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佳作鑒賞_第1頁
李清照佳作鑒賞_第2頁
李清照佳作鑒賞_第3頁
李清照佳作鑒賞_第4頁
李清照佳作鑒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宋詞鑒賞專題似花還似非花

——走近李清照本節課重點:李清照詠花詞中的自我形象

女人天性愛花,女人與花似乎生來就有緣分。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不僅喜歡花,且在其詞中為我們建造了一座美麗的“百花園”,她把感情完全融注在花的世界中。縱觀李清照留存下來的詞作,幾乎篇篇有花,花與她的生活緊密相連。她愛花、賞花、知花,花就是她的生命的一種寄托、一種情感的升華,是她全部情性的寫照。一、活潑可愛、熱情洋溢的少女時代

[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刬(chǎn來不及穿鞋,僅穿著襪子走路)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此詞為清照早年作品,寫盡少女純情的神態。

上片寫蕩完秋千的精神狀態。詞人不寫蕩秋千時的歡樂,而是剪取了“蹴罷秋千”以后一剎那間的鏡頭。此刻全部動作雖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蕩秋千時的情景,羅衣輕飏,象燕子一樣地空中飛來飛去,妙靜中見動。“起來慵整纖纖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從秋千上下來后,兩手有些麻,卻又懶得稍微活動一下,寫出少女的嬌憨。“纖纖手”借以形容雙手的細嫩柔美,同時也點出人物的年紀和身份代表作[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刬(chǎn來不及穿鞋,僅穿著襪子走路)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薄汗輕衣透”,她身穿“輕衣”,由干蕩秋千時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額上還滲有晶瑩的汗珠。這份嬌弱美麗的神態恰如嬌嫩柔弱的花枝上綴著一顆顆晶瑩的露珠。“露濃花瘦”一語既表明時間是春天的早晨,地點是花園也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貌。整個上片以靜寫動,以花喻人,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蕩完秋千后的神態。[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刬(chǎn來不及穿鞋,僅穿著襪子走路)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下片寫少女乍見來客的情態。她蕩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動彈,突然花園里闖進來一個陌生人。“見客入來”,她感到驚詫,來不及整理衣裝,急忙回避。“襪刬”,指來不及穿鞋子,僅僅穿著襪子走路。“金釵溜”,是說頭發松散,金釵下滑墜地,寫匆忙惶遽時的表情。詞中雖未正面描寫這位突然來到的客人是誰,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印證,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時此刻的內心感情和外部動作作了精確的描繪。“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刬(chǎn來不及穿鞋,僅穿著襪子走路)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二句,以極精湛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幾眼。下片以動作寫心理,幾個動作層次分明,曲折多變,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來

全詞風格明快,節奏輕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畫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謂妙筆生花。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這么一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

代表作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代表作二、琴瑟合鳴的少婦時期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詞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紅藕香殘玉簟秋在一個荷花凋謝、竹席嫌涼的秋天。“紅藕”,即紅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紅藕香殘”,雖然是表示出秋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席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李清照本來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牽掛,如今面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疏的景象,免不了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我輕輕地解開了綢羅的裙子,換上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游玩!。“羅裳”,是絲綢制的裙子。“蘭舟”,即木蘭舟,船的美稱。李清照畢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這種愁苦歸咎于對方的離別,反而設想對方也會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宕開一筆,寫道: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誰”,這里實際上是暗指趙明誠。“錦書”,即錦字回文書,這里指情書。它體現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極其深厚、真摯,以及李清照對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為如果她對趙明誠感情淡薄,或有所懷疑,就不會想象“云中誰寄錦書來”,“西”字,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著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會思念著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順此思路開展了。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

“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象花那樣空自凋殘;“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李清照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她倆是同樣互相思念著,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體現了她開朗的性格,善于為對方著想,與一般婦女的狹隘心胸不同。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就是說,這種相思之情是沒法排遣的,皺著的眉頭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一句話就是時刻在相思著。詞人越是把她的別情抒寫得淋漓盡致,就越能顯出她的夫妻恩愛的甜蜜,也越能表現出她對生活的熱愛。喜歡的就是這種感覺代表作

