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溫熱環境_第1頁
第一章溫熱環境_第2頁
第一章溫熱環境_第3頁
第一章溫熱環境_第4頁
第一章溫熱環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溫熱環境第一章溫熱環境溫熱環境:指直接與家畜體熱調節有關的外界環境因素的總和。包括太陽輻射、溫度、濕度、氣流等,它們是影響家畜健康和生產的極為重要的外界環境因素。空氣環境的溫暖、涼爽的程度,它是由空氣溫度、空氣濕度、氣流速度和太陽輻射等溫熱因素綜合而成。溫熱環境是家畜很重要的環境因素:直接影響:

溫熱環境主要通過熱調節對家畜發生直接影響。間接影響:

自然界的溫熱條件還可通過飼料植物的生長、化學組成和季節性供應,以及寄生蟲和其它疾病的發生和傳播,間接對動物的健康和生產力發生作用。名詞解釋氣象:

指對流層所發生的冷、熱、干、濕、風、云、雨、雷、霜、霧、雪、電等各種物理現象。氣象因素:用作描述大氣物理現象的特征量,稱之。包括氣溫、氣濕、氣流、氣壓、云量和降水等。天氣:

一個地方在短時期內由大氣中所發生的各種物理過程和物理現象所構成的大氣綜合狀態。如陰、晴、風、雨等。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多年所特有的天氣情況。昆明四季如春廣東一年四季水汽豐富,溫暖多雨等氣候特點。第一節畜禽的體溫調節

維持動物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基礎是保持一定的體溫為此必須使體內產生的熱量與散發的熱量達到平衡,就機體本身而言,這樣不是十分困難,但是外界環境復雜多變所以嚴重的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如何使其產熱和散熱平衡。低等動物采取變溫的方式即隨環境溫度變化而改變體溫的方式來調節平衡。恒溫動物它有調節產熱和散熱的生理機能,有維持恒定體溫的保證——被毛或羽毛,不因環境溫度的改變而改變體溫。1、體溫體溫是指身體深部(體核)的溫度。是衡量恒溫動物熱平衡的唯一可靠的指標。軀體體內部位不同,溫度也不完全相同。一般以直腸溫度作為內部體溫的代表。一、體溫、皮溫直腸溫度能代表體溫,又易測量,故長期以來均以直腸溫度表示體溫。在測量體溫時,應使溫度表的感應部位伸入直腸深部。成年牛、馬等大家畜為15cm,羊、豬為10cm,小家畜和家禽為5cm。2.皮溫皮膚表面的溫度稱為“皮溫”皮溫受身體本身和外界溫熱條件的影響,常隨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動物身體部位不同,其皮溫也不相同。凡距離身體內部較遠、被毛保溫性能較差、散熱面積較大、血管分布較少和皮下脂肪較厚的部位,皮溫較低。四肢下部、耳部和尾部低溫時皮溫顯著下降。動物體表溫度分布示意圖:上圖:動物的體溫分布;下圖:從動物體內到大氣的溫度梯度二、動物產熱的主要形式1.基礎代謝產熱基礎代謝在動物常稱為“饑餓代謝”。是指動物處于饑餓、休息(靜臥清醒)、溫度適宜(20℃)、消化道沒有養分可吸收、清醒、安靜狀態下的產熱量。此時的能量消耗只用于維持生命的基本生理過程,如血液循環、呼吸、泌尿、神經和內分泌等的正常運行是動物在清醒狀態下的最低產熱量。

各種動物單位體表面積基礎代謝產熱量非常相似,4200kJ/m2左右,動物的基礎代謝產熱量(按每千克體重計算)是正比例于體表面積而不是正比例于體重。2.體增熱當動物休息于舒適的環境中,產熱量取決于采食量,饑餓動物因采食而增加的產熱量被稱為體增熱。體增熱也被稱為“熱增耗”、“增生熱”或“特殊動力作用”。一部分為動物攝食時,因細胞生物化學反應使代謝強度增加而產生的熱量。另一部分為飼料在消化道運動,被微生物發酵所釋放的熱量。如反芻動物的瘤胃,馬屬動物的盲腸和大腸中的內容物被微生物發酵產生大量的熱。采食量愈大,熱增耗愈多;采食粗料的熱增耗比采食精料的熱增耗多。蛋白質的體增熱最大,約占總代謝能的30%;脂肪最少,約占代謝能的5~10%;碳水化合物居中,約占代謝能的10~15%。體增熱對于低溫環境中動物御寒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高溫環境中則會增加動物的熱負荷。3.生產代謝產熱

