)綜合性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是由一門獨立設置的課程以及在其他學科和活動中的滲透性內容組成的綜合性課程,是由經典文本(以下簡稱“經典”)、文化常識(以下簡稱“常識”)、游藝游戲和技能技藝(以下簡稱“技藝”)三方面構成的有機整體,具有豐富的內容體系、嚴整的內在邏輯與多樣化的表現形態。為保證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目標的實現,確保中小學生接受較為完整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確保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健康、持久、有效地開展,不僅需要做好中華傳統文化在其他學科和活動中的滲透,而且在有條件的地區或學校,有必要獨立開設一門課程。(二)人文性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所包括的經典、常識與技藝,容納了中華傳統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與智慧成果,蘊含了中華傳統人文思想中對生活的認知與實踐的方法,反映了世世代代中國人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及相互關系的系統認識,體現了中國人對價值準則、道德覺悟、行為規范、生活方式的系統思考,以及對生活情趣、人生價值與高尚境界的不懈追求。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注重引導學生理解、認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做人道理,形成對人的尊嚴與價值的正確認識,引導學生發現、感知、鑒賞中華智慧與?,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力,了助,征兮矛一叮和乙廠前言卜人文生活的美,使學生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系統學習,獲得更加深厚的人文積淀,夯實人文底蘊,滋養人文情懷,提升人文素養。(三)實踐性文化只有與生活發生聯系、在實際生活中體現時才能回歸其本質,中華文化在本質上反映的正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華傳統文化是由我們的祖先所創造、通過一代又一代先民接力、經由一個又一個時代的篩選和過濾、從過去一直延傳到現在、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表現我們民族自我和特色的那些東西。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倡導經典、常識、技藝與學生日常生活實踐的結合,注重從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禮儀規范的養成人手,逐步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注重通過感受和體會古人的生活智慧,進而具備整全的思維方式和高雅的審美情趣;注重人文積淀,強調內省反思,重視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進而形成完美人格。二、課程理念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尊重現代教育與學生成長的基本規律,在課程設計與開發中應始終堅持以下理念。(一)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應以世界眼光、中國立場來看待中華傳統文化,既要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也要有文化理解和文化包容。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有區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要堅持師古而不泥古、繼承與創新并重的原則,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二)以培養中小學生的文化素養為宗旨應培養學生作為中國人必備的文化素養,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人格修養、社會關愛和家國情懷;培養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展需要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全面提升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親切感、感受力、理解力和理性認識,形成文化記憶,增進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創新,從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三)注重知識邏輯、生活邏輯與認知規律的統一注重知識邏輯,就是要在課程建構上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系統性,在課程內容組織上建立起經典、常識與技藝三個模塊的有機聯系。