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單元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列對電影《哥倫布傳》主題曲《1492,征服天堂》的解釋明顯錯誤的一項是()理想讓我們堅強歐洲人發現美洲新大陸B.揭開歐洲商品傾銷的序幕C.導致歐洲嚴重的階級對立D.引起歐洲經濟結構的變動3、某學者寫道:“衰落是一個容易使人上當的詞,因為它包含了兩個相去甚遠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減弱,一是內部力量的衰敗。……拿16世紀的意大利來說,……在外部因素使其喪失了經濟強國的地位之后,內部文化仍可達到巔峰。”這里所說的“外部因素”是指()A.“商業革命”的影響 B.“價格革命”的影響C.“商業戰爭”的失利 D.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4、美國經濟學家費雪提出了著名的貨幣數量方程式,即“PT=MV”(分別代表價格、交易的商品總量、貨幣量、貨幣流通速度)在T和V比較穩定時,該方程式能夠用以解釋()A.新航路開辟后的商業革命 B.世界市場雛形出現C.新航路開辟后的價格革命 D.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5、在世界近代歷史上,曾出現如下國際分工:美洲和東歐提供自然資源,非洲提供奴隸勞動力,亞洲制造日常消費器和奢侈品,西歐則主要從事運輸業、金融業和制造業。促成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開辟B.荷蘭和英國的殖民掠奪C.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D.第二次工業革命6、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寫道,研究世界歷史“就如一位棲身月球的觀察者從整體上對我們所在的星球進行考察時形成的觀點,因而與居住在倫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觀察者的觀點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諾斯此處所強調的是,研究世界歷史應()A.突出對于各國歷史的研究B.超越地區和民族的界限C.特別關注東方民族的歷史D.側重對大國歷史的考察7、166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發布特許狀,稱“朕業已批準恩納建立工廠,制造各種長短經線的風景和人物圖案的花氈,朕準予恩納、其后嗣及其委托人得享此特許及設廠經營,為期30年;為此,禁止其他人等侵犯”。這表明。()A.法國的工業水平較高 B.路易十四好大喜功C.恩納的花氈深受歡迎 D.國家管制工業發展8、“它是18世紀盈利最多的商業活動之一。其經濟代價在于,從歐洲進口的廉價工業制成品破壞了當地的原始產業,令無數家庭淪為赤貧。它還導致一些地區出現人口荒蕪的情況……”上述評價主要是針對( )A.世界市場的擴大對歐洲的影響 B.殖民掠奪對印第安人的影響C.殖民擴張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 D.奴隸貿易對非洲的影響9、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種人成了當地的主要居民。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歐洲的殖民擴張B.土著居民的減少C.種族之間通婚D.戰爭難民涌入10、17世紀,荷蘭政府對進口貨物收取相當低的關稅,而且實行完全的自由貿易,其安特衛普港口更成為歐洲商人和商品的集散中心。據此可知,當時荷蘭()A.積極開拓海外市場B.壟斷了西方海外貿易C.重視發展工業經濟D.成為歐洲的貿易中心1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對其他國家工業的實際促進比對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國工業的促進還要多。僅就亞麻布一項而言,據說,這些殖民地的年消費量可達300萬英鎊以上,當然,我不敢保證這一致據的準確。但是,這一巨大的消費量幾乎全由法國、佛蘭德斯、荷蘭和德國提供。”材料中所述歷史現象主要反映出()A.以西歐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B.西葡兩國錯失早期殖民擴張帶來的工業發展機遇C.西葡兩國同英法荷德等國展開爭奪市場的激烈競爭D.殖民地與宗主國形成“原料供給——市場占有”關系12、1829年,卡萊爾在《愛丁堡評論》中指出:“在各個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趕出他的作坊,讓位給一個速度更快的、沒有生命的工匠。梭子從織工的手指間掉落,落入穿梭更快的鐵指當中。“材料反映出:()A、蒸汽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B、紡織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C、紡織業生產方式發生改變 D、英國的紡織業走向衰落13、1814年11月29日,正當《泰晤士報》的手工印刷工人準備工作時,社長竟向他們出示了一份印好的報紙,并驕傲地對工人們說:“本期報紙在一個小時內就印刷完畢,這是印刷術發明以來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學對這則材料發表了如下的意見()甲說:這不可能,活字印刷術在19世紀還沒有傳人西方呢。乙說:這太夸張了,不可能在這么短時間內印好報紙。丙說:這是可能的,工業革命使機器生產的效率明顯優于傳統手工方式。丁說:我也認為是真實的,因為我聽說這則材料來自于一位學者的著作。哪一位同學的意見最為合理?()A.甲 B.乙 C.丙 D.丁14、有歷史學家發出感慨:“為什么工業化浪潮不是在法國之后穿過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呢?是地中海太寬闊了嗎?果真如此,那么為什么又能橫渡大西洋而北美生根開花?”這主要說明()A.海洋國家比大陸國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B.地緣是一個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因素C.制度是一個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因素D.要實現工業化就必須發展資本主義制度15、“由于蒸汽機的使用,使機器的構件發生了本質變化。比如珍妮紡紗機原來是木質的,如果用蒸汽機帶動的時候,木頭就不行了,它就需要用鐵來制造,這樣對鐵的需要就非常大了。”這表明蒸汽機的使用()A.