[鷓鴣天·桂花]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形神兼備地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她的顏色并不艷麗,“暗淡輕黃”,與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遜色得多。她的社會聲望也很一般,“情疏跡遠”,并沒有得到什么榮耀和寵幸,更不會有人給她熱捧恭維。但是她的體性溫柔,香留天地之間。

“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從這兩句起以議論的方式行文。這兩句是議論的第一層。花當然是以紅為美的。至于碧牡丹、綠萼梅之類,那就更為名貴了。這些都是桂花沒有具備的。但是作者認為,內在美,比外在美更為重要。代表作

[鷓鴣天·桂花]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這是議論的第二層。梅花既有妍麗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開的高潔的內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認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內外之美。但是這兩種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嘆不如,都產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經過這樣的比較抑揚,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論定:桂花是眾多的秋季名花之冠。“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這是議論的第三層。“騷人”,指屈原。屈原在《離騷》中,用褒揚之筆,列舉了各種各樣的香草名花,以比況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沒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無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內。對這位先賢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對桂花的喜愛。宋詞鑒賞專題似花還似非花

——走近李清照一、活潑可愛、熱情洋溢的少女時代

二、琴瑟合鳴的少婦時期

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從賣花的擔子上,買來一支含苞待放的梅花。上面露水浸染輕輕抹撒,梅花如鮮艷紅霞而晨露斑痕點點。

擔心情郎猜度,自己顏容比不上梅花艷媚。卻要把它斜簪在高高發髻上,只要叫他比比看誰的顏面兒俊。

全篇通過買花、賞花、戴花、比花,生動地表現了年輕詞人天真的態度、愛美的心情和好勝的脾性。讀后頗覺生動活潑,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代表作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稀薄的霧氣濃密的云層掠起煩愁直到白晝,龍腦的香料早已燒完了在爐金獸。美好的節日又到重陽,潔白的瓷枕,輕紗籠罩的床廚,昨日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

在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代表作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趙明誠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這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代表作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瑞腦”,香料名,又叫龍腦香。“金獸”,銅制的獸形熏香爐)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這兩句借助室內外秋天的景物描寫,表現了詞人白日孤獨寂寞的愁懷。“永晝”指漫長的白天,“永”字便可見詞人內心的無聊愁苦.這兩句的意思是:從清晨稀薄的霧氣到傍晚濃厚的云層,這漫長的白晝,陰沉沉的天氣真使人愁悶。那雕著獸形的銅香爐里,龍腦香已漸漸燒完了,可心中的愁思為何總縷縷不絕呢?可見,這兩句雖為景語,卻句句含情,構成一種凄清慘淡的氛圍,有力地襯托出思婦百無聊賴的閑愁。

代表作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這三句寫出了詞人在重陽佳節孤眠獨寢、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紗廚”,即碧紗廚,以木架罩以綠色輕紗,內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節倍思親”,今日里“佳節又重陽”,詞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遠方的丈夫呢?一個“又”字,便充滿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況,玉枕、紗廚往昔是與丈夫與共的,可如今自己卻孤眠獨寢,觸景生情,自然是柔腸寸斷心欲碎了。顯然,這里的“涼”不只是肌膚所感之涼意,更是心靈所感之凄涼。

代表作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這兩句寫出了詞人在重陽節傍晚于東籬下菊圃前把酒獨酌的情景,襯托出詞人無語獨酌的離愁別緒。“東籬”,是菊圃的代稱,語出陶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飲酒時衣袖揮動,帶來的香氣充盈衣袖。重陽佳節,把酒賞菊,本來極富情趣,然而丈夫遠游,詞人孤寂冷清,離愁別恨涌上心頭,即便“借酒銷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賞這“暗香浮動”的菊花呢?