注重生活邏輯,就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選擇上,著重選擇那些在現實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內容,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傳統文化不只是過去的事物,更是從過去傳承到現在的事物,它就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同時要考慮地域、民族等因素,使課程內容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就是課程設計要與學生的認知規律與認知水平相契合,在課程目標、內容、容量、形式等方面,注重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在課程設計的各個環節,要同時考慮上述三種邏輯,并在遵循這三種邏輯的基礎上構建課程內容體系。三、課程設計思路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是一種特殊的課程形態,它包括一門獨立設置的課程,以及在其他學科課程及課外、校外教育活動中滲透、融人的一系列內容,可以表述為“1十X',模式。"1”是指已經或將要獨立設置的、必修的中華傳統文化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實施形式,擁有相對系統的課程內容,其核心內容包括經典、常識與技藝三大類。"X”是指有機滲透、融人其他學科課程及課外、校外教育中的經典、常識及技藝等內容,主要體現在語文、歷史、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地理、音樂、體育、美術、藝術等學科和各種主題實踐活動之中。在課程內容編制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1”和‘'X”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妥善處理二者交叉的部分.本標準主要面向已經或將要開設中華傳統文化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地區和學校,用于指導中小學獨立設置的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即“1”的部分。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旨在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中小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中小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一)形成文化記憶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形成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認知與情感積淀,增進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和學習興趣。.通過對經典的學習,能記誦有代表性的經典文本,了解特定文本的作者、體例、內容和特點等,體味經典文本凝練、優雅、精致的表達方式和風格。.通過對常識的學習,了解古人的知識世界,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感知古人的生活態度,體會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智慧。.通過對技藝的欣賞、學習與實踐,了解傳統技藝的多樣性,了解重要技藝的操作程序或修習次第,并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需要,在每個學段練習和掌握其中一兩種,感知古人的工匠精神和審美趣味。(二)增進文化理解在文化記憶的基礎上,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獲得對其所承載內容或意蘊的解釋、評析、鑒賞、實踐的綜合能力。.能夠親近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感受、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與豐富內涵,逐步提高對其內容進行審辨性思維的能力。.能夠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倡導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道德準則和核心價值,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理解古人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理解中華民族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能夠將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價值觀融人生活實踐之中,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融人人生理想之中。