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7:民生建設_第1頁
專題7:民生建設_第2頁
專題7:民生建設_第3頁
專題7:民生建設_第4頁
專題7:民生建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七

著力改善民生

加快社會建設

提出了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一、關注民生的主要依據1關注民生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政治立場的根本體現++土地革命2關注民生連著民心連著國運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群眾利益無小事3關注民生是社會建設的重中之重

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好涉及民生的利益平衡、利益兼顧、利益保障的問題。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要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力維護社會穩定二、社會建設的重點內容

(一)社會建設的性質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

(二)社會建設的指導方針和總體要求

指導方針: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黨的十八大指出: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建設的總體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三)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四)社會建設的主要內涵:

發展社會事業、擴大公共服務、協調利益關系、完善社會管理、調處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發展社會事業:

一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城鄉協調)

二是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區域協調)十七大把城鄉不平衡、區域不平衡、經濟社會不平衡擺在問題的第二位。

年度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糧食總產量8630億斤增長776億斤增長202億斤增長290億斤增長100億斤總產量1.057萬億斤增收300元314元319元332元400元以上476元上海貴州窮山貴州窮地方三是著力解決就業、教育問題、衛生文化問題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農民更有盼頭、孩子上學不愁、

扶貧多份溫暖、生態奔向綠洲、

看病負擔減輕、飯碗更多保障、

安全再筑防線、住房擴大廉租。四是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專家預測:19世紀全世界搶的媒,20世紀全世界搶的是石油,

21世紀搶的將是水。十八大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擴大公共服務:

社會保障、勞動就業、交通教育、醫療衛生、

群眾文化、人口、計劃生育、公用事業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五)社會建設的主要任務

(1)優先發展教育——教育是民生之基一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二是優化教育結構三是推進教育改革創新四是堅持教育的公益事業五是加快教師隊伍的建設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2)擴大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是要發揮政府和個人兩個積極性政府要把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將就業崗位的增加作為評價政績的重要指標。個人要自主創業二是不能因人設崗,走人浮于事的老路。(3)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收入是民生之源

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3)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

—收入是民生之源其一:提高居民收入的分配比重,是確立新型的國民收入分配關系,處理國民收入分配矛盾的新的基本原則。

其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對擴大內需,對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其三: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分配制度改革中是一個極具深遠意義的方針。

(4)建立社會保障,保障基本生活—社保是民生之盾

(5)建立基本醫療,增強全民健康—就醫是民生之急(6)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石首群體事件第一、

建立健全社會管理體系第二、

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第三、

重視社會組織的建設和管理第四、

強化安全生產的管理和監督第五、

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二、社會建設的重點內容

(六)社會建設必須堅持的六條原則

第1條,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第2條,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第3條,必須堅持改革開放。

第4條,必須堅持民主法治。第5條,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第6條,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三、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

重要意義1、有關民生的社會建設的創新理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

第一次提出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第一次把和諧目標與富強、民主、文明目標相提并論,第一次提出共建共享的目的第一次提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一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一次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第一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第一次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構建和諧社會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科學發展觀、創新型、學習型、自主型、節約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等等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關于社會主義目標論黨的基本路線確立了三大目標十七大明確將“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目標并提這就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內容—黨的基本路線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深化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三、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

重要意義2、中央對社會建設的布署是破解發展難題的新舉措。(1)發展不平衡(2)資源環境付出的代價過大

(3)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較突出

(5)誠信道德失范

(6)腐敗現象較嚴重(4)體制、機制、法制不健全

①收入差距擴大

②看病、上學、買房貴③就業難

④社會保障滯后⑤反腐力度要加大

⑥道德失控⑦環境污染未得到控制

⑧公民利益訴求和意見表達不暢⑨社會治安不佳,黃毒賭危害嚴重⑩打官司難、信訪難主要原因:

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體制、機制不完善,現實利益矛盾、思想認識差異,官僚主義、工作方法,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3、中央提出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是準確把握歷史方位的新體現。

三、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