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高考高考沖刺【區一等獎】_第1頁
高中歷史高考高考沖刺【區一等獎】_第2頁
高中歷史高考高考沖刺【區一等獎】_第3頁
高中歷史高考高考沖刺【區一等獎】_第4頁
高中歷史高考高考沖刺【區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商鞅變法1.(2023·山東文綜·47)(10分)【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時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數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時亦難遽變,于是先從在下者起,游說則范雎、蔡澤、蘇秦、張儀等,徒步而為相;征戰則孫臏、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白身而為將,此已開后世布衣將相之例。——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會關系變化,結合史實說明商鞅變法與這一變化的關系。(10分)【考點】商鞅變法【解析】第一小問變化,結合材料中“征戰則孫臏、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白身而為將,此已開后世布衣將相之例。”可以看出部分社會下層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趨勢;第二小問關系,結合所學知識商鞅變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變法實行“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等措施,打擊了舊貴族勢力,為新社會階層崛起創造了條件,進一步推動了社會關系的變化。【答案】變化:部分社會下層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趨勢。(2分)關系:社會關系的變化推動了變法的產生。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力量不斷壯大,他們要求取得政治統治地位,商鞅變法順應了這一要求,商鞅變法中的“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等措施,打擊了舊貴族勢力,為新社會階層崛起創造了條件,進一步推動了社會關系的變化。(8分)吳起變法1.(2023·重慶文綜·1)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饞不蔽忠,言不取茍合,行不取茍容,行義不顧毀譽”的主張。此主張旨在()A.廢除世卿世祿制 B.整頓官場風氣C.削弱王室的特權 D.廢除分封制度【考點】吳起變法【解析】明確主張廢除廢除世卿世祿制是在商鞅變法時期,故A項錯誤;材料“使私不害公,饞不蔽忠,言不取茍合,行不取茍容,行義不顧毀譽”吳起強調官員們不要因私而損害公家利益,統治者不要因饞言而使得忠心的人而受到傷害,官員們在言語與行為上不茍同他人,故B項正確;削弱王室的特權材料無從體現,故C項錯誤;吳起強調官員的言行要符合社會道德約束,而非地方政治制度的變革,故D項錯誤。【答案】B唐代幣制改革1.(2023·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從秦朝鑄造“半兩”錢開始,銅幣主要以重量為名。漢代的“五銖”錢,“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視為標準性的錢幣。由于盜鑄,剪鑿良幣以取銅等原因,錢幣實際重量與錢幣上銘文不符的現象時常發生。隋末,劣幣盛行,“千錢初重二斤,其后愈輕,不及一斤”。幣值混亂,影響流通。針對這種情況,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詔鑄“開元通寶”錢,即在錢幣上鑄“開元通寶”字樣(或識讀成“開通元寶”),大小仿漢“五銖”,稱作一文,亦稱一錢,每十錢重一兩。“新錢輕重大小最為折衷,遠近甚便之”。這成為衡法由十六進位制變為十進位制的關鍵。“錢”取代“銖”成為“兩”以下的重量單位。此后歷代錢幣均稱“通寶”或“元寶”,錢幣上不再標識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號作為錢名逐漸成為常制,如“熙寧通寶”“光緒元寶”等。——摘編自彭信威《中國貸幣史》等(1)根據材料,指出唐代幣制改革的主要內容。(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代幣制改革的意義。(9分)【考點】唐代幣制改革【解析】(1)材料關鍵信息:“這(鑄造開元通寶)成為衡法由十六進位制變為十進位制的關鍵”、“錢幣上不再標識重量”,概括即得。(2)材料關鍵信息:“‘錢’取代‘銖’成為‘兩’以下的重量單位”“錢幣上不再標識重量”,可見唐代幣制改革終止了五銖錢長期流通的歷史,開啟了新的貨幣體系,從長遠看,幣值與錢幣重量脫鉤,還為非金屬貨幣紙幣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此后歷代錢幣均稱‘通寶’或‘元寶’”,可見唐代幣制改革為年號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唐代幣制改革有利于避免“劣幣盛行”,為商品交易提供便捷,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答案】(1)內容:推動了衡法向十進位制轉變;不再直接以錢幣重量體現幣值。(6分)(2)意義:終止了五銖錢長期流通的歷史,開啟了新的貨幣體系;幣值與錢幣重量脫鉤,為非金屬貨幣產生創造了條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年號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9分)王安石變法1.(2023·福建文綜·41)(16分)歷史請在A、B、C三題中任選一題作答。答題時請在答題卡對應位置上填涂選答的題號。A【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亂……而又田制不立,田畝轉易、丁口隱漏、兼并偽冒者未嘗考按,故賦入之利視古為薄……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方量畢,以地及色,參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稅則。