(三)提升文化自信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以及世界主要民族文化有基本了解的基礎上,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知曉中華民族多元一休的格局及其形成過程,了解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能夠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多元化表達。.知道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特殊形態和獨特價值,能夠充分認識到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尊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能夠自覺學習、接受、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在不同文明面前傳播中華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責任擔當。.知道世界不同文化的形態、特色及主要內容,了解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心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第三部分課程內容一、經典(一)總體說明經典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塑造了中華民族性格和氣質的著作,是有效性不限于一時一地、歷久彌新、具有超越時空生命力的著作。經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它既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今人智慧的源泉。中小學階段所學習的經典,主要包括流傳廣、影響大的蒙書,膾炙人口的詩詞曲賦等傳統文學作品,以“四書”和“五經”為核心的儒家典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史部、子部、集部著作。中小學的經典教學,根據中國傳統教育的實情與現代教育的特點.在兼顧經典內容的完整性和學生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形成不同學段的學習目標與學習內容。(二)學習口標.總目標(1)了解所學經典產生、流傳的時代背景,懂得經典的基本內容,知道經典中涉及的文化常識,體味經典的精神內涵和思想鉀慧,理解經典中所體現的核心思想理念。(2)函讀、精讀、研讀經典,能背誦一些優秀的格言普句、段落和篇章,逐步培育對經典的親切感、感受力、理解力和理性認識。掌握學習經典的基本方法,如堅持學、問、思、辨、行的統一,正確、熟練地使用工具書和相關學習資源,了解古代典籍的分類,了解古書的通例等。(3)親近經典,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踐行經典中蘊含的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尊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提升人格修養,增進社會關愛,培育家國情懷。2.學段目標(1)1~3年級:誦讀經典,感知大意,體會蒙書和古詩所具有的句子短小、形式整齊、押韻便讀、內容淺顯、貼近炸粼分課程內容生活等特點,培育對經典的親切感。能背誦蒙書中的部分段落、古詩中的名句。學習經典中蘊含的符合現代文明的行為規范,并用以指導自己的言行。(2)4~6年級:誦讀經典,理解大意,知道經典中蘊含的文化常識,體會蒙書和古詩詞所具有的語言精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等特點,增強對經典的感受力。能背誦蒙書中的核心段落和古詩詞、格言警句中的名篇名句。理解并努力踐行經典中蘊含的中華傳統美德。(3)7~9年級:精讀經典,理解經典的基本內容,了解經典中蘊含的文化常識,體會經典的精神內涵和核心思想理念,提升對經典的理解力。能背誦經典中的重要段落和古詩詞中的名篇。深人理解、自覺踐行經典中蘊含的中華傳統美德。(4)高中年級:研讀經典,探究、理解經典的思想內涵,掌握經典中蘊含的文化常識,全面認識、深入辨析經典的精神內涵和核心思想理念,提升對經典的理性認識,培養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能背誦經典中的重要段落、篇章和古典詩詞曲賦中的名段名篇。通過經典的研讀,喚起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認同。(三)學習內容1~3年級.重點誦讀倫理道德類蒙書,如全文學習《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節選學習《小兒語》等。.誦讀一些篇幅簡短、內容淺顯、語言優美、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古詩。語文課程之外,所誦讀古詩不少于20首,并以五言絕句為主。~6年級.重點誦讀知識類蒙書,如全文學習《三字經》,節選學習《聲律啟蒙》《幼學瓊林》等。.誦讀一些流傳廣、文化內涵豐富的古詩詞。語文課程之外,所誦讀古詩詞不少于20首,并以七言絕句為主。.誦讀一些流傳廣、影響大的傳統格言警句。~9年級.重點精讀“四書”,即節選學習《論語》《孟子》,全文學習《大學》《中庸》。.精讀具有代表性的子部經典,如節選學習《老子》《莊子》《荀子》《墨子》《韓非子》《孫子兵法》等。.精讀一些思想深刻、感情充沛、文化內涵豐富的古詩詞。語文課程之外,所精讀古詩詞不少于30首,并以古體詩、律詩和詞為主。