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膽育苗養殖_第1頁
海膽育苗養殖_第2頁
海膽育苗養殖_第3頁
海膽育苗養殖_第4頁
海膽育苗養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海膽的人工育苗我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確立了海膽工廠化人工育苗技術工藝,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海膽人工育苗及養殖技術有了較大的進展,極大地推動了該項產業的快速發展。(一)個體發育受精卵長腕幼蟲棱柱幼蟲胚胎幼海膽成海膽底棲匍匐生活浮游生活稚海膽變態受精配子親海膽的蓄養促熟人工誘導采卵受精及孵化棱柱幼體的選育浮游幼體的培育稚海膽的采集幼海膽的中間育成稚海膽的培育角毛藻的培養底棲硅藻的培養(二)人工育苗的主要環節1、底棲硅藻的培育

海膽幼蟲變態后營底棲匍匐生活,海膽攝食食性也由以攝食浮游單細胞藻類轉向攝食藻硅藻類。這一時期保證稚海膽的餌料供應相當重要,因此在育苗工作開始前應該接種底棲硅藻,做好充分的準備。底棲硅藻培養所用的容器有玻璃缸(用于藻種培養)、水族箱(用于中繼培養)和水泥池(建于室內或室外,池底面積約1平方米,高約30~40厘米,池內壁最好鋪有白瓷磚,大量培養用)。可以利用鮑育苗的底棲硅藻培養池,也可以利用海參或貝類育苗的三級餌料池。(1)藻種的采集可用預先保留在采苗板上或培育池池壁上的底棲硅藻類作藻種,但一般從本地海區采集。采集底棲硅藻由多種硅藻組成,常見的幾種底棲硅藻有:闊舟形藻、舟形藻、東方彎桿藻、月形藻、卵形藻等。采集方法多種多樣比較方便的方法有:海區掛附著片、刮砂淘洗、洗擦海藻表面或儲水容器的底壁。(2)波紋板等器材的消毒等準備工作接種前,首先要把培養容器和附著裝置(裝有波紋板的附苗架)清洗消毒干凈,將附著裝置放入培養容器中,加滿消毒海水。消毒海水一般用萬分之一到三的漂白粉或千分之一到二的漂白液處理海水12小時以上,使用前需用千分之一硫代硫酸鈉中和以免抑制底棲硅藻生長。接種時,將波紋板插到框架中使消毒海水剛剛浸沒整個框架。(3)接種將采集到底棲硅藻種液用300目篩絹過濾一二次后,倒入培養池中,攪動海水使藻液在水中均勻分布,靜止1天,底棲硅藻就會附著在波紋板的向上面(單面附著),用水輕輕沖洗波紋板,波紋板上的硅藻不脫落時,即可全部換水,加入新鮮海水并施肥,開始培養。培養2~3天后,可把附著裝置翻轉,再一次接種波紋板,即可得到雙面底棲硅藻。為了節省藻種,提高接種濃度,也可以將采苗板綁成捆接種,接種后再裝架培養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先將采苗板一縱一橫交叉疊放,每20~40片綁成1捆,再按采苗板呈水平方向擺放于培養池內接種。接種前應先對培養池及其中的采苗板等進行常規清洗消毒,再注入新鮮砂濾海水,為提高藻種濃度,注水量不要太多,以剛浸沒最上層采苗板即可。成捆接種的采苗板則需在第二面接種后再經過3~5天,待藻種基本附牢后方可裝架轉入常規培養。(4)培養管理換水:靜水培養底棲硅藻,需每2~3天更換一次新鮮海水并施肥。換水時必須沖去池底污物,并把蚊子幼蟲和腹毛類原生動物等敵害沖走,波紋板上的敵害生物也要輕輕沖洗掉。在高溫季節里,換水次數應增加,必要時每天換水一兩次。換水后立即施肥。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利用循環水或流動水培養底棲硅藻,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光照:底棲硅藻的培養中光照強度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中午時避免直射光照射,盡可能地利用較強的漫射光,陰雨天氣利用人工光源補光。室外池需安裝空架式屋頂和天幕,以便調光。嚴格避免長時間的直射光照射。底棲硅藻需要的光較弱,為2000勒克斯左右。翻片:培養過程中應該按時翻轉采苗板,使底棲硅藻均勻生長。敵害:底棲硅藻培養過程中常見的敵害生物是橈足類,可利用0.2~0.3毫克/升的敵百蟲防治。底棲硅藻的培養中需要每天進行巡池觀察,定期鏡檢,掌握藻類生長繁殖的情況。營養鹽:底棲硅藻的培養過程中,經常更換海水,需要不斷添加營養鹽。藻類生長繁殖情況的觀察和檢查有六個方面的內容

