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中國古代哲學_第1頁
第十四章-中國古代哲學_第2頁
第十四章-中國古代哲學_第3頁
第十四章-中國古代哲學_第4頁
第十四章-中國古代哲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第十四章

中國古代哲學第一節中國古代的思想資源和思想傳統一、古代哲學的起源和發展:五行說,八卦說,陰陽說1、原始哲學:古代哲學萌芽于商周之際,西周初年的《尚書》提出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周易》以八卦說明自然現象和社會的關系??傊逍姓f、八卦說、陰陽說、包含著最樸素的原始的哲學思想。YI(1)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概念。所謂“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這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古代思想家用上述五種物質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是多樣統一的,五行相生的關系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木克土,土能堵住水,所以土克水。水能撲滅燃燒的火,所以水能克火?;鹉苋刍饘?,所以火克金。以上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可用下圖表示:相生:水——木——火——土——金相克:金——木——土——水——火YI總的來看,五行生克表示的是物質基本形態的變化,五行相互作用,產生萬物無窮的變化。在事物的相互關系中,基本作用的方式是相生(促進)與相克(抑制),這是一對矛盾,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為兩方面,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四種變化。(3)陰陽:中國古代哲學用以表示事物的兩個對立面的哲學范疇,殷商和周代已有了原始的陰陽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古代的思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就用陰陽這兩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即對立又統一的物質現象。2、百家爭鳴形成儒道兩大哲學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哲學思想異?;钴S,涌現出許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韓非子、老子、莊子、尚子等,形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它們既相互爭論,又相互吸收,互相滲透,互相補充,成為我國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其中影響最大的四大思想資源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國佛學、宋明理學。最終由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學。自宋代開始至元明清三代,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是宋明理學,它是儒釋道三教交融的產物。中國哲學的以上三個發展階段,構成了中國哲學發展史的基本框架。歷代王朝多以儒學教化百姓,以道學修煉身性、養生,以理學規范天下,以佛學安撫民心。二、原始儒家(論述儒家、道家思想特征)原始儒家是指儒家學派創始時的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家的經典有《詩》、《書》、《禮》、《樂》、《易》、《春秋》。據說都是孔子校訂過的教學用書。他們自己的著作有《論語》、《孟子》、《荀子》、《大學》、中庸》。儒家的哲學不是從認識論、反映論的角度去探索哲學,而是從精神境界、道德修養、自我完善的角度去探討哲學的真諦。儒家哲學更側重人生哲學,研究處世之道。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其涵義有四一、“仁者,人也,”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二、“仁者,愛人”,仁的具體含義是“愛人”,即是一種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都有惻隱之心,性善能對別人的痛苦與歡樂產生共鳴,詩曰:“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反映了中國人善待世間萬物的心境。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胺蛉收?,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自己要站的住,同時也要使別人站的??;自己要事事行的通,同時也要使別人行的通。儒家的理想就是把仁愛的精神從親人推及所有的人,四、“殺身成仁”。作為君子,作為仁者,要把“仁”作為做人的最高的標準,甚至為“仁”,不惜一切代價,“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儒家倡導的“仁”是合乎“禮”

儒家的辯證思維方法是“中庸”之道,他們把中庸思想當作最高的道德標準,根本的哲學原則,治國的根本方略,《中庸》中說:中庸是“執其兩端用其中”

三、原始道家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和《莊子》兩本書是把握道家思想的經典老莊哲學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觀、認識論、方法論、自然哲學和人生哲學。(1)認識論: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事物,他認為道是宇宙間永遠存在的、絕對的,他不會因為外物的變化而消失,它是永遠運動的或變化著的事物。他不同于時空中的具體事物,它是無限廣大的,不能用具體名詞來限定它。(2)在人生論上,在處世之道上,老莊主張自然無為。(2)在人生論上,在處世之道上,老莊主張自然無為。“自然”是指不加強制力量而順其自然的心態。不特意去做某些事,順其自然?!盁o為而無不為”,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無為”仍然是一種處理事情順其自然的態度,“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白匀粺o為”主張好環境、壞環境都可以適應。四、中國佛教哲學中國化佛教的基本特征是:四大皆空,精神不滅,人人皆可成佛,不以暴力抗惡,佛學流派眾多。中國佛教引導人們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解脫。佛教啟迪人們空掉一切外在的追逐,直悟生命的本性。要求人們忍受苦難,頓悟成佛,實際上是要求人們道德人格上的完善。佛家的諸佛平等及普渡眾生的思想,體現了佛家的美好愿望和社會責任感,佛教的戒律也是要求人們完善自我的品格在思辨上,中國佛教有一套自己的運思模型,有自己的認識方式,中國化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臺宗、華嚴宗和禪宗,而各派都有自己的認識世界的方式。浙江天臺山的天臺宗---以“圓融”,即層層圓而無偏,遍無遺漏的方式認識世界;