高中年級.重點研讀“五經”,即節選學習《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左傳》。.研讀具有代表性的史部、集部經典,如節選學習《史記》《資治通鑒》《貞觀政要》《史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楚辭》《古文觀止》《文心雕龍》等,了解這些經典的體例。.研讀一些思想性、文化性與藝術性兼備的古典詩詞曲賦。語文課程之外,所研讀古典詩詞曲賦不少于30篇,并以散曲和賦為主。二、常識(一)總體說明中華傳統文化常識是在中國歷史上廣泛流傳、廣為人知的基礎知識、生活經驗和思想共識,小到一個稱謂,大到各種制度,都屬于中華傳統文化常識的范疇。中華傳統文化常識涉及面廣,內容博雜,是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知識體系的基礎,是理解古人生活方式的寶貴資源。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常識,是提升中小學生人文底蘊的重要路徑。要了解中華先民的生活,了解古人的想法和做法,就必須了解他們的知識結構及其形成的過程,了解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此外,中華傳統文化常識對于我們釋讀經典文本、了解今天生活中很多事物的來龍去脈,也大有裨益。《二)學習目標.總目標(l)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基本常識,探索當代生活中的民俗禮儀、日用器物的歷史淵源,體悟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生活中的價值。(2)了解中華傳統人倫關系、社會結構、國家制度、思想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學段目標l)1~3年級:了解中華傳統日常禮儀文化,學習與個人、家庭生活相關的文化常識,知道一些傳統禮俗的文化內涵,能在家庭生活中踐行那些仍然具有時代性的傳統禮儀。2)4~6年級:了解中華傳統器物文化,學習傳統家庭、社會生活層面的常識,能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體味中華傳統民俗的趣味,并感知其價值。3)7~9年級:一了解中華傳統社會生活文化,學習傳統社會、國家層面的常識,了解傳統社會的基本結構和特征,知道不同行業的歷史文化淵源,能多角度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和意義。4)高中年級:了解中華傳統思想文化,學習傳統國家觀念、思想文化常識,知道中國學術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思想基礎、文化特征,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三)學習內容~3年級.知道姓、名、字、號的含義,會使用簡單的尊稱或敬稱、謙稱,知道避諱及其方法,懂得基本的中華傳統人際交往禮節。.知道時辰、生肖,了解相關的歷史故事、傳說和民俗活動。.知道誕生禮、冠禮、婚禮、壽禮、喪禮、祭禮等中華傳統生活禮儀的內涵與文化習俗。.知道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主要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淵源和民俗活動,知道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了解中國古代家族文化的基本常識,如祠堂、家譜、家規等,懂得宗族關系的基本內涵,如五服、九族、堂、表、伯仲叔季、昭穆等,知道一些古代著名家族的歷史故事。.了解中華傳統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寓言故事,如盤古開天、女蝸補天、后弈射日、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6年級.了解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知道公服、吉服、常服的差異,了解冠冕、衣裳、履襪,如候頭、鳳冠、長袍、馬褂、旗袍、木屐等,知道答釵、抹額、項圈、帶鉤等裝飾用品。.了解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理解中國飲食的地域和民族差異,能說出川、魯、粵、閩、淮揚等主要菜系及代表菜品,了解茶文化、酒文化等飲食傳統,知道部分地方小吃,能說出自己家鄉的特色飲食。.了解中華傳統建筑常識,知道四合院、窯洞、土樓等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特征,了解不同地域傳統民居風格的差異,了解亭、臺、樓、閣等景觀園林建筑,了解寺廟、道觀、書院、牌坊等文化建筑,知道以長城為代表的軍事建筑、以紫禁城(故宮)為代表的宮廷建筑。.了解中華傳統交通文化,知道京杭大運河、絲綢之路等著名交通線路的文化意義,知道驟站、關隘、司南或羅盤等傳統交通要素,知道轎輿、馬車、舟船等傳統交通工具。.了解中華傳統日用器物,知道陶器、瓷器、玉器、漆器、青銅器的類型特征及代表性作品,知道筆、墨、紙、硯等文化用品,知道屏風、幾案、團扇、香爐、火鐮等生活用品。~9年級.了解中國語言文字和傳統教育常識。了解文字學、音韻學和訓沽學的基礎知識;知道“六書”,了解漢字字體、字形的發展演變,如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能夠識讀常用簡化字所對應的繁體字;知道四聲、押韻、平仄、對仗等詩詞格律知識。