觀察和檢查內容底棲硅藻生長繁殖情況好壞附片顏色整片均勻由淺黃逐漸變為黃褐色出現斑痕,變成灰白或轉為紫藍色沖洗結果用海水緩慢沖洗也不脫落立即脫落或因培養過久老化而成片脫落產生氣泡晴天時經常產生許多微小氣泡,氣泡能夠陸續上升附片轉為紫藍色后產生黃豆大氣泡,懸附于附片上鏡檢情況硅藻色素體完好,褐色色素體變形或移位,有時由褐色轉為淡綠色附片上細胞密度單位面積的細胞數量不斷增加單位面積的細胞數量不增加或出現許多空白敵害生物未見到或很少有敵害生物發現許多敵害生物底棲硅藻的營養鹽底棲硅藻的培養過程中,經常更換海水,需要不斷添加營養鹽。營養鹽的配方多種多樣。底棲硅藻的營養鹽配方藥品名稱硝酸鈉磷酸二氫鈉檸檬酸鐵硅酸鈉維生素B12用量10~25毫克1~2.5毫克0.1毫克1毫克0.25微克表中所列為培育水體是1000毫升各成分的用量。2、親海膽的采捕采捕時間:一般在繁殖季節,也可以提前進行升溫促熟采捕規格:一般個體較大,2齡以上個體采捕時注意的問題:盡量避免機械刺激和損傷避免高溫和日曬3、親海膽的運送

一般用干法運輸,每層海膽用濕毛巾、紗布或者大葉藻等隔開,運輸過程溫度不要太高,可放冰袋降溫,但海膽不能與冰直接接觸。4、親海膽的蓄養蓄養密度:40-100個/m2蓄養管理:室內網箱養殖,每天換水兩次,換水量一般為1/2或1/3,換水時應及時清除池底污物及糞便,投喂海藻5、親海膽的人工促熟

生殖腺提前達到成熟升溫促熟良好的餌料供應自然產卵:人工刺激產卵:摘除口器法:KCL注射法:注射濃度為0.5-1M,以1-2ml劑量為宜,以避免刺激過剩。陰干流水刺激法6、精卵的獲得摘除口器法KCL注射法6、授精孵化授精:一般情況下精子的濃度控制在每個卵子周圍有3~5個精子即可。授精之后要立即對受精卵進行徹底的洗卵。孵化:孵化的密度一般在10個/毫升,孵化過程中定時攪動孵化用水,孵化期間水溫溫差不應超過3℃,用攪耙每隔30~60分鐘攪動一次池水。

7、幼體選優

幼體發育至棱柱幼體時,把浮于水上、中層健壯的幼體選入培育池,即為選優的過程。幼蟲的選優應及時進行,以免因在孵化池中孵化密度過大而影響幼體的生長。幼體的選優方法一般有三種:虹吸法濃縮法拖網法8、浮游幼體的培育水質管理水溫:控制在適宜溫度,溫差不要超過1℃光強:適宜強度應在500lx溶氧:5.5ml/L以上密度控制在1個/毫升以內,最適合密度為0.5~0.8個/毫升

