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景物描寫”類題型_第1頁
詩歌鑒賞“景物描寫”類題型_第2頁
詩歌鑒賞“景物描寫”類題型_第3頁
詩歌鑒賞“景物描寫”類題型_第4頁
詩歌鑒賞“景物描寫”類題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詩歌鑒賞之“景物描寫”類題型復習學習目標針對詩歌鑒賞中“景物描寫”類試題出現的問題作總結,并尋找解決方法。1.(2012.山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吳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補之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4分)【答案】描寫了清晨起航時,江南水鄉風聲蕭蕭,落葉飄飛的深秋景色。(2分)營造了凄冷、蕭瑟的氛圍。(2分)答案分析:開頭兩句描寫了凄涼的夜晚秋景,蕭蕭細雨滴落在小徑,樹葉紛紛飄落,天氣寒冷,大雁急飛,客人也在旅途趕路,營造了蕭瑟凄涼的氛圍。(14人)問題:①題干把握欠準確,答非所問。②描述畫面不能忠于原文。“描寫怎樣景象”類題型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清冷、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2.(06.遼寧)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東坡蘇軾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注】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是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大石貌。問: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答案分析:(1)第一句描寫了雨水洗過的東坡月色清涼的景象,營造了凄迷的氛圍,奠定了全詩凄涼的感情基調,表達了作者悠然自在的情懷。(2)通過對東坡雨后月下景象的描寫,營造了清新幽靜的氛圍,襯托出此時作者心境的澄凈安適。問題:①環境描寫特點把握不準,情景關系自相矛盾;②答題要點不全。答案: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1分)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氛圍,(1分)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2分)開頭景物描寫句的作用:結構上:①照應題目②作鋪墊③引起下文內容上:①點明時間、地點②寫出……的景色,渲染氛圍③烘托人物心情④以樂景反襯哀情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回答問題。端居

李商隱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問: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賞析三、四兩句。(4分)

答案分析:(1)第三、四句運用擬人的修辭,賦予青苔與紅樹人格化的特點,寫了階下青苔與紅樹一個在雨中寥落,一個在月中發愁的景象,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的濃濃愁緒。(2)以樂景反襯哀情,詩人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景象,以此樂景反襯出自己一人孤身在外的孤苦無依以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問題:①答非所問;②感情歸納籠統,不具有針對性;③不辨借景抒情與以樂襯哀(哀樂不分)。秋聲跋扈土垣東,促迫村莊萬樹紅。雁陣昏黃浮綠水,蟲吟慘淡訟酸風。——王蘋《秋懷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絕句》答案: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思念家鄉的孤寂、愁苦之情。回顧孔尚任的《折桂令?問秦淮》,寫出其中以樂景反襯哀情的句子,并賞析。折桂令?問秦淮孔尚任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該句運用色彩描繪了初秋明麗、絢爛之景,以樂景反襯哀情,表達了作者因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而引發的冷寂、落寞之情。4.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回答問題。夢入關韋莊夢中乘傳①過關亭,南望蓮峰簇簇青。馬上正吟歸去好,覺來江月滿前庭。吳門夢故山趙嘏心熟家山夢不迷,孤峰寒繞一條溪。秋窗覺后情無限,月墮館娃宮②樹西。【注】①傳:驛站的馬車。②館娃宮:古宮殿,在吳門(今蘇州)靈巖山上。問:兩詩均寫“月”,其作用基本相同,請對此作具體賞析。(4分)

答案比較:(1)月是思鄉的載體,兩詩中作者客居在外,均在夢境中歸鄉,醒來看到一輪明月倍增思鄉之情。借用“月”這一意象更好地表達出詩人綿綿的思愁。(32人)(2)兩詩中的“月”均是渲染氛圍,烘托作者思鄉之情的作用。《夢入關》中描寫到歸鄉醒來卻發現江月灑滿前庭,“月”渲染了孤寂的氛圍,烘托出詩人對于歸鄉之夢難以實現的感傷、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吳門夢故山》寫夢到故鄉后醒來,看到月亮在館娃宮樹西渲染了孤寂、凄清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對家鄉的深切思念之情。問題:①對景物描寫中“月”這一意象的作用不熟練;②對“以景結情”不熟悉。以景結情是詩歌結句的一種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結束詩句,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言有盡而意無窮,可以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產生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答案:兩詩最后均寫月景,都運用了以景結情的表現手法。韋詩寫夢醒后月光灑滿庭院的景象,趙詩寫夢醒后月亮已墮落西天的景象,二景靜寂凄清,都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夢醒后的無限失意和悵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