——摘自馬端臨《文獻通考》卷四《田賦考》材料二應將王安石變法置入唐宋變革的歷史契機中考察。北宋處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約租佃經濟確立的社會轉型時期,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觀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變……改革的成敗得失,絕非改革者的執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單從集團斗爭上去尋找原因,必須深入到表面沖突下的時代潛流中去探究。——摘自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變法的哪項法令?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該法實施的目的。(6分)(2)材料二中的“社會轉型”在經濟上有何表現?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王安石改革成敗得失必須“深入到表面沖突下的時代潛流中去探究”。(10分)【考點】王安石變法【解析】(1)第一小問法令,根據材料一“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方量畢,以地及色,參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稅則”,結合王安石變法內容可知是方田均稅法。第二小問目的,根據材料“而又田制不立,田畝轉易、丁口隱漏、兼并偽冒者未嘗考按,故賦入之利視古為薄”,結合所學,從增加財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均攤賦稅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問表現,根據材料二“北宋處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約租佃經濟確立的社會轉型時期”歸納為舊田制瓦解,租佃經濟確立。第二小問簡析,從王安石變法背景,即積貧積弱和社會矛盾等角度來回答。【答案】(1)法令:方田均稅法。(2分)目的:均攤賦稅;增加財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對其中2點即可,4分)(2)表現:舊田制瓦解,租佃經濟確立。(4分)簡析:長期以來遺留的弊端延續到北宋中期,各種社會矛盾交織;王安石試圖扭轉積貧積弱局面,契合時代要求;應將王安石變法成敗得失置于唐宋變革的歷史契機中考察。(答對其中2點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6分)清代養廉銀制度改革1.(2023·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銀180兩,正七品知縣45兩,正九品官員33兩。這些銀兩除養家糊口外,還要支付隨從、幕僚的酬金及辦公費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級官員在征收田賦等稅收時,以各種名義額外加征。這些稅外之稅,小部分作為各級衙門的辦公經費,大部分被各級官員據為己有。“大州上縣,每正賦一兩”,額外加征“銀一錢五分,二錢不等”;部分州縣“數倍于正額”,以致引發民變。雍正帝認為,與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數;與其營私而中飽,不若責其辦公。他決定改革,明確規定加征的稅額,統一管理,用于發放以“養廉”為名的津貼。養廉銀的數目,視職位的高低及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總督每年約二萬兩,州縣官每年也有二千兩左右。用作辦公經費與官員薪水補貼。官員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編自黃惠賢等《中國俸祿制度史》(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養廉銀制度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養廉銀制度的作用。(7分)【考點】清代養廉銀制度改革【解析】(1)從材料中“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銀180兩,正七品知縣45兩,正九品官員33兩。這些銀兩除養家糊口外,還要支付隨從、幕僚的酬金及辦公費用,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原因有官員薪俸偏低;地方辦公經費不足;從“各級官員在征收田賦等稅收時,以各種名義額外加征。這些稅外之稅,小部分作為各級衙門的辦公經費,大部分被各級官員據為己有”,可知原因有各種稅外之稅繁多,官員貪腐現象普遍;從““大州上縣,每正賦一兩”,額外加征“銀一錢五分,二錢不等”;部分州縣“數倍于正額”,以致引發民變”可知原因是百姓稅負沉重,社會矛盾尖銳;從“雍正帝認為,與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數;與其營私而中飽,不若責其辦公。他決定改革,…用于發放以“養廉”為名的津貼”,可知原因有政府力圖整頓整治。(2)結合養廉銀制度出現的原因,辯證全面地分析該制度對當時官場和社會起到的作用。【答案】(1)原因:官員薪俸偏低;地方辦公經費不足;各種稅外之稅繁多,官員貪腐現象普遍;百姓稅負沉重,社會矛盾尖銳;政府力圖整頓整治。(8分)(2)作用:提高了官員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貪腐;暫時減輕民眾負擔,緩解社會矛盾;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貪腐問題。(7分)歐洲的宗教改革1.(2023·安徽文綜·20)歷史示意圖通常以簡單的線條和符號等反映人類某一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狀況。圖3反映的歷史事件是()A.文藝復興B.宗教改革 C.