代表作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直抒胸臆,寫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銷魂”極喻相思愁絕之情。“簾卷西風”即“西風卷簾”,暗含凄冷之意。這三句工穩精當,是作者藝術匠心之所在。先以“銷魂”點神傷,再以“西風”點凄景,最后落筆結出一個“瘦”字。在這里,詞人巧妙地將思婦與菊花相比,展現出兩個迭印的鏡頭:一邊是蕭瑟的秋風搖撼著羸弱的瘦菊,一邊是思婦布滿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創設出了一種凄苦絕倫的境界

李清照被人戲稱為“李三瘦”:

第一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

第二瘦“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

第三瘦“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鳳凰臺上憶吹簫》)。[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泥:獅形銅香爐

),被翻紅浪(紅色被鋪亂攤在床上,有如波浪

),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華貴的梳妝鏡匣)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這首詞概作于詞人婚后不久,趙明誠離家遠游之際,寫出了她對丈夫的深情思念。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泥:獅形銅香爐

),被翻紅浪(紅色被鋪亂攤在床上,有如波浪

),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華貴的梳妝鏡匣)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獅子造型的銅爐里熏香已經冷透,紅色的錦被亂堆床頭,如同波浪一般,我也無心去收。早晨起來,懶洋洋不想梳頭。任憑華貴的梳妝匣落滿灰塵,任憑朝陽的日光照上簾鉤。我生怕想起離別的痛苦,有多少話要向他傾訴,可剛要說又不忍開口。新近漸漸消瘦起來,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為秋天的影響。[鳳凰臺上憶吹簫]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算了罷,算了罷,這次他必須要走,即使唱上一萬遍《陽關》離別曲,也無法將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遠去,剩下我獨守空樓了,只有那樓前的流水,應顧念著我,映照著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遠眺的時候,從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歸的新愁。代表作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全詞開篇點“愁”,結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結果。貫穿全詞的愁緒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體現。可以說,全篇畫龍,結句點睛,“龍”畫得巧,“睛”點得妙,巧妙結合,相映成輝,創設出了“情深深,愁濃濃”的情境三、靖康之變后的孀居時期

代表作[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于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代表作[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春風停息,百花落盡,花朵化作了香塵,天色已晚還懶于梳頭。風物依舊是原樣,但人已經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訴說苦衷,眼淚早已先落下。聽說雙溪春光還好,也打算坐只輕舟去觀賞。只是恐怕漂浮在雙溪上的小船,載不動許多憂愁。代表作[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凄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后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余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代表作[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偶然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

前兩句,含蓄;后兩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于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代表作[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上片既極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開,從遠處談起。這位女詞人是最喜愛游山玩水的。據周輝《清波雜志》所載,她在南京的時候,“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覽的愛好,又有需要借游覽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雙溪則是金華的風景區,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雙溪的想法,但事實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豈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釋?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經預料到愁重舟輕,不能承載了。設想既極新穎,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兩句開,一轉;后兩句合,又一轉;而以“聞說”、“也擬”、“只恐”六個虛字轉折傳神。雙溪春好,只不過是“聞說”;泛舟出游,也只不過是“也擬”,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殺了上面的“也擬”。聽說了,也動念了,結果呢,還是一個人坐在家里發愁罷了愁李后主《虞美人》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觀《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愁已經物質化,變為可以放在江中,隨水流盡的東西了。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等又進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來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的《仙呂·點絳唇纏令·尾》云:“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則把愁從船上卸下,馱在馬背上。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正宮·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又把愁從馬背上卸下,裝在車子上。從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藝必須有所繼承,同時必須有所發展的基本道理來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臥我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病起”,說明曾經長期臥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動了。“蕭蕭”是頭發花白稀疏的樣子。詞中系相對病前而言,因為大病,頭發白了許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這個處理極妙,意思似乎是說,頭發已經那樣,何必再去管它,還是料理今后罷。這不僅表現了作者的樂觀態度,行文也更簡潔。