生產代謝產熱是指動物生產產品如生長、繁殖、產乳、產蛋、產毛等而增加的產熱量。在動物產品的形成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熱量的產生。生產代謝產熱量取決于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妊娠后期母牛產熱量較空懷母牛增加20%~30%,泌乳20kg的牛,產熱量較干乳期妊娠牛增加50%。4.活動產熱活動產熱是指動物因起臥、站立、步行、自由運動、覓食、飲水、爭斗、適應環境變化和其它生理活動等而增加的產熱量。消化系統生理活動如咀嚼、吞咽、胃腸蠕動、消化酶的分泌、消化、吸收等所增加的熱量均屬于活動產熱。當熱環境發生變化時動物進行熱調節如外周血管的收縮豎毛肌收縮、汗腺分泌和肌肉緊張度的改變等所產生的熱量也屬于活動產熱。在總產熱量中,基礎代謝產熱是保障基本生命活動所必須;

生產代謝產熱始終伴隨者生產產品和做功而產生;在維持代謝產熱中,有些是對動物生產毫無意義,如,適應環境、應激反應等產熱。通過改善環境減少這部分維持代謝產熱以及為生產產熱散失創造條件,將是提高飼料轉化率和飼料報酬的根本措施。三、散熱(一)動物散熱的方式1.輻射散熱

輻射是指物體表面以電磁波形式連續釋放能量的過程,這種能量可以不通過中間介質而傳遞。溫度大于絕對零度的(0K或-273℃)任何物體都能放出輻射能,其輻射波長隨輻射體溫度升高而逐漸變短。輻射散熱是指動物與周圍環境可度量距離內物體之間以電磁波形式進行的熱交換。2.傳導散熱

傳導散熱是指直接接觸的兩物體通過分子或原子的碰撞將熱量從高溫處向低溫處傳遞的過程。動物體呼吸道和皮膚都具有傳導散熱的作用。呼吸道是將熱傳給較冷的吸入空氣,皮膚主要是通過直接與較冷物體如地面、冷水等接觸而進行傳導散熱。動物傳導散熱取決于與其接觸物體的溫度,當動物體表溫度高于物體表面溫度時,動物散失熱量,傳導散熱量為正值。當動物體表溫度低于物體表面溫度時,動物獲得熱量,傳導散熱量為負值。在炎熱的夏季,對豬和牛進行冷水浴,可以增加傳導散熱。3.對流散熱對流是指流體如空氣的相對運動。對流散熱是動物與流體(氣體或液體)之間分子相對位移造成的熱傳遞。當畜體體表溫度高于流體(如,空氣和水等)溫度時,通過對流可以帶走畜體表面熱量,發生對流熱散。與動物對流散熱有關的流體主要是空氣。水禽、水牛等動物也通過水體流動進行對流散熱。4.蒸發散熱動物的蒸發散熱是指動物體表水從液態變為氣態時吸收動物體熱量的過程。當皮膚溫度為34℃時,動物體表每蒸發1g水約散失2.43KJ熱量。只要皮膚有水分蒸發,就伴隨著熱量的散失。動物體表蒸發散熱的部位主要為皮膚表面和呼吸道。(1)皮膚蒸發皮膚蒸發的機制有二:一為滲透蒸發,即皮膚組織水分通過上皮向外滲透,水分在皮膚表面蒸發。因為滲透蒸發不見有水滴,常稱為“隱汗蒸發”。二為出汗蒸發,即通過汗腺分泌,使汗液在皮膚表面蒸發。出汗多時,常見皮膚表面有水滴殘留,故又稱為“顯汗蒸發”。

出汗散熱能力與汗腺發達程度和被毛狀態有關,馬屬動物汗腺較發達,牛次之,綿羊有汗腺,但較小且為突發性汗腺,豬無活動汗腺,雞、兔、狗等均無汗腺;對于大多數動物,由于被毛的阻滯作用,即使動物處于高溫高濕汗腺分泌汗液多,但是汗液也很難在皮膚表面蒸發,蒸發對動物散熱作用不大。因此,高溫高濕時動物主要靠增加呼吸道蒸發而散熱。(2)呼吸道蒸發

呼吸道粘膜濕潤、溫度高、水汽壓大,空氣的水汽壓一般相對較低,當水汽壓較低的空氣通過呼吸道時,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子很容易從空氣中逸出而發生蒸發作用;吸入呼吸道的空氣的溫度通常低于體溫,因經呼吸道的傳導、對流的散熱作用而使空氣溫度升高。呼吸道蒸發的主要部位是上呼吸道。輻射散熱、傳導散熱和對流散熱合稱為“非蒸發散熱”、或“可感散熱”。非蒸發散熱量的大小主要受環境溫度的影響,非蒸發散熱的結果是導致空氣溫度變化。

蒸發散熱亦稱“潛熱發散”,主要包括皮膚蒸發散熱和呼吸道蒸發散熱,蒸發散熱量主要受空氣濕度的影響,不導致空氣溫度變化。此外,通過胃腸道加熱,飼料和飲水可消耗部分體熱,同時糞、尿排泄也帶走少量熱,但這種散熱不屬于正常的生理熱調節范圍。四、畜體熱平衡與調節(一)物理調節在炎熱或寒冷環境中,家畜首先借皮膚血管的舒縮增減皮膚的血流量和皮膚溫度,其次通過加強或減弱汗腺和呼吸活動和改變姿勢等以增加或減少熱的放散來維持正常的體溫,這稱之為“散熱調節”或物理調節。