圖1,2為正常的海膽幼蟲,圖3,4,5為畸形幼蟲選育的第二天,幼蟲發育至棱柱幼體期,此時幼體消化道發育基本完成,應及時投餌。如果投餌不及時,會影響幼體發育。種類:角毛藻(Chatoceriasp)投喂的數量:單獨投喂角毛藻四腕幼體期1-2萬個細胞/ml.天,六腕幼體期3-4萬個細胞/ml.天,八腕幼體期4-6萬個細胞/ml.天以上。投喂方法:以少投多喂為宜,一般每天分4次進行投餌。餌料的投喂9、幼體的變態附著附著基:附有底棲硅藻的透明聚乙烯波紋板投放時間:八腕幼蟲后期,海膽原基出現投放方法:附著基應采取平放為宜,等附著完畢后再豎放,使受光也較好。附著密度:0.2個/cm210、稚膽的培養水質管理換水或流水的方法培育。敵害防治:橈足類等。適宜水溫:25~35℃適宜鹽度:0.8~3.0%,喜半咸水適宜光照:7000~10000Lx,喜強光營養鹽配方見下表:硝酸鈉磷酸二氫鉀檸檬酸鐵銨貝汁咸淡水5~20mg0.5~1mg0.05~0.2mg2~4ml1000ml12、角毛藻的培養五、海膽的養殖海膽養殖的主要方式:海上筏式養殖陸上工廠化養殖與鮑魚混養陸上工廠化養殖陸上工廠化養殖的養殖的優點是條件好,所以海膽生長快,產量高,又由于可以在天然海膽采捕淡季供應市場,所以利潤高;其缺點是設施投資大,養殖成本相對高。海上筏式養殖海區選擇養殖海區選擇在水流清澈,鹽度較高,無工業污染的地方,淡水徑流較小,浮泥較少,水深10m以上,冬季無冰凍水層的海區。同時應選擇海藻自然生長旺盛,易于設置浮筏的海域。2.海上筏式養殖

(1)海區選擇

養殖海區選擇在水流清澈,鹽度較高,無工業污染的地方,淡水徑流較小,浮泥較少,水深10米以上,冬季無冰凍水層的海區。同時應選擇海藻自然生長旺盛,易于設置浮筏的海域。2)養殖方法

這種養殖方式在日本和我國比較普遍。它是將裝有海膽的網箱(或籠)吊掛在海面浮筏上。養成設施塑料養殖筒:通水性較差,容易發生淤泥沉積,導致海膽死亡,養殖效果稍差;扇貝養殖籠:通水性好,可利用現有器材,成本低,但海膽附著的面積較少,投餌不方便,容易發生海膽逃逸;塑料筐:附著面積大,易于投餌及管理,使用期長,成本適中,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養殖器材;鮑魚養殖籠:通水性好,養殖容量大,易于操作管理,但成本較高。(3)餌料海上養殖海膽以投喂海帶等大型海藻為主。蝦夷馬糞海膽,0.3~0.5厘米的稚膽主要攝食底棲硅藻、囊藻和石莼,0.5~1.0厘米幼膽主要攝食底棲硅藻和海帶等,1.0厘米以上的海膽,主要攝食大型海藻如海帶、裙帶菜等,對常見大型海藻類的攝食選擇性依次為:海帶、裙帶菜、囊藻、馬尾藻、石莼、刺松藻。

在饑餓狀態下蝦夷馬糞海膽也攝食一些動物性餌料,如:貽貝、苔蘚蟲、柄海鞘(Styelaclava)等,餌料投喂要根據苗種大小、生長速度以及水溫升降靈活掌握,在生長期一般2天投喂一次,高溫或寒冷季節10天投餌一次,每次投餌要適量,以免睹塞網衣,影響箱內水體交換。(4)養殖密度及水層關于海膽的養殖密度,既與其大小規格有關,又與使用的養殖器材種類有關,養殖中應根據各種參數及時進行密度調整以及養殖箱籠網衣的網目,定期檢查網箱是否有漏洞,及時清除浮泥、附著生物、箱內敵害生物。(5)生產管理

