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京市永寧中學2023屆高三歷史復習精選專題鞏固練(人民版,含解析):選修四專題二東西方的先哲1.柏拉圖經常稱亞里士多德是小馬駒,其意思是指亞里士多德()A.敢于挑戰權威B.與柏拉圖作對C.依賴柏拉圖D.求知欲強2.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下列對孔子的敘述中,正確的有①所著的《論語》是人們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②所編修的《春秋》有“尊王攘夷”之旨③提出“和而不同”以協調禮和仁的關系④在君臣關系上主張“嚴而少恩”、“尊主卑臣”()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3.從研究孔子的視角看,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關于孔子生平的記載屬于()A.原始史料B.二手史料C.歷史解釋D.歷史評價4.《理想國》是柏拉圖影響最大的著作,他在該著作中所探討的主要問題是()A.一個國家如何才能達到正義B.一個國家如何才能實現強大C.什么樣的國家才是真正的民主國家D.什么樣的國家才是真正的富裕國家5.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立者,這里的“儒”是指()A.古代的專業神職人員B.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士C.專門主持喪葬禮儀的人D.肩負維護禮制社會道義的人士6.有人評價蘇格拉底是“西方孔子”。蘇格拉底與孔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相似的思想是()A.萬物起源于水B.人是萬物的尺度C.認識你自己D.知識即美德7.右圖為柏拉圖的一部名著,在里面討論的中心議題是()A.一個國家如何才能達到正義B.法治與人治的關系C.理想國中的居民分為三部分,各自恪守職責D.統治者成為哲學家才能治國8.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設想的理想國家是一個()A.高度集權的專制國家 B.高度民主的國家C.典型的法治國家 D.哲學家王統治的和諧社會9.《論語》中不能收集到的語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D、“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10.在柏拉圖看來,最理想的國家統治者是()A.勇敢的戰士B.勤懇的勞動者C.智慧的哲學家D.奔放的藝術家11.蘇格拉底與孔子都是開山鼻祖式的人物,在東西方歷史上影響深遠,名垂千古。他們的相似點有①都身處奴隸社會時期②都關心和研究人的問題③都探討人的修養與倫理道德問題④都述而不作,但卻名播時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12.柏拉圖設想的理想國家由三個階級的人構成:護國者、衛國者、生產者,他認為如果三個階級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國家必然處于和諧狀態。他認為護國者應具備()A.正義之德B.智慧之德C.勇敢之德D.節制之德13.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勇敢是怯懦和鹵莽的中道,一個人過度好勝就變成了魯莽,過度恐懼而畏縮不前就變成了怯懦。”下列句子有類似思想是()A.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B.“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C.因材施教;有教無類D.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14.下列對孔子及其思想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孔子有濃厚的參政意識,強調“學而優則仕”B.孔子自漢代起就深受歷代統治者的尊崇,曾被封為“文宣王”C.孔子主張恢復周禮,以傳承文化和改善人際關系D.孔子晚年整理了一些古典文獻,最著名的是《論語》15.康德曾指出,“人應該擺脫感性的現實世界,應根據理性重塑絕對律令。”在西方人文主義的譜系中,此語反映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A、普羅泰格拉B、亞里斯多德C、柏拉圖D、薄伽丘16.孔子教育思想中,對推動我國古代文化教育事業貢獻最大的是()A.“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C.“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D.“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17.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說:“農民是最好的公民——因為沒有太多的財產,所以他們總是忙于生產,極少參加公民大會……”。亞里斯多德的評價依據是()A.參與政治不能給農民帶來名譽B.國家只需要少數賢人來管理C.農民因為忙于生產而不愿參與政治D.不參與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18.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蘇格拉底也認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為了擴充人的善性,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方式分別是()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C.加強專制和自我節制 D.實行人治或法治19.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創立的學說在中國古代占據統治地位,成為中國的文化主流,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今年是孔子誕辰2555周年,他的家鄉——山東曲阜,舉行了大型的活動來祭拜這位人類共同的思想巨人。請回答:(1)概述孔子的政治思想內容。(2)孔老夫子兩千多年前在教育思想方面的教誨,至今仍為我們所津津樂道。請舉出至少四句有關孔子教育思想方面的名言。20.閱讀下列材料:在阿卡德米學院里,亞里士多德經常跟他的老師柏拉圖爭論,有時候,會把老師問得答不上來。亞里士多德的所有著述都像是同柏拉圖對話,但師徒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盡相同。例如,柏拉圖認為,在具體事物之外存在理念,它是世界的本原;而亞里士多德認為,思想來源于具體事物,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每一個物體都由形式和物質組成。柏拉圖認為,研究物質世界只能獲得不確定的“意見”,而不能獲得知識;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物質世界值得研究,盡管認識中有錯誤,但也有真理成分,科學的任務就是鑒別什么是真正的知識。請回答:(1)據上述材料,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在討論一個什么哲學問題?各持怎樣的觀點?(2)你怎樣看待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態度?21從古至今,教育始終是傳承文化和時代精神的最重要途徑。