(二)化學調節在較嚴重的熱或冷應激中,散熱調節已不足以維持體溫恒定時,則必須減少或增加體內營養物質的氧化,以減少或增加熱的產生,這種調節稱之為“產熱調節”或“化學調節”。第二節太陽輻射與畜禽一.太陽輻射強度太陽輻射可以通過動物的皮膚和眼睛或直接穿透頭骨而作用于大腦皮層而產生全身性的影響。地面接受的太陽輻射能受到海拔、太陽高度角和大氣狀況的影響。到達地面的輻射能,一部分被地面吸收,轉變成熱能,一部分反射回大氣。二、太陽輻射光譜根據人的視覺反應,可將太陽輻射分為三個區:

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波長(nm)300000~760760~620620~590590~560560~500500~470470~430430~400400~4種類紅外線紅橙黃綠青藍紫紫外線太陽輻射的光譜三、太陽輻射在畜牧生產上的應用(一)太陽輻射的一般作用

光線被機體吸收的程度,與光線對機體的穿透能力成反比。短波紅外線>紅、橙、黃>綠、青、藍、紫>長波紫外線>長波紅外線>短波紫外線。生物組織對紫外線的吸收最強,可見光次之,短波紅外線最差。

光敏反應:當家畜體內含有某種光敏物質時,在受到日光照射的情況下,能引起皮膚炎癥和壞死現象。光的這種作用稱為光敏反應。(光熱效應、光電效應和光化學效應)(二)紫外線(390-5nm)適度的紫外線對家畜的主要作用:1.殺菌作用:殺菌作用的強弱取決于紫外線的波長、輻射強度和微生物的抵抗力。一般將紫外般線分為三段:A段(320~400nm),主要起色素沉著作用;B段(275~320nm),主要是抗佝僂病和紅斑作用;C段(波長200~275nm),有殺菌作用。2.抗佝僂病:紫外線能使皮膚中的麥角固醇和膽固醇變為維生素D2、D3與Ca、P代謝有關。3.色素沉著作用色素沉著是機體對光線刺激的一種防御反應。紫外線產生色素沉著作用的波長為320~400nm。但在紅外線和可見光作用下也能發生,最強最持久的色素沉著發生在紫外線、紅外線和可見光幾種光譜同時作用之時。4.增強抗病力:a.提高血液的攜O2、CO2的能力;b.提高白血球的吞噬能力;c.興奮呼吸中樞,使機體氣體交換更加完善。

過量的紫外線會引起家畜的不良反應:

①光敏性皮炎:當動物采食含有葉紅素的蕎麥、三葉草和苜蓿等植物,或機體本身產生異常代謝物等,在紫外線作用下,這些光敏物質對機體產生明顯的作用,能引起皮膚過敏、皮膚炎癥或壞死現象。②光照性皮炎:(紅斑作用)

紅斑作用:在紫外線照射下,被照射部位皮膚會出現潮紅,這種皮膚對紫外線照射的特異反應稱紅斑作用。

③光照性眼炎:紫外線過度照射動物眼睛時,可引起結膜和角膜發炎,稱為光照性眼炎。

④皮膚癌(三)紅外線(>760nm)主要的作用是光熱效應。畜牧業生產中常用紅外線燈作為熱源,對雛雞、仔豬、羔羊和病、弱畜進行照射,這不僅可以采暖御寒,而且還可改善機體的血液循環,促進生長發育;同時,還具有消炎、鎮痛的作用,可以使組織深層的微血管擴張,加速組織的理化過程和物質代謝,促進細胞增生。過強的紅外線可穿過顱骨,使腦內溫度升高,引起日射病。紅外線對眼睛有傷害作用,會使眼睛的水晶體及眼內液的溫度升高,水晶體發生混濁,引起白內障。過強的紅外線作用于皮膚時,皮膚溫度可升達40℃或更高,皮膚表面發生變性,甚至形成嚴重燒傷。此時生物學過程加強組織分解產物進入血液,引起全身性反應,引起熱射病。(四)可見光(390-760nm)可見光是太陽輻射中能使家畜產生光覺和色覺的部分還與紅外線一起起光熱效應。