推動了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B.推動了鋼鐵冶煉技術興起C.推動了機器制造業的發展 D.使木制材料退出英國市場16、現代金融市場起源于西方,其從北意大利發展到荷蘭,最后到達英國和美國。其中,從荷蘭發展到英國的主要原因是()A.英國拓展市場,加快了城市化B.英國進行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C.英國改革議會,完善了民主政治D.英國進行殖民擴張,成為“日不落帝國”17、“在一個世紀里,西班牙的物價上漲了約四倍……(在這場運動中)獲利最大的是商品生產的經營者,即手工工場主、資本主義農場主、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牧場的新貴族,還有繳納定額貨幣地租的富裕佃農。”材料所述的這場運動()A.引發了圈地運動,推動了工業革命的持續發展B.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宗教改革C.促進了階級關系的變動D.加劇了殖民擴張,導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8、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18世紀末葉,歐洲人對中國的欽佩開始消逝……歐洲人開始對中國的自然資源比對中國的文化更感興趣。”歐洲人對中國的態度發生轉變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開辟 B.工業革命的開展C.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加深 D.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19、19世紀中期,居住在偏遠地區的農民能放心使用復雜的機械,因為他們知道,用電報告知所損壞的機械上任何部件的號碼,便可很快獲得新的部件并自己完成更換。這主要得益于()A.新信息技術的出B.新交通工具的發明C.農業機械化的普及 D.標準化生產的形成20、“自由主義”這個詞在英語中第一次出現是在1819年;“激進主義”,1820年;“社會主義”,1832年;“保守主義”,1835年。“個人主義”、“立憲主義”、“人文主義”、“女權主義”和“君主主義”這些詞,都出現于19世紀30年代。“民族主義”、“共產主義”、“浪漫主義”則是在19世紀40年代出現的。以下評論,正確的是()A.工業革命造成了主義的泛濫B.所有“主義”都具有政治色彩C.近現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歐洲D.工業革命深刻影響了歐洲社會21、1880年,招貼畫在英國街頭幾乎隨處可見。當時的倫教就有150名張貼工,他們每周要貼大約九萬張海報.在法國.巴黎的街道與墻壁幾乎成了海報藝術的畫廊,各式各樣的商品廣告在填補城市的每個空白處,從戲劇、歌舞表演到自行車、香水、煙草以及餅干.1881年,巴黎市政府頒布了-條法令,規定海報必須在指定的區域內張貼,而且上面必須有政府公章表明已交“張貼費”。這說明()A.英國和法國是世界上廣告業發展最快的國家B.近代工業的發展推動政府的政策調整C.政府限制和干預新興行業發展的現象開始出現D.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廣告業的無序發展,影響了城市的形象22、《世界近代史》:“1870年以后,隨著科技的巨大進步和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的興起,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要求的資本也就越來越多……此外,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也加速了大資本吞噬小資本的進程。”該描述可理解為()A.形成了資本主義工廠制 B.克服了生產的無計劃性C.出現了新的生產組織形式 D.引發了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23、1877年,德國專利法生效后,最大的六家企業在80年代共向英國購買了948項專利,而同時期英國最大的幾家企業只購買了86項專利。這表明()德國缺乏技術創新環境 B.德國更注重技術的積累C.英國固守傳統工藝技術 D.歐洲技術創新氛圍濃厚24、以下是英、美、法、德工業生產總和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表年代18701896~19001913比例78%74%72%由表中數據可以推知,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A.歐美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盛極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業化有所發展C.世界各國工業發展差距明顯縮小D.世界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25、19世紀80年代末,在石油、采煤、榨油、煙草、制糖等部門都出現了托拉斯組織。托拉斯的形成,給壟斷資本家帶來超額利潤。但美國國會在1890年7月2日通過《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該法主要為禁止限制性貿易作法及壟斷貿易的行為。此法出臺的主要原因是()A.托拉斯的形成導致中小企業主、農場主的破產B.托拉斯的形成導致廣大勞動群眾生活的惡化C.托拉斯的形成破壞了自由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D.托拉斯的形成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26題12分,27題16分,28題22分,共50分)26、(12分)史觀就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依據下表對四種史觀的解讀,結合相關知識,回答問題。史觀解讀革命史觀人類歷史是通過不斷的革命(階級)斗爭推動社會演進的歷史。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建立新的階級的統治文明史觀人類文明演變分為農業文明時代,農業文明分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工業文明分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全球史觀世界各個地區、各種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發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狀態,形成密切聯系的全球統一體,這一進程是歷史發展的客觀主導趨勢現代化(近代化)史觀人類歷史是實現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現代化(1)長期以來,在有關世界近代史開端的問題上,存在幾種不同觀點。