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荷塘月色》導學案一、概述·高一語文·《荷塘月色》是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2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大概需要3課時。·本單元——現當代散文單元學習重點就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文章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要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讓學生仔細品位語言,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朱自清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運用白話文描寫景致獨具魅力,被稱為寫景的好手。并且在景物描寫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僅具有繪畫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壯年時期的作品,他的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堪稱現代白話文的典范。因此,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要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讓學生仔細品位語言,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二、教學目標分析<一>三維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強化誦讀,批文入景,緣景悟情;結合寫景片段,體會語言美,意境美;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3)情感與態度目標:把握作者不滿現實,追求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精神并學會關注生活中的美點、亮點,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對待人生。<二>教學重難點(一)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分析:(1)按觀察的角度、逐漸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2)體味作者匠心: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神韻。茶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是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二)本文的寫作線索是什么?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線索,很有特色,如同經、緯兩條線穿織在一起。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變化好似一條經線,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猶如一條緯線。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所以”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三)”通感”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及作用是什么?分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本體——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覺)喻體——渺茫的歌聲(作用于人的聽覺)把作用于嗅覺上的花香“錯置”到聽覺上合理嗎?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形象生動。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風中的賞花人嗅那馨香,時有時無,這種體驗是真實的;聽那從遠處高樓飄來的歌聲,時斷時續,同樣是真實的體驗。這兩個“真實”便把不同類的感官功能溝通了。作者在感覺上的體驗是細膩而豐富的。這一句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三、學習者特征分析通過平時的觀察、了解,以及試卷答題得分情況來分析,學生以前曾學過散文,但是只是比較淺顯的理解和鑒賞,他們有一定的基礎,但方法上還有一定的欠缺,加之他們沒有豐富而曲折坎坷的社會閱歷,對生活認識不深,所以教師應在第一篇散文的分析上多加引導。盡力結合學生的生活現象進行類比。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本節課為了先提高其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我主要采用誦讀、點播、引導、討論等方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去觀察驗證作者的比喻是否貼切,并試著進行其他的比喻。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教學地點:多媒體教室教學資源與工具:誦讀錄音
ppt素材六、教學過程(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來上高中的一個目的就是考取理想的大學,那么你們最大的夢想是什么呢?(文科:考北大;理科:考清華)。其實除了你們,還有好多外國朋友及社會名流也十分向往到北大清華,特別是清華,他們想去看一看清華的“荷塘”,因為他們被一位偉大的散文家的一篇散文所打動,那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板書)(二)作者回顧: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語言教材選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這兩篇傷口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圳特區深的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關于他的生平經歷,同學們還知道些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口述,最后教師概述)教師:朱自清行政管理由一位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鍛煉成長為“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經歷了艱難曲折,走過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從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敗的日子悲憤、彷徨的復雜心情和了解他為什么要在對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這對全面、正確評價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當然,我們的教學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對傷口結構、語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這些,對作品主旨的認識也不會落到實處。(三)初步感知1.聽《荷塘月色》的配樂錄音(如不具備這個條件,可由教師表情朗讀)2.檢查字詞:煤屑(
)蓊蓊郁郁(
)踱步(
)脈脈(
)獨處(
)裊娜(
