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活頁形式分冊裝訂!)一、選擇題1.小說《靜靜的頓河》中的一位暴動士兵說:“青天白日里就進行瘋狂的搶劫!把我們家的糧食全搞走啦,連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說這樣為勞動人民嗎?”士兵的話主要針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A.余糧收集制 B.企業國有政策C.糧食稅 D.義務勞動制解析:題干的核心信息是,一位士兵家里的糧食被全部抬走了。結合“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士兵的話針對的是余糧收集制,A項正確;糧食稅是“新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排除C項;B、D兩項與題意無關,排除。答案:A2.1922年在慶祝蘇聯成立的活動中,一個農民興高采烈地對身邊的伙伴說今年的糧食豐收了,他在交納了糧食稅后還剩下不少的余糧。按照當時規定,這些余糧()A.全部上繳國家 B.只能由政府收購C.必須限量交易 D.農民可以自由支配解析:本題比較靈活,注意題干所給的時間“1922年”,此時期蘇聯已經實行新經濟政策,對農業實行糧食稅。答案:D3.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記中寫道:“回憶二三月間,我到俄國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飯的唯一食品。……現在豐富的多了,可非得有錢不可,市場物價因投機商人之故而很不穩。”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變化,主要反映了蘇俄實施()A.工業化方針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新經濟政策 D.農業集體化運動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記憶和理解能力。1921年3月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商品自由買賣,材料中“1921年5月”“可非得有錢不可”可以說明是新經濟政策。答案:C4.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大蕭條的影響和意義因蘇聯的幾個五年計劃而增大。在西方的經濟確實是一團糟的同時,蘇聯正在繼續進行經濟發展方面的獨特實驗。”“獨特實驗”主要表現是()①優先發展重工業②解除部分企業的國有化③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④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題目中的“大蕭條”指的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此時的蘇聯在經濟上正在形成“斯大林模式”。該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工業上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上走集體化農莊的道路。故①③④表述正確。②為新經濟政策,故排除。答案:D5.(2023·遼寧大連八中月考)斯大林曾說:“蘇維埃國家在原則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戰敗國人民一類的齷齪辦法吸收工業化資金。至于借用外債的這種辦法,蘇聯卻沒有加以利用的機會,因為資本主義國家拒絕借款給蘇聯。”為擺脫這一困境,蘇聯實施了()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農業集體化政策 D.社會主義工業化政策解析:材料文字說明蘇聯進行工業化建設需要大批資金,而蘇聯既不能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謀求貸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奪的方式為工業化建設積累資本,蘇聯的工業化建設只能依賴自己國內資金,為此蘇聯實行農業集體化政策,但農業長期為工業化建設讓步會造成國民經濟的不平衡和非健康的發展,所以答案選C項,A、B兩項蘇聯尚未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D項強調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而非解決工業化建設資金方法。答案:C6.(2023·北京市西城區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斯大林時期蘇聯經濟體制的主要特點是()A.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B.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C.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 D.擴大國營企業的自主權解析:斯大林時期蘇聯經濟體制的主要特點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故A項正確;斯大林時期并未建立市場經濟,故B項錯誤;斯大林時期蘇聯實行單一的公有制,不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情況,故C項錯誤;擴大國營企業的自主權是蘇聯經濟改革時期的措施,故D項錯誤。答案:A7.20世紀30年代以來“生鐵、煤炭、鋼、石油總是優先于飲食、住房、醫院、學校和服務行業。……工業化加上類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價是災難性的。……對人的漠不關心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對材料理解最為準確的是,“斯大林模式”下()A.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不利于生產發展B.工業化加速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C.單一的公有制體制阻礙了生產發展D.工業化加速的同時忽視了改善民生解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在“斯大林模式”的前期推動了蘇聯經濟發展,使蘇聯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故A項錯誤;工業化加速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體現了“斯大林模式”弊端,表述不全面,故B項錯誤;“斯大林模式”工業化方面成績顯著,故C項錯誤;材料中“工業化是災難性的……對人的漠不關心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體現了“斯大林模式”重視重工業,忽視輕工業,沒有改善民生,故D項正確。答案:D二、非選擇題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列寧曾說:“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商品經濟。”“只要仍然有交換,談什么主義都是可笑的。”……后來,他又說:“商品交換失敗了……必須再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業,商品交換沒有得到絲毫結果,私人市場比我們強大,通常的買賣貿易代替了商品交換。”材料二斯大林的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體現著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原則……從理論到實踐都明顯地改變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葉書宗《關于蘇聯的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問題》(1)材料一反映了列寧的經濟思想發生了什么變化?為此,蘇俄的農業政策作了怎樣的調整?(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斯大林的經濟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相比有哪些“改變”。(3)從蘇俄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變化中,我們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啟示?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問;結合教材知識可以回答第二小問。第(2)問,根據材料信息“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提示,可得出兩者過渡方式的改變;再結合教材知識,可從所有制結構、計劃與市場關系兩方面比較兩者的變化。第(3)問,從國情、客觀規律角度出發解讀即可。答案:(1)變化:由排斥商品經濟到依靠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生產力。調整: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2)改變: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