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我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下面接寫了看月與煎藥。因為還沒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臥著看月。“臥看”,是因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時也說明作者心情閑散,漫不經心,兩字極為傳神。“上”字說明此乃初升之月,則此殘月當為下弦月,此時入夜還淺。病中的人當然不能睡得太晚,寫得極為逼真。上句寫的是衰象,此句卻是樂事,表明作者確實不太以發白為念了。“豆蔻”為植物名,種子有香氣,可入藥,性辛溫,能去寒濕。“熟水”是宋人常用飲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沖茶而飲的一種方法,頗為講究。“莫分茶”即不飲茶,茶性涼,與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以豆蔻熟水為飲,即含有以藥代茶之意。這又與首句呼應。人兒斜臥,缺月初上,室中飄散縷縷清香,一派閑靜氣氛。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我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下片寫白日消閑情事。觀書、散詩、賞景,確實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時光的最好辦法。“閑處好”一是說這樣看書只能閑暇無事才能如此;一是說閑時也只能看點閑書,看時也很隨便,消遣而已。對一個成天閑散家的人說來,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卻也較平時別有一種情趣。俞平伯說這兩句“寫病后光景恰好。說月又說雨,總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詞選釋》)所見極是。末句將木犀擬人化,結得雋永有致。“木犀”即桂花,點出時間。本來是自己終日看花,卻說花終日“向人”,把木犀寫得非常多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木犀的喜愛,見出她終日都把它觀賞。“醞藉”,寫桂花溫雅清淡的風度。“醞藉”一詞,常用來形容學問淵深、胸懷寬博、待人寬厚的人中表率,如《歸唐書·權德輿傳》稱他“風流醞藉,為縉紳羽儀”。木犀花小淡黃,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樣只以濃艷媚人,用“醞藉”形容,亦極得神。“醞藉”又可指含蓄香氣而言《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作品研讀:[清平樂]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ruó,揉搓)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此詞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賞梅自嘆身世。詞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個不同時期賞梅的典型畫面,深刻地表現了自己早年的歡樂,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淪落,對自己一生的哀樂作了形象的概括與總結。作品研讀:[清平樂]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ruó)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上片憶舊。分為兩層:開頭兩句回憶早年與趙明誠共賞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尋梅折梅插鬢多么快樂!多么幸福!這“醉”字,不僅是酒醉,更表明女詞人為梅花、為愛情、為生活所陶醉。

作品研讀:[清平樂]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ruó)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三四句當寫喪偶之后。花還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傷心落淚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倆相得,生活美滿幸福。但是,時常發生的短暫離別使她識盡離愁別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時間里,李趙兩家相繼罹禍,緊接著就開始了長期的“屏居鄉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屢處憂患,飽嘗人世的艱辛。當年那種賞梅的雅興大減。這兩句寫的就是詞人婚后的這段生活,表現的是一種百無聊賴、憂傷怨恨的情緒。本詞中“挼盡”二句,說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淚把衣襟都濕透了。插梅與挼梅,醉賞梅花與淚灑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階段與不同的心情。

作品研讀:[清平樂]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ruó)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下片傷今。“生華”意為生長白發。詞人漂泊天涯,遠離故土,年華飛逝,兩鬢斑白,與上片第二句所描寫的梅花簪發的女性形象遙相對照。三四句又扣住賞梅,表現擔憂之情,“看取”意為看著。晚來風急,恐怕落梅已盡,想賞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與梅花相映。中年迭經喪亂,心與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飄零。詞人南渡后,特別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顛沛流離,淪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詞人很快變得憔悴蒼老,頭發稀疏,兩鬢花白。如今雖然賞梅季節又到,可是哪里還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來晚上要刮大風,將難以晴夜賞梅了。而且一夜風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敗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作品研讀:[清平樂]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ruó)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一句還寄托著詞人對國事的憂懷。這里的“風勢”既是自然的“風勢”也是政治的“風勢”,即“國勢”,寄寓著作者為國勢衰頹而擔憂的心緒。“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難看梅花”,則是指國家的遭難,而且頗有經受不住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她哪里還有賞梅的閑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國家之難揉合在一起,詞的思想境界為之升華。一首小詞,把個人身世與梅花緊緊聯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際與情思。構思甚巧而寄托甚深。合作探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