解放后我國史學界一般都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請問,這一觀點的依據是什么?體現了什么史觀?(4分)(2)另一種觀點認為,1500年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因為1500年前后特別是16世紀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表明人類歷史進入了劇烈的社會轉型時期。目前,史學界大部分學者都持這一觀點。請從文明演進或近代化的角度簡要說明這一觀點的合理性。(2分)(3)2023年是辛亥革命105周年紀念,請用上述史觀解讀辛亥革命的歷史影響。(6分)27、(1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97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斯威齊指出:“全球化不是一種條件或一種現象,而是一種已持續了很長時間的進程。……至四五百年前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活生生的社會形態在世界上出現以來,這一過程就開始了。”——《論經濟全球化與經濟》材料二“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運用產業革命造就的廉價商品,利用先進的洋槍洋炮,叩開了閉關自守的古老國家的大門。——陳欽莊、計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簡編》材料三戰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②國際復興開發銀行③__________世界經濟向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你認為全球化開始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它對人類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響?(4分)(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近代兩次工業革命時期推動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3)戰后世界經濟體系三大支柱中的③是什么組織?簡要說明該組織的作用以及后來的沿革。(6分)(4)四五百年以來的全球化使任何國家都受到強烈沖擊,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是如何應對的?(4分)28、(22分)交通建設對人類的政治、經濟、思想都有深刻的影響。請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源抵甘泉,嵌山湮谷,千八百里”。有學者對秦直道遺址做了實地考察,使直道的位置和走向得到確認。經實測,直道全長七百余公里,許多路段殘存路面的寬度在30米至50米之間。﹣﹣人民版歷史必修一P9知識鏈接(1)秦始皇修“直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除直道外,秦始皇還進行了哪些交通方面的建設?(4分)材料二:列強在中國爭得的鐵路投資權(截至1898年11月)國名在中國投資的鐵路共計英國2800英里6420英里俄國1530英里德國720英里比利時650英里法國420英里美國300英里材料三:鐵路上的“馬拉火車”為將河北開平礦物局出產的煙煤運出,由中國商人出面,于1881年建成了從唐山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這是中國人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但清末的中國官府卻視先進的蒸汽機車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顫聲驚動了距離唐山不遠的東陵,就讓騾馬充當火車頭,鬧出了“馬拉火車”的天下奇觀。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火車不再陌生,鐵路的修筑也出現熱潮,火車成了人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來自人民版必修二P70知識鏈接(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此時期的鐵路修建有何特點?這種鐵路修建方式反映了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的手段有何變化?(4分)(3)材料三中,從“‘馬拉火車’的天下奇觀”可以看出阻礙近代中國鐵路事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什么?從“‘馬拉火車’的天下奇觀”到“火車成了人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可以看出近代中國鐵路交通事業的發展,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鐵路交通發展的有利因素及近代中國鐵路交通發展對當時社會思想觀念的積極影響。材料四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社會生產力的迅速上升,棉花、布匹、煤炭及各種原料和產品的運輸日益成為十分突出的問題。古老的帆船和馬車,不僅載運量小,速度慢,落后的工具已經成為大工業生產的障礙。(8分)(4)根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指出,為解決工業革命興起后的運輸問題,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在交通運輸業方面取得哪些革命性的成就?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交通運輸業的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有何作用?(6分)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哥倫布發現美洲。