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補充: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質平面圖往往繪有等高線,可以據此分析山脈的延伸方向、分水嶺所在地區、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等。如沒有等高線,則可以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特點,河流總是從地勢高處流向地勢低處,根據河流流向可判斷出地勢的高低起伏狀態。如圖8所示,位于濕潤區的某河流,穿過平行的背斜山脈,進入平原。讀圖8,完成下列小題。
1:圖8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圖8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適宜修建水壩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3:河流穿過平行背斜山脈的原因可能是A.河流侵蝕,逐步將山脈切開B.河流改道,由與山脈平行改為穿行C.河流先于褶皺形成D.山脈斷裂,斷裂處形成河流1:一般情況下,河流上游位于高山峽谷中,直流短小,水量最小;中游水量較多;到下游地形平坦,河道變寬,接納大量的支流水匯入,水量最多。根據圖示地形及河流流向判斷:甲位于河流上游,丙和乙位于中游,丁位于下游。因此A正確。
2:根據所學知識,水能資源豐富的地方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地形起伏大,落差大和河流徑流量大。通過讀圖分析,乙位于地勢階梯的交界處,落差大,水流急,又位于濕潤區,河流徑流量較大。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最適宜建大壩,因此選B項正確。
3:若山脈先形成,河流流向應平行于山脈即縱列分布,不會將山脈切開,更不會改為穿行,因此A和B錯;只有河流先于褶皺形成的前提下,才會出現河流穿行山脈,C正確。典例:圖甲為廣東丹霞山地貌景觀,圖示山體主要是紅色砂礫巖,圖乙為地質循環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地殼物質循環與板塊構造理論1圖甲所示巖石類型形成的地質作用對應于圖乙中的 A.①B.②C.③D.④2有關圖甲巖石類型敘述正確的是 a可能發現化石b受高溫高壓變質而成c可能埋藏有煤炭d由火山活動形成A.acB.adC.bcD.bd1.巖石圈的物質循環(省二輪26頁)
(1)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
(2)循環過程。鞏固記憶判讀地殼物質循環圖的基本步驟①突破識圖關鍵。先確定巖漿與巖漿巖。由于生成巖漿巖的只有巖漿,故只有一個箭頭指向的方框一般為巖漿巖。②嘗試代入驗證。有兩個箭頭指向的方框一般為沉積巖或變質巖。③避開重置陷阱在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中,有幾個地方需要注意:①有的圖中把巖漿巖分成兩類——侵入型巖漿巖和噴出型巖漿巖,而有的圖中只表示為巖漿巖;②在其他巖石轉化為沉積巖的過程中,有的示意圖強調了沉積物這個環節,而有的則沒有;③有的示意圖中只有變質巖轉化為巖漿的過程,而有的示意圖認為各巖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巖漿。六大板塊示意圖板塊張裂區
板塊碰撞區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
邊界類型
生長邊界
消亡邊界
消亡邊界
2.板塊構造學說運動方向
陸陸陸洋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嶺高大山脈海岸山脈、海溝、島弧舉例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等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等安第斯山脈、太平洋西部島弧、海溝等示意圖
|||部分地形區的板塊位置:①大褶皺山系、大島弧鏈多是消亡邊界,如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日本群島、馬來群島、新西蘭等均是由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②澳大利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印度群島、斯里蘭卡島、塔斯馬尼亞島屬于印度洋板塊;格陵蘭島、西印度群島、火地島屬于美洲板塊。③冰島(大西洋“S”形海嶺上)——生長邊界;新西蘭南北二島——消亡邊界。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脈和落基山脈為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脈為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形成。【特別提醒】注意板塊中一些特殊的位置,如板塊交界處、板塊穿過的一些重要的島、半島或海、所屬位置與板塊名稱不符合的地方等。上海海洋大學深圳科技中心自主研制萬米級載人深淵器,計劃2019年載人挑戰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據此回答3~4題。
3.馬里亞納海溝所處的板塊邊界類型及該處的地殼運動方向是()A.生長邊界垂直運動B.消亡邊界水平運動C.生長邊界水平運動D.消亡邊界垂直運動4.下列地理現象與馬里亞納海溝形成原理相似的是()A.青藏高原隆起 B.北美五大湖的形成C.東非大裂谷的擴張 D.夏威夷群島的形成解析:3、馬里亞納海溝是由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大洋板塊向下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的,是板塊水平運動的結果。4、青藏高原隆起與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對運動有關,與馬里亞納海溝的形成相似。北美五大湖是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東非大裂谷是板塊張裂作用形成的。夏威夷群島是火山島,是巖漿噴發冷凝作用形成的。讀“世界某海域等深線分布圖(單位:米)”,回答5~6題。6.該處海底地形為()A.海嶺 B.海溝C.大陸架 D.大陸坡7.