知道學塾(包括家塾、私塾和義塾)、府州縣學、書院、太學、國子監、八股文等概念。.了解中華傳統農業和工商業常識。認識未相、犁耙等傳統農具,知道五谷、六畜、桑蠶、農諺等;知道市坊、當鋪、鏢局、錢莊等,知道尺、寸、升、斗、斤、兩等度量衡單位,知道刀幣、交子、通寶等古代錢幣。.了解中華傳統科技常識。知道古代科技成就,如九九乘法表、算盤、勾股、圓周率等傳統數學常識;蓋天說、宣夜說、渾天說、三垣、四象、七政或七耀、十二次、二十八宿、分野等傳統天文常識;干支、閏月、三正、農歷等傳統歷法常識;臟腑、經絡、氣血、六淫、七情、配伍等傳統醫藥常識。.知道中國古代皇室宗親的稱謂,如皇帝、太子、王公、殯妃、公主、騎馬等。知道古代官職及其職掌,文官如承相、總督、巡撫、知府、知縣、御史、師爺等,武官如元帥、將軍、提督、校尉等,學官如教授、博士、祭酒等,社會基層人物如三老、鄉紳、里長、保長等。了解傳統官署及?1}Itl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課性人容卜職官制度,如三省六部、內閣、三公九卿、爵位、品階、溢號等。了解古代選官制度,如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包括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等。.了解中華傳統地理常識。知道中國的古稱,如華夏、九州、赤縣神州等;了解中國的名山大川,如三山五岳、江河、五湖四海等;了解傳統地理概念,如中原、西域、關中、江左、隴右等;了解傳統行政區劃,如京敬、行省、府州、郡縣、鄉里等;知道自己家鄉地名的演變.高中年級.了解中國傳統文獻學常識。了解巾國古代文獻載體的演變,如甲骨、金石、簡犢、嫌帛、紙等;了解古代書籍的主要裝幀形式,如卷軸、經折、線裝等;了解傳統圖書分類法,如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了解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等史書的體例,以及方志、年譜、筆記等文獻的特點;了解有代表性的叢書、類書和總集、別集及其特點;了解目錄、版本、校勘、輯佚等常識;了解訓話、箋注、章句、義疏、正義、集解等注釋體例;知道著名的藏書樓,如天一閣、百百宋樓等。知道如何使用現代數據庫查找古代文獻。.了解中國古代主要學術思想,如陰陽五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格物致知等概念或命題的含義。了解古代主要學術流派,如九流十家、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魏晉玄學、漢學與宋學、程朱理學與陽明心學、乾嘉之學等。.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如詩言志、詩教、詩無達話、知人論世、得意忘言、文以載道、風骨、韻味、妙悟、童心、性靈、格調、詩話等。.了解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如宗法與封建、大同與小康、仁政、無為而治、大一統、公羊三世、五德終始、三綱五常、托古改制、德主刑輔、內圣外王等。了解古代法律制度及常識,如連坐、春秋決獄、會審、秋決、訟師等。了解古代社會經濟制度,如編戶、保甲、鄉約、地丁、租佃、貢賦、平準等。.了解中國古代宗教文化常識,如中國道教、佛教的基本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知道道士、黃冠、羽客、真人、天師等道教稱謂,三清、四御、八仙、文昌帝君、關圣帝君、城陛、灶神、媽祖等道教神仙,齋醛、法器、胎息、導引、辟谷、服食、符篆、煉丹等道教科儀方術,洞天福地等道教主要宮觀仙境。知道禪林或叢林、殿堂、國師、傳戒、度喋、清規、俗講、浴佛等儀軌制度,變文、寶卷、藏經等文獻形式,如來、彌勒、四大天王、菩薩、羅漢、比丘、沙彌等佛教稱謂。了解道教、佛教的主要民間信仰及習俗。(一)總體說明技藝指的是需要長時間反復演練才能習得和掌握的富于技巧性的游戲、手藝、藝術和工藝等。中華傳統技藝有的在于表現技巧、娛悅心性,如琴、棋、書、畫;有的在于滿足生活所需,如制陶紡織、印染刺繡、冶煉鑄造、炮制中藥。納人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技藝,指的是那些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適合課堂組織教學的內容。中華傳統技藝極富中國特色,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國人的性格氣質和生活情趣。它不僅是感知古人生活方式的重要載體,而且是欣賞美、踐行美的重要途徑。通過技藝的學習,能幫助中小學生切實理解先民的智慧,感受古人的情志,體味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二)學習目標.總目標(1)廠解中華傳統技藝的形式和內容.參與技藝的賞析與操作,感受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形態。(2)通過對中華傳統技藝的學習,達到娛悅心性、激發興趣、表達情感、增強體魄、磨煉意志的目的,從而提升文化素養。(3)體會技藝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包容性和獨特性。(4)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傳承并創新技藝,讓它們在新時代呈現新形式、表現新特征、展現新風貌,不斷豐富和拓展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2.