照度:光照射在物體單位面積上所得到的光通量稱為光照強度,簡稱照度,是肉眼所能感覺到的光的亮度,用勒克斯(lx)表示。

光周期:光照時數的周期性變化。光周期對家畜的性機能有顯著的影響,如自然環境中光周期的變化,使許多動物的繁殖(包括)產蛋都具有明顯的季節性。1、對繁殖性能的影響(1)對雞的影響雞的性腺機能在白晝趨長的春天變得活躍,而在白晝趨短的秋天漸漸衰退。家禽的產蛋需要較長的日照,而晝短夜長的冬季,滿足不了母雞產蛋對日照的需要,成為母雞停產的主要原因。(2)對羊的影響一般來說,綿羊、山羊為短日照動物,其發情、排卵、配種、產仔、換毛等都受光周期變化的影響。(3)對馬的影響馬屬于長日照動物。(4)對牛的影響牛為常年發情動物,但有些品種仍存在繁殖的淡旺季。如黃牛一般在5~9月份發情的較多,水牛8~11月份發情的較多,因此,這段時間是發情旺季。(5)對豬的影響雖然豬為常年發情動物,但光照時間對豬的性成熟亦有一定的影響。延長光照時間可縮短母豬重新發情的天數,并減少母豬哺乳期的體重損失。2、對生長育肥和其它生產力的影響(1)生長育肥光周期的變化影響雞、豬的生長育肥。一般認為,種用家畜的光照時數宜適當長些,以利活動,增強體質;育肥家畜則應適當短一些,以減少活動,加速育肥。(2)產乳自然光照條件下,哺乳動物的產奶量,一般在春季最多5~6月達到高峰,7月份大幅度跌落,10月又慢慢回升。(3)產毛羊毛一般在夏季長日照時生長快,冬季短日照時生長慢。在自然條件下,雞每年秋季換羽,但當前許多養雞場對成年母雞實行16~17h的恒定光照,由于光周期沒有變化,雞的羽毛一直不能脫落更換,在生產上用縮短光照時間等措施可使其強制換羽。第三節空氣溫度與畜禽一、空氣溫度的來源與變化(一)空氣溫度的來源空氣中的熱量主要來源于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到達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熱;地面再通過輻射、傳導和對流把熱傳給空氣,這是空氣中熱量的主要來源。而太陽輻射直接被大氣吸收的部分使空氣增熱的作用極小,只能使氣溫升高0.015~0.02℃。(二)空氣溫度的變化

氣溫日較差:一天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稱為“氣溫日較差”。氣溫日較差的大小與緯度、季節、地勢、天氣和植被等有關。氣溫年較差: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氣溫年較差的大小與緯度、距海遠近、海拔、云量和雨量等有關。二、畜禽的等熱區和臨界溫度(一)等熱區和臨界溫度的概念

等熱區是指恒溫動物主要借物理調節和行為調節即可維持體溫正常的外界環境溫度范圍。當氣溫下降,散熱增加時,物理和行為調節無法使動物保持體溫正常,必須提高代謝率,增加產熱量,以維持體溫恒定,這開始提高代謝率的外界溫度稱為“臨界溫度”或“下限溫度”。如果氣溫升高,機體散熱受阻,物理調節不能維持體溫恒定,體內蓄熱,體溫升高,體溫每升高1攝氏度,代謝率可提高10-20%,這因高溫引起代謝率升高的環境溫度稱為“過高溫度”。臨界溫度與過高臨界溫度之間的環境溫度即為等熱區。等熱區中間尚有一舒適區,在舒適區內畜體代謝產熱剛好等于散熱,不需要物理調節,而能維持體溫正常,家畜最為舒適。舒適區以上開始受熱應激,表現為皮膚血管擴張,皮溫升高,呼吸加快和出汗等熱調節過程,舒適區以下開始受冷應激,表現為皮膚血管收縮,豎毛和肢體體蜷縮等。(二)

影響等熱區和臨界溫度的主要因素

臨界溫度的高低,取決于產熱的多少和散熱的難易:凡產熱多,散熱難的,臨界溫度較低;產熱少,散熱易的,臨界溫度較高。因此凡足以引起產熱和散熱變化的一切內在和外界因素,都能影響等熱區的寬狹和臨界溫度的高低。1、動物種類一般體型較大、每單位體重體表面積較小的動物,較耐低溫而不耐熱,其等熱區較寬,下限臨界溫度較低。在完全饑餓狀態下測定的部分動物下限臨界溫度,豬為21℃,雞為28℃,雛雞為34℃,閹牛為18℃2、年齡和體重

臨界溫度隨年齡和體重的增大而下降。幼年家畜由于體熱調節機能差,故等熱區較狹,臨界溫度較高。如:體重1~2㎏的哺乳仔豬的臨界溫度為29℃體重6~8㎏下降為25℃;自由采食,體重20㎏為21℃。3、皮毛狀態

被毛濃密或皮下脂肪較厚的動物,較耐寒,臨界溫度低等熱區寬。如未剪毛的犬,臨界溫度為13.6~15.1℃,剪毛后為23.8~26.5℃。4、飼養水平家畜在采食過程中,由于咀嚼、消化器官的活動,產生體增熱,飼養水平愈高,體增熱愈多,臨界溫度愈低。如被毛正常的閹牛,維持飼養時臨界溫度為7℃,饑餓時升高到18℃。5、生產力泌乳、產蛋、勞役、妊娠、生長、肥育等生產家畜,不但須給較多的飼料,而且在生產過程中代謝率亦提高,因而臨界溫度較低。如日產乳為9.5㎏的乳牛,臨界溫度為-6℃,產乳19㎏則下降到-18℃。6、對氣候的適應性寒冷地區動物的臨界溫度較低,炎熱地區則相反之。一般熱帶動物的臨界溫度在20-30攝氏度。寒帶動物則很低,等熱區很寬。如白狐和北極鷗等熱區在-30—30攝氏度之間,這主要與被毛的高度保溫效力有關。7、管理制度由于臨界溫度都是個體動物在實驗室的條件下測定的如果群體飼養,當氣溫下降時,動物可互相擁護,減少散熱面積,能顯著降低臨界溫度。8、環境狀況