海上生產要以單船定人管理為單位。采用鮑魚養殖的臺筏一般為單船2人管養10~12行臺筏,采用扇貝養殖的臺筏可管養8~10行臺筏。也可兼管所需藻類的養殖臺筏。及時投餌,定期檢查網箱是否有漏洞,及時清除浮泥、附著生物、箱內敵害生物。六、海膽的增殖增殖方式:底播增殖移植增殖底播增殖(1)對放流苗種因素的要求(2)放流海區的選擇與改造(1)對放流苗種因素的要求苗種放流的規格與質量直接影響到放流的效果,馬糞海膽的放流適宜規格要在1厘米以上。蝦夷馬糞海膽未經中間育成的4~5毫米的小規格海膽苗放流后不到半年成活率不足10%,經中間育成的10毫米左右的海膽苗放流后10個月減耗也很大,15~20毫米的海膽苗放流一年后成活率在20%~75%。一般要求規格再cm以上。放流體質健壯、規格較大的種苗是必要的,這可以增強海膽苗種對外界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以及減少由于放流場的敵害生物(如海星、蟹類)的吞食。作為放流海區應滿足以下條件:水質澄清、無污染,無大量淡水注入;潮流通暢,受風浪影響小;鹽度常年在27以上;水溫常年接近于海膽的生長的適溫范圍;考慮到餌料海藻類的生長,放流海區的水深最好在10米以內。要求海底生存有宜于海膽攝食的藻類,而且四季均有充足的餌料資源。由于少數魚類、甲殼類、海星等生物能對幼小的海膽造成直接危害,所以要選擇海膽的敵害生物相對較少些的海區,但是,底播前一定要徹底清除增殖場內的這類有害生物。另外,與海膽爭食海藻類的競爭生物(如鮑、蠑螺等),其攝食種類與海膽的餌料十分相似,因而在餌料藻類比較匱乏條件下能與海膽形成餌料競爭,因而一定要全面調查海區的生物種類。放流海區的選擇與改造包括棲息環境的改造及餌料環境的改造等幾個方面。棲息環境改造可以為海膽創造更為良好的棲息環境,它是通過改造巖礁海底地形、投放人工繁育保護礁或者石塊或廢舊輪胎以及建造防波堤等措施,以加速海膽的生長與繁殖,增加海膽資源。餌料環境改造可以通過建造“海中林”、設置藻類增殖礁、投鏈式增殖等方式來改造增殖海區內的餌料藻類量,為海膽提供更優良的餌料環境。移植增殖放流海區的選擇與改造移殖增殖是指將海膽天然苗種(或成海膽)從餌料環境較差或海膽資源豐富的海區移至新的海區,通過改善新海區的環境條件,使海膽在新的海區內生長繁殖,增加海膽資源量。結合進行人工改造增殖場的環境,可以更快地促進移殖后海膽的生長.(1)移苗時間(2)采捕方法(3)運輸方法(4)移植底播(1)移苗時間在采捕移苗時,氣溫過高或過低的季節,由于氣溫和海水溫度相差較大,采捕移苗的海膽因應激而使其成活率偏低。所以,移苗的最佳時間應當選擇在每年3~4月份進行,此時海膽生殖腺發育正處于Ⅰ~Ⅱ期,卵小,卵膜彈性好,同時氣溫與海水溫度溫差較小,特別在夜間溫差更小。每年的11月份左右也可進行移苗。(2)采捕方法在采捕過程中,難免會對海膽造成機械損傷,為盡可能減小海膽的損傷應采取撈桿和潛水等傳統捕撈方法。這樣采捕上來的海膽,個體大小均勻、整齊,幾乎沒有損傷。而用扒拉網采捕得到的海膽,由于在網內相互撞碰,彼此損傷嚴重,運回投入增養區后,成活率降低。另外在藻類相對較稀少的海區,也可采取藻類作為誘餌,用網筐釣捕的方法,這樣雖然采撈數量較少,但獲得的海膽個體很大。(3)運輸方法海膽移植“干露”時間越短越好,但受條件限制,離水時間通常比較長,采捕后,一般放入網兜里或網籠里吊養在水中,下午5時左右裝船。如果采用魚箱裝海膽,不但裝卸時間較長,而且在裝卸過程中來回折騰海膽,棘很容易被折斷。試驗中發現:海膽在斷棘后雖仍可以成活,但都不同程度的影響了其生長和生殖腺的發育。發育仍停留在Ⅰ~Ⅱ期,又黑又瘦,在色澤、口感上都欠佳。而成活的海膽,經過一、二個月生長,生殖腺發育基本上都達到Ⅲ~Ⅳ期,色澤、口感、肥滿度也發生很大變化。實踐證明,運輸最好的辦法是直接堆放甲板的方法,不但縮短裝卸時間,而且海膽受損率也大大降低。為防止底層海膽受壓過大而被損傷,海膽堆放不宜太厚,一般以50厘米以下為好。在運輸途中,防止海膽脫水,每隔1小時左右,用海水噴灑一遍,到達目的地,一般為凌晨2~3時。(4)移植底播在增養殖區內投放移植的海膽,投入海中直接沉入海底的,一般都能夠成活,而“隨波逐流”的海膽幾乎全部死亡。投放到增養殖區成活的海膽其適應性非常強,底播后次日,在采捕上來進行解剖,觀察到食道內充滿了剛剛攝食的藻類。投放時,應注意直接投放到海底有巖礁藻類的海區,投放密度大小均可,海膽會自行撒開。七、海膽的敵病害及其防治