哥倫布在1492年航行抵達美洲,但他至死都認為那里是印度,由此可知哥倫布心目中的天堂是印度,故A項錯誤,符合題意;哥倫布探險的主要目的是尋找黃金,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航行的順利進行,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哥倫布率先發現美洲新大陸,使人類世界開始連為一體,影響深遠,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2、【答案】D【解析】此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對歐洲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變動,為后來新興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礎,故選D項。發現美洲大陸只是新航路開辟帶來的一個結果,故A項不符合題目的要求;此時還處于早期殖民擴張階段,商品傾銷主要是在工業革命時期,故B項錯誤;階級對立是政治上的結果,源于經濟結構的變動,即C從屬于D,故C項錯誤。3、【答案】A【解析】長期以來,意大利商人把東方商品通過地中海轉運到西歐,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新航路開辟后引發“商業革命“,表現為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喪失了經濟強國的地位”,故A項正確;“價格革命”的表現是金銀貶值,物價上漲,與題干不符,故B項錯誤;“商業戰爭”的失利與史實不符,故C項錯誤;16世紀英國尚未發生工業革命,故D項錯誤.故選A.4、【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根據題干信息,黨T(交易的商品總量)和V(貨幣流通速度)穩定時,P(價格)和M(貨幣量)成正比,貨幣量越大,商品價值越高,新航路開辟后大量的黃金涌入歐洲,導致歐洲的物價上漲,貨幣貶值,故選A。考點: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新航路的開辟·影響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關鍵詞“非洲提供奴隸勞動力,亞洲制造日常消費器和奢侈品”可知,這出現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因為在工業革命后,英國開始廢除三角貿易,對亞洲主要是掠奪原材料而不是奢侈品,而B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關,C和D則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為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且分工不同,故選A。考點——新航路的開辟6、【答案】A【解析】結合材料中的關鍵詞“整體”,可以知道作者強調研究世界歷史應用整體的眼光來看待,這是史學研究中“整體史觀”。整體史觀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考查歷史,認為人類歷史由各地區間的相互閉塞到逐步開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聯系密切,終于發展成為整體的世界歷史的客觀過程。故A項正確;BCD項包含在A項之中。7、【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朕準予恩納、其后嗣及其委托人得享此特許及設廠經營,為期30年;為此,禁止其他人等侵犯”可知,反映的是國家管制工業發展,故D項正確.其余三項均不符合,應排除.故選D.8、【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拓展的相關內容。從材料“18世紀”、“歐洲進口的廉價工業品”、“人口荒蕪”等信息可知評價的是黑奴貿易對非洲的影響。A、B、C三項不符材料信息,故選D項。9、【答案】A【解析】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歐洲的殖民擴張,大批歐洲人涌入北美洲、大洋洲等地,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的人口流動,同時歐洲殖民者的掠奪、奴役、屠殺和帶來的傳染病等因素又造成當地的土著居民人口減少,因此選A。BCD都不是正確的解讀。10、【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荷蘭的對進口貨征收的關稅,與“開拓海外市場”“壟斷了西方海外貿易”無關,故A、B項排除;材料主要說的荷蘭的自由貿易問題,重視發展工業經濟不合題意,故C項排除;據材料“17世紀,荷蘭政府對進口貨物收取相當低的關稅,而且實行完全的自由貿易,其安特衛普港口更成為歐洲商人和商品的集散中心”可以得出17世紀的荷蘭成為歐洲的貿易中心,故D項正確。11、【答案】B【解析】從材料來看,作者認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對其他國家工業的實際促進比對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國工業的促進還要多”,理由是從亞麻布的消費來看,西班牙和葡萄牙沒有促進自身資本主義的工業發展,而是對法國、荷蘭等國家產生了積極影響,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A選項說法錯誤,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發生在工業革命后;C選項材料沒有體現這個內容;D選項錯誤,宗主國并沒有提供市場,而是由法國等國家提供。12、【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工業革命的影響。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在英國的紡織作坊中,工匠的地位被取代,紡紗的梭子由“鐵指”來使用,這是一個“速度更快的、沒有生命的工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的是機器的使用對傳統紡織工廠生產的變革作用。材料沒有指出所用的機器就是蒸汽機,A項排除。工匠地位的下降是因為機器的使用,并不是由于技能的落后,B項排除。由于機器取代人力,紡織工廠的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英國紡織業推廣使用機器生產,這在當時能夠推動紡織業的進一步發展,D項表述意思正好相反,排除。故選C。13、【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活字印刷術在15世紀就傳入歐洲了,因此甲的說法錯誤,故A項錯誤.