)(四)課文探討教師問:作者細致描寫荷塘的文字是第幾段?(第4段)現在請一位同學再朗讀一遍這個段落。(五)作品結構分析。教師啟發指導:《荷塘月色》共8個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獨立性,但從作者的行蹤變化上看,從扣文題的主體文字與宕開筆墨寫聯想的“閑筆”來看,這8個自然段還是可以劃分成幾個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們對內容的分析和對主旨的探索。在教法上可以有兩種考慮:讓學生提挈每個自然段的內容(用語要簡明、準確),然后進行歸納。第1段獨游荷塘的時候、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第4段荷塘美麗的景色。觀荷塘第5段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第7段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第8段在思鄉與遐想中蹁回家門。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應歸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應獨立。第7~8段由現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這樣分析,全文確實應劃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說明:上面的“段意”,“部分劃分”中有關文字可作為板書出現)引導學生抓住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變化這一線索來分析作品結構框架。(六)找出直接抒情的語句,對其中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講析,讓學生品味體會。分析直接抒情的語句(讓學生按行文先后摘選)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是分量很重的一筆,可見“文由情生”。提問:起筆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討論明確:不加掩飾直反正情懷顯出作者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也游荷塘的緣由(欲排遣苦悶之情)。至于為什么有這種情緒,學生一定很關心。因此,在此可以聯系作者撰文時間啟發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的情況(教師要幫助學生抓要點,防止說開而不可收),進而說明當時朱自清的思想狀況:朱自清曾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目睹過“三。一八”慘案的全過程(他那天參加了請愿游行)。他追求進步,痛惡黑暗的反動統治;他雖然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但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在大革命高潮時,他很興奮,時時關注著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國的統一各民主的實現。“四。一二”政變,給他的打擊是學生的,他“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按他當時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一見陳竹隱藏《憶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筆是他尋求解脫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誕生是很自然的。用”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來概括、濃縮他當時的心緒是十分準確的。弄清這句的含義也有助于弄清他為什么要大寫荷塘月色之美,要發思古之幽情了。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是獨處的妙處”)這一段,拋開了寫景,句句都是內心活動。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提問)要解決這個問題,需引導學生體會前兩段與此段的內在聯系:1抒發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正是對“心情頗不寧靜”的自我調節。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態_煩擾的思緒壓抑不住,一定要說出來。只有在清冷的不幸里獨處才“覺得是個自由的人”,這其中不就蘊含著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嗎?2從行文上看這一段似乎是“游離”出來的抒情段,但從時空上看,這一段與第2段是同步的。實際上,這“情”還是離不開“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獨行在那條極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發所謂“獨處”之情呢?說明:“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在分析時不能草率。1在行文上,這是一個過渡句,提挈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對這點,好認識;它與第2段有什么關系,則容易被忽略。這句是對“去荷塘”文字的一個接續,2、3段便渾成一體了(再次證明第3段并非”游離”出來的段落)。2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尋美來自慰,反映了不滿現實而又幻想超脫現實的心態。(七)解析第4段,看作者是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詞表達意境的。1.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順筆寫縷縷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流水,層次井然,形象精確。審按觀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來寫的。(教師在講述時要盡量引用原句,重點詞語隨手板書,如”彌望”、”裊娜”等等。)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順序特點,但細一研究,還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1)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把荷塘寫”活”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回答,這就叫”讀進去”。估計學生很容易認為只是到了”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到荷塘的那邊去了”才由”靜”轉入”動”。這種認識是膚淺的,是套用”動靜結合”這一評語,缺少鑒賞力。實際上,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有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物靜而情動。花、葉、流水的人格化表現了景與情的交融,潛在的韻致也就流動起來了。作者把葉子比成”亭亭有舞女裙”,說是靜,卻有動,也許葉子靜靜地鋪展著,可喻體中的女郎是在旋著舞著的,否則,那裙裾怎能臨風傘開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澀”一詞來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而人尋味,不僅暗合古人對荷花”綽約若處子”的贊譽,更是站讀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澀”于顏內心怕更怦怦吧!這”動”已溢于文字之外了。說明:上面這各種分析,教師應當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學生也達到這個深度,要適情而定,不要脫離學生實際硬灌,能啟發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點還是抓詞語在語境中的涵義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2)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的神韻。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引導學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葉田,滿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卻斷定那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是由于葉子的”風致”引起的合理想象。這是很精彩的一筆。為滬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還可以啟發他們從”視覺——嗅覺——聽覺”這一角度來欣賞作者怎樣描寫荷塘,進而還能解決一個問題:第4段是”人在景外”不是”人在景中”(實際上是”情景交融”的問題。)(八)關于”通感”問題。(見”難點、重點分析”第3題。)(九)第5、6段的講析。這兩段,應完全交給學生分析,教師不應再細說了,否則就會”剝奪”學生的必要的鑒賞機會。這兩段的閱讀點,欣賞點似可放在對某些字詞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導學生研究其中極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房東協議合同樣本
- ktv購銷合同樣本
- 2025化工企業職業病防護告知合同
- 公司酒水采購合同樣本
- 供價合同標準文本
- 傳媒主播合同樣本
- 公司授權開店合同范例
- 關于學校物業合同樣本
- 眾籌修路合同標準文本
- 代理采購合同樣本
- 衛健系統深入開展矛盾糾紛“大走訪、大排查、大化解”專項行動工作方案
- 三年級音樂上冊 《法國號》課件教學
- 鄉鎮(街道)財政運行綜合績效評價報告及自評指標
- 餐飲部作業流程圖
- 代建項目管理手冊
- WS/T 510-2016病區醫院感染管理規范
- GB/T 15065-2009電線電纜用黑色聚乙烯塑料
- 中層干部任期考核民主測評表
- 十二經絡及腧穴課件
- 辦公室工作存在問題(總結12篇)
- 精細化工產品公司企業經營戰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