“華嚴宗”,----以互相聯系的觀點看世界;北魏時在嵩山少林寺的禪宗----主張以心傳心的方式感悟世界,頓入佛界。最具中國特色,“見性成佛”。五、宋明理學宋明理學主要指宋代朱熹的理學和明代王陽明的理學。宋明理學融合了儒釋道三家學說。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四書集注》被明清兩代定為教科書,他的集注是標準答案,集中討論了理氣的關系與心性關系問題,“天地間,有理有氣,即陰陽二氣”他認為理先氣后,氣是從理出來的,他強調道德理性對人的情感欲望的制約,人心必須服從道心,“人欲”必須服從“天理”,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心包萬理,萬理居于一心”。為了涵養心性,他要求人們“居敬”、“窮理”。居敬就是專心一致?!案F理”就是深入研究。還要求人們“格物致知”,即“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向天理和社會學習。王陽明又叫王守仁,是明代理學家。他建立了理學界的“心學體系”,其中,“知與行”的探討和“致良知”的學說頗有特色,“知”是指道德意義的自覺程度而言,也指一般知識活動?!靶小笔侵感袆印嵺`,現代意義一般把“知與行”理解為知識與行動,理論與實踐,王陽明在朱熹的知先行后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一方面要求人們在內心精神上下工夫,另一方面要求人們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在方法論上,宋明理學把道德提高到本體的高度,要求人們的道德標準達到理性的境界,他們認為提高道德可通過強化“主意”多下功夫,以“內統外”,來提高道德境界,還要發揚儒家傳統,實現有無合一的境界。用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與“萬物一體”的境界。宋明理學在元明清幾代都是官方的哲學,在元明清七百年中,奉儒學為正宗,而在十四世紀到21世紀,對東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傳到日本后,其影響達400年。正面影響:對培養氣節操守、重視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克制,發奮立志等建立主體結構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提高到本位論的高度,造就了一批有氣節、好品德既忠君又報國的名相和名將,負面影響:維護專制等級統治,存天理,滅人欲,壓制和扼殺人的本性,他們把理和封建綱常倫理結合起來,推行殘酷的天理—三綱五常,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精神壓抑的災難。第二節中國哲學的宇宙觀念和人生境界

一、宇宙觀1、中國哲學的宇宙觀。一、宇宙就是無限的時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東南西北,上下四方為宇,“古今往來之時間成為“宙”,這是至大無外的宇宙觀。二、宇宙間萬事萬物是不斷變易的,宇宙間的一切變動流轉之中,變化是普遍的,沒有終極的。三、宇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的。----陰陽說、八卦說、五行說及儒家、道家、的學說中均有所體現2、人在宇宙中的作用

首先,人是宇宙的主宰,人有無限的創造力,能創造美好的世界,人的一生應當是創造的一生。其次,人在天地之間,不能離開現實的世界,又要超越現實的世界,要培養真善美統一的理想人格,創造盡善盡美的人生。以上的觀點在儒家和道家的學說中均有所闡述。二、天人之際,性命之原1、天人關系“天人合一”的創立者--西漢的董仲舒。一,形體的合一,天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個關節;二、感情上的合一,天有風雨陰晴,人有喜怒哀樂;三、規律上的合一,天有四時,人有春種、夏鋤、秋耕、冬藏。(即天和人交互取勝,有時人勝天,有時天勝人)。2、人的地位古代哲學家把“人”看作“最為天下貴”者,人的道德理想、智慧能力應當與天同齊,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人的精神與宇宙同樣偉大,一個真正的人,應當把自己的生命貫通于宇宙之中,努力成就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從中體現出人的生命價值。宇宙創造精神與人之間沒有間隔,應當融為一體。中國古代哲人的宇宙論、本體論和人生論的觀點,有助于解決當代人的精神危機,那就是把人類融入宇宙之中,返樸歸真,在宇宙中創造精神中尋求精神寄托。三、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指中國哲學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極至的一種精神狀態,這種精神狀態在儒家可用一個故事形象的說明,那就是“孔顏之樂”。---知之、好之、樂之”中的之可以理解為生活、事業、人生。馮友蘭將古人所說的人生境界劃分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第三節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一、中國哲學傳統思維方式(邏輯分析、辨證綜合、直覺體悟)中國傳統哲學各家各派有著各不相同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哲學家在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過程,體現出兩大特點:一是:兼重分析與綜合,二是崇尚直覺本悟。1、兼重分析與綜合:分析就是在頭腦中把事物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進行思考的過程,中國古代的哲學家,特別善于把邏輯分析和辨證綜合起來,加以運用

2、崇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