依據題干“1814年11月29日”可知,處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的開展使得機器得到普及,提高了印刷效率,因此乙說法不符合史實,丙說法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C項正確.學者的著作帶有主觀性,不一定真實,因此丁說法錯誤,故D項錯誤.故選C.14、【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工業革命,旨在考查正確解讀材料的能力。題干中強調工業化浪潮在法國、北美進行而不是突尼斯等地,其意在說明資本主義代議制的確立是工業革命發生的前提條件,符合題意的是C項;ABD項不符合題意。考點:工業革命15、【答案】A【解析】A.由材料“由于蒸汽機的使用,使機器的構件發生了本質變化”可知,蒸汽機的使用推動了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故A項正確;B.材料只是體現了動力技術的革新,并不是指鋼鐵冶鐵技術興起,故B項排除;C.C項從材料無法體現;D.材料沒有體現木料退出英國市場,故D項錯誤.故選A.16、【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英國工業革命.需要掌握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解題的關鍵是對英國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的識記和理解.17世紀荷蘭掌握了世界金融市場,建立了壟斷性的貿易公司;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英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進而掌握了世界金融霸權,故B項正確.英國加快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為工業革命,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世界金融市場的變化,與殖民擴張、議會改革不屬于同一層面,故CD兩項錯誤.故選B.17、【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價格革命的影響。根據材料信息“物價上漲了約四倍”“獲利最大的是……手工工場主、資本主義農場主……新貴族……富裕佃農”可知該運動是“價格革命”,價格革命使從事商品生產的新興資產階級獲利,按傳統方式收取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主衰落,從而促進了階級關系的變動,故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B、D三項與“價格革命”沒有關聯,故排除。18、【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意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的能力。從題中“18世紀末葉”、“對中國的自然資源比對中國的文化更感興趣”等信息可分析出工業革命后,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對原料的需求,因此選擇B項;A、D在時間上不符,排除之;C項不合題意。19、【答案】D【解析】此題考查美國的標準化生產。美國機器的標準化生產,有利于機器的普及,使得偏遠地區的農民都能放心使用機器,因為損壞的部件自己都能更換,故選D項。通信技術的革新主要是在19世紀后半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且通信再發達,沒有零部件,也是空事,故A項錯;新式交通工具與材料中的“號碼”和“自己更換”沒有關系,B項錯誤;C項“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是更方便使用機器的結果,而不是原因。20、【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A.材料涉及多種主義,但不能說主義已經泛濫,故A項錯誤;B.材料中“主義”涉及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并不是都具有政治色彩,故B項錯誤;C.從這些主義的名稱并不能看出近現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歐洲,故C項錯誤;D.材料涉及的主義均出現在19世紀中期,這與當時的工業革命的影響有直接關系,故D項正確.故選D.21、【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據材料提到,1880年,招貼畫在英國街頭幾乎隨處可見。……1881年,巴黎市政府頒布了-條法令,規定海報必須在指定的區域內張貼,而且上面必須有政府公章表明已交“張貼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近代工業的發展促進商品廣告盛行,又推動政府的政策調整,故B正確。材料無法體現英國和法國是世界上廣告業發展最快的國家,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政府限制和干預新興行業發展的現象開始出現,故C排除。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廣告業的無序發展,影響了城市的形象,沒有突出政府政策,故D排除。2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了壟斷組織的出現。資本主義工廠制形成于第一次工業革期間,故排除A;由“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也加速了大資本吞噬小資本的進程”可知并沒有克服生產的無計劃性,所以B不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而不是根本變革,故排除D;由“1870年以后”“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要求的資本也就越來越多”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壟斷組織開始出現,故選C。23、【答案】B【解析】此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成為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其發展的開始階段大量的向英國引進技術,購買專利,積累技術,故選B項。