(一)敵病害生物

餌料競爭性生物:鮑、蠑螺、銹凹螺等以海藻類為主要餌料的匍匐型底棲生物敵害生物:蟹類、鯛科魚類、龍蝦類、法螺、海星等。病原性生物:生物是指導致海膽發病的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如鰻弧菌、屈撓桿菌、擬鉤蟲、擬變形蟲等。餌料競爭性生物:鮑、蠑螺、銹凹螺等以海藻類為主要餌料的匍匐型底棲生物,敵害生物:蟹類、鯛科魚類、龍蝦類、法螺、海星等。病原性生物:生物是指導致海膽發病的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如鰻弧菌、屈撓桿菌、擬鉤蟲、擬變形蟲等。1.餌料競爭性生物經濟海膽的餌料競爭性生物是指那些所攝食餌料種類與經濟海膽極其相似,常與其競爭餌料的生物。包括某些以海藻類為主要餌料的匍匐型底棲生物,如鮑、蠑螺、銹凹螺等,還包括某些非經濟種類的海膽,特別是在餌料藻類不十分充足的情況下,有可能成為相互限制對方生存發展的制約因素。在考慮海膽的資源發展及進行海膽資源增殖時,必須充分考慮增殖海區餌料競爭性生物的存在以及這類生物的生物量、對餌料藻類的消費量等。2.食害性生物迄今已見報道的能直接殘食海膽的敵害生物主要是對5~10毫米以下的幼海膽造成危害的某些生物,如蟹類、鯛科魚類、龍蝦類、海星等。因此,在海膽的資源保護區或增殖區應采取適當的措施來減少敵害生物,以減輕其對海膽資源的損害。3.病原性生物病原性生物是指導致海膽發病的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如鰻弧菌、屈撓桿菌、擬鉤蟲、擬變形蟲等。(二)海膽的疾病及其防治在20世紀70年代,由疾病引起大量死亡的事件才開始被報道。1983年在Cavibbean海域的安的列冠海膽和在Novascotia海岸的北方球海膽災難性死亡的死亡數量及其引起的生態效應引起了生物學家的注意。由于對海膽產量的威脅,海膽養殖業已增加了對疾病的研究。Jangoux在他的綜述中闡明了海膽中一系列疾病有機體的出現。許多文獻也只簡要介紹了他們的生物學和生態學。下面為主要幾種常見的疾病:1.禿海膽病

病原體:鰻弧菌及殺鮭氣單胞桿菌感染:該病原體對健康海膽的感染率很高。本病目前僅發現于美國的紫球海膽和加州紅海膽。癥狀:初期,患病海膽棘的基部周圍表皮變成綠色、暗紅色或紫黑色,變色區的棘脫落,表皮及真皮組織壞死并脫落,形成圓形或橢圓形損傷區,外殼裸露。表皮組織如果部分損傷,生病個體有可能恢復健康,表皮組織和其他附屬物可以再生出來,如果損傷部位較大或較深,出現穿孔,很快即出現死亡。本病是傳染性的。以夏季淺水區發病率較高。另外,還有一種是由產堿桿菌等細菌的感染引起的海膽疾病,發病癥狀與上述癥狀類似,但主要發生于北方球海膽、仿球海膽等。某些抗生素類藥物對本病有較明顯的治療作用。2.海膽瘟疫病