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下圖孔子講學圖材料二:孔子聚徒講學,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學子“貧且賤”,沒有社會地位。材料三最好先討論普遍的善,看看爭論到底在哪里。盡管這種討論使人有點為難,因為理念的學說是我們尊敬的人提出來的。不過作為一個哲學家,較好的選擇應該是維護真理而犧牲個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們所珍愛的,但人的責任卻要我們更尊重真理。——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材料四:拿破侖通過《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實行教育改革,加強國家對教育的控制;同時改建與發展為資產階級政治經濟服務的初等學校、中等學校、專科學校和軍事學校等。請回答:(1)材料二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張?在教學中孔子比較注重哪些教學方法?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孔子的教育主張和實踐給教育格局帶來了怎樣的變化?(2)據材料三,概括亞里士多德對恩師的態度,,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和孔子一樣,亞里士多德也很重視教育。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成就?(3)根據材料四,歸納拿破侖教育改革的特點,說明拿破侖教育改革的目的。22.在中外政治發展中,君與民的關系曾是東西方思想家們共同探索的課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洛克(1632-1704)認為,“人類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獨立的”,因此人們締結契約,組建國家,將政治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對外權。人民推選代表組成擁有最高權力的立法機關,并選定國家的形式;其他兩種權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經制定,任何人也不能憑借自己的權威逃避法律的制裁。材料二:康有為在一份代擬奏折中說: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仁君與千百萬之國民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吾國行專制政體,一君與大臣數人共治其國,國安得強?蓋千百萬之勝于數人者,自然之數矣。他在《日本變政記》按語中又說:吾今于此,尚非其時也。材料三: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至于民權主義,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我們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國民政府。——孫中山《民報》發刊詞材料四: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實現了從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政治、近代以來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敗嘗試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偉大跨越。——《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1)概括材料一中洛克的主要思想(不得照抄原文),后來其主要思想是如何被繼承與發展及在實踐上運用?(2)材料二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尚非其時”的社會原因。(3)據材料二、三,指出孫中山與康有為政治主張的不同點。(4)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是如何建設“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23.時勢造英雄,英雄影響時勢。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有無數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動影響著歷史發展的進程。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論語》材料二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困無聊。——陳登原《國史舊聞》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賦,發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漢書·食貨志》于是使御史案問諸生(儒生),諸生傳相告引(互相揭發)。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三(唐太宗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由是二十年間,風俗簡樸,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饑寒之弊。——《貞觀政要》材料四是歲(貞觀4年)斷死刑二十九人,幾致刑措(民不犯法,刑無作用),東至于海,南至于嶺(嶺南),皆外戶不閉……——《舊唐書·卷三太宗本紀》(唐太宗說)自古皆責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資治通鑒》卷198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張(2)據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體表現。(3)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國思想,指出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聯系。(4)據材料三、四,歸納唐太宗的主要政績(5)根據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關史實,簡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張的積極意義。24.閱讀下列材材料一德國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說,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中國有孔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雖然遠隔萬里,但卻有許多相通的地方。材料二現代德國學者羅茨認為:“假如孔子能夠繼續被視為‘偉人’之一,可能對世界是一種福祗。”請回答:(1)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孔子和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2)簡要說明材料一孔子和蘇格拉底思想原則中的“相通的地方”。(3)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東西方怎樣不同的文化傳統?