臨界溫度是在無風、沒有太陽輻射、濕度適宜的條件下測定的,所得的結果不一定適用于自然條件。風、太陽輻射、濕度不宜等都會影響臨界溫度和等熱區。如:乳牛在無風環境里的臨界溫度為-7℃,當風速增大到3.58m/s時,則上升到9℃。三、氣溫對家畜生產性能的影響1、溫度對生長的影響溫度對家畜生產性能的影響主要在于影響機體的能量轉化率和進食量。在寒冷環境中家畜進食量↑,維持需要能量↑,所以,用于生產的能量減少。為了減輕寒冷環境對機體生長及飼料轉化率的影響,在寒冷的冬天日糧中能量配比應增加,采用相應較高的能量飼料。在炎熱環境中家畜進食量↓,維持需要量↑,導致生產力下降。若環境溫度繼續升高,機體會出現熱性喘息,此時機體的維持能消耗更大。表一.溫度對豬(70kg)進食量、增重和飼料效率的影響氣溫℃進食量kg/d日增重kg飼料/增重能量效率%

05.070.549.4519.453.760.537.1025.7

103.500.804.3741.7153.150.793.9945.8203.220.853.7948.2252.630.723.6550.1302.210.454.9137.1351.510.314.8737.4生長肥育豬及不同日齡雛雞最適宜溫度生長肥育豬15-25℃雞1日齡34.4-35℃18日齡26.7℃32日齡18.9℃

過高和過低的環境溫度還會影響肉的品質:飼養于高溫環境中的肉牛,肉中所含的脂肪較低,而且長期處于熱應激狀態下,會出現PSE肉(pale,soft,exudativemeat)。 飼養于低溫環境中的瘦肉型的豬,脂肪含量增加,使瘦肉率下降。2、溫度對產乳的影響A.一般地,產乳的最適溫度為10-15℃;產乳量在0-21℃范圍內變化不大;當氣溫高于27℃時,產乳量會大幅度下降。B.環境高溫對產乳量的影響主要是由于進食量減少和飼料利用率減低所致。C.乳牛的產乳量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而不斷降低,而乳的組成成份也發生相應的變化。D.環境低溫也會影響產乳量。一般認為溫度低于–6℃,產乳量會下降,但低溫對產乳量的影響遠沒有高溫對產乳量的影響大。3、溫度對產蛋的影響各種家禽產蛋最適宜溫度為13-23℃。一般地,在4-24℃時都可以比較經濟地生產,但溫差不能過大,每周溫差以6℃為限,否則,產蛋率和蛋殼質量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過高溫度產蛋率下降,蛋形變小,蛋殼變薄、脆且表面粗糙。高溫期間采食量明顯下降,熱性喘息明顯,飲水量大大增加。表母雞產蛋性能與環境溫度的關系環境溫度(℃) 2132 38 產蛋率(%) 79 72 41 蛋重(%) 100 95 80 4、溫度對家畜繁殖的影響環境溫度尤其是高溫對家畜繁殖的影響比對其它生產力更為嚴重。對公畜的影響

①高溫環境會降低精液品質,使精子密度、精子活力、正常精子百分率下降,死精率升高,導致母畜的受胎率下降。

②高溫影響公畜的性行為。溫度越高,公畜的性行為就越低。據統計,在7、8月份沒有性欲反應的公畜有16%,而其它月份沒有這種現象。對母畜的影響①影響母畜的發情

高溫使母畜發情周期延長,發情持續期縮短,有的甚至不發情。如環境溫度33℃時,有10%的母牛不發情環境溫度高于38℃時,產后母畜一般就不發情。②高溫會使母畜的受胎率減少

牛、豬在排卵前受到高溫影響則排卵數減少,卵子形態異常率升高。③高溫會影響胚胎各個發育階段在高溫狀態下,母畜產仔數減少,初生仔畜體形小,死胎率增加,甚至可導致流產的直接發生。四、氣溫對畜體的不良作用1.高溫的不良影響(1)呼吸系統在高溫情況下,動物的呼吸深度變淺,頻率增加,肺通氣量增加,進而出現熱性喘息,動物張口伸舌,唾液直流。動物通過增加肺通氣量來加快呼吸道蒸發散熱。(2)循環系統在高溫情況下,動物加強心臟活動,使體內代謝產熱迅速隨血液流向皮膚排出。此時,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皮溫升高,非蒸發散熱增加。皮膚潮濕,汗腺分泌活躍,水分蒸發速度增大,蒸發散熱也隨之增加。高溫時,由于血液流向四周,內臟器官供血不足。(3)消化系統在高溫情況下,動物由于大量出汗,導致氯化物喪失,造成胃酸分泌必需的氯離子儲備減少,再加之大量飲水,胃液酸度降低,胃腸蠕動減弱,消化腺分泌的胃蛋白酶、胰酶數量減少。胃液pH升高,酶的活性降低。(4)泌尿系統與神經系統在高溫情況下,機體大量的水分將通過體表及呼吸道排出,經腎臟排出的水量大大減少。同時,腦垂體受高溫的作用后,加強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腎臟對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加強,造成尿液濃縮,甚至在尿中出現蛋白質和紅細胞等。高溫還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運動區,使機體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和反應速度降低。

