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活頁形式分冊裝訂!)一、選擇題1.周恩來說:“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衰弱怕帝國主義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倒在地上辦外交呢?中國100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不學他們”的突出表現是()A.采取“另起爐灶”的外交方針B.采取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C.采取“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D.采取“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能力。“我們不學他們”的含義就是不奉行屈辱的外交方針,其中B項最能反映這一點。答案:B2.新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要是為了()A.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B.回應西方國家的孤立遏制政策C.積極同周邊國家發(fā)展友好關系D.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權利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為積極發(fā)展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的友好關系,1953年底周恩來提出了這一原則。答案:C3.中國與亞非發(fā)展中國家關系一直很友好,新中國成立后,為中非之間交往奠定基礎的是()A.日內瓦會議 B.萬隆會議C.第26屆聯(lián)大 D.第一次不結盟會議解析:亞非會議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聯(lián)系,促成了許多亞非國家與中國建交。答案:B4.1954年4月29日,法國《解放報》發(fā)表文章指出:“亞洲的重要力量全部顯示出來了。”文章所評述的事件及其重要成果是()A.《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對打破帝國主義孤立中國的政策有重要意義B.日內瓦會議——達成了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決議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成為解決國際問題的基本準則D.亞非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成會議圓滿成功解析:在1954年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中國代表亞洲的力量,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并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解決,顯示了中國的力量,也顯示了亞洲的力量。A出現在1950年;C出現在1953年;D出現在1955年。答案:B5.讀下圖“歷屆聯(lián)大討論恢復中國在聯(lián)合國合法權利時支持中國票數增長示意圖”,據此圖分析,理解錯誤的是()A.恢復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是大勢所趨B.第三世界的力量迅速崛起C.西方國家放棄了長期以來敵視中國的政策D.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解析:本題要認真分析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我們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西方國家長期實行敵視中國的政策,從示意圖上看,仍有一部分國家不支持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權利,這一部分國家就是西方國家。答案:C6.20世紀70年代,中國改善中美關系的出發(fā)點不包括()A.取得與美國同等的國際影響B(tài).改善中國的國際發(fā)展環(huán)境C.牽制和對付來自蘇聯(lián)的威脅D.為解決臺灣問題創(chuàng)造條件解析:解題關鍵是把握中美關系改善的歷史背景,這一點教材敘述的很清楚。此外要把握當時美國的國際霸權地位,中國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善中美關系絕不是要走美國的霸權道路。答案:A7.1972年,《中日聯(lián)合聲明》中,日本方面表示“痛感日本國過去由于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造成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國方面則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國的戰(zhàn)爭賠償要求。”這說明()A.我國對中日關系的原則是“以史為鑒,面向未來”B.兩國將會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C.日本徹底承認對中國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D.兩國已經完全冰釋前嫌解析:兩國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是在當今時代,故B項錯誤。日本并沒有徹底承認對中國的侵略并深刻反省和道歉,如一部分右翼勢力參拜靖國神社,否定侵華戰(zhàn)爭,故C項錯誤。由于兩國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矛盾仍然存在,所以D項錯誤。答案:A8.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新中國外交歷程紀念光盤,共12集,每一集的標題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外交特點。其中能夠反映新中國20世紀70年代外交特點的標題是()A.“另起爐灶”“分道揚鑣”“播種友誼”B.“斗智斗勇”“再次較量”“峰回路轉”C.“另起爐灶”“再次較量”“揚眉吐氣”D.“揚眉吐氣”“跨洋握手”“冰釋雪融”解析:“揚眉吐氣”指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跨洋握手”指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冰釋雪融”指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這三個事件都發(fā)生在20世紀70年代。答案:D9.2023年3月4日上午,中國海軍第五批護航編隊在三亞起航。這一事實表明()①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③中國在行使主權國家的獨立權和管轄權④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是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④解析:本題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考查學生的理解與分析能力。中國赴索馬里護航是中國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表現,其著眼點是為中國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的和平環(huán)境。但這一行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無直接關系,并且這一行動并不是中國在行使主權國家的獨立權和管轄權。答案:D10.中國加入的地區(qū)性國際組織是()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②聯(lián)合國③歐盟④上海合作組織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解答時應注意地區(qū)性國際組織這一限制,聯(lián)合國不屬于地區(qū)性國際組織,中國未加入歐盟,排除②③。答案:C二、非選擇題1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要是我們給予中國共產黨政權以政治上的承認,那對于遠東各非共產黨國家的政權的生存將是一個幾乎是致命的打擊。如果給予中國共產黨政權這樣的承認,和中國共產黨在聯(lián)合國中取得席位,那就會使他們在遠東的威信和影響大大增加……——1950年美國人的演說材料二中國是一個博大的生機勃勃的民族,不應該繼續(xù)孤立在國際大家庭之外,從長遠來說,如果沒有這個擁有七億多人民的國家出力量,要建立穩(wěn)定和持久的國際秩序是不可想象的……——1970年尼克松對外政策報告請回答:(1)材料一中美國對華政策是什么?在當時中國采取了什么政策來應對?中國進行了哪些外交活動?(2)材料二與材料一相比,美國對華政策有了什么變化?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同時期中國外交取得了怎樣的成就?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歸納概括能力。第(1)問首先從材料第一句話可知美國對華政策:政治上不承認、孤立的敵視政策,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兩問。第(2)問考查70年代外交突破。答案:(1)美國采取了政治上不承認、孤立及封鎖中國的敵視政策。中國采取了“一邊倒”的方針,即倒向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四年級口算題大全(10000道)
- 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15課《自相矛盾》精美課件
- 山西運城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康復工程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同文職業(yè)技術學院《乒乓球V》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益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徽州民間音樂采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信息應用職業(yè)技術學院《BIM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揚州環(huán)境資源職業(yè)技術學院《高級管理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外國建筑史(Ⅰ)》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陽光學院《古樹導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省湖口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防疫期間“停課不停學”網上周考(三)物理試題含解析
- 2025年學校五一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方案
- 2025國核鈾業(yè)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社會招聘47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腹部創(chuàng)傷的急救》課件
- 機電自動化試題及答案
- 四川廣播電視臺招聘筆試真題2024
- 甘肅省2025年甘肅高三月考試卷(四4月)(甘肅二診)(數學試題+答案)
- 202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的重要試題及答案
- 微訓練 一文多考 備考高效之詩歌《蘇幕遮?燎沉香》教師版
- 2025屆山東省濟南市一模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共青團應知應會知識考試題庫及答案
- 血液透析貧血的護理查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