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有許多原創技術,但材料反映的是大量購買英國技術,故A項與題意不符;英國出讓專利數多,而購買的專利技術少,表明英國技術創新的條件和能力還是很強的,故C項與材料不符;材料只談到德國與法國,并沒有表明其他歐洲國家的情況,故由德、法擴展歐洲,使D項的外延不符合題干,排除D項。2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需要掌握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狀況.解題的關鍵是對題干表格的解讀與分析,注意表格中的時間和數據變化.依據題干表格可知,從1870年﹣1913年,英、美、法、德工業生產總和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逐漸下降,從側面說明世界各地的工業化有所發展,故B項正確.A項不符合事實,應排除.CD項從材料中無法體現,應排除.故選B.25、【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托拉斯的形成,給壟斷資本家帶來超額利潤.但美國國會在1890年7月2日通過《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該法主要為禁止限制性貿易作法及壟斷貿易的行為”可以看出托拉斯的形成給壟斷資本家帶來超額利潤,激化社會矛盾,為此美國國會通過《謝爾曼反托拉斯法》來緩和矛盾,故D項正確.ABC三項材料并沒有反映,應排除.故選D.二、非選擇題26、【答案】(1)依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資本主義對封建主義的重大勝利,英國從此開辟了資本主義的時代.史觀:革命史觀.(4分)(2)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歐洲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2分)(3)①革命史觀: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完全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文明史觀: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有利于近代工業化發展.③全球史觀: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或亞洲覺醒)的發展.④近代化史觀: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中華民國共和國;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⑤社會史觀:日常生活、風俗習慣、家庭婚姻等風俗習慣受到極大的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都相應的發生了變化.(6分)【解析】(1)第一小問的依據,結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可知,依據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資本主義對封建主義的重大勝利,英國從此開辟了資本主義的時代.第二小問的史觀,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可以看出史觀是革命史觀.(2)本小問的說明,注意限定信息“文明演進或近代化的角度”,結合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的意義可知,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歐洲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3)本小問的影響,依據題干表格中的史觀,結合辛亥革命的影響可知,革命史觀: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完全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文明史觀: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有利于近代工業化發展;全球史觀: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或亞洲覺醒)的發展;近代化史觀: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中華民國共和國;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社會史觀:日常生活、風俗習慣、家庭婚姻等風俗習慣受到極大的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都相應的發生了變化.27、【答案】(1)標志:新航路開辟。影響: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藥房管理制度
- 風險分級管控方案
- 幼兒園開學第一課活動方案
- 行政管理實習報告
- 食堂衛生保潔制度
- 便道施工方案
- 風電吊裝專項施工方案
- 學校值班制度
- 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實施方案
- 懸臂式掘進機掘進施工方案
- 工會主席培訓
- 《以哪吒精神照亮成長之路》開學家長會課件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學習心得體會與社會責任
- 圖解《弘揚教育家精神》全文課件
- 2025年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高職單招英語2016-2024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地質集團社會招聘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課題申報參考:援藏口述史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挖掘與應用研究
-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
- 2024年南陽農業職業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及解析答案
- 2025年中國電信山東分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讀-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