2、低溫的不良影響(1)低溫直接導致動物發病低溫可造成動物身體局部凍傷、跛行、羔羊腸痙攣、各種家畜感冒等。在低溫環境中,冷空氣破壞呼吸道防御機能,易使細菌侵入,導致氣管炎和肺炎的發生。環境溫度低,動物因采食過冷的食物,易誘發腸炎、胃炎、臌氣、下痢等消化道疾病的發生。(2)采食量與飼料消化利用率在低溫環境中,動物采食量增加,但由于胃腸蠕動加快食物在胃腸停留時間縮短,消化率降低。動物營養物質的攝取量增加,體增熱及轉化為熱能的飼料能增加,飼料報酬降低。第四節空氣濕度與畜禽一、空氣濕度的概念空氣在任何狀態下都會有一定的水分,來自水面、植物和一些潮濕土壤等的蒸發。表示空氣潮濕程度的物理量稱空氣濕度。1、水汽壓

指大氣中所含水汽的分壓力。它是大氣壓力的一部分其單位用帕斯卡,簡稱帕(Pa)表示。

飽和水汽壓:氣溫愈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量愈多,在一定溫度下,空氣中水汽達到最大含量時的水汽壓稱為飽和水汽壓。2、絕對濕度

單位體積空氣中所含水汽的質量,單位為g/m3。絕對濕度直接表示空氣中水汽的絕對含量,即指空氣中實際含有的水汽量。3、相對濕度空氣中實際含有水汽量與空氣中可容納的最大水汽含量之比。它表示空氣潮濕的程度,以百分率表示,是表示空氣濕度最常用的指標。

相對濕度=絕對濕度/飽和濕度×100%說明水汽在空氣中的飽和程度。4、飽和差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水汽壓和實際水汽壓之差。飽和差愈大,表示空氣愈干燥。飽和差與溫度有關,因飽和濕度隨溫度而變化,空氣中實有水汽量不變時,溫度越高飽和差越大。

飽和差=飽和水汽壓-實際水汽壓5、露點空氣中實有水汽量不變,壓力不變,當氣溫下降到使水汽達到飽和狀態時,該溫度稱為露點。

水汽含量越高,露點越高。空氣濕度也有日變化和年變化的現象,絕對濕度因氣溫影響地面的蒸發,基本上受氣溫的支配,所以在一日和一年中,溫度最高的時候,絕對濕度最高。而相對濕度的日變化則與氣溫相反,在一天中溫度最低的時候,相對濕度最高,在清晨日出前往往達到飽和而凝結為露、霜和霧。在我國相對濕度的年變化又受季風的影響,最高值出現于降水最多的夏季,最低值在冬季。二、畜舍中的氣濕1、來源在畜舍中由于家畜皮膚和呼吸道,以及潮濕地面、糞尿、污濕墊料等蒸發,故在大多數情況下,舍內空氣的絕對濕度總是大于舍外。2、分布水汽的密度較空氣小,在封閉式畜舍的上部和下部的濕度均較高。在保溫隔熱不良的畜舍內一天中的溫度變化較大,如果空氣潮濕,當氣溫下降,很容易達到露點而凝結為霧。三、氣濕對畜禽的影響(一)氣濕對熱調節的影響氣濕對畜禽體熱調節的作用,受氣溫的制約,而氣濕的大小,又反過來加劇或緩解氣溫對家畜產生的不良影響。1、氣濕對蒸發散熱的影響在適宜溫度條件下,氣濕對熱調節影響不大。當溫度升高(接近30℃),家畜主要依靠蒸發散熱,而蒸發散熱受空氣濕度的影響。空氣水汽量大,畜體蒸發面水汽壓與空氣水汽壓之差減小,這樣使蒸發散熱量減少。因此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畜體的散熱更為困難,就是說高濕加劇了高溫對畜體的影響。2、氣濕對非蒸發散熱的影響在低溫時,家畜以非蒸發散熱為主,散熱方式以傳導、輻射、對流三種方式,低溫時,家畜應減少非蒸發散熱量以維持體溫,在低溫時,濕度大對家畜極為不利。