啟蒙運動D.工業革命【考點】宗教改革;歐洲的宗教改革【解析】文藝復興起源于意大利,雖然后來擴展至西歐等地,但是中心區主要在意大利,這種結構與圖片不同顏色構成的區域分布明顯不符,故A項錯誤;圖片中出現“教皇國”,可以看作是一個關鍵信息,據此出發,羅馬城所在的淡黃色分布區域、以日內瓦為中心的綠色地區、以及神圣羅馬帝國偏北的深黃色地區分別對應傳統天主教、加爾文教和其他新教的勢力范圍,符合史實,故B項正確;啟蒙運動興起于英國,高潮是在法國,這與圖片所示側重點不符,故C項錯誤;工業革命首先發生于英國,接著擴展至法國、美國等地,與圖片不同顏色標示的示意結構不吻合,故D項錯誤。【答案】B日本明治維新1.(2023·北京文綜·23)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項教育指令稱:應利用“古今之畫像照片”宣傳孝忠精神;與其過分關注高深的理論和外語,不如對農商庶民施以適于生存的實際教育。結合所學判斷,該指令()A.試圖阻止西方科技的傳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強化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度 D.旨在培養掌握現代技能的忠順臣民2.(2023·江蘇單科·24)【選做題】本題包括A、B、C、D四小題,請選定其中兩小題,并在相應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若多做,則按作答的前兩小題評分。A【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文明開化”是明治維新的有機組成部分,給日本社會帶來了震撼和反思。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發布廢止幕府時代服飾的布告,自天皇以下,達官貴人紛紛在正式場合身穿西洋大禮服,洋服一時成了時髦衣著。飲食結構也在變化,幕府時代禁食的牛肉被稱為“開化的藥鋪”、“文明的藥劑”,“士農工商、男女老少、賢愚貧富等咸以不食牛肉為不開化”,牛肉火鍋店里顧客盈門。一群群年輕人聚在店里邊大嚼牛肉,飲用葡萄酒,邊用蹩腳的英語談論時事,成為眾人趨之若鶩的時尚。——宋成有《新編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學者認為)一國文明之進步,必基于國民本來之元氣和性格,絕不是僅憑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虛飾就可以得到解決的。然而,我國開國以來只是眩暈于滔滔而來的泰西文明之外觀,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結果,便產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風潮。此風潮破壞了作為國民獨立之根基的國民性格,虛飾了一國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學集》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開化的特征。(4分)(2)據材料一、二,說明日本人在吸收外來文明的態度上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前后態度產生的原因。(5分)(3)據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暈于滔滔而來的泰西文明”這一錯誤的實質。(1分)【考點】明治維新【解析】(1)據材料一中“太政官發布廢止幕府時代服飾的布告,自天皇以下,達官貴人紛紛在正式場合身穿西洋大禮服,洋服一時成了時髦衣著”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據材料一中“洋服一時成了時髦衣著。飲食結構也在變化”得出涉及范圍廣泛,據材料一中“洋服一時成了時髦衣著”、“成為眾人趨之若鶩的時尚”得出國民競相效仿,據材料一中“一群群年輕人聚在店里邊大嚼牛肉,飲用葡萄酒,邊用蹩腳的英語談論時事”、“牛肉被稱為文明的藥劑”、“咸以不食牛肉為不開化”得出學習西方表面化。(2)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一“成為眾人趨之若鶩的時尚”,據材料二“一國文明之進步,必基于國民本來之元氣和性格,絕不是僅憑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虛飾就可以得到解決的”得出由模仿虛飾變為理性對待;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二“我國開國以來只是眩暈于滔滔而來的泰西文明之外觀”、“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結果”并結合所學分析得出前因:擺脫民族危機,改變落后狀況,據材料二“產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風潮”、“一國文明之進步,必基于國民本來之元氣和性格”并結合所學分析得出后因:全盤西化的現實危害,傳統文明的社會價值。(3)據材料二“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得出片面理解西方文明。【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圍廣泛;國民競相效仿;學習西方表面化。(4分)(2)變化:由模仿虛飾變為理性對待。(1分)前因:擺脫民族危機;改變落后狀況。(2分)后因:全盤西化的現實危害;傳統文明的社會價值。(2分)(3)實質: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內涵)。(1分)戊戌變法1.(2023·山東文綜·19)史學研究受時代和社會環境的制約與影響。表2所列為1949—1978年間國內史學界發表的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專題研究論文數量,它反映了這一時期學者們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表2研究專題論文數量(篇)甲722乙287丙614丁96A.太平天國運動B.義和團運動 C.戊戌變法D.辛亥革命【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