該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板塊碰撞B.板塊張裂C.巖漿活動D.火山噴發6.結合等高線及海水深度可知,該處海底地形中部低、兩側高。據此推斷該處海底地形為海溝。7.海溝為大洋地殼俯沖到大陸地殼下形成,是板塊碰撞形成的。核心點二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作用因素作用過程對地貌的影響流水作用侵蝕沖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形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總體來說使地表變得崎嶇不平;瀑布、峽谷是河流侵蝕作用的強烈表現;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就是流水侵蝕的結果沉積在搬運過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攜帶的物質便逐漸沉積起來山區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沖)積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寬廣的沖積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風力作用侵蝕在干旱地區,風揚起沙石,吹蝕地表;地表沙塵和碎屑被風力侵蝕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巖荒漠形成風蝕溝谷、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戈壁、裸巖荒漠堆積風在搬運途中,當風速減小或氣流受阻,導致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外緣的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1、外力作用與地貌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點及相應的地貌(1)不同區域的主導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區域特點主導外力干旱、半干旱地區晝夜溫差大、降水少風力作用濕潤、半濕潤地區降水豐富、地表徑流大流水作用高山地區氣溫低、冰川發育冰川作用沿海地區海水運動海浪作用(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地區特點典型地貌河流上游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蝕作用為主峽谷、瀑布等流水侵蝕地貌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流速減慢,以堆積作用為主河漫灘、三角洲等流水堆積地貌②風力作用地區特點典型地貌風的源地附近風力強,以侵蝕作用為主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風蝕地貌離風源較遠地區風力減弱,以堆積作用為主沙丘、黃土堆積地貌等風力堆積地貌(3)河流地貌及其形成過程(1)山區河流以侵蝕作用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峽谷,流速快,谷底沉積物較粗大。(2)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水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放慢,攜帶的礫石和泥沙大量堆積下來,形成扇形錐狀堆積體,即沖積扇。一般頂部物質較粗,主要為砂、礫,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黏土,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區綠洲一般位于沖積扇邊緣。在我國天山山麓、太行山東部山麓、昆侖山和祁連山北麓有較大面積的沖積扇。
(3)平原地區河流、河道開闊,水流平緩,以堆積作用為主,形成沖積平原。河底沉積物顆粒較細小,河流發育,往往在凹岸侵蝕而在凸岸堆積。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勢低平、水源充足,有航運和養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在河流入海口處,受潮水頂托等影響,流速減慢,泥沙堆積成多個沙洲,逐漸發育成為三角洲。7.相關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是中國黃土地區粉塵堆積的主要物源區。讀“我國部分區域圖”,說明阿拉善高原沙漠的沙土被搬運到黃河三角洲的過程。
答案:西北風(沙塵暴)將粉塵繼續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四川大決策證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華山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總部招聘6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分廠工會主席培訓
- 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培訓
- 蛋糕店培訓指南
- 采購合同續簽策略重點基礎知識點
- 202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CCICED】2024項目前期研究報告-中國循環經濟
- 歷史與現實的橋梁
- 2025建筑工程設計合同(1)
- 特種設備(承壓類)生產單位安全風險管控(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清單
- 小升初語文:必考古詩詞專項練習
- DB32-T 4281-2022 江蘇省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專業人員配備標準
- 中小型病理技術團隊崗位設置及績效分配現狀分析
- 防護棚驗收表
- 醫院藥學智慧裝備規劃建設構想
- 2023年防腐防火涂裝、鋼結構變形檢測試卷及答案
- 2023年全國電力生產人身傷亡事故統計
- 內蒙古曹四夭鉬礦床原生暈特征及深部找礦預測
- 大學研究生招生體檢表
- 中醫藥知識與技能競賽題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