(4)孔子和蘇格拉底的思想對東西方社會政治分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5)材料二的觀點是什么?綜合以上材料你認為對儒家思想應該怎樣看待?參考答案1.A【解析】試題分析:柏拉圖經常稱亞里士多德是小馬駒,小馬駒吃足了奶就會踢它的母親,以此來比喻亞里士多德并不迷信權威,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即是“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B.與柏拉圖作對、C.依賴柏拉圖和D.求知欲強均與材料中意思相差甚遠,故此題應選擇A項。考點:亞里士多德點評:此題為分析評價型選擇題。此題型加強對歷史概念、歷史觀點和歷史結論等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不著眼于“是什么”,而著眼于“為什么”,而且題干所展觀的內容多是中學教材未出現的結論,往往以全新的結論(或表述)出現,而選項則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回答這類選擇題時,主要的不是憑借歷史知識,而是依靠正確的分析判斷能力和較高的史學理論水平。主要搞清結論和史實的關系,要根據題干的結論,分析與史實的內在聯系,進行綜合辨析,同時結合史論結合的方法進行判斷。2.B【解析】試題分析:聯系史實可知,①所著的《論語》是人們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說法錯誤,因為《論語》是孔子弟子整理而成;②所編修的《春秋》有“尊王攘夷”之旨說法正確③提出“和而不同”以協調禮和仁的關系說法正確④在君臣關系上主張“嚴而少恩”、“尊主卑臣這是是法家的主張,故此題選B項。考點:孔子的思想點評:此題為組合型選擇題。此類選擇題的每個備選項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知識點組成,要求選出其中正確的一組,實際上是多項選擇題的變形。將同類選項按一定關系進行組合,通常在題干中列出三組或三組以上的歷史知識,并冠之以數字序號,然后分解組成備選答案作為選項。也可以構成否定形式,可據題意從選項中選出符合題干的應該否定的一個組合選項。解答時可采用選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選定一個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的答案為基點,然后順藤摸瓜,選出答案。列式法是將所有選項的數字列堅式,四個選項都有的可確定,其他排除,從而縮小思考范圍,在此基礎上進行判斷。3.B【解析】試題分析:聯系歷史研究相關知識可知,史料解釋指對歷史原材料的解析、闡釋;歷史評價是指站在歷史的特定角度對歷史事件給予較客觀、公正的評價或議論。《史記·孔子世家》中關于孔子生平的記載都不屬于;原始史料也不對,因為司馬遷與孔子所處時間不同。故此題應選B項。考點:孔子點評:史料按價值分類分類含義學術價值第一手史料當時那個年代留下的,特別是當時的人提供的較客觀真實,學術價值較高(注意:實物史料、回憶錄、當時史學家的記錄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距離那個時代較遠的記錄,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主觀色彩較強,學術價值偏低4.A【解析】柏拉圖是西方第一個論述正義問題的思想家,而最能反映其正義思想的就是《理想國》,而《理想國》所探討的主要問題也就是正義問題。5.D【解析】A、B、C三項是“儒”最初的含義,孔子有感于“禮崩樂壞”的形勢,賦予了儒一種維護禮制社會的道義,這樣,儒就不僅僅是一種主持禮儀的職業了。6.C【解析】略7.A【解析】略8.D【解析】略9.D【解析】略10.C【解析】略11.A【解析】對蘇格拉底與孔子的相同點的考查,全部正確。12.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柏拉圖代表性著作《國家篇》的認識和掌握情況,柏拉圖目睹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和無能,政治上主張積極改造國家,要求護國者應具備智慧之德。故正確答案為B項。考點:西方人文主義點評:柏拉圖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在《理想國》里,根據智慧品德進行明確分工,各司其責,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13.D【解析】試題分析:考查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題干中的關鍵信息“中道”“過度”告訴我們這是亞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理論,與中國的孔子有相同之處。D項即是體現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故選D。A項強調的是禮樂制度的重要性;B項為莊子的思想,體現的是辯證法;C項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張教育平等。考點:亞里士多德與孔子點評: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體現了追求真理的精神,他是百科全書式人物,在邏輯學、哲學、生物學等領域取得巨大成就。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主張仁和禮,主張政治為政以德。14.D【解析】試題分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持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主張“學而優則仕”,被后世統治者所推崇,曾被封為文宣王,主張克己復禮,改善人際關系。因此ABC均正確。D項錯誤,孔子晚年確實整理了一些古典文獻,但是沒有《論語》,《論語》為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所做。考點:孔子的主張點評: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立者,主要觀點是仁和禮,強調統治者應該重民,被統治者應該順從統治者的統治,實現社會的和諧。就個人修養而言,主張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學而優則仕”,孔子的思想被后世所推崇,成為了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對整個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5.C【解析】略16.A【解析】孔子的辦學思想實現了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的轉變,這是孔子教育在古代的最大貢獻。17.B【解析】試題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柏拉圖主張所謂的“賢人政治”,作為其學生的亞里士多德同樣強調的是“賢人”統治。分析選項,B項符合題意。考點: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亞里士多德的思想18.A【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東西方古代思想家主要思想主張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蘇格拉底強調知識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美德即知識”。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而其他三項都與題意無關。