學段目標(1)1~3年級:了解中華傳統游戲規則、手工制作技巧,會玩至少兩種游戲,能制作兩種以上的傳統手工制品。體驗古代兒童的游戲和生活情趣。(2)4~6年級:了解古人衣、食、住、行、用的相關技藝,感受古人的日常生活。每類技藝至少參與一次操作或賞析,并學習具有家鄉特色的傳統生活技藝。(3)7~9年級:了解中國古代文人雅藝、中華傳統體育及民間音樂、舞蹈等多樣的藝術形式,感受古代的雅俗文化及其差異。根據興趣,至少選擇一種技藝進行練習,感受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和體育形式。(4)高中年級:了解中國傳統戲曲、曲藝、中醫和百工工藝,感受古人的精神生活和精湛技藝。根據興趣,每類技藝至少挑選一種進行學習或深人賞析。(三)學習內容l一3年級.學玩捉迷藏、跳百索、踢毽子、抖空竹、放風箏、拔河、踩高蹺、蕩秋千等傳統體能游戲;學玩七巧板、九連環、魯班鎖、華容道、打算盤等智能游戲;學說(玩)童謠、拍手歌、繞口令、燈謎、歇后語、屬對等文字游戲。了解游戲的起源,知道游戲規則,掌握基本動作(常見花式)和基本技巧。.學習制作折紙、剪紙、年畫、風箏、燈籠、泥人、中國結等中華傳統手工制品,知道其用途,掌握其制作方法和技巧,了解中華傳統工藝品的文化內涵。.選擇一種本民族、本地區具有代表性的中華傳統游戲或手工(如朝鮮族跳板、天津楊柳青年畫、江蘇無錫惠山泥人、北京兔兒爺等)進行學習.了解基本規則或技巧.并嘗試學習、制作或賞析,感受家鄉和民族文化。~6年級.衣:了解紡紗、織布、印染、刺繡等中華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知道基本的工具材料和工藝流程,嘗試體驗一種技藝。.食:參與制作餃子、棕子、春餅等中華節令食品或傳統美食,學習制作家鄉的特色美食。了解制茶、釀酒、釀醋、榨油、制鹽等傳統飲食制作工藝,知道其基本流程..住:欣賞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等中華傳統建筑,了解其營造流程、工藝形式和樣式特色,了解樺卯、斗拱、飛檐、瓦當等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及建筑部件的制作方法。.行:了解中國古代舟、船、車、轎等交通工具,簡單了解其基本構造及制作流程,了解中國傳統的交通及通信方式。.用:了解飲食器皿、文房四寶等常見日用器具的傳統制作技藝,了解基本的制作技法。~9年級.樂律、樂器:了解五音、十二律等中華傳統樂律知識。知道中華傳統樂器的分類,認識編鐘、古琴、古箏、琵琶、二胡、鼓、笙、簫等傳統樂器,了解其歷史和演奏技巧,欣賞不同樂器的代表名曲,嘗試演奏一種獨具家鄉或民族特色的樂器..棋類:學習圍棋、象棋等中華傳統棋種,了解其起源、基本術語和行棋規則,體會棋類游戲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書法:掌握書法的基本筆法和書寫技巧,賞析傳世名作,摹寫經典碑帖,創作書法作品。嘗試描摹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書體。了解與書法相關的技藝,如篆刻、傳拓、裝裱等。.美術:學習中國畫的基本技法,賞析傳世名作,了解用筆、用墨和設色的基本技巧,嘗試創作國畫作品。了解敦煌壁畫、唐卡等其他傳統繪畫以及玉雕、石雕、木雕、陶塑、泥塑等中華傳統雕塑的發展歷史,賞析傳世作品,知曉基本技法。.體育、武術:了解跳鞠、太極拳、八段錦等中華傳統體育活動,了解拳法、棍法、刀法、劍法等中華傳統武術形式,了解賽龍舟、舞獅子、扭秧歌、跑早船等中華傳統節日活動。知道具有家鄉或民族特色的體育和武術形式,選擇一種進行練習。.民歌、舞蹈:欣賞多民族、多地區的傳統民歌和舞蹈,如山歌、號子、漁歌、秧歌、獅舞、孔雀舞等。嘗試學唱或學跳具有家鄉或民族特色的歌舞。高中年級.戲曲、曲藝:知道京劇、昆曲、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等戲曲,了解口技、雙簧、相聲、評書、快板、彈詞、評話、單弦、大鼓、二人轉等傳統曲藝以及雜技、木偶戲、皮影戲等。賞析著名選段,選擇一種自己喜歡或具有家鄉特色的戲曲、曲藝進行學習。感受各地區不同戲曲與曲藝的差異,探尋地域文化對藝術形式的影響。.中醫:了解望、聞、問、切的診法,了解針灸、拔罐、推拿、正骨等簡單的治法和療法,了解中藥炮制的基本技藝。.工藝:了解百工工藝,如陶器、瓷器、琉璃等的燒制技藝,青銅器、金銀器等的鑄鍛技藝,云錦、蜀錦等的織造技藝,蘇繡、湘繡、粵繡等刺繡技藝,竹、藤、草、柳、麥秸等材料制成的實用、觀賞器物的編結技藝以及木作與漆藝。選取當地具有代表性或自己感興趣的手工技藝,了解其發展歷史,知道其制作流程,體味其藝術特色。感受中華傳統工藝中的文化內涵,傳承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藝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的有效實施,與教師的教學活動緊密相關。在教學活動中深人理解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的基本理念,準確把握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的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證。(一)教學目標的制訂.