潮濕空氣的導熱性和容熱量都比干燥空氣大,又善于吸收畜體的長波輻射熱,所以在低溫的情況下,使畜體的熱量很易散失。無論在高溫和低溫條件下,高濕都不利于機體的熱調節,低濕則可減輕高溫或低溫的不良作用。3、高濕對熱平衡的為害程度高濕主要在高溫時為害嚴重,因為在一般的低溫或者適溫下,蒸發散熱量很小,并可賴產熱維持體溫,濕度對畜體的影響不顯著。(二)氣濕對畜禽生產力的影響1.生殖在高溫環境中,增加空氣相對濕度,不利于動物生殖活動。在適宜溫度和低溫環境中,相對濕度對動物的生殖活動影響很小。當7~8月份平均氣溫超過35℃時,牛的繁殖率與相對濕度呈密切的負相關。到9月份和10月初旬,氣溫下降到35℃以下,濕度對繁殖率的影響很小。2.生長和肥育濕度對生長、育肥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高溫時,且在高溫條件下高濕的影響最大。在適宜溫度條件下,濕度對動物生長發育和肥育無明顯影響。注:22℃,RH=60%時的增重系數為1.0溫、濕度對育成豬增重的影響3.產奶量和奶的組成在低溫和適宜溫度條件下(氣溫在24℃以下),空氣相對濕度變化對奶牛的產乳量、乳的組成、飼料和水的消耗以及體重等都沒有影響。但在高溫環境中(如當氣溫高于24℃),隨著相對濕度升高,黑白花牛、娟姍牛和瑞士黃牛的采食量、產乳量和乳脂率都下降。在30℃時,當相對濕度從50%增加到75%,奶牛產乳量下降7%,乳蛋白含量也下降。溫濕度對奶牛產奶量的影響氣溫(℃)相對濕度(%)荷蘭牛娟姍牛2438100100247696993446636834804156注:表中產奶量以24℃、RH=38%時為100%4.產蛋量在適宜溫度和低溫條件下,空氣相對濕度對產蛋量無顯著影響。然而,在高溫環境中,空氣相對濕度高,對蛋雞產蛋有不良影響。冬季相對濕度在85%以上對產蛋有不良影響。產蛋雞的上限臨界溫度隨濕度的升高而下降,如相對濕度75%,產蛋雞耐受的最高溫度為28℃;相對濕度為50%時,產蛋雞耐受的最高溫度為31℃;相對濕度30%時,產蛋雞耐受的最高溫度為33℃。(三)氣濕對畜禽健康的影響1、高濕

高溫高濕時,可破壞熱平衡。對畜體的健康和抵抗力都有不良影響。高濕環境為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感染、傳播創造條件,使家畜對傳染病的感染率增加,易造成傳染病流行。高濕是家畜發生皮膚病的重要環境因素,因高濕能促進病原性真菌、細菌和寄生蟲的發育,因而使家畜易患癬、疥、濕疹等皮膚病。家畜易患各種呼吸道疾病及風濕性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肺炎、肌肉炎、關節炎、風濕癥、神經痛等。消化道疾病也多在低溫高濕的天氣條件下發生,易使幼畜下痢。(1)高溫高濕a.豬瘟、豬丹毒、雞和兔的球蟲病、等疾病最易發生流行。b.家畜易患疥癬、濕疹及禽痘等疾病。c.由于霉菌的繁殖,造成飼料、墊料的霉爛,引起曲霉菌病的大量發生。(2)低溫高濕2、低濕

濕度過低,將加大皮膚和粘膜表面的蒸發,造成皮膚和粘膜干裂,降低對微生物的防衛能力,或引起呼吸道疾病、濕度過低還可能使家禽羽毛生長不良、蓬亂。在生產中也看到由于低濕所造成的雞啄羽、啄肛、豬皮膚脫屑和干裂。總之,濕度過高、過低都可引致家畜發生疾病。第五節氣流、氣壓與畜禽生產力的關系(一)氣流大氣經常處于流動狀態,有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流動稱為風,風是由于水平方向氣壓分布不均勻造成的。在地球表面上,受太陽輻射強度不同,形成了不同地面的溫度,從而引起各地氣壓分布不均勻,氣溫高的地方氣壓低,氣溫低的地方氣壓高,由于氣壓不同,空氣從氣壓高的地方向氣壓低的地方流動,形成了風。一、氣流、氣壓的產生和變動氣流的狀態通常用風向、風速來表示。風速是空氣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水平距離,以m/s表示,或以風級大小表示。風向即風吹來的方向,常以8或16個方位表示。某風向的頻率=某風向在一定時間出現的次數/各風向在該時間內出現次數總和×100%即可求得該地一定時間(如一年)的主要風向,并可繪制成圖,稱為風向頻率圖,或稱風向玫瑰圖。風向頻率圖對選擇畜牧場場址、建筑物配置和畜舍設計都有重要參考價值。風向頻率圖(二)畜舍中的氣流畜舍內外的空氣通過門、窗、通氣口和一切縫隙進行自然交換而發生舍內空氣流動;或以通風設備造成舍內空氣流動。在畜舍內,家畜的散熱使溫暖而潮濕的空氣上升使畜舍上部氣壓大于舍外,下部氣壓小于舍外,則畜舍上部熱空氣由上部開口流出,舍外較冷的空氣則由下部開口進入,形成舍內外空氣對流。舍外有風和采用風機強制通風時,外界氣流速度越大,畜舍內氣流速度也越大。1、氣壓包圍在地球表面的大氣層,以其本身的質量對地球表面產生一定的壓力,這種壓力稱為氣壓。2、標準氣壓通常將緯度45°的海平面上,溫度為0℃時的大氣壓力稱為標準氣壓。3、影響氣壓的因素空氣密度、地勢高低、地面溫度。(三)氣壓二、氣流對畜禽的影響1、氣流對蒸發散熱的影響高溫時,如果機體的產熱量不變,增大風速,皮膚蒸發散熱量的比例亦隨之增大。機體生理所能忍受的高溫亦隨氣流的增大而提高。適溫或低溫時,假如動物體產熱量不變,風速增大,皮膚蒸發散熱反而減少。因為增大風速加強了對流散熱,降低皮膚溫度和水汽壓使皮膚蒸發減少。但在低溫下因風速增大增加了身體產熱量,那么蒸發散熱量增大。(一)氣流對熱調節的影響2、