考點:本題考查東西方古代思想家點評:歷史選擇題就所選材料與教材的關系而言,或多或少是有一定的聯系的,因而在閱讀與解析材料時,要盡可能找到該材料內容在教材中的對應“坐標”,然后挖掘所蘊藏的信息,聯系教材認真思考。組織答案時要克服思維定勢,具體材料具體分析,既不要從已有的知識中找現成的答案,也不要把老師的話語當成標準答案,而要根據材料的具體信息而聯系教材梳理思路,精心作答。以思維為靈魂,尋找解題的突破口。19.(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關于如何實行仁,孔子主張克制自己,恢復“禮治”,即“克己復禮為仁”。“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是孔子的民本主義思想的體現。(6分)(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等等。(只要舉出四句即可)(4分)【解析】此題從思想巨人孔子的周年紀念日入手,來考查課本的重點內容。第(1)問根據教材的內容,概括歸納即可。主要是考查知識再現和概括能力。第(2)問主要是考查課外知識的擴展能力,題目不難,主要看學生平時知識的積累。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符合新課改精神,體現新課改的方向。20.(1)討論物質與意識(精神)的關系。柏拉圖認為在具體事物之外存在著理念(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而亞里士多德認為思想來源于具體事物,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2)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非常敬仰,但在科學上決不盲從,把真理看得高于一切。“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解析】略21.(1)有教無類。(1分)因材施教、言傳身教(2分)。開創了私學,改變了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為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條件,奠定了中國古代的教育傳統。(2分)(2)態度:尊敬但不盲從,敢于追求真理(或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2分)啟示:既要把老師當作良師益友,又要獨立思考,善于創新。(1分)成就:創立呂克昂學園;進行分層教學,其教學方式被稱為“逍遙學派”。(2分)(3)特點:教育立法,加強國家對教育的控制;(1分)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近代教育體系。(1分)目的:培養為資產階級政治經濟服務的人才,為了政治穩定和資本主義的發展。(2分)【解析】略22.(1)主要思想:自由平等,分權思想,法治思想(或議會政治)。(每點2分,共4分)繼承與發展:孟德斯鳩在分權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的原則。(3分)運用:英國在1689年通過了《權利法案》,初步確立了君主立憲制。(3分)(2)主旨:實行君主立憲是強國之路。(2分)社會原因:長期的君主專制統治,民主思想影響有限;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維新派力量單薄。(4分)(3)不同:孫中山致力于通過革命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黃宗羲在原有制度內尋求限制君權;康有為試圖以維新改良的方式改變傳統專制政體。(4分)(4)頒布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6分)【解析】試題分析:本題旨在考查描述與闡釋問題的能力、論證與探討問題的能力,難度中等。(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進行概括即可,想對比較簡單。第二小問,將洛克的分權思想與孟德斯鳩的分權思想進行對比,需要回憶所學知識進行回答,比第一小問的難度有所增加。第三小問考查歷史知識靈活運用能力,在三小問中難度最大。但只要能抓住近主國家這一提示,聯想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就能夠做出'的解答。(2)從材料“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可以看出康有為的主張。第二小問是難點,分析時注意從現實和歷史中尋找答案。(3)孫中山與康有為的主張既有相似處,也有明顯的不同孫中山主張實行共和制,但是康有為主張是建立君主立憲制。二者的相同點是都是主張學習西方的制度,建立近代政體。(4)新中國成立后,積極地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在建國初期建立了我國的三大民主制度,并頒布了第一部憲法。學生可展開進行回答。考點: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洛克的思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孫中山與康有為的思想23.(1)主張:為政以德(或德政、以德治民、反對任意刑殺、反對暴政)。(2分)(2)主要原因:暴政。(2分)表現:嚴刑峻法;賦役沉重;思想專制(坑儒)。(3分)(3)治國思想:存百姓(以人為本,或以民為本)。(2分)聯系:是對孔子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或仁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2分)(4)政績: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相對和諧(或民族聯系和團結加強)。(任答三點得3分)(5)意義: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利于促進社會發展;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在今天仍然有積極意義。(任答三點得6分)【解析】試題分析:(1)從材料一中文字可以直接概括出孔子的政治主張即“為政以德”。(2)由材料二中文字可以看出秦始皇實行暴政是秦朝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其具體表現是嚴刑峻法;賦役沉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車身噴繪方案范本圖
- 公會入駐合同樣本
- 云南土地流轉合同樣本
- 2025年雙遼市科技公司軟件開發合同
- 2025合作經營酒店類企業合同
- 321借款合同標準文本
- 信息管道施工合同樣本
- 農膜質保期限合同標準文本
- 班成都能力提升的工作規劃計劃
- 兼職合同正式合同范例
- 庫房管理工作職責與規范化
-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數學期中測試(浙江瑞安市專用)(含答案)
-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中考語文模擬試卷含答案
- 2024國家數字化范式與路徑-公共政策立場-67正式版
- 路面工程安全專項施工方案
- 瑞吉歐幼兒教育
- 2025年中國人壽招聘筆試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語義演變與認知機制-深度研究
- 做新時代的忠誠愛國者課件
- 2024年中考模擬試卷英語(蘇州卷)
- 游戲人物立繪課程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