全面把握課程目標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文化索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表現為對經典的誦讀、理解及審辨能力,對常識的知曉、理解及運用能力,對技藝的了解、欣賞及傳習能力,最終形成文化記憶、增進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教學過程中應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將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確保課程目標的全面實現。.制訂具體、清晰、適度的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教育目的、教學目標和課程目標的具體化。教師在制訂中華傳統文化課堂教學目標時,應以具體、清晰、適度為原則。具體,是指目標生成條件具體、目標操作條件具體及目標效果評價具體;清晰,是指目標對象清晰、目標指向清晰及目標維度清晰;適度,是指目標數量適度、目標難易適度及目標要求適度。在制訂課堂教學目標時,還應考慮目標的可實現性和教學效果的可評價性。在經典教學時注意學不跟等、循序漸進,在常識教學時注意由點到面、先淺后深,在技藝教學時注意次序流程、寓教于樂。明確教學目標的層次差異,將有層次差異的教學目標作為評價的依據,在教學環節中根據教學目標層次的完成程度,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二)教學內容的選擇.正確處理,'l”與“x',課程之間的關系注意作為獨立課程的“1”與“X”課程或活動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教師應在全面理解和掌握“1”課程所包含的經典、常識及技藝三大核心內容的基礎上,統籌考慮、系統安排其與“X”課程或活動的交叉部分,做到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是指在把握各學科、活動特.點的基礎上,從各自學科、活動的視角出發,組織教學內容,避免知識點的重復,避免學習內容的雷同;聯系,是指要體現“1”課程和“X”課程或活動的互補與銜接,相互支撐,以形成教育合力。.正確理解經典、常識、技藝的定位經典、常識、技藝三大模塊各有明確的定位。經典教學以中華原典為依托,注重人文性與思想性;常識教學以中華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為中心,注重生活性與知識性;技藝教學以對中華傳統游藝游戲和技能技藝的了解與掌握為指向,注重實踐性與趣味性。經典、常識、技藝三個模塊承擔不同的目標任務,又相互支撐,彼此關聯,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體系。在課程內容選擇以及教學設計上,不可偏廢任何一個模塊,應相互協調,共同推進。(三)教學方法的選擇.總體原則注重知識學習與情感培養的結合,引導學生在誦讀經典、習得常識、學習技藝的過程中提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注重課內學習和課外實踐的結合,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獲得中華傳統文化的真實體驗。注重傳統和現實的結合,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各模塊的具體建議(I)在經典的教學中,注意對經典文本的準確解讀,合理進行文化診釋,適時開展價值引導。文本解讀可從歷史背景、語音語義、典故常識、內容結構、體裁風格等方面人手;文化論釋應注重人文精神、思想內涵及當代價值;價值引導是在適當的時機,將文本內容與學生個體生活體驗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2)在常識的教學中,注意把握常識的基本內涵、構成要素、點面關系,突出其歷史意義與生活意義,并適當延伸拓展。在全面把握常識基本內涵的基礎上,明確各要素的構成及相互關系,既突出核心要素意蘊的闡釋而又不忽視其他要素意蘊的闡發;在把握常識之間邏輯和結構的基礎上,明確知識點和知識譜系之間的關系,做到“點中有面,面中現點”;在把握常識本身內涵及結構關系的基礎上,突出常識的生活意義,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其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3)在技藝的教學中,注意對技藝的靈活選擇、示范體驗,并創新教學方式。注意技藝的靈活選擇,既要考慮民族與地區的差異和特色,又要注意課堂教學的限制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因地施教、因材施教;注意根據技藝的步驟和次第,做到準確講解或示范,并結合教學條件和學生實際,指導學生練習,或引導學生欣賞。傳統技藝內容繁復多樣,僅憑一位教師講授,顯然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觀摩、賞析、探究、練習等多種教學方式的結合。此外,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聘請相關學科教師或技藝傳承人共同完成教學,還可以利用各種數字資源組織教學。二、評價建議(一)評價目的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課程評價應以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內容為中心,以目標為依據,樹立重參與、重過程、重體驗、重發展的整體評價觀。中華傳統文化課程評價旨在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