病源:本病的病原體目前尚未完全搞清,但從發病的海膽體內曾分離出產氣莢膜桿菌屬中的兩個種,屬厭氧性桿菌,呈革蘭氏陽性反應,很可能與此病有關。發病范圍:迄今為止此病僅發現于自委內瑞拉到百慕大的加勒比海部分海域中,并且還只發生于刺冠海膽科的一個種,該海域其他種類的海膽并未感染此病,但因本病發病迅猛,死亡率高,危害還是非常大的。癥狀:患病海膽初期體色異常,棘上出現粘液狀物,很快便吸附能力下降,對外界刺激消失,脫棘并很快死亡。目前尚未見有關對該病有效治療方法的報道。3.生殖腺黑斑病

本病的病因及病原體不明,因而目前尚無較有效的防治方法。患病海膽的生殖腺上出現深色斑點甚至部分變色為暗紅色或黑褐色等,同時,生殖腺也隨之出現萎縮并產生某些質的變化,如:總蛋白量減少、含鈣量增加,品質降低等,嚴重時可導致生殖腺潰爛。本病雖未造成海膽的大量死亡,但因海膽生殖腺品質的下降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卻是巨大的。4.海膽禿斑病

病源:病原體為革蘭氏陰性桿菌中的屈撓桿菌(Flexibaetersp.)。發病種類:本病目前僅見于日本的蝦夷馬糞海膽癥狀:患病海膽的殼上首先出現紫黑色斑點,繼之棘很快開始脫落,而后死亡。發病時間大多在20攝氏度以上的高水溫期。本病的發病快、危害大,對稚海膽和成海膽均有感染力,從發病到死亡一般僅有3~4天。1988年首先發現于日本北海道積丹町的海膽育苗生產單位,此后,該病又給日本北海道的若干海膽育苗單位以及部分海膽天然漁場造成了很大危害。治療及預防:本病的病原體對四環素、大環內脂類藥物、過氧化氫等藥物以及紫外線敏感。另外,在15~16攝氏度的較低水溫下病原體的生長可受到抑制,因此,低水溫也可以控制本病的發生。5.海膽變形蟲病

病源:病原體為擬變形蟲(Paramozbainvadens)。病因:海膽被該變形蟲寄生后可廣泛分布于患病個體的全身,包括體壁、水管系統、神經和消化道,它可以吞噬分解的組織的細胞碎片,從而引起肌肉組織壞死,管足、棘、口的活動能力減弱,棘脫落,生殖腺變色,體腔內出現組織浸潤、體腔液細胞數量顯著減少,組織出現凝塊。癥狀:海膽在感染初期,表現為停止攝食,不動。病情進一步發展,外殼出現棘脫落、表皮組織壞死。大多數患病個體于一周內死亡。迄今為止此病僅發現于北方球海膽,以16~18攝氏度水溫時發病率最高。對其他正形具齒海膽的變化為:紫球海膽為25%,沙栗海膽75%。據有關文獻報道,低水溫可抑制本病的發生。6.海膽線蟲病

海膽線蟲病的發病范圍較廣,分離出的病原體也不相同:發生于美國加州西南部沿海和墨西哥中西部沿海的海膽線蟲病病原體為擬鉤蟲的幼蟲,主要感染紫球海膽、阿巴海膽等,感染率很高(最高可達40%~50%),病原體多寄生于生殖腺小管,抑制生殖細胞的發生,影響生殖腺發育,該鉤蟲的成體則不感染海膽類;發生于挪威北部沿海的海膽線蟲病病原體為異型地絲蟲類線蟲的成蟲,主要感染北方球海膽,發病個體生殖腺萎縮,性腺產量下降,導致雄性不育。個體性腺的大小與E.matsi在個體中的生物量直接相關。發生于墨西哥的輻肛海膽中的線蟲病病原體也是一種線蟲,但其學名不詳,感染部位也是海膽的生殖腺,但尚未造成較嚴重危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