氣流對非蒸發散熱的作用氣流對非蒸發散熱量的影響,與氣流的速度和溫度有關。當氣流溫度等于皮膚溫度時,對流的作用消失;如果氣流溫度高于皮膚溫度,機體由環境得熱。低溫而潮濕的氣流能顯著提高散熱量,使機體感到更冷,甚至被凍傷、凍死。

3、氣流對產熱量的影響在溫度適宜或高溫時,增加風速對產熱量沒有影響,但在低溫時則顯著增加產熱量。如閹牛18℃中風速大小不影響產熱量;在0℃風速只是稍稍增加,由0.2~0.7M/S,則牛的產熱量增高6%。(二)氣流對家畜生產力的影響1.生長、育肥氣流對畜禽生長、育肥的影響取決于氣溫。在低溫中增大風速,對畜禽的生長不利,但高溫時則相反。2.產乳與產蛋氣流對產乳和產蛋的影響也受氣溫的制約。氣溫過高增大風速,可提高產乳量。氣流影響家禽的熱調節,從而影響其生產力。風對蛋雞生產性能影響很大,在低溫時尤其顯著。冬季舍內氣流應在0.2m/s以下。(三)氣流對畜禽健康的影響夏季,為了驅除舍內的熱能,促進畜體散熱,故應加大通風。自然通風不足的情況下,應用風扇加強通風。冬季,舍內易產生賊風。賊風即是一股溫度低、潮濕且風速大的氣流。家畜處在舍內較溫暖的環境中,賊風作用于局部,使局部受凍,而機體又不能對局部進行有效的熱調節,故易造成局部傷害。風還可保持空氣化學組成平衡的作用。另外風還有對有害氣體和灰塵的稀釋和清除作用,這都會間接影響畜禽的健康。

通常氣壓對家畜無直接影響,但當海拔達到3000米以上時,因氣壓及空氣中含氧氣量的減少而引起機體缺氧,使家畜產生一系列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高山病:局部血管擴張,呼吸和心跳加快,粘膜和皮膚發紺,中軀神經機能障礙等。一般地,幼年家畜對缺氧的耐受力較強,老年家畜對缺氧較為敏感。在引種時要注意從低海拔地區向高海拔地區引種而引起的不適反應。三、氣壓對畜禽的影響第六節溫熱因素的綜合作用氣溫、氣濕、氣流、太陽輻射,對家畜的影響都不是單獨產生的,而是諸因素的綜合影響。各因素之間,或是相輔相成,或是相互制約。如:高溫、高濕而無風,三因素均不利于畜體的散熱形成了最炎熱的天氣;低溫、高濕、風速大,三因素均促進散熱,構成了最寒冷的天氣,這是相輔相成的一面。如果高溫、低濕而有風,或者低溫、低濕而無風,則后面二個因素對前面一個因素產生制約作用,使高溫或低溫的作用顯著減弱。一、氣溫、氣濕和氣流之間的關系高溫、高濕、無風(濕熱的空氣環境)低溫、高濕、有風(濕冷的風)低溫、高濕、無風(濕冷的空氣環境)低溫、低濕、有風(干冷的風)高溫、低濕、有風(干熱的風)(一)有效溫度:有效溫度亦稱“實感溫度”或“體感溫度”,是綜合反映氣溫、氣濕和氣流對家畜體熱調節影響的指標。它是在人工控制的環境條件下,以人的主觀感覺為基礎制定的。例如當風速為零、相對濕度為100%,溫度為17.8℃時的熱感覺與相對濕度為80%,風速為1m/s,溫度為23.5℃時的熱感覺相同。

二、主要氣象因素綜合評價指標在不同濕度和風速下穿著正常的人的有效溫度(℃)相對濕度(%)氣